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外科热疮痤痱汤火灸冻漆疮门

合集下载

“臣”字门儿科传承痤疮专方:消痤汤(治痤疮青春痘验方)

“臣”字门儿科传承痤疮专方:消痤汤(治痤疮青春痘验方)

“臣”字门儿科传承痤疮专方:消痤汤(治痤疮青春痘验方)孙浩孙浩,男,1928年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国医名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五代继承人。

早年跟随其父孙谨臣学医,后又跟随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学习,临证擅治儿科内科杂症,尤专中医外治法。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60余年,出版著作《孙谨臣儿科集验录》《医学存心录》,发表论文150余篇。

痤疮专方:消痤汤组成:苦参15克,芦荟10克,紫草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赤芍15克,连翘10克,生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用纱布清洗疮面2次,洗后用纱布敷贴患处,每次10~15分钟。

功能:清热去湿,凉血活血,解毒消疮。

主治:痤疮。

方解:青春期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名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见于青年人。

病因为青春期阳气当旺,血热偏胜,加之常食辛辣、烧烤、肥甘之品,助热生湿,热邪与湿毒搏结于面部肌肤、毛窍,发为疮疹。

病位在于肌表之间。

孙浩认为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疮面,可收捷效。

《外科正宗》治痤痱疮用苦参汤“淋洗患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头疮用蛇床子、白矾为末,“干掺疮上”。

本方中苦参、芦荟、连翘清热解毒,生薏苡仁祛湿,紫草、赤芍、山楂凉血活血,白鲜皮、地肤子消疮止痒,共煎水外用,对皮肤无刺激。

此外,在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炸之品,避免熬夜。

典型病案:张某,女,19岁。

因面、颈及胸前痤疮甚密,红色丘疹、脓性丘疹、小脓疱等随处可见,处以消痤方5剂,每日1剂,煎煮2次,用纱布蘸药汁清洗疮面2次,洗后用纱布敷贴患处,每次10~15分钟。

连用5天,疮疹消去大半,继用5天,疮疹全部退清。

随访1年,未复发。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第四版,2021.02.25,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时乐、高军整理。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卷之四杂疮毒门3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卷之四杂疮毒门3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卷之四杂疮毒门3漆疮第八十六漆疮由来自异,有感而弗感也,俗称木生人感之非也。

但漆乃辛热火象有毒之物,人之皮毛腠理不密,故感其毒。

先发为痒,抓之渐似瘾疹出现皮肤,传遍肢体,皮破烂斑,流水作痛,甚者寒热交作,宜韭菜汁调三白散涂之,服化斑解毒汤。

忌浴热水,兼戒口味,不然变为顽风、癣、癞,愈而又发者多矣。

三白散三白散中用石膏杭粉轻粉不相饶调搽必用生韭汁漆疮敷上实时消杭粉(一两)石膏(三钱)轻粉(五钱)各为末,韭菜汁调敷,纸盖,如无菜汁,凉水调敷。

化斑解毒汤(见火丹门)竹木刺第八十七竹木刺,外入之患,有软硬之分,浅深之异。

软浅者,以针头拨见刺形,拔出则愈。

硬深难出者,用蝼蛄捣烂涂刺上一时许,其刺自然吐出,取去之则愈矣。

花蕊石散(见跌扑门)治竹木刺伤,肿痛流脓,以葱汤洗净,用此掺之。

痤痱疮第八十八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痒痛非常,浑身草刺,此因热体见风毛窍所闭。

宜服消风散,洗用苦参汤;甚者皮损,匝匝成疮,以鹅黄散软绢帛蘸药扑之。

苦参汤苦参汤用大菖蒲河水煎来患上磨临洗再加猪胆汁可教诸痒自然除治痤痱疮作痒,抓之又疼,坐如糠稳,难以安睡。

用苦参四两,大菖蒲二两,河水五瓢,同煎数滚,添水二瓢,盖片时;临洗和入公猪胆汁四、五枚淋洗患上,不二、三次全愈。

愈后避风,忌食发物。

鹅黄散鹅黄散中真豆粉黄柏滑石轻粉称四味将来研细末止痛收干遂吾心治痤痱疮作痒,抓之皮损,随后又疼,用此扑之。

绿豆粉(一两)滑石(五钱)黄柏(三钱)轻粉(二钱)上为细末,以软绢帛蘸药扑于患上,止痛收干。

消风散(见疥疮门)KT第八十九痒KT 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

两腮肿痛,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外敷如意金黄散。

在里内热口干,二便不利者,四顺清凉饮利之。

表里俱解,肿仍不消,必欲作脓,托里消毒散,脓成者即针之。

体虚人兼服补托自愈。

柴胡葛根汤(见伤寒发颐门)四顺清凉饮(见汤泼门)痰包第九十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腋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一☆腋門●黃帝素問○氣府論足少陽脈氣所發,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註腋下,謂淵腋、輒筋、天池。

脅下至胠,謂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共九穴。

曰八間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間,凡八肋骨也。

】手太陽脈氣所發,曲腋上骨穴各一。

【註謂臑俞二穴,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至真要大論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運火炎烈,民病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

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

【註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然本於在下之寒水。

今寒氣反從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於中,故曰運火炎烈。

夫寒臨於上,如陽能勝之,即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

如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水火寒熱交爭,而神門脈絕,心氣滅矣。

神門,心之俞穴,在手掌後銳骨端動脈應手。

所謂候脈之動氣,則知其五臟之存亡矣。

】●靈樞經○本輸篇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經脈篇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從肺系,橫出腋下。

【註胷旁肋下謂之腋。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胷中,其支者,循胷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

是動則病手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

【註厥陰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經氣之病於外也。

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蓋甚則從外而內,其有餘於內也。

】膽足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

○經別篇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

○經筋篇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

其病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註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支筋之為病也。

】足少陽之筋,超於小指次指,其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

《医宗金鉴》漆疮

《医宗金鉴》漆疮

《医宗金鉴》漆疮
漆疮
【方歌】漆疮感受漆毒生,腠理不密肿焮红,初发觉痒后如疹,皮破流水更兼疼。

【注】此证由人之腠理不密,感漆辛热之毒而生。

初发面痒而肿,抓之渐似瘾疹,色红,遍传肢体焮痛,皮破烂斑,流水,甚者寒热交作。

宜韭菜汁调三白散涂之,内服化斑解毒汤。

忌浴热水,戒油腻厚味发物。

或用神曲研为末,生蟹黄调涂患处尤效。

方剂:三白散
组成:铅粉(一两)轻粉(五钱)
石膏(〔火段〕,三钱)
共研匀,韭菜汁调敷,纸盖。

如无韭菜汁,凉水调亦可。

【方歌】三白散敷漆疮消,轻粉铅粉〔火段〕石膏,去热解毒功效速,研匀须用韭汁调。

又方:化斑解毒汤(肋部内发毒疮)。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四十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四十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四十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四十三目门证治准绳【明王肯堂】五风变成内障其候头旋偏肿痛甚,瞳神结白,颜色相间,却无泪出,乃毒风脑热所致,日中如坐暗室,常自忧叹。

