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应用及前景

合集下载

PBJ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叶兴国实验室利用CRISPRCas9编辑MS2基因实现矮败小麦育性完全...

PBJ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叶兴国实验室利用CRISPRCas9编辑MS2基因实现矮败小麦育性完全...

PBJ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叶兴国实验室利用CRISPRCas9编辑MS2基因实现矮败小麦育性完全...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叶兴国实验室在植物学权威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Fertility recovery of wheat male sterility controlled by Ms2 usingCRISPR/Cas9》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Ms2基因完全恢复矮败小麦不育群体育性的研究结果,为从优良矮败小麦群体和太谷核不育小麦群体中培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不育系是选育小麦新品种和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重要材料。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40多年前由我国山西省太谷县农民育种家高忠丽在田间发现的特殊种质资源,没有花药和花粉,自交不结实(Deng et al., 1982)。

太谷核小麦接受外来小麦花粉后,杂交后代中总是分离出一半可育株、一半与母本不育类型完全相同的不育株。

后经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邓景扬先生和刘秉华先生鉴定,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由位于4DS染色体上的Ms2基因控制,表现为完全显性(Liu et al.,1986)。

为了在小麦生长早期阶段区分不育株和可育株,刘秉华先生将4DS染色体上的不育基因Ms2与矮秆基因Rht10连锁,育成了矮败小麦(Liu et al., 1991)。

目前为止,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育种,已经培育了多个优良小麦品种(Zhai et al., 2009))。

但是在基于矮败小麦的轮回选择育种程序中,小麦新品种只能从矮败群体衍生的优良可育材料中选择,优良矮败群体由于育性分离不能选育成为新品种。

2017年,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孔秀英团队和山东农业大学付道林团队同时克隆了小麦Ms2基因(Ni et al., 2017; Xia et al., 2017),为编辑矮败小麦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中的Ms2基因提供了保障。

山东农业大学校史解说词三组

山东农业大学校史解说词三组

百年孕育,春华秋实。

建校一百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与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农业科学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1952年院系跳帧更依赖,学校先后取得近千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700多项,其中,国际级奖励20项,省部级奖励360项。

国家级奖励成果名录省部级一等奖成果名录接下来的四张展板向大家展示的是1980到2005年期间我想获得的省部级二等奖成果名录我校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冬小麦丰产理论及栽培技术的研究,由余松烈教授主持。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余松烈教授文革期间坚持科研工作。

接下来向大家展示的是自1987年以来我校获得的科技成果刺槐花药培养和冬小麦新品种辐63.由余松烈教授主持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样由余松烈教师主持的白杨新无性系窄冠白杨1、3、6号,这幅图片是窄冠白杨一号与普通白杨的树形对比。

由张忠义教授主持的高蛋白优质面包冬小麦品种,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

快速配置牛黄和胆汁引流装置及方法,该研究成果使配置牛黄的生产周期由三年缩短至三个月,牛黄产量提高近十倍。

这是利用该技术培育出的人工牛黄。

韭菜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利用由孙兰珍教授主持的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培育早熟、高产、抗病鲁麦15号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棉铃虫抗性治理方面的成效,这张照片是夏津棉农向朱镕基总理介绍我小在棉铃虫抗药性治理方面的成效。

板栗罐藏新工艺由束怀瑞教授住处的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应用,由李晴祺教授主持,该成果历时26年,组配矮丰3号F1组合,创造出综合性状优异,遗传特点突出的新种质矮孟牛,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我校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励之一,同时填补了我国该奖项七年的空白。

节瓜强雌系选育及杂优利用品种,节瓜,又称小冬瓜,其肉质和口感都优于普通冬瓜。

刺槐建筑与矿柱材林优化栽培模式,由梁玉堂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故事-一粒种子引发一场育种革命

创新故事-一粒种子引发一场育种革命

创新故事:一粒种子引发一场育种革命
一粒种子引发一场育种革命
1972年,山西省太谷县农民技术员高忠丽在麦田里发现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经邓景阳博士研究明确,该材料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小麦显性雄性不育材料。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81年成立了太谷核不育全国研究协作组,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和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学,以及部分省、地区农业科研院所。

项目主持人邓景阳博士也因此获得了“劳力士”雄才伟略国际大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国农科院刘秉华研究员在太谷核不育基因成功定位的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创制出“矮败小麦”。

矮败小麦不是一个具体的品种,而是一个“良种的加工厂”,使小麦育种效率比常规方法提高上百倍,被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

