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公共租赁房

合集下载

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分类及对比

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分类及对比

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分类及对比自1994年我国首次明确了经济适用住房的社会保障性质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经历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简称“公租房”)、棚改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形式。

一、经济适用住房1994年12月,建设部、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以及财政部联合颁布《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成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现代化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

《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供应对象,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用于住宅建设的资金、政策性贷款及其他资金。

1999年4月和2006年5月分别出台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和《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将廉租房和限价房作为补充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受益于政策加持,我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在住宅投资中的占比持续上升,直至1999年占比达16.56%,成为我国住宅投资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此后,我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占比持续下降,截至2007年降至4.56%,部分城市甚至停止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究其原因:1、随着商品住房市场的兴起和成长,多数家庭逐步实现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下降;2、部分城市提出了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出让土地获利,导致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逐步减弱;3、部分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实际效果偏离预期,形成贪腐问题。

二、公租房(包含廉租房)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初步形成了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和建设思路。

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发展的标志性文件。

《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正式将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执行,公租房成为租赁型住房保障的核心。

此阶段就发展来看,主要问题是:1、2008~2013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约3,700万套,基本建成约2,40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600万套,剩余为以公租房(包含廉租房)为主的其他类型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2、中央支持方面,2009~2013年,中央财政支出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规模整体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对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廉租房等支出力度相对较大,合计占各期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的比重均在60.00%以上;3、整体来看,由于廉租房和公租房具有很强的民生属性,盈利能力不佳,导致市场主体进入门槛高、财政负担重,后期发展趋势弱于棚户区改造。

北宋时期的公租房与流动人口治理

北宋时期的公租房与流动人口治理

北宋时期的公租房与流动人口治理——杂谈店宅务、牙人及其他北宋东京(又称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口150万以上(据《太平寰宇记》),不仅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还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

流动人口一多,住店租房的人就多,就像今天的上海。

那时的八方来客如何歇息?“店宅务”在那时就是做房屋租赁的。

宋代的店宅务,又叫楼店务,相当于今天的房管局,是国家行政机关之一,负责管理和维修国有房产,并收取承租公房者的租金。

店宅务衙门里有一位局长、两位副局长,3位科长、50位科员,还有500名维修工,机构不算小。

店宅务所管的房子都租给谁?一般来说没有限制,从京漂的学子、商贾、来京述职的官员到一般的百姓都可入住,前提是交得起房租。

史载,神宗熙宁十年(1077)每间公房的出租价格是170文。

一文铜钱相当于今天人民币4角,一间公房的价格也就是68元。

那时的人们收入如何?普通警员月薪400文,扫御街的太监月薪700文,建筑工人一天17文,律师事务所的状师写一纸诉状价格是180文,开封府的司法参军(法官)月薪12000文。

太监和状师约当今日的中产阶级。

开封府因为人多、土地紧张,没有门路弄不到土地的就只有先当租客了。

于是,贫者在开封租个一两间,富人、读书人总是要租个一两进的小院子才能在面子上过得去吧。

你能数的出来的宋代人,王安石、苏洵他们都当过租客,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将生业交付妻子程氏。

程氏带着孩子到眉山经商,不数年就成了“大富婆”。

富了口袋富脑袋,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洵领着两个儿子入京备考。

但眉山“土豪”苏洵却租不起京城的豪宅,只能退而求其次,寓居京郊的兴国寺浴室院。

王禹偁说:“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勋戚世家,居无隙地。

”(《小畜集》)欧阳修也感叹:“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

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

”(《答梅圣俞大雨见寄》);苏辙则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买宅》)。

碰上大比之年,全国各地的数千举子纷纷来京,房子就更紧张了。

简述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房的发展史。

简述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房的发展史。

简述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房的发展史。

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房是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而设立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保障性住房。

以下是它们的发展史:
1. 廉租房的发展史:
廉租房最早是在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兴起的,为了改善工人的住房状况而建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廉租房的建设成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发展过程中,廉租房建设一方面由政府出资兴建,另一方面也吸引了社会资金投入。

20世纪中期至末期,廉租房的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

2. 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史:
公共租赁住房是在廉租房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其初衷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无法负担市场租金的问题。

公共租赁住房通过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建设和管理,以较低的租金提供给符合条件的家庭。