宜除风汤、皂角丸,合生熟地黄丸。

瞳神散大瞳神散大,而风轮反为窄窄一周,甚则一周如线者,乃邪热郁蒸,风与火击,以致神膏游走散坏。

若初起即收,可复;缓则气定膏散,不复收敛。

未起内障颜色而止是散大者直收瞳神,瞳神收而光自生矣。

散大而有内障起者,于收瞳神药内,渐加攻内障药治之。

多用攻内障发药,攻动真气,瞳神难收。

病既急者,以收瞳神为先,瞳神但得收复,目即有生意,有何内障?或药或针,庶无失收瞳神之悔。

若只攻内障,不收瞳神,瞳神愈散而内障不退,缓而疑不决治者,二证皆气定而不复治,终身疾矣。

大抵瞳神散大,十有七八皆因头风痛攻之害,虽有伤寒、疟疾、痰湿、气怒忧思、经产败血等久郁热邪火证,而蒸伤胆中,所包精汁亏耗,不能滋养目中神膏,故精液散走而光华失,皆水中隐伏之火发。

夫水不足不能制火,火愈胜,阴精愈亏,故清纯太和之气皆乖乱,气既乱而精液随之走散矣。

凡头风攻散者,又难收,如他证,譬诸伤寒疟疾痰火等热证。

炎燥之火,热邪蒸坏神膏,内障来迟而收亦易敛。

若风攻则内障即来,且难收敛,而光亦损耳。

保命集当归汤。

瞳神紧小《秘要》云: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视尚有光。

早治可以挽住,复故则难。

患者因恣色之故,虽病目亦不忌淫欲,及劳伤血气,思竭心意,肝肾二经俱伤,元气衰弱,不能升运精汁,以滋于胆,胆中三合之精有亏,则所输亦乏,故瞳中之精,亦日渐耗损,甚则陷没俱无,而为终身疾矣。

亦有头风热证,攻走蒸干精液而细小者,皆宜乘初早救,以免噬脐之悔也。

瞳神攲侧谓瞳神歪斜不正,或如杏仁、枣核、三角、半月也,乃肾胆神膏损耗,瞳神将尽矣。

若风轮破损,神膏流绽,致瞳神敧侧者,轮外必有蟹睛在焉。

蟹睛虽平,而瞳神不得复圆,外亦结有脂翳,终身不脱。

若轮外别无形证,而瞳神攲侧者,必因内伤肾水肝血,胆乏化源,故膏液日耗,而瞳神欲没,甚为可畏,宜急治之。

疮疡科

疮疡科

疮疡科复习方法:结合教材《外科精要》:宋·陈自明《外科精义》:元·齐德之周《周礼·天官》“疡医”:我国医事分科最早见于此《素问·生气通天论》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晋·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疗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狂犬脑组织敷伤口,开创用免疫法治狂犬病的先河第一部病因病机专著是《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宋·《太平圣惠方》载“五善七恶”陈司成《霉疮秘录》为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吴尚先《理论骈文》集外治法大成外科三大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主张外治法,提出十五戒2)“全身派”清·王维德《外科全身集》:“阴虚阳实”,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发对滥用刀针,创外科阴阳辨证法3)“心得派”清·高锦庭(秉均)《疡科心得集》:“外疡实从内出论”,上风温风热中气郁火郁下湿火湿热,把温病学的辨证思路溶入其中疾病命名:病因命名:破伤风,冻疮,漆疮病位:颈痈,对口痈,背痈,乳痈,子痈脏腑:肺痈,肝痈,肠痈穴位:人中疔,膻中毒病程:千日疮,瘰疬颜色命名:白驳风,丹毒形态:蛇头疔,蛇眼疔,鹅掌风,翻花疮症状:黄水疮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范围大小:疖,痈,发传染性:疫疔中医外科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阴阳辨证:疮疡辨证的总纲(全身派·王维德)外科辨阴阳的要点:有无灼热预后好(阳):易消、易脓、易溃、易敛预后差(阴):难消、难脓、难溃、难敛气多结必甚,气少起发缓;血多凝滞甚;血少收口难局部四大症状:肿痛痒脓气血不通则痛,不畅则痒热盛则痛,热微则痒(热盛则肉腐)痒的病因:风、湿、热、虫、血虚《外科理例》“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辨脓方法:接触法、点压法、透光法、穿刺法、B超五善七恶最早见于宋·《太平圣惠方》七恶即五脏之恶加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辨善恶顺逆:结合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判断预后清热法是外科主要治疗法则黄芪:生用透托,炙用补托托法:透托:透脓散益气托毒: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膏药:1)阳证:太乙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千锤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金黄膏、玉露膏2)阴证:阳和解凝膏;回阳玉龙膏3)半阴半阳:冲和膏(油膏)注:代手术刀的一张膏药是咬头膏掺药(“面面药”):箍围药、提脓祛腐药、腐蚀平胬药、止血药箍围药:金黄散、玉露散消散药:1)阳证:阳毒内消散、红灵丹2)阴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提脓祛腐药:升丹(“红升白降,外科家当”)注:升丹过敏可用黑虎丹代(特殊)腐蚀药、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平胬丹生肌收口药:生肌玉红膏(中期用,用的范围相对后者广);生肌白玉膏(后期用)脓腐稠厚且多,不易脱落:八二丹疮疡疖特点:3cm左右;“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注:有一个特殊的疖病(消渴、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易患)1.内治:清热解毒为主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季节性)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和增液汤加减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2.外治:1)初期:小者千捶膏,大者黄金散玉露散2)成脓:切开排脓(蝼蛄疖宜做“+”字形剪开)3)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疔特点:疮形小,但根脚如钉丁状,病情变化迅速,易造成毒邪走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一腋门黄帝素问气府论足少阳脉气所发,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

【注 腋下,谓渊腋、辄筋、天池。

胁下至胠,谓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共九穴。

曰八间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间,凡八肋骨也。

】手太阳脉气所发,曲腋上骨穴各一。

【注 谓臑俞二穴,挟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

】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运火炎烈,民病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

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

【注 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也,然本于在下之寒水。

今寒气反从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阳运居于中,故曰运火炎烈。

夫寒临于上,如阳能胜之,即所谓凡伤于寒则为病热。

如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水火寒热交争,而神门脉绝,心气灭矣。

神门,心之俞穴,在手掌后锐骨端动脉应手。

所谓候脉之动气,则知其五脏之存亡矣。

】灵枢经本输篇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从肺系,横出腋下。

【注 胸旁肋下谓之腋。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直者,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