刘秉华研究员联合全国50余家农业大学、科研院所组建了全国矮败小麦研究利用协作网,分别在北京和河南新乡建立了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省建立了矮败小麦育种试验点。

目前,全国已经利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共选育出15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以上,增产小麦12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以上。

2007年全国有50多个新品系参加各级小麦品种区域试验。

太谷核不育基因对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诱导频率的影响

太谷核不育基因对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诱导频率的影响

于育种试验 。 该育种技术包括 3 个技术环节 , 一是单倍体 诱导 , 二是幼胚培养 , 三是染色体加倍。 其中, 第一个环节最
重 要 , 是 因 为其 需 要 人 工去 雄 , 作 量较 大 , 以 该技 术 但 工 所 的应 用受 到 了一 定程度 的限制 。 为此 , 者 采用 太谷 核不 育 笔 材料 做母 本 ,研究 核不 育 系 中的不 育 亲本 与 人工 去 雄亲 本
浓度为 7 %的酒精 处理 3 然后用 浓度为 01 0 0, s .%的升汞灭 菌 1m 】 5 , 最后 用无 菌水 冲洗 3 , 在 无菌 工作 台上将 幼胚 次 并 接种 到 I M 培养 基 上 。 种后 , / S 2 接 先置于 2 。下 暗培养 , 2C 待
核不育鲁麦 1 5的可育株 , 处理② 的母本为太谷核不育鲁麦
1 部 分 , 心地 将 花药 用镊 子夹 出 , / 3 小 注意 不要 伤 及柱 头 ; 最 后将 5 个麦 穗 套入 一个 羊皮 纸 袋 中 ,挂 牌 注 意组合 名 称及 去雄 日期 。对 于不 育株 , 了不用 人 工 去雄 外 , 取 与可育 除 采 株 同样 的方法 整穗 、 套袋 。 1 .2 玉 米 花粉 的收 集与 授 粉 方法 。于每 日上 午 的开 花 .3 2. 盛期 , 选取 发育 健 壮 的玉米 雄穗 轻 轻振 动 , 新 鲜 的花 粉收 把 集 到一 起 。 所 套纸 袋上 方剪 一小 口 , 吸管 吸取 适量 的花 在 用 粉 , 过 纸袋 上方 的小 口将 花 粉轻 轻地 吹 入 , 证 各个 小花 通 保 都 可 以授 粉 , 挂牌 标 记授 粉 时 间 。在 第 1 授粉 2 并 次 4 h后 进行 第 2次授 粉 。 1 .3 24D处理 。 取一 定量 的 2 4D 用适 量 的酒精 溶 .3 、_ 2. 称 、-, 解 , 制成浓 度 为 10 W 配 0 L的溶 液 , 在 三角 瓶 中备用 。在 m 装 第1 次授粉 4 后用 微量喷 雾器喷 洒穗部 , 1 8 h 第 次授 粉 2 4 h 后 进行 第 2次喷施 。

核不育矮败小麦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核不育矮败小麦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矮败小麦的矮杆不育株就像一个花粉 接收器 ,大量
接受 外来花粉并进行重组 ,重组后 的基 因型通过后代 中
分 离的非矮 杆可育株的 自交而纯合稳定 ,可源 源不断地 从 可育株 中选 育优 良品种 ,从 而成为小麦轮 回选择 育种
和河北省农林科 学 院 ( 02年 ) 均 以此种 方式 ,先后 20 选 出了矮秆 、大穗 、大粒且 成熟较为适 中的材料 作为亲 本应用 。
p ia in o trl wa fa o ie wh a. l to fse e d r b r v e t c i t K e r s: Ge i trl Dwa fa o ie; W h a ; Bre ig y wo d nc se e; i r b r v t et e dn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 我国首次在小麦 中发现 的显性 核 不育突变 体 ,是 小 麦 育种 中极其 珍贵 的种 质资 源 。 太谷核不 育小麦含有罕见 的显性核不育基 因 M 2 s ,为 育
因库 。如江苏省农业 科学 院用 核不育 农艺 亲本作 母本 ,
以多个抗赤霉病 材料 为父本 ,进 行组 配 后再 根据 F 表 , 现汰劣留优 ,优 良材 料再进 行相互 杂交组成轮 回选 择群
维普资讯
河北农业科学 ,20 ,1 ( ) 6—8 0 8 2 2 :8 7 Ju a o H bi cl r c ne o r l f ee A u u S i cs n ta e l
责任编辑
索相敏
核 不 育 矮 败 小 麦 在 小 麦 育 种 上 的 应 用 研 究
种 开辟 了新 的途径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 除了直接育成 品种外 ,还利用 Ms 因培育创造 了许多优异 的种质资 2基 源 ,为育种工作 提供 了新的资源 。矮败麦是 以显性 矮秆 基因 ( hl )标记 了的太谷 核不 育小 麦 ,是我 国特 有 Rt 0 的雄性不育种质资源 ,由于该显性 矮秆基 因和显性 核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复试-作物遗传育种[试题]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复试-作物遗传育种[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0基因型频率:在群体遗传学中,某一种基因型个体数在总群体中所占的比率称基因型频率0同形异位现象:器官形态与正常相同,但生长的位置完全不同。