在20世纪80年代,公共租赁住房的概念逐渐得到扩展,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住房,例如合作社住房、政府托管住房等。

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也得到了国际机构的支持和广泛推广。

总体而言,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都是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而建立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它们在不同国家和时期具体的模式和实施方式有所差异,但都致
力于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给需要的人们。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中国住房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住房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我国70年住房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从房屋短缺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再到现在的租购并举,政府在改善国民居住条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住房问题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的房屋短缺十分严重,许多城市居民甚至住在棚户区或者简陋的房屋里。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房屋建设,兴建了许多公共住房,并在城市周边修建了大量的工人宿舍,以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

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房屋建设的质量和数量都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低收入者提供了许多租赁住房和廉租房。

中央还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来。

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住房条件。

2000年以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也加速了。

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里的人口密度也逐渐增加,住房问题再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政府意识到市场化的住房供应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于是开始推行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保障性租赁和公共租赁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低收入群体和新就业者的基本住房需求。

这一政策切实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解决途径。

未来,我国的住房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一方面,城市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买房困难,政府需要继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力求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住房条件。

随着年轻人的逐渐成熟,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他们更加注重居住的便利性和环境的宜居性,政府应该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公租房发展历史

公租房发展历史

公租房(Public Rental Housing)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住房政策演变过程。

在中国,公租房的历史源远流长:
1. 中国古代:宋朝时期,中国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城市公共租赁房制度,以较低的租金提供给城市居民居住。

2. 现代中国: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住房制度改革,中国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渐从福利分房向市场化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对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关注。

1998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标志着中国全面停止实物分房,开始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并提出要建立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类型,这也是公租房发展的早期阶段。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公租房建设的力度,作为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的重要手段,公租房项目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租房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

3. 国际上:
公租房的概念最早源于欧美国家,在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和城市人口膨胀而出现,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在二战后,许多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瑞典等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公租房体系,以满足战后重建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进城人员的住房需求。

随着时间推移,各国的公租房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既关注住房供给的数量,也注重提升住房质量和社会融合度。

总之,公租房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其发展历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国家住房政策紧密相连的。

宋代房屋租赁形式及其主体构成

宋代房屋租赁形式及其主体构成
官屋出租 , 以牟 取 利 益 , 所 获 利 则 收 入 内 有 盈 利 收入 各 自纳 入 其 机 构 中 ,因 此 也 属 乱诸多宗室子孙散居于各州郡 。因此 , 其 诸多 藏 库 。 宋 除 了京 师 有 店宅 务 外 , 有 杭 州 于 官 营 性 质 。 北 还 楼 店 务 。到 了南 宋 , 州 也 没有 楼 店 务 。同 诸 样 负 责 官舍 的 出租 、 租及 修 缮 事 务 。 收
“ 然 以求僦 钱 。南 宋绍 兴讲 和后 , 务与 民休
由承 租 人 向 出 租 人 交 付 一 定 租 金 的 行 为 。 而 , 渡 后 , 南 由于 战事 吃 紧 、 政 匮乏 , 队 息 , 网 阔竦 , 家 巨 室 竟 造 房 廊 , 金 E 财 军 禁 富 赁 l 军 …卷 利益 驱使 下 , 有 武将 以赡 军 为 更 房屋租赁 的发展是 与社会经济 的盛衰 紧密 军粮 补 给等 多 由各 部 自行 解 决 。 冈此 , 队 增 。” 1
州宜兴县学记》 需要指 出的是 , 太学的房廊 之 讼 5 可 见 , 室 王 府 也 赁 房廊 与 民 , 禹称更是 多次 以诗句感叹赁居生活 ,其诗 卷5 。 宗 是 由 中央 政府 分 配 的 , 而州 县 学则 由各 自所 做 房 屋 小 租生 意 。孝 宗 时期 ,汪 应 臣 囚力 《 宅 》 :老 病 形 容 日 日衰 , 年 赁 宅 住 赁 口 “ 十
笫 四 , 他 官 营房 屋 租 赁 。 了上 述 其 除
还 个 在其死后 , 其妻 唯以“ 在 云集 , 社会经济 日益繁盛 , 房屋租赁业也相 种 官 营 房 屋 租 赁 外 , 有 一 些 非 常 设 的 , 士好施 以致 家贫 ,
对的繁荣起来 。 两宋时期 , 社会经济在唐代 别 的官营房屋租赁情 况发生。如北宋太祖 乡里僦屋 以居 。” 日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历程

