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提出了翻译应该以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的观点。

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学者Eugene Nida提出了“对等动态对应”理论,强调翻译应该以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

随后,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和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根据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传达效果。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1. 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翻译应该根据原文的意义和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传达效果。

2. 适应目的语言文化和习惯。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适应目的语言的文化和习惯,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

翻译不应该简单地套用原文的语言和结构,而是应该根据目的语言的特点进行调整。

3. 注重读者的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注重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使译文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翻译不应该只关注原文的表达方式,而是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具体来说,功能翻译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广告翻译。

在广告翻译中,功能翻译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使译文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翻译人员可以根据目的语言的文化和习惯来进行调整,使广告更容易被目的语言读者接受和理解。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要将源语言的意义
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
的应用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保持原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和感受原著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对
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意义的传达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作为译者
不能仅仅关注原文的表面词语,而应该更加关注原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风格。

这就
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对原著意图和语言特点的敏感,并且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
表达方式来传达这些意义。

如果原著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修辞手法,译者需要在翻译
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直译。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语
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功能对等的翻译目标。

功能对等理论还注重翻译作品的整体效果。

在文学作品翻译时,译者需要兼顾原著的
情感表达、意义传达和语言风格,以及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背景。

译者需要在
保持原作品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目标读者对翻译作品产生相似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以确保翻译作品在目标语言中产
生相似的效果。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著的情感和意义,并结合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地处理翻译策略,使翻译作品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
惯和文化背景。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是一种翻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要以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功能等效为目标。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不仅要传达源文的内容,更要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不是简单地将源文的字词翻译成目标文的字词,而是要传达源文的信息、情感和意义。

因此,翻译者需要对源文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源文的背景和语境,并在目标文中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即使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不同,翻译也应该能够在目标文中产生相同的效果和功能。

这需要翻译者有足够的语言技巧和文化敏感度,能够准确地理解和传达源文的意义和情感。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的目标不只是传达表面的意义,更要传达背后的文化含义和情感。

这要求翻译者具备跨文化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转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一句成语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涵义,翻译者需要能够恰当地传达这种涵义。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实用性。

翻译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要服务于读者和用户的需求。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教育水平和专业领域,以便在目标文中产生最大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者需要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找到最佳的转化方式。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和创造力,以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者进行准确和有效的翻译。

通过遵循这一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源文的意义和情感,以产生最佳的翻译效果。

然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实现完全的功能对等可能是困难的。

因此,翻译者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并根据具体情况权衡不同的翻译目标。

浅谈翻译目的论

浅谈翻译目的论

浅谈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基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概述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接着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其优缺点。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以期对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翻译目的论的平台。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由其后的学者如诺德(Nord)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换句话说,翻译并非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包括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目的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

因此,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了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原文的信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直译的策略;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即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应该具有与原文在原语言文化环境中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翻译理论作为对翻译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论化的产物,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思路。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理论的检验和应用场所,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并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翻译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原则和模型,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例如,尼达姆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翻译应该追求目的语读者的交际功能,从而使翻译成为一种实用的工具。

而纽马克的译入译出理论则提出了翻译应该注重信息的选择和转换,以实现意义的传播和交流。

这些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源语文本,并进行准确、流畅的译文输出。

其次,翻译实践也是翻译理论发展和完善的源泉。

翻译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语言差异、文化障碍、逻辑转换等,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

实际操作中的翻译困境和挑战,推动了研究人员对理论模型的重新思考和修正。

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也为理论的验证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通过对实践中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人员可以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和环境。

此外,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互动的关系。

翻译实践不仅是翻译理论的应用场所,同时也是对理论的检验和验证。

在实际操作中,翻译人员可以尝试和比较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实践的实践来评估不同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和效果。

而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也可以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实践中的成果和问题可以激发理论的创新和探索,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和广泛。

综上所述,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思路,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理论的应用场所和检验平台。

两者之间的互动和促进,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的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翻译理论与实践也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和挑战。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1.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提高翻译质量上。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译者可以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保译文准确、流畅、自然。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理论的原则,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2.提升译者素养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提升译者素养上。

学习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深入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引导译者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遵循翻译职业道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负责。

