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马场草场蚂蚁包危害现状及治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苏马场草场蚂蚁包危害现状及治理措施
昭苏马场天然草场可利用面积4.4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48%,但由于分布不均,季节草场草畜供需不平衡,导致草场趋于退化,原生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蚂蚁包广泛分布在山前平地、河谷阶地及低山丘陵打草场,并呈现出扩展趋势,全场退化草场面积已达2.4万hm2,占可利用面积的54.55%。
草原上蚂蚁包草场产草量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减产30%左右[1]。
为遏制草场蚂蚁包的扩展蔓延,为此在2004—2007年对蚂蚁包危害严重区域的草场进行治理。
1蚂蚁的生物学特性
蚂蚁属膜翅目,蚁科。
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全世界已知有1万种以上,我国已知有300种以上。
其一般体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2-3]。
世界各地的草原上均有草原蚂蚁包危害,蚂蚁的防治难度很大,因群居性蚂蚁的族群数目小至几十万只,大至百万只,其组成包括雌蚁(女王)、雄蚁及工蚁等数个阶层。
工蚁全部都是无翅且不具有生殖能力的雄蚁,体型较大者可以充当兵役负责保护巢室。
生殖行为通常出现在有翅的雄蚁和雌蚁之间,雄蚁在一般情况下交尾后死亡,雌蚁可存活20年。
据有关资料介绍,1窝蚂蚁1年可繁殖分出15~25窝,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
2草场蚂蚁包分布特点
蚂蚁包主要分布在昭苏马场的前山平地、低山丘陵及前山带打草场,面积约1 600 hm2,占天然打草场面积的21.82%,蚂蚁包所占的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31%。
平均分布蚂蚁包1 315.5个/hm2,蚂蚁包平均直径86.67 cm,平均高度为31.17 cm,分布平均间隔2.83 m。
3危害现状
蚂蚁包分布密集、高大,底部较为扩展,使草场难以进行打草、补播和改良,蚂蚁包分布的天然草场退化严重,只能单一放牧利用,严重影响草场的利用效率。
20世纪80年代,蚂蚁包草场为禾草+杂类草的植被类型。
由于近年来家畜超载过牧、鼠虫危害和毒害草、不食草蔓延,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干旱,为草场蚂蚁包形成创造了便利条件,草场植被类型现已演替为杂类草+禾草,草地盖度为65%~80%,草层高度22~25 cm,鲜草产量7 360.35 kg/hm2,与80年代相比,草地盖度下降了20%~31%,草层高度下降了48.84%,产草量下降40%,优良牧草产草量占总产量的33.43%。
4治理措施
4.1毒饵防治
在草场坡度大、蚂蚁包密度高的草场,为防止水土流失,不宜耕翻人工种植草场,根据蚂蚁将食物搬运至洞穴贮存或给其他蚂蚁食物的特性,在春季蚂蚁开始活动时,采取用5%锐劲特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37.5 g/hm2+麦麸30 kg/hm2+糖蜜750 g/hm2对水450 g做成饵料撒施,每月撒施1次,连续施3次进行防除[4-5]。
对放牧草场,为了防止家畜中毒,要禁牧15 d。
防治过后,草场的蚂蚁明显减少,对蚁包实施人工推平补播牧草,提高草场植被盖度。
4.2物理机械+毒饵防治
对山前平地打草场蚂蚁包集中区实施蚁包秋季封冻前耕翻,破坏草场蚂蚁的越冬场所,至翌年早春整地,混播鸭茅、猫尾草、黑麦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红豆草、红三叶等牧草。
采取“混6”(紫花苜蓿、红豆草、红三叶、鸭茅、猫尾草、黑麦草)方式,豆禾比为4∶6,播量2.5 kg/hm2,带种肥5 kg/hm2,并播种植物保护作物燕麦,播量30 kg/hm2,采用24行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2~3 cm。
蚂蚁包没了但蚂蚁还在,因此播完种后用5%锐劲特悬浮剂37.5 g/hm2+麦麸30 kg/hm2+糖蜜750 g/hm2对水450 g做成饵料撒施,对蚂蚁种群进行杀灭。
播种完后实施围栏保护,严禁放牧。
5治理成效
蚂蚁包草场重建2年后,草场盖度达100%,是重建前的434.08%;牧草高度增加,生长速率加快,平均产草量为2 130 kg/hm2,是建设前的289.23%。
蚂蚁包草场重建改变了局地小气候,使植被覆盖下的地面蒸发量减少,通透性降低,湿度增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变了蚂蚁的生存环境[6],抑制了蚂蚁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草地重建后,土地平整,土壤松软,有利于牧业机械化作业,抑制了新生蚂蚁包的形成与扩展。
6参考文献
[1] 陈友,罗长维,徐正会,等.哀牢山西坡垂直带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17715-17717,17719.
[2] 王思忠,徐鹏,刘毅.成都市园林树木蚂蚁种类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045-5046,5048.
[3] 唐觉,李参,张本悦,等.有害蚂蚁及其防治[J].昆虫知识,1989(5):289-291.
[4] 陈建新,宋敦伦,刘泉,等.一种新型灭蜚蠊、蚂蚁毒饵配方及其毒效[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4):271-272.
[5] 钏明荣.蚂蚁和飞虱的危害及防治[J].云南农业,2011(1):18.
[6] 辛正,王永明,刘慧媛,等.吡虫啉杀蚁饵剂杀灭小黄家蚁效果及试验方
法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5):44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