2010年6月至今 加大房地产市场 调控力度,加快住房 保障步伐
此阶段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经 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两限房、公 共租赁房。不仅首次纳入“公共租 赁房”,而且公共租赁房即将成为 未来住房保障的主体。
1、 2010年6月12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 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1978-1998 年
住房商品化探 索
这一阶段住房 的主要模式为 集资合作建房 和“安居工程 ”两种方式, 同时实物分房 还没有完全取 消。
特点
1、 公共住房由政府统一供应,将住房建设纳 入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基建计划,由政府统一拨 款,统一规划、建造;
2、 公共住房的需求主体为企、事业单位; 3、 公共住房无偿分配,采取低租金政策; 4、 由于公共住房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不能形 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导致住房问题解决的进程非常 缓慢,住房拥挤、危旧房等等问题很多。
1、 城市新审批、新开工的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 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2、 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 房建设用地的年度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
3、 2009年制定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计划2009年到2011年解 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
1949~197 7计划经 济与前苏
联经济发 展模式
1978~1997 由计划经济 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转
轨时期
福利分房 低租金制度
补贴出售公房 提租补贴 住房合作社 住房公积金 安居工程
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
1998至 今完善社 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 制时期

公租房发展历史

公租房发展历史

公租房发展历史公租房是指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建设并负责管理的廉租住房,旨在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提供廉价、适居条件良好的住房。

公租房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下面将从国际和中国两方面分别介绍公租房的发展历史。

国际发展历史:公租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

当时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从乡村涌入城市,住房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一些国家开始建设和管理公共住房。

比如英国于1919年通过了《住房与规划法案》,建立了专门负责公租房建设的机构,并提供廉租住房给低收入人群。

此后,欧美国家纷纷效仿英国的经验,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公租房体系。

中国发展历史:中国的公租房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进行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开始兴建廉租房。

最早的公租房项目在上海、天津、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展开了试点,建设了大量面向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公租房。

到了1955年,国家正式颁布了《城市房屋建设贷款规定》,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农民纷纷涌入城市,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1998年,中国政府在《国内外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标准,并引入“公租房”这个概念。

公租房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建,成为缓解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重要措施。

2006年,中国政府正式出台《住房保障条例》,明确了公租房的管理和使用范围。

公租房项目的建设和分配进一步规范,从政府直接建设向政府购买或以其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租房建设领域。

2010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公租房建设的目标。

从此以后,公租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长足发展,低收入家庭得到了更多的住房保障。

总结:公租房作为一种廉租住房制度,在国际和中国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

公租房 大全

公租房 大全

公租房大全公租房是指由政府出资或通过金融机构贷款修建的、以低于市价为租金出租给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

公租房的出现对于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公租房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和数据。

政策法规在国内,2010年开始出台一系列公租房政策,主要包括《关于开展政府承租租赁型住房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公租房政策逐步向全国推广。

公租房的类型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类型,公租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政府购买租赁住房:政府部门对市场买卖房屋进行统一采购,作为公租房出租。

2.政府建设租赁住房:政府通过建设公司或第三方建筑公司负责建设公租房,然后由政府出租。

3.房屋征用租赁住房:政府通过征用房产的方式,将房屋用于公租房的建设。

4.社会投资者兴建租赁住房:允许社会投资者以投资建设公租房的形式,获得类似于商业房地产一样的运营收益。

公租房的使用范围公租房的使用范围主要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并且这些家庭必须符合国家公租房管理中的“低保”等财政补贴资格。

同时,中央政府针对2015年已经对低收入家庭的标准进行了更新和细化,低收入家庭要申请公租房需要在范围内。

具体而言,政府为了统一政策,对于各省市的申请标准进行了统一,例如,家庭人口少于3人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300元;家庭人口3人以上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500元等等。

公租房的申请流程公租房的申请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首先需要到当地公租房管理中心或者当地住房管理部门咨询并了解整个申请入口的流程。

