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一直线运动的规律(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五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五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专题五 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一、单项选择题1.(仿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21T)设地球是一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O 为地心.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在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描述x 轴上各点的重力加速度g 的分布情况的是 ( ).解析 在地球内部距圆心为r 处,G M ′m r 2=mg ′,内部质量M ′=ρ·43πr 3,得g ′=4πGr 3,g ′与r 成正比;在地球外部,重力加速度g ′=G M r 2,与1r 2成正比,选项A 正确.答案 A2.(仿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19T)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设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一起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可视为圆周轨道,轨道离地球表面的高度约为119R ,运行周期为T ,则( ).A .地球质量为⎝ ⎛⎭⎪⎫201924π2GT 2R 2B .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飞船的线速度为40πR 19TC .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飞船里的宇航员受到的重力为零D .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飞船的加速度为g解析 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飞船的绕行轨道半径为2019R ,由GMm ⎝ ⎛⎭⎪⎫20R 192=m ⎝ ⎛⎭⎪⎫2πT 2·2019R ,解得地球质量为M =⎝ ⎛⎭⎪⎫201934π2GT 2R 3,选项A 错误;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飞船的线速度为v =2π·20R 19T =40πR 19T,选项B 正确;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飞船的加速度小于g ,飞船里的宇航员受到的重力不为零,选项C 、D 错误.答案 B3.(仿2012四川高考,15T)某同学设想驾驶一辆由火箭作动力的陆地太空两用汽车,沿赤道行驶并且汽车相对于地球速度可以任意增加,不计空气阻力,当汽车速度增加到某一值时,汽车将离开地球成为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航天汽车”,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 =6 400 km ,取g =10 m/s 2) ( ).A .汽车在地面上速度增加时,它对地面的压力增大B .当汽车离开地球的瞬间速度达到28 440 km/hC .此“航天汽车”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小周期为1 hD .在此“航天汽车”上弹簧测力计无法测量力的大小解析 汽车受到的重力与地面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在速度增加时,向心力增大,重力不变,支持力减小,即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减小,选项A 错误.若要使汽车离开地球,必须使汽车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28 440 km/h ,选项B 正确.此时汽车的最小周期为T =2πr 3GM =2πR 3gR 2=2πRg =5 024 s =83.7 min ,选项C 错误.在此“航天汽车”上弹簧产生形变仍然产生弹力,选项D 错误.答案 B二、不定项选择题4.(仿2013山东高考,20T)宇宙间存在一些离其他恒星较图2远的三星系统,其中有一种三星系统如图2所示,三颗质量相等的星球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任意两颗星球的距离均为R ,并绕其中心O 做匀速圆周运动.忽略其他星球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引力常量为G ,以下对该三星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颗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都等于RB .每颗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与三颗星球的质量有关C .每颗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2πRR 3Gm D .每颗星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 =2Gm R解析 三颗星球均绕中心做圆周运动,由几何关系可知r =R2cos 30°=33R ,A 错误;任一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其他两个星球的引力的合力提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F =2Gm 2R 2cos 30°=ma ,解得a =3Gm R 2,B 正确;由F=2Gm 2R 2cos 30°=m v 2r =m 4π2T 2r 得C 正确,D 错误.答案 BC5.(仿2013江苏高考,1T)冥王星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公转周期为T 0,其近日点到太阳的距离为a ,远日点到太阳的距离为b ,半短轴的长度为c ,如图3所示.若太阳的质量为M ,万有引力常量为G ,忽略其他行星对它的影响,则 ( ).A .冥王星从A ―→B ―→C 的过程中,速率逐渐变小B .冥王星从A ―→B 所用的时间等于T 04C .冥王星从B ―→C ―→D 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对它先做正功后做负功D .冥王星在B 点的加速度为4GM (b -a )2+4c 2解析 由题意可知冥王星从A ―→B ―→C 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做负功,速率逐渐变小,A 正确;冥王星从A ―→B 的过程中平均速率较大,所用的时间少,因此时间小于T 04,B 错误;冥王星从B ―→C ―→D 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C 错误;由几何关系可知,冥王星在B 点时到太阳的距离 图3为x =⎝ ⎛⎭⎪⎫b -a 22+c 2,因此GMm x 2=ma B ,可得B 点的加速度为a B =4GM (b -a )2+4c 2,D 正确. 答案 AD三、计算题6.(仿2013安徽高考,17T)一飞船在某星球表面附近,受星球引力作用而绕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为v 1,飞船在离该星球表面高度为h 处,受星球引力作用而绕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为v 2,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 .试求:(1)该星球的质量;(2)若设该星球的质量为M ,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离该星球球心r 远处具有的引力势能为E p =-GMm r ,则一颗质量为m 1的卫星由r 1轨道变为r 2(r 1<r 2)轨道,对卫星至少做多少功?(卫星在r 1、r 2轨道上均做匀速圆周运动,结果请用M 、m 1、r 1、r 2、G 表示)解析 (1)设星球的半径为R ,质量为M则G Mm R 2=m v 1 2R ,G Mm (R +h )2=m v 22(R +h )则M =h v 12v 22G (v 12-v 22)(2)卫星在轨道上有动能和势能,其总和为E (机械能)G Mm 1r 2=m 1v 2rE =E k +E p =12m 1v 2+⎝ ⎛⎭⎪⎫-G Mm 1r =-G Mm 12r W =ΔE =E 2-E 1=G Mm 12r 1-G Mm 12r 2. 答案 (1)h v 12v 22G (v 12-v 22) (2)G Mm 12r 1-G Mm 12r 2。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配套课件:第二部分:高考折桂宝典--重在调整心态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配套课件:第二部分:高考折桂宝典--重在调整心态

•(4)协调好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老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避免家长的过分关心 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 •动员学生在家里多和家长交谈,在吃饭的时候 说说学校里课堂上发生的有趣的事,营造一个
轻松和谐的迎考氛围.
•告诉学生你们的家长的很多观点也可能是错的
.但他们的用心却肯定是好的.他们爱你却不
• 2.茫然恐惶型 ——“为什么我的学习没有进
以通过快走、慢跑等形式增加运动量,让大脑
在运动中得到最好的休息;也可辅以一些深呼
吸、幻想等放松脱敏的方法,坚持做一段时间
•(3)乐观面对每一天
•我们注意到,消极悲观的人更容易出现“高原 反应”,反应程度也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 喜欢拿明天可能的坏结果来折磨今天的自己, 让今天的日子因为明天可能的问题而变得灰暗
张程度过程的几种典型类型. •不管哪种情况,都要学会理性看待高考,加强 自我调适,要相信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尤其是要自我接纳,包括欣赏自己的优势,又
要清醒自己的不足;要自我鼓励,加强自信,
相信自己一直在发展进步,未来的自己肯定能
超越现在;必要时结合一定的放松训练,劳逸
其次是考试前的心理状态,第三是学习方法,
•心理学中有一定律叫做叶克斯-多得森法则,
该法则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 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 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 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作为高三后期学生 心理方面常出现的问题类型和调整方法有以下 几个方面.
•考试焦虑过强的同学不排除有些是因为不太注 意总结考试技能,单纯以为认真学习、认真考 试就能有好成绩.不得不承认,考试不仅仅在 于对已学知识层面的检查,更是对我们应试技
能、考试心态等的综合衡量.比如说,考试时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物理分类汇编专题01 直线运动(解析版)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物理分类汇编专题01 直线运动(解析版)

专题01直线运动1.(2024浙江1月考题)2.杭州亚运会顺利举行,如图所示为运动会中的四个比赛场景。

在下列研究中可将运动员视为质点的是()A.研究甲图运动员的入水动作B.研究乙图运动员的空中转体姿态C.研究丙图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的平均速度D.研究丁图运动员通过某个攀岩支点的动作【答案】C【解析】A.研究甲图运动员的入水动作时,运动员的形状和体积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够忽略,此时运动员不能够看为质点,故A错误;B.研究乙图运动员的空中转体姿态时,运动员的形状和体积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够忽略,此时运动员不能够看为质点,故B错误;C.研究丙图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时,运动员的形状和体积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能够忽略,此时运动员能够看为质点,故C正确;D.研究丁图运动员通过某个攀岩支点的动作时,运动员的形状和体积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够忽略,此时运动员不能够看为质点,故D错误。

故选C。

2.(2024年辽宁卷考题)1.2024年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探测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火箭升空过程中,以下描述其状态的物理量属于矢量的是()A.质量B.速率C.动量D.动能【答案】C【解析】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所以动量是矢量,而质量、速率、动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故选C。

3.(2024年新课标考题)1.一质点做直线运动,下列描述其位移x或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AB.物体做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成函数关系,AB 选项中一个时间对应2个以上的位移,故不可能,故AB 错误;CD.同理D 选项中一个时间对应2个速度,只有C 选项速度与时间是成函数关系,故C 正确,D 错误。

故选C。

4.(2024年江西卷)3.某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关系为x =1+2t +3t 2,则关于其速度与1s 内的位移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是刻画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1s 内的位移大小为6mB.速度是刻画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1s 内的位移大小为6mC.速度是刻画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1s 内的位移大小为5mD.速度是刻画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1s 内的位移大小为5m 【答案】C【解析】根据速度的定义式xv t∆=∆表明,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高考物理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1直线运动问题.docx

高考物理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1直线运动问题.docx

大题精做一直线运动问题1.【2019山东省模拟】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分析交通违法事例,将警示我们遵守交通法规,珍惜生命。

一货车严重超载后的总质量为49t,以54km/h的速率匀速行驶。

发现红灯时司机刹车,货车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2.5m/s2(不超载时则为5m/s2)。

