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临床应用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在新生儿医学中,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经皮周围插入中心导管,为新生儿提供长期静脉通路,广泛用于新生儿的临床应用。
其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性高、创伤小等优点。
1. 药物输注:PICC可以用于新生儿的静脉药物输注,包括抗生素、镇痛药和营养药物等。
通过PICC,可以减少反复抽血和静脉穿刺,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和创伤。
2. 血液采样:PICC在新生儿血液采样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PICC,可以方便地抽取新生儿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液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3. 输液和输血:PICC可以用于新生儿的输液和输血。
新生儿因为体量小,静脉血管细小,难以直接进行静脉输液和输血,而PICC则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输液输血。
4. 营养支持:新生儿常常需要静脉营养支持,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通过PICC,可以将液体和营养物质直接输入到中心血管,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PICC的护理对于新生儿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PICC护理的注意事项:1. 严格消毒:在插入PICC前,需要严格进行手部消毒,并采用无菌手套进行操作,避免感染。
2. 选择合适位置:选择PICC插入的位置应根据新生儿的年龄、体重和静脉通路情况来确定。
常用的插入位置包括上肢的尺桡动脉、肘部静脉和头部的颞静脉。
3. 牢固固定:插入PICC后,需要将其牢固固定,避免出现位移或拔管。
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使用透明敷料、无菌纱布和胶布,以确保PICC的稳定性。
4. 定期检查: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PICC的情况,包括插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或感染迹象,PICC是否有移位或堵塞等。
同时还需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5. 防止血栓形成:由于PICC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护理人员需根据医嘱定期进行冲洗和注射抗凝剂,减少血栓的发生。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供长期静脉通路,方便药物输注、血液采样、输液和输血、营养支持等。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穿刺贴就是指在皮肤、黏膜或血管内插入导管,并在管路末尾通过充气、推送药液等方式固定导管,使之稳定插入并能够便捷地输送药物或营养物。
在新生儿的医疗护理中,PICC的应用是非常常见且必要的。
PICC插管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大手术和局部麻醉,尤其适合生长发育期的婴儿。
PICC能够满足新生儿的长期营养需求和药物治疗需求,减少对新生儿的刺激和疼痛,同时提高医疗治疗效果。
此外,PICC导管被插入血管内,需要重点关注护理,以保证导管安全和正常使用。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1.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情况,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重要儿等需要营养支持的患儿。
2.新生儿需要静脉输液治疗,并且需要持续输液的患儿,如某些抗生素、疫苗等药物。
3.新生儿需要进行中心静脉压力检测或心脏导管监测的情况,如新生儿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等需要监测的患儿。
4.新生儿需要进行大量输注的情况,如失血、休克、急救等紧急情况。
1.预防感染。
因为PICC导管是插入血管内的,所以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应采取严密的监测和护理措施保证其安全性。
打开包装、触碰导管和PICC使用区域时,需要保证手部清洁净致,使用护目镜、帽子、口罩、消毒液等道具;2.保持导管畅通。
PICC导管的畅通性对于疗效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定期排气、排血、冲洗导管,预防导管堵塞和衰竭,也要注意保持导管针尖及其周围区域清洁;3.固定导管。
PICC插管固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固定时需注意导管的深度、角度、位置,以及穿刺处周围皮肤是否有红肿、出血等情况,不得拉扯导管,使之锁入合适的位置;4.定期更换导管。
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导管进入体内可能会引起皮肤损伤和导管移位,所以更换PICC导管之前应清洁穿刺区域,并注射适当的麻醉药物,以减少婴儿的疼痛感。
定期更换导管的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根据医生医嘱执行。
总之,新生儿PICC的应用为临床医学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改变。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进展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进展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 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穿刺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
PICC作为中长期的静脉通道长用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和重危新生儿。
它解决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
为治疗与能量供应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临床应用进展报告如下。
1置管方法1.1 术前评估仔细评估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凝血功能、血管条件,如 1 次穿刺不成功有无备用血管,穿刺部位有无感染、破损。
1.2 置管时机有报道,为出生15 min、出生最低体质量760g 的早产儿施行 PICC。
研究者发现在13 例发生导管渗液的早产儿中,12 例在出生 24h 内进行 PICC。
可能是因为刚刚出生的早产儿身体内环境尚不稳定,血管壁薄而通透性高,如置管时导管尖端未能达到上腔静脉,极易造成导管渗液:因此,出生时间小于 24h 的新生儿置管,导管渗液并发症高。
陈丽萍等认为新生儿出生后2-3d 置管为宜,置管时要求生命体征基本稳定,防止或纠正可能的失水状态,使血管尽可能显露、充盈;穿刺部位皮肤无明显感染、损伤等病变;预计至少需要 2 周以上静脉营养;尚未建立胃肠营养;没有其他中心动脉或静脉导管置入;无明显出血倾向等等。
1.3 血管选择1.3.1 上肢肘部静脉的选择上肢肘部静脉位置表浅易显露,相对于周围浅表小静脉血管腔大,血流丰富,休克或失水状态下不易塌陷,易于穿刺。