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译者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翻译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3.丰富翻译方法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翻译方法也日益丰富。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和语言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翻译效果。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运用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等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4.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可以体现在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上。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和方法,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据可依,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帮助翻译评审者和读者更好地评价译文的质量,确保翻译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总之,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提高翻译质量、提升译者素养、丰富翻译方法和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

因此,译者应当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翻译理论研究者也应关注翻译实践,结合实际翻译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翻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

翻译理论旨在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分析和总结,提供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观点,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移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等。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主流观点,其核心概念是翻译应该在目标语言中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功能。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旨在实现三个方面的对等:文本意义的对等、文体风格的对等和语用功能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读者和目的地文化的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传达的信息和效果都与原文相当。

文化转移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文化的转移。

根据文化转移理论,传统的翻译方式会导致文化元素的丢失或改变,因此翻译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修正。

信息处理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其中翻译者需要处理和转换源语言中的信息,以适应目标语言的需要。

根据信息处理理论,翻译者需要选择和转换源语言中的信息,以产生与源语言相等的信息效果。

除了这些主要的翻译理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和观点,如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和认知翻译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
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它为翻译过程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帮助翻译者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问题。

通过研究和应用翻译理论,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满足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读者的需求。

浅析功能目的理论对于应用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浅析功能目的理论对于应用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浅析功能目的理论对于应用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作者:冯继媛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4期摘要:应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又称为实用翻译(practical translation),是指一种实用性文本的翻译。

实用翻译的文本包括“除纯文学作品之外的日常生活交际文本”(周红民,2002)。

因此,“应用翻译”一词的说法是指翻译的目的而言的。

此类型翻译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于信息传达的绝对性重视,其本质为以传统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言学的原则来翻译实用性文本。

众所周知,理论的基本功能则在于通过经验观察揭示或描写事物运动的内在联系,用以指导实践。

功能目的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其对于整个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在内,都提供了客观、可行的原则和标准。

只是相对而言,其对应用翻译的指导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关键词:应用翻译;功能目的理论;实践;指导意义一、应用翻译的定义及特点应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又称为实用翻译(practical translation),是指一种实用性文本的翻译。

实用翻译的文本包括“除纯文学作品之外的日常生活交际文本”(周红民,2002)。

因此,“应用翻译”一词的说法是指翻译的目的而言的。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所谓的应用翻译,实际上就是应用问题翻译的简称。

但至于哪些翻译可算作应用翻译,目前学术界尚有很大的分歧。

如方梦之先生认为,应用翻译范围甚广,包括科技翻译在内,但“文学及纯理论文本”的翻译除外(方梦之,2003)。

而林戊荪先生则认为,应用翻译包括“科技、经贸、法律、媒体、旅游、广告等,以区别于文学、政治、外交、社科等翻译”(林戊荪,2003)。

应用文本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传递效果,具有信息性、匿名性和诱导性等特点。

其注重信息内容的传递而轻视传递信息的形式,大多按译文固有的格式和规范行文布局,选词用字。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翻译是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

翻译工作有时候需要顾及到语言的准确性、风格、语气、意境等方面,同时还需要融入历史、文化、时代背景等因素,这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转译工作,也需要对文化的理解和诠释,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文化视野和专业技能。

对于翻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里就作一些探讨。

一、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翻译理论是对翻译活动进行科学深入地探究和总结,旨在指导和改进翻译实践。

现代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对于翻译人员来说,不仅仅是单纯地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而是需要具备文化素养和交际技巧,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

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现代翻译理论主要分为功能翻译理论、文化翻译理论、语用翻译理论等,不同的理论强调了不同的翻译重点。

例如,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达到功能目标,即“译文必须达成与译前文本相同或相近的交际效果”,因此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文化翻译理论则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翻译应该注重文化的传递和表现;语用翻译理论则关注的是翻译的语用效果和交际目的,强调按照社交规则、语境、交际目的、语用关系等实现译文的目的。

不同理论都有其优劣之处,对于翻译人员而言,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任务需求,选用合适的翻译理论开展工作。

二、翻译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翻译实践中,适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处理起来的任务和情境会有所不同。

