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中镜子的翻译
论《雪国》的比喻翻译
掌艺, 并和师博的儿子行男定了亲,但未婚夫病卧在床又 迫使驹子做了艺妓,目的是挣钱为行男治病。驹子并没有 被不幸压倒,反而出淤泥而不染。在岛村看来 ,驹子很美,
作者简介 : L 徐墅珞 ( 1 9 o 2 ~) ,女.山西远城人,运城学院教师。硕士。 研 究方向: 日 语 攀 。
z 陈运玲 ( 蕊L ∞~) 女 。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馥 4 教授 研究方向:焚语教学 与 砬属。
中图分类号:I  ̄ I g 0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 -9 5 0 7( 1 5 )0 l 一0 0 l 8 —0 2 比喻与翻译
一
、
比I 皖 毖 辟格的一种。比喻就是 “ 打比方” ,就是用 具体、 形象、通俗浅显的事物或者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
。
译文 1 :他想:驹子大概也像蚕蛹那样 ,让透盟的身 躯栖居在这里吧 ” 译文 2 :岛村想象着驹子像蚕一样,以她透 明之躯, 住在这儿的情景。 [ 2 ] 。 译文 3 :想来驹 子可能像蚕那样亮 着身子,住在这
里。 [ 3 ] (
灼烁。那眼神冷冰冰的,如同远处的一星灯火D 口 ] 触 译文 3 :岛村走到屋外,仍感觉到时予 目光在他额上 燃烧,而 目 像远处灯火—样冰冷
V_ 0 1 . 1 7 N 1
R 扣1 5
徐黯
陈运玲
( 1 、 2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O 4 4 O o O ) 摘 要:文章以川端康成的名作 《 雪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 《 雪国》三个版本的汉译作品,针 对其中的若干比喻表现进行考察,分析 日 译汉过程 中 应如何遵循翻译原则,以期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雪国;比喻;本体;喻体;翻译
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若干比喻表现进行考察,分析 日 译 汉过程中应如何遵循翻泽原则,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文 章主要采用叶渭蓟 ] 、高慧琴 和李永炽l [ 3 ] 的译文,进行 比铰分析。 例文一:岛村i 婊 } : 出 加岛屯、菜子 目 誊力 彼
《雪国》经典语录
《雪国》经典语录《雪国》经典语录1、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
2、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3、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
4、即使和幽灵同处地狱也能心安理得;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拔腿而去。
这就是我,一个天涯孤客心底所拥有的自由。
5、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心田里。
6、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7、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
8、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
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
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
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
女子发现岛村走近,就把胸脯伏在窗栏上。
这种姿态,不是怯懦,相反地,在这种夜色映衬下,显得无比坚强。
9、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
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
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
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
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
10、“这样的日子里连音色都不一样啊!”驹子仰头望了望雪后的晴空,只说了这么一句。
的确,那是由于天气不同。
要是没有剧场的墙壁,没有听众,也没有都市的尘埃,琴声就会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通无阻地响澈远方积雪的群山。
虽然她自己并不自觉,但她总是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地练习弹奏。
久而久之,她的弹拨自然就有力量。
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11、镜子里白花花闪烁着的原来是雪。
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
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
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
浮现在雪上的女子的头发也闪烁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色泽。
12、墙壁和铺席虽旧,却非常干净。
他想:驹子大概也像蚕蛹那样,让透明的身躯栖居在这里吧。
13、但是,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现在已隐藏在淳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
《雪国》的三个日译本对比研究
《雪国》的三个日译本对比研究《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现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此作品在翻译方面也吸引了众多翻译家的注意,排列如下三个译本:藤村俊二所著《雪国》、司马遼太郎所著《雪国》、渡边淳一所著《雪国》。
本文将比较研究这三个版本的译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风格、结构处理以及文化渗透。
