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苏力的演讲风采

合集下载

朱苏力

朱苏力
《规制与发展》(主编,与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主要译著:
《法律的运作行为》,布莱克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与唐越合译)
《法理学问题》,波斯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宪政与分权》,维尔著,三联书店,1996年
“什么是你的贡献?”,《中国书评》(香港),1996年5月总第10期
“再论法律规避”,《中外法学》,1996年第4期
“现代法治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秋菊的迷惑和山杠爷的悲剧”,《东方》,1996年第4期
“The Function of Legal Evasion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From a Socio-legal Perspective”,Legal Development in China,Sweet & Maxwell,1996
《美国宪法在海外》,亨金斯编,三联书店,1996年(郑戈、赵晓力、强世功译,朱苏力校)
《宪政与民主》,埃尔斯特等编,1996年(潘勤、谢鹏程译,朱苏力校)
《司法过程的性质》,卡多佐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
《国家篇·法律篇》,西塞罗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沈叔平、苏力译,苏力校)
“经济学帝国主义”,《读书》,1999年6期
“学术批评的学术标准”,《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法院的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主要译文:
“More on Avoidance of the Law”,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XIX no.4,1998 winter.

北大法学院朱苏力院长对入学的新生演讲这一刻你们是主角

北大法学院朱苏力院长对入学的新生演讲这一刻你们是主角

非常幸运的是我在网络上读到了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这个问题总结最好的一段文字,那就是北大法学院朱苏力院长对2003年入学的大一新生所作的演讲《这一刻,你们是主角》中的一段——朱苏力院长不仅仅是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个高超的演讲家,每年在新生入学、老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字字珠玑——这些文章传播在网络之上,如果你有时间,应该去好好读读。

就让我凿壁偷光把下面这段文字引述出来:你必须培养一种新型的责任感,不但要好汉(好女)做事好汉(好女)当,而且要对你的机构、你的单位、你的“老板”负责,一定不能混淆了自己的和“老板”的利益;你要学会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同你喜欢或不喜欢的、行为古怪甚至居心叵测的人合作——包括某些时候的不合作,而不能按地域、学历、家庭或其他因素来选择;因为你喜欢“熟悉”,你必须更多面对“陌生”——这意味着持久的学习;因为你在乎一个长久的成功,你必须接受众多眼前的失败——这意味着不断的风险;你必须学会面对种种诱惑,仍然要信守承诺、诚信做人,必须从现在——也许从助学贷款或遵守时间——开始培养自己的信誉;你可以充满理想,但不但不能太理想化,而且要宽容像我这样的好像没什么理想的人;你可以且应当从情理想事,但必须学会按原则办事;你们可以保持甚至坚持自己的偏好,却必须学会用效率的眼光来考察社会和自己的选择和付出;你们不要指望大学老师还像高中老师,不但是知识的化身,而且是真理甚或道德的楷模,其实他们只是另一种职业的知识人;你们必须遵守各种规则,不要指望好学生总会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得到优待和特权,因为你们——至少本科生——每个人都至少是本县的状元;在这里,你会感到社会中的各种知识的类型和重要性都在发生改变,那些曾经或仍然令你们动心、动情或动容的文字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能作为你熄灯后侃山的谈资,或恋人间“秋日的私语”;你们要面对的是一套看上去很其实未必冷冰冰的关于社会的因果性的知识,斐然的文采必须让位给叙述的精确; 甚至你们必须学会一套现代的有关知识和学术的规范:抄录他人的精美文字,在中学时可能得到作文老师的一串串红圈,而在这里,则是侵犯知识产权,甚至是剽窃,不能毕业,得不到学位;你们会发现这里学习的许多职业规范与你在中学或父母那里获得的社会规范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不一致,你必须重新界定各自的适用范围。

北大法学院苏力院长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2001-2009

北大法学院苏力院长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2001-2009

苏力院长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的致辞2001.6——2009.9你我都如流水(2001.6.7) (2)迎接挑战(2001.9.7) (3)你们不再提问了(2002.7.17) (5)珍重自己(2002.7) (8)发现你的热爱(2002.9.4) (10)这一个大学生活的尾巴(2003.7.2) (12)这一刻,你们是主角(2003.9.5) (15)走不出的背景(2004.6.16) (18)这里是北大法学院(2004.9.2) (21)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2005.6.9) (23)第一个梦想成真(2005.8.31) (26)你柔软地想起了这个校园(2006.6) (29)选择北大(2006.9.7) (32)责任高于热爱(2007.6.21) (35)你听见阳光的碰撞(2007.9) (37)在许多感动之后(2008.6.23) (40)重申的祝福(2008.9.25) (43)走出校园(2009.6.29) (46)更是播种的季节(2009.9.14) (49)你我都如流水(2001.6.7)——在欢送2001届法学院毕业生大会上的讲话朱苏力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开会,欢送即将毕业的2001届北大法学院毕业生。

他们将远行(当然,也不是都远行,还有不少人还会在这里待上数年,然后再远行)。

但毕竟有一些同学将远行,毕竟他们把他们青春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给了北大,留给了我们北大法学院,我们的北大、我们的法学院因他们而美丽、而年轻。

