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分数加减法(一)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分数加减法(一)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当两个数数存在倍数关系,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较小数。
互质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探索新知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 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分别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 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
例1精讲
我用边长2cm的正方形纸片摆。
24cm
18cm
一排正好12个 正好摆9排
例1精讲
我用边长4cm的正方形纸片摆。
24cm
18cm
一排正好6个 摆4排后有剩余
ຫໍສະໝຸດ Baidu
例1精讲
我不用摆,算一算就知道了。 24÷3=8 18÷3=6
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典题精讲 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
先分别写出12和18的因数⋯⋯ 12的因数: 1、2、3、4、6、12。 18的因数: 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1、2、3、6。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典题精讲 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以致用 2
1、2、4、8、. 16
8、16 1、2、14、7、 4 28
4
学以致用
4、9、 1、2、7、14、 12、3168、3、6 21、42
1、2、3、4、6、
1、2、3、6、7、
9、12、18、36
14、21、42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计20分)

1、已知a×0.99=b×1.01=c×0.88(a、b、c都不为0),a、b、c三个数中最大的是( )。

A.a

B.b

C.c

2、几个质数的连乘积是( )。

A.合数

B.质数

C.最大公约数

D.最小公倍数

3、如果a、b的最大公因数是8,那么a和b的公因数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0.6○0.5”,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B.<

C.=

D.÷

5、爷爷把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5米,第二段占全长的

( )

A.第一段长

B.第二段长

C.两段一样长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共8题,共计24分)

6、的分母扩大了3倍后,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________。

7、在0.6、、66%和0.67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________,最小的数是________.

8、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有________。

9、按速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用分数表示速度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数字33除了33本身外最大的因数是________.

11、把一个分数用2约分一次,用3约分一次,用5约分一次,得到的最后结果是,你知道原来这个数是________.

12、把的分子减去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________。

13、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最小两位数是________,最大两位数是

________。

三、判断题(共4题,共计8分)

青岛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7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word教案

青岛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7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word教案

分数的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8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大家主动地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

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并把本单元

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3.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大家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

重要性。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系统整理

1.师:回顾本单元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学习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2.师:这么多的知识怎样进行复习?

生1:可以分类,对比着复习。

生2:可以列表抓重点进行复习。

生3: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进行复习。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复习方法,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二、交流展示

(一)第一小组汇报

1.将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对比进行了整理

生:先找12和30的公因数和公倍数

我们通过列举法知道了1、2、3、6是12和30的公因数,60、120、180……是12和30的公倍数。

大家总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

2.师:12和30的公因数除了1、2、3、6还有其它的吗?说明公因数的个数是怎样的?(有

限的)

12和30的公倍数除了60、120、180还有其它的吗?说明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无限

的)

3.生:用短除法求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大家说说过程和方法,将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doc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doc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doc

1

三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3、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约分;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重点:1、,2、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难点,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的主要措施

1、借助直观活动,经历几个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拼摆图形等活动,直观地了解和探索理解最大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通过操作为学生形成各种

2

概念提供感性经验,最后通过类比和不完全归纳,总结出各种含义,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短除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计20分)

1、小李、小王和小刘分一颗西瓜。小李分得其中的,小刘和小王平均分剩下的部分。那么()得到的瓜最多。

A.小王

B.小李

C.小刘

2、通分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了,分数值()

A.也随之扩大

B.变小

C.不变

D.不确定

3、24是下面()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A.8和6

B.16和6

C.16和24

D.24和72

4、3.8在()两个整数之间.

A.2和3

B.3和4

C.3.7和3.9

5、分数读作()

A. B.

二、填空题(共8题,共计24分)

6、在1.06、16%、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数是________,最大的数是

________.

7、把0.95、0.9 、0. 、0.9 从小到大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两个两位自然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8,最小公倍数是96,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________.

9、有一车饮料,如果3箱一数,还剩1箱;如果5箱一数,也剩1箱;如果7箱一数,也剩1箱.这车饮料至少有________箱?