例如,想象一位翻译人员在为游戏翻译进行工作时,他需要把游戏中的角色名、物品名、场景描述等信息全部翻译为目标语言,这个时候考虑到游戏文化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文化翻译理论。

在使用文化翻译理论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理解源文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思想,根据本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文化信息进行选择、替换、调整等,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和精神内涵。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德国大学翻译专业正式提出的一种新的译文理论。

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强调功能性的翻译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识别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从而探索出新的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有着多种定义,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传达的最佳效果”。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让读者理解为目的,以准确表达译者思想为核心,在生动表达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通过分析文章信息,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也特别强调用语言表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文字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或语言背景的复合体。

每种文字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其表达方式、语体使用及表述特点都受到独立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对源文本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译文,从而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进一步的,功能翻译理论也推崇“事实优先”原则,重视原文的内容信息,同时也强调读者的体验信息,使翻译更加灵活。

认为“事实”和“体验”双方至关重要,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只有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并以最贴近原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况下,翻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反映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神,而且也在理论上增强了翻译理论的实用性,使翻译更加值得信任和推崇。

除此之外,它还给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用更准确和有效的方式将之翻译出来。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它提出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原则,并充分考虑本地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也为翻译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的研究,使翻译更加准确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理论的浩瀚海洋中,功能对等理论凭借其深入人心的理念,已然成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准则之一。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要追求语义、风格、文体等深层次上的对等,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等效。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文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推动文学翻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源语作品,因此,翻译应该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源语的语法和词汇。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奈达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强调源语和目标语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上的对等,这种对等往往忽略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翻译的不自然和生硬。

而功能对等则更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它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作品。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四个翻译标准:达意、传神、通顺和自然。

这四个标准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还要尽可能地保留源语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对等,很容易导致翻译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和韵味。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该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对源语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实现功能对等,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源语作品的魅力。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转移和转换规律。

本文将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功能翻译的含义与特点功能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适当转变和调整,使得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在达到相同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功能翻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信息传递:功能翻译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信息一致性和逻辑连贯性,尽可能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传达源语言中的信息。

(2)注重语言表达:功能翻译注重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避免使用源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

(3)注重文化融入:功能翻译要求译文能够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译文的内容和形式。

1.2 功能转移与功能转换功能转移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需要,将源语言文本中的某种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文本中,以便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

功能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文本中的某种功能转变为目标语言文本中的另一种功能,以便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1.3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等值转移,即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文能够承担与源语言文本相同的功能。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信息传递的方式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功能是共通的,应该追求等值转移。