让我们祝贺他们,也感谢他们。

我当过军人。

进军营的第一天,我就被告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都不过是那流过军营中潺潺之水。

而我今天才突然感到,其实北大、我们的法学院也是如此,一年年迎来送往,都如流水。

“子在川上曰:来往如斯夫?”在这一刻,在这即将告别的时候,说这样的话,也许有点伤感,尤其是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人,尤其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年轻人,尤其你们这些依赖符号为生因此格外多愁善感的即将远行的年轻人。

95申的祝福——朱苏力院长在北大法学院200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

95申的祝福——朱苏力院长在北大法学院200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
而北大法学院也重申她对新同学的祝福和相信:在这里你将度过的,也许不是你最幸福,肯定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2008年9月24日晨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
(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不要以为进了北大自己就会如何如何,就能成为谁谁谁;我以前说过的,大意是,除了都属于北大这个专有名词之下,你我同陈独秀或胡适,鲁迅或毛泽东这些北大名人其实没什么关系;即使事先看来,有某一种有关你的未来成就的概率关系;但这种概率在统计学上公平分配,在现实中只能某人独占,而不管你觉得公平与否。其实这种概率在你没进北大也就存在,因为都是人,都是中国人;今天不过会让你感觉这种概率更高了一点。永远不要相信北大、清华乃至哈佛、剑桥本身有什么神奇,除非你自己努力,并且要贯穿于你在北大以及北大之后的一系列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琐碎,甚至“无事”中。
一些同学,特别是本科同学,还可能期待一份专门的、属于你们的致辞,为了你们的校园生活开始。但这个场合该说的话,其实,每年迎新会上,我大都说过了。在一个网络时代,你们或许已经熟悉;但也许还值得你们看看,不为那些文字,而是引出这文字的那些问题本身;问题可能没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受众,或修辞。
说起来,30年前,前后也没差几天,我,和你们今天一样,梦一般踏进这个校园。恍恍惚惚,懵懵懂懂,找不到北,光看见大;一年过去后,考法理,也就是我今天的研究方向,惭愧地告诉各位同学,我考了全班最差。
95申的祝福——朱苏力院长在北大法学院200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txt
重申的祝福——朱苏力院长在北大法学院200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北京大学法学院2008级迎新致辞)
各位2008级的新同学,大家好!
迎新会早该开了。前两天去日本开了个学术会,不去不好,就想就请守文书记致辞;他还是等我回来,让院长给新生说几句话。就这样耽搁了,实在对不起各位同学了。让我代表法学院全体师生,热烈欢迎2008级新同学来到北大,走进或走近也许自少年时代以来你的那个期待——当然,回家过了个暑假,回来继续上学的同学除外。

朱苏力在世博会上的演讲

朱苏力在世博会上的演讲

城市与法律,在中国(第六届世博会与法治化论坛的发言)作者:朱苏力来源:世博网发表于2009年12月28日阅读191人次编辑:江兴景[13:59:59] 主持人黄健之:下面我们有请第二位演讲嘉宾朱苏力教授。

他演讲的题目是“城市与法律在中国”。

时间也是20分钟,大家欢迎。

[14:00:25] 朱苏力:中国历史上城和市有区别。

我们今天还可以提到北京城某某县城。

但是大家知道从来没有上海城,上海从来就是一个市。

“城”在历史上更多的是政治和军事的意味。

尽管城里的人因为生活的需要也会有市,市更多的是经济和商业地位。

[14:08:33] 朱苏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城获得了市的地位,特别典型的就是天津卫和威海卫。

无论从政治和军事意义上讲,还是从经济贸易上讲,城更需要是公法,而市更多需要是私法。

并且它们会向周边地区辐射。

从人类历史看,城市创造了更具有现代意味的法律。

尽管人类需要规则,在农村也有法律,但是那个法律不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强制执行的,是通过习俗、习惯、文化来表现出来的,基本上无须法律的秩序。

[14:08:51] 朱苏力:但是城市是高度流动的,陌生人之间有各种利益交换,因此要求并且创造更为明显的财产关系、合同关系、贸易关系,要有冒险、金融、证券等法律,以及通过法律建立起来各种机构、企业公司等等。

[14:09:13] 朱苏力: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还使更多的投机者和不轨者,包括异端在城市能够生活下去。

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会有侵害或伤害他人的机构。

因此就产生的系统刑罚和刑法。

法院、拘留所、感化院等等基本上都是城市的产物。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国家最早产生于血缘关系,最后挣脱了血缘关系,不再以家族、民族、社会部落等级作为社会群体的组织结构。

因此才有了公民,公民权和公民自由的概念,出现了行使公权机构,相关行政管理和法律秩序。

[14:09:26] 朱苏力:今天的中国过去30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向,中国城市实际上正在急剧发展,城市人口从1978年17%,到今天大约50%。

朱苏力走出校园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朱苏力走出校园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朱苏力走出校园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朱苏力标签:毕业典礼你们就要走出校园了,有些话老师该说不说,那就是失职。

因此,趁今天这个场合,我首先代表北大法学院和全体老师祝贺你们;也感谢你们多年的努力,造就的不仅是你们,还有我们,此刻的成就感;但还想唠叨几句。

话题是几年前看电影《天下无贼》留下的,一直耿耿于怀。

影片中,傻根忠厚老实,对所有人都没戒心、不设防。

怀了孕的女贼(刘若英)突然良心发现,想保护傻根,生怕他了解了生活真相,失望、受伤或学坏,愿意他“永远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