10、小森跑50米用了9.5秒,小刚跑50米用了9.3秒,________跑得快一些。

11、把1米长的棉线平均分成5份,截下来3份是 ________米。把1米长的棉线平均分成10份,截下来6份是________。截下来的两条棉线,长度

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12、在、、、、、中,________是最简真分数。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七剪纸中的数学__分数加减法一信息窗1__第一课时教案青岛版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七剪纸中的数学__分数加减法一信息窗1__第一课时教案青岛版

七、剪纸中的数学

——分数加减法(一)

信息窗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以历观察、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同学们,你们会剪纸吗?今天,我们来解决剪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剪纸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索发现

1、活动一

(1)要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用手中的学具摆摆看。

(2)请每个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正方形纸在长方形纸上摆一摆,把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摆的结果。

(3)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要想正好摆满,正方形纸片边长数应既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5)用集合圈的形式分别表示24和18的因数,然后把两个集合圈墨连起来,用交集形式表示24和18的公因数。

(6)中间交叉部分1、2、3、6既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因数,其中6最大,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2、活动三

(1)刚才大家通过努力,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2)哪个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是怎样找的?

(3)我们还可以用短除法来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计20分)

1、4个是()

A. B.

C.

2、下列算式中,结果最大的是( )

A.15×

B.15÷

C.15+

D.15-

3、若a、b、c都大于0,且,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a>b>c

B.c>b>a

C.a>c>b

D.c>a>b

4、下列哪一个数代表点A()

A.5.0

B.5.4

C.5.6

D.5.9

5、若,那么a,b,c的大小关系式

是()

A.a>b>C

B.b>a>c

C.c>b>a

D.a>c>b

二、填空题(共8题,共计24分)

6、在、、、、这几个分数中,分数单位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大小相等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最大的是________。

7、在中,当x等于________时,这个分数等于4.当x等于________时,这个分数等于.

8、约分

= ________

9、20以内2和3的公倍数有________个,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

10、25和40的公因数有:________

11、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________,最大三位数是________.

12、将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9米16.9米0.9米0.09米16.92米

________米<________米<________米<________米<________米

13、妈妈和玲玲走路到百货大楼买东西,去时用了小时,回来用了小时.她们去时走得快,还是回来时走得快________?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分数加减法(一) 约分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分数加减法(一) 约分
这张纸的8 。
探索新知
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 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探索新知 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 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 剪鲤鱼用了这张纸的8 。
3 剪蝴蝶用了这张纸的8 。
1
1
1
4
1个8 加3个 8是4个 8,就是8 ,
13 4 所以8+8=8 。
探索新知
13 4 8+8=8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 以把得数化成更简单的
4 4÷4 1 分数:8= 8÷4 =2
探索新知
1 3 1+3 4 1 8+8= 8 =8=2
1 答: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2 。
典题精讲
53 你会计算6-6 吗?
1
1
1
2
5个 6 减3个 6 是2个 6 ,结果为 6 。
2 2÷2 1 6= 6÷2 =3
5 3 5-3 2 1 6-6= 6 =6=3
也可以分别除以18和 12的最大公因数6。
典题精讲
计算结果能 约分的,一 般要约成最
3 8
1 -8
=
3-1 8=
2 8
=
1 4
简分数。
1 答:剪蝴蝶比剪鲤鱼多用了这张纸的 4 。
剪蝴蝶比剪鲤鱼多用了 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易错提醒 下面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吗?
错误判断: 这些分数都是最简分数。 温馨提示:把分子分母分别分解质因数试试。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青岛版五四制(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计20分)

1、同样的2满杯水,叔叔和阿姨各取了1杯。叔叔喝过后剩,阿姨喝过后剩,()喝得多。

A.叔叔

B.阿姨

C.无法确定。

2、“○”,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B.<

C. =

D.÷

3、大于0.6而小于0.7的小数有( )个。

A.9

B.0

C.无数

4、6是下列哪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A.24和30

B.16和24

C.18和20

D.12和15

5、下列算式中,( )的计算结果最大。

A. ×

B.1×

C. ×

D. ×

二、填空题(共8题,共计24分)

