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有的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有的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附:“二十四节气”具体表象1.立春(2月3—5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新的轮回。
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2.雨水(2月18—20日):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3月20—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春从立春,夏从立夏,秋从立秋,冬从立冬。
这四个时间点标志着四个季节的开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二十四节气。
这些节气以天文现象为依据,反映了我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它们不仅仅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春季节气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开始蓄养动植物。
雨水是春雨的开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节气。
惊蛰表示蛰虫开始苏醒,也是生命开始回归的时候。
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象征着春天的正式来临。
二、夏季节气夏季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和夏至。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开始盖蚕室养蚕,也是纳凉、游泳的好时机。
小满表示五谷成熟,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节气。
芒种表示谷物开始结实,人们开始忙于田间劳作。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也是夏天的顶峰。
三、秋季节气秋季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开始除草、耕地,为秋收做准备。
处暑表示暑气渐渐结束,天气开始凉爽,人们可以享受凉爽的秋风。
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天气转凉的标志。
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象征着秋天的正式来临。
四、冬季节气冬季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和冬至。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人们开始蓄养牲畜,为寒冷的冬天做准备。
小雪是降雪的开始,也是冬季雪量增加的标志。
大雪表示地面积雪较多,天气寒冷,人们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时刻,也是冬天的顶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这些节气成为了许多民俗活动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立春的时候,人们会吃春饼,象征着过去的冬天已经过去,迎接新的一年;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聚家庭,庆祝丰收和团圆;冬至的时候,人们会吃饺子、腊八粥等食物,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春秋时期,早期汉字中有“白虎”,“朱雀”,“玄武”,“青龙”这四种文字。
它们象征着四季变化,因此,人们有了记录四季节令。
以下就是24节气的常识。
一、24节气的定义
24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日月几乎每月15日前后的两个月的中气的中气的合称。
它是从冬至(每年12月21日22日之间)开始,以每隔15天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直至下一年冬至,这样依次循环记录整个一年之中日月变化的一种节令,通常可用于节日纪念,庆祝节日。
二、24节气的起源
24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学家,他们以每隔15°的角度为一个节气,它们在地球围绕太阳一圈的运行形成了一个圆圈,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节气的纪念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24节气在农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用来记录一年中的季节更迭,而且也是纪念中国古老节日的重要标志。
每个节气都伴随着祭祖,祈福,出行等一系列的活动,表达着人们期望祖先庇佑,恩德传承,家国安宁的崇敬之情。
四、总结
24节气是古代人们记录季节变化的一种节令,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每年春夏秋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现如今这个城市化时代,24节气仍然是人们了解春夏秋冬,记录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表探寻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十四节气表探寻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存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情况划分的,其中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重要节点。
这些节气不仅仅是物候规律的表征,更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底蕴的重要标志。
一、春之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春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季节。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开始苏醒;雨水代表着生机勃发和丰收;惊蛰表示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大地上的昆虫重新出现;春分则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它代表着万物生长旺盛。
二、夏之节气——清明、立夏、小满、夏至夏季是生长旺盛、骄阳似火的季节,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代表着尊重和纪念祖先;立夏标志着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正式开始;小满则代表着农作物的快速成长和结实期;夏至是夏季的中期节点,意味着夏天达到了最长的一天。
三、秋之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秋季是丰收和准备过冬的季节,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立秋表示夏季结束,进入了秋季;处暑意味着炎热天气逐渐过去;白露表明秋天的降临,代表着天气渐冷,露水渐多;秋分则是昼夜平分的日子,代表着秋季的开始。
四、冬之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冬季是寒冷、凝固和冬眠的季节,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符号。
立冬意味着寒冷季节正式开始;小雪表示降雪的准备,大地渐渐进入冬季;大雪是冬季的高峰,代表着大雪纷飞;冬至是冬季的中期节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
总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候变化的规律体现,也是中国人对大自然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探索,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在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应该重新关注和尊重这些传统节气,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一.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歌以及划分(一)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二)节气的划分1.季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2.物候:惊蛰清明小满芒种3.气候: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二.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1、立春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还曾一度被认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气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4]2、雨水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
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
四川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
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
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
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
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
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