男贼(刘德华)则认为,不让一个人知道生活的真相,就是欺骗;生活要求傻根必须聪明起来;而一个人只有吃亏上当受过伤,才能重获新生。

他强悍地反问:“[傻根]他凭什么不设防?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就因为他单纯,他傻?”这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尖锐论战。

都有道理;道德高下也并非一目了然。

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老师更多偏向刘若英。

不是不知道生活有阴暗面,但怕年轻人学坏,不让他们接触,最多来些话语谴责。

我们太注意区分知识的善恶,与时俱进,还搞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正确。

似乎只要严防死守,像对付萨斯或“甲流”一样,或是装上个“绿坝”什么的,就不会有人感染,就能消灭病源,最终培养出一批时代新人,全面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准和生活质量了。

也就二十年吧,说是不能让纯真的心灵受伤,以保护隐私、防止歧视为名,我们就进步(或堕落?)到从小学到大学都不公布考试成绩了!鸵鸟战术不可能成功,校园也非净土;我只是担心有人被忽悠了。

真傻还不要紧,傻人有傻福——想想傻根;而“天真是冬天的长袍”,能帮助我们抵御严冬。

我最担心的是,过于纯洁、单一、博雅或“小资”的教育,一方面让人太敏感、太细腻,一方面又会让人太脆弱。

考试不好都“很受伤”,那考不上大学呢?求职或求爱被拒呢?更别说其他了。

瓷器太精致了,就没法用,也没人敢用。

生活中谁还没个磕磕碰碰?!也确实很难接受刘德华的“残酷教育”,更无法实践。

好思想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力亲校演讲全文 社会转型与中国法治

好思想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力亲校演讲全文 社会转型与中国法治

好思想又岂在朝朝暮暮苏力亲校演讲全文社会转型与中国法治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发表时间:2015-04-03关键字: 社会转型中国法治熟人社会陌生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依法治国苏力谈(注:本报道和演讲稿均经过朱苏力教授亲自校对并授权观察者网发表,照片由中信大讲堂提供。

苏力老师委托观察者网转告读者:网上流传的速记稿错误颇多,请以此稿为准。

)苏力教授在演讲现场【观察者网北京报道】“我觉得演讲就应该站着。

”3月27日仲春之夜,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堂,朱苏力教授以这句开始了【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第一讲,主题是《社会转型与中国法治》。

当过兵,做过工,60岁的苏力依然精神头十足。

这位中国法学界的“洪七公”式人物,中国本位法治的思考者,当晚演讲风格可以用一句话描述:其言虽陈,其命维新。

说陈,只是因为其主要思路在十多年前出版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等著作里都能找到。

说新,是因为比起流行的教条,依然显得“新”。

放在今天中国的大形势下,越发显出生命力。

此番演讲,苏力也针对近年来的新情况做出了新回应。

开宗明义,苏力教授宣布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什么叫法治?第二,为什么中国社会转型会需要法治?第三,中国法治今后面临的问题,以及前景预测。

什么是法治?我们是一个从来就缺少法治的国家吗?我们可能照搬他国法律吗?苏力今晚反复强调的是,大家不要一想到法治就是要求政府出台这个法那个法,法治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现在讲法治,好像只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来解决社会问题。

其实法治在我看来,是一种社会有序的生活状态,整个社会的有序的生活状态。

用中国人最习惯的话讲,就是方方面面都要有规矩。

”“从经济学上来说,国家管制经济生活不能过多,国家对社会生活同样只能管最重要的部分,要留下广阔的空间让社会生活富有活力地形成自己的规矩。

”这段话很容易令人想起哈耶克的观点。

北大法学院2009年开学典礼致辞

北大法学院2009年开学典礼致辞

苏力:盘算你的未来——北大法学院2009级新生开学典礼致辞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新生报到的那一天,我无意——其实也是有意——在校园里溜达了半圈儿。

你们拖着大包小包,确切地说,是你们的家长或者对你们来说的那些大人,拖着大包,你们则享受着优等待遇,背着小包或者空身跟在大人的后面,仿佛“听见阳光的碰撞”,会心的微笑也快乐到了发梢。

今天,当我站在这里再次看到你们,“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

其实我又清醒地知道,“这一刻,你们是主角”。

因为,在经历了十几年甚至近二十年的长途跋涉之后,你们最终“选择北大”,了结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成真”。

相对于绝大多数同龄人来说,你们是幸运的或者说是幸福的,因为“这里是北大法学院”。

在这里,你会“发现你的热爱”。

这些都是我先前的迎新致辞,虽已渐渐远去,变为老生常谈,但也许还值得你们去回味,尽管回味未必总是无穷。

可是,你千万不要找不到“北”,光看见“大”。

北大对于你我而言,只是一个驰名商标,三年或四年之后,当你走出这个校园,也许它会让你一时成为“免检产品”,至少不会沦落到“被就业”的地步,但真正让你潇洒走一生的,不会是北大这块招牌。

