楚汉成语典故
来自楚汉时期的成功典故5则
来自楚汉时期的成功典故5则楚汉相争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诞生了很多经典的历史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楚汉相争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约法三章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只是个小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离开。
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
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
此刻,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
官民均可安居乐业了。
”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此刻,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约法三章”概括。
背水一战公元前220xx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透过。
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
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中之鳖(biē)。
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能够捉住韩信。
”但是,赵王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明白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
他把兵马集结在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
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
命令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
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
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楚汉相争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后世传为佳话,诞生了很多经典的历史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楚汉时期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胯下之辱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
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一天分饭给他吃。
韩信说:“以后我必须要好好报答你。
”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
之后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
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此刻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一饭千金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声东击西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
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
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
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
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
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
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
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
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
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
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
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有人密告韩信与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
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
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
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
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
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
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成竹在胸”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1、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秦将章邯战于巨鹿时)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以此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3、拔旗易帜——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4、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原是刘邦入咸阳后的亲民举动,后指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6、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7、十面埋伏——出自《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意思是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8、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刘邦)不如子房。
”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楚汉之争成语故事
楚汉之争成语故事楚汉之争成语故事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公元前206年八月至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楚汉之争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战争背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起义。
公元前207年,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推翻秦王朝。
按照原来楚怀王的约言“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咸阳,理应王关中,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
正月,项羽阳尊怀王为义帝,二月,分天下王诸将,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分封十八路诸侯,即以刘邦为汉王。
项羽进入咸阳后大肆烧杀抢掠,加上封章邯等秦降将为王,使他失去了关中秦民的支持;项羽不在关中设都城,而是把都城设在彭城,使他失去了战略上的有利地势;分封诸侯王,更是项羽在政治上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他贬义帝于江南,迁刘邦于巴蜀,徙故王于恶地,王亲信诸将于善地,挑动和加剧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并且迅速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刘邦被徙封汉王后,本想立即发兵攻楚,但萧何等人从楚汉双方的实力出发,主张以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
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汉元年夏四月经栈道往南郑,又听从张良的计策,烧绝所过栈道,表示没有东向争夺天下之意,以此迷惑项羽。
但三个月后,刘邦乘田荣起兵反楚的有利时机,决策东向,终于爆发了楚汉战争。
战争过程为了制止事态的扩大,项羽先派萧公角将兵迎击彭越,结果大败,不得不调遣主力击齐,以稳定局势。
当时僻处巴蜀的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之际,听从韩信等人的计议,于八月出故道,击降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迅速还定三秦,继续东进。
楚汉战争之始,项羽即在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
他认定齐地的田荣为心腹之患,而张良也致书项羽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又以齐、梁的反书移交项羽说:“齐欲与赵并灭楚。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1.揭竿而起: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
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武器,陈胜、吴广迫不得已,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器,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2. 胯下之:典故: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年轻时文质彬彬,十分斯文。
屠中有一个恶少见韩信软弱可欺就纠集一帮人围攻他,让他求饶必须从恶少胯下钻过,韩信见寡不敌众就只好忍一时之气,从恶少胯下爬过。
后来他成为一个大谋略家,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3. 作壁上观:典故:巨鹿之战,集结在前线的已有十几支各地援赵部队。
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
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
一场恶战,杀声震天。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各路援军在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4、破釜沉舟: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5、指鹿为马:典故: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
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6、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典故: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
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1.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在未成名之前,曾遭到一个屠夫的侮辱。
韩信忍受了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屠夫后悔不已。
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士能忍受一时的屈辱,以成就未来的伟大事业。
2.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率领汉军与赵军在井陉口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韩信采取了背水一战的策略,将汉军置于死地而后生,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比喻在绝对危险的境地下,奋力一搏,拼死一战。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因为萧何的推荐而得到刘邦的重用,最终也因为萧何的计谋而被杀。
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好坏都取决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
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为了迷惑敌人而明修栈道,却在暗中绕路偷袭陈仓。