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1、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2、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3、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4、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5、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6、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7、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光照强度和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而确定的,代表着中国农历的节气变化。
这些节气与春夏秋冬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不仅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代表农历的春季开始。
在立春之后,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人们迎接新的一年。
2. 雨水雨水是指降雨开始增多的节气。
在这个时节,冬天的干旱逐渐得到缓解,田野恢复湿润,有利于春耕春种。
3. 惊蛰惊蛰代表春雷始鸣的节气,也标志着春天真正到来。
这个时候,气温逐渐回升,昆虫苏醒,大地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4.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代表白昼和黑夜的长度相等。
在这个时候,北半球开始进入春季,人们纪念和感谢春天赐予的春日阳光和温暖。
5. 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万物复苏节。
这个时候,人们祭拜祖先,扫墓悼念逝去的亲人,也是春游的好时机。
6. 谷雨谷雨是代表雨水滋润土地,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的节气。
这个时候,田野里的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期,人们也开始忙于田间劳作。
7. 立夏立夏是夏季开始的节气,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
在立夏之后,天气渐热,人们会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适应夏季的气候。
8. 小满小满代表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也标志着夏季农作物开始结果。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采摘小麦,准备下一步的种植工作。
9. 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禾苗抽穗成芒的时节。
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种植夏季作物,并关注农业生产的前景。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心节气,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在这个时候,人们要注意避免中暑,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11. 小暑小暑是代表天气开始炎热的节气。
在小暑之后,气温持续上升,人们要加强防暑和保护农作物的工作。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期,也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最长的一段时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发 展 历 史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我国黄河流域,人们根据种种 物候现象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 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天文
农业
二十四 节气
民俗
养生
春
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衣食农事, 依季候而作,春花秋月,夏雨冬阳,每一个节气, 都包含着中国人所独有的宇宙观。
夏
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让我们无比感恩作为一 个中国人,生活不仅仅是四季轮转,更是二十四个 感知自然细微的时刻。
秋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深 刻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可持续 发展理念。
冬
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 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我们如何将它世代传承 下去呢?
地球运动:二分二至日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 的第五大发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精选)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精选)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其中之一就是中华传统节气文化,它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务实和精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根据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立春之后农民会准备春耕,项目包括修剪果树、松土、播种等。
立春的这些活动反映了古代农民对季节变化的深刻观察,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农事活动。
二、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即将来临。
在雨水节气中,天气渐暖,雨水增多,代表着冬天即将过去。
在古代农业文化中,雨水是为农作物提供水分的重要时期,农民会开始准备春耕。
三、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真正到来。
在惊蛰节气中,农作物开始复苏生长,昆虫也开始苏醒。
古代农民会在此时进行田间管理和春耕,以迎接丰收的季节。
四、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中期。
在春分节气中,白天和夜晚的时间相等,天气也逐渐变暖。
这个时期农民会在田地里进行土壤的处理和耕作,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五、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祖先。
清明节也被视为春季的分界点,农民会在这个节气中进行播种和田间管理。
六、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快要结束。
在谷雨节气中,天气温暖,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农民会在这个时期进行收割和储粮的工作。
七、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它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在立夏节气中,天气逐渐热起来,农作物生长迅速。
农民会在这个时期进行夏季耕作和田间管理。
八、小满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的中期。
在小满节气中,农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会着手收割庄稼。
同时,小满也是丰收的象征,农民会庆祝农作物的丰收。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数千年来形成并承传至今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智慧,其中二十四节气是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测太阳直射点和地球的自转来划分一年四季的时间点,既显示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和生活智慧的结晶。
一、立春立春,即农历每年的正月初四或初五,是一年四季之首,也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新年开端。
立春标志着严寒过去,阳气开始活跃,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复苏。
二、雨水雨水是农历每年的二月初四或初五,此时是春季雨水较多的节气。
雨水一过,大地渐渐回春,进入了一个雨季,这是万物生长的关键阶段。
三、惊蛰惊蛰是农历每年的三月初四或初五,这时阳气回复,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农民们开始忙着春耕准备。
四、春分春分是农历每年的三月初四或初五,此时昼夜平分,白昼逐渐增长。
春分又有“日中”之意,表示昼夜平分的时刻。
五、清明清明节是农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这时春天的正式开始,万物生机勃发。
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来描述这个节气。
六、谷雨谷雨是农历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此时已进入了播种的最佳时期。
与清明节相近,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
七、立夏立夏是农历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此时温度逐渐升高,进入夏季。
立夏之后,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适当调节饮食。
八、小满小满是农历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此时气温显著升高,作物渐丰。
小满是夏季的开始,这个时候是农田育秧、抽穗的关键阶段。
九、芒种芒种是农历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取名于小麦的籽粒竖立如芒的特点。
芒种前后的天气通常炎热潮湿,是很多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十、夏至夏至是农历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北纬23.5度,北半球白天达到全年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是一年中最早日落和最晚日出的日子。
