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01)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6 北京的春节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会读
xún旬 初旬(上旬) 中旬 下旬
áo 熬药 熬粥
suàn腊八蒜 大蒜 蒜苗
cù 醋 吃醋
jiǎo饺子 fěi cuì 翡翠
bàn杂拌儿
zhēn 榛子 lì栗子 板栗
zhēng风筝
mài麦芽糖 麦子 小麦
biān 鞭炮 鞭子 sì寺院 寺庙
guàng 逛庙会 逛街
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huo) 红火
我觉得真正的过年是从除夕开始的。吃完精心准 备的年三十的午饭以后,天很快就黑了。这时候, 父亲坐在锅前烧锅,母亲就站在锅台边,用锅铲一 下一下地炒着锅里的花生。炒花生,火候很重要, 火大了,花生很容易炒糊,火小了,花生又炒不熟。 所以,过年炒花生的时候,都是由父亲烧锅,母亲 用锅铲不停地翻炒花生。我看见父亲一手拉着风箱, 一手朝锅灶里续着草,那年就慢慢地近了。在风箱 呱哒呱哒的节奏里,我的童年一片迷茫。花生炒好 以后,就放在簸箕里,然后放上小果子,好大年初 一的早上给拜年的人吃。一会儿,父亲开始给我们 发压岁钱,先是几毛,后来发到了几块,母亲照例 也会得到一份。这时,父亲就会说,一定要好好读 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我们懵懵懂懂,不住地打 着哈欠。上床睡觉之前,母亲一遍遍地嘱咐我们, 年三十晚和大年初一的早上,千万不要乱说话,更 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我们就一遍遍地点头,说记住 了。
词语解释
空竹 它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 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 铃,也有称之谓"天皇皇",包括另一种类似空竹, 但是在地上倒置着转的叫"地皇皇"。以北京、 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
词语解释
万象更新 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 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 现了一番新气象。
春节习俗是我国最大的传统
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
们喜爱,由此也形成普遍重视了