不要心存侥幸,只是想象着“你我未来海阔天空一路是蓝”,而是要学会有意识地盘算你的未来。

大学里,读书不再类同于中学。

书本知识仅是在传授那本特定的书本,既不等同于其他书本,也不等同于老师,更无法替代现实和生活。

这不是说读书无用,也不是说书本可以作废,而是说,书本对你的培养和塑造不再是唯一。

你们更要学会对生活的反省、对社会的思考、对现实的追问,当然,也要学会对未来的盘算。

因此,作为法学院里的你,也不能把自己囿于法学单一学科,而应当是——或者说必须是——突破法学门户,用法学内外多视角观察社会百态和人间万象。

也因此,在吸收已有知识资源的同时,也要学会聚焦怀疑的目光,壮壮你批判的胆量,进而炼就你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满腔责任和无穷智慧。

当你听到“开胸验肺”、“醉驾撞人”等让人揪心又颇为无奈的个案时,作为法科学生,当然可以用专业的眼光和技术作出专业的剖析,但你是否想到,也可用法学之外的多学科知识资源深读挖掘其中的问题,甚至不惜动用你锐利的反思精神,对已有制度作出谨慎的解剖和科学的修补?当然,我不是说法学教育就局限于思考这些。

苏力演讲

苏力演讲

苏力:你看到了什么?一25年前的那个秋天,你来到了北大法律系--那时还是法律系。

懵懵懂懂中一转眼,就1/4个世纪了。

如今北大的绝大部分学生那时都还没有出生呢!而如今,你已经是满头华发。

你是同当代中国法学的恢复、发展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法学人。

按理说,你早就不该感叹人生了,但你还是常常感叹。

因为这1/4个世纪至少是近代以来中国变化最大的一段时期,尽管不是动荡最大的一个时期,却是变化最深刻的一个时期。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转型。

中国的法制在发展,法律职业在发展,法学也在发展。

你当年的文学梦已经远去;你也许暗自庆幸自己当年被“计划”进了法律系;你已经爱上了这个行当。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

反正你多次说起,一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学人,他们面对当时的中国,至少有些人只有“绝望”。

而你哪怕是再“愤青”,对现实再多不满,也正目睹着中国的崛起和复兴。

于是,有了这本书,你想勾勒转型时期中国法治和法学25年发展的一个轮廓,或一个当代的法律切面。

二当代是难以勾勒的。

身处其中,如在暗夜,何方是你的希望所在;又如在白日,周围无数景色都会吸引你,信息太多同样令你迷失方向。

更何况,由于“上帝”的死去,你不知未来会如何,应如何。

也许你只能如鲁迅笔下的“过客”,只是要到一个叫做“前面”的地方去,不知是茫然,还是必然。

意义和确定性都是语境的构建。

因此,你在《引论》中首先勾勒了你心目中关于中国的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试图以此赋予你的前后左右发生的诸多事件某种融贯的意义。

同时也为后面各章节的整合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把所有的变化都与这一社会变迁相互关联,又将之视为这个社会变迁的构成部分。

你说的是“构建”,而没有说(尽管企图如此)描述或展示。

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件太多了,每个人都会赋予这些事件一些特定的意义。

但是它们是否具有一个整体的意义?这个问题至少是开放的,是供人们不断解释和建构的。

你和其他人一样,似乎总是需要生活的融贯意义;你试图从“零乱”的历史中整理出线索。

朱苏力:在北大法学院历次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2001-2009)

朱苏力:在北大法学院历次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2001-2009)

朱苏力在北大法学院历次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朱苏力先生〃个人简介]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游山玩水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

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

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

[原集者按]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每年的毕业致辞都是我热切关注的主题。

随着苏力教授每年的坚持与信守,一年一年被苏力教授自己所超越,亦如其翻译理查德.波斯纳名著《超越法律》一样。

也许,对自身的超越才是最真实与最坚难的超越——一种转型与嬗变,从苏力的致辞中,你能发现,毋宁说是惊奇使地发现,原来法学的语辞可以这样表达,更可以发现法律的叙事可以如此地优美、朴实无华。

也许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王朔语),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位法理学人对当下的深思与关切。

法学——是一门现实的关注,并非玄思;在法学与文学之间,苏力教授告知每一位法学人应该抱持学者的良心对社会最现实的东西及最基层最细着的东西进行深入思考,在天国与尘世之途,对尘世的现代性救赎——对反思的反思,对反基础、反理性、解构的再悖逆——一种知识的踏实救赎是法学人学格与人格的体现,更是公共知识分子对学术的绵薄贡献,这也真正回应了10年前苏力教授对“什么是你的贡献”的逻辑辩思。

你我都如流水——在欢送2001届法学院毕业生大会上的讲话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开会,欢送即将毕业的2001届北大法学院毕业生。

他们将远行(当然,也不是都远行,还有不少人还会在这里待上数年,然后再远行)。

但毕竟有一些同学将远行,毕竟他们把他们青春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给了北大,留给了我们北大法学院,我们的北大、我们的法学院因他们而美丽、而年轻。

让我们祝贺他们,也感谢他们。

我当过军人。

朱苏力的演说风彩

朱苏力的演说风彩

朱苏力的演说风彩在近代中国法理学界,朱苏力或许是危害较大也最具异议的专家学者之一了,不但它的学术研究,他的演说也遭受众多学员的青睐。

今日我给大伙儿共享一些朱苏力的演说风彩,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朱苏力的演说风彩一、内容丰富,句句戳心扣旨主题风格是演说的生命。