这个成语比喻用明显的行动来迷惑对方,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5.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描述了越王勾践在灭亡吴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有功之臣杀掉或疏远。
这个成语比喻在成功之后,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抛弃或消灭掉。
关于楚汉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关于楚汉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等,即汉元年,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关于楚汉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楚汉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楚汉(打一成语):楚河汉界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
与成语相关历史典故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感到形势危急,向项羽求和。
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汉军的讲和要求,并决定乘胜追击。
刘邦势单兵弱,但非常善于用计谋之人。
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项羽虽勇却无谋,不知是刘邦的计策,果然对范增生疑,并把他驱逐出军。
范增蒙受不白之冤,含恨离开,途中病死。
从此,项羽失去了智多星,多误战机。
当时楚军锐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围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
相貌酷似刘邦的大将纪信为解汉王安危,为了汉军的生存,决定牺牲自己,建议刘邦逃走。
刘邦在陈平的劝说下,深被纪信之举所感动,于是让纪信穿上汉王服乘汉王车扮汉王出荥阳东门诈降,自己则趁机从西门出逃至成皋。
项羽发现上当后即焚了纪信,攻破成皋。
刘邦又迅速从成皋逃出,北渡黄河,军至修武,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
他接受以往教训,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作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
同时,又派兵袭楚烧其粮草。
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留部将曹咎守成皋。
并再三嘱咐无论如何不要与汉军交锋。
汉军得知情报后,多次到城下叫阵谩骂,曹咎不忍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过汜水与汉军作战。
当船至河中时被汉军突袭而败,曹咎后悔不迭,自知无颜见项羽遂自杀身亡。
刘邦复取成皋,屯兵广武,取敖仓之粮而用。
项羽闻知成皋失守,急回师广武,刘邦闭城不出。
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
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据城东把俘虏来的刘邦的父亲拉至广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涧要挟刘邦说:“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
”刘邦故作镇静地说:“当初咱二人共同反秦,在怀王面前誓盟结为弟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
楚汉之争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内战,其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
1、“楚河汉界”:楚河和汉界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界限,后来用来比喻两个阵营之间的界限。
2、“楚囚汉赦”:楚囚汉赦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和解,后来用来比喻双方和解,重新建立友谊。
3、“楚汉争鼎”:楚汉争鼎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争夺鼎的一次战斗,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争夺某种财富或权力。
4、“楚汉相争”:楚汉相争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激烈的争斗,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之间的激烈竞争。
5、“楚汉之好”:楚汉之好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和解,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之间的友谊。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1、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秦将章邯战于巨鹿时)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以此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3、拔旗易帜——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4、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原是刘邦入咸阳后的亲民举动,后指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6、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7、十面埋伏——出自《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意思是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8、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刘邦)不如子房。
”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楚汉之争相关典故
楚汉之争相关典故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指楚国与汉国之间的斗争。
以下是与楚汉之争相关的典故:
1. 三顾茅庐:刘备在楚汉之争期间,三次来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招揽了他作为军师的典故。
2. 和亲之策:刘邦在楚汉之争期间,利用和亲之策,娶楚怀王之女吕雉为妻,巧妙地争取了楚国的支持。
3. 志得意满:韩信在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后,情绪高涨,自信满满地用“志得意满”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4. 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在楚汉之争中,面临兵败的局面,破釜沉舟,以示决心,不回头投降。
5. 楚霸王:项羽被称为楚霸王,意指他在楚汉之争中的强大统治地位和武力。
6. 无双师之计: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派遣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战胜楚军,并取得了大量的箭支。
7. 卧薪尝胆:刘邦在被项羽围困期间,采取卧薪尝胆的行动,意为忍辱负重、埋头苦干。
8.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楚汉之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刘备与孙权联手,成功击败了曹操。
以上是一些与楚汉之争相关的典故,这些典故反映了楚汉之争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人物和策略。
楚汉争霸成语和典故
楚汉争霸成语和典故霸王别姬【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
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项庄舞剑【成语故事】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
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十面埋伏【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
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暗渡陈仓【成语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四面楚歌【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
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汗马功劳【成语故事】西汉初期,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刘邦当了皇帝后就让萧何做丞相,其他武将不服,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逐野兽的狗,而指明野兽方向的是人,你们只是有功劳的狗,而萧何则是这个猎人。
”拔帜易帜【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
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养虎遗患【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后,楚军与汉军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西边归汉,东边归楚,宣布停战。
项羽领兵东归,刘邦西进。
楚汉相争时期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楚汉相争时期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楚汉相争时期典故11.破釜沉舟秦末项羽与秦军战于巨鹿,项羽为使士卒拚死战斗,渡河之后,即将渡船弄沉,釜甑打破,以断绝士兵后退的念头。
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引申为做事果决、义无反顾。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
亦作破釜沉船、沉舟破釜、船沉巨鹿。
2.拔山盖世释义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形容人的力气强大或志向远大。
如:「项羽枉有拔山盖世的气慨,可惜时不我与,终落得饮恨乌江的下场。
」3.楚河汉界楚汉纷争时,以鸿沟为界。
比喻敌对的两方。
象棋棋盘的中界。
4.判若鸿沟判,区分。
鸿沟,战国时的运河,位于今河南省,相传楚汉相争时,划鸿沟为界。
判若鸿沟比喻界线清楚,区别明显。
如:「从此以后,他凡事讲求效率,和以往的习惯,判若鸿沟。
」5.计将安出将如何制订计谋?史记.卷九十七.郦生传:「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6.鸿门宴楚汉相争时,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嫉之,遂用范增之计,设宴于鸿门,欲加害之。
后来刘邦赴宴,范增使项庄舞剑,伺机行刺刘邦,幸得羽叔父项伯及张良等协助,始免于难。
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后指不怀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
如:「他为人狡猾,我看你还是不要去赴那鸿门宴吧!」亦称为「鸿门会」、「鸿门计」。
7.项庄舞剑秦朝末年,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时,项庄藉表演舞剑想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至军门,樊哙问情况如何时,张良回答道:「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后遂以项庄舞剑指在表面事物之下隐藏了另外的意图。
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自己受制于人,处于任人摆弄的境况。
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9.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楚汉相争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争霸时期,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为我们今天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将为您讲述几个楚汉相争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楚汉争霸时期。
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实则想借机加害。
刘邦的谋士张良事先得知消息,通知了刘邦的部将樊哙。