是动则病手心中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

【注 厥阴是动则病心中热,臂肘挛急,腋肿,经气之病于外也。

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盖甚则从外而内,其有余于内也。

】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

经别篇手太阳之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经筋篇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

其病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注 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支筋之为病也。

】足少阳之筋,超于小指次指,其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

【注 手太阳之筋,起于手小指之少泽,循臂肘肩项而上结于耳颔目眦之间,其在筋之所过而结者,为痛,为肿,为筋痿。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外科疠疡癜风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外科疠疡癜风门

河间六书 【金?刘完素】
总论
《内经》曰:疠风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故先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又曰脉风成为疠,俗云癞病也。故治法云: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故汗出百日。王注曰:泄卫气之怫热。刺骨髓,汗出百日。泄荣气之怫热。凡三日白须眉生而止针。怫热屏退,阴气内复,故多汗出须眉生也。先桦皮散,从少至多;服五七日后,灸承浆穴七壮,灸疮轻再灸,疮愈再灸;后服二圣散泄热,祛血之风邪。戒房室三年。针灸药止述类象形,此治肺风之法也。然非止肺脏有之。俗云:鼻属肺,而病发于肺端而言之,不然,如此者,即鼻准肿赤胀,但为疮之类,乃谓血随气化,即气不施化则血聚矣;血既聚,使肉腐烂而生虫也。谓厥阴主生五虫,厥阴为风木,故木生五虫。盖三焦相火热甚而制金,金衰故木来克侮,经曰:侮胜也。宜泻火热利气之剂,虫自不生也。法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之谓也。故此疾血热明矣。当以药缓疏泄之,煎局方升麻汤,下钱氏泻青丸,余合随经言之。故病风者,阳气,上先受也。
疠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 注 风伤荣气,搏而为热,热出于胕肉之间,则肌脉外内之气不清矣。风邪与荣卫搏于皮肤之外,则荣卫之气不清,故鼻柱陷坏,面色败恶,而皮肤溃癞也。】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 注 风寒之邪,客于脉中而不去,则荣气受伤,亦名曰疠风。荣病则寒热少气,故或名曰寒热。】
虫因火盛,气血沸腾,充满经络,外疮延蔓;内虫攻注,蚀肝眉脱,蚀心足底穿,蚀脾声哑,蚀肺鼻崩,蚀肾耳鸣如雷。宜先服泻青丸以泻肝火,次随证救治。虚痒者,四物汤加酒芩调浮萍末,痒甚加荆芥、蝉退。搔痒皮皴白屑者,白花蛇丸。眉发落者,三蛇丹或柏叶煎。眉脱鼻崩者,换肌散、补气泻荣汤。蚀眼者,芦荟丸。肢节废者,蠲皮散。通用凌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参丸、大枫丸、换骨丸、大麻风丸、紫云风丸、活神丹、肾气丸、四圣不老丹、八物汤;外治摩风膏,浴癞方。发落不生者,先用生姜擦三次,后用半夏为末,麻油调搽。诸方选用之。

用水银做成的中药,以毒攻毒专治疮疡溃烂,疥癣瘙痒、杀虫止痒。

用水银做成的中药,以毒攻毒专治疮疡溃烂,疥癣瘙痒、杀虫止痒。

用水银做成的中药,以毒攻毒专治疮疡溃烂,疥癣瘙痒、杀虫止痒。

轻粉为水银、白矾(或胆矾)、食盐等用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Hg2Cl2)结晶性粉末。

主产于湖北、湖南、山西、陕西、贵州等地。

避光保存,研细末用。

又名汞粉、水银粉、腻粉。

【药性】辛,寒。

有毒。

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外用攻毒杀虫,敛疮。

内服逐水通便。

应用1、外用治疮疡溃烂,疥癣瘙痒,湿疹,酒齄鼻,梅毒下疳。

本品辛寒燥烈,有较强的攻毒杀虫止痒及生肌敛疮作用。

治黄水疮痒痛,配黄柏、蛤粉、煅石膏共为细末,凉水或麻油调涂,如蛤粉散(《外科正宗》);如配黄连末,猪胆汁调涂,治臁疮不合(《永类钤方》);或配风化石灰、铅丹、硫黄为细末,生油调涂治干湿癣,如如圣散(《圣济总录》);又可配大黄、硫黄加凉水调涂,治酒齄鼻、痤疮,如加味颠倒散(《疮疡外用本草》)。

2、内服治水肿胀满,二便不利。

本品内服能通利二便,逐水退肿。

常配伍大黄、甘遂、大戟等同用,治水肿便秘实证,如舟车丸(《丹溪心法》)。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干掺,制膏外贴。

内服每次0.1~0.2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可致汞中毒),内服宜慎,且服后应漱口。

体虚及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1、《本草拾遗》:“通大肠,转小儿疳并瘰疬,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齄、风疮瘙痒。

”2、《本草图经》:“服之过剂及用之失宜,则毒气被逼窜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经年累月,遂成废疾。

因而夭枉,用者慎之。

”经验方1、治诸疥疮:轻粉五钱匕,吴茱萸一两,赤小豆四十九粒,白蒺藜一两,白芜荑仁半两,石硫黄少许。

上六味,捣研为散,令匀。

每用生油调药半钱匕,于手心内摩热后,遍揩周身有疥处,便睡。

(《圣济总录》神捷散)2、治人面上湿癣:轻粉、斑蝥(去翅、足)。

上研细,用温水以鸡翎扫之周围。

(《普济方》轻粉散)3、治小儿生癣:猪脂和轻粉抹之。

《仁斋直指方》4、治小儿头疮:葱汁调腻粉涂之。

《濒湖集简方》5、治风虫牙疳,脓血有虫:轻粉一钱,黄连一两。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51-451)小儿诸汗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51-451)小儿诸汗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五十一小儿诸汗门小儿直诀【宋•钱乙】汗论喜汗者,厚衣卧而额汗出也;盗汗者,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

遍身汗,用香瓜丸。

胃虚汗者,上至项下至脐也,用益黄散。

六阳虚汗者,上至头,下至项,难治。

【注 按前证因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或因饮食停滞郁热,或厚衣温暖,脏腑生热而津液妄泄也。

其喜汗属心经血热用导赤散,血虚用团参汤。

其盗汗属肾经,虚热用五味异功散,气血虚弱用人参养荣汤。

若寒水侮土,用益黄散。

设泛行施治,误损脾胃,多成疳瘵。

其六阳虚汗,乃禀赋不足,若用参附、芪附二汤,亦有生者。

大凡汗多亡阳,必至角弓反张,颈项坚强,用十全大补之剂,多有生者。

】幼科发挥【明•万全】头汗汗者,心之液也。

惟头汗不必治。

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

头汗者,炎上之象也。

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其方以黄芪以补其卫,当归、生地黄以补其荣,芩、连、蘗以泻其气血之火,用浮小麦为引入肺,以泻其皮毛之热,此治诸汗之神方也。