术后方便观察,侧支循环良好可避免因血管堵塞所致各种不良后果,故为首选。
其中贵要静脉管径最粗,静脉瓣较小,在置管体位下是导管顶端到位最直、最短的途径。
因此,一般首选贵要静脉。
1.3.2 头皮静脉的选择观察l9 例患儿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置管过程安全、刺激性小,与贵要静脉置管相比,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观察
A ln c lo s r a i n o CC a h t r— r l t d c i i a b e v to f PI c t ee eae —
血流 感 染 的 诊 断 成 立 与否 , 产 / 低 出生 体 重 儿特 别 是 置人 PC 早 极 IC导 管 的 患 儿 , 防 感 染 比 明 确 感 染 原 因 重 要 。 置 管 患 儿 出 预 现 血培 养 阳 性 立即 拔 除 导管 不 是 最 佳 选 择 。 关键词 : 低 出生体重儿 ; C 极 PIC;血 管 内导 管 ; 染 感
陈 玉 瑛 ,刘 顺 英
( 苏 省 扬 州 市第 一 人 民 医 院 儿 科 ,江 苏 扬 州 , 2 0 1 江 250 )
摘 法 析。结果 要 :目的 对I 1例 极 低 出 生 体 重 儿 P C 导 管 相 关 感 染 进 行 临 床 观 察 , 确 血 管 内导 管 相 关 血 流 感 染 诊 断 标 准 。方 IC 明 无 论 I管 内 导 管 相 关 I Ⅲ
b rh iht i a s M e ho s it weg nrnt . t d Cln c l a a pr t r / e y l w r h weght i f n s wih PI i ia d t e e m v r o bit i n a t t CC
c t ee n et n wh r eev di CU r olce .An ls r ie c ss weec l td e ay i weegv nt 1 ae oe s o 1 wh s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置入在肢体静脉中、通过静脉经过上肢到达大静脉的导管。
它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营养支持、药物给予以及血液采集等干预措施的情况。
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来说,PICC可以提供稳定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还可以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的疼痛和伤害。
PICC还可提供静脉血液采集和静脉端小管全血检测的途径,方便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PICC的护理对于新生儿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几点PICC护理的注意事项:1. 技术操作:PICC的插入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消毒、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感染。
插入PICC时需在B超或X线下进行导航,以减少误插。
2. PICC位置监测:一旦插入,需要通过X线或B超检查来确保PICC的位置是否正确。
PICC的末端应该位于上腔静脉降支的入口处。
3. PICC固定:插入PICC后,需要将导管固定在孩子的肢体上,以避免PICC在活动中脱落或移位。
可使用透明敷料或专用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
4. 导管护理:每天对PICC导管进行观察,包括检查是否有渗漏、堵塞、感染、皮肤刺激等情况。
及时更换导管或处理问题。
5. 插管周围皮肤护理:保持插管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潮湿等皮肤问题的发生。
使用透明敷料来保护插管周围的皮肤。
6. 药物给予和血液采集:注意药物给予和血液采集的规范操作,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7. 定期更换:PICC的使用不宜超过14天,必要时可以重置导管位置,但重新插入时需谨慎。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应用和科学的护理可以减少新生儿的痛苦、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探讨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100例体重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儿选择24 G普通留置针,根据常规静脉穿刺方法来实施穿刺。
观察组患儿则采用PICC输液,具体内容如下:①基础护理:入院后应将患儿及时放入暖箱,结合患儿的体重和胎龄来对暖箱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合理调节,让患儿温度保持为36.5~37.2℃,让能量消耗能有效减少。
并对感染、呼吸衰竭等进行积极治疗。
②置管方法:穿刺前护理人员应将相关物品准备好,详细告知患儿家长置管的方法、目的和风险,让患儿家长能更好配合。
将患儿放置在远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加强保暖工作,协助患儿选择仰卧位,并加强血氧饱和度和心电监护。
确定静脉预穿刺点,并有效标记。
常规消毒铺巾,绑扎止血带,选择预穿刺点进针,针头应该和皮肤尽量贴近,角度放低,对静脉进行直刺,回血后则应平行送入0.2~0.5 cm,针芯撤出后将导入鞘送入,将止血带松开,对导入鞘上端静脉处进行按压,避免出血,利用导入鞘,选择镊子将导管送入静脉。
③导管维护:穿刺完成后第2天,应常规换药,之后应每周对透明敷料进行更换,如果发生污染则应对透明敷料进行及时更换。
护理人员应对穿刺点和静脉进行认真检查,观察是否发生红肿,并对两侧臂围进行测量,定时更换输液环路和肝素帽。
1. 3 临床观察指标对两组患儿的体重增长情况、静脉输液时间、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两组体重增长情况、静脉输液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对照组患儿的体重增长为(705.2±6.8)g,静脉输液时间为(20.6±2.2)h,住院时间为(53.3±13.8)d;观察组患儿的体重增长为(733.4±12.7)g,静脉输液时间为(27.2±2.8)h,住院时间为(42.1±15.4)d;在体重增长情况、静脉输液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PICC(经皮脐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新生儿PICC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现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相关讨论。
一、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PICC是一种通过经皮脐静脉插管技术,将导管插入至中心静脉系统,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
自1975年第一例PICC置管手术成功以来,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
而在新生儿领域,新生儿PICC的应用则是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
随着新生儿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PICC在临床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早产儿、低体重儿、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新生儿中,PICC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静脉通路选择。