0染色质:染色质是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是由DNA与蛋白质组合成的复合物,也是构成染色体的结构。

0、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基因座的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0、性导: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通常利用F'因子(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的性因子)来形成部分二倍体。

0、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特定群体,该群体具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0、自交不亲和性: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自花花粉落在柱头上,不能发芽或发芽后不能受精结实的特性。

、杂交育种:指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

0、近等基因系:除了某一两个基因外,其他基因都相同的两个遗传材料,通常是经过饱和回交形成的除了目标性状有差异,其他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两个遗传材料(品系)。

0、轮回亲本:一般在第一次杂交时选具有优良特性的品种作母本,而在以后各次回交时作父本,这亲本在回交时叫轮回亲本0二、简答题(45分)01、相互易位杂合体半不育的原因。

02、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03、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04、同源三倍体不育的原因。

05、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及远缘杂交存在的困难。

06、转基因育种的程序。

07、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各类型的育种特点。

08、人工诱导产生单倍体的途径。

09、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每种方法举出一两种作物为例。

0三、论述题01、论述基因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20分)02、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某作物品种丧失对某病害的抗性,其一近缘植物由此抗性基因,且抗性为显性。

是设计完整的改良这一品种的育种技术方案。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小麦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食品、饲料和工业领域。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是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在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小麦的栽培技术研究变得更为重要。

本文将对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综述。

1. 小麦栽培技术的现状小麦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种、种植、病虫害防治、施肥和水分管理等方面。

以下是各方面的现状:1.1 育种小麦育种主要分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两种方式。

传统育种是通过人工选择、杂交、筛选等方式进行的,分子育种则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学等技术来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度。

目前,分子育种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要趋势。

通过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了一系列与小麦产量、品质、抗性相关的基因,为小麦的育种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小麦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地块选择、耕种方式、肥水管理、作物保护等方面。

在地块选择方面,需要考虑土壤质量、水分状况、旱涝情况、微环境等因素。

在耕种方式方面,需选择适合当地的耕种方式,如深耕、浅耕、轮作等。

在肥水管理方面,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来进行灌溉和施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在作物保护方面,可采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式,控制小麦的病虫害发生。

1.3 病虫害防治小麦的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赤霉病、小麦条锈病、蚜虫、螟虫等。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使用生物农药等。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污染和人类健康危害。

1.4 施肥小麦的营养需要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

在施肥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使小麦获得足够的养分,不损坏土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可采用有机肥和化肥结合、绿肥轮作、微生物肥等方式,提高肥效和作物产量。

1.5 水分管理小麦是一种较为耐旱的作物,但也需要适量的水分来保证生长发育。

育种家有话说高产、优质强筋系列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简介

育种家有话说高产、优质强筋系列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简介

育种家有话说高产、优质强筋系列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简介宿振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各位老师好!我是宿振起,是“一麦众承”5号组的组长,组员还有:杨仿、朱伟、欧阳娟、赵岩涛老师。

我在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从事小麦赤霉病抗病遗传和小麦育种工作。

从2002年上研究生至今一直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到今年都有20个年头了。

2020年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到农大工作,今天结合高产、优质这个育种目标,把一直从事的“太谷核不育选择杂交群体改良”技术和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一点心得分享一下,希望对今后育种能有所启示,也恳请各位老师和朋友多多指教。

在介绍今天话题前我们先把我国优质麦生产现状简要回顾一下:我国小麦总量供给充足,但高端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则严重不足,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年进口小麦800万吨左右,主要以高端优质专用小麦为主。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优质小麦的需求,优质强筋在上世纪80年代已成为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我国主栽品种仍以中筋类型为主,面粉的稳定时间普遍较短(<3.0min)、吸水率较低(<60.0%),不但不能满足生产高端面包、汉堡皮、比萨等食品的标准,也不能完全满足生产我国传统蒸、煮食品的需求。