因此,演讲人所说的话题讨论要确立突显,不能含含糊糊,说不清道不明;对所需论述的见解和认为,心态要明亮清楚,爱恨分明,决不可支支吾吾,含糊不清。

那样,观众听完演说以后,才可以了解和接纳你的见解,从这当中遭受启发教育。

在给北大法学院将要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做上台演讲时,朱苏力那样讲道:多保重自身,并不只是多保重人体,更关键的是要多保重自身的才气。

在未来的航行上,最风险的并并不是涡旋、暗流、惊涛、骇浪,只是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精,她用美丽动人的歌唱引诱这些无所畏惧的海员,最后造成过往船只触礁淹没。

而这类引诱,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期内,很有可能尤其突显。

社会发展老旧的的操纵管理体系在一定水平上早已作用失衡,当代的以法制为管理中心的社会发展操纵管理体系并未进行,因而在这里一时期,诸多引诱很有可能迫使大家用自身的智谋以各种各样为名、乃至以法制的为名干一些不负责任的事、违反规定的事,见不得人的事、卑劣的事。

有些人很有可能会想,这件事情就算干了,也很有可能不容易被捉到,不会受到处罚,可是我务必提示大家,有很多事,假如你的良知不可以认可,就一定不必做,一定不可以做。

这句话重点围绕着“多保重自身”这一主题风格进行阐述,政治意识地劝诫学员们不必做有悖良知的事儿。

他起先以希腊神话中的角色为例子,表明了在之后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经经得住一些无形中的可是不良影响巨大的引诱;以后,为了更好地更强大地证实见解,以“诸多引诱……乃至以法制的为名……也很有可能不容易被捉到,不会受到处罚”这一层递句型,从背面阐述,将导致一些人作出没能“多保重自身”个人行为的概率一一列数,把丑话说在前面,具有了启迪警告的功效。

朱苏力的演讲

朱苏力的演讲

你我都如流水(在欢送2001届法学院毕业生大会上的讲话)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朱苏力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开会,欢送即将毕业的2001届北大法学院毕业生。

他们将远行(当然,也不是都远行,还有不少人还会在这里待上数年,然后再远行)。

但毕竟有一些同学将远行,毕竟他们把他们青春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给了北大,留给了我们北大法学院,我们的北大、我们的法学院因他们而美丽、而年轻。

让我们祝贺他们,也感谢他们。

我当过军人。

进军营的第一天,我就被告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都不过是那流过军营中潺潺之水。

而我今天才突然感到,其实北大、我们的法学院也是如此,一年年迎来送往,都如流水。

“子在川上曰:来往如斯夫?”在这一刻,在这即将告别的时候,说这样的话,也许有点伤感,尤其是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人,尤其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年轻人,尤其你们这些依赖符号为生因此格外多愁善感的即将远行的年轻人。

但是,如果想穿一点,其实我们这些还将继续在此安营扎寨的学生和教员,对于北大来说,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也都不过是那“流水”。

流水是我们分享的命运;我们都将远去,逝者如斯。

留下的只是这个北大,这片山河。

“北大是常为新的”,鲁迅先生说;其实北大更是常新的。

常新就是因为有你们和我们这些“流水”。

你我把青春留在了这里,把青春的欢乐和痛苦都留在了这里,把一些浅薄的深刻和一些深刻的浅薄都留在这里,我想也有一些人把自己的初恋永远掷进了未名湖水。

一些梦想消失了,却获得了另外一些梦想。

正是这些青春和青春伴侣养育了北大的常新和常青。

流水向何方?在江河湖海?在大洋彼岸?在高天流云?但不会忘记的,我相信你们,不会忘记曾让你欣喜若狂也曾让你焦躁不安、让你由衷赞美过甚或也曾让你愤愤诅咒过的北大和北大法学院。

因为,这里有你永远不再归来的青春!北大就是你这一切的标记,北大法学院就是你的这一切的象征。

而这,就足够了!祝你们平安,祝你们幸福,祝你们成功!谢谢2001年6月7日星期四---- 苏力教授在北大法学院200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同学们,下午好!在三年或四年的勤奋的,或不那么勤奋的(有时甚至有点偷懒的),学习之后,你们以出色的,或不那么出色的,成绩毕业了。

中国好学者·朱苏力: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人

中国好学者·朱苏力: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人

中国好学者·朱苏力: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人“中国好学者”专栏是“中国好学者”公众号的核心品牌栏目。

我们以“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为宗旨,每月推荐一名学术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国学者,由专业人士撰写一篇文章介绍其主要学术贡献,并精选五篇该学者的代表性文章。

本期的中国好学者是北京大学朱苏力教授。

如想阅读本期其他文章或上期中国好学者专栏,请关注“中国好学者”公众号,回复“学者”。

同时欢迎大家向我们推荐国内社会科学领域优秀学者,推荐人自身须为40岁以下在读硕士生或博士生,推荐学者同时请对该学者学术贡献做出2000~3000字学术简评并附代表性选文5篇,推荐和投稿一经采纳本站将支付推荐人稿费500元作为感谢。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人作者:朱苏力编辑:中国好学者“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律师杀光。