语言风格藤村俊二版本的《雪国》中,译文中有许多用于描述自然景色的汉字,如“山谷”,“松林”等。
由于汉字基础不同,日本汉字使用者使用的汉字常常与中国汉字使用者有所不同,这时的语言翻译也有所不同。
因此,藤村俊二所翻译的《雪国》展现出了一种典雅、含蓄的语言风格,既能够表达出原著的写意风格,也能够与中国读者的审美需求产生共鸣。
司马遼太郎版本的《雪国》,是一种较为简明的语言风格,译文使用简短精练的句子来进行描述,这种语言风格便于读者快速领会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种翻译方式能够迅速吸引读者注意,也能够使读者有一种易于理解的翻译风格。
渡边淳一版本的《雪国》,则与前两个版本采用了不同的语言风格。
其翻译沉稳大气,结构简练,能够将原著的文学意境很好地还原出来。
同时,他使用了一些生动的诠释和词语,来更好地突出原著的风格。
如“雪国”一词,“志愿”的翻译是“无意愿”,这些词汇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原著的文学含义,展现出作者的文学造诣。
结构处理在结构处理方面,藤村俊二版本的《雪国》,因为使用了较多的汉字,使得其中的表述段落相对较长,具有一定的分量感,难以在不给读者以太大阅读压力的情况下读完一段。
这给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同时也让某些语言篇章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
但使用越多的汉字也使得翻译更为直接、精确,表达源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信息压缩率更高,翻译效果也更加凝练。
司马遥太郎版本的《雪国》,则采用了较为简便的语句结构,“谷川的声响”可以用“谷川声”来表述,“谷川的涟漪”可以用“谷川涡”来表达。
使用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词组,有利于读者理解语言篇章,促使读者更好地领会原著的内容和意义。
雪国川端康成经典语录
雪国川端康成经典语录1、镜里映现出披上红叶的重山叠峦。
镜中的秋阳,明亮耀眼。
2、驹子的嘴唇十分柔滑,宛如美极了的水蛭的环节。
3、灯光从她的脸上闪烁而过,却没能将她的面孔照亮。
那是远远的一点寒光,在她小小的眸子周围若明若暗的闪亮。
当姑娘的星眸同灯火重合叠印的一刹那顷,她的眼珠儿便像美丽撩人的萤火虫,飞舞在向晚的波浪之间。
4、他的话音优美而又近乎悲凄,那嘹亮的声音,久久地在雪夜里回荡。
5、我头一回摸到这么冰凉的头发。
6、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7、她那副样子,好像是在回顾遥远的往昔,才忽然坐到岛村身边的。
8、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的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
9、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10、这种焦灼不安的样子,像是夜间动物害怕黎明,焦灼地来回转悠似的。
11、不知道为什么,村岛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
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
12、沿着河流行驶不多久,来到了辽阔的原野,山巅好像精工的雕刻,从那里浮现出一道柔和的斜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
山头上罩满了月色。
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
淡淡的晚霞把整个山容映成深宝蓝色,轮廓分明地浮现出来。
月色虽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
天空没有一只飞鸟。
山麓的原野,一望无垠,远远地向左右伸展。
13、叶子的声音美得不胜悲凉,美到消散了温度。
纯粹的声音从纷扰琐碎的时光中穿越而来,从生到死,从昂然走向衰亡,镜中的影像,结霜的车窗。
14、溪中多石,流水的潺潺声,给人以甜美圆润的感觉。
15、镜中的雪越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
16、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17、对面的层峦和山麓的屋顶在迷濛的雨中浮现出来。
18、歌声清澈得近乎悲戚,马上就能引起回声似的。
19、榆树粗大挺拔,亮光照射不到繁枝茂叶的深处。
20、但是,这种挚爱之情,不像一件绉纱那样能留下实在的痕迹,纵然穿衣用的绉纱在工艺品中算是寿命最短的,但只要保管得当,五十年或者更早的绉纱,穿在身上照样也不褪色,而人的这种依依之情,却没有绉纱长。
镜像之美——川端康成《雪国》
《雪国》中镜像之美与禅意徐格逸摘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中有两个著名的镜像描写。
小说最初发表时,前两章的题目分别是“夕暮之镜”(《文艺春秋》昭和10年1月和“白尘之境”(《改造》昭和10年1月),这成为给无数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两面镜子。
禅门许多以“镜”喻法的公案偈语与此不无关联。
关键词:镜像禅正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中有两个著名的镜像描写。
两面镜子的影像都具有惊异的美感,然而都是虚幻的。
第一面镜子实际上是黄昏时分反光的列车车窗:车窗因暖气和主人公岛村的手指成就的夕暮之境,在他第二次奔赴雪国的途中:黄昏的景象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
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
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雾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凡人世界。
特别是在山野的灯火映照在姑娘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为之颤动。
镜中映现的陌生姑娘是叶子,她那朴素纯洁的美,使岛村回忆起第一次到雪国与驹子相遇的情景。
时空在人物的联想和回忆中流转往复,在一个雪后晴朗的早晨出现了第二面镜子,这是岛村房间里真实的镜子:镜子里白花花地闪烁着的原来是雪。
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
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
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
浮现在雪上的女子的头发,也闪烁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色泽。