宴会上,项庄借舞剑助兴之名,企图刺杀刘邦。
此时,樊哙闯入宴会,指责项庄舞剑有异心,实际上是在暗示项羽不要轻举妄动。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二、破釜沉舟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决战于巨鹿。
为了激励士气,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不胜利就不回头。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三、背水一战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的部将韩信曾在井陉山一带与赵国军队展开激战。
为了鼓舞士气,韩信命令士兵背水布阵,表示不打胜仗就无法撤退。
最终,韩信大败赵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处于绝境,不得不拼命一搏。
四、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虽然不是楚汉相争时期的故事,但与楚汉争霸有关。
故事讲的是越王勾践在战败后,为了报仇雪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最终,勾践灭掉吴国,实现了复仇。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五、骄兵必败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性格骄傲自大,不善于用人。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多次因骄傲轻敌而败给刘邦。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骄傲的军队必定会失败。
总结:楚汉相争时期的成语故事,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楚汉战争相关成语典故
楚汉战争相关成语典故楚汉相争,涉及到了很多成语和典故。
以下是一些与楚汉战争相关的成语典故:纸上谈兵:比喻只会在纸上空谈而无实际行动。
典故来自于刘邦和项羽的对峙。
当时,项羽围困刘邦于荥阳,刘邦身陷重围,但他不愿就此束手待毙,而是与堂弟刘德共商对策。
刘德认为,项羽虽然强大,但不懂得固若金汤,可以从内部瓦解。
于是,刘邦按照刘德的建议,在城中设立了一所书院,并在书院中张贴告示,表示希望和项羽的各路将领讲和。
项羽得知此事后愤怒地说:“汉王非攻战之将,城降不血刃。
欲以书文之计与共逞天下之利,此夫纸上谈兵者也。
”最终,项羽并不信任刘邦的谋略,放任刘邦顺利脱困。
胜败乃兵家常事:意即胜败是常事,战争中取得胜利或失败都属正常,不必过于沮丧或自满。
典故源自于汉高祖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
在刘邦多次失败之后,他的一位亲信谏官枚乘安慰刘邦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无需过于自责和灰心。
”这句话激励了刘邦,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取得了汉朝的胜利。
势如破竹:形容进展迅速,势不可挡。
成语“破竹之势”来源于刘邦的一次战役。
当时,刘邦被项羽等敌人围困在阳夏(今河南省长阳县)一带,形势十分危急。
刘邦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派遣大量人马袭击了项羽在西方的军队,并不断传话说刘邦大军已经将项羽歼灭。
项羽听闻后疑心生畏,即将围困刘邦的兵力撤回,刘邦顺利突围。
这个战局逆转迅速且势如破竹,于是人们就用“势如破竹”来形容进展迅速,势不可挡的局势。
出奇制胜:利用出乎意料的措施战胜对手。
成语“出奇制胜”源于刘邦的一次战役。
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面临着胜利的困境。
刘邦的技术顾问张良提出一个计策,借用了楚地一种名为“白蛇”的酒。
此酒性能麻醉人,刘邦便命令手下士兵打碎大量的白蛇酒,将其顺风通过管道引入楚军的战壕中,并与风调雨顺的天气配合,楚军大批士兵因酒醉昏迷,在傍晚之间悉数毙命。
刘邦因此战胜敌人,最终脱离了危机。
这些成语典故是楚汉战争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智慧,对于人们理解楚汉战争的背景和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楚汉争霸的成语故事
原文: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 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 多多而益善耳。”
刘邦(前256—195),出身平民。在沛县起义反秦, 自称沛公,后实力壮大后,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史 称汉高祖。
一为楚汉相争时,刘邦彭城兵败,只身逃走,由于 后面楚军追赶急迫,刘邦嫌车重太慢将两个孩子推下 车去。 二为一次项羽为了要挟刘邦,将刘邦的父亲抓去 做人质,两军阵中项羽将刘父推至阵前,说:“你若 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吃了”,刘邦不为所动。
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背景:刘邦攻破函谷关,直取咸阳,秦王子婴称臣。 项羽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但比刘邦晚 入咸阳。更听说刘邦要称王,欲杀之,便设下鸿门宴。
过程:刘邦听从张良,退出咸阳,并将咸阳所得原封不动 地送到项羽军营。 鸿门宴当天,刘邦坦然赴约,并跪在项羽面前,称愿 拥戴项羽为汉中王。项羽一时心软。 在席间,项羽谋士范增屡屡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 豫不决。 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 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 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 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 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 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 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 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 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 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 曰:“如大王言! ——《史记· 项羽本纪》