⑴若前方无阻挡,问从刹车到停下来此货车在超载及不超载时分别前进多远?⑵若超载货车刹车时正前方25m处停着总质量为1t的轿车,两车将发生碰撞,设相互作用0.1s 后获得相同速度,问货车对轿车的平均冲力多大?【解析】(1)货车刹车时的初速是v0=15m/s,末速是0,加速度分别是2.5m/s2和5m/s2,根据位移推论式v t2−v02=2as得:S=220 2tv va代入数据解得:超载时的位移S1=45m不超载是的位移S2=22.5m(2)、根据位移推论式v t2−v02=2as可求出货车与轿车相撞时的速度为=225-2×2.5×25=10m/s相撞时两车的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动量守恒,根据 Mv=(M+m)V共得:V共=9.8m/s以轿车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量定理有ft=mV共解得:f=9.8×104N1.【2019安徽省模拟】强行超车是道路交通安全的极大隐患之一。

下图是汽车超车过程的示意图,汽车甲和货车均以36km/h的速度在路面上匀速行驶,其中甲车车身长L1=Sm、货车长L2 =8m,货车在甲车前s= 3m。

若甲车司机开始加速从货车左侧超车,加速度大小为2m/s2。

假定货车速度保持不变,不计车辆变道的时间及车辆的宽度。

求:(1)甲车完成超车至少需要多长时间;(2)若甲车开始超车时,看到道路正前方的乙车迎面驶来,此时二者相距110m,乙车速度为54km/h。

甲车超车的整个过程中,乙车速度始终保持不变,请通过计算分析,甲车能否安全超车。

【解析】(1)甲经过t刚好完成超车,在t内甲车位移v1t+12at2货车的位移v2t根据几何关系x2+L1+L2+s带入数值得甲车最短的超车时间为4s(2)假设甲车能安全超车,在最短4s内甲车位移m乙车位移v3t=60m由于x3=116m>110m,故不能安全超车。

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三轮考前通关:回归教材查缺补漏1力和直线运动

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三轮考前通关:回归教材查缺补漏1力和直线运动

2.力、物体的平衡 (1)弹力 ①几种弹力方向 •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子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轻杆产生的弹力,既可以是压力,也可以是拉力,方向不 一定沿杆. •弹簧产生的压力或拉力沿轴线方向. •有接触面的弹力方向一定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 物体. ②弹簧弹力的大小:F=kx
(2)滑动摩擦力 ①大小:F=μFN ②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力的合成与分解 ①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 (4)共点力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平衡条件:F 合=0
始刹车 ) .为保证两车紧急刹车过程不相碰,甲、乙两车行
驶过程至少应保持多大距离?
解析 甲刹车经时间 t(t>0.5 s), 甲、乙两车的运动情景如图所示. 甲车位移为 1 2 32 x1=v0t- a1t =16t- t 2 2 甲车速度为 乙车位移为 v1=v0-a1t=16-3t 1 x=v0×0.5+v0(t-0.5)- a2(t-0.5)2 2
物体丙的位移图线上每一点的切线与时间轴的夹角 θ 的正切 值越来越大,所以丙物体做加速运动;随时间的增大,甲物 体的位移图线上每点的切线与时间轴的夹角 β逐渐变小,所
以甲物体做减速运动.故选BCD.
答案 BCD
4.(单选)图3是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由图象可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
).
A.t=1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B.t=5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 m/s2 C.第3 s内物体的位移为1.5 m D.物体在加速过程的位移比减速过程的位移大 图3
6.(2013· 江苏卷,14)如图4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 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 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若砝 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 m 1 和 m 2 ,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十二振动和波光学(含答案解析)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十二振动和波光学(含答案解析)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专题十二振动和波光学一、单项选择题1.(仿2013江苏高考,12B(1)T)蜘蛛虽有8只眼睛,但视力很差,完全靠感觉来捕食和生活,它的腿能敏捷地感觉到落在丝网上的昆虫对丝网造成的振动.当丝网的振动频率为f=200 Hz左右时,丝网振动的振幅最大,最大振幅为0.5 cm.已知该丝网共振时,蜘蛛能立即捕捉到丝网上的昆虫.则对于落在丝网上的昆虫().A.当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200 Hz左右时,蜘蛛能立即捕捉到它B.当其翅膀振动的周期为0.05 s左右时,蜘蛛能立即捕捉到它C.当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 Hz左右时,蜘蛛能立即捕捉到它D.当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250 Hz左右时,该丝网的振幅等于5 cm解析对于落在丝网上的昆虫,当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200 Hz左右时,或周期为0.005 s左右时,丝网发生共振,蜘蛛能立即捕捉到它,选项A正确,B 错误.对于落在丝网上的昆虫,当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 Hz左右时,丝网不能发生共振,蜘蛛不能立即捕捉到它,选项C错误.对于落在丝网上的昆虫,当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250 Hz左右时,丝网不发生共振,该丝网的振幅一定小于0.5 cm,选项D错误.答案 A2.(仿2013福建高考,16T)一列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5所示,已知波的速度为10 m/s.则t=0.2 s时刻正确的波形应是下图中的().解析由波形图可知波长λ=4.0 m,周期T=λv=0.4 s,再经过半个周期即t=0.2 s时刻x=0处质点位于波谷位置,A正确.答案 A3.(仿2013北京高考,14T)由某种介质射向空气的一束光,其折射光束如图6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a、b两束光先后照射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图5则a光的条纹间距比b光的条纹间距大B.单色光b的频率较小,在介质中b的速度较大C.若增大从介质进入空气的入射角,b光的折射光线先消失D.从相同介质以相同方向射向空气,其界面为平面,若b光不能进入空气,则a光有可能进入空气解析由折射定律知折射率n a>n b,则两束光的频率f a>f b,波长λa<λb.由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ld λ知,选项A错误;由v=cn知,选项B正确;由sin C=1n知临界角C a<C b,选项D错误;若增大从介质进入空气的入射角,折射光线最先消失的是a光,选项C错误.答案 B二、不定项选择题4.(仿2013浙江高考,14T)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无影灯是利用光的衍射原理B.刮胡刀刀片的影子边缘模糊不清是光的衍射现象C.水的视深比实际深度浅是光的全反射现象D.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在镜头前加一个偏振片可以减少反射光的强度解析无影灯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选项A错误;刮胡刀刀片的影子边缘模糊不清是光的衍射现象,选项B正确;水的视深比实际深度浅是光的折射现象,选项C错误;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在镜头前加一个偏振片可以减少反射光的强度,选项D正确.答案BD5.(仿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Ⅰ,34T)如图7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介质中x=2 m处的质点P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7A.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20 m/sC.经过0.1 s时,质点Q的运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D.经过0.35 s时,质点Q距平衡位置的距离大于质点P距平衡位置的距离解析由y-t图象知P点沿-y方向振动,则波沿+x方向传播,A项正确.由y-x图象知,波长λ=4 m.由y-t图象知周期T=0.2 s,波速v=λT=20 m/s,B项正确.因t=0.1 s=T2,则Q点的运动方向沿-y方向,C项错.当t=0.35s=34T时,P点位于波峰处,而Q既不在波峰也不在波谷,故D项错.答案AB。

直线运动-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物理分项汇编(解析版)

直线运动-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物理分项汇编(解析版)

专题01直线运动2023高考真题1(2023浙江高考1月卷)“神舟十五号”飞船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在轨运行如图所示,则()A.选地球为参考系,“天和”是静止的B.选地球为参考系,“神舟十五号”是静止的C.选“天和”为参考系,“神舟十五号”是静止的D.选“神舟十五号”为参考系,“天和”是运动的【答案】C【解析】“神舟十五号”飞船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在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选地球为参考系,二者都是运动的,AB错误;“神舟十五号”飞船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二者相对静止,选项C 正确,D错误。

2(2023浙江高考6月卷)在足球运动中,足球入网如图所示,则()A.踢香蕉球时足球可视为质点B.足球在飞行和触网时惯性不变C.足球在飞行时受到脚的作用力和重力D.触网时足球对网的力大于网对足球的力【答案】B【解析】A.在研究如何踢出“香蕉球”时,需要考虑踢在足球上的位置与角度,所以不可以把足球看作质点,故A错误;B.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足球在飞行和触网时质量不变,则惯性不变,故B正确;C.足球在飞行时脚已经离开足球,故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只受重力,故C错误;D.触网时足球对网的力与网对足球的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3(2023全国乙卷)一同学将排球自O点垫起,排球竖直向上运动,随后下落回到O点。

设排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和速度大小成正比。

则该排球()A.上升时间等于下落时间B.被垫起后瞬间的速度最大C.达到最高点时加速度为零D.下落过程中做匀加速运动【答案】B【解析】A.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的位移大小相同,上升过程的末状态和下降过程的初状态速度均为零。

对排球受力分析,上升过程的重力和阻力方向相同,下降过程中重力和阻力方向相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上升过程中任意位置的加速度比下降过程中对应位置的加速度大,则上升过程的平均加速度较大。

由位移与时间关系可知,上升时间比下落时间短,A错误;B.上升过程排球做减速运动,下降过程排球做加速运动。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配套课件:阅卷老师揭秘(共14张PPT)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配套课件:阅卷老师揭秘(共14张PPT)