这一次镜中的影像是驹子。
等到岛村第三次去雪国时,驹子再次出现在这台梳妆台的镜中。
安置这两面镜子的场景是列车和岛村的房间。
开始,叶子和驹子的影像分别反映在车窗和梳妆镜上,随着情节的发展,两个女子的关系逐渐清晰起来,两面镜子也开始交错出现。
虚镜中的叶子与实镜中的驹子不断浮现在岛村的脑海中或眼前,虚虚实实,如梦似幻。
当岛村在雪夜后地清晨看到梳妆镜里的驹子,自然的想起暮霭中浮现在车窗玻璃上面叶子的脸。
而当他在驹子家再次遇见叶子时,叶子的眼神久久地闪耀在岛村的眼睛里,他又忆起昨晚叶子那张映在窗玻璃上的脸,“山野的灯火在她的脸上闪过,灯火同她的眼睛重叠,微微闪光,美的无法形容,岛村的心也被牵动了。
《雪国》好词好句
《雪国》好词好句《雪国》好词好句《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雪国》好词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雪国》好词1、瓢泼大雨:像用瓢泼水那样的大雨、形容雨下得非常大的样子。
2、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3、狂风暴雨:指大风大雨、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
4、雨过天晴: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5、大雨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
6、倾盆大雨: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7、电闪雷鸣: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轰轰烈烈。
8、大雨倾盆9、骤雨大作10、雨急似箭11、疾风暴雨12、暴雨狂风13、雨帘悬挂14、雨蒙蒙15、雨纷纷16、雨飘飘17、雨霏霏18、雨淋淋19、滂沱大雨20、阴雨绵绵:21、雨声沙沙22、细雨淅沥23、细雨如丝24、春雨阵阵25、秋雨连绵26、牛毛细雨27、山雨欲来28、细雨飘洒29、斜风细雨30、雨似急箭31、春雨潇潇32、茫茫烟雨33、闷雷低沉34、雷声滚滚35、雷雨交加36、雷声轰鸣37、雷电大作38、淅淅沥沥39、大雨淋漓《雪国》好句1) 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2) 山脚下的河流,仿佛是从杉树顶梢流出来的。
3) 岛村感到百无聊赖。
发呆地凝望着不停活动的左手手指。
因为只有这个手指,才能使他清楚地感到就要去会见的那个女人。
奇怪的是,越是急于想把她清楚地回忆起来,印象就越模糊。
在这扑朔迷离的记忆中,也只有这手指所留下的几许感触,把他带到远方的女人身边。
4) 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5) 岛村仿佛坐上了某种非现实的东西,失去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陷入了迷离恍惚之中,徒然地让它载着自己的身躯奔驰。
6) 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明澈极了。
7) 这是清澈得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像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一种回响。
翻译鉴赏与批评(2)
译者简介
• 叶渭渠(1929~2010)广东东莞人。1929年出生于越南湄公河畔的 华人聚居区,1952年归国。上世纪70年代末,叶渭渠和唐月梅才 真正开始日本文学的翻译和研究。”这个时候家庭负担也是最繁 重的时候,家里一双未成年儿女,还有重病在身的婆婆。“我们 只能在杂物间支起一张小书桌,轮流工作。老叶习惯工作到深夜, 我则凌晨四五点起床和他换班,要休息时就睡在过道支起的行军 床上。”正是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中,两人完成了《伊豆的舞女》、 《雪国》、《古都》等重要作品的翻译工作。 • 高慧勤,1934年生,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19高慧勤的译著文 体风格贴近原著,译文典雅优美,选词炼句精益求精,堪称翻译 精品,在国内外译坛享有很高声誉。
不思議に思いながら、鼻につけて匂いを嗅いでみたり していたが、ふとその指で窓ガラスに線を引くと、そ こに女の片眼がはっきり浮き出のだった。
• 私:他一边觉得奇异,一边时不时的闻着那个味道,不觉得用那 手指在窗户上划道,突然一只女孩的眼睛就清楚的浮现在眼前。 • 叶:他想着想着,不由得把手指送到鼻子边闻了闻。当他无意识 地用这个手指在窗玻璃上划道时,不知怎的,上面竟清晰地映出 一只女人的眼睛。 • 高: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时时把手指凑近鼻子闻闻。无意之中, 这个指头在玻璃窗上画了一条线,上面分明照见女人的一只眼睛。 • 这可能与当时发表文章的小标题有关
• 主语
デジタル大辞泉の解説 たより‐な・い【頼り無い】 [形][文]たよりな・し[ク] 1 たよりにならない。あてにならない变化的。心もとない。靠不住,心里 没底「―・い返事」「―・い人」 2 たよりになるものがない。 [派生]たよりながる[動ラ五]たよりなげ[形動]たよりなさ[名] 「由縁(ゆかり)の人を失い、―・き身となりしにつけ
雪国 川端康成英文译本名句摘抄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属于新感觉派小说,以精致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在大雪覆盖的背景下的内心世界。
该小说曾获得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下面将从《雪国》中选取一些英文译本名句进行摘抄,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的魅力和深刻意义。
1. "Behind the rock, a small waterfall splashed down. Before it, under the blue sky, a field covered with snow stretched away toward the neighboring village, like an abandoned earth."意译:岩石后面,小瀑布跌落下来。
它之前,在蓝天下,一片被雪覆盖的田野向着邻村绵延开去,像一片被遗弃的大地。
这句名句展现了小说中雪国的宁静与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将读者带进了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之中。