此外,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种植、收获、销售和混合贮存的粮食收购模式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原粮自身品质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除直接用于制作面包等西方烘烤食品外,大多则是面粉企业用于配粉以提升“通用”中筋面粉加工可塑性,以此来保障通用粉的质量。

下面这张图是对北京超市销售的主要面粉品牌进行粉质分析,仅从中筋粉稳定时间(~5.0min)这一指标中即可看出强筋小麦在面粉加工企业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图1)。

图1 市售面粉粉质参数分析(仅供内部交流)与普通品种相比,当前我国主推优质麦品种整体产量及综合抗性仍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也不乏在产量和抗性上均得以显著提升的强筋新秀,如济麦44,中麦578,新麦45等。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受到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小麦育种研究的核心,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鉴定一直是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时,小麦产量、品质稳定性与抗病性也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策略和目标之一。

一、小麦育种研究现状1. 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收集和鉴定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麦种质资源库,收集并保存了大量的小麦种质资源,覆盖了全国的主要生产区域。

同时,我国还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包括国家小麦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我国小麦遗传资源评估、小麦主要病害鉴定等等。

这些工作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素材。

2. 小麦品质稳定性的研究小麦品质稳定性一直以来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点之一。

小麦的品质主要包括粒形、蛋白质含量以及耐贮性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小麦品质稳定性的同时,也在探索品质形成机理以及优良品种遗传基础等方面的问题。

该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小麦生产及加工的品质和附加值。

3. 小麦产量和抗病性研究小麦产量和抗病性也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小麦种植环境的变化以及病害的变异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小麦产量和抗病性的研究也必须随之调整方向。

其中,在小麦产量研究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株高和灌浆期长短方案来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抗病性方面,已有大量的小麦育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病害的发生机理以及遗传基础等方面,并通过进一步研究育种策略,研制出了许多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

二、小麦育种研究趋势1. 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在基因本身上直接进行修改和编辑的新型遗传技术。

通过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者可以选择性地删除或替换小麦中具有不良特性的基因,或者增强某些有益特性的基因。

这种新型技术不仅适用于小麦育种,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植物和动物的育种研究。

智慧树答案作物育种方法与实践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作物育种方法与实践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 杂交水稻之父为()。

答案:袁隆平2. 小偃6号的培育者是()。

答案:李振声3. 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因素主要有()。

答案:优质种子;科学栽培;环境条件;优良品种4. 说明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的是()。

答案: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挽救一个民族5. 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或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有()。

答案:小偃6号、矮孟牛、碧蚂1号、轮选987;新单1号、农大108、郑单958、浚单20、掖单13号;广场矮、桂朝2号、汕优63、两优培9、第二章1. 小麦之所以可以通过轮回选择选育品种,是基于()的发现。

答案:太谷核不育小麦2. 如果发现了一个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的显性核不育突变体,该突变体与四倍体(AABB)小麦远缘杂交的F1群体中有一半可育,一半不育;其中F1中的不育株与四倍体小麦的回交后代群体中,仍出现了一半可育,一半不育。

则该雄性不育基因最有可能位于()答案:A或B染色体组3. 对于太谷核不育小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答案:以太谷核不育为母本,授以其他正常可育小麦的花粉,可以结实;自交不结实4. 在单体分析时,关键染色体是指要定位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非关键染色体是指要定位的基因不在的染色体。

()答案:对5. 端体染色体缺少一条染色体臂和着丝粒。

()答案:错第三章1.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途径最常用的是()。

答案:人工去雄杂交制种2. 实现水稻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科学家是()。

答案:袁隆平3. 玉米品种农大108的选育单位是()。

答案:中国农业大学4. 玉米三系配套是指()。

答案:细胞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5. 能够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是()。

答案:水稻;小麦;玉米;大豆6. 我国玉米研究领域的院士有()。

答案:李竞雄;戴景瑞;荣廷昭7. 玉米细胞质不育系有哪几种类型()。

答案:C型;T型;S型第四章1. 下列哪种作物在育种中率先开始了杂种优势的应用()。

答案:玉米2. 分子植物育种的三大平台,即简称G-P-E的平台是指()。

矮败小麦的简介

矮败小麦的简介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的简介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都得益于品种遗传改良的进展。