1.4 功能转移理论功能转移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功能的转移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需要。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翻译结果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1.5 功能转换理论功能转换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对源语言文本中的功能进行转换,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倡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第10卷第1期2011年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JournalofLuoheV 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V o1.10No.1Jan.20l1doi:10.3969/j.issn.1671-7864.2011.01.039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冉红雨(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十.夺'々'申'々'夺'+々''々'々.+'+.夺?夺?々?牵'牵'幸'々?+?夺?夺??夺?夺?争?夺??夺?夺?夺?牛?串?夺?专??寺?夺?串?夺?辛-寺?串?幸?夺?摘要:尤金?阿尔伯特?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对等论",对中西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本文主要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及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奈达;等效;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64(2011)0l-0094-02 ●?~}-?夺??专??串?々?专?夺??夺?专?夺?夺?夺?夺?牛??夺?夺?夺?专??夺?÷夺??÷?夺?夺??÷??夺...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悉的一面,就是他的对等翻译观,它摈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更多关注的是一向受忽视的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酬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和自由译之争,曾经一度在译沦界备受推崇,但是,近2O年来,也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后对所谓的"等效'等值"翻译原则直争执不休.为了避免偏见和误解,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奈达等效翻译理论,同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探讨.一,功能对等论的发展历程首位提出等效理论的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1790年他在《翻译原理简论》一一文为"好的翻译"下的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去,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清晰的领悟,强烈的感受,正像使』}j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Tytler,1978:15—16).随后,在1890年,德网翻译家考尔在《翻译艺术》一书中称这种现象为comparableeffect(效果相等).1931年,中国的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_r到那个时候最全面的概念:"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罔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金,1998:14).这里明确地提出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这是等效概念的关键.奈达首次提出等效理论是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书中,并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因为动态对等有严格的要求,不足那种自山发挥.然而,这一理论引起了一些误解,人们把它理解为仅指某些特殊效果和感染力的东西.奈达本人也意识到"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f:的一致优于形式上的一致,有失偏颇.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使其含义更清楚,后来改称"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到了90年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为了强调对等的灵活性,提II{了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方法(以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标准的模式),提出了以读者和文章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且在处理语言转换问题上具有抛开形式看内容,抛开语言差异看读者反应的特点,这是以往的翻译理论所不能及的.二,功能对等论对英汉互译的指导意义奈达在和塔伯合着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对翻译的定义:Translation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 theclosestnature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 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intermofstyle(Nida,1969: 12).奈达从功能角度对翻译下的定义有三大优点:首先,它说明了要翻译的东西是什么,很明显,是信息,重在内容,然后才是形式;其次,它表明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原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最后,它考虑到了译文的可接受性.下面就其对中英互译的意义做进一步阐述. (一)相对的对等"对等论"自提出之后在很长时间内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进到中国,一直备受争议. 其中,对"等"的理解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这里的"equiva—fence"不是绝对的,《牛津英语词典》对"equivalence"的解释是"virtuallythesamething".这个解释的关键之处就是virtu—ally一词,它的意思是"近乎于",并非"完全一样".奈达所采用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等术语,问接说明了对等只是相对的.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再现原语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以manandwife为例,汉语"男人"可以表示丈夫(如"他男人是谁?"),"女人"可以表示妻子,(如"他的女人很漂亮"),似乎正与这个英语短语中的两个名词的词义范围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用"男人","女人"来翻译它吗?显然不收稿日期:2010—12—23作者简介:冉红雨(1983一),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第1期冉红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95能."一对男女"不一定是夫妇,而如果把"Theyarenotmanandwife"译成"他俩不是男人和女人",那就更是不知所云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需要搬用一些僵硬,简单化的公式以求形式对等,而是灵敏地抓住微妙的变化,使这种语言转化过程符合真正的语言规律.在理论上复杂得多的问题,是某些文字所涉及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对于译文读者是难于理解的,其中既有形象化语言中的问题,也有实际事物,然而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变动?奈达在和华德合着的新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提到只有以下五种情况才可以作"形式上的改变":1.直译原意会使意义发生错误.2.借用会构成语义空白,因而可能使读者填入错误意义.3.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义不明.4.形式对应会产生不为原作者有意安排的歧义表达法.5.形式对应引起译文语法错误,语体不合(Waard&Nida,1986:36—39).这几条规定显然包含现代符号学理论和大量翻译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翻译理论是一个重要贡献,是翻译工作者在需要变动语义时的一个很好的参考.(二)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取得绝对对等已是不可能的.一个成功的翻译家总是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也就是说,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贴切原文,此外,译文还应该是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如:Inconsequence,I'minclinedtoreservealljudgments,a habitthathasopenedupmanyCUriOUSnaturestomeandalsomademethevictimofnotafewveteranbores. (ScottFitzgerald,TheGreatGatsby)译文一:……也是我成为不少爱唠叨的惹人厌烦的人的受害者.译文二:……也使我饱尝了不少烦人透顶的家伙之苦.这两种译文不能算错,但是渎起来很不自然,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原因是汉语中的"受害者…'受苦者"跟"爱唠叨的惹人厌烦的人"或"烦人透顶的家伙"之问,并不像英语victim 和bores之间那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摆脱victim =受害者,受苦者的影响,将其灵活地加以变通为"……也使不少爱唠叨的人喜欢缠住我不放"之类的话,就比较容易达到更切近原文的意思.此外,"切近""自然"不仅指语言,还指在文化上,思维习惯上行得通.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就辞格而言,英汉语之问有相似也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就必须得考虑到原语中的修辞是否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词汇搭配能否符合对方的习惯和审美特性,进而选择与原文辞格相对应的最切近,最自然的译文表达方式.试看对李白的《静夜思》的两篇译文: w.J.B.Fletcher的译文:TheMoonShinesEverywhereSeeingthe1110013beforemycouchSObrightIthou[ghtb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Thenhidethemfu11ofYouth'Ssweetmemories赵甄陶的译文:QuietNightThoughtsMoonlightbeforemybed,Coulditbefrostinstead?Headup,1watchthemoon;Headdown,Ithinkofhome.在这两篇译文中,赵译更容易让人接受,简洁明了,风格和诗中情境是协调的."Headup,…Headdown…"这个译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和原文一致,达到了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 译文一,诗句本身很美,但文体或意境与全诗不协调,把"明月"译成"Herclearface","望明月"译成"凝视着她的明亮的脸庞",虽有诗意,但浪漫色彩过重,而且与乡思毫不相干,不能像原文一样能触动读者的感情.因此,不管是语内交际(intralingualtranslation)还是语际交际(interlingualtranslation),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肯定有一定的差别,不可能绝对对等.如上例所描述,不同的语音语法词语等表达形式的差异并不影响相同的表达功能,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研究这种差异,在意义和文体上找出最佳对等语言关系,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从内容和形式七贴近原文.三,奈达"对等论"的不足之处奈达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然而他的理论远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长期从事《圣经》翻译和研究的奈达认为上帝的信息是一种普遍真理,译文应使"万国子民"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对原文文本中审美信息的传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赵元任先生这篇精妙绝伦的文章《施氏食狮史》含有中国特有的同音导意词,如何将其原汁原味地译成其他语言,尤其它无法转换的音律变化和语体,恐怕很难达到等值.其次,奈达特别重视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然而,由于读者的信仰追求,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对同一作品就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评判标准,全民读者是没有的.而且,这一理论低估了读者的求真心理,读者还是愿意在译文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时尚的.但是当他们看到译文表述与本国社会相差无几时,他们就会产生怀疑.综上所述,等效论有实用性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的方法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问题,是对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理论的缺陷,我们所作的就是"吸取精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学习,在实践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翻译理论.参考文献:【1]金陡.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3]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1): 48—51.[4]贾秀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fJ].东北财经大学,2008,(4):92~94.[5]Waard,Jande&Nida,EugeneA,FromOneLanguageToAnother, Nashville,Tenn,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6:36—39.[6]AlexanderFrasterTytler,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 Amsterdam,JohnBenjaminsB.V..1978:15—16.[7]Nida,EugeneA.&Taber,Chades.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m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2[责任编辑孟蕴华]。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导言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其主要思想是将文本翻译视为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传递信息和实现交流的过程。