关于楚汉之争的成语故事
关于楚汉之争的成语故事01 暗渡陈仓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
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只能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汉中。
与刘邦的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
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
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
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
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
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
殊不知韩信多支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
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
这就是“暗渡陈仓”的由来。
02 沐猴而冠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书·伍被传》。
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原为韩生讥讽项羽。
项羽占据关中后,韩生献计给项羽,说道:“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
”项羽见宫殿已被自己烧残,心中又想要回归故乡江东,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韩生窃窃私语说:“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
”项羽知道后,便将韩生烹煮而死。
成语锦衣夜行也是出自于此。
03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指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刘邦,但项羽因不忍心而不予理会。
刘邦到鸿门后,范增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
刘邦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一、揭竿起义: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和项羽楚汉相争,除了富有传奇色彩之外,许多成语和典故都是源自这一段历史。
话说秦末暴政,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等率领百姓起义,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兵器,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做兵器,这就是指平民老百姓起义的意思了。
二、市井之徒:在古代,开一口井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水源,人们就会聚居在井的附近,渐渐就成为当时的市集,称为市井,至于市井之徒呢就是指混迹於市井,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当时刘邦做泗水亭亭长时,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称兄道弟的朋友,夏候婴是一个赶马车的,樊哙是杀狗的屠狗之辈,在当时来说呢,他们是典型的市井之徒。
三、斩白蛇起义:古代民智未开,民众大多很迷信,所以许多政治人物就利用这一点,编造出一些神话,提升自己的地位,坊间传闻袁世凯在称帝之前,静悄悄的把两片金鳞放进浴缸,让人家觉得他是金龙化身,在洗澡时褪下龙鳞云云,结果当然是成为笑柄。
而刘邦起义时,讹称自己是赤帝子也就是赤龙之子,上演了一幕“斩白蛇起义”,这个神话令他瞬间得到民众的认同,起义就更有成效了。
四、秦始皇功过:秦始皇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皇帝,他是非常专制的暴君,他除了极度劳役人民、焚书坑儒、严刑苛法这些恶行外,到晚年他还很怕死,结果他派遣方士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远赴东海蓬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他们一去不返,可见他的迷信有多么的害人不浅,但除此之外,秦始皇一统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长城防御外敌、修建驰道和开盘运河,这些都是有益后世的功绩。
五、二世祖:经常听到人家说二世祖,其实二世祖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坊间流传是因为秦始皇死后,把帝位传给他儿子胡亥称为秦二世,大奸臣赵高指他年轻识浅,最好是避见群臣,以免自暴其短,朝政由赵高代办,秦二世乐得躲在后宫沉迷酒色,尽情享乐,短短三年间就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败个精光,所以后世指败尽家业的败家仔,就如秦二世这样败家的我们就称他为二世祖。
楚汉战争的典故
楚汉战争的典故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楚汉相争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楚汉战争的典故11.昼锦之荣白天穿着锦衣,光耀醒目。
楚项羽初定天下,决意定都彭城故里,旁人劝其留在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后以昼锦之荣比喻富贵显达后,炫耀的荣归故里。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五˙本朝杂记上:近世士人与上官诗,无非谀词,未闻有规劝之语者。
或者献诗于魏公,劝其辞分陕之重,而为昼锦之荣,可谓能规劝矣。
2.衣绣夜行穿着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
语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比喻荣显不为人知,徒自埋没湮灭。
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如何?亦作衣锦夜行、衣锦夜游。
3.锦衣夜行穿着华美的衣服在黑暗的夜晚走路。
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表示虽然事业上有所成就,却没有回乡接受亲友的称誉。
幼学琼林˙卷二˙衣服类: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4.三户亡秦楚国虽为暴秦所灭,但汇合楚国遗民之力,也能灭亡秦国。