作物雄性不育是群体改良和大规模生产杂交种的工具,是遗传育种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对象。

我国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以后的岁月里,出现过几次研究与利用的热潮。

1、矮败小麦的发现1972年5月的一天,山西省太谷县郭家堡村女青年高忠丽在小麦品系“2-2-3”繁殖田中发现1株特殊小麦。

远看穗子蓬松,在阳光下半透明;近看雌蕊柱头发达,雄花败育,这就是称之为国宝的太谷核不育小麦。

1980年邓景扬等通过遗传分析,明确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受一个显性单基因所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被发现的显性雄性不育天然突变体。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与鉴定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方毅同志的亲自关心下,成立了全国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与利用协作组,在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等方面联合攻关,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太谷核不育基因定位是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

2、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创建1986年我院作物所小麦专家等利用染色体组定位和端体分析一套新的定位程序和方法,将太谷核不育基因定位在4D染色体短臂上,距离着丝点31.16个交换单位处。

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于育种实践,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它要人工鉴别育性,轮选群体株高逐渐升高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太谷核不育基因成功定位的基础上,以株高不足30厘米的矮变一号小麦为标记性状供体,通过杂交、测交和细胞学研究,从测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具有矮秆性状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

第1轮的测交后代群体是321株,没有出现我们需要的矮秆不育类型;第2轮的群体扩大到3248株,仍然没有出现矮秆不育类型;第三轮的群体是5216株,最终从中筛选到1株我们需要的矮秆不育类型。

这一株矮秆不育小麦,用其它小麦品种授粉,后代群体中分离出一半矮秆株,表现雄性不育,一半非矮秆株,表现正常可育,由于群体中的矮秆株都是雄性败育的,所以命名为“矮败小麦”。

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其应用

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其应用

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其应用小麦作为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广泛,产量越来越高,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逐渐增加,如何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成为了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遗传育种是指在遗传学基础上,利用人工干预的方法,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产量,改善植物的品质和抗性。

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人们通过对小麦的遗传特性和质量进行研究,不断催生着新品种和新技术,为小麦的生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历程小麦是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主要食品来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日益发展,人们开始对小麦进行遗传育种研究,以提高小麦的适应性和产量,改善其品质和抗性。

从20世纪初开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发展迅猛,现已成为植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

二、小麦遗传特性的研究要进行小麦遗传育种研究,首先要了解其遗传特性。

小麦的遗传特性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小麦品质,二是小麦的抗性。

小麦的品质涉及到小麦的口感、颜色、香味和营养成分等方面,对于食品工业和消费者来说,麦面制品的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而小麦的抗性则涉及到小麦的抗病性、抗虫性和耐逆性等方面,这些都是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小麦品质和抗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应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领域。

例如,在农业领域中,通过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可以获得高产量、高品质和高抗性的小麦品种,从而提高小麦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研究小麦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其他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医学领域中,小麦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可以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未来展望随着人类对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深入和不断发展,小麦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人口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仍需持续推进。

小麦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小麦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小麦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小麦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面食、糕点、饼干以及酿造啤酒等食品的原料中。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小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探讨小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从市场需求、技术革新、可持续发展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市场需求的增长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和面食的需求也在增长。

小麦作为基本粮食之一,其需求量也在稳步增长。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小麦被广泛消费,因为它是一种提供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便宜来源。

此外,小麦制品的国际贸易也在增加,因为各国对于小麦和面食的需求不断上升。

因此,小麦产业将继续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长。

二、技术革新的驱动技术革新对小麦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新种植技术、高产新品种以及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都对小麦的种植和收获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引入和推广这些技术,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耐候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新品种,使得小麦的产量大幅增加。

而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则提高了农民的耕作效率和收获效果。

因此,技术革新将继续推动小麦产业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着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议题。

小麦产业也不例外。

在小麦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消耗也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小麦产业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推广有机农业和精确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加强土壤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政策支持的推动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小麦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小麦产业的研发、农药使用管理、土壤保护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小麦产业的发展。

例如,鼓励种植者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加大对小麦种植基地的扶持力度,提高种植者的收益和种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等。

高一生物期末模拟卷01(原卷版)

高一生物期末模拟卷01(原卷版)