在英语文本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在解释和传达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通过对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进行分析,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从而更准确地传达信息给目标读者。

这种基于功能的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地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实际的英语文本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选择合适的等效表达和语言策略,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同时适应目标文化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理论上基础和实践上可操作的指导方法。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与其他翻译理论的比较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强调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翻译应该注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而不仅是单词或句子的对应关系。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原文和译文在交际功能上的等效,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不仅要考虑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还要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以及目标语言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交际需求。

通过在保持原文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转换,翻译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使译文在目标语言环境中更具可接受性和效果性。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翻译的功能等效,而不是形式等效。

在实际应用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如增删、替换、调整等,以确保译文在交际功能上与原文达到相近的效果。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功能为导向,强调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者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 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活动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翻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

2. 功能对等:功能对等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原则,主张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实用性,关注翻译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实际效果。

3. 文化适应性: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确保翻译内容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具有可接受性。

这要求翻译者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4. 读者导向: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关注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以读者为导向。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知识背景、文化素养和阅读习惯,以确保翻译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5. 翻译策略多样化:功能翻译理论鼓励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翻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特点以及目标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有助于翻译者提高翻译质量,使翻译内容更符合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

同时,功能翻译理论也为翻译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人才。

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功能翻译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翻译实践中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桥梁的作用愈发显著。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翻译的目的,从而提高翻译的效率和效果。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该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归纳出该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四个标准:传达原作信息;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精神;语言自然顺畅,符合译语规范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近似。

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语料,检测“功能对等”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效度。

标签:尤金·奈达功能对等指导标准翻译实践一、引言在中国,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对世界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正如克里斯蒂安·巴柳(Christian Balliu)所说:“奈达的著作,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时代”(郭建中,1999)。

本文将通过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一些翻译实例,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该理论。