2.然后要在网上提交公租房申请,填写个人、家庭、资料等信息,并且上传相关证明材料,通常包括身份证、社会保障号、税务等证件及相关帐号密码。

3.各个区段管理提交申请后进行审核和面试,如果流程正常,审核和面试通过后,即可享受公租房的租赁服务。

总体来说,公租房是为了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环境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而设立的一种公共租赁住房形式,建立公租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且涉及到保障性住房援建等政府行动。

英国公共住房发展历史

英国公共住房发展历史

英国公共住房发展历史英国的公共住房比较有名,那么英国公共住房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呢?这是很多出国人士比较关心的问题。

和出国移民网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英国公共住房发展历史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国家。

有趣的是,这个以自由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而闻名的国家,在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问题上,政府却大量干预市场。

同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其它国家相比,英国的住房系统是以“双高”———高自有住房比率和高公共住房比率———而著称。

目前,它的自有住房家庭的比率达到70%,与美国的这一比率不相上下。

而它的公共住房系统,尽管经历了1980年代以来的私有化浪潮的冲击,仍然服务于500万个家庭,占全国住房总量的四分之一。

从1890年至今,它保障的目标群由中低收入阶层逐渐转向低收入阶层。

英国100多年的经验表明,政府需要直接介入居民住房问题,并作为公共住房的供应商。

公共住房的发展早在19世纪末,作为工业革命发展的伴随物,工薪阶层的住房呈现出集体化管理的形式。

英国政府着手建立公共住房系统。

1890年,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要求地方政府为工薪阶层建造经济适用房。

1896年,伦敦县政府在伦敦近郊划地15英亩,建造了第一个供5700人居住的住宅区。

到一战时,全国已建成大约2.4万个公共住宅单位。

战后的住房短缺和私人房屋租金的飙升引发的社会动乱,促使英国政府实行租金管制和资助地方政府大规模地扩张公共住宅建设。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公共住宅已迅速增加到200万个单位,占全国住宅总量的10%。

二战后到1970年代的30年是英国公共住宅发展的高峰时期,地方政府又增建了400万个住宅单位。

到1979年,公共住宅已达到近650万个单位,占全国住房总量的三分之一。

政府用于房屋建设的开支达到52亿英镑,占政府开支约8%。

公共住房的私有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政府改变了长期奉行的住房福利政策,推行公共住房私有化,目的是提高中产阶级的自有房的比重,缩减公共住房开支。

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历史变迁租界,这俩字是十九世纪贴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耻辱,这伤疤已经扣不下去,是那个年月的一个标记。

上海英租界从1845年11月设立开始,至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

在近代中国史上,上海的外国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租界的由来。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准许英国商人带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准许英国政府在五口岸派驻领事、管事官"专理商贾事宜"。

次年10月,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又具体规定由大清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

根据这些规定,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来沪。

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开埠。

巴富尔经过同上海道台宫慕久多次谈判。

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这些协议,即《上海土地章程》,达成辟设英租界协议。

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

租界当局负责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

租界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

租界的定义。

他指的是拥有行政及法律自治权的外国人居住区。

简单的说,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土地上划拉一片地方,人家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什么市政府,工商局,警察局等等的这一套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负责人往往是侨民或者领事,跟本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本国人的这套机构被驱逐出去了。

那么被驱逐后,作为代价人家给本国一点租金(一亩地一千五百文),相当于租过去使用,本国人不用插手。

想当年英国人穿一身燕尾服,拄着一个文明棍,满地球的播撒瘟疫一样的血腥掠夺,目的是将他们那干瘪的口袋装满响当当的金币。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英语: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日语:上海共同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法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历史--------------------------------------------------------------------------------------------------------------------设立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

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

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

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

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确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

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许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要求,在虹口开辟美国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

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后。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合并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

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

扩张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数次扩张过程。

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展,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

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

越界筑路参见: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二十和三十年代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

简介荷兰社会住房发展史

简介荷兰社会住房发展史

简介荷兰社会住房发展史荷兰的全国性公共住房制度始于1901年的住房法案,作为福利国家之一,其住房制度也同样具有鲜明的“福利国家”特色。

在住房法案之后1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状况、住房条件以及供需状况的改变,其住房制度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调整。