二、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优势相比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PICC具有以下几大优势:1. 便于操作:PICC插管相对来说操作简单,对于新生儿的血管造影也较为友好,降低了对于患儿的伤害。
2. 降低感染风险:由于PICC插管较为柔软,且插入部位相对固定,插管后感染的风险较小。
3. 适用范围广:新生儿PICC适用于各种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病情,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患儿,更能满足新生儿各种临床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医务人员仍需格外注意操作规范与技术要求,确保患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益。
新生儿PICC的留置时间也需要严格控制,避免留置时间过长而引发感染、栓塞等并发症。
对于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医务人员需要细心呵护、精心操作,以确保患儿的安全与利益。
未来展望随着新生儿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积极探索,相信新生儿PICC 的发展前景一定是非常可观的。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能够更好地结合新技术、新材料,使新生儿在接受PICC治疗时,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少的并发症发生,从而为新生儿的健康与生长保驾护航。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1. 引言1.1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概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在新生儿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PICC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插入,将导管置入静脉中央位置的医疗器械,可供输液、输血、抗生素等药物,同时减少患儿多次穿刺的痛苦和并发症。
对于早产儿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新生儿来说,PICC在临床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不仅可以减少创伤和感染的风险,还可以确保药物的快速输送和有效吸收。
PICC还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成本。
要确保PICC在新生儿中的安全和有效应用,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及时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全面了解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特点和护理要点,才能更好地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2. 正文2.1 PICC在新生儿中的适应症PICC(经皮氧化亚铜管)在新生儿中作为一种血管内导管,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其主要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输液:新生儿由于生理特点,需要不同种类的营养液或药物进行输注,而PICC管可以直接连接到静脉,便于输液。
2. 长期静脉通路需求:一些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通路,用于持续输液或监测。
PICC管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留置,减少频繁插拔的痛苦。
3. 频繁的抽血检查:部分病情稳定但仍需频繁抽血监测的新生儿,PICC管的留置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的疼痛和损伤。
4. 营养支持:一些早产儿或生长不良的新生儿需要静脉内提供充分的营养支持,PICC管可用于输送各类营养液。
总之,PICC在新生儿中适应症广泛,可以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满足不同病情需要。
在临床应用中,医护人员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PICC留置,并密切监测管路情况,确保患儿的安全和舒适。
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应用
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应用早产低体重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体重小于2.5千克,身长小于47厘米的活产婴儿。
其胃肠发育不成熟,吸吮及吞咽功能不协调,从胃肠道获取营养的能力差,而营养需求又相对较高,故需肠外营养支持使其逐渐成熟,早产儿的营养关系到患儿的存活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必须予以重视。
标签: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PICC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单一输注葡萄糖,并发症较多如血糖不稳等,早期的全静脉营养液输注可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不仅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且能防止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引起的并发症[1]。
由于输注时间较长,需经PICC置管,对置管并发症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2]。
经过大量的阅读文献,现综述如下:1.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1.1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营养支持方式。
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3],给予最佳的喂养体位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营养供给[4]。
但是现在许多醫院NICU大都未开展母乳喂养,而且保存母乳所需要的护理技术要求较高,护士资源紧缺,所以单纯的肠内营养在临床较难普遍推广。
1.2肠外营养肠外营养(PN)是指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
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无吸允能力或吸允能力较弱,并且受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喂养困难,而早产儿对热量的需求又很高,肠道又不能耐受所需营养量,所以加强早产儿的胃肠道外营养支持非常重要[5]。