盗汗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明•鲁伯嗣】盗汗骨蒸仲阳云:盗汗出者,乃睡而汗自出,肌肉虚也。

团参汤治小儿盗汗虚汗。

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汤氏云:汗者血也。

血虚亦能自汗作热,宜服团参汤、牡蛎散、龙胆汤,治小儿一切盗汗。

又有通神丸治通身多汗。

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

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自汗议曰: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

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

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朮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卷四百九十八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卷四百九十八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卷四百九十八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四百九十八卷目录医部汇考四百七十八痘疹门二十王肯堂證治准绳〈发热渴烦躁谵妄惊搐中风自汗失血衄血吐血便血溺血焮裂出血不能食咳嗽喘涕唾稠粘失音呛水吐泻吐逆泻利大小便秘小便不利大便秘寒战咬牙厥逆眼目〉艺术典第四百九十八卷医部汇考四百七十八痘疹门二十《明·王肯堂·證治准绳》《发热》疮疹发热,与伤寒相似,但伤寒只见一经形證。

若疮疹则面燥腮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多睡咳嗽喷嚏,惊悸吐利,手足梢冷,骫凉耳凉也。

然发热者,疮疹常候也,不可尽除之,但热微毒亦微,热甚毒亦甚。

初发热时,精神清爽,唇鼻滋润,更无他證者,此热在表,其疮必疏,不须施治。

初发热时,浑身壮热,熇熇然不渴,清便自调,此邪在表,拂郁于皮肤之间,宜以轻扬之剂发之,升麻葛根汤主之,甚则羌活汤主之。

初发热时,其热烙手,目赤鼻乾,唇燥,小便赤,大便秘,烦闷不安,此表里俱热,毒气壅遏,宜发表攻里,双解散主之。

初发热时,表不大热,其人烦躁不安,此热在里也,以三黄丸微利之。

初发热时,或乘疫疠之气,人参败毒散主之。

初发热时,或为风寒所袭,出不快者,桂枝葛根汤,羌活汤,双解散,去大黄主之。

痘疮之證,其初不免于发热者,未出毒,邪在里,煎熬气血,熏蒸脏腑而然。

疮既现形,则毒泄而热解,所以疮出热退者,疮本必疏;若疮已出,热不少减,此毒蕴于中,其势方张,其疮必密,宜急解其毒,连翘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穗、地骨皮,或解毒防风汤加升麻,或东垣鼠粘子汤,兼服代天宣化丸。

服药之后,疮或不出或再出,其热顿减者,为气和也,热若不减,疮渐加多,再消详大小便何如:大便不通,七物升麻汤;小便不利,连翘汤;大小便俱不通,八正散;自利者黄芩汤加白头翁,酒黄连调赤石脂末,里气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烦躁不已,或谵妄,或腹胀满气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逆證勿治。

如疮已出,但微发热,不须治之;盖疮疹属火,非热不能成就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目门单方眼生黑花,年久不可治者:椒目炒,苍朮炒,各一两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酢汤下。

【《本事方》】火盛病目:西瓜切片,曝干,日日服之,遂愈。

瓜能降火也。

眼赤作痛:莲实去皮研末,一钱,粳米半升,以水煮粥常食。

【《普济方》】尘芒入目:用大藕洗捣烂,绵裹滴汁入目中,即出也。

【《普济方》】目生肤翳:龙脑末一两,日点三五度。

【《圣济总录》】目赤目膜:龙脑、雄雀屎各八两为末,以人乳汁一合,调成膏,日日点之,无有不验。

【《圣惠方》】时行赤目:黄蘗去粗皮为末,湿纸包裹,黄泥固煨干,每用一弹子大,纱帕包之,浸水一盏,饭上蒸熟,乘热熏洗极效。

眼目昏暗:每旦含黄蘗一片,吐津洗之,终身行之,永无目疾。

【《普济方》】洗头明目:用凤眼草,即椿树上丛生荚也,烧灰淋水洗头,经一年,眼如童子。

加椿皮灰尤佳。

正月七日,二月八日,三月四日,四月五日,五月二曰,六月四日,七月七日,八月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二月十四日洗之。

【《卫生易简方》】眼见诸物禽虫飞走,乃肝胆之疾:青桐子花、酸枣仁、元明粉、羌活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水煎,和渣,日三服。

【《经验良方》】目热昏暗:槐子黄连二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浆水下二十丸,日二服。

胎赤风眼:槐木枝如马鞭大,长二尺,作二段,齐头麻扎一处,置铜钵子内,晨使童子一人,以其木研之,至暝乃止,令仰卧,以涂目,三四次瘥。

赤眼生瞖:秦皮一两,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日日温洗。

一方加滑石黄连等分。

【《外台秘要》】眼暴肿痛:秦皮、黄连各一两,苦竹叶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后温服。

赤眼睛痛:秦皮一两,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顷以上,有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仰卧,点令满眼,微痛勿畏,良久沥去热汁,日点十度以上,不过两日瘥也。

【《外台秘要》】眼弦偷针,乃肝脾积热:銼秦皮,夹沙糖水煎,调大黄末一钱,微利佳。

【《直指方》】洗头去风明目:用槵子皮、皂角、胡饼、菖蒲同捶碎,浆水调作弹子大,每用汤泡洗头,良。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八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八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三百八十九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三百八十九卷目录医部汇考三百六十九外科游风丹毒斑疹门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孙思邈千金方〈丹毒瘾疹〉窦汉卿疮疡全书〈丹毒〉成无己明理论〈丹證难易〉刘完素六书〈金丝疮〉张洁古活法机要〈斑论〉朱震亨心法〈證属风热〉戴思恭證治要诀〈发丹〉李梴医学入门〈斑疹游风〉薛己医按〈赤白游风丹毒斑疹〉陈实功外科正宗〈论證治〉张介宾景岳全书〈斑疹丹毒〉方〈金花散又方又方又方拓方五香汤拓方朱氏家传方又方圣涂散麻黄散拔毒散郭氏金黄散风丹又方又方如冰散升麻膏升麻汤漏芦汤石南汤又方又方又方又方又方又方又方又方又方青羊脂膏漏芦散消毒丸调中汤消毒犀角饮子通圣散元参升麻汤化斑汤大建中汤化斑解毒汤除湿胃苓汤柏叶散升麻葛根汤大连 饮紫雪散〉单方针灸医案艺术典第三百八十九卷医部汇考三百六十九外科游风丹毒斑疹门《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