本文主要是对荷兰住房保障体系发展过程中多个历史阶段的政策特征进行简要总结。

标签:荷兰社会住房发展史荷兰是一个面积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的欧洲国家,其中四分之一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以下,人口密度为496人/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24。

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两次世界战争对国内外坏境的破坏、战后婴儿潮等因素成为荷兰住房短缺的经济社会因素。

但是,荷兰通过制定和实行社会住房政策,成功解决了住房问题,实现了住有所居的目标。

荷兰的社会住房政策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01年,荷兰政府制定了第一部《住房法》,标志着荷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住房政策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荷兰社会住房建设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二战后,荷兰社会住房政策经历了政府主导(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住房协会向独立经营转变(20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住房市场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三个阶段。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荷兰的社会住房政策日臻完善。

一、荷兰住房保障体系的缘起和住房协会的诞生19世纪后半叶,荷兰与许多欧洲国家一起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依赖其在全球航运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荷兰国内城市迅速扩张,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廉价劳动力,同时也造成前所未有的住房短缺状况,这一状况迫使许多工人家庭不得不居住在沿运河的船舱、内院搭建的篷子、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中,居住环境极差。

工厂主为了获得稳定的劳动力供应,聘请了建筑公司为工人建设住宅,这便是住房协会的前身,这可以看作荷兰社会住房政策最初的萌芽。

19世纪末,一些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引起了荷兰政府对改善工人和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的重视,开始对社会住房建设进行干预,着手构建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5——英国在华政治类建筑(六)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5——英国在华政治类建筑(六)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5——英国在华政治类建筑(六)北京:英国公使馆武官楼&大门旧址:《天津条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条款就是“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这标志着曾经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开始在外交领域全面开放,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触角已经深入了王朝的心脏。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英国人看中了位于紫禁城东南处的淳亲王府,淳亲王为康熙帝第七子爱新觉罗·允祐,到咸丰年间,其孙爱新觉罗·奕梁袭镇国公,仍居住在王府内,故淳亲王府又称为梁公府。

府内环境优雅,符合英国人作为使馆的要求。

主持与列强谈判的恭亲王奕面对气焰嚣张的英国人不得不做出让步,1861年3月26日,英国驻华首任公使卜鲁斯入驻英国公使馆。

卜鲁斯曾经非常满意的说道:“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这个政府的顾问。

”后来的总理衙门和海关总税务司的成立,使清王朝的内政和经济进一步落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之手。

英国的外交人员都是高度职业化的。

这些人员通过竞争考试录用。

一个人被任命为见习翻译后,作为未来的领事,首先要在北京进行两年的汉语学习,结业后,还要进行一次语言考试。

这次考试的成绩,对于其未来工作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增加了在北京划定使馆界的条款,东交民巷一带正式与中国城区割裂开来。

与此同时,各国驻华使馆用地开始了进一步扩张。

英国公使馆扩充的面积是最多的,翰林院、銮驾库、鸿胪寺、兵部、工部的土地都被占用,公使馆总面积达到了九公顷。

30年代,英国驻华使馆迁往南京,北京原公使馆降为英国驻北平领事馆。

事实上,公使与大使均为一国驻在另一国的官方代表,《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公使为外交使节的第二等级,由国家元首派遣,其所受礼遇仅次于大使,但实质地位、职务以及所享受的外交特权与豁免同大使相同。

1943年,中英两国签订中英新约,内容规定使馆界内原划给英国的土地上建设的公务性质馆舍英国仍有继续使用的权利,但行政管理权与所有权均移交给中华民国政府。

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历程及运作方式探究

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历程及运作方式探究

作者: 菅聪聪 宁艳杰 康琪雪
作者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出版物刊名: 商业时代
页码: 130-13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1期
主题词: 公租房 实物配租 货币补贴
摘要:本文从公租房演进轨迹入手,解读公租房产生的历史根源,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比经适房和廉租房,分析公租房所呈现的动态调整性、周转性、过渡性等特点,探讨现阶段大力发展公租房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公租房实物配租方式与货币补贴方式两种运作程序,提出货币补贴方式的市场化租赁将成为今后公租房的发展趋势。

