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需求对高中生助人行为的影响_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知、想法和观点,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与情感
需求,这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产生利他性反应 。 [10]
共情在促进助人行为产生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已有研究认为共情在感知需求与助人行
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Batson 等人考察了
在校大学生的观点采择、 权益评估与助人行为的关
系。 在研究中对被试感知到受困者的需求程度进行
摘 要:为探讨共情在感知需求对助人行为影响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了感知需求、共情反应、助人行为三种 测 量 工 具 ,对 192 名 高中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1)感知需求、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2)感知需求通过共情反应的完全中介作用可 以显著影响助人行为。 关键词:感知需求;共情反应;助人行为
虑等共情性情绪, 这些共情性情绪又促使个体采取
助人行为以减少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忧伤。 即感知需
求并非是产生助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而是通过共情
反应的中介作用才产生助人行为的。
综上所述, 感知需求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并
不稳定, 而共情反应可能是影响两者关系的一个重
要因素。 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感知需求、共情反应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频繁受到各种自然灾害袭击, 诸如 2008 年的雪灾、5·12 汶川地震、2009 年底至今的西 南干旱等。 通过电视媒体和报纸对灾区受灾情况的 报道,灾区群众的困苦受到了全国各地公众的关注, 大家纷纷采用各种方式援助他们。 公众采取各种各 样的方式帮助灾区群众, 这一效果的取得与电视报 纸公开受助者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启示人们 感知受困者的需求有助于产生帮助行为。 研究感知 需求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及时减轻受困 者的困苦,也有利于提高减灾与救灾的效率,同时也 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优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 外,青少年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对青少年助人行 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助人意识,促进其社 会性的发展。
为了研究感知需求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用感知
然后结合预实验被试的反馈信息, 被试都倾向于花 需求对助人行为进行回归分析。 将感知需求作为预
费整小时来帮助别人, 调整以 1 小时为单位,0 到 8 测变量,将助人行为作为因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
个小时供被试自由选择。
果表明感知需求能显著地预测助人行为,见表 3。
心理
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7]。 丁芳在对儿
童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共情唤起
水平高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明显高于共情唤起水
平低的青少年[8]。 何安明对大学生的共情与利他行
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共情与利他行为
的相关性极其显著[9]。 孙炳海等人在对教师共情反应
的研究中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很难,完成得很不理想。 结果显示,被试感到 Kelly
更需要帮助,对 Kelly 的共情唤醒显著高于 Lynn,对
Kelly 产生的利他行为也显著高于 Lynn 。 [12] 这个研
究表明感知需求激发了个体的共情, 从而引发了助
人行为。 总之,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在感知到
他人的需求之后,会产生感动、关心、怜悯、忧伤、焦
测 试 共 情 反 应 的 工 具 采 用 Batson 等 人 编 制 的 并且经 Oswald 与 Lishner 检验的量表 。 [13] 该量表由 反映共情性情感的五个形容词:担忧的、关心的、产
赵 青等:感知需求对高中生助人行为的影响: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
81
生共鸣的、感到同情的、被感动的组成。 量表采用李
心理研究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0,3(5):79-83
79
感知需求对高中生助人行为的影响: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
赵 青 1 孙炳海 1,2 李伟健 1,2 谢佳链 1 陈海德 1
(1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金华 321004; 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表 2 感知需求、共情反应与助人行为的相关矩阵
克特式 5 点计分,1 代表 “完全没有体验到”,5 代表
变量
M±SD
1
2
3
“体验非常深刻”。在以往的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 性系数为 0.77,本研究中为 0.89-0.93。 2.2.4 助人行为的测量
1 感知需求 3.26±0.75
-
-
-
2 共情反应 2.76±0.72 0.71**
表 4 共情反应在感知需求影响助人行为上的中介效应检验
很多研究表明感知需求是助人行为产生的条 件, 即只有感知到受困者的困境, 人们才会给予帮 助。 Batson 和 Cialdini 等人在对助人行为的动机是 利己还是利他的争辩中也提出感知需求是产生助人 行为的必要条件。 不论他们认为助人行为的动机到 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 在助人行为产生之前都是 由于感知到他人需要帮助, 助人的最终结果也都是 缓解了他人的困难。 但也有研究认为感知需求并不 能用来解释助人行为的差异。如 Coke 等人在共情利 他主义的研究中发现,在高共情-易逃避、高共情- 难逃避、低共情-易逃避和低共情-难逃避这四种实 验条件下,被试的感知需求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却
-
-
3 助人行为 2.64±1.78 0.41** 0.50**
-
本研究中所要测量的助人行为体现在助人意愿 3.3 感知需求、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的关系
的程度上, 借鉴 Oswald 在研究中使用的模式 , [13,14] 3.3.1 感知需求对助人行为的预测
以 0.5 小时为单位,0 到 8 个小时供被试自由选择,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09YJAXLX02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BBA060013)、 浙江省教育科 学 规 划 2009 年 度 课 题 (SCG2 )、 浙 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