肠外营养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能力弱,体内贮备能量少,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吸吮能力差,经口喂养不能满足其基础热卡需求,必需考虑其氮平衡的问题,而且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运动及胃肠功能均不成熟,同时在宫内营养存储不足,对热卡需求高,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常需部分或全部肠道外营养。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新生儿PICC(经皮中心导管)是一种在新生儿静脉系统中长期留置的导管,用于输注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和其他需要经静脉途径的治疗。
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不同,PICC可以通过皮肤下层到达静脉系统,减少了对新生儿皮肤的刺激,减少了感染率,避免了更大的创伤和疼痛。
它是一种相对安全、方便、经济的中心导管。
在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分别从技术发展、临床应用情况、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术发展新生儿PICC的技术发展主要包括导管材料、导管插入技术和导管管理技术等方面。
1. 导管材料:目前常用的PICC材料主要有聚乙烯、聚尼龙和聚氟乙烯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柔韧性,可以在新生儿体内长时间留置而不引起排斥反应或损伤。
2. 插入技术:PICC的插入技术是保证导管安全、有效留置的重要环节。
目前,超声引导下的导管插入技术已成为主流,它可以准确定位静脉、避免误刺和损伤,提高了插入成功率。
3. 管路管理技术:PICC留置后需要进行管路管理,包括每日测量导管插入部位长度、定期更换敷料、定期冲洗导管和血管扩张剂注射等,以保证导管通畅和无感染。
二、临床应用现状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它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支持:新生儿PICC可以用于输注氨基酸、脂肪乳剂和葡萄糖等营养支持药物,满足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需求。
2. 药物治疗:对于需要长期静脉给药的新生儿,如抗生素、镇静剂和抗癫痫药等,PICC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
3. 血液采集:PICC可以作为新生儿血液采集的途径,减少了穿刺次数和对静脉的创伤。
三、优势与局限性新生儿PICC相比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优势:(1)减少损伤:PICC的留置过程相对简单,避免了对新生儿静脉和皮肤的直接创伤。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分析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分析目的:分析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观察笔者所在医院NICU中160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贵要静脉及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的使用情况。
结果:大隐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9%,高于贵要静脉组的74.3%,大隐静脉组导管尖端異位率12.2%,明显低于贵要静脉组的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82、12.6,P<0.05)。
大隐静脉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20.0%,虽略高于贵要静脉组的14.3%,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126,P>0.05)。
结论:经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 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效果较好,具有可行性。
标签:极(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贵要静脉;大隐静脉;临床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危重症患儿的成功救治提供了理想的静脉通道[1]。
临床上一般以上肢贵要静脉作为首选静脉,但上肢静脉常暴露不充分,送管时要求特殊的体位等缺点[2]。
因此,笔者所在医院NICU回顾性分析160例经上肢贵要静脉及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资料,比较两组置入PICC资料的临床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NICU于2015年5月-2017年8月经上肢贵要静脉及下肢大隐静脉留置PICC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共160例。
纳入标准:入院即开始静脉治疗维持至结束的患儿。
排除标准:皮肤异常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异常者。
根据PICC留置位置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经上肢贵要静脉留置PICC 的患儿70例,为贵要静脉组;经下肢大隐静脉留置PICC的患儿90例,为大隐静脉组。
两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在胎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 方法1.2.1 置管前准备(1)向患儿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意义,置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置管后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
PICC置管输液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PICC置管输液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治疗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院将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32例极低体重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采取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输液治疗。
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平均体重增长。