上海老式公租房的买卖流程

上海老式公租房的买卖流程

上海老式公租房的买卖流程
使用权转产权:这是所谓的“房改”,按照成本价再计算房屋折旧以及工龄就可以购买为个人产权。

计算方法为:(1560-工龄x13.5)x房本面积x(1-折旧)。

工龄最多为60年,折旧为2%,最多30年。

单位分配的公房变为个人产权:其渠道有二:一是单位可根据资产处置规定、程序和权限,处置给个人;二是若单位公房符合公有住房出售相关规定,可通过这种方式出售给个人,个人向单位提出申请,单位组织评估、计算、收款、报批等程序办理。

向政府公房管理部门或直管公房经营管理单位申请变更登记:一般为房管所。

购买承租的公房需要具备相应的购房资格:如无购房资格,则买卖行为当属无效。

中国人租房简史

中国人租房简史

中国人租房简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儿是什么?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两个字房子这两个字引起的悲欢苦乐古今皆然。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房子,老百姓的心头事,现代人面临的住房问题,其实早在古代就被古人经历着,租房尤甚。

先秦:史载最早租房时代“洗耳恭听”典故里的隐士许由是史载第一个租房的人,传说许由作为中华隐士鼻祖,当时的皇帝尧不只是仰慕他,还拜他为师,更要让位于他,但是许由修身养性,优游山林,当听到尧要让位于他,感觉自己耳朵受到了玷污,跑到河边去洗耳朵,而且租房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清,任伯年《许由洗耳》唐宋:专门房屋租赁机构官员也租房?租房的烦恼盛行在唐宋。

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流动加快。

根据著名学者严耕望先生的估计,盛时的唐代长安城,常住人口175万多,若加计流动人口,至少增至180余万。

宋代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量外来人口在大城市聚集,租房消费应运而生。

唐长安城大明宫复原图流动人口主要由外来客商、应试文人、小手工业者等人群组成,他们也是租房大军的主要部队,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组成与今天稍有不同——盛世的官员们。

汉武帝时期就有异地为官的回避制度,这是为了防止本地为官而带来的裙带关系等危害。

面对人口密集和迁移频繁的现实,古今以来无房人最好的选择都是一样的——租!租金昂贵,白居「不」易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卜居》白居易这是白居易对住房的无奈之叹,想必一定有租金的原因。

那么租金是多少呢?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32岁官任“校书郎”,当时薪水是每月一万六千钱。

他在长安东郊长乐里租了四间茅屋。

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白居易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每个月的花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的钱存起来。

但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城里买起一套房子。

再比如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寿州霍丘县,一位名叫王筠的仆人租住的房屋内“唯几案绳床而已”,这与清居古墓的小龙女有何区别?北宋老百姓的拥挤生活,其逼仄处丝毫不让当代群租房。

民国时期北京房租知多少

民国时期北京房租知多少

民国时期北京房租知多少1923年夏,鲁迅在今天西城区西四南大街西边的砖塔胡同租了3间瓦房,每月房租8块大洋,每间月租两块多一点儿。

1923年夏,鲁迅在今天西城区西四南大街西边的砖塔胡同租了3间瓦房,每月房租8块大洋,每间月租两块多一点儿。

1925年秋,21岁的丁玲跟22岁的胡也频,到北京西山碧云寺下一小山村租房,一个大院,两间瓦房,每个月租金9块大洋,每间月租4块多。

当时西山是远郊,远郊房租远远低于城区房租,鲁迅花8块大洋能租3间房,丁玲花9块大洋应该能租更多才对。

不过有两条得考虑:第一,租房得看面积,丁玲租的院子大;第二,丁玲跟胡也频当时是小情侣,小情侣租房不喜欢砍价,比较容易挨宰。

民国北京跟今日北京一样,都是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同心圆城市”,无论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还是医疗资源,都是越靠近市中心越丰富,越远离市中心越稀缺,连美女都是市中心分布最多,所以民国人跟我们一样尽可能往城市核心区挤,把核心区的居住成本高高抬起来。

以1930年为例,北京房租最高的地段是东交民巷、西交民巷、正阳门大街和王府井大街,平房每间月租15块大洋不止。

其次是宣武门内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北新桥大街、东安门大街、菜市口大街,平房每间月租7块大洋左右。