20232024学年度高一生物期末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下列几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题 2 分,共 30 分)1.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某养殖者在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F1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桔红带黑斑为显性性状B.桔红带黑斑品系为杂合子C.该品系F1自由交配,F2中桔红带黑斑与野生型的比例为1:1D.连续多代桔红带黑斑雌雄个体杂交,可获得稳定遗传的该品系2.洋葱鳞茎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研究人员用两种纯合的洋葱杂交,F1全为红色鳞茎洋葱,F1自交,F2中红色、黄色和白色鳞茎洋葱分别有122株、29株和11株。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洋葱鳞茎不同颜色是由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引起的B.洋葱鳞茎颜色是由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C.F2的红色鳞茎洋葱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为1:5D.F2中重组型个体自交,得到白色鳞茎洋葱的概率为1/63.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

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4.某二倍体动物(2n=1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如图表示其体内某细胞处于减数分裂某时期的部分染色体行为模式图。

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时期过程中,只发生了染色体缺失和易位B.在前期Ⅰ时,细胞含有3个四分体,12条染色单体C.在后期Ⅰ时,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X A X或AbbYYD.在中期Ⅰ时,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与细胞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5.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下列叙述不符合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是()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B.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一定独立性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减数分裂Ⅰ的后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自由组合D.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基因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6.某一年生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Y染色体上具有同源区段,该区段可存在等位基因。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等3地江苏省镇江一中等3校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等3地江苏省镇江一中等3校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等3地江苏省镇江一中等3校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1.细胞生命大厦由各种分子组成。

下列与组成细胞的分子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胞内结合水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生物体构成成分B.人体肠道内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不需要ATP提供能量C.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及其单体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D.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可由ATP和NADPH释放的化学能转化而来2.斯坦福的科研团队发现并描述了由小的结构化RNA和末端含有唾液酸的N-聚糖组成的GlycoRNA(糖RNA),它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膜上,并很可能在自身免疫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RNA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B.糖RNA分布于细胞膜外侧C.糖基化不会改变RNA碱基排列顺序D.糖RNA的发现为艾滋病治疗提供新思路3.下列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温度变化对水分子跨膜运输速率不产生影响B.胆固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细胞中C.Na + -K +泵转运Na +离子和K +离子时会发生构象改变D.去甲肾上腺素以主动运输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下列与酶有关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A.比较H 2 O 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时,H 2 O 2溶液需现配现用以防止其在常温下分解B.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时,先将胃蛋白酶置于中性环境中保存C.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时,可选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斐林试剂进行实验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底物与酶应先在相应温度条件下保温处理后再混合5.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生命历程密切相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寿命短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B.人体内白细胞凋亡的速率大于红细胞C.凋亡细胞中的内容物释放会引起炎症反应D.细胞自噬通过溶酶体降解自身组分不引起细胞死亡6.细胞内的黏连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可将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