2. "Even now, the sound of tr本人n wheels rolling over tracks is enough to fill me with a strange emotions. The people spilling out from the half-opened door of the tr本人n included young men in Western suits, each of them str本人ghtening their ties and looking around the platform, as well as women in dresses who scurried about, shouting and dragging children along."意译:即便是现在,火车轮子滚过铁轨的声音也足以让我充满奇异的情感。
《雪国》的三个日译本对比研究
《雪国》的三个日译本对比研究《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中中文版本的翻译对比是比较有意思的研究方向之一。
以下将对《雪国》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是胡适的《雪国》翻译。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翻译了不少日本文学名著。
他对《雪国》的翻译力求忠实于原著,语言简练,保留了原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小说中屡次出现的“雪国”一词,在胡适译本中被保留了下来,这样给读者一个比较强烈的形象印象。
但是由于胡适翻译时是以文言文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有一些表达方式和词汇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个要对比的是李维桦的《雪国》翻译。
他是台湾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对于西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的翻译力求准确,对细节的把握比较精细,能够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境传达给读者。
相对于胡适译本的文言文风格,李维桦的译本更加接近现代白话文,容易理解。
但有一些人认为他的翻译过于注重准确性,可能有些过于平淡,缺少一定的文学感。
最后一个要对比的是张晓珊的《雪国》翻译。
她是中国大陆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诗歌、小说和散文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
她的翻译注重保留原作的文学性和韵味,力求将川端康成的语言风格和意境表达出来。
她在翻译中添加了一些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和人物。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她在翻译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可能有些偏离原作。
通过对比这三个译本,可以发现不同的翻译家在翻译《雪国》时注重的方面不同,例如语言风格、意境表达、准确性等等。
每个译本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读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习惯和理解需求的版本。
相比而言,李维桦的译本在准确性和易读性上可能更受现代读者的欢迎,但是胡适和张晓珊的译本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特色,值得一读。
这仅是对《雪国》三个中文译本进行的简单对比,希望能引起更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兴趣,促进对于翻译的深入探讨和理解。
川端康成《雪国》中的镜像艺术
川端康成《雪国》中的镜像艺术内容摘要:在《雪国》中,镜子的意象多次出现,“镜中暮景”与“镜中晨景”更可谓是川端的神来之笔。
在文章中,镜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镜像在文章中对女性角色塑造和主题两方面所起作用做探讨。
并意在说明,川端在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艺术领域一隅中,镜像艺术的特别魅力。
关键词:镜子驹子叶子美虚幻在《国家篇》第十卷里,苏格拉底谈到工匠在制造一张床或桌子时是根据脑子里有关这些东西的理式进行的,而艺术家在制造这些东西以及其他所有事物时,还有一个更为容易的方法:“……拿一面镜子四方八面地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镜子为比方来阐明艺术的本质。
十六到十八世纪理论家仍旧认为艺术即模仿,多少像一面镜子。
而身为新感觉派作家的川端则抛弃了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的“模仿”现实的艺术手法,极力提倡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
他在1925年进入文坛不久就曾宣扬:“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内容;而没有新的感觉,则也没有新的表现”。
由此可见,川端对于文学艺术表现中“感觉”的强调。
《雪国》中,川端改用“感觉”镜子中映象的手法,通过描绘从镜子反射出来的映像,加之糅合进他的主观感受,来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心中艺术的追求。
正如川端所说:“镜子是一面幻觉的银幕”。
镜像的审美功能在于:此时“人们感知的既是客体又不同于客体,而感知主体则由此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出来的超然与自由”。
一.镜像与女性形象塑造(一)叶子《雪国》开篇中,岛村坐在驶向雪国的列车上向外瞭望,由于外面天气寒冷,车窗玻璃上蒙了一层水蒸气,变成了一面镜子,正是对这面镜子的观望中,岛村在镜中发现了故事的主人公叶子,她正在悉心照料她的未婚夫行男。
从二人的举动神情中,可以观察出行男的病重与叶子照料的艰辛。
但这“幻影”带给岛村的感受却是“没有觉得辛酸,就像是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
从《雪国》的比喻中看川端康成的语言艺术美
从《雪国》的比喻中看川端康成的语言艺术美爱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是川端康成语言运用艺术特点之一。
