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政治)考点专题汇总《法律常识》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政治)考点专题汇总
法律与秩序
一、规则法律
1、规则及其重要性:
(1)规则有法律、道德、纪律、章程、风俗、宗教戒律等。


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如果没有行为规则,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
不堪,毫无秩序;
2、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和
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3、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显著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是法律的最主要的特征。

国家强制力(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3)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4、法律的本质:
(1)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这是法律的一般本质。

(2)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这是我国法律的本质。

5、法律的内容: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侵犯
他人权利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6.法律的作用:
(1)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2)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并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

(3)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7.青少年要:
(1)树立法制观念,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以宪法和法律作为行为准则;
(2)要学法、守法、懂法、护法。

从点滴做起,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8、公民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按照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协商和解、提起诉讼等途径,依法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9、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法与道德有区别: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道德是约定俗成的;
②法律具有强制性。

道德靠人们的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发
挥作用。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某种道德并非为全体人民所
尊奉。

(2)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法律体现并维护道德;
道德补充法律的不足,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并把二
者结合起来。

二、未成年人
1、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需要对他们进行特殊保护。

2、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维护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合法权益;
(2)有助于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和不良行为,进行自我保护,在良好的环境中
健康成长。

3、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
(1)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刑法、民法、婚姻法、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体系。

(2)《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

(3)作用:①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②有效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4、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四条基本途径是:家庭保护、学校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1)家庭保护(是保护的基础)基本内容是:
①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监护的职责;②尊重未成年子女受教育的权利;③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子女;④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子女;⑤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和残疾未成年人。

(2)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
①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②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③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④保护未成年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3)社会保护的基本内容:
①保护未成年人智力成果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雇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③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优惠开放;
④营业性网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⑤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4)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①审理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实行特殊制度:在审理刑事案件各个环节
(审理、判决)都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如不公开审理、判决;不披露姓名、照片等)
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
③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扶养权等。

5、针对父母侵犯子女合法权益的处理方式:
(1)父母侵犯隐私权:学会多与沟父母沟通,争取互相理解信任;(2)父母侵犯受教育权:借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批评教育、罚款、诉讼等手段,强令父母送子女就学。

三、违法犯罪
1、:违法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2)分类:①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违反刑法)②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规)
③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行政管理法律)④违宪行为。

(违反宪法)
(3)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2、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①违犯宪法:违宪制裁;②行政违法:行政制裁
③民事违法:民事制裁;④刑事违法:刑事制裁;
3、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严重社会危害性。

、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

即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刑罚当罚性。

即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1
4、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社会危害性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

而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的法律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而犯罪触犯了刑法。

③受到的处罚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受行政处罚或承担民事责任。

犯罪受刑罚处罚。

(2)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对社会具有危害性,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什么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有下列不良行为:
①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②强行索要财物;
③偷窃、赌博或变相赌博;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读物、音
像制品;
⑤进入营业性网吧、舞厅等场所;
(2)“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
为:
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音像制品;
⑤进行淫乱或卖淫活动;⑥多次偷盗;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⑧吸食毒品;
(3)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

具有不良行为而不及时改正,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

自觉抵御诱惑,是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主观条件。

6、从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发展为犯罪的启示:
(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2)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及时纠正不良行为,正视错误,勇于改过,防微杜渐,防
患于未然。

7、惩治犯罪分子的重大意义:
(1)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卫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秩序;(2)遏制、教育犯罪分子,对有不良动机的人产生震慑作用。

8、青少年应当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1)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2)增强法律意识,克服各种小缺点、坏习惯,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3)过则无惮改。

如果成长中有了过错一定要正视并勇于改正。

(或者答:①要认清犯罪的危害。

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②要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学法,依法自律,做一
个守法的人。

②加强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
行为,防患于未然。

9、警示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四、不良诱惑
1、不良诱惑及其危害:
(1)黄毒极易诱发性犯罪及暴力犯罪和经济犯罪,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危害极大。

(2)赌博成瘾害人害己害家害国。

染上赌的恶习,不仅影响身体、影响学习,而且破坏家庭幸福,诱发违法犯罪。

(3)吸毒其危害表现在:①严重摧残身体健康;②一人吸毒,全家遭殃,倾家荡产。

③诱发卖淫、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

④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

(4)“法轮功”宣扬歪理邪说,蒙骗群众,挑动制造事端,破坏社会稳定;
2、不良诱惑的后果:①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荒废学业;②影响青
少年的健康成长;
③败坏社会风气,诱发违法犯罪,危害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安定。

3、怎样抵制不良诱惑:
(1)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不良诱惑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2)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正确识别真假美丑,不为假象所迷惑,防止上当受骗
(3)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控力,在心中筑起一道抵制不良诱惑的坚固长城。

(4)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应运用法律手段同它们进行坚决的斗争,以保护自己,净化我们成长的环境。

(或者答:①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②不涉足滋生“黄、赌、毒”和其它不良现象的场所。

③培养坚强意志,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④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道德、法律和纪律。


4、抵制诱惑的基本方式:
(1)联想后果抵制法(2)避开诱因法(3)寻求帮助;
五、网络生活
1、网络利与弊
(1)利:①网络使大量信息快速传递,为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
供便捷条件。