〈注〉丹胗即斑疹,因火热而发于外,丹熛即赤游,发于外而欲游于内也。

《唐·孙思邈·千金方》丹毒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无定,色有白丹者,肉中肿起,痒而腹痛,微虚肿,如吹状瘾疹起也。

有鸡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粒状,肉上粟粟如鸡冠肌理也。

一名茱萸丹。

有水丹者,由遍体热起,遇水湿搏之,结丹晃晃黄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著股及阴处;此虽小疾,不治令人致死。

瘾疹《素问》云: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挟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

所以风疹瘙痒,皆由于此。

又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蚋啄,烦痒,极者重沓垄起,搔之逐手起,又有白疹者亦如此。

赤疹热时即发,冷即止。

白疹天阴冷即发。

白疹宜煮矾石汁拭之,或煮蒴藋和少酒以浴之,良。

或煮石楠汁拭之,良,馀一切如治丹方法,俗呼为风屎,亦名风尸。

《宋·窦汉卿·疮疡全书》丹毒内丹者,从胁下至腰下肿发赤色,名曰内丹,如早觉可治,至腰便不可治。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痤疮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痤疮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痤疮痤疮,又称寻常性痤疮。

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俗称“粉刺”。

多见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一)辨证论治1.肺热火旺(1)主症青少年期发病,皮疹以红色丘疹和粉刺为主,伴有脓疱、红色结节和疼痛,口干心烦,遗精耳鸣,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2)处方知母、黄柏、地骨皮、桑白皮、赤芍各10g,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蒲公英、连翘、丹参、生地各1 5g,甘草6g.皮损感染明显者,加千里光、蚤休;皮脂多,伴瘙痒者,加生山楂、蝉衣;有结节或囊肿者,加猫爪草、浙贝母。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脾胃积热(1)主症皮损多见于颜面、前额,严重者亦可发生胸背部,皮疹散在分布,色红或稍红,如针头或高梁、黄豆大小,逐渐增多,顶端有黑头,挤压可出粉刺,有时亦见脓头,颜面油滑光亮,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滑数。

(2)处方黄连、黄芩、山栀各10g,茵陈、生薏苡仁、生山楂、白花蛇舌草各15g,甘草6g.(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热毒蕴结(1)主症皮损见于颜面、胸背,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局部疼痛,伴口干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赤。

舌红,苔黄燥,脉数。

(2)处方金银花、紫花地丁、生石膏各30g,野菊花15g,黄芩、知母、白芷、赤芍、牛蒡子、连翘、大黄各1Og,甘草6g.(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凝瘀结(1)主症面颊及下颌部之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皮损以红色或暗红色的结节、囊肿为主,伴有凹凸不平的瘢痕和色素沉着,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

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或濡滑。

(2)处方桃仁、法半夏、丹参、象贝母、川芎、夏枯草、猫爪草各10g,红花、甘草各6g,牡蛎30g,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一痘疹泄秘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一痘疹泄秘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一痘疹泄秘卷之九十一痘疹泄秘[卷之九十一\痘疹泄秘] 病机痘之与疹,虽皆中于胎毒,其原虽同,其证则异。

浓孕成之初,先有脏而后有腑。

脏乃积受之地,腑乃传送之所。

脏属阴为里,故其受毒为最深,而痘所以久热而难出。

腑属阳为表,故其受毒浅,而疹所以暴热而易生。

痘疮出于脏,故在肌肉血脉之间,必先出红斑,而后渐起如痘,故名曰痘。

疹子出于腑,故在皮肤之下而出皮肤之上,其形如麻,一出而役,俗名曰麻。

痘自里而出于脏,故重;疹自表而出于腑,故轻。

痘证,早晨身微热,午后大热,眼睛色黄,两胁下吸吸然动,甚则发惊搐。

此属心脏病。

稍有失治或里虚,则青陷入而不能救。

疹证,早晨微热,午后亦大热,眼白珠赤色而不黄,手足冷而吐逆。

此属肺脏病。

随热发散,则易生易没而愈,为不难。

甫按∶痘难疹易之说,此则自其世俗常情而言之。

其有所感入深,胃气原弱,又或因泻痢而出之不快或发之未透而随现随隐,久之,邪气渐入于胃,必泻不已而复发,加之喘促为必死矣。

若此者,亦不可以易易言之耳。

所以疹证又何可以轻视之耶?凡觉出疹,略见虚弱,当先补养脾胃。

欲出不出,急宜托里发表以助之,首尾俱不可泻,一如痘证同也。

支氏曰∶疹证之发,多在天行疠气传染之时,沿门比屋相传,轻重相等。

发热之间,或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肿,面肿腮赤,或觉泪汪汪,或恶心呕哕,即是疹候,便宜用解毒发散之药,根据时令轻重催发出外,不使停留于中,自无后患。