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
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
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
“元日”、“元旦”。辛亥革命
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
节。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 门里、衣柜里,寓意着福到了。 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 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 “横批”,内廷、王公府第, 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有父、 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 纸。北京人喜欢在屋内廷贴上 “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 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 等春条。
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 “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 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 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 过年的特色。
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 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 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天,指庙会结束。比喻事事物临近尾声, 快要结束了。
说说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
的情况。 (1--6节)
第二部分:描述北京除夕的热闹场景。(7节)
第三部分:写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 人们的一些活动。(8--10节) 第四部分: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11-12节)
第五部分:写春节结束,人们又投入到新的 生活、新的工作中。(13节)
思考4:老北京过春节时的习俗渗透
了哪些民俗文化的内涵?
老北京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蕴藏着丰富的民俗 文化内涵。如,除夕到来穿新衣、贴对联、贴 年画,这既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更是 表达除旧布新的美好愿望。除夕之夜的团圆饭 反映了中华民族那份浓浓的亲情、乡情。除夕 之夜的守岁,体现了人们对时光的珍惜和对长 辈幸福、安康、长寿的企盼。正月十五挂彩灯 预示着日子红红火火;吃元宵预示着亲人团团 圆圆。
拓展阅读一
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里的短文。 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 在写法上用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 什么启发。
《除夕》一文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写了 闽南老家除夕的情景,展示了老家过除夕的风 俗习惯。同样是写除夕,老舍爷爷在《北京的 春节》里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 团圆饭”,本文和上一篇短文却对此进行了生 动、详尽的描写。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 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 色。
擦黑 接近天黑之时;黄昏 。
守岁 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 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 俗名“熬年”。
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 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娴熟 老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各形各色 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多用来形容种类很多。 残灯末庙 残灯:快要熄灭的灯。末庙:庙会的最后
拓展阅读二
过年的滋味
一进入腊月,年味就一天天地浓了。 灰蒙的天空,太阳若有若无,我看见那 么多的人行色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脸上落满尘埃,那心中藏满了喜悦。
从这时候开始,我就掰着指头,一天天 地数,数那渐渐逼近的脚步,听那一天天热 闹起来的喧嚣。先是有一户两户的人家将自 家养了一年的猪杀了,留足了全家过年的猪 肉以后,剩下的都被乡亲们买了去,准备过 年的时候美美地吃上一顿。那时候,乡亲们 一年到头吃的是瓜果、蔬菜,很少有吃上肉 的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毫不犹豫 地买上两三斤肉,让全家人在年三十的中午 饱餐一顿。
思考3: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说明元宵
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结合文
章加以分析。
作者通过对各形各色灯的描写,突出了元宵佳 节的热闹场景,说明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
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 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 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 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 节的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 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老舍(l899.2.3—1966.8.24), 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 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 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 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 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 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 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 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 位。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词语积累
色如翡翠 掺和 万象更新 擦黑 又甜又黏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守岁 光景 截然不同 铺户 小贩 毛驴 娴熟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有声有光
词语解释
腊月 腊月是农历12月 。
腊八粥 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米、豆、等谷物和枣、 栗、莲子等干果熬制的粥,起源于佛教,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 “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腊八 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 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 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 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 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 中心句列举事例.这种结 构安排的好处是(自然流
畅、脉络清晰 )。
整体感知:
1、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
什么印象(用一个词语说说)? 热闹、隆重
2、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 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 九) 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 程。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 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 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 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 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 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 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 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 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 湖自尽。
说说你家乡的春 节习俗。
拓展阅读一
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里的短文。 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 在写法上用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 什么启发。
《过年》一文表达了作者对过年的 特殊感受-----不特别喜欢过年。原因诸多, 如,“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腿子”, “天天打扫剩菜”,守岁时“困得低枝 倒挂,哪有胃口去吃”等。同样是写过 年习俗,本文与课文所表达的感受截然 不同。
品读重点句段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 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 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 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 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 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
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 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 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 觉,都要守岁。
张灯结彩、挂花灯、观花灯、放花炮、 吃元宵。
残灯末庙、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 活
腊八粥
腊八蒜
丰富多彩的年货
家家吃团圆饭
庙会里的表演
张灯结彩
张灯结彩
4、在这些习俗中作者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腊八→ 过小年→ 除夕→ 初一→ 正月





十五→正月十九

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有利 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 解和深刻的认识。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 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 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 “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 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 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 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 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 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 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 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
无论手头多么拮据,也很少有在春节的 时候不买上一点肉回家过年的。记忆中,我 最盼的就是过年了。而一年又是那样地漫长, 就像走在一条长长的路上,无法看到那尽头。 我兄妹四人,年迈的父母在队里挣的那点公 分,年年透支,所以,我们家的生活一直是 紧巴巴的。即便这样,过年的时候,父亲也 会变魔术一样,为我们兄妹四人每人做上一 件新衣裳,不管布料怎样,只要是新衣服, 我们都会高兴整整一年的时间。我是老大, 父亲有时会为我搞一些特殊,除了每人都有 的上衣以外,有时我还会得到一件新的裤子 或者鞋子,而弟弟和妹妹也并没有为此而眼 红。穿着新衣服,走在过年的氛围里,心里 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 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 了。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残灯:
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 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 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 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 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 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 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第二单元
• 单元导读 • 学习本组课文,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
不同地区及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 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可 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 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 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 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天Fra Baidu bibliotek






作家简介:
整体感知: 3、北京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4、在这些习俗中作者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3、北京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腊月初旬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熬、泡、孩子们的三件大事、大人筹备、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大扫除、备足年货。
赶做年菜、穿新衣服、贴对联年画、灯火通 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男拜年、女待客、小孩逛庙。
思考1:
找出本文描写孩子们过春节部分读 一读,他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再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文第三自然段。小
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 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 庙会买玩具。
思考2:作者如何将叙事与风俗 的介绍穿插进行的?
举例:熬腊八粥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 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 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 会。
说说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 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 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 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 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 文化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