联立①②③式得
Q=CBLv
④(2 分)
(2)设金属棒的速度大小为 v 时经历的时间为 t,通过金属棒的电流
为 i.金属棒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方向沿导轨向上,大小为
F=Bli
⑤(2 分)
设在时间间隔(t,t+Δt)内流经金属棒的电荷量为 ΔQ,按定义有
i=ΔΔQt
⑥(2 分)
ΔQ 也是平行板电容器极板在时间间隔(t,t+Δt)内增加的电荷量,
图1
(1)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的电荷量与金属棒速度大小的关系; (2)金属棒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解析 (1)设金属棒下滑的速度大小为 v,则感应电动势为 E=BLv
①(1 分)
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为
U=E
②(1 分)
设此时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的电荷量为 Q,按定义有
C=UQ
③(1 分)
一、阅卷老师揭秘
1.评分标准科学严谨 我们看一下评分标准是如何产生的. (1)先由高考命题组给出“参考答案”; (2)阅卷专家组研究试卷,分析答案,“初定评分细则”; (3)阅卷专家组“试评试卷”(“通过调阅部分学生试卷”, 看试题中的学生答案,和高考命题组给出的“参考答案”以 及“初定评分细则”相比,还有什么新的说法或者答案并进 行摘录); (4)阅卷专家组根据试评情况,再次分析、汇总答案,“修 改”初定评分细则,形成“再定评分细则”;
(2)以上面典例为例说明考生答题中出现的细节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与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常见错误和相关建 议:
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
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差,不
能力性错误
能对金属棒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列出⑤~⑩式后不能根据 牛顿第二定律列出⑪式,或列出后也不能正确解出加速度的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七静电场(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七静电场(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唐玲收集整理专题七静电场1.(仿2013海南高考,1T)两点电荷A、B带电荷量Q A>Q B,在真空中相距r,现将检验电荷q置于某一位置C时,所受的库仑力恰好为零,则( ).A.A和B为异种电荷时,C在A、B之间连线上靠近B一侧B.A和B为异种电荷时,C在A、B连线的延长线上A外侧C.A和B为同种电荷时,C在A、B之间连线上靠近B一侧D.A和B无论为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C都不在AB连线以及延长线上解析根据检验电荷q置于某一位置C时,所受的库仑力恰好为零可得C点的合场强为零,并且此位置一定在AB直线上,由场强的叠加原理可得场强为零的点,若是异种电荷一定在A、B连线之间靠近电荷量小的B端,若是同种电荷一定在A、B连线的延长线上靠近电荷量小的B端(即B的外侧),所以答案为C.答案 C2.(仿2013山东高考,19T)如图6所示,AC、BD为圆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圆心为O,半径为R.电荷量分别为+Q、-Q的两点电荷放在圆周上,它们的位置关于AC对称,+Q与O点的连线和OC间的夹角为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6A .O 点的场强大小为kQR 2,方向由O 指向D B .O 点的场强大小为3kQR 2,方向由O 指向DC .A 、C 两点的电势关系是φA <φCD .电荷量为q 的正电荷在A 点的电势能大于在C 点的电势能解析 本题考查点电荷电场强度的计算、场强叠加原理,O 点的场强大小为E O =2kQ R 2cos 30°=3kQR 2,方向由O 指向D ,A 错,B 正确.A 、C 两点在同一等势面上电势相等,同一电荷在A 、C 两点电势能相等,C 、D 错. 答案 B3.(仿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Ⅰ,15T)均匀带电的球壳在球外空间产生的电场等效于电荷集中于球心处产生的电场.如图7所示,在半球面AB 上均匀分布的正电荷,总电荷量为q ,球面半径为R ,CD 为通过半球顶点与球心O 的轴线,在轴线上有M 、N 两点,OM =ON =2R .已知M 点的场强大小为E ,则N 点的场强大小为( ).A.kq2R 2-E B.kq 4R 2C.kq4R 2-E D.kq4R 2+E 解析 把AB 右侧半球面补齐,即将电荷量分别为+q 、-q 的两个半球面叠加在一起,AB 在N 点的场强相当于所带电荷量为2q 的完整的球壳在N 点的场强大小E 1减去多加的所带电荷量为-q 的半球面在N 点的场强大小E 2,E 2等于原电场在M 点的场强大小E ,则E N =E 1-E 2=2qk(2R )2-E ,A 正确.答案 A 二、不定项选择题4.(仿2013重庆高考,3T)在点电荷Q 的电场中,一个电子通过时的轨迹如图8实线所示,a 、b 为两个等势面,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Q 为负电荷图7B.运动中,电子总是克服电场力做功C.电子经过两等势面的动能E k b>E k aD.电子在两等势面上的电势能E p a<E p b解析由运动轨迹可得电子受到斥力,故电子和场源带同种电荷,电子靠近场源电场力做负功,电子远离场源电场力做正功,所以E k a>E k b,E p a<E p b,故选A、D.答案AD5.(仿2013广东高考,15T)如图9所示,平行金属板A、B之间有加速电场,C、D之间有偏转电场,M为荧光屏.今有质子(11H)、氘核(12H)和氚核(13H)均由A板从静止开始被加速电场加速后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偏转电场,最后打在荧光屏上(不计粒子重力).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三种粒子从B板射出时的速度之比为6∶3∶ 2B.三种粒子同时打到荧光屏上C.偏转电场的电场力对三种粒子做功之比为1∶2∶3D.偏转电场的电场力对三种粒子做功之比为1∶1∶1解析由qU0=12mv2得三种B板射出时的速度之比为6∶3∶2,A项正确.由t=Lv(L为B到M的距离)知三种粒子不能同时打到荧光屏上,B项错.粒子在极板间运动时间为t0=lv,设极板间电场强度为E,偏转距离y=eE2mt2=El2 4U0,电场力做功W=eEy=eE2l24U0.与位置无关,故做功之比为1∶1∶1,C错,D对.答案AD 三、计算题图96.(仿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Ⅱ,24T)如图10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场强E=1.0×104 N/C.电场内有一半径R=2.0 m的光滑绝缘细圆环形轨道竖直放置且固定,有一质量为m=0.4 kg、带电荷量为q=+3.0×10-4 C的带孔小球穿过细圆环形轨道静止在位置A,现对小球沿切线方向作用一瞬时速度v A,使小球恰好能在光滑绝缘细圆环形轨道上做圆周运动,取圆环的最低点为重力势能和电势能的零势能点.已知g=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1)瞬时速度v A的大小;(2)小球机械能的最小值.解析(1)如图所示,小球的平衡位置在A点,此时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F与重力的夹角为θ,则tan θ=qEmg=34,θ=37°,F=5mg 4.小球速度最小时的位置在过平衡位置的直径的另一端B,且v B=0,从B位置到A位置,由动能定理有5mg 4×2R=12m(vA2-vB2),代入数据得vA=10 m/s.(2)由功能关系可知,除重力外的其他力做负功越多,小球的机械能越小,因此小球机械能的最小值的位置在小球电势能的最大值的位置,即在图中D位置,设机械能的最小值为E min,则由能量守恒定律得1 2mvA2+mgR(1-cos θ)-EqR(1+sin θ)=Emin.代入数据得E min=12 J.答案(1)10 m/s(2)12 J图10。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十三热学(自选模块)(含答案解析)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十三热学(自选模块)(含答案解析)