然其所发,但以六时即收为度。

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妙。

如午后出者子后收之类。

若一出即收者,失之太速。

或出之后,连延三四日不收者,此毒太甚,外发未尽,内有余邪所致。

须与化斑解毒等汤,如玄参石膏之属。

又有疹既收回,余毒未尽,三日之外又复发出,至五六次不已者。

此因发热之时,不避风寒,邪气郁于肌肉之间,留连不散,虽得前解发之剂,终不舒畅。

若出疹之际有杂证,亦当随证而治之。

凡疹证发热之时,或呕吐,或自利,或滞下者,皆火邪内迫,毒瓦斯所行之地而随病也。

痘疹泄秘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痘疹泄秘治法《古今医统大全》

痘疹泄秘治法《古今医统大全》痘疹泄秘 \ 治法小儿痘疹始作,与伤寒相似。

乍寒乍热,咳嗽嚏喷,足稍冷,面颊赤,呵欠烦闷者,则当解毒发散。

可用惺惺散、参苏饮、人参败毒散。

甚至惊搐,大便不通,宜与保龙丸,解毒药中少加熟大黄疏利之,使其热邪不滞,发出自顺而无逆证。

凡遇冬月温暖,或一时痘疹盛行,皆可服三豆饮、稀痘丹以防之。

至于初发热时,便宜表散毒瓦斯,分消则痘出必稀。

热壮盛者,痘出必重。

解散热轻,痘出亦轻。

此必然也。

解表以三酥饼、败毒散、犀角地黄汤,安神清热疏里以辰砂六一散、紫草饮。

秘甚者大黄丸少少与之,使热毒疏通自无后患。

□痘疮始终调摄之法不可不慎。

自发热而至落痂,皆要随时观证,早为治疗,则无焦头烂额之客。

则凡用药惟以中和,不可猛浪。

其始如解表发散之剂,且与参苏饮一二服,热犹甚,复用三酥剂微汗之。

如内热惊搐者,且与犀角汤、辰砂益元散。

若犹甚者,方可与大黄丸微利之。

始宜中和,不可妄汗、妄下,次宜因时审证调理之。

风寒及饮食谨忌防,杜恶气。

(忌防即父母房室,外人不洁、不可近身在,恶气则动厕、食蒜饮酒之类,皆要道也。

)□解表一法。

为痘疹之要。

未出之前,解表之剂固为先锋。

至有已出之际,或被风寒所感,却不能出,或发热,或狂言、或风搐、或遍身青紫,皆当发散。

与惺惺散,僵蚕散。

正出之时?被天气寒冷所折,毒瓦斯反伏而不出者,其证精神昏冒,面青发热,或谵语妄言,宜解肌表出之药,与活血散调解发散。

参苏饮治外为风寒所折、内为食气所遏,大小二便不利。

若出不快,二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也。

当解表药,宜用升麻干葛汤、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快斑汤、丝瓜汤之类。

虽是表虚卫气不足,纵有保元汤,必兼之解表,方得快出。

故解表一法,始之必用,安得不为先锋?□攻里一法,为痘变用。

如背水阵之类是也。

当因证而施,相时而动,一剂回生,是攻里之法,亦有夺造化之功也。

今世但知保元汤为化工之药,而不知大黄汤亦为化工之药。

何则?如前左水泽者,为阵之善。

韩信背水阵又岂不为善之善者也?噫!非阵之善也,必得将而后善;非药之功也,必得医而后功。

《医宗金鉴》全文转录(痘中杂证、男妇年长出痘、疹)

《医宗金鉴》全文转录(痘中杂证、男妇年长出痘、疹)

《医宗金鉴》全文转录(痘中杂证、男妇年长出痘、疹)痘中杂证发热表热无汗升麻汤,里热有汗消毒良,行浆毒蒸清毒剂,结后余热连翘方。

[注]痘之一证,始终不可尽除其热,盖热非壮热。

乃和缓之热也,以寒则收缩,热则宣发,发热无汗,此热在表也,升麻葛根汤加荆芥穗防风主之,蒸热有汗,此热在里也,加减消毒饮主之,至行浆时热不减者,此为毒热熏蒸,宜用清毒活血汤,便秘者,去人参黄耆,加酒炒大黄,至结痂后发热壮盛,胸腹手足俱热,二便秘涩者,此为余毒过盛宜用大连翘饮治之。

(升麻葛根汤)方见发热证治。

(加减消毒饮)升麻牛蒡子炒研山豆根紫草连翘去心生地黄赤芍川黄连甘草生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加减消毒饮如神,升麻牛蒡山豆根,紫草连翘生地芍,黄连甘草引灯心。

(清毒活血汤)方见灌浆证治(大连翘饮)方见收靥证治。

惊搐未见点搐清解力,已见犹搐导赤良,廧后虚搐宁神剂,食蒸发搐大安康。

[注]惊痘者,多缘痘毒之火触动心神,移热于肝,肝风与心火相搏,遂成是证,治法须别始终,如痘末出,而先发搐者,不可纯用寒凉壅闭其毒,惟以清解散疏散表邪,痘出而搐自止矣,若痘已见形,仍抽搐不止者,此毒火内伏心经也,宜用导赤散加黄连治之,靥后发抽者,是真气虚弱,火邪内攻,以宁神汤主之,痘后食蒸发搐者,此脾胃虚弱,必面黄潮热,大便酸臭,宜木香大安丸治之。

(清解散)方见发热证治(导赤散)木通生地黄淡竹叶甘草梢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痘已见形仍作惊,导赤散治最有功,木通生地竹叶草,黄连加人效通灵。

(宁神汤)人参生地黄麦门冬去心栀子仁炒黄连酒炒石菖蒲当归身甘草炙辰砂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宁神汤内用人参,生地麦冬山栀仁,黄连菖蒲归身草,辰砂调服功极神。

(木香大安丸)山查肉麦芽炒神面各一两炒枳实六钱麸炒白术一两土炒莱菔子四钱炒连翘五钱去心黄连三钱姜炒木香三钱煨缩砂仁五钱陈皮八钱共为细末,泛水为丸,炒陈仓米汤下,量儿大小用之。

头痛痘中头痛最堪惊,毒冲风热两分明,稠密壮热连翘饮,疏稀微热清解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5-325)呃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5-325)呃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五呃门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外为浮肿哕噫。

【注 哕者,小肠之气不通。

逆气上走心而为噫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

【注 咳哕,肺气逆也。

咳哕烦心者,病在鬲中,阳明之气上逆也。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唾出清水及为哕噫。

【注 唾出清水及为哕噫,从胃而上及于心也。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小甚为善哕。

【注 心脏虚而火土之气弱也。

】九针论胃为气逆哕。

【注 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杂病篇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注 阳明所受谷气,欲从肺而达表,肺气逆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肺气疏通,则谷气得以转输而呃逆止矣。

鼻气不通而无息,则疾迎引之,连取其嚏也。

大惊则肝心之气分散,胃之逆气,亦可从之而外达也。

】金匮要略【汉•张机】哕病证治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

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讝语。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中藏经【汉•华佗】脾病脾胀则喜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

寒则阴中与腰脊俱疼,面黑耳干,哕不能食,或呕血是也。

活人书【宋•朱肱】伤寒证咳逆者,仲景所谓哕者是也。

哕,胃寒所生。

伤寒本虚,攻其热必哕。

又云:伤寒大吐下之极虚,复发汗者,其人水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

所以然者,胃中寒故也,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散、半夏生姜汤、退阴散主之。

若服药不瘥者,灸之必愈。

其法: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灸三壮;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为率。

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许,与乳相直间陷中动脉处是。

然亦有阳证咳逆者,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

仲景又云: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仲景无方。

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

扁鹊《中藏经》治伤寒咳逆,丁香散。

漆疮

漆疮

《千金方》,疗漆疮。

用汤溃芒硝令浓,涂之。

干即易之。

谭氏,治漆疮。

汉椒汤洗之,即愈。

《千金翼》,治漆疮。

羊乳敷之。

《集验方》,治漆疮。

取莲叶干者一斤,水一斗,煮取五升。

洗疮上,日再,瘥。

《斗门方》,治漆咬。

用韭叶研敷之,《食医心镜》同。

漆疮漆疮,由来自异,有感而生也。

俗称木生人感之,非也。

但漆乃辛热有毒之物,人之皮毛腠理不密,故感其毒先发而痒,抓之渐似瘾疹,出现皮肤,传遍肢体,皮破烂斑,流水作痛,甚者寒热交作,宜韭菜汁调三白散涂之,服化斑解毒汤。

忌浴热水,兼戒口味。

不然,变顽风癣癞,愈而又发者多矣。

三白散治漆疮。

杭粉一两石膏三钱轻粉五钱右为末,韭菜汁调敷,纸盖。

如无韭菜汁,凉水调敷。

化斑解毒汤治漆疮遍身痒痛者。

元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锺,淡竹叶二十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漆疮搔痒:谷精草煎汤洗,甚速效。