正是充分的认识到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巨大作用,从而充分地、巧妙地、自然地运用到他的作品之中,使他的作品,无论是在音乐美、建筑美还是绘画美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文学成就,让我们了解到,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意识的流动,情感的宣泄,更是通过语言运用中修辞这种手法,表达作家更细微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便娟婉约而又立体大气等的各感官的冲击效果。
下面我们就以《雪国》这部作品为例,,从比喻的明喻、暗喻以及借喻来分析川端康成的语言运从明喻来看川端的语言运用艺术美明喻指的是直接明白的运用喻体来描写本体的比喻类型,形式上有:“像”“似”“宛如”“仿佛”“一般”等连接本体和喻体,使小说所描写、刻画的人、事、物、景,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们的可爱和美感。
《雪国》中在叶子出场时,小说这样描写到“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喊道:…站长先生,站长先生!‟”,“仿佛”一词给我们的想象是距离很遥远,但是各根据我们的经验分析,叶子与站长相距不远,但是“仿佛向远方呼喊”说明叶子呼喊声音大,时间长,也反映出叶子急需了解弟弟的近况的一种对弟弟的关心。
同时,在礼节严明的日本国家,能够这样无所顾忌的呼喊,也反映出叶子的性格中纯真率直的一面。
对雪国景色人物的描写给主人公的心理带来波动是这样描述的“正因为这样,岛村看见这种悲愁,没有觉得心酸,就像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
”眼前虽是实景,却给岛村一种虚无之象,这种不悲不喜的情愫正是床端康成小说中新感觉的一种自然的流露,而岛村所看见的“悲愁”也渗透着作者的年幼失去怙恃以及亲人的相继离世的经历所形成的悲戚的创作风,也烘托出了叶子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是一种“虚无美”的形象。
接着川端先生有对雪国里的平凡人物进行刻画“前来招徕顾客的客栈掌柜,穿上一身严严实实的冬装,抱住两只耳朵,蹬着长筒胶靴,活像火场上的消防队员。
浅析《雪国》中虚幻之美与哀
8浅析《雪国》中虚幻之美与哀■蒋乐璇/湖南师范大学摘 要:《雪国》作为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极富美感又透露着悲凉与哀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书中多次使用了“虚幻”“徒劳”等词汇,本文将通过探究作品的虚幻之美与哀,以此来更好的去理解驹子,叶子及岛村形象背后的深层的意蕴内涵。
关键词:《雪国》 虚幻 哀 美 形象内涵一、因虚幻而美(一)通过镜像营造虚幻之美《雪国》一开篇就对叶子进行了镜像的描写。
“玻璃上只映出姑娘一只眼睛,她反而显得更加美了。
””“他大概是被镜中暮景那种虚幻的力量吸引了。
”镜子原本就是现实人的一种照映,它能够清楚的照见人,却又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人。
因此“镜”本身就含有虚幻的意味,再加上处在行动着的火车上,光与影的交织交错,使得叶子的镜像愈发的朦胧和迷离,营造出了一种虚幻之感。
现实往往有瑕疵,而虚幻总是美的,正因为看不真切,有如雾里看花,才增加了距离感与美感。
叶子的形象一开始便是个虚幻的镜像,岛村也是被叶子镜像的那种虚幻之美而吸引,而并非叶子本身。
(二)通过声音传递虚幻之美叶子最先登场的便是她的声音,“她的话音优美而又近乎悲凄。
那嘹亮的声音久久在雪夜里回荡。
”书中一共8次对叶子的声音进行了描写,叶子几乎每一次出场都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声音原本就并非实体,它虚无缥缈,转瞬即逝,传递出了一种虚幻之感,也暗示了叶子本身存在之虚无。
作者反复用“悲凄”“清澈”“优美”来形容叶子的声音,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令人回味的意境,传递出了一种虚幻之美。
叶子的声音和镜像几乎共同构成了描写叶子的全部笔墨,叶子的形象也因此变得虚幻,朦胧,极具美感。
二、因美到极致而虚幻《雪国》 因虚幻而美,也因美到极致而虚幻。
《雪国》中对景色的极美描绘便渲染了一种虚幻之感。
其中关于色彩的描绘最为突出。
“从嵌在窗框里的灰色天空中,飘进来纷纷扬扬的大雪花。
不知为什么,寂静得使人难以置信。
”白色作为纯净到极致的一种颜色其本身已经暗含了一种虚幻之感,此外,雪还携有寒冷,寂静等的联想意味,由此渲染了一种悲戚的氛围。
【推荐下载】试论雪国中镜子的翻译
[键入文字]
试论雪国中镜子的翻译
《雪国》是日本着名近代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本文以语用学的顺应论为基础探讨了《雪国》中镜子的翻译方法。
试论雪国中镜子的翻译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顺应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在他的新着《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在语言描写与语言解释中应从语境关系的动态性、语言结构的顺应性、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
《雪国》是日本着名近代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出现在战争期间,即从1935年1月起到1937年5月止,以相对独立的短篇形式,断续地在多种杂志上连载,于1937年6月出版单行本。
此时,当局大搞宣扬战争的报国文学,但更多的作家则开始保持沉默。
川端康成写《雪国》,如同谷崎润一郎之写《细雪》一样,是当时文学界的一种消极反抗思潮的产物。
《雪国》的写作技巧要比《伊豆舞女》更为成熟,在追求日本古典美的同时,融入了意识流,电影叠印等西方现代派手法,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而镜子是作为该种手法的集中体现,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探讨《雪国》中镜子的翻译方法。
另外在赏析译文时,笔者主要参考了叶渭渠和侍桁的译文,其中译文1为叶渭渠的,译文2为侍桁的。
1。
镜子_1
镜子镜子,它的品质与生俱来。
像玲珑剔透的骨头,看不见的高贵的骨髓在它身上流淌。
托尔斯泰,他紧紧盯住镜子中的自己,他从不迷失。
他还善于在镜子中捕捉到美与丑,发现善与恶,镜子很忠实,不会说谎,目睹世间万物偏偏守口如瓶。
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镜子疾恶如仇,当恶毒的王后最后一次对着镜子歇斯底里地问道:“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时,镜子发怒了,“是白雪公主,永远是白雪公主”。