通讯作者:李伟健,男,博士,教授。 Email: xlxh@zjnu.cn
80
和助人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进一步探讨感知需
求对助人行为的预测作用, 同时考察共情反应在此
过程中的作用。由于高中生的学业任务特别重,老师
和家长往往过度关注他们的学业, 而没有很好地重
视其社会性的发展。但无论是感知他人需求的能力,
还是共情反应抑或助人行为, 都是高中生社会性发
展的重要途径。 这些社会性能力对高中生今后的发
2.3 研究程序 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经过培训担任主试,
测试前要求每位同学按实际情况填写问卷, 然后进 行团体施测。每位同学都要完成高困境、中等程度困
表 3 感知需求对助人行为的回归分析参数表 因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ΔR2 F Beta t 助人行为 感知需求 0.41 0.17 0.16 39.12 0.42 6.26***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困境类型下,被试的确感受 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和需求。其次,对三种困境类型 下被试对困境程度和感知需求的评定进行相关分 析,结果显示每种困境类型下,困境程度和感知需求 的相关性都很显著, 这表明对感知需求的操作是有 效的,具体见表 1。
表 1 三种困境类型下困境程度和感知需求的差异性 检验以及相关分析
在此基础上, 请 7 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教 师对这三个困境的困难程度从 “1”(极其不困难)到 “7”(极其困难)进行七点评定。 经评定,三个困境的 困 难 程 度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F (2,18)=16.13,p<0.001), 且 7 位专家对困境的困难程度评定的内部一致性系 数达到 0.93,符合测量学要求。为确保学生对困境困 难程度的评定也存在低、中、高三种水平,本研究中 要求被试对故事主人公面临的困境的困难程度从 “1”(极其不困难)到“7”(极其困难)进行评定。 2.2.2 感知需求的测量
对感知需求的测量依 Batson 等人的研究范式, 即 通 过 被 试 对 故 事 主 人 公 需 要 帮 助 的 程 度 从 “1 ”(一 点都不需要)到“9”(非常需要)进行评分。 经访谈与 小样本预试的结果, 本研究要求被试对故事主人公 需要帮助的程度从“1”(不需要)到“5”(非常需要)进 行评定。 2.2.3 共情反应量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浙江省某高中 200 名学生作为被试, 进行
团体施测。 获得有效被试 192 名(高一 99 人,高二 93 人), 其中男生 93 人, 女生 99 人, 平均年龄为 16.31 岁,标准差为 0.79 岁。 2.2 工具 2.2.1 困境程度判断
为了操作感知需求的水平差异, 本研究设计了 不同困境程度的情境以区分不同的需求程度。 情境 由三个不同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分别为高困境、中 等程度困境与低困境情境。 每种故事情境都以文本 方式呈现,长度都在二百字左右。高困境故事讲述了 一位高中生因家庭生活条件艰难而准备退学, 中等 程度困境故事讲述了一位高中生因英语学习效果差 而觉得难过, 低困境故事讲述了一位高中生因不能 决定是否向他人借用钢笔而犹豫。
境与低困境情境这三种情况下的所有测量。 每种类 3.3.2 感知需求对助人行为的预测: 共情反应的中
型情境下,被试都要完成对困境程度的判断、感知需
介效应检验
求程度的判断、 共情反应的测量和助人行为意愿的
为了检验共情反应在感知需求和助人行为关系
测量。
中的中介作用, 在已经建立的感知需求对助人行为
3 研究结果
的回归模型基础上,再建立两个模型。即将感知需求 作为预测变量,对共情反应进行回归分析;再将感知
3.1 感知需求的操作性检验
需求和共情反应作为预测变量, 对助人行为进行回
为了检验感知需求操作的有效性, 首先对三种 归分析,我们得出了共情反应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困境类型下被试对困境程度和感知需求的评定进行 见表 4。
操作检验, 结果表明各条件下感知需求都显著高于
平均水平,并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进一步的路
径分析, 我们得出结论, 感知需求能够直接影响共
情,共情继而引发了助人行为 。 [11] 在另一项研究中,
Batson 让被试看 Lynn 和 Kelly 的故事。 Lynn 完成了
一项任务, 取得了出色的成绩;Kelly 分配到的任务
表现出不同的助人水平, 即助人行为之间的差异并 不是由感知需求引起的[1]。 人们对感知需求和助人 行为之间关系的认知存在着分歧, 以往的研究认为 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个体的共情的不同。
共情是指个体因他人的困境而产生的一种替代 性情感反应。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对共情和 助人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并积累了丰富 的研究文献。 Hoffman 和 Ghapman 认为共情是助人 行为的动机之一, 是助人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 。 [2,3] 从 80 年代开始,心理和社会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开始 越来越多地关注儿童、 青少年的共情和亲社会行为 之间的紧密联系。 Eisenberg 等人证实,共情的发展 水平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抚慰、分享合作及助人 行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共情得分越高的儿 童越有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和越少表现出攻击 性行为 [4]。 Strayer 等人通过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实验 研究发现, 高共情组的利他反应得分显著高于低共 情组。在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研究者也指出 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 Manucia 等人 在研究中先唤起被试的共情反应, 然后用量表测量 被试的共情反应和利他行为。结果表明,高共情组的 利他行为显著高于低共情组[5]。 Batson 等人对共情 的研究结果表明, 被试的共情得分与其助人行为存 在显著相关[6]。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共情分数 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呈显著相关。 国内的一些相关研 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李辽选用 144 名 12-16 岁的 中学生, 采用自然实验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来测量 学生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研究发现青少年
展与适应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它也是学校道德教育
的重要内容。 高中生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可以促使学
生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积极的、 符合社会期望的情
研究
感和行为,有利于高中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掌握人际 交往技巧,促使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研究 高中生的感知他人需求的情况、 共情与助人行为十 分有必要, 可以为促进高中生社会化发展提供必要 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