结果观察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20.02±2.32)d]长于对照组[(7.56±0.95)d],并发症发生率(12.12%)低于对照组(77.27%),住院时间[(37.5±2.34)d]短于对照组[(43.12±3.10)d],平均体重增长[(20.36±4.12)g/d]快于对照组[(15.31±4.17)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極低出生体重儿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治疗过程中,实施并发症临床预警处理干预,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不良刺激,缩短住院天数,患儿体重获得满意增长,比应用留置针输液效果显著,值得进行探讨和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infusion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Methods 132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with 6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eripheral superfici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ICC.The ductal indwelling tim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hospital stays and average speed of weight increas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ductal indwelling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0.02±2.32)d]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56±0.95)d],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12.12%)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7.27%),the hospital stays [(37.5±2.34)d]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3.12±3.10)d],the average speed of weight [(20.36±4.12)g/d] was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5.31±4.17)g/d],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Conclusion Implemented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via peripheral vein i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usion treatment process,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complications early warn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can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reduce undesirable stimulation,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days,satisfactory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weight,than the iv infus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worthy of discuss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eripheral superfici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高危妊娠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也不断增加,主要指出生时体重0.05),具有可比性。
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
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目的:了解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应用PICC的临床意义和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2013年收治NICU住院且均符合置管指征的早产极低体重儿50例,所有患儿均在得到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上肢贵要静脉或者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位置穿刺进行PICC置管术,对所有患儿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PICC置管对其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所有早产极低体重儿均顺利完成置管,平均置管时间大约为27天,无发现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应用PICC置管具备操作简单、高效可靠、穿刺成功率高、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少、容易固定且保留时间更长等优点,对早产极低体重儿而言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保障其身体健康,值得临床普及和推广。
标签:PICC;早产极低体重儿;临床应用随着医学不断发展以及对早产极低体重儿了解不断深入,近年来此类患儿的存活率逐渐提升,但由于其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相对于其他新生儿都不够完善,所以在出生之后的几个星期内无法通过胃肠途径的方式得到足够成长的营养,因此在这段时间内需要接受输注静脉营养的方式。
但高浓度营养液在输入的过程中会对患儿血管造成严重的刺激,临床常用的外周静脉支管并不能够保证长时间静脉营养的输入,近年来由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备安全、简便、对血管损伤程度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用于对早產极低体重儿提供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通路,且效果令人满意。
为深入了解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应用PICC的临床意义和效果,对本院近年来收治此类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2013年收治NICU住院且均符合置管指征的早产极低体重儿50例,所有患儿均在得到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上肢贵要静脉或者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位置穿刺进行PICC置管术。
男性患儿34例,女性患儿16例;体重范围为900-1300g;胎龄范围为29-34周。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临床应用
PICC穿刺血管的选择
下肢静脉
• 最后选择 • 大隐静脉或股
静脉
PICC置管流程
PICC置管流程
PICC置管流程
测量导管长度
上肢静脉:上臂外展90°,从穿刺点沿静脉 走向至胸骨上凹
头皮静脉:经耳到颈部,转向右胸锁关节, 再到第2肋间。
下肢静脉:经腹股沟到脐,再到脐与剑突连 线的中点
PICC置管流程
测量上臂围
PICC置管流程
铺巾
消毒
再铺巾 再消毒
PICC置管流程