”——莎士比亚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当然不可能脱离对法官的研究,甚至有必要以法官为中心。

本编就是这样的一个努力。

但是,中心化不应导致对边缘的遗忘,用法官的概念置换了“基层司法制度”的概念。

因此,作为本编的第一章,本文想介绍在以法院(或者加上检察院)为中心的传统的规范性司法制度研究中容易忽略甚或根本看不到的中国基层司法中一些人和事,以及这些人和事的意义,同时为下两章专门讨论法官做铺垫。

本文并不想集中讨论某个专门的司法问题,只是希望这些介绍会引出读者思考一些其实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后的司法制度和法律理论研究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宽阔的研究视野或框架。

一.乡土社会法律人概述我在前面的论文中已经说过,现代的司法其实是一种很强调并日益强调“格式化”的纠纷处置过程。

一个民间的纠纷,要变成一个可以由法院处理的(judiciable)案件,并且能够实际通过这一司法的过程,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它需要法官,但是仅仅有法官——一个适用规则、裁决纠纷的人——是不行的。

现代的司法已经不可能像马锡五审判那样,由一个有足够个人魅力的集裁判官/政治家于一身的人依据其个人的美德和智慧做出符合天理人情国法的决定。

苏力-司法制度变迁-落日游五湖

苏力-司法制度变迁-落日游五湖

司法制度的变迁演讲全文[转载]朱苏力:司法制度的变化时间:2005年11月7日早晨19:00地点:政法大学图书馆学术陈述厅主题:名家论坛主讲人:朱苏力崔永东:即日这个论坛是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和法学院联合主办的,我们即日有幸请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先生!朱教授不用我多先容了,赫赫驰名,他的研究也分外的有特性,而且他的著作分外多,每年都是一两本的速度,他的代表作《法治及其外乡资源》、另外还有一系列的著作,即日朱教授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分外精采的陈述,下面有请副校长张保生教授致迎接词!张保生:我代表我们政法大学,代表在座的各位,向朱苏力教授在我们学校做讲座表示热烈迎接!谢谢!【演讲全文】朱苏力:爱护的张校长、崔教授、舒教授以及政法大学各位教师,即日很欢跃、很幸运离开政法大学做讲座。

在十多年前我是往往来政法大学的,特别是这个校园,其时贺卫方教授还住在这个校园,我们往往谈很多问题,城市文化的变迁。

即日再次离开这个校园感到分外密切,而且感到到政法大学有分外精良的空气。

我即日讲演的标题是司法制度的变化,由于中国正在举行一个绝后的社会转型。

为什么说它是绝后呢?由于在中国历史是上简略唯有春秋战国时期变化不妨同目前变化相较量,另一方面从人类历史上看中国优于人口13亿,960万平方公里,而且在长久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完成这个变化,不妨说是分外艰难的转型,这个转型带来司法制度的变化,于是我简单的就几个问题斟酌一下。

第一个我们即日通常讲司法要独立,要尽量排除政治的影响,实际上司法在历史上没有完全脱离过政治,只不过政府变成隐形的。

第二个在现代社会当中政治功用是特别强化了,而不是弱化了。

尽管它的政治颜色越来越淡,但政府的功用会越来越增强。

斟酌这个问题主要是帮忙我们斟酌司法制度,包括斟酌司法制度的改革的,我们看到在一个更盛大的视野中看待司法制度的变化。

司法首先要解决瓜葛,但是司法如果仅仅就解决瓜葛而言,司法并不具有我们即日赋予它的认识样子,司法固然是政治样子的最好一道防线,既没有说它是独一的防线,也没有说它是最好的防线,仅仅说它是最好一道防线,为什么法律人会听呢,而且也没有说它是最踏实的一道防线,为什么我们法律人感到它这么好呢?社会当中其实有很多机制是不妨解决瓜葛,例如我借了张校长的钱不还,张校长不用去法院打官司,张校长不妨拿把菜刀跑到我们家,问我还不还,我恐怕了。

北大校长朱苏力对毕业生的演讲稿

北大校长朱苏力对毕业生的演讲稿

北大校长朱苏力对毕业生的演讲稿北大校长朱苏力对毕业生的演讲稿1我说两句话,作为你们大学生活的结语。

第一句话是: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在校园里,个人努力也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

老师不要求你们的物质回报,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人格没有大毛病,基本上就会获得老师的欢心,就会获得以分数体现的奖励。

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基本是一个“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评价体系基本由老师来定,以一种“中央集权”的方式,奖励的是你的智力。

社会则不同。

社会更多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平民政治”。

评价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优越与否,尽管你的聪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帮助你,而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

这个标准不再集中——由老师确定,而是分散——由众多消费者确定的。

因此,尽管定价178元,不到10天,3000册英文版《哈利波特与凤凰令》在北京新华书店出现脱销,而许多学者的著作一辈子也卖不了这么多;也因此才有了“傻子瓜子”年广久,才有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才有了it产业中的退学学生现象。

这种“体脑倒挂”不完美,但它恰恰表明了市场的标准。

人类的局限——你甭指望通过教育或其他,把消费者都变成钱钟书或纳什。

因此,我们的同学千万不要把自己16年来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的`带进社会,否则你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的,甚至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社会和市场不讲期货,讲的都是将之转为现货。