②它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放松心情、学习
新知、结交新友等。

(2)弊:①网络文化内容不乏有不健康的东西,如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

②网络电子游戏容易使人沉迷其中,有的还会引发违法犯罪。

③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使人们的阴暗心理
借助电脑屏幕得以无所顾忌地宣泄,使交往环境被破坏。

2、正确享受网络文化
(1)面对网络的利与弊,我们要善于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做网络的主人。

(2)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

(3)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规则,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做到:①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②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
破坏网络秩序;③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3、在网络中如何自我保护:
①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
要求,以免上当受骗。

②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不沉迷虚拟时空。

③自觉遵守道德,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破坏网络秩序。

4、使用网络要注意:
①自觉遵守法律,不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不侮辱他人人格,不进行诈骗活动;
②不泄露国家秘密;不制造、传播病毒,不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等
六、自我保护
1、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方法有:
(1)提高警惕: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要有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

(2)用智慧保护自己:①面对不法侵害时,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做出选择。

②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

(3)用法律保护自己: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当合法权益受到侵
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有:
(1)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
①诉讼途径: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
(诉讼是最权威、最有效、最正规和最终的维权途径。


②非诉讼途径: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等。

③法律援助:当打官司遇到经济等困难时,可获得国家的法律援助;
④法律服务:法律服务的机构有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给人以法律帮助。

(2)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
3、面对不法侵害的不当做法:
①忍气吞声:这样会助长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②非法报复:这样会导致新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4、面对不法侵害的正确做法:
(1)不法侵害发生前:①树立安全意识,远离危险,拒绝侵害。

②学法、守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救
和自救的方法。

(2)不法侵害发生时:力求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沉着冷静,勇敢机智。

如: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和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及时向邻居或其他人求救等。

(3)不法侵害发生后: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非法报复,要运用法律武器维
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敢于并善于同侵权行为作
斗争。

(4)面对自然灾难:学会一些不同灾难的求生方法,当灾难来临时要保持冷
静、机智应对、意志坚强、保存实力、把握时
机、及时求救。

5、面对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

(2)当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要加以维护。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3)面对凶恶、狡猾的违法犯罪分子,既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要机智,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

(4)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七、根本大法
1、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2)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

(2)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也是最高行为准则。

3、宪法的地位: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居于我国法律体系的首要地位。

(3)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是国家的最高权威。

(4)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5)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利保障体制。

包括: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

4、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宪法的特点):
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普通法律只规定某一方面的问题。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③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联系:①宪法与普通法律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②都是我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规范
和保护作用。

5、青少年如何增强宪法观念:
(1)要认真学习宪法,自觉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热情宣传宪法;
(2)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的尊严。

八、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
(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

(2)意义:①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当家作主
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核心和主体、依据:①核心是依宪治国。

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②主体是人民。

③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指立法)依法治国的前提。

(2)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
环节。

(3)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严肃执法、严格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4)违法必究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3、、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政府能否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
(3)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能否实现。

4、我国在实施依法治国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不健全;(2)行政执法效力有待提高;(3)司法公正有待提高;(4)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

5、: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国家:①要坚持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政府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办事。

政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切
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③实施依法治国,要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2)公民:①要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

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

③掌握法律武器,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作斗争。

④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九、监督权利
1、法律监督:
(1)法律监督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有权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
法性进行监督。

(2)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立法监督;②执法监督;③司法监督等。

(3)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的意义:保障法制的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

2、如何理解公民的建议权和监督权:
(1)建议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合理
建议的权利。

(2)监督权是指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权利。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内容: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批评权和建议权,公民可以通过提出批评建议、新闻报刊、来信来访等形式行使这项权
利。

(2)意义: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权: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可以监督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
依法行政,为民谋利,防止违法乱纪现象,使国家长治久安;
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③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4、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权的途径和渠道有:
(1)向人大代表反映;(2)采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3)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监督。

5、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要注意的问题):
(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2)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诬告和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6、青少年要积极行使监督权和建议权:
(1)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

(2)积极行使监督权是具有公民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强的表现。

(3)青少年要有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和公民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如:①对于改善环境、整顿秩序、维护治安等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

②发现违法犯罪行为,
要及时举报。

③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

④对于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
的权利。

十、权利与义务
1、公民的基本权利:
(1)人身权利: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分为:①生命健康权;②人身自由权;
③人格尊严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
(2)政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

(3)经济权利: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消费者合法权益。

(4)文化权利:受教育权。

2、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3)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4)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5)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6)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7)依法纳税的义务;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每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公民享有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为条件,受义务制约;履行了义务,就享有相应的权利。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①合一性: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

如:受教育。

②对等性: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是通过所尽的义务来决定的。

③制约性:公民所享的的权利,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受义务的制约。

4、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对公民的要求:
(1)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要求公民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公民法律意识的集中体现,每个人
都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3)那种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少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5、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享有权利:
(1)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不能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益,不能在合法的
权益之外谋求非法利益。

(2)公民应当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对于各种侵权行为依法打击,使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而绝不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6、履行义务必须做到:①法律所鼓励的积极去做。

②法律所要求的必须去做。

③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

十一、受教育权
1、受教育权:
(1)含义: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