二、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

根据奈达的观点,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异,“形式对等”概念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奈达特别强调后者,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Nida &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源语的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则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郭建中,1999)。

很明显,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非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奈达在“动态对等”中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但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一、理论介绍在1969 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明确给出了“动态对等”的定义: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Nida ,2004:24 )为了强调“功能”这个概念,1993 年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

综观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其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谭载喜,2004:234)。

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奈达将功能对等分为“最低限度功能对等”和“最高限度功能对等”(Nida2001 :87)。

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应能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读者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了解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低于这一层次的译文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这也就是奈达一直提倡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但奈达也明确提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不是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当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不可兼具时优先考虑内容对等。

二、英汉文化中最基本的四种颜色的对比与分析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上,红色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而且自古以来,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从张灯结彩,服装用具,装饰配备,无不用大红的颜色来体现喜事的丰采。

英语里red 也常用来表示庆祝活动,比如说red carpet ,Santa Claus 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要:功能语言学对意义有系统深入的探讨,而翻译过程想中最重要环节之一便是对意义的理解,在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必然在翻译实践中给译者指导。

本文在简要论述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知指导意义。

关键词:意义;功能翻译理论
引言:近年来,功能语言学有了系统的发展,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也被众多理论学者和翻译实践者认同,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分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为翻译实践指出了有效的实用方法。

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体系。

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
功能与意义: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意义”(胡壮麟《外国语》1998,(3))。

意义是什么呢?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

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

命题的集合,构成了话语,成为因果链。

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意义,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

换句话说,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

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内容指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内在要素的全部意义”。

李奇(G.leech)教授在《语义学》(semantics)(1983年第二版)第5章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communicative value),在第2章描述了译文和原文交际值等值的七个方面的意义: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附带意义(reflected meaning)、词的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第2-第6又叫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翻译,做到这七个方面的等值,就是理想的译文。

意义上等值的翻译,也就是功能等值的翻译。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王宗炎教授早在1981年就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作用上最适当的译法,也就是在意义上最适当的译法,”“在功能上与原文不对路,从整体看来,就不见得忠实”。

二、
关联理论对功能翻译理论的论证:功能等值的翻译理论,我们用关联理论也可以得到正确的阐明和解释。

建立在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是从语用学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发展的。

下面我们再
用关联理论来论证功能翻译理论的正确性。

关联理论认为,关联性之间与语境蕴含意义(context implication)相关联,认为语境蕴含意义不是命题本身的产物,而是命题与语境集合相结合而产生的含义。

我们的“修辞功能等值”认为,交际功能涉及语义和语,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双方交际的参考事件是语义的范畴。

交际双方根据语境情景调整各自的语言,符合语用意义。

就书面语言而言,根据写作目的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描述语言事件,达到预期写作意图,实现修辞功能。

翻译让原文和译文在“修辞功能”上等值,除了语言语境之外,自然还必须考虑原语言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

三、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意义
功能学派论者摆脱了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观的束缚,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译者的作用和译作的功能上面。

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目的,根据译文在译语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因此,功能理论注重对翻译活动中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给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视角和思路。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动态模式。

传统翻译批评通常以等值为翻译至上标准,评判译文优劣要看它与原文的接近程度。

这种模式是客观的、静态的,因为它的参照物是原文,而原文是一个客观存在,一旦产生便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译文,译文只有“等值”与“不等值”之分。

相反,在功能主义的翻译批评模式里,它使用的标准不再是原文,而是译者的翻译目的,而译者的目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的。

不同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译作也不同。

功能主义的翻译批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局限,以合适度作为翻译标准,这个标准本身就实现了对翻译作品的动态评价,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思路。

四、
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在明确功能翻译理论的优点之后,我们也要清楚看到其不足之处。

诸如:目的至上的译文触犯了原作者的原创权威地位;由于预设了接收者,它容易在语言文化方面陷入刻板的境地:如果过分强调以译者的需求为导向,那么文学译本只能降格为通俗读本,不能再称之为文学,等等
结束语: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在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阶段及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文章着重例证了它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旨在说明它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宗炎,介绍卧铺元任译文忠实性面面观[J],翻译通讯1981.
[2]张梅岗,论EST的功能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