十一、小暑小暑是农历每年的7月6日或7日,此时气温继续上升,但还未达到酷暑的程度。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个特色便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时间划分方式,以太阳在黄道上经过黄经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些节气在民间被广泛应用于农事和生活方面,成为人们了解和感受自然环境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无计时工具的古人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天文现象来了解时间和季节的变化。
在古代,这些节气没有统一的称呼,直到《周髀算经》的记载出现,才有了准确的名称和划分。
后来,二十四节气逐渐在中国民间传承,成为农耕社会的重要参考。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特点。
从立春到大寒,每个节气都标志着不同的事物的发生和变化。
比如,立春标志着阳气开始复苏,万物开始苏醒,人们在这一天会迎接新年的到来;谷雨则标志着农耕的关键时期,人们将开始播种,希望获得丰收;小雪和大雪则是中国北方最冷的时候,人们在这个时候常常会举行冬至的庆祝活动。
二十四节气除了与季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关外,还有很多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比如,在清明节这个节气,人们会祭扫祖先的坟墓,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吃饺子和吃汤圆,寓意团圆和喜庆。
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和感受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和互联网获得天气预报和时间信息,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然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发挥其实用价值。
比如,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意义,安排日常的饮食和作息时间,以达到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每个节气代表着与地球和太阳相对关系下不同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以下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常识。
立春:立春是每年农历春季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虽然天气还很寒冷,但人们已经开始了春耕的准备工作。
雨水:雨水节气表示着春季开始降雨的时期。
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农作物开始需要充足的水分。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冬眠的动物也开始苏醒。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点,此时昼夜平分,白天夜晚长度相等。
这一节气也预示着春天真正到来。
清明:清明节气一般落在4月4日或5日左右,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开始。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春游等。
谷雨:谷雨节气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过了谷雨之后将进入稻谷的播种季节。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开始炎热,昆虫开始繁殖。
小满:小满节气表示麦类的成熟期已经到来,也预示着夏天的开始。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中点,古时耕田的人们会在这个节气开始插秧。
夏至:夏至节气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季的正中时节。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将进一步变热。
大暑: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达到了最高点。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天气开始逐渐凉爽,收获季节也即将到来。
处暑:处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将开始转凉,并且蓄水区开始填满水。
白露:白露指的是天气渐凉并有露水出现的时期,这个节气预示着秋季的正式到来。
秋分:秋分是秋季的中点,昼夜平分,白天夜晚长度相等。
这时一年中的阳光逐渐减少。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开始转凉,露水也逐渐增多。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霜降,预示着秋天的结束。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寒冷,农田的作物也进入休眠状态。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雪降,天气逐渐寒冷,气温开始降低。
二十四节气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感悟,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节气,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一节气:立春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春节的前一个节气,它代表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立春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或5日。
中国人民相信,立春的那一天,阳气开始转盛,大地开始复苏,农作物也即将开始生长,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以求获得祈福和好运。
第二节气:雨水雨水是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
雨水的到来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即将结束,春雨的降临将给农作物带来滋润和生机。
中国古代人民常常借助祭祀活动来祈求雨水,以保证农作物的成长和丰收。
另外,雨水还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此时,人们也会进行各种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
第三节气:春分春分是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春分的到来标志着春天正式开始,昼夜平分,阳光照射的时间和地点一样长。
中国人民相信,春分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刻,此时进行祭祀能够获得丰收和幸福。
春分节气还是传统的祭祀时节,人们会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第四节气:清明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扫墓的时节。
在清明节,人们会整理祖坟,祭扫先人的墓地,烧纸钱、供上食物,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此外,清明节还是春游的好时机,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进行郊游或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第五节气:谷雨谷雨是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谷雨代表着春天乃至整个年度农事的关键节点,它标志着播种季节的结束和收获季节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智慧,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理解。
这些节气以自然界的变化为依据,点缀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人们社交、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纯洁和博大。
一、春节——立春节气,向往新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立春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
立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信奉着“春天万象更新”的理念,希望过去的困厄与不幸随着冬天的结束一同消失。
通过春节,人们欢庆生活的转折点,祭祀祖先、拜访亲朋好友、聚餐并放鞭炮等传统都体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
二、清明节——气节与敬仰先人清明节是华人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气节。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踏青野餐、扫墓祭奠祖先,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祖先,整理家族墓地,并烧纸、上香,以尊敬和感恩古人的劳动和他们对后代的关怀。
三、芒种——粽香萦绕的传统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人民备受喜爱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一个节气。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芒种的到来象征着夏天的开始,阳气盛极,在这个节气里,人们会品尝粽子、挂艾草,以驱邪避瘟,祈求平安健康。
四、大寒——冬季的厚重与沉静大寒是中国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一节气有着非凡的象征意义,它表示着寒冬即将结束,温暖的春天即将来临。
在大寒这个节气里,人们会通过吃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如腊肉、炖汤,来保暖和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五、立秋——秋之新篇的开始立秋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关键时刻,也是秋季的开始。
中国人相信,立秋标志着秋天的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准备迎接丰收的季节。