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比喻只要有决心,力量虽小,终会取胜。
宋.苏轼.竹枝歌:「三户亡秦信不虚,一朝兵起尽讙呼。
」5.高阳酒徒汉代郦食其欲投效刘邦,被误以为儒生而遭拒,遂自称为「高阳酒徒」,始被刘邦所用。
典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传。
后泛指好饮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唐.李白.梁甫吟:「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亦作「高阳公子」、「高阳狂客」。
6.藉箸代筹箸,筷子。
筹,筹划。
借箸代筹指借所用的筷子当筹码来计量规划。
语本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张良从外来谒。
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汉成语典故一、揭竿起义: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和项羽楚汉相争,除了富有传奇色彩之外,许多成语和典故都是源自这一段历史。
话说秦末暴政,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等率领百姓起义,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兵器,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做兵器,这就是指平民老百姓起义的意思了。
二、市井之徒:在古代,开一口井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水源,人们就会聚居在井的附近,渐渐就成为当时的市集,称为市井,至于市井之徒呢就是指混迹於市井,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当时刘邦做泗水亭亭长时,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称兄道弟的朋友,夏候婴是一个赶马车的,樊哙是杀狗的屠狗之辈,在当时来说呢,他们是典型的市井之徒。
三、斩白蛇起义:古代民智未开,民众大多很迷信,所以许多政治人物就利用这一点,编造出一些神话,提升自己的地位,坊间传闻袁世凯在称帝之前,静悄悄的把两片金鳞放进浴缸,让人家觉得他是金龙化身,在洗澡时褪下龙鳞云云,结果当然是成为笑柄。
而刘邦起义时,讹称自己是赤帝子也就是赤龙之子,上演了一幕“斩白蛇起义”,这个神话令他瞬间得到民众的认同,起义就更有成效了。
四、秦始皇功过:秦始皇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皇帝,他是非常专制的暴君,他除了极度劳役人民、焚书坑儒、严刑苛法这些恶行外,到晚年他还很怕死,结果他派遣方士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远赴东海蓬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他们一去不返,可见他的迷信有多么的害人不浅,但除此之外,秦始皇一统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长城防御外敌、修建驰道和开盘运河,这些都是有益后世的功绩。
五、二世祖:经常听到人家说二世祖,其实二世祖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坊间流传是因为秦始皇死后,把帝位传给他儿子胡亥称为秦二世,大奸臣赵高指他年轻识浅,最好是避见群臣,以免自暴其短,朝政由赵高代办,秦二世乐得躲在后宫沉迷酒色,尽情享乐,短短三年间就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败个精光,所以后世指败尽家业的败家仔,就如秦二世这样败家的我们就称他为二世祖。
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一阙写得这么美的词是南唐李后主所作,而词牌名叫“虞美人”源自唐教坊曲。
最初是歌咏楚霸王项羽的宠姬虞美人,项羽和虞姬的英雄美人事迹传诵千古,京剧、广东粤剧以至南音都有“霸王别姬”这个剧目。
七、胯下之辱:相信大家都听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在当时韩信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天才,说到韩信事迹多得很,不过最为人熟悉的就是胯下之辱。
韩信半生潦倒,经常受到市井流氓的欺负,还逼他受胯下之辱,胯下就是指从人家裤裆底下爬过去,但韩信知道忍辱负重,留有用之躯终于成为一代名将,由此可知,要像韩信那样,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大事。
八、郦食其:大家千万不能读作“郦食其”,应该读作“力义基”才对,郦食其是刘邦门下一个很负盛名的说客,所谓说客,就是口才了得,代人四处出访游说,有点跟现在的谈判专家相似,这种人在古代非常重要,就好像郦食其这样,凭他三寸不烂之舌,把整个城池都可以谈回来给刘邦,可见这种人的功用,有时候更胜千军万马。
九、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广东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可想而知,张良的计策有多厉害,他年轻时曾经雇用一名大力士行刺秦始皇,用一个大铁槌把秦始皇的御驾打个粉碎,可惜秦始皇坐在另一辆马车上而逃过大难,后人形容打错目标,就是误中副车,后来张良以他的智谋协助刘邦平定天下,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这些成语就是形容张良这位智者的。
十、楚怀王:项羽为了出师有名,四处派人寻访楚国王裔米心太子,封他为楚怀王,原来这个楚怀王的爷爷,当年也是叫楚怀王,他不听当时楚国的大忠臣、大诗人屈原的劝谏,还把他放逐了,屈原说了一句:“众人皆醉我独醉”的悲愤之言后,就跳进汨罗江自尽,老百姓不忍心他的尸体遭鱼啄食,结果就用竹叶裹著米和肉投入江中,引开鱼群,而这一个亦是端午节的来由。
十一、卿子冠军:楚怀王派宋义去救赵国,并封他为卿子冠军,就是六国诸候之首,引申到后世,凡是在所有比赛中得第一名的就称为冠军,至于第二名叫亚军,“亚”字有次一等、第二的意思,例如孟子,我们称他为亚圣,就是仅次于对孔子。
项羽称范增为范亚父是尊称他为第二位父亲以示亲厚,至于第三名叫季军,刘邦有小名叫刘季,原因是因为他在众兄弟中排行第三,所以兄弟就叫他“刘三哥”。
十二、破釜沉舟:项羽遇上人生中最艰苦的一场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钜鹿之战,在打这一场仗之前,项羽做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他命所有出战的楚军破釜沉舟。
所谓“釜”,就是煮食用的器皿,打碎所有的煮食的釜锅,凿沉所有的船,以示决一死战。
后人形容人们先断了后路,决心勇往直前做好一件事的就叫破釜沉舟。
在破釜沉舟这一战役中,其实还有各国的诸候军参战,但是他们都怕死,只是爬上壁垒上隔远观战,后世人形容只作局外观战,而不肯参与又不作表态的人,我们就说他“作壁上观”。