又方:莽草叶煎汤洗之。

又方:无名异末,以水调敷。

又方:以磨刀石下滓泥涂之,取瘥止,大验。

【《千金》,下同。

】又方:烂捣七姑草封之。

又方:铁浆频洗之愈。

又方:芒硝汤洗之。

又方:白矾汤拭之。

又方:油调贯众末涂之。

又方:韭叶杵敷。

【《斗门方》】又方:按慎火草涂之。

【《外台》】又方:鸡肠草捣涂之。

【《肘后方》】又方:白菘菜捣烂涂之。

又方:苋菜煎汤洗之。

又方:用川椒煎汤洗之。

凡至漆所,嚼川椒,涂鼻上,不生漆疮。

又方:干荷叶煎汤洗之,良。

【《集验方》】又方:宜啖猪肉嚼穄谷涂之。

【《千金》,下同。

】又方:猪膏频涂之。

又方:芥菜煎汤洗之。

又方:生柳叶三斤,冬用皮煎汤,适寒温洗之。

又方:生螃蟹一味,取黄涂敷,日三五次。

又方:羊乳敷之。

【《千金翼》】又方:鸡子黄涂疮上,干则易之,不过三次。

又方:黄栌木煎汤频洗之。

漆疮久不瘥:用漆草捣烂,敷患处立效。

漆疮如果不小心弄得两手油漆,除了洗不干净以外,还有什么危害?油漆中都含有松香、苯类和醇类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危害相当大,它们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等进入人体,侵犯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肝脏器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研为细末,先用柳枝一握、生甘草一两捶碎,以浆二升,煎六七沸,去滓,稍热,淋洗疮净,拭干敷之。
白金散 治风毒攻注遍身,及手足生热疮,疼痛出黄水。
桂府滑石不拘多少 为细末,先用虎杖、甘草、豌豆各等分,约半两许,水二碗,煎上项药至一碗,去滓微热,淋洗疮,水冷拭干,上掺滑石末,令通身,便睡,至明决愈。
痈疖已溃:芫花根皮搓作捻插入,则不生合,令脓易竭也。 【 《集简方》】
疖子初起:葛蔓烧灰,水调敷之,即消。 【 《千金》】
医案
《儒门事亲》曰: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曰: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金非)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
脑上痈疖:石灰入饭内捣烂合之。 【 《李楼奇方》】
夏月疿疱:石灰煅、甘草各一两,蛤粉二两,研扑之。 【 《集元方》】
软疖不愈:烂船底油石灰研末,油调敷之。 【 胡氏方】
一切疮疖:土朱虢丹、牛皮胶等分为末,好酒一碗冲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 《集验方》】
证治要诀 【 明?戴思恭】
疿子
痱,《素问》谓之痱痤,香扑粉入(石卜)硝末,如常扑使,更入少许枯白矾末。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疿痤
夏暑心神郁燥,热逼汗渍,成疮遍身,或出脓血,赤烂如火,用南星、半夏、黄连、黄蘗各一钱,五倍子、黄丹各五分为末,干掺。如痒加枯矾、雄黄,常服黄连阿胶丸以清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寓意草》曰:黄鸿轩手臂忽生痈疖,漫肿无头,痛极莫耐,外科医者咸谓热毒所致。揆之平素,淡泊明志,宁静居心,绝无生热致毒之因,究莫识其所起也。尊公我兼谓昌善议病,盍舍樽俎而一代庖人乎?昌曰:吾议此证,请先为致贺,后乃言之。疮疡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治火毒与治诸毒,原自天渊,盖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以寒凉折之,则元气转漓矣。鸿轩于此总无其因,不问知为胎毒之余也。凡人禀受天地之气,有清浊之不同,惟纯粹以精之体,其福泽寿算,俱不可限量。然从父母构精而有身,未免夹杂欲火于形骸,所赖者惟在痘疮一举,暗将所藏欲火,运出躯外,复其粹精之恒体,如矿金相似,必经炉火煅炼,而渣滓与精莹始分之为两。吾尝以此法观出痘者之眸子,七八日后开眼之时,黑白分明者精金也,赤筋红膜包裹者混金也。至于瞳人模糊,神光不现,则全非金矣。鸿轩幼时出痘太多,元气不能充灌,又为杂证所妨,脏腑中之火毒虽尽,而躯壳之留滞犹存,所以痘痈之发,必于手足之委中、曲池者,则以零星小毒无处可容,而潜避于呼吸难到之处耳。今之痈疽,正当委中之穴,其为痘毒何疑?毒伏肘腋之下,原无所害,但粹精之体,微有夹杂,是亦宝鉴之微尘,白璧之微瑕也。日者太和元气,充满周身,将十五年前之余滓,尽欲化为脓血而出,他人见之为毒,吾已卜其为兴者机矣。岂有畅于四肢,而不发于事业者哉?治法外用马齿苋熬膏攻之速破,内用保元汤托之尽出,仍以痘门药为治,即日自当痊愈,必不似疮毒之旷日持久。但不识证,而以治疮毒寒凉泻火诸药投之,适以增楚贻患耳。孰谓外科小恙,可无樽俎折冲之人耶?如法治之,溃出脓水甚多,果不用生肌长肉而自愈。
薛氏医案 【 明?薛己】
痈疽已溃: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叶、地锦草各一握,捣敷其上。牛膝能去恶血,二草温凉止痛。随干随换,有十全之功也。【 《经验方》】
痈疖恶肉:地黄三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煎稠,涂纸上贴之,日三易。 【 《鬼遗方》】
疖毒肿毒:鹿角尖磨浓汁涂之,甚妙。 【 濒湖方】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火疮等病
凡火烧损,慎勿以冷水洗之。火疮得冷,热气更深转入骨,坏人筋骨难瘥。初被火烧,急向火更炙,虽大痛强忍之,一食久即不痛,神验。治火烧闷绝不识人,以新尿冷饮之,及冷水和蜜饮之。口噤拨开与之,然后以诸方治之。
儒门事亲 【 元?张从政】
单方
痱疮痒痛:龙脑一钱研、粟米粉五两研匀,先用枣叶汤洗,后用绵搵扑之。
治痤疮痒痛,名玉女英:滑石半两细研,菉豆粉四两微炒研匀,以绵搵扑之。一方有枣叶一两。
楝花粉:敷痱子搔痒,用苦楝花,不拘多少,焙干为末,入蚌粉、滑石末各少许,研匀,日频敷之。