它燃着了那个恶毒女人的头发,燃着了她的脚,让她在火焰里不停地挣扎。
一张面孔就是一个世界,它常常露出脸颊里埋没的消息,并迸出真相令你震惊并折服。
一个人对着镜子,说几句真实的话,便是给镜子装上了灵魂。
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他憎恶社会上的纷扰,讨厌亲友间应酬,对自己优裕的物质生活感到良心不安。
他一再希望离开故乡,实现平民生活的理想。
到他晚年时,开始干农民的活。
人们经常能看到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赶着牛犁田,或者砍柴、运水,干各种农活。
他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衫,腰上系着皮带,下身是土布裤,树皮鞋,头上戴着草帽,完全像一个农民。
他不再出席贵族们举办的社交晚会,甚至也不在自己家里接待那些高贵的客人了。
托尔斯泰把整个生命里的泥土筛遍,只为寻找一粒真理的金子。
谁也不会想到,那个凄清的小火车站竟然成了他去见上帝的最后一个台阶,一棵高大的树成了他自己的玫瑰墓地。
他拥有了一切,但他把这一切都抛掉了。
甚至,他不让后人为他举行告别仪式,他“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托尔斯泰死的时候,依然在用生当镜子。
托尔斯泰的镜子里,始终是一张悲怆的脸,一段似水年华,一个对生命的深刻的探寻:灵魂的复活之路。
人生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托尔斯泰的镜子,便是他人生的反思。
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二)
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二)凌水真人
【期刊名称】《日语知识》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 长句的分解rn[原文]もぅ 3時間も前のこと,島村は退屈まぎれに左手の人差指をぃろぃろに動かして眺めては,結局この指だけが,これから会ぃに行く女をなまなましく覺ぇてぃる,はっきり思ぃ出そぅとぁせればぁせるほど,っかみどころなくぼゃけてゅく記憶の賴りなさのぅちに,この指だけは女の触感で今も濡れてぃて,自分を遠くの女へ引き寄せるかのょぅだと,不思議に思ぃながら,鼻にっけてぃを嗅ぃでみたりしてぃたが,ふとその指で窓ガラスた線を引くと,そこに女の片眼がはっきり浮き出たのだった.彼はぃて声をぁげそぅになった.しかしそれは彼が心を遠くへゃってぃたからのことで,気がっぃてみればなんでもなぃ,向側の座席の女が写ったのだった.
【总页数】3页(P41-42,45)
【作者】凌水真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一) [J], 凌水真人
2.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三) [J], 凌水真人
3.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四) [J], 凌水真人
4.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五) [J], 凌水真人
5.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六) [J], 凌水真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镜子艾青诗选批注
镜子艾青诗选批注
《镜子》是现代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从镜子不同的特点出发,描绘了与镜子一样真实、正直的人的赞美,也寄托了对不敢面对现实的种种丑恶现象的批判。
以下是《镜子》的批注: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写出了镜子虽然普通,但见识深邃的特点。
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写出了镜子真实,毫不隐瞒缺点的特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谁都从它发现自己:写出了镜子的直率与忠诚。
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讽刺了生活中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的人。
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鞭挞了生活中那些对正直的人处处打压和迫害的丑恶现象。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三)
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三)凌水真人
【期刊名称】《日语知识》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 ●主述关系rn[原文]しかしほんとうに透明かどうかは,颏のを流れてやまぬ夕景色が颏の表を通るかのように错されて,见极める时がつかめないのだった.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凌水真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一) [J], 凌水真人
2.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二) [J], 凌水真人
3.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四) [J], 凌水真人
4.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五) [J], 凌水真人
5.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六) [J], 凌水真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六)
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六)凌水真人
【期刊名称】《日语知识》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 下面的引文是<雪国>里描写岛村第一次到温泉旅馆来时与驹子的一段对话,岛村大言不惭地让驹子为他物色一位艺妓来,惹得驹子很不高兴.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凌水真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一) [J], 凌水真人