你可以批评它短视,但它通常还是不会,而且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

它把每个进入社会的人都当作平等的,不考虑你刚毕业,没有经验。

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机会,你就失去了;不像在学校,会让你补考,或者到老师那里求个情,改个分数。

“北大学生有潜力,有后劲”,别人这样说行,你们自己则千万不要说,也不要相信。

这种说法不是安慰,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就是说你不行,至少现在不行。

第二句话是:要安分守己。

中国好学者:朱苏力

中国好学者:朱苏力

中国好学者:朱苏力“中国好学者”专栏是“中国好学者”公众号的核心品牌栏目。

我们以“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为宗旨,每月推荐一名学术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国学者,由专业人士撰写一篇文章介绍其主要学术贡献,并精选五篇该学者的代表性文章。

本期的中国好学者是北京大学朱苏力教授。

如想阅读本期其他文章或上期中国好学者专栏,请关注“中国好学者”公众号,回复“学者”。

同时欢迎大家向我们推荐国内社会科学领域优秀学者,推荐人自身须为40岁以下在读硕士生或博士生,推荐的同时请对该学者学术贡献做出2000~3000字学术简评并附代表性选文5篇,推荐和投稿一经采纳本站将支付推荐人稿费500元作为感谢。

中国好学者:朱苏力作者:黄泽敏编辑:中国好学者炮兵、测绘工人、诗人、海关职员……对于苏力而言,影响最大且最具争议的身份莫过于法理学者了。

而身为一个学者,什么是苏力的贡献?这个问题,他不止一次地向自己也向别人抛出。

按照他自己的定义,一个学者的真正贡献“产生于一种对中国的昔日和现实的真切的和真诚的关怀与信任;相信并假定:过去的和今天的任何人(包括西方学者)都大致和我们一样具有理性,他们的选择也具有语境化的合理性;然后以此为基础,深入地理解和发现现实,加以学术的和理论的概括总结;对自己的研究发现抱着一种不断反思,既用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又随时准备在有新的、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面前放弃自己的理论,接受更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式和观点。

”毋庸置疑,在当代中国法理学界,苏力的贡献与影响是很大的,而这种贡献绝大多数源于对“本土资源”的专研与热爱。

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苏力就明确指出中国法制建设所面临的长期艰巨性和复杂性。

这种特征与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互动模式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认为,民间法是各个地区自发形成的,在解决民间纠纷时往往更具有效能。

但另一方面,民间法又无法彻底取代国家法,而是通过其中的一些做法影响国家制定法的结构形式和运作方式。

“一些人在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的批判中,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一种法律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法律文化。

演讲稿范文朱苏力的演讲风采_0102

演讲稿范文朱苏力的演讲风采_0102

2020演讲稿范文朱苏力的演讲风采_0102EDUCATION WORD演讲稿范文朱苏力的演讲风采_0102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在当代中国法理学界,朱苏力也许是影响最大也最具争议的学者之一了,不仅它的学术,他的演讲也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朱苏力的演讲风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是演讲的灵魂。

所以,演讲者所讲的话题要明确突出,不可含含糊糊,似是而非;对所要阐述的观点和主张,态度要明朗清晰,爱憎分明,决不可吞吞吐吐,模棱两可。

这样,听众听完演讲之后,才能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在给北大法学院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做演讲时,朱苏力这样讲道:珍重自己,并不只是珍重身体,更重要的是要珍重自己的才华。

在未来的航程上,最危险的并不是漩涡、暗礁、惊涛、骇浪,而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她用迷人的歌声诱惑那些无畏的水手,最终导致过往船只触礁沉没。

而这种诱惑,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可能尤为突出。

社会旧有的控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功能失调,现代的以法治为中心的社会控制体系尚未完成,因此在这一时期,种种诱惑可能驱使你们用自己的才智以各种名义、甚至以法治的名义干一些不道德的事、违法的事,龌龊的事、卑鄙的事。

有的人可能会想,这件事即便做了,也可能不会被抓到,不受惩罚,但是我必须提醒你们,有许多事,如果你的良心不能认同,就一定不要做,一定不能做。

这段话紧紧围绕着“珍重自己”这个主题展开论述,旗帜鲜明地告诫学生们不要做有悖于良心的事情。

他先是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为例,说明了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受得住一些无形的但是危害性极大的诱惑;之后,为了更强有力地证明观点,以“种种诱惑……甚至以法治的名义……也可能不会被抓到,不受惩罚”这一递进句式,从反面论述,将造成一些人做出没能“珍重自己”行为的可能性一一列数,把丑话说在前面,起到了启发警示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苏力的演讲风采
在当代中国法理学界,朱苏力也许是影响最大也最具争议的学者之一了,不仅它的学术,他的演讲也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

今天WTT小雅给大家分享一些朱苏力的演讲风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苏力的演讲风采
一、主题鲜明,句句扣旨
主题是演讲的灵魂。

所以,演讲者所讲的话题要明确突出,不可含含糊糊,似是而非;对所要阐述的观点和主张,态度要明朗清晰,爱憎分明,决不可吞吞吐吐,模棱两可。

这样,听众听完演讲之后,才能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在给北大法学院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做演讲时,朱苏力这样讲道:珍重自己,并不只是珍重身体,更重要的是要珍重自己的才华。