十三、指鹿为马:赵高是一个“天阉”,那是说他是生下来在生理上就是有缺陷的男人,他为人阴险好权谋,有一天他在秦二世胡亥面前,指著一只鹿说是一匹马,大多数的大臣因为怯於他的权势,亦附和他说是一匹马,而小数正直的人就坚持说是一只鹿,后来,不肯顺从赵高指鹿为马的人就纷纷让他诛杀,后世人就形容恃持自己的权利,颠倒是非黑白的人,就说他是指鹿为马。
十四、约法三章:秦一统天下,独尊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国,在商鞅变法时曾有这样一条法例,是说如果不努力耕作,又或者弃农从商的话,就是犯罪,全家也要受罚,可见当时的法例是多么的严苛,终於弄致官逼民反,加速秦朝灭亡。
及后刘邦入主咸阳,他听从萧何的意见,尽废秦法,只剩下三条,就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窃者论罪,此之为约法三章。
现在我们和别人做事,订下一些简单而明确的规定互相遵守,称之为约法三章。
十五、鸿门夜宴:话说刘邦先入关中咸阳,而项羽就在鸿门阪设下夜宴,表面是庆祝灭亡秦朝,其实是希望在席间能刺杀沛公刘邦,后世人把一些场合,表面气氛欢乐而内里暗藏杀机就称之为鸿门宴。
而在酒宴上,项庄假意舞剑娱宾,实际是想一剑把沛公刘邦刺死,后世人把这种有心人,巧立名目,而别有用心去针对某些人某些事,称之为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十六、沐猴而冠:项羽遭人骂他沐猴而冠,令他怒火中烧,要烹要杀,究竟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一只猴子洗过澡,穿上人的衣服,戴上冠帽走出来,虽然外观是改变了,但骨子里依然是一只猴子,始终是畜牲。
所以后人形容一些人徒具外表,但缺乏内涵,又或者暴躁轻浮,做不了大事,就说他沐猴而冠,大家记住,千万不要形容你的朋友是这样,要不然只会翻脸。
十七、推陈出新:韩信在关中巴蜀的时候,曾做过治粟都尉,也就是现在的粮仓管理员,当时刘邦为了打仗,预备大量粮饷,但又怕粮饷变坏,于是韩信就想出一个方法,就是推陈出新。
意思是说把旧的粮饷从另一边的门送出,新的粮饷从另一边门引入。
周而复始,粮饷就不会因为储存的关系而变坏,推陈出新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很崭新的概念,引申到今天,摒弃旧有的方法或者事情,用崭新而又有用的方法去跟进,就叫推陈出新。
十八、萧何月下追韩信:相信各位喜欢看粤剧的观众,都一定会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剧目,话说当年韩信在汉军中,因为不受重用而出走,萧何知道后就连夜赶去把他追回来,并且说服了当时的汉王刘邦筑坛拜将,还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刘邦亦是因为得到韩信这个军事天才的帮助,才可以扭转形势,以弱胜强,改写历史。
可惜事事多变,韩信可以成为大元帅是因为萧何,但最后步上断头台被斩头,亦因为萧何,所以后人会形容,某一件事因为一个人成功,最后又因为这一个人而失败,就会这样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十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年代,是要经由栈道出入巴蜀,而栈道在刘邦进入巴蜀后烧掉,后来刘邦听从韩信之计重修栈道,但栈道的修筑期起码需时三数年,令项羽错觉以为刘邦没这么快可以出巴蜀,其实汉军暗中经由陈仓小路偷出巴蜀,杀项羽一个措手不及,后世引申比譬为,对人用假象迷惑,其实另有所为的我们就称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二十、反间计:在刘邦众多智囊中,陈平是最爱争议的一个,相传陈平“常盗其嫂”而被判罪,盗嫂是说他和嫂子有暧昧关系,在注重礼教的古代,这种行为是为世所不容,当刘邦任用陈平时,四周的人都同声反对,说会令刘邦的声誉受损,刘邦就认为我用的是他的才智而非他的德行,事实证明陈平日后果然献出历史有名的离间计、美人计和反间计,协助刘邦得天下,亦成为有汉一代的开国功臣,由此可见,刘邦在用人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二十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是韩信对刘邦自夸之言,究竟韩信带兵有多能干?原来他很会量才而用,他把士兵分类,瘦弱的当步兵,强壮的当骑兵,如果力气好的就担旗,力弱的就鸣金击鼓,听力不好的就专门看风向和烟火,视力不好,看的不远的就专听号令,可以说是人尽其才,时至今日,多多益善这句话除了可以在筹款中听到外,在家用方面,你亦可以说多多益善。
二十二、睢水之战:战争残酷人所皆知,而它最可怕的地方是战果往往令人无法估计,中国历史上有三场有名的战役,都是以弱胜强,三国赤壁之战,据称曹操以八十万大军对刘备、孙权的五万联军,曹操结果是大败而逃,晋朝淝水之战,符坚领兵之多,听说只要把马鞭全部扔进淝水,足以投鞭断流,但结果还是全军尽墨,刘邦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攻打项羽三万兵马,但反而为项羽大败,汉军死伤枕藉,令睢水为之不流,可见战状是多么惨烈。
二十三、锦衣夜行:喜欢炫耀是人之常情,项羽也不例外,所以张良就利用他这种心态,找了一大群孩童大唱童谣,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意思就是说,有些人一朝富贵,却不回故乡的话,就等于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晚行走,根本没有人看到,因此令项羽迁都于故乡彭城,现在我们用锦衣夜行来容易一些一朝得到名利富贵,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的荣誉,所以有些暴发户将许多钻石、金器全部戴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这就是一种不甘于锦衣夜行的心态反映了。
二十四、古代极刑:古代之死刑不只种类繁多,而且非常残忍,大家所熟悉的斩首已是最爽快的死法,其他极刑还有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凌迟就是逐块肉割下来,直至流血过多而死,烹杀也是死刑的一种,烹就是烹调,顾名思义,就是把人放进大锅中活活的煮熟。
二十五、假齐王:当年韩信自恃功高,竟然要求汉王刘邦封他为假齐王,难道齐王也分真假吗?原来假齐王的假,是暂代的意思,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的意思,刘邦听到自己的臣子竟然要协自己,还要列土封王,当然非常愤怨,但他也衡量到,当时韩信兵权在握,大权在手,与自己相比形势就比人弱,于是把心一横,决心封韩信为正齐王,收复了韩信为他打败项羽而得天下,由此可见,刘邦此人不单很懂用人,他的情绪智力也很高,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EQ是非常之高的。
二十六、分我杯羹:分我杯羹这句成语我相信大家经常会听到,话说项羽为了逼刘邦投降,威胁说会烹煮他的父亲,你猜刘邦怎样回答?他说,我和你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烹煮你的父亲,请给我分一杯,刘邦这一招连消带打,终于令项羽打消烹杀他父亲的念头,时至今日,分我杯羹或分一杯羹是代表分享利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