专题十三热学(自选模块)
一、单项选择题
1.(仿2013广东高考,18T)氧气钢瓶充气后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假设氧焊时,氧气从管口缓慢流出时,瓶内外温度始终相等且保持不变,氧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计.则在氧焊过程中瓶内氧气().A.分子总数减少,内能不变
B.密度减小,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C.吸收热量,对外做功
D.单位时间内分子对氧气瓶单位面积的碰撞次数增加
解析由于瓶内外温度始终相等,瓶内外氧气分子平均动能相等,但瓶内氧气分子数逐渐减少,所以瓶内氧气内能减少,选项A、B错误;由于瓶内气体缓慢流出过程中氧气体积增大,氧气对外做功,而作为理想气体,温度不变则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氧气需要吸收热量,选项C正确;
由于瓶内氧气分子数量减少,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 C
2.(仿2013北京高考,13T)某一密闭容器中密封着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对器壁的顶部没有作用力
B.若气体膨胀对外界做功,则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C.若气体被压缩,外界对气体做功,则气体内能一定增加
D.若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气体膨胀对外界做的功,则气体分子的动能一定不变
解析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密闭容器内的气体仍然有压强,气体对器壁的顶部有作用力,所以选项A错误;气体膨胀,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力做负功,气体的分子势能增大,选项B正确;外界对气体做功,但气体有可能向外界放热,所以内能的变化情况不能确定,选项C错误;气体从外界吸收的。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十一交流电路和变压器(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十一交流电路和变压器(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桑水制作专题十一交流电路和变压器一、选择题1.(仿2013山东高考,17T)如图4甲所示为一发电机原理图,产生的交变电流接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2∶1,副线圈输出的电动势e 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发电机线圈电阻忽略不计,则( ).图4A.在t=0.01 s时刻,穿过发电机线圈的磁通量最大B.变压器原线圈中瞬时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1322sin 50πt VC.若仅使发电机线圈的转速增大一倍,则变压器副线圈输出电压的频率增大一倍,而电压最大值不变D.若仅使发电机线圈的转速增大一倍,则变压器副线圈输出电压的频率和最大值都增大一倍解析根据题图乙可知,在t=0.01 s时刻,变压器副线圈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为零,说明穿过原副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磁通量最大,而此时发电机线圈中的瞬时电流最大,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磁通量为零,选项A错误;根据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可知,原、副线圈中电流的周期、频率相同,根据题图乙可知,周期T=0.02 s,角速度ω=2πT=100π rad/s,所以副线圈输出的电动势e=62sin 100πt V,原线圈输入的瞬时电动势e′=1322sin 100πt V,选项B错误;若仅使发电机线圈的转速n增大一倍,根据关系式f=n,ω=2πn以及Em=BSω可知,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或副线圈输出电压)的频率和最大值都增大一倍,所以选项C错误,D正确.答案 D2.(仿2013江苏高考,8T)如图5甲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0∶1,R1=20 Ω,R2=30 Ω,C为电容器.已知通过R1的正弦交流电如图乙所示,则( ).图5A.交流电的频率为0.02 HzB.原线圈输入电压的最大值为200 2 VC.电阻R2的电功率约为6.67 WD.通过R3的电流始终为零解析变压器不改变交流电的周期和频率,据图乙可知交流电的周期为0.02 s、频率为50 Hz,A错.由图乙可知通过R1的电流最大值为I m=1 A,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其最大电压为U m=I1m R1=20 V,再根据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等于匝数之比可知原线圈输入电压的最大值为200 V,B错;因为电容器有通交流、隔直流的作用,则有电流通过R3和电容器,D错;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可知电阻R2的功率P2=UR22R2=⎝⎛⎭⎪⎫U1m22R2=⎝⎛⎭⎪⎫202230W=6.67 W,C对.答案 C3.(仿2013广东高考,16T)在图6甲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正弦交变电压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已知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10∶1,串联在原线圈电路中电流表A1的示数为1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6A.电压表V的示数为200 2 VB.变压器的输出功率为200 WC.变压器输出端交流电的频率为100 HzD.电流表A2的示数为0.1 A解析电表测量的是有效值,电压表V测量原线圈两端交变电压的有效值,所以其示数为U1=Um2=200 V,A错误;变压器的输出功率等于输入功率,即P出=P入=U1I1=200 W,B正确;变压器不改变输入交流电的频率,变压器输出端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C错误;电流表A2的示数为I2=n1I1n2=10 A,D错误.答案 B二、不定项选择题4.(仿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17T)如图7所示,电路中的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S为单刀双掷开关.P是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U1为加在原线圈两端的交变电压,I1、I2分别为原线圈、副线圈中的电图7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保持P 的位置及U 1不变,S 由b 切换到a ,则R 上消耗的功率减小B .保持P 的位置及U 1不变,S 由a 切换到b ,则I 2减小C .保持P 的位置及U 1不变,S 由b 切换到a ,则I 1增大D .保持U 1不变,S 接在b 端,将P 向上滑动,则I 1减小解析 保持P 的位置及U 1不变,当S 由b 切换到a ,则副线圈的匝数n 2增大,输出电压U 2增大,I 2=U 2R 增大,I 1=n 2I 2n 1增大,R 上消耗的功率P =U 22R 增大,A错误,C 正确;当S 由a 切换到b ,则副线圈匝数减小,输出电压U 2减小,I 2=U 2R减小,选项B 正确;若保持U 1不变,S 接在b 端,将P 向上滑动,那么输出电压U 2不变,R 减小,I 2=U 2R 增大,I 1=n 2I 2n 1增大,D 错误.答案 BC5.(仿2013天津高考,4T)一正弦交变电流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8所示.由图可知( ).A .该交变电流的频率为25 HzB .该交变电流电压的有效值为141.4 VC .该交变电流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u =100 sin(25t )VD .若将该交变电流的电压加在阻值R =100 Ω的电阻两端,则电阻消耗的功 率是50 W解析 从题图中可知,该交变电流的周期为4×10-2s ,频率为f =25 Hz ,A 正确;最大值为U m =100 V ,有效值为U =U m 2=100×0.707 V =70.7 V ,B 错误;ω=2πf =50 π rad/s ,交变电流电压瞬时值的表达式为u =100sin(50πt )V ,C 错误;将该交变电流的电压加在阻值R =100 Ω的电阻两端,则电图8阻消耗的功率为P=U2R=⎝⎛⎭⎪⎫10022100W=50 W,D正确.答案AD三、计算题6.(仿2012安徽高考,23T)用均匀导线弯成正方形闭合线框abcd,线框每边长10 cm,每边的电阻值为0.1 Ω.把线框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0.1 T的匀强磁场中,并使它绕轴O1O2以ω=100 rad/s的角速度匀速旋转,旋转方向如图9所示(沿O2O1由O2向O1看为顺时针方向).已知O1、O2两点分别在ad和bc上,轴O1O2在线框平面内,并且垂直于B,O1d=3O1a,O2c=3O2b.(1)当线框平面转至和B平行的瞬时(如图9所示位置)①每个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各是多少?②线框内感应电流的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2)求线框由图所示位置旋转π3的过程中产生的平均电动势的大小;(3)线框旋转一周内产生的热量为多少?解析(1)①令L表示正方形线框的边长,R表示其每边的电阻值,则L=0.1 m,R=0.1 Ω,设此时cd段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E cd,ab段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E ab,则E cd=BLv1=3BL2ω4=0.075 VE ab =BLv2=BL2ω4=0.025 Vda段和bc段不切割磁感线,所以它们的电动势都是零.②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E=E1+E2=0.1 V线框中的感应电流为I=E4R=0.25 A根据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可判断电流方向沿dcbad.图9(2)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线框由图所示位置旋转π3的过程中产生的平均电动势的大小 E -=ΔΦΔt=B ΔST 6=3BS ωsinπ3π=3320πV =0.083 V (3)线框旋转一周产生的热量为Q =⎝ ⎛⎭⎪⎫I m 22R 总T =⎝ ⎛⎭⎪⎫I m 224R 2πω=2.5π×10-4 J =7.85×10-4 J答案 (1)①E cd =0.075 V E ab =0.025 V E da =E bc =0 ②0.25 A 方向沿dcbad (2)0.083 V (3)7.85×10-4J。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配套课件:第二部分:高考折桂宝典--应试得分技巧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配套课件:第二部分:高考折桂宝典--应试得分技巧

解得
v3=2qBa3mah2+h2
(4 分)
由几何条件可知,粒子不能与挡板碰撞三次或三次以上回到 P 点.
理由如下:
由几何关系可知,经碰撞后,相邻两次入射点或相邻两次出射点均
向左移动相同的距离 Δx,设碰撞次数为 n,回到 P 点的条件为:a
=(n+1)Δx 和 Δx>a4.
解得:n<3,故 n 只能取 0、1、2.
•①who,即要指明你的研究对象是谁,是哪个 物体或是哪几个物体所组成的系统. •②where,即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你所研究的是哪一段过程 ,或在哪一位置上的状态. •③why,即要指明你使用某条物理定律定理的 依据是什么. •④which,即要指明你的物理方程所对应的定 律、定理.
•物理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 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 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同时方程 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 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同样不能代替方程式 .方程式有多个时,一般要分别列出并进行编 号,便于计算说明.
•怎么在高考考场上完成一份清晰整洁的卷面呢 ?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养成习惯.下面我结 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提出以下建议. •①笔画清晰.整洁的字体,并不是要求考生刻 意美化字体,把字写得有艺术性,而是要求笔 画清晰,可以理解成“一个字中笔画与笔画能 分得开,不要发生笔画粘连现象”. •②大小适宜.可以这么说,如果答题区为方格
•(5)答题模板 •解 设……(未知量) •对……过程由……公式得: •……(具体问题的原始方程) •对……过程由……公式得. •……(具体问题的原始方程) •联立以上各式(或联立①②式)得:
•(6)网上阅卷 •网上阅卷,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的不是考生的 试卷,而是将考生试卷扫描后由电脑进行分割 的图片.图片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到卷阅的质 量和考生的成绩.影响图片清晰度的因素有两 个方面:一是电脑扫描仪的质量,二是考生的 卷面质量.就目前来讲,高考用的电脑扫描仪 均为最先进的高清晰扫描仪,不会出现“原版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六功和能(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六功和能(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专题六功和能一、单项选择题1.(仿2011江苏高考,4T)高中生小明骑电动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因电瓶“没电”,改用脚蹬车以5 m/s的速度匀速前行,骑行过程中所受阻力恒为车和人总重的0.02,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根据估算,小明骑此电动车做功的平均功率最接近().A.10 W B.100 W C.1 kW D.10 kW解析设小明和车的总质量为80 kg,则阻力f=kmg=0.02×80×10 N=16 N,匀速前行时牵引力F=f=16 N,小明骑此电动车做功的平均功率为P=F v=16×5 W=80 W,只有选项B正确.答案 B2.(仿2013浙江高考,17T)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时速率为1 m/s.从此刻开始在与速度平行的方向上对其施加一水平作用力F,力F和滑块的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5a和图b所示,则(两图取同一正方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图5A .滑块的质量为0.5 kgB .滑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C .第1 s 内摩擦力对滑块做功为-1 JD .第2 s 内力F 的平均功率为1.5 W解析 由图a 得F 1=1 N ,F 2=3 N ,由图b 得2 s 内滑块的加速度不变,即为a =1-02-1m/s 2=1 m/s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1+f =ma ,F 2-f =ma ,而f =μmg ,解得f =1 N ,μ=0.05,m =2 kg ,选项A 、B 错误;由v -t 图象面积法得第1 s 内滑块的位移s 1=12×(-1)×1 m =-0.5 m ,第1 s 内摩擦力对滑块做功为W 1=-f |s 1|=-0.5 J ,选项C 错误;第2 s 内力F 的平均功率为F 2·v 1+v 22=3×0+12 W =1.5 W ,选项D 正确.答案 D二、不定项选择题3.(仿2013江苏高考,9T)如图6所示,将一轻弹簧下端固定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底端,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上端位于A 点.质量为m 的物体从斜面上的B 点由静止下滑,与弹簧发生相互作用后,最终停在斜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最终将停在A 点B .物体第一次反弹后不可能到达B 点C .整个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D .整个过程中物体的最大动能大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解析 因物体由静止下滑,说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于摩擦力,所以物体最终停下后一定要压缩弹簧,不可能停在A 点,选项A 错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物体第一次反弹后不可能到达B 点,选项B 正确;因整个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最终压缩弹簧也要克服弹力做功,所以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弹簧的 图6弹性势能,选项C正确;整个过程中物体第一次向下运动到A点下方斜面上某一点时合力为零,速度最大,此时有最大动能E km,从该点到速度为零的过程中,根据功能关系有E pm=E km+mgh-W f,由于重力做功mgh大于克服摩擦力做功W f,所以E pm>E km,即物体的最大动能小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选项D错误.答案BC4.(仿2013山东高考,16T)如图7所示,两光滑斜面的倾角分别为30°和45°,质量分别为2m和m的两个滑块用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滑轮连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分别置于两个斜面上并由静止释放;若交换两滑块位置,再由静止释放.则在上述两种情形中正确的有().图7A.质量为2m的滑块受到重力、绳的张力、沿斜面的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的作用B.质量为m的滑块均沿斜面向上运动C.绳对质量为m滑块的拉力均大于该滑块对绳的拉力D.系统在运动中机械能均守恒解析此题的A选项很容易做出判断,因为物体不会受到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的作用.把重力沿斜面向下分解,第一种情况下2m的物体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为mg,m的物体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为22mg,所以m物体向上加速运动;两物体对调之后,同理可得m物体向上运动,可选出B;C选项可由牛顿第三定律判断出来;因为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力,系统的机械能一定守恒,D 正确.答案BD三、实验题5.(仿2013重庆高考,6T)某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前,提出以下几种猜想:①W ∝v ,②W ∝v 2;③W ∝v ,….他们的实验装置如图8(a)所示,PQ 为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在Q 处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用来测量物体每次通过Q 点的速度).在刚开始实验时,有位同学提出,不需要测出物体质量,只要测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和读出速度传感器的示数就行了,大家经过讨论采纳了该同学的建议.图8(1)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物体质量的理由是什么?(2)让物体分别从不同高度无初速度释放,测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L 1、L 2、L 3、L 4…,读出物体每次通过速度传感器Q 的速度v 1、v 2、v 3、v 4…,并绘制了如图(b)所示的L -v 图象.根据绘制出的L -v 图象,若为了更直观地看出L 和v 的变化关系,他们下一步应该作出( ).A .L -v 2图象B .L - v 图象C .L -1v 图象D .L -1v 图象 (3)本实验中,木板与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会不会影响探究出的结果?解析 (1)因为W =ΔE k ,而W =mg (sin θ-μcos θ)L ,ΔE k =12m v 2,等式两边都有m ,所以探究W 与v 的关系可以不用测量质量m .(2)由于题图(b)是关于“L -v ”的图象,该图象为曲线,不便于直观地看出L 和v 的变化关系,所以,下一步应作出L -v 2的图象,应选A.(3)在实验中,由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所受的合力是确定的,即F 合=mg (sin θ-μcos θ),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不会影响L 和v 的关系.答案 (1)见解析 (2)A (3)不会四、计算题6.(仿2012北京高考,22T)如图9所示,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桌面右下方有半径为R 的光滑圆弧形轨道,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为2θ,轨道左右两端点A 、B 等高,左端A 与桌面的右端的高度差为H .已知物块在一向右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桌面由静止滑动,撤去拉力后物块离开桌面,落到轨道左端时其速度方向与轨道相切,随后沿轨道滑动,若轨道始终与地面保持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 ).图9求:(1)拉力对物块做的功;(2)物块滑到轨道最低点时受到的支持力大小.解析 (1)A 点的速度v A 分解如图,则v 0=v ytan θ① 竖直方向v y 2=2gH ② 由动能定理W F =12m v 02③ 联立①②③式解得W F =mgHtan 2θ④ (2)在A 点,v A =v ysin θ⑤ 从A 到最低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R (1-cos θ)=12m v 2-12m v A 2⑥ 在最低点对物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v 2R ⑦联立②⑤⑥⑦式解得F N=(3-2cos θ)mg+2mgHR sin2θ⑧答案(1)mgHtan2θ(2)(3-2cos θ)mg+2mgHR sin2θ。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直线运动练习含答案