2.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二) [J], 凌水真人
3.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三) [J], 凌水真人
4.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四) [J], 凌水真人
5.译苑锥地--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中文翻译评析笔记(五) [J], 凌水真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国文学史(9.1.24)--镜花水月—浅谈《雪国》所包蕴之镜像美
镜花水月—浅谈《雪国》所包蕴之镜像美 “镜中花,水中月。
”——不知为何这个意象让我觉得并不应该是孤立的。
总觉得这里面应有一个人在旁观望才合理。
但转念又想,也并非每一个人与这意象之美都相宜。
试想,若不能体会这种朦胧虚幻的镜像之美。
只恐怕美在眼前,也引不起一丝共鸣。
而若缺了这一丝共鸣点睛,镜花水月之美也是没有韵致的。
于《雪国》之外,川端康城是《雪国》这“镜花水月”之美的的创造者,他将自己对这种虚无和余韵之美的感悟投入到其中,自己却又也成了美的观望者。
而每一个读完《雪国》之后怅然若失的读者大概也仿佛将自己的心绪摄入了这美的镜像中。
于《雪国》之内,主人公们也身不由己地为镜像的美所迷惑,或试图维持或试图打破,挣扎周旋其中,终了却恍惚只是“镜花水月”。
但这种“镜花水月”又何尝不是美呢?一、岛村之镜—虚无的精神映照《雪国》中以岛村的视角,实写了两面镜子,第一面镜子是黄昏时分反光的车窗,岛村通过“镜子”即暮霭中的火车玻璃领略到了叶子奇异的美。
而这种奇异的美又让他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在雪国与驹子相遇的情景。
时空就在岛村的联想和回忆中流转往复。
第二面镜子是一个明亮的早晨,梳妆台的真实的镜子,而这次镜子里的是驹子。
随着情节的发展,两个女子逐渐被联系起来,两面镜子也开始相互交错直至最终叠映在一起。
虚镜中的叶子与实镜中的驹子不断浮现在岛村的眼前或脑海中,虚虚实实,如梦如幻。
而这两个女子之间的关系也如镜像般扑朔迷离。
直到小说的结尾“银河”作为镜像出现,在火事中,仿佛向岛村的心里砸去,象征着镜像的最终幻灭。
这两面镜子表现了岛村与小说中两位女子的关系,同时也映照出了其虚无的精神世界。
岛村连续三年来到这个寒冷偏僻的雪国,念念而不能离开的原因正是为雪国虚无的镜像美所牵引。
他对于这个雪国小村和身处其中的两位女子而言都是过客。
这种过客的身份让他与雪国世界中的一切既是距离的也是“镜像”的。
因无法接近,才令岛村倾心,而一旦深入,打破镜像,就终将破坏这种美,这恰恰成为岛村所不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国》中镜子的翻译
发表时间:2011-09-16T10:01:42.257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新导向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丽莉赵伟
[导读]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
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王丽莉赵伟
摘要:《雪国》是日本著名近代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追求日本古典美的同时,融入了意识流,电影叠印等西方现代派手法,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而镜子是作为该种手法的集中体现。
本文以语用学的顺应论为基础探讨了《雪国》中镜子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雪国镜子顺应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08(2011)02-038-02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 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 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顺应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 ) 一书中提出的, 他指出在语言描写与语言解释中应从语境关系的动态性、语言结构的顺应性、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
《雪国》是日本著名近代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出现在战争期间,即从1935 年1 月起到1937 年5 月止,以相对独立的短篇形式,断续地在多种杂志上连载,于1937 年6 月出版单行本。
此时,当局大搞宣扬战争的‘报国文学’,但更多的作家则开始保持沉默。
川端康成写《雪国》,如同谷崎润一郎之写《细雪》一样,是当时文学界的一种消极反抗思潮的产物。
”《雪国》的写作技巧要比《伊豆舞女》更为成熟,在追求日本古典美的同时,融入了意识流,电影叠印等西方现代派手法,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而镜子是作为该种手法的集中体现,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探讨《雪国》中镜子的翻译方法。
另外在赏析译文时,笔者主要参考了叶渭渠和侍桁的译文,其中译文1 为叶渭渠的,译文2 为侍桁的。
一、意识流创作手法中的翻译
《雪国》中川端康成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并且运用得非常巧妙又恰如其分。
雪国的冬天外面是冰天雪地,而火车内因为有采暖设备,并不十分寒冷。
当车厢内的热量在玻璃上遇到外面的冷空气,形成水雾般的镜子,可以折射车厢内的景物。
利用玻璃上的影像来看叶子,不仅免受直盯盯看人的尴尬,又可假装欣赏外面的景色。
这样处理,既符合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也符合日本国民的直盯着人看是不礼貌的文化心理。
(1)ふとその指で窓ガラスに線を引くと、そこに女の片眼がはっきり浮き出たのだった。
译文1:当他无意识地用这个手指在窗玻璃上画道时,不知怎的,上面竟清晰地画出一只女人的眼睛。
译文2 :偶然用手指在玻璃上划了一条线,只见内中有个女人的一只眼睛清楚地浮现着。
首先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的意识流,岛村的这个动作是下意识的。
岛村是第一次在冬季来雪国,出于好奇,一个大男人用手指在火车玻璃窗上像孩子一样画,反映了岛村善良又纯净的一面。
另一方面,从叶子开窗和站长说话起,岛村就一直被这个冷艳的女人所吸引。
