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作者:毛文慧
来源:《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年第01期
摘要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同时,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一问题属于社会转型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性矛盾,解决高校扩招与学生就业难这一矛盾需要国家、高校和大学生个人三方合作。本文通过介绍高校扩招政策产生的背景,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提出了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
一、高校扩招的背景
(一)国内需求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全球科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国家必须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呈应战态度,要把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任务。
(二)国际环境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增幅开始出现全面下滑,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造成这些国家的外贸产品相对便宜,而我国为了抵制金融风暴毅然选择了汇率不降低。但这种政策造成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下滑,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每年又有300多万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形成了新的就业压力。因此,一些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事业,认为高等教育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扭转当前买方市场、通货紧缩,开始新的消费领域的手段。笔者认为,高校扩招主要目的是:拉动内需,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高校扩招对大学生造成就业难的原因
(一)专业结构和人才规模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
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高校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并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相当的各类劳动力和专业人才供给。但随着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地方高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使得高校整体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矛盾。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权和各个专业招生人数的决定权,于是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好招生,多数学校不断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没有热门专业的也赶紧申办。比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致使此类专业招生人数比例逐年上升。而当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人们发现,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社会需求,于是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精英教育观点与大众化就业岗位的矛盾
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也呈现一种大众化趋势,但目前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观念依然束缚着其择业就业观念的转换,如存在追求高收入、福利好、工作轻松、环境舒适等不切实际的择业标准等。第一,对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的偏好强烈,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较少。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偏好更强烈,其次是高收入的外资企业,而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不那么青睐。第二,直辖市及省会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点。对大多数人来说大中城市是首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但择业地点的过度集中化,必然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度。第三,预期薪资水平的期望过高。很多大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受了高等教育理所当然就应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
(三)大学培养的目标、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扩招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拿着大学文凭去找工作的人多了,社会上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丰富了。同时,高校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失衡导致了灰领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困难。与我国推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主体
是高等职业教育,其培训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数量的比例大致是
4:1,成金字塔型。而我国高等人才的分布却恰恰相反,呈倒金字塔,搞学术、搞研究的人太多,懂应用的人却太少。然而,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国内的政府部门不缺干部,公司企业不缺白领,社会也不缺简单出卖体力的民工,最缺乏的是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灰领人才。而过去的十几年来,与人们职业观念中从“国家干部”到“城市白领”职业幻影形成映衬的,是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的衰落,以及由此导致的灰领职业后备人才枯竭与整个灰领群体专业素质的止步不前。这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世界工厂”的中国转移的历史事实形成悬殊反差。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现阶段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不足相当一部分是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的结构,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需要调整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使之更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结构需求。这种结构调整既包括高等教育内部各类教育比例的调整,也包括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结构的调整。国家教育政策部门要合理预测市场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结构,并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以及高职专科教育之间的结构比例,同时也要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相应调整。除了少数公益性较强的特殊专业(如军事、师范、农业等)外,应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来评价专业的设置合理与否。在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应注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扩招是否引发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是近年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无疑低质量的高等教育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适当以就业为指导,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不断挖掘大学生的自身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由“精英就业观‘向’大众化就业观”的转变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传统意义的精英岗位对于迅速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已是“供不应求”。一部分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精英岗位,同时必然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比较低一级的工作,成为高级“蓝领”和“灰领”,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灰领的概念有新的延伸,以后灰领会越来越壮大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除了研究型大学中某些基础学科和研究性专业方向外,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应重视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培养,按照市场需要与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配置师资,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也必须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收入的一般工作人员,已适应我国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