新高考物理复习专题一直线运动练习含答案

专题一直线运动五年高考考点过关练考点一运动的描述1.(2021浙江6月选考,2,3分)用高速摄影机拍摄的四张照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甲图中猫在地板上行走的速度时,猫可视为质点B.研究乙图中水珠形状形成的原因时,旋转球可视为质点C.研究丙图中飞翔鸟儿能否停在树桩上时,鸟儿可视为质点D.研究丁图中马术运动员和马能否跨越障碍物时,马可视为质点答案A2.(2023浙江1月选考,3,3分)“神舟十五号”飞船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在轨运行如图所示,则()A.选地球为参考系,“天和”是静止的B.选地球为参考系,“神舟十五号”是静止的C.选“天和”为参考系,“神舟十五号”是静止的D.选“神舟十五号”为参考系,“天和”是运动的答案C3.(2023福建,1,4分)“祝融号”火星车沿如图所示路线行驶,在此过程中揭秘了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分层结构,该研究成果被列为“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

“祝融号”从着陆点O处出发,经过61天到达M处,行驶路程为585米;又经过23天,到达N处,行驶路程为304米。

已知O、M间和M、N间的直线距离分别约为463米和234米,则火星车()A.从O处行驶到N处的路程为697米B.从O处行驶到N处的位移大小为889米C.从O处行驶到M处的平均速率约为20米/天D.从M处行驶到N处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0米/天答案D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应用4.(2022全国甲,15,6分)长为l的高速列车在平直轨道上正常行驶,速率为v0,要通过前方一长为L的隧道,当列车的任一部分处于隧道内时,列车速率都不允许超过v(v<v0)。