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为自然界祈福,拜神庙,并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以迎接一个和谐宜人的秋季。
总而言之,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节气的独特标志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节气的独特标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时段。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标志和象征意义,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标志,包括气候特征、传统活动、饮食习俗和生活方式。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寓意着新的希望和生机。
此时大地渐渐回暖,气温上升,万物复苏,人们纷纷脱去厚厚的冬衣,迎接春天的到来。
2. 雨水:雨水节气是中国春季的重要转折点,常常伴随着早春的降雨。
此时,大地上的冰雪开始融化,河流湖泊开始解冻,春雨滋润了干燥的土地。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蛰伏的昆虫被惊醒,开始活动。
寓意着春雷鸣动、昆虫苏醒,生机勃发。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分,而且清明时节,寓意着冬去春来、阴阳互补、生机盎然。
二、夏季节气5.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它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以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开始感受到明媚炽热的夏天即将到来。
6. 小满: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开始发育壮大。
小满象征着农田的丰收和生长的力量。
7.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离夏至最近的一个节气。
此时,麦田里的麦穗开始抽穗,寓意着夏季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即将到来。
8.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也是夏季的正中。
夏至以后,日照时间逐渐减少,气温开始回落,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天的炎热。
三、秋季节气9.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意味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此时,天气逐渐转凉,秋风习习,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10. 处暑: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炎热的节气。
此时,夏日的酷暑逐渐过去,进入了凉爽的秋天。
11.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夜晚的露水开始变得更加浓重,所以称为白露。
白露标志着秋天的深入,天气渐凉,农作物开始进入收获期。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宝藏。
它们准确地描绘了中国的四季变化及气候特征,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农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意义,并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性质。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农耕需求,人们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和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节气。
这些节气分别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昼夜长度以及化肥、农作物种植等农耕活动相关。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自然界变化的标志,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参照。
二、二十四节气的意义1. 提供农耕指导:二十四节气以太阳的活动为参照,为农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例如,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人们可以及时准备春耕工作;谷雨时节,农民可以及时施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通过节气的精准把握,农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农业产量。
2. 调整生活作息: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根据不同的节气变化,人们可以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比如,冬至这天人们要吃饺子,以求福运;而小满节气则是吃新麦面的时候,寓意“满”饭碗。
这种习俗的形成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 丰富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关的民俗习惯和庆祝活动,例如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而立秋过后,则是庆祝丰收的时刻。
这些节气传统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不仅是人们文化情感的纽带,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三、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性质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观念:二十四节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通过对太阳活动的观察和总结,人们准确地描绘了四季的变化及其特征。
这种自然观念不仅帮助人们了解自然规律,也强化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农业。
智慧而又勤劳的华夏儿女在实践中不断对自然认识并总结出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就是集结了众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背出二十四节气歌,有的甚至不知二十四节气为何物,但二十四节气却“默默”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套时间体系。
二十四节气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聪慧的古人利用土圭测日的方法,定下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大节气。
之后,通过农业生产的实践,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成确立,成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业生产外,业已潜移默化为中国大众灵魂深处的一种情结。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已融入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民间盛传的“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说法,正是这些节令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具体展现。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一种文化的切面来触及一个节气:立春的迎春祭祀、雨水的中华雨文明、惊蛰的春耕图腾、清明的家国情怀、谷雨的茶文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二十四节气,不只是我国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更体现着古人的哲学思想。
本课程从历法气象、习俗活动、养生保健、应时食谱、诗词谚语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介绍,描绘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精妙绝伦的生动画面。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中国古代科学家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这24个节气被称为“二十四节气”,被视作农耕文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十四节气独特的环境特征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及丰富的文化提供了依据。
在汉代,把太阳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分别有“燥”“寒”“暖”“凉”“热”“湿”“霜”“旱”“雪”“雨”等十个气候变化特征。
每个节气有自己的节令象征,如立春,其节令象征是“鹊”,代表春天到来;夏至,节令象征是“兔”,代表夏日炎热;大雪,节令象征是“鹞”,代表连绵不绝的雪花,以此类推,可见这些节气各有自己的环境特征与象征。
二十四节气的开端是农历正月初一,此时正值春节庆祝活动,它将新的一年拉开序幕,标志着新一轮的繁荣业务开始了。
其后的二十三个节气又归结为四个季节,分别是冬、春、夏、秋,它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关联,夏季从立夏到立秋,秋季从立秋到立冬,冬季从立冬到立春,春季从立春到立夏。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参照系。
一般来说,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用来表示一年的时间流逝,用来衡量时间的流逝;二是用来表示季节的变换,使人们能够清楚了解气候的变化;三是用来表示农耕活动的变化,以便于农民能够更好的安排农业生产。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二十四节气也被融入诗词歌赋、农耕歌谣、节假日习俗等当中,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使人们对节气有更深刻的感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熏陶。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也与二十四节气有密切联系。