在未来的航程上,最危险的并不是漩涡、暗礁、惊涛、骇浪,而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她用迷人的歌声诱惑那些无畏的水手,最终导致过往船只触礁沉没。

而这种诱惑,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可能尤为突出。

社会旧有的控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功能失调,现代的以法治为中心的社会控制体系尚未完成,因此在这一时期,种种诱惑可能驱使你们用自己的才智以各种名义、甚至以法治的名义干一些不道德的事、违法的事,龌龊的事、卑鄙的事。

有的人可能会想,这件事即便做了,也可能不
会被抓到,不受惩罚,但是我必须提醒你们,有许多事,如果你的良心不能认同,就一定不要做,一定不能做。

这段话紧紧围绕着“珍重自己”这个主题展开论述,旗帜鲜明地告诫学生们不要做有悖于良心的事情。

他先是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为例,说明了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受得住一些无形的但是危害性极大的诱惑;之后,为了更强有力地证明观点,以“种种诱惑--甚至以法治的名义--也可能不会被抓到,不受惩罚”这一递进句式,从反面论述,将造成一些人做出没能“珍重自己”行为的可能性一一列数,把丑话说在前面,起到了启发警示的作用。

最后语气坚定地说:“如果你的良心不能认同,就一定不要做,一定不能做”,进一步突出强化了演讲的主题,做到了观点鲜明,态度明朗,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演讲效果。

二、条理清晰,言之凿凿
演讲不讲求条理性,语序杂乱是不行的,演讲者必须合理安排演讲内容,做到言之有序,条理清晰,这样听众才能对演讲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朱苏力在题为《第一个梦想成真》的演讲中曾这样讲:
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和上课。

不要把学习仅仅当作一项任务,或是为了分数,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谋杀了你生活的快乐。

我说过,不要追求“刻苦”学习,而是要“发现你的热爱”。

学习应当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常态。

这里有许多智慧的老师,不仅有本校的,而且有外校的;有许多精彩的讲座,不仅是法学
的,还有其他专业方面的。

你还应当发现,周围的每个人都会有你不可能一一亲历却是你所需要具备和了解的知识和经验。

一次远足也许会令你获得一位良友;一次交谈也许会让你进入一个只能在电视上或书本里接触的世界。

大学并不只是校园比中学的更大一点儿,同学更年长一点儿,老师学历更高一点儿。

大学与中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后者是标准化的,而前者高度专业分工的。

因此,她更像一个小型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你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演讲不仅要对听众进行思想上的启迪,而且要指导大家操作,这就需要演讲时做到条分缕析。

在这段演讲中,朱苏力运用了先分后总的讲话顺序。

他围绕“学习”这个话题,先分别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状态和学习的范围等三个角度进行细致地阐释,互不重复,层次非常清晰,并且拿老师、学校等作为例证,有根有据,让听众在头脑中立刻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和轮廓,做到了短小精悍易记忆,印象鲜明好操作,从而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此外,在这段演讲的最后,他还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为学生们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进行了总结,明确了观点,使这段演讲真正地做到了言之有序,泾渭分明,从而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感情真挚,朴实动人
在演讲中,情感应该像人体中的神经一样贯穿其始终。

离开了情感,演讲只能是“耳边风”。

所以,演讲者若能在演讲中表
露出真情实感,便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现场氛围,拉近与听者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强烈共鸣。

在题为《你柔软地想起了这个校园》的演讲中,朱苏力这样讲道:
你们千万不要上了某些法学教科书的当,总是刻意地认为这个社会或某个人欠了你什么,觉得这里没有起点公平,那里没有结果公平。

如果这样的话,一不小心,你就会把一生都用来挑剔抱怨了。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情感上,生活从来就有许多偶然和意外,幸与不幸,以及许多你所认为的不公平。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面对,那么此时,我们为什么不从容淡定一些,正如古人所谓的荣辱不惊呢?其实,你走进和毕业于北大法学院,虽然不是纯属偶然,但是也并非天经地义;其中就可能有一丝幸运,而你这一丝幸运的背后或许就有你的许多不知名同代人的失落、遗憾甚至不公平感。

我当然不是在劝说你们听天由命;你们一定不会。

我想告诉你们的只是,愤懑和抱怨都是沙漠,山野丛莽间的杜鹃才会让你懂得什么叫做怒放;当你抱怨时,你就是在毁灭你的当下,是正在丧失创造和享受生活的大好时机。

如果你看不清这一点,你就不会有幸福,也不配享受幸福,而我希望你们幸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这里,朱苏力饱含着真情,以一位半师半友的身份,用过来人的口吻对同学们做了善意的提醒:遇到了看起来不公平的事时应放平心态、荣辱不惊,而不是心浮气躁、一味地挑剔抱怨。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令听众心灵震
撼,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可谓语重心长,而绝无半点矫揉造作之嫌。

“愤懑和抱怨都是沙漠--就正在失去创造和享受生活的这一刻。

”这里,他借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揭示了“抱怨别人也就是毁灭自己”的道理,态度诚恳,令人信服。

“而我希望你们幸福”一句朴实动人的话语,再次表露了心声,将自己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与祝福推向了高潮。

抑扬顿挫的话语里始终洋溢着对同学们的深情厚意,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