已知列车加速和减速时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和2a,则列车从减速开始至回到正常行驶速率v0所用时间至少为()A.v0−v2a +L+lvB.v0−va+L+2lvC.3(v0−v)2a +L+lvD.3(v0−v)a+L+2lv答案C5.(2022辽宁,7,4分)如图所示,一小物块从长1 m的水平桌面一端以初速度v0沿中线滑向另一端,经过1 s 从另一端滑落。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一直线运动的规律(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一直线运动的规律(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桑水制作专题一直线运动的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仿2013四川,6T)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5所示,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图5 B.甲物体的加速度比乙物体的加速度大C.前4 s内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同D.t=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解析由v-t图象可知甲、乙两物体均沿正方向运动,A错误;图线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甲图线的斜率小于乙图线的斜率,故甲物体的加速度比乙物体的加速度小,B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由图象可知,前4 s内甲物体的位移小于乙物体的位移,C错误;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故t=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D正确.答案 D2.(仿2012江苏高考,4T)某人将小球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下抛出,经过一段时间小球与地面碰撞,然后向上弹回.以抛出点为原点,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小球与地面碰撞时间极短,不计空气阻力和碰撞过程中动能损失,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小球从抛出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的是( ).解析从抛出到落地,小球竖直向下做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为正,图线在时间轴上方);之后,小球落地原速率反弹,然后竖直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方向为负,图线在时间轴下方).整个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为g,方向竖直向下(正方向),所以斜率始终为正,选项C图正确.答案 C二、不定项选择题3.(仿2012山东高考,16T)“星跳水立方”节目中,某明星从跳板处由静止往下跳的过程中(运动过程中某明星可视为质点),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6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6A .跳板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0 mB .该明星入水前处于失重状态,入水后处于超重状态C .1 s 末该明星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D .该明星在整个下跳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 m/s解析 由图象面积的意义得跳板距离水面的高度为h =12×10×1 m =5 m ,A 错.入水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入水后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B 项正确.1 s 末速度方向不变,C 项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得v -=12×10×1.51.5m/s =5 m/s ,D 项正确. 答案 BD4.(仿2013广东高考,20T)一质量为m 的滑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通过频闪照片分析得知,滑块在最开始2 s 内的位移是最后2 s 内位移的两倍,且已知滑块最开始1 s 内的位移为2.5 m ,由此可求得( ).A .滑块的加速度为5 m/s 2B .滑块的初速度为5 m/sC .滑块运动的总时间为3 sD .滑块运动的总位移为4.5 m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滑块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其逆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其运动的总时间为t ,加速度为a ,设逆运动最初2 s 内位移为x 1,最后2 s 内位移为x 2,由运动学公式有x 1=12a ×22,x 2=12at 2-12a (t -2)2,且x 2=2x 1;2.5=12at 2-12a (t -1)2,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可解得a =1 m/s 2,t =3 s ,A 错误,C 正确;v 0=at =1×3 m/s =3 m/s ,B 错误;x =12at 2=12×1×32 m =4.5 m ,D 正确. 答案 CD三、实验题5.(仿2012山东高考,21(1)T)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图7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图8(1)上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8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得加速度a=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回答下列两个问题:①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质量m1C.滑块的质量m2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E.滑块运动的时间t②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取后六个数据,分成两组,根据Δx=aT2,整理得a=[(3.39+3.88+4.37)-(1.89+2.40+2.88)]×10-2(3×5×0.02)2m/s2=0.497 m/s2.(2)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3g-μm2g=(m2+m3)a,所以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滑块质量m2、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②测量质量的实验器材是天平.(3)由(2)中的表达式得出动摩擦因数为μ=m3g-(m2+m3)am2g.由于纸带与限位孔之间有摩擦或托盘下落时受空气阻力,加速度a的真实值偏小,所以实验测得的动摩擦因数与真实值相比偏大.答案(1)0.497 m/s2(0.495 m/s2~0.497 m/s2均可)(2)①CD ②天平(3)m3g-(m2+m3)am2g偏大纸带与限位孔间有摩擦四、计算题6.(仿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24T)一传送带装置如图9所示,其中AB段是水平的,长度L AB=4 m,BC段是倾斜的,长度L BC=5 m,倾角为θ=37°,AB和BC由B点通过一段短的圆弧连接(图中未画出圆弧),传送带以v=4 m/s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转,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现将一个工件(可看做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A点,求:(1)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图9(2)工件沿传送带上升的最大高度;(3)工件运动了23 s后所在的位置.解析(1)工件刚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加速度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1,解得a1=μg=5 m/s2.经t1时间工件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解得t1=va1=0.8 s.前进的位移为x1=12a1t12=1.6 m.此后工件将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至B点,用时t 2=LAB-x1v=0.6 s.所以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t=t1+t2=1.4 s.(2)在倾斜传送带上工件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cos θ-mg sin θ=ma2.解得a2=-2 m/s2由速度位移公式得0-v2=2a2hmsin θ,解得h m=2.4 m.(3)工件沿传送带向上运动的时间为t3=2h mv sin θ=2 s.此后由于工件在传送带的倾斜段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在传送带的水平段运动时的加速度也相同,故工件将在传送带上做往复运动,其周期为T,则T=2t1+2t3=5.6 s.工件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返回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变为零所需时间t0=2t1+t2+2t3=6.2 s,而23 s=t0+3T.这说明经过23 s后工件恰好运动到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为零.故工件在A点右侧,到A点的距离x=L AB -x1=2.4 m.答案(1)1.4 s (2)2.4 m (3)在A点右侧2.4 m。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二力与物体的平衡(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二力与物体的平衡(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桑水制作专题二力与物体的平衡一、单项选择题1.(仿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16T)如图6所示,不计质量的光滑小滑轮用细绳悬挂于墙上O点,跨过滑轮的细绳连接物块a、b,a、b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物块b移至c点后,a、b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图6中正确的是( ).A.b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减小B.拉b的绳子的拉力增大C .悬于墙上的绳所受拉力增大D .a 、b 静止时,图中α、β、θ三角始终相等解析 对滑轮,由于两侧绳的拉力大小相等,等于物块a 的重力,由对称性可知α=β,又因为α=θ,所以D 正确.由于两侧绳拉力的夹角增大,故悬于墙上的绳所受拉力减小,C 错误.对b ,由F T sin(α+β)=F f 可知,随α、β的增大,b 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增大,A 错误. 答案 D2.(仿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Ⅱ,15T)如图7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A 放在质量为M 的三角形斜劈上,现用大小均为F ,方向相反的水平力分别推A 和B ,它们均静止不动,则( ).A .A 与B 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 .B 与地面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C .B 对A 的支持力一定小于mgD .地面对B 的支持力的大小一定等于(M +m )g解析 A 受F 、重力、B 对A 的支持力作用,可以三力平衡,A 错;A 与B 构成的整体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F 作用,合力为零,故B 与地面间无摩擦力,B 错;若A 与B 间无摩擦力,B 对A 的支持力为A 的重力与F 的合力,大于mg ,C 错;竖直方向上A 与B 构成的整体受重力与地面支持力,所以地面对B 的支持力的大小一定等于(M +m )g ,D 正确. 答案 D 二、不定项选择题3.(仿2012浙江高考,14T)如图8所示物块a 、b 、c 叠放在一起,重均为100 N ,小球P 重20 N ,作用在物块b 上的水平力为10 N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和b 之间的摩擦力是10 N图7图8B.b和c之间的摩擦力是10 NC.c和桌面间的摩擦力是10 ND.c对桌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解析选a为研究对象知,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A项错;选三段绳的结点为研究对象知水平绳的拉力F T=G P=20 N,选b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bc之间的摩擦力为10 N,B项正确;选abc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由平衡条件得c和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为10 N,c对桌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右,C对,D错.答案BC4.(仿2012安徽高考,17T)如图9所示,固定半球面由两种材料做成,球右侧是光滑的,左侧是粗糙的,O点为其球心,A、B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小物块A静止在球图9面的左侧,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F1,对球面的压力大小为N1;小物块B在水平力F2作用下静止在球的右侧,对球面的压力大小为N2.已知两小物块与球心连线和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θ,则( ).A.F1∶F2=sin θ∶1 B.F1∶F2=cos2θ∶1C.N1∶N2=cos θ∶1 D.N1∶N2=sin2θ∶1解析A、B受力如图所示对A:F1=mg cos θ,N1=mg sin θ对B:F2=mgtan θ,N2=mgsin θ则F1∶F2=sin θ∶1,N1∶N2=sin2θ∶1.答案AD三、实验题5.(仿2012浙江高考,22T)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10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图10 图11(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 N和______ N.(2)在如图11所示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0.1 N,读数时应估读一位,所以读数分别为2.50 N和4.00 N.(2)取一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0.50 N,作出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如图所示.答案(1)2.50 4.00 (2)见解析四、计算题6.(仿2013山东高考,22T)明理同学很注重锻炼身体,能提起50 kg的重物.现有一个倾角为15°的粗糙斜面,斜面上放有重物,重物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33≈0.58,求他能沿斜面向上拉动重物质量的最大值.解析该同学能产生的最大拉力为F,由题意得F=mg ①设该同学在斜面上拉动重物M的力F与斜面成φ角,重物受力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知垂直斜面方向FN+F sin φ-Mg cos φ=0 ②平行斜面方向F cos φ-μF N-Mg sin θ=0 ③联立②③式得M=Fg·sin φ+μsin φμcos θ+sin θ④令μ=tan α⑤联立④⑤式得,M=Fg·cos(α-φ)sin(θ+α)⑥要使质量最大,分子须取最大值,即cos(α-φ)=1,即α=φ⑦此时拉动的重物的质量的最大值为M max =Fg·1sin(θ+α). ⑧由题给数据tan α=33,即α=30°. ⑨联立⑦⑧⑨式代入数值解得,M max=2m=70.7 kg. ⑩答案70.7 kg。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三牛顿运动定律.docx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三牛顿运动定律.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鼎尚**整理制作)专题三牛顿运动定律一、选择题1.(仿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14T)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构成了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基础.它的推出、地球引力的发现和微积分的创立使得牛顿成为过去一千多年中最杰出的科学巨人之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种特例B.牛顿第二定律在非惯性系中不成立C.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D.为纪念牛顿,人们把“力”定义为基本物理量,其基本单位是“牛顿”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独立的物理学定律,并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种特例,A错误;牛顿第二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宏观、低速、惯性系,在非惯性系中不成立,B正确;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并不是一对平衡力,C错误;为纪念牛顿,人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力不是基本物理量,D错误.答案 B2.(仿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Ⅰ,21T)如图3所示,物块的质量m=1 kg,初速度v0=10 m/s,在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作用下从O点沿粗糙的水平面向右运动,某时刻后恒力F突然反向,整个过程中物块速度的平方随位置坐标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4所示,g=10 m/s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图3图4A.2 s~3 s内物块做匀减速运动B.在t=1 s时刻,恒力F反向C.恒力F大小为10 ND.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解析由运动学公式v2-v20=2ax可知,v2-x图象中前5 m图线的斜率为2a,所以在前5 m内,物块以10 m/s2的加速度做减速运动,减速时间为1 s.5 m~13 m的运动过程中,物块以4 m/s2的加速度做加速运动,加速时间为2 s,即物块在1 s~3 s内做加速运动,A错误,B正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在减速的过程中,F+μmg=ma1,加速过程中F-μmg=ma2,代入数据可解得F=7 N,μ=0.3,所以C错误,D正确.答案BD3.(仿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Ⅱ,14T)如图5所示,一根轻弹簧竖直直立在水平地面上,下端固定,在弹簧的正上方有一个物块,物块从高处自由下落到弹簧上端点O,将弹簧压缩,弹簧被压缩了x0时,物块的速度变为零.从物块与弹簧接触开始,物块加速度的大小随下降的位移x变化的图象可能是下图中的().图5解析 物块从接触弹簧到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物块受到弹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物块到达平衡位置之前,合外力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kx =ma 1,得:a 1=g -k m x物块到达平衡位置之后,合外力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得:kx -mg =ma 2,得:a 2=k m x -g可见,物块到达平衡位置前后,a-x 图象均为直线,且斜率的绝对值相等,物块刚接触弹簧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由于物块从弹簧上端落下来,故到其速度减为零时,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设物块到达平衡位置时弹簧压缩了x 1,物块速度减为零时弹簧压缩了x 0,这时有:x 1=mg k ,a 2=k m x 0-g >g ,x 0>2mg k ,所以x 1<12x 0,图象D 正确.答案 D4.(仿2013安徽高考,14T)质量为M 的光滑圆槽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水平恒力F 作用在其上促使质量为m 的小球静止在圆槽上,如图6所示,则( ).图6A .小球对圆槽的压力为MF M +mB .小球对圆槽的压力为mF M +mC.水平恒力F变大后,如果小球仍静止在圆槽上,小球对圆槽的压力增大D.水平恒力F变大后,如果小球仍静止在圆槽上,小球对圆槽的压力减小解析由整体法可求得系统的加速度a=FM+m,小球对圆槽的压力F N=m g2+a2=m g2+F2(M+m)2,当F增大后,F N增大,只有选项C正确.答案 C二、计算题5.(仿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Ⅱ,18T)如图7a所示,木板OA可绕轴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某研究小组利用此装置探究物块在方向始终平行于斜面且指向A 端、大小为F=8 N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已知物块的质量m=1 kg,通过DIS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图线.若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假定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始终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 m/s2.