更有甚者,一些民间传说也和二十四节气有关,比如说在“大寒”这天,有一只青蛙会从池塘里游出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并且还有很多类似的民间传说,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传说,都说明了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二十四节气有自己特有的气候特征,它们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依据,使得中国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使得人们对节气有更深刻的感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熏陶,节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1.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雨水后,降雨增多。
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3.惊蛰“惊蛰至,雷声起。
”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吃梨,可以让病痛远离身体。
对于农人来说,也有让虫害远离庄稼的含义。
4.春分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
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万物生长时,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紧随寒食,由于日子接近,清明祭祖踏青,寒食禁火扫墓,渐渐合二为一。
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谷雨雨生百谷,谓之谷雨,这时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这是谷类作物生长的旺季。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又名吃春,寓意接新春到来。
7.立夏“槐柳阴初密”,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
据记载,从周朝起,古代帝王就要在立夏这天,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祈愿丰收。
8.小满“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
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
“立夏小满正栽秧”,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9.芒种芒种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芒”刚收上来的新麦长满细毛,“种”,指该播种秋稻了。
芒种表明一切作物都在“芒种”。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芒种前后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插艾草,做香包,许多地方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另外,芒种时节,众花皆谢,民间会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桥段,正是发生在这一时节。
10.夏至“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最长,之后就慢慢缩短。
虽然如此,夏至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不过,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阵雨,就像刘禹锡笔下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1.小暑“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小暑有多热,看陆游这句诗便知。
过后,就是三伏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不过,小暑也是个硕果累累的日子,农民劳作半年终于可以尝到新稻谷了。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极端天气如旱、涝、风灾也十分频繁,因此,农民们要看准时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
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预示着丰收的开始。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如果立秋天气晴朗,秋收时农人就会有个好收成,14.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15.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16.秋分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也一次次下降。
正如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17.寒露寒露时节,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18.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杀百草,即严霜打过的植物会失去生机,农事上需要防止植物的冻害。
19.立冬立冬,冬季自此开始。
这时降水量减少,天气比较干燥,东北地区大地开始冻结,农作物进入越冬期,而南方地区地区则趁着晴好天气,进入“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
20.小雪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此时天气寒冷,虽有降雪,但雪量较小,夜冻昼化,有的雪花刚落地便融化了,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的美景:“夜深烟火尽,霰xiàn雪白纷纷”常常映入眼帘,21.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
到了这个时段,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
而冻雨(雨凇)、雾凇等特殊气候现象也成为该时节的独特景观。
22.冬至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
23.小寒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购置年货,为春节做准备。
24.大寒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①三。
②①注:廿,niàn,二十。
②(每一个节气都是)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节气:立春(2月3~4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唐·杜甫《立春》节气:雨水(2月18~19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节气:惊蛰(3月5~6日)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宋·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节气:春分(3月20~21日)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宋·苏轼《癸丑春分后雪》节气:清明(4月4~6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节气:谷雨(4月19~20日)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唐·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节气:立夏(5月5~6日)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初夏》节气:小满(5月20~22日)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
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
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宋·巩丰《晨征》节气:芒种(6月5~6日)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清·洪亮吉《伊犁记事诗》节气:夏至(6月21~22日)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唐·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节气:小暑(7月7~8日)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节气:大暑(7月22~23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节气:立秋(8月6~9日)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宋·方岳《立秋》节气:处暑(8月22~23日)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宋·苏泂《长江二首》节气:白露(9月7~8日)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魏晋·左思《杂诗》节气:秋分(9月22~24日)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清·紫静仪《秋分日忆用济》节气:寒露(10月7~9日)褭褭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唐·白居易《池上》节气:霜降(10月23~24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节气:立冬(11月7~8日)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节气:小雪(11月22~23日)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唐·陈羽《夜泊荆溪》节气:大雪(12月7~8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