6、用逐次约分的方法,把下面的分数约成最简分数.并且把每次用的分子、分母的公因数按顺序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7、能被2整除的最大的三位数是________.能被5整除的最大的三位数是

________.能被3整除的最大的四位数是________.

8、把下面每组中的分数通分

,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分母是11的最小带分数与最大真分数的差是________。

10、用数字卡片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你能写出来吗?(从小到大填写)________

11、五一班有男生30名,女生20名,女生是男生的________,男生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_,女生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_

12、园林工人铺草坪,第一小组6人铺了36平方米,第二小组7人铺了40平方米.________小组平均每人铺的面积大一些?

13、用带分数和假分数分别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7单元分数加减法(一)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7单元分数加减法(一)

单元备课

教学过程复备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

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

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

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

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

些因数?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24和18共有的因数:1、2、3、6

【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

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3.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

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

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

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

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

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

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

2017-2018年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分数加减法(一)

2017-2018年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分数加减法(一)

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第1课时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观察、猜测、归纳活动,发展学生的初步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思考:要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

2、观察讨论: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二)、建立模型

1、理解“整厘米”和“没有剩余”意思,组织学生动手摆事实纸片,记录,找出正方形边长与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2、没有剩余的情况: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cm、3cm、6cm最长6cm. 师:“1、2、

3、6与18、24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交流,借助集合图,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师: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A、生小组合作,通过刚才已经掌握的知识合作探索找出公因数的方法;

B、全班交流;

C、介绍短除法:每次都用公因数的质因数作除数,除到两个数只有公因灵敏1

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九。(三)、解释应用:

1、找出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自主练习

六、板书设计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 12 18

3∟ 6 9

2 3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七、教学后记及反思: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第二课时巩固课

一、教学目标:

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4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导学案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4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导学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七、剪纸中的数学

—分数加减法(一)

4.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习内容】

信息窗4(105---106页)(提前预习)

【学习目标】

1、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

们的公倍数。

2、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下面哪些数是4的倍数?请圈出来。

6 10 12 16 18 24 30 32 48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倍数的个数是()。

3、用短除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0和45 16和28

4、请写出25以内2和3的所有倍数。

2的倍数有:

3的倍数有:

二、预习导航,探究新知

剪纸“春”字长3dm,宽2dm,用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

用多少个“春”字作品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

分米?

1、动手操作

(1)用()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可以摆成一个边长()厘米的正方形。

(2)还可以用()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一个边长()厘米的正方形。

2、想象延伸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还可以摆成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3、想一想: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即:6、12、18、24与2和3有什么关系呢?

2的倍数 3的倍数

2和3公有的倍数有。

还可以用下图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2和3公有的倍数

我发现: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6、12、18、24……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其中( )是最小的,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第七单元剪纸中的学问——分数加减法(一)

第七单元剪纸中的学问——分数加减法(一)

第七单元剪纸中的学问——分数加减法(一)

(一)单元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承载知识点的素材是剪纸。选取这个素材主要是考虑这么几点:

(1)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很强的普及性、装饰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手工活动,选取这样的素材引入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2)剪纸离不开裁纸,裁纸时一般要涉及到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而这个单元在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知识的环节中,是通过拼摆正方形的方法来揭示公因数的意义的,因此,用剪纸这个素材来承载此部分知识正好为动手操作为提供了活动的素材。

因此,我们认为,剪纸情景的选取,无论是在现实性方面,还是在实用性方面,都是比较好的一个教学资源。

(二)单元知识分析

(三)单元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四)单元主要编写特点

从单元知识结构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的结构编排很有特

色,主要表现在两点:

1、优化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传统教材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所有知识点集中在同一个单元学习(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然后是倍数、公倍数、最大公倍数),这样编排一是将一系列的概念一股脑的端出,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二是传统教材将这些概念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单纯地来学习概念,将概念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没有突出体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而我们的教材在编排上很科学,一是将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提至三年级下册作为整数除法的一个拓展,分散了此部分知识的难点。二是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与分数加减法的学习融为一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到加法了而在进行分数加法计算的过程中又需要约分,因此就要学习怎样约分,这样就体现了学习约分知识的必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信息窗2——第一课时教案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信息窗2——第一课时教案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信息窗2——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35÷5 52÷13 33÷3 56÷7 99÷3 45÷9 66÷11 24÷8 36÷12 125÷5

2.说出能被2、3、5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1)一个同学剪鲤鱼用了这张纸的81,另一个同学剪蝴蝶用了这张纸的8

3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说算式,并说明算理。

(4)说明:像81、21、31、83、43……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把2416化成最简分数吗? (1)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依次去除。

(2)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8去除。

(3)说明: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3、剪蝴蝶比剪鲤鱼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83-8

1=

(2)想一想: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四、作业。102页第1、2、3题。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分数加减法(一)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分数加减法(一)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15 1 7 123 6 6+6+6 = 6 5+5+5= 5
52 9+9+
8 9
=
5 3
13 1- 8 - 8 =
1 2
7 15 12 + 12 - 12
=
1 4
624 7-7-7= 0
学以致用 2.看清符号,仔细计算。
15 3 8+8= 4
51 2 6-6= 3
7 18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 +
5 18
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第7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7.3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
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 义和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
算。
复习导入
5 9
是(
5
1 )个 9

4 7
是4个(
1 7
);
387个的51分是数( 单53位)是;(
1 8
)。
复习导入 口算下列各题。
23 45

20 45

3 45

1 15
5 9

2 9

3 9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作者: ————————————————————————————————日期:

三剪纸中的数学

—分数加减法(一)

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

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3、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约分;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重点:1、,2、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难点,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的主要措施

1、借助直观活动,经历几个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引

导学生通过拼摆图形等活动,直观地了解和探索理解最大公

因数,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通过操作为学生

形成各种概念提供感性经验,最后通过类比和不完全归纳,

总结出各种含义,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

最大公因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短除法与列举法各自的优势。即找较小的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用列举法比较简洁;求

较大的两个数的用短除法比较简捷;从而合理的选择找两个

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因数的)方法。

3、注意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

学模型,把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最长几厘米,转化为研

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问题,把用多少个春字作品可以摆

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转化为研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

归纳概括的系列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具体含义。

4、重视类比、比较、明晰知识间联系和区别。类比和

比较都是重要的思想方法,本单元知识点多,内在联系密切,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因数、倍数为基础,探究公因数与最大

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及约分等知识间的联系,形成

网络,系统有序的理解和掌握这些这些概念,短除法求最大

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也有共性之处,学生容易混淆,

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比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短除法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五教学时数:10课时。

信息窗1——裁纸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9页,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材解读:教学第一个红点,分三个层次,一通过探索“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公因数的含义,(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都正好摆满没有剩余)二,通过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几厘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已有的认识,丰富对公因数的感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引导学生对摆的结果(有剩余没有剩余)进行观察分析,找出正方形边长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纯数学的问题,“1,2.3.6与24,和18之间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广泛交流借助集合图,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第二个红点,直接提出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公因数的含义的理解,自主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充分进行交流,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利用列举法找公因数时,可向学生提出“怎样找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的列举,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可以向学生直接介绍。注意向学生说明,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每次除时,都用两个数共有的质因数做除数,除到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如何只要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即可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让学生理解会用即可,不要求学生死记。

教学依据:学生的认知经过由直观到抽象的这样一个过程,由具体的问题抽象概括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直观的生活问题,都体现着数学的模型。在复杂的问题探索中,要遵循有序的思想,要注意抓住问题之间的联系。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是在学习了因数和质因数还有分解质因数的基础上学习这节课的。在有序的探索知识方面,在寻求因数等方面都有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策略方法:尝试,探索,讨论,讲解。练习的方法。

学生准备,1)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

2)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9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第二课堂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