翻译这一小短文字,节拍应该是和缓的,下意识的。
(2)彼は驚いて声をあげそうになった。
しかしそれは彼が心を遠くへやっていたからのことで、気がついてみればなんでもない、向側の座席の女が写ったのだった。
外は夕闇がおりているし、汽車のなかは明りがついている。
それで窓ガラスが鏡になる。
けれども、スチイムの温みでガラスがすっかり水蒸気に濡れているから、指で拭くまでその鏡はなかったのだった。
译文1 :他大吃一惊,几乎喊出声来。
大概是他的心飞向了远方的缘故。
他定神看时,什么也没有。
映在玻璃窗上的,是对座那个女人的形象。
外面昏暗下来,车厢里的灯亮了。
这样,窗玻璃就成了一面镜子。
然而,由于放了暖气,玻璃上蒙了一层水蒸气,在他用手指揩亮玻璃之前,那面镜子其实并不存在。
这是叶渭渠的译文,前边处理有些突出。
译文2 :他吓了一跳,似乎要叫起来。
然而这是因为他心里想着远方的缘故,留神一看,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映现出来的是对面座位上的女人。
外面薄暮正在下降,火车里点上了灯,因此玻璃窗变成了镜面。
可是暖气炉的暖气使玻璃整个地浸润了水蒸气,手指不去擦它,就现不出镜面。
这里的译文重点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动作,后一部分是岛村的内心独白。
关键在于前面的处理,原文里写得有点故弄玄虚,所以在翻译时,淡化处理,效果会更好。
意识流本身是下意识的产物,在翻译时,根据原文的场面氛围,适当选择强化或淡化处理,更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电影叠加创作手法中的翻译
叠加是一种电影手段,即在一个大画面中加上另一个小画面,用以突出主人公的所思所想。
《雪国》中的叠加选择了镜子,这不但巧妙,更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
陶德臻和马家骏在世界文学名著选读亚非文学卷中指出“《雪国》雪景镜中,人物的虚幻和象征,都是移入人的感情和精神,作为伴随人物感情的旋律来描写的。
比如,映着山上积雪的化妆镜中的驹子的脸,不仅以雪景托出驹子‘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而且注入了驹子昂扬的感情。
映着雪中暮景的车厢玻璃窗上的叶子的脸,形容了叶子的妖艳与美丽,移入了对叶子纯洁感情的体味,并使叶子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中,产生了一种虚幻力量,把岛村深深地吸引住,从而唤起岛村对自然和自己容易失去的真挚感情,使人物乃至作家自身与自然完全合为一体,从自然中吮吸灵感,获取心灵的解救。
”
(3)鏡の底には夕景色が流れていて、つまり写るものと写す鏡とが、映画の二重写しのように動くのだった。
登場人物と背景とはなんのかかわりもないのだった。
しかも人物は透明のはかなさで、風景は夕闇のおぼろな流れで、その二つが融け合いながらこの世ならぬ象徴の世界を描いていた。
殊に娘の顔のただなかに野山のともし火がともった時には、島村はなんともいえぬ美しさに胸が顫えたほどだった。
译文1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
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
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译文2 :在镜子的底面,傍晚的景色变动着,也就是镜面和它映现的景物象双重电影画面似的流动着。
上场的人物和背景是什么关系
也没有的,而且人物在变幻无常的透明中,风景在朦胧流动的薄暮中,两者融合在一起,描绘出并非这个世界的象征世界。
尤其是当那姑娘的面容当中燃起山野的灯火时,岛村的胸间甚至颤动着难以形容的美景。
这段文字内容复杂,人物与人像相叠加,处理这段文字,不但要求翻译功底深厚,更要求译文条理清晰。
原文朦胧,但译文不能朦胧,绝不能翻译成朦胧诗式的语言,把迷惑推给读者。
这里有美不胜收的景色,而且这美是在不停地延伸,流逝,难怪岛村为之战栗,岛村也会因为自己会欣赏美而自我陶醉吧。
叶渭渠不愧是大家,抓主主干,舍弃旁枝,简洁流畅,通俗易懂。
但笔者认为不该用“心”,胸膛战栗和心战栗哪个更强烈?岛村是搞舞蹈的艺术家,艺术家本身就是个疯子,这种令之癫狂的美,仅仅心战栗,那就不算艺术家。
而侍桁的译文,则忠实原著又把模糊的线条理清,笔者认为有其好有二,其一是“分”,即这句“而且人物在变幻无常的透明中,风景在朦胧流动的薄暮中,两者融合在一起,描绘出并非这个世界的象征世界。
”其二是“合”,即后一句的“尤其是当那姑娘的面容当中燃起山野的灯火时,岛村的胸间甚至颤动着难以形容的美景。
”将面容与山野灯火叠加起来,正确了理解了作者意图,也了解了作者笔下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职业、心理。
岛村是寻美者,寻找舞蹈中的美,艺妓的古典美,他的眼中,美是第一位的,也是他生活的支撑点。
叶子美丽的面容当中,流淌着柔和又一闪而过的山野的微亮的灯火,这种美上加美,这种飞驰,这种轰鸣,是交响曲,是飞腾的油画,如何不让他整个胸腔都为之战栗。
可以说这一段翻译得相当漂亮。
原文才几句话,却包含者多少让读者感慨、惊悸的内容。
综上所述,翻译技巧不单纯在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尤其是小说的翻译中,小说是大众文学,切忌晦涩。
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正确理解小说人物的行为特征、心理、职业特征等,是翻译得当得体的关键。
尤其是使用意识流、叠加等特殊的艺术手法时,更要分析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基础上,再现原著的艺术风格和意境。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 日本文学史现代卷[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1
[2]叶渭渠、唐月梅. 伊豆的舞女[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6
[3]陶德臻、马家骏. 世界文学名著选读1. 亚非文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0 [4]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作者简介:
王丽莉(1976—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硕士,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赵伟(1968—),男,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研究生,从事东北亚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