严格讲,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并不是真正的市中心,房租最高因为它们是租界区,无论治安还是交通都比其他地方强,即使发生战争也打不到这儿,属于世外桃源兼和平孤岛。

所以这儿不光住老外,还住着一大批有钱有势的中国人,譬如下野军阀、前清遗老、富商大贾、高官要员,租赁公馆莫不以租界为首选。

既然有钱人都往这儿挤,这儿的房租自然要涨上去了。

民国时各大城市的租界有点儿像现在的北京:民国租界和今日北京的房租都很高,出租屋都供不应求。

究其原因,一是民国租界和今日北京都集中了其他地方缺少的东西,例如和平与社会资源;二是都聚集了一大批有钱人。

当然,民国租界的房租也不是一直都高。

从民国初年到1927年,这段时间的北京房租缓慢上涨,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的房租反而回落了。

上海公共租界卫生模式研究中期报告

上海公共租界卫生模式研究中期报告

上海公共租界卫生模式研究中期报告
摘要:
本中期报告旨在研究上海公共租界在20世纪初期的卫生模式。

公共租界成立于1843年,是一块由租借而成的英国和美国共同管辖的地区,直到1943年才被中国政府收回。

在此期间,上海公共租界的卫生模式逐渐成熟,不断完善。

本报告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文献研究主要涉及公共租界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

实地调查则是对现存的公共租界卫生设施进行观察和研究,例如沪闵路健康站、青年公寓等。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公共租界在建立初期,卫生条件极为恶劣。

疾病、垃圾、污水等问题困扰着此地区的居民。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租界建立了一系列卫生设施,如病院、医务所、公厕、垃圾收集站等。

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共租界的卫生状况。

3. 公共租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疫情的发生。

在1911年的鼠疫爆发期间,公共租界采取了封锁、隔离、消毒等严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4. 公共租界卫生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企业、慈善机构等都为公共租界的卫生改善贡献了力量。

总之,上海公共租界在卫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种卫生模式的建立对于今天的城市卫生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公共租赁房
作者:吴钩
来源:《读书文摘》2018年第02期
北宋时,东京左右厢店宅务管理的公租房可以供应大约10%的东京人口居住,再加上私人的租赁房、其他政府部门(如国子监、汴河堤岸司等)经营的公租房,东京城内外约有半数人口是租房居住的。

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发布了“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市场”的规划,在楼价高企不下的情势下,我们不妨预期:公共租赁房的扩大供应,应该可以满足一部分暂时购买不了商品房的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缓解当前紧张的住房供需矛盾。

从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一个城市的规模越大,经济越繁荣,人口流动越频繁,那么这个城市的房屋自住率也会越低,租住率则相应提高,比如,据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发布的2010年官方普查数据,美国居民的房屋自有率为 65.1% ,城市的房屋自有率仅为47.3% ,纽约市更是只有 33.0%。

租房的门槛远远低于购房,更容易满足城市中低收入人口、流动人口以及年轻群体、单身群体的住房需求。

因此,推进租赁房(包括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可谓顺应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方向。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中国历史上正好有一个时期,公共租赁房市场非常活跃,可以为当下的公共租赁房建设提供借鉴。

这个历史时期便是宋代。

众所周知,宋朝工商业繁荣,城市化率较高(按日本汉学家斯波义信的统计,南宋鼎盛时期的城市化率可能达到30%。

作为对比,清代中叶的城市化率约为7%),东京开封府的城市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级大都市。

据包伟民先生估算,北宋后期,东京市区的人口密度约为12000—13000人/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日本东京都。

人口密度如此之高的大城市,必定是寸土寸金,房价高不可攀。

北宋前期,东京的一套豪宅少说也要上万贯,一套普通的住房也叫价上千贯;而到了北宋末期,豪宅的价格更是暴涨至数十万贯,以当时铜钱的购买力折算成人民币,少说也得5000万元以上。

别说市井细民无力购房,就连宰相级别的高官,也不乏租房居住之人,有些薪俸较低的中下层官员,由于每月都要交房租,还成了“月光族”,比如有一位叫做章伯镇的京官就发过牢骚:“任京有两般日月:望月初,请料钱,觉日月长;到月终,供房钱,觉日月短。