又方:用蚌粉四两,菉豆粉二两,滑石一两为末,干擦之。
冬霜和蚌粉,敷暑月痱疮,及腋下赤肿,立瘥。凡收霜以鸡羽扫之瓶中,密封阴处,久亦不坏。
痱子搔痒:取东壁干土末敷之,随手愈。 【 《普济方》】
痤痱瘙痒:井泉石生三两,寒水石煅四两,脑子半钱,为末扑之。 【 《总录》】
外科热疮痤痱汤火灸冻漆疮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痹。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 注 夫皶与痤痱,乃血滞于肤表之轻证,盖言阳气外卫于皮肤之间,为邪所薄,则淡渗于皮毛之血而为病矣。故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者,言阳气之若天与日,宜普遍于九州也。乃生痤痱,寒薄为皶者,言阳气之外卫而在于皮毛之间也。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者,言阳气之通会于腠理也。】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痤即小疖,世谓之热疖是也。王注云:大如酸枣,或如豆,色赤而内有脓血也。
海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为疮疖也。
痤色赤肿,内有脓血。
外科正宗 【 明?陈实功】
痤疿
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痒痛非常,浑身草刺,此因热体见风,毛窍所闭,宜服消风散,洗用苦参汤。甚者皮损,匝匝成疮,以鹅黄散软绢帛蘸药扑之。
鹅黄散 治痤痱疮作痒,抓之皮损,随后又疼,用此扑之。
菉豆粉一两 滑石五钱 黄蘗三钱 轻粉二钱
右为细末,以软绢帛蘸药,扑于患上,止痛收干。
消风散 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疮疥,搔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牛蒡子 胡麻 荆芥 苍朮 苦参 石膏各一钱 甘草 木通各五分 水二锺,煎八分,食远服。
乳疖初发:黄明水胶,以浓酢化涂之,立消。 【 《简便方》】
小儿头上生软疖,三四年不愈者:老松香二钱,蓖麻子肉四十九粒,二味共研末,用茶油少许,同熬成膏,只作一个,用布摊开贴疖子上,要过七日,揭开即愈。
黑末子:治疖毒。用羊角连肉骨烧存性为末,酒调三钱,分上下服之,疮可散。按此方未尝用服,盖秘方也。常治面上,或身卒得赤斑,或痒或瘭毒,不治杀人。以羖羊角烧存性,研令极细末,以鸡子清调涂之,甚效。《本草》亦云然。
玉粉散 治热汗浸渍成疮,肿痒焮痛。
寒水石煅出火毒 定粉各一两 蛤粉九两半 白石脂 白龙骨 石膏各半两 滑石八两半 粟米粉二两
右为细末研匀,每用些少干擦患处。
七宝散 治热汗浸渍成疮,痒痛不止。
白矾一两 黄芪 当归 防风 荆芥穗 地骨皮 木通各二两
右为粗末,每用药一两,水三大碗,煎六七沸,滤去滓,稍热,淋渫患处,避风少时。
气交变大论
岁木不及,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病寒热疮疡,痹疹痈痤。
【 注 皆暑热为病也。】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热疮痱子
凡热疮起,便生白脓,即今俗名脓窠疮是也。其初起即浅,但出黄汁,名肥疮,又名黄烂疮。初作亦如肥疮,喜着手足,常相对生,随月生死,痛痒坼裂,春夏秋冬,随瘥剧者,名瘑疮。
暑月汗渍,腋下赤肿及痱疮:取腊雪水和蛤粉敷之。痱子用香扑粉入(石卜)硝末,如常扑使;更入少许枯矾末。
热痱疮,遍身如蚕子:用不灰木、枣叶为末,疮上搽之即止
又方:用慈姑叶阴干,为末敷之。
又方:用腊雪以瓶收贮,遇生痱时,以所化水涂敷。
又方:用黄瓜切断,擦痱子上,即安。
又方:用枣叶煎汤浴之。
热痱搔痒:升麻煎汤饮并洗之。 【 《千金》】
冬瓜切片摩疿子甚良。
痱子搔痒:旧屋梁上刮赤白垩末敷之。 【 《普济方》】
疖毒已破:益母草捣敷甚妙。 【 《斗门方》】
疖子肿毒:鼠粘子叶贴之。 【 《千金》,下同。】
些小痈疖,发热: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 【 《精要》】
鬓边热疖:猫头上毛、猪颈上毛各一把,鼠屎一粒,烧研,油调敷之。 【 《寿域方》】
疖毒:狗头骨烧烟,日熏之。 【 《圣惠》】
软疖频作:露蜂房二枚,烧存性,以巴豆二十一粒,煎清油二三沸,去豆,用油调敷,甚效。【 《得效方》】
癞头软疖,及诸热疮:用五倍子七个研末,香油四两,熬至一半,布绞去滓搽之,三四遍即可,勿以水洗之。【 《普济方》】
热汗浸渍成疮,痒痛不止,用黄芪、当归、防风、荆芥穗、地骨皮、木通各二钱,白矾一两为末,每药一两,水三大碗,煎五六沸,泸去滓,稍热,淋洗患处,拭干避风,少时立效;轻者只用腊雪水和蛤粉敷之。
痱痤疮,因汗出多湿而生,轻者状如撒粟,用青蒿煎汤洗之,或枣叶亦好。重者热汗浸渍,匝匝成疮,用菉豆、滑石末各五钱,绵蘸扑之,磨破成疮,加黄蘗、枣叶各五钱,片脑少许。
石室秘箓 【 清?陈士铎】
皮毛治法
痱疮,以暑气伤热而生也,有雪水洗之更佳,随洗随灭。如不能得,有一方最妙,用黄瓜切成片擦之即愈,此从皮毛治之之法也。

旋覆花丸
旋覆花三两 防风 白芷 甘菊花 南星 半夏 石膏 川芎 陈皮 白附子各半两 蝎梢 僵蚕炒,各三钱
赤石脂散 治痱子磨破成疮,用此止痛生肌。
赤石脂细研 黄蘗去粗皮銼 蜡茶末各半两 白面二两 龙脑半钱另研
右为细末研匀,每用时,绵搵扑之。
苦参汤 治痤痱疮作痒,抓之又疼,生如糠秕,难以安睡。
苦参四两 大菖蒲二两
右用河水五瓢,同煎数滚,添水二瓢,盖片时,临洗和入公猪胆汁四五枚,淋洗患上,不二三次,全愈。愈后避风,忌食发物。
冻疮
经曰:寒疮流水,俗呼为冻疮。或经年不愈者,用野中净土晒干,以大蒜研如泥,捏作饼子,如大观钱厚薄,量疮口大小贴之,以艾火加于饼上灸之,不计壮数,以泥干为度;去干饼子,再换湿饼子灸,不问多少,直至疮痂觉痛痒,是疮可治也。然后口含浆水洗渍,用鸡翎二十茎,缚作刷子,于疮上刷洗净。以此洗刷,不致肌肉损伤也。以软帛拭干,用木香槟榔散敷之。如夏月医之更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