试问:图7(1)图b中图线与纵坐标交点a0是多大?(2)图b中图线与θ轴交点坐标分别为θ1和θ2,当斜面倾角处于这两个角度时摩擦力指向何方?说明在斜面倾角处于θ1和θ2之间时物块的运动状态.(3)如果木板长L=2 m,倾角为37°,物块在F的作用下由O点开始运动,为保证物块不冲出木板顶端,力F最多作用多长时间?(取sin 37°=0.6,cos 37°=0.8)解析(1)当木板水平放置时,物块的加速度为a0,此时滑动摩擦力f=μmg =0.2×1×10 N=2 Na 0=F -f m =6 m/s 2.(2)当斜面倾角为θ1时,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当斜面倾角为θ2时,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当θ1≤θ≤θ2时物块处于静止状态.(3)力F 作用时的加速度a 1=F -mg sin 37°-μmg cos 37°m=0.4 m/s 2 撤去力F 后的加速度大小a 2=mg sin 37°+μmg cos 37°m=7.6 m/s 2 设物块不冲出木板顶端,力F 最长作用时间为t ,则撤去力F 时的速度v =a 1t ,位移x 1=12a 1t 2撤去力F 后运动的距离x 2=v 22a 2由题意得L =x 1+x 2,代入数值解得t ≈3.1 s.答案 (1)6 m/s 2 (2)见解析 (3)3.1 s6.(仿2013安徽高考,22T)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 的作用,力F 的大小与时间t 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8所示.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图8(1)物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2)物块在3~6 s 中的加速度大小;(3)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解析 (1)由v-t 图象可知,物块在6~9 s 内做匀速运动,则F f =F 3由F-t 图象知,6~9 s 的推力F 3=4 N ,故F f =4 N.(2)由v-t 图象可知,3~6 s 内做匀加速运动,由a=v t-v0t得a=2 m/s2.(3)在3~6 s内,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2-F f=ma得m=1 kg,且F f=μF N=μmg.则μ=F fmg=0.4.答案(1)4 N(2)2 m/s2(3)0.4。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训练:专题1 直线运动的规律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训练:专题1 直线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直线运动的规律一、选择题1.(仿2011海南高考,8T)某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其v-t图象如图6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6A.在0~1 s内,物体做曲线运动B.在1~2 s内,物体向左运动,且速度大小在减小C.在1~3 s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左,大小为4 m/s2D.在3 s末,物体处于出发点右方解析由于运动图象表示的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不是运动的轨迹,故0~1 s表示的是变速运动,故选项A错误;1~2 s速度是在减小,但位移为正,表示仍然向右运动,所以选项B错误;1~3 s速度图线为直线表示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速度减小表示减速,故加速度方向向左,大小为a=Δv Δt=4-02-1m/s2=4 m/s2,所以选项C正确;由图象可知1~2 s与2~3 s速度图象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大小相等,相互抵消,故3 s末的位移就等于0~1 s的位移,方向向右,故选项D正确.答案CD2.(仿2012山东高考,16T)“星跳水立方”节目中,某明星从跳板处由静止往下跳的过程中(运动过程中某明星可视为质点),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7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7A.跳板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0 mB.该明星入水前处于失重状态,入水后处于超重状态C.1 s末该明星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D.该明星在整个下跳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 m/s解析由图象面积的意义得跳板距离水面的高度为h=12×10×1 m=5 m,A错.入水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入水后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B项正确.1 s末速度方向不变,C项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得v-=12×10×1.51.5m/s=5 m/s,D项正确.答案BD3.(仿2012江苏高考,4T)某人将小球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下抛出,经过一段时间小球与地面碰撞,然后向上弹回.以抛出点为原点,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小球与地面碰撞时间极短,不计空气阻力和碰撞过程中动能损失,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小球从抛出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的是().解析从抛出到落地,小球竖直向下做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为正,图线在时间轴上方);之后,小球落地原速率反弹,然后竖直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方向为负,图线在时间轴下方).整个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为g ,方向竖直向下(正方向),所以斜率始终为正,选项C 图正确.答案 C4.(仿2011安徽高考,16T)物体以速度v 匀速通过直线上的A 、B 两点需要的时间为t .现在物体由A 点静止出发,先做加速度大小为a 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到某一最大速度v m 后立即做加速度大小为a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至B 点停下,总历时仍为t ,则物体的 ( ).A .最大速度v m 只能为2v ,无论a 1、a 2为何值B .最大速度v m 可以为许多值,与a 1、a 2的大小有关C .a 1、a 2的值必须是一定的,且a 1、a 2的值与最大速度v m 有关D .a 1、a 2必须满足a 1a 2a 1+a 2=2v t解析 分析此题可根据描述的运动过程画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根据速度图象容易得出“最大速度v m 只能为2v ,无论a 1、a 2为何值”的结论,加速运动时间t 1=v m a 1,减速运动时间t 2=v m a 2.又v m =2v ,t 1+t 2=t .解得a 1a 2a 1+a 2=2v t . 答案 AD二、实验题5.(仿2012山东高考,21(1)T)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图8图9(1)上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9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得加速度a=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回答下列两个问题:①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质量m1C.滑块的质量m2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E.滑块运动的时间t②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取后六个数据,分成两组,根据Δx=aT2,整理得a=[(3.39+3.88+4.37)-(1.89+2.40+2.88)]×10-2m/s2=0.497 m/s2.(3×5×0.02)2(2)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3g-μm2g=(m2+m3)a,所以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滑块质量m2、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②测量质量的实验器材是天平.(3)由(2)中的表达式得出动摩擦因数为μ=m 3g -(m 2+m 3)a m 2g.由于纸带与限位孔之间有摩擦或托盘下落时受空气阻力,加速度a 的真实值偏小,所以实验测得的动摩擦因数与真实值相比偏大.答案 (1)0.497 m/s 2(0.495 m/s 2~0.497 m/s 2均可)(2)①CD ②天平 (3)m 3g -(m 2+m 3)a m 2g偏大 纸带与限位孔间有摩擦 三、计算题6.(仿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24T)一传送带装置如图10所示,其中AB 段是水平的,长度L AB =4 m ,BC 段是倾斜的,长度L BC =5 m ,倾角为θ=37°,AB 和BC 由B 点通过一段短的圆弧连接(图中未画出圆弧),传送带以v =4 m/s 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转,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现将一个工件(可看做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A 点,求:图10(1)工件第一次到达B 点所用的时间;(2)工件沿传送带上升的最大高度;(3)工件运动了23 s 后所在的位置.解析 (1)工件刚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加速度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1,解得a 1=μg =5 m/s 2.经t 1时间工件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解得t 1=v a 1=0.8 s. 前进的位移为x 1=12a 1t 21=1.6 m.此后工件将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至B 点,用时t 2=L AB -x 1v =0.6 s.所以工件第一次到达B 点所用的时间t =t 1+t 2=1.4 s.(2)在倾斜传送带上工件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cos θ-mg sin θ=ma2.解得a2=-2 m/s2由速度位移公式得0-v2=2a2h msin θ,解得h m=2.4 m.(3)工件沿传送带向上运动的时间为t3=2h mv sin θ=2 s.此后由于工件在传送带的倾斜段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在传送带的水平段运动时的加速度也相同,故工件将在传送带上做往复运动,其周期为T,则T =2t1+2t3=5.6 s.工件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返回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变为零所需时间t0=2t1+t2+2t3=6.2 s,而23 s=t0+3T.这说明经过23 s后工件恰好运动到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为零.故工件在A点右侧,到A点的距离x=L AB-x1=2.4 m.答案(1)1.4 s(2)2.4 m(3)在A点右侧2.4 m。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十四动量守恒定律原子和原子核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Word版训练:专题十四动量守恒定律原子和原子核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专题十四动量守恒定律原子和原子核1.(仿2013广东高考,17T)放射性物质铯(137Cs)和碘(131I)进入大气,该地区水源、空气和生活环境被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核反应堆中的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的容器,深埋地下或海底B.铀核裂变的一种可能核反应是235 92U+10n―→137 55Cs+9637Rb+210nC.放射性碘(131I)发生的β衰变方程为131 53I―→131 54Xe+ 0-1eD.235 92U裂变形式有多种,每种裂变产物不同,质量亏损也不同,但释放的能量一定相同解析核反应堆中的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容器深埋地下或海底,A正确;235 92U+10n―→137 55Cs+9637Kr+310n,B错误;放射性碘衰变方程与选项C相符,故C正确;对于同一重核的裂变反应,每种裂变产物不同,质量亏损不同,因而释放的能量也不同,D错误.答案AC2.(仿2013天津高考,1T)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的能量与原子的能量相似,也是不连续变化的,是量子化的B.原子核的半衰期与原子核所处的环境有关C.贝克勒尔发现了原子核的放射性现象,并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用来描述这一现象D.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解析原子核的能量是不连续变化的,是量子化的,A正确;半衰期的大小由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元素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B错误;“放射性”这个术语是由居里夫人提出来的,用它来描述铀的辐射能力,C错误;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而不是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D错误.答案 A3.(仿2013江苏高考,12CT)(1)自由中子是不稳定的,它的平均寿命大约是900 s,它能自发地发生放射性衰变,衰变方程是:10n―→11H+X+v e,其中v e是反电子中微子(不带电的质量很小的粒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自由中子的衰变是β衰变,X是负电子B.有20个自由中子,半小时后一定剩下5个中子未发生衰变C.衰变过程遵守动量守恒定律D.衰变过程有质量亏损,所以能量不守恒(2)电子俘获即原子核俘获1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1个质子转变为中子.一种理论认为地热是镍58(5828Ni)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下发生电子俘获核反应生成钴(Co)58时产生的,则镍58电子俘获核反应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生成的钴核处于激发态,会向基态跃迁,辐射γ光子的频率为ν,已知真空中的光速和普朗克常量是c和h,则此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为________.(3)在电子俘获中,原子核俘获了K层一个电子后,新核原子的K层上将出现一个电子空位,当外层L层上电子跃迁到K层填补空位时会释放一定的能量:一种情况是辐射频率为ν0的X射线;另一种情况是将该能量交给其他层上的某电子,使电子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电子.若该能量交给M层电子,电离后的自由电子动能是E0,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试求新核原子的L层电子和K层电子的能级差及M层电子的能级(即能量值).答案(1)AC(2)5828Ni+ 0-1e―→5827Co hνc2(3)hν0E M=E0-hν04.(仿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35T)(1)2011年中国宣布突破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使核反应原料利用率提升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第一代核反应堆以铀235为裂变燃料,而在天然铀中占99%的铀238不能被利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研究出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使铀238变成高效核燃料.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中,使用的核燃料是钚239,裂变时释放出快中子,周围的铀238(23892 U)吸收快中子后变成铀239(239 92U),铀239很不稳定,经过________次β衰变后变成钚239(23994Pu),从而实现核燃料的增殖.铀238转变为钚239的全过程的核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2)如图3所示,长为L=2 m的木板A质量为M=2 kg,A静止于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小物块B (可视为质点)静止于A 的左端,B 的质量为m 1=1 kg ,曲面与水平面相切于M 点.现让另一小物块C (可视为质点)从光滑曲面上离水平面高h =3.6 m 处由静止滑下,C 与A 相碰后与A 粘在一起,C 的质量为m 2=1 kg ,A 与C 相碰后,经一段时间B 可刚好离开A ,g =10 m/s 2.求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解析 (1)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均守恒,239 92U 经过2次β衰变转变为239 94Pu.238 92U 转变为239 94Pu 经历了两个过程,即238 92U +10n ―→239 92U ,239 92U ―→239 94Pu +2 0-1e ,两式合并后得238 92U +10n ―→239 94Pu +2 0-1e.(2)设C 滑至水平面的速度为v ,有v =2gh ,对C 、A 碰撞过程分析,设碰后共同速度为v 1,由动量守恒有m 2v =(M +m 2)v 1 v 1=m 2vM +m 2 B 恰好滑离A 时与A 有相同的速度,设为v 2对A 、C 、B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2v =(M +m 1+m 2)v 2v 2=m 2v M +m 1+m 2对A 、B 、C 由功能关系得μm 1gL =12(M +m 2)v 21-12(M +m 1+m 2)v 22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μ=0.15答案 (1)2238 92U +10n ―→239 92U ,239 92U ―→239 94Pu +2 0-1e 或238 92U +10n ―→239 94Pu +2 0-1e(2)0.155.(仿2013山东高考,38T)(1)我国科学家经过艰苦努力,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并调试成功.这种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它能够承受上亿摄氏度高温且能够控制等离子态的核子发生聚变并稳定持续地输出能量,就像太阳一样为人类提供无限清洁能源.在该装置内发生的核反应方程是21H +31H ―→42He +X ,其中粒子X 的符号是________.已知21H 的质量是m1,31H的质量是m2,42He的质量是m3,X的质量是m4,光速是c,则发生一次上述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长方形木板B,B的质量为M=2 kg,B的右端离竖直墙6 m.现有一小物体A,其质量m=1 kg,以v0=6 m/s的速度从B的左端水平滑上B,如图4所示.A和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B与墙碰撞时间极短,且碰撞时无能量损失.要使A最终不脱离B,B的最短长度是多少?图4解析(1)由核反应方程遵循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粒子X为中子,即10n;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所释放的核能表达式为ΔE=(m1+m2-m3-m4)c2.(2)设A、B向右滑动时达到的共同速度为v,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 v0=(m +M)v,解得v=2 m/s.由功能关系μmgL1=12m v 2-12(m+M)v2解得,A相对于B滑行的距离L1=3 m此过程中B的加速度a B=μmgM =2 m/s2,B滑行位移s B=v22a B=1 m<6 m,说明此时B未碰到墙壁.B与墙壁碰后,B以速度2 m/s向左运动,A以速度2 m/s向右运动,最终A 和B以共同的速度向左运动,设向左运动的共同速度为v′,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 v-m v=(m+M)v′,解得v′=23m/s由功能关系μmgL2=12(M+m)v2-12(M+m)v′2解得,该过程中A相对于B滑行的距离L2=43m则B的长度至少为L=L1+L2=133m=4.33 m答案(1)10nΔE=(m1+m2-m3-m4)c2(2)4.33 m6.(仿2013海南高考,17T)(1)研究发现两个氘核(21H)可聚变成32He,已知氘核的质量为2.013 6 u,中子的质量为1.008 7 u,32He核质量为3.015 0 u.若质量亏损1 u对应的核能为931.5 MeV,则两个氘核聚变成32He核的核反应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上述反应中释放的核能为________.(2)如图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三个物块A、B、C,A、B间有压缩且被锁定的轻弹簧,三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解除对弹簧的锁定,B离开弹簧后,以速度v0与C相碰,最终B与A运动的速度相同,已知m A=6 kg,m B=1 kg,m C=14 kg,求B与C相碰后C的速度大小.图5解析(2)对A、B,由动量守恒定律m A v=m B v0①对B、C,由动量守恒定律m B v0=-m B v+m C v C②得v C=v012③答案(1)221H―→32He+10n 3.26 MeV(2)v012。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配套课件:专题一直线运动的规律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浙江专用)三级排查大提分配套课件:专题一直线运动的规律