不育株与可育株的

不育株与可育株的

目 录中文摘要┈┈┈┈┈┈┈┈┈┈┈┈┈┈┈┈┈┈┈┈┈┈┈┈┈┈┈┈┈┈┈1 中文关键词┈┈┈┈┈┈┈┈┈┈┈┈┈┈┈┈┈┈┈┈┈┈┈┈┈┈┈┈┈┈1 英文摘要┈┈┈┈┈┈┈┈┈┈┈┈┈┈┈┈┈┈┈┈┈┈┈┈┈┈┈┈┈┈┈1英文关键词┈┈┈┈┈┈┈┈┈┈┈┈┈┈┈┈┈┈┈┈┈┈┈┈┈┈┈┈┈┈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21.2方法┈┈┈┈┈┈┈┈┈┈┈┈┈┈┈┈┈┈┈┈┈┈┈┈┈┈┈┈┈┈┈22.结果与分析┈┈┈┈┈┈┈┈┈┈┈┈┈┈┈┈┈┈┈┈┈┈┈┈┈┈┈┈┈2 2.1HMW-GS组成分析┈┈┈┈┈┈┈┈┈┈┈┈┈┈┈┈┈┈┈┈┈┈┈┈┈┈3 2.1.1单个HMW-GS产生的频率┈┈┈┈┈┈┈┈┈┈┈┈┈┈┈┈┈┈┈┈┈┈3 2.1.2HMW-GS组成类型变化┈┈┈┈┈┈┈┈┈┈┈┈┈┈┈┈┈┈┈┈┈┈┈4 2.2不育株与可育株的HMW-GS组成特点 ┈┈┈┈┈┈┈┈┈┈┈┈┈┈┈┈┈52.3轮选群体与亲本的HMW-GS组成比较 ┈┈┈┈┈┈┈┈┈┈┈┈┈┈┈┈63.讨论 ┈┈┈┈┈┈┈┈┈┈┈┈┈┈┈┈┈┈┈┈┈┈┈┈┈┈┈┈┈┈┈7 参考文献┈┈┈┈┈┈┈┈┈┈┈┈┈┈┈┈┈┈┈┈┈┈┈┈┈┈┈┈┈┈┈7 致 谢┈┈┈┈┈┈┈┈┈┈┈┈┈┈┈┈┈┈┈┈┈┈┈┈┈┈┈┈┈┈┈7ContentsChinese abstract--------------------------------------------------------------------------------------------1 Chinese key words--------------------------------------------------------------------------------------- -1 English abstract--------------------------------------------------------------------------------------------1 English key words-----------------------------------------------------------------------------------------1 1. Materials and methods---------------------------------------------------------------------------------2 1.1 Materials------------------------------------------------------------------------------------------------21.2 Methods ------------------------------------------------------------------------------------------------22. Results and analysis-------------------------------------------------------------------------------------2 2.1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HMW-GS----------------------------------------------------------3 2.1.1 Frequeney of single HMW-GS---------------------------------------------------------------------3 2.1.2 Variation of the HMW-GS composition type-----------------------------------------------------3 2.2 Characeter of the composition of HMW-GS between the sterile wheat and fertile wheat ---5 2.3 Comprar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HMW-GS between the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and parents-----------------------------------------------------------------------------------------------6 3. Discuss-----------------------------------------------------------------------------------------------------7 Reference-----------------------------------------------------------------------------------------------------7 Gratitude------------------------------------------------------------------------------------------------------7Ta1小麦轮选群体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1999级农学专业王雪琴指导教师高庆荣研究员摘要:采用SDS-PAGE法对创建的太谷核不育小麦(Ta1)优质轮回选择群体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初步鉴定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 圜 日 四
免 耕 直 播 马 铃 薯 产 量 高
济 持续 发展 发挥 了重 要作 用 。 免 耕 直 播 马 铃 薯 不 仅 产 量 高 、 质 好 , 且 省 工 省 事 品 而 经 济 效 益 好 。 西 省 五 台 县 城 关 镇 2 0 年 免 耕 直 播 马 铃 山 01 薯 30 30亩 , 严 重 春 旱 加 伏 旱 的 情 况 下 , 均 单 产 达 到 在 平 10 k , 3 0 g 比传 统 栽 培 法 的 亩 产 17 k 增 产 2 5 g 增 长 率 05 g 2k, 为 2 % , 增 值 1 3元 。科 技 示 范 户 郑 宪 文 2亩 高 产 田 1 亩 1 平 均 亩 产 达 到 了 1 5 k , 大 薯 块 重 达 0 9 g 东 山 底 村 80g 最 .k 。
17 9 2年 在 国 内 外 首 次 发 现 的 小 麦 天 然 突 变 体 。 1 8 9 1年 基 因 ,所 以 不 育 株 可 以靠 异 交 而 结 实 ,表 现 出 异 花 授 粉 全 国 成 立 科 研 协 作 组 , 由 邓 景 阳 博 士 主 持 。 协 作 组 从 植 作 物 的 特 点 , 样 可 广 泛 地 、 断 地 进 行 基 因 重 组 。而 从 这 不 物 学 、 胞 学 、 物 学 、 物 化 学 、 传 育 种 学 方 面进 行 不 育 株 细 生 生 遗 核 不 育 小 麦 的 研 究 利 用 现 在 已经 取 得 了 可 喜 的 成 果 。 ( 因 组 成 T l 1 后 代 中 分 离 出 来 的 可 育 组 基 at ) a
维普资讯
团 Ga r s ri Co n p
《 农业科 技通 讯》 o 2 7 2 0 .
太 谷 核 不 育 小 麦 是 山 西 省 太 谷 县 高 忠 丽 同 志 于
太 谷核 不 育小 麦 ( 因组 成 为 Tl 1 因 为含有 Tl 基 at ) a a
Hale Waihona Puke 花 粉 粒 ; 袋 不 结 实 。 但 雌 蕊 正 常 , 头 外 露 , 交 结 实 作 者 就 是 利 用 它 的 这 种 特 殊 育 种 地 位 ,使 小 麦 育 种 工 作 套 柱 异
性好。
获 得 了 突破 性 进 展 。
由 刘 秉 华 、邓 景 阳 等 研 究 确 定 ,太 谷 核 不 育 小 麦 的
地 处 五 台 县 城 以北 1 0公 里 处 , 拔 10 m, 标 准 的 黄 海 20 是
土 丘 陵 区 , 是 典 型 的 旱 作 农 业 杂 粮 区 。2 0 也 0 0年 7 0亩 0 马 铃 薯 全 部 采 用 免 耕 直 播 法 ,平 均 亩 产 1 0 k ,大 旱 之 5 0g 年 夺 得 了 高 产 。该 村 马 铃 薯 品 质 好 、 量 高 , 仅 在 本 县 质 不 占有 了 一 定 市 场 , 而 且 进 入 河 北 省 石 家 庄 市 蔬 菜 批 发 市 场 , 得 了显著 的经济 效 益 。 几年 每年 外销 5 取 近 0万 k g马 铃薯 , 受 广大 消费者 的好 评 。 深
了 大 量 的 科 学 研 究 。通 过 多 学 科 、 部 门 的 协 作 , 太 谷 ( h 1 通 过 自交 而 结 实 , 而 表 现 出 自花 授 粉 作 物 的 特 多 对 t a) a 从
点 。我 们 可 以 把 性 状 优 良 的 可 育 单 株 随 时 按 常 规 育 种 方
影 响
“ TBTI ”