当然,话又得说回来,你要在开封府租间房子居住,还是挺方便的,因为北宋时,京师的租赁住房市场十分发达,不但有大量的民房出租,而且,宋政府也向市场提供了一大批公共租赁房,并成立了一个叫做“店宅务”的机构来管理公屋。

店宅务有点像现在的物业公司,主要负责公租房的招租、收租与维护。

宋朝时,各个州郡几乎都建有公租房,设有店宅务,不过还是以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规模最大。

从组织构架来看,左右厢店宅务置有“勾当店宅务”一员,相当于总经理;“勾押官”3—4员,相当于副总经理;“掠房钱亲事官”40—50名,相当于业务经理,主管招租与收租业务;另有“修造指挥”(维修工人)500人。

左右厢店宅务辖下的公共租赁房又有多少间呢?北宋天禧元年(1017),京师店宅务名下共有23300间公租房;天圣三年(1025),公屋数目增加到26100间;熙宁十年(1077),店宅务辖下的公屋有14626间,别墅有164所,空地有654段。

以东京常住人口20万户(100万人)、每户需要住房一间计算(古人说的一间房,不是指一个房间,而是指一开间),左右厢店宅务管理的公租房可以供应大约10%的东京人口居住。

再加上私人的租赁房、其他政府部门(如国子监、汴河堤岸司等)经营的公租房,北宋东京的租赁房市场是非常庞大的,据学者杨念群先生的估算,东京城内外约有半数人口是租房居住的。

换言之,北宋东京的房屋自住率只有50%左右,接近于今日美国城市的水平。

剩下的问题是,那些生活在京城中下层的宋朝人是否支付得起租金。

这需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店宅务公屋的租金水平。

这个问题有史料可考据。

据《宋会要辑稿》,天禧元年,左右厢店宅务名下的23300间公屋共收到租金140093 贯,计算一下,便可以知道平均日租金是17文钱左右;天圣三年,店宅务的26100间公屋共收到租金134629 贯,平均日租不足15文钱。

由于15文钱只是平均数,肯定有一部分公屋的日租金实际上低于15文。

这个租金水平,比当时东京私人房屋的租赁市场价大概要低得多。

接下来,我们还要弄清楚宋朝市民的收入水平。

根据多份宋代日工价样本以及程民生教授的研究,宋代的一名中下层市民,不管是在官私手工业当雇工,还是给富贵人家当佣人,抑或是在城市摆个小摊做小生意,日收入基本上都在100—300文钱之间。

而当时维持一名成年人基本温饱的日开支,大约是20文钱。

每日15文钱上下的住房开支,相当于每天吃饭的费用,大致是市井细民日收入的十分之一,绝不算高。

因此,从支付能力来看,他们是租得起店宅务公屋的。

此外,店宅务公屋的租户还可以享受到宋政府提供的一些优恤,包括:租金从承租日的第六天算起,前面五日免租金,是留给住户搬家、收拾物件的时间;一年下来,总有好几天可免纳房租,比如遇上大雪天气,或者是冬至、寒食等节日,朝廷通常会下诏蠲免房租;日租金15文钱以下的贫困住户,减免租金的机会还会更多一些;店宅务不能向租户加收房租,因亏损原因实在需要调整租金时,贫困户的房租还是不得提高;若是公屋需要拆迁,租户还可以获得若干“搬家钱”,补偿标准是同批拆迁私屋业主的一半。

店宅务公屋的租金低于市场价,显然会激励一部分人租赁公屋,再转租他人,当起“二房东”。

为了防止出现这一弊病,宋政府给店宅务制订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这里我只介绍其中的几条:其一,店宅务的管理者、工作人员不得承租本务辖下的任何公屋;其二,已经在京師购置了物业的市民也不得承租店宅务公屋;其三,租户租赁公屋,必须是自家居住,不得转租给
他人;其四,租户若购买了房屋,必须退还店宅务公屋;其五,租户承租与退租之时,都要核查身份,验明是否为同一人。

应该说,禁止公共租赁房的住户当“二房东”,是很合理的要求,今天的公租房制度也应当写入这样的禁约。

一千年前的政府,能够建成数以万计的公共租赁房投入市场,并形成一整套相当完备、周密的公租房制度,很不简单。

(选自《南都周刊》2017年第2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