试题设计
1.一质点沿直线运动,t=0时刻速度为2 m/s,加速度为1 m/s2.
此后质点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1所示,则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
( ).
A.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质点的加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关系
C.t=5 s时刻质点的速度为6.25 m/s
D.t=8 s时刻质点的速度为13.2 m/s
考查内容及题号
x-t图象 v-t图象 a-t图象
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规律
T4
T5
T16 T22
T23
命题 地区 广东
福建
海南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1 2012 2013 2011 2012 2013
考查内容及题号
x-t图象 v-t图象 a-t图象
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规律
T13 T16
2.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
小不变.规定向上方向为正方向,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
间为t0.下列关于小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a、位移x、 重力的瞬时功率P的大小和机械能E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中,
正确的是
( ).
解析
设空气阻力为
f,向上运动的加速度
a1

-mg-f m

)
10.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xm-xn=(m-n)aT2.
()
答案 1.√ 2.√ 3.√ 4.×(订正:速度的大小叫速率,路程 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 5.√ 6.√ 7.√ 8.√ 9.√ 10.√
1.如何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提示: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平均运动快慢的物 理量.为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即v-=ΔΔxt .适用于物体的任何形式的机械运动. 易混: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 误区:平均速度的概念只适用宏观物体的运动,对带电粒子 在电场、磁场内的运动不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一 直线运动的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仿2013四川,6T)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5所示,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 .甲、乙两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B .甲物体的加速度比乙物体的加速度大
C .前4 s 内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D .t =4 s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解析 由v -t 图象可知甲、乙两物体均沿正方向运动,A 错误;图线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甲图线的斜率小于乙图线的斜率,故甲物体的加速度比乙物体的加速度小,B 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由图象可知,前4 s 内甲物体的位移小于乙物体的位移,C 错误;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故t =4 s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D 正确. 答案 D
2.(仿2012江苏高考,4T)某人将小球以初速度v 0竖直向下抛出,经过一段时间小球与地面碰撞,然后向上弹回.以抛出点为原点,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小球与地面碰撞时间极短,不计空气阻力和碰撞过程中动能损失,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小球从抛出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的是
( ).
图5
解析 从抛出到落地,小球竖直向下做初速度为v 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为正,图线在时间轴上方);之后,小球落地原速率反弹,然后竖直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方向为负,图线在时间轴下方).整个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为g ,方向竖直向下(正方向),所以斜率始终为正,选项C 图正确. 答案 C 二、不定项选择题
3.(仿2012山东高考,16T)“星跳水立方”节目中,某明星从跳板处由静止往下跳的过程中(运动过程中某明星可视为质点),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6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跳板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0 m
B .该明星入水前处于失重状态,入水后处于超重状态
C .1 s 末该明星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D .该明星在整个下跳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 m/s
解析 由图象面积的意义得跳板距离水面的高度为h =1
2×10×1 m =5 m ,A 错.入水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入水后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B 项正确.1 s 末速度方向不变,C 项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得v -=12×10×1.5
1.5 m/s =5 m/s ,D 项正确.
答案 BD
4.(仿2013广东高考,20T)一质量为m 的滑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通过频闪照片分析得知,滑块在最开始2 s 内的位移是最后2 s 内位移的两倍,且已知滑块最开始1 s 内的位移为2.5 m ,由此可求得
( ).
A .滑块的加速度为5 m/s 2
B .滑块的初速度为5 m/s
C .滑块运动的总时间为3 s
D .滑块运动的总位移为4.5 m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滑块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其逆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其运动的总时间为t ,加速度为a ,设逆运动最初2 s 内位移为x 1,最后2 s 内位移为x 2,由运动学公式有x 1=12a ×22,x 2=12at 2-12a (t -2)2
,且x 2=2x 1;2.5=12at 2-12a (t -1)2
,联立以上各
图6
式并代入数据可解得a=1 m/s2,t=3 s,A错误,C正确;v0=at=1×3 m/s=3 m/s,B错误;x=
1 2at 2=
1
2×1×3
2 m=4.5 m,D正确.
答案CD
三、实验题
5.(仿2012山东高考,21(1)T)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
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图8
(1)上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
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8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得加速度a=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①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质量m1
C.滑块的质量m2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
E.滑块运动的时间t
②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
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取后六个数据,分成两组,根据Δx=aT2,整理得a=
[(3.39+3.88+4.37)-(1.89+2.40+2.88)]×10-2
(3×5×0.02)2m/s2=0.497 m/s2.
图7
(2)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 3g -μm 2g =(m 2+m 3)a ,所以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滑块质量m 2、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3.
②测量质量的实验器材是天平.
(3)由(2)中的表达式得出动摩擦因数为μ=m 3g -(m 2+m 3)a
m 2g .由于纸带与限位孔之间有摩擦或托
盘下落时受空气阻力,加速度a 的真实值偏小,所以实验测得的动摩擦因数与真实值相比偏大. 答案 (1)0.497 m/s 2(0.495 m/s 2~0.497 m/s 2均可) (2)①CD ②天平
(3)m 3g -(m 2+m 3)a m 2g 偏大 纸带与限位孔间有摩擦
四、计算题
6.(仿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24T)一传送带装置如图9所示,其中AB 段是水平的,长度L AB =4 m ,BC 段是倾斜的,长度L BC =5 m ,倾角为θ=37°,AB 和BC 由B 点通过一段短的圆弧连接(图中
未画出圆弧),传送带以v =4 m/s 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转,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5,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现将一个工件(可看做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A 点,求: (1)工件第一次到达B 点所用的时间; (2)工件沿传送带上升的最大高度; (3)工件运动了23 s 后所在的位置.
解析 (1)工件刚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加速度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1,解得a 1=μg =5 m/s 2.
经t 1时间工件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解得t 1=v
a 1
=0.8 s.
前进的位移为x 1=1
2a 1t 12=1.6 m.
此后工件将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至B 点,用时 t 2=L AB -x 1
v =0.6 s.
所以工件第一次到达B 点所用的时间t =t 1+t 2=1.4 s. (2)在倾斜传送带上工件的加速度为a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cos θ-mg sin θ=ma 2.解得a 2=-2 m/s 2 由速度位移公式得0-v 2=2a 2h m
sin θ
,解得h m =2.4 m.
(3)工件沿传送带向上运动的时间为t 3=2h m
v sin θ
=2 s.
图9
此后由于工件在传送带的倾斜段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在传送带的水平段运动时的加速度也相同,故工件将在传送带上做往复运动,其周期为T,则T=2t1+2t3=5.6 s.
工件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返回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变为零所需时间t0=2t1+t2+2t3=6.2 s,而23 s=t0+3T.这说明经过23 s后工件恰好运动到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为零.故工件在A 点右侧,到A点的距离x=L AB-x1=2.4 m.
答案(1)1.4 s(2)2.4 m(3)在A点右侧2.4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