山 西 的 “ 春 9号 ” 已 于 1 8 晋 等 9 9年 通 过 区 试 。
7 0年 代 以 来 , 自花 授 粉 作 物 采 用 轮 回选 择 育 种 已 对 近 年 来 ,丘 陵 旱 地 推 广 秋 免 耕 春 直 播 马 铃 薯 的 抗 旱 耕 作 技 术 , 实 现 早 年 减 灾 , 取 稳 产 、 产 , 进 农 村 经 为 夺 高 促
许 多 单 位 通 过 单 交 、复 交 、 回 交 , 阶 梯 式 杂 交 等 方
细 胞 质 正 常 ,雄 性 不 育 性 是 由 细 胞 核 一 个 显 性 不 育 基 因 式 ,已选 育 出 丰 产 、 质 、 病 、 逆 性 强 的 新 品 系 和 新 优 抗 抗
控 制 着 。 这 个 基 因 被 定 名 为 T l 并 定 位 在 4 S臂 上 ( a, D 即 品 种 。 例 如 山 东 农 业 大 学 育 出 了太 1 2 3 太 1 2 1 太 09 、 06 、 短 臂上 )距 着丝 点约 3 . , 1 1个 交 换 单 位 。 13 2 太 1 3 4等 品 系 , 中 太 1 2 3已 定 名 为 鲁 麦 1 05 、 02 其 09 5 太 谷 核 不 育 小 麦 具 有 以 下 特 性 : ( )不 育 株 套 袋 不 号 , 有 耐 晚 播 、 熟 、 病 、 产 等 优 点 。 山 东 农 科 院 育 1 具 早 抗 高 结 实 。 ( ) . 性 分 离 : 育 株 与 可 育 株 两 种 类 型 , 比 出 了 济 核 0 、 济 核 0 2 F育 不 其 2 3等 品 系 . 其 中 济 核 0 2在 1 8 9 8~ 例 永 远 为 1 1 ( ) . 性 无 中 间 类 型 。 4 可 育 株 自交 后 1 8 : 。3F 育 () 9 9年 黄 淮 北 片 高 肥 组 区试 中 名 列 前 茅 , 省 六 点 区 试 四 代 仍 然 可 育 , 育 性 不 分 离 。 ( ) 交 多 代 结 果 始 终 分 离 平 均 单 产 高 达 5 4 1 。 安 徽 的 “ 8 5 ” 天 津 的 且 5回 2 . 皖 53 、 出 : 育 : 育 :1 1 ( ) 可 不 : 。 6 以上 特 点 不 受 任 何 环 境 条 件 的
根 据 形 态 学 观 察 : 育 株 穗 蓬 松 , 壳 张 开 : 丝 短 法 自交 分 离 后 而 选 育 出 新 品 种 来 。 正 是 由 于 太 谷 核 不 育 不 颖 花
而 伸 长 性 差 、 药 瘦 瘪 , 箭 头 状 、 白 色 、 开 裂 、 无 小 麦 兼 有 自花 授 粉 作 物 与 异 花 授 粉 作 物 的 特 点 ,育 种 工 花 呈 灰 不 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