抽吸盐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修剪导管
绷紧皮肤
PICC置管流程
按压止血
敷料固定
舒适护理
确认位置
小结
• 穿刺血管的选择:上肢静脉,头皮静脉, 下肢静脉
• 置管流程:穿刺前,穿刺过程,穿刺后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临床应用
穿刺血管的选择 PICC置管流程
穿刺血管的选择
PICC穿刺血管的选择
• 上肢静脉 • 头皮静脉 • 下肢静脉
上肢静脉
PICC穿刺血管的选择
上肢静脉 • 贵要静脉 • 肘正中静
脉 • 头静脉
PICC穿刺血管的选择
头皮静脉
• 第二选择 • 右侧头皮 • 颞浅或耳后静脉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研究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析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旨在为今后新生儿治疗作借鉴。
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间在普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15例VLBW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外周浅静脉留置针)57例和研究组(PICC)58例,并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体质量增长、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平均穿刺次数、置管操作和维护时间。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明显低于常规组的78.95%(P<0.05);研究组平均体质量增长高于常规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穿刺次数、置管操作和维护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P<0.05)。
结论:PICC在VLBW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近年來,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高危妊娠人数不断增加,出生时体重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明显低于常规组的7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体重增长比较研究组平均体重增长高于常规组,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儿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和平均穿刺次数比较研究组平均穿刺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患儿置管操作及维护时间比较研究组置管操作和维护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學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多为早产儿,其吸吮反射、吞咽反射较差,早期积极的胃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可让早产儿的蛋白丢失降至最低进而改善生长结局,早产儿多不耐受肠内营养,既往多采用周围静脉进行肠外营养,接受最大浓度葡萄糖(12.5%)、氨基酸[3.0 g/(kg·d)]、静脉脂肪[3.5 g/(kg·d)]的新生儿在平均摄入量[150 mL/(kg·d)]时不能满足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加的需求量[13]。
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应用及护理
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做为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长期静脉通道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的效果及护理体会.结果 25例极低体重新生儿PICC置管成功率100%.结论PICC置管是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的较好选择,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正确的封管冲管技术、换药技术等是PICC成功的关键.【关键词】 PICC 极低体重儿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354-01静脉输液是新生儿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需长时间输液,以往用的留置针难以长期保留,需反复穿刺,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中长期的静脉通道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具有较普通的外周一般导管留置时间长,相比其它中心静脉导管有较低的并发症[1],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等特点,PICC在国外新生儿临床护理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现在国内PICC在新生儿治疗中也已普遍开展,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2至2014.2成功开展了PICC置管25例,体重最低800g,最重1.4kg,无因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1.PICC置管方法(1)选择静脉首选右侧贵要静脉[2],新生儿经贵要静脉置PICC优于颞浅静脉,其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
因贵要静脉粗、直,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此途径最为直接达上腔静脉,故穿刺成功率高,送管顺利,为首选穿刺静脉。
头静脉前粗后细,进入腋静脉的夹角较大而出现送管困难。
同时由于右侧静脉穿刺到上腔的距离相对较短,临床上首选右侧。
此外,下肢选择股静脉和大隐静脉,这种在国内文献也有报道[3]。
(2)测量置管长度手臂外展90°,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多1cm。
下肢穿刺时为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腹股沟中点,再到脐部最后至脐与剑突的中点。
探讨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余妙冲;谢伟纯;陈小玲【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6(011)033【摘要】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体重<1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随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外周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PICC输液.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的体重增长为(705.2±6.8)g,静脉输液时间为(20.6±2.2)h,住院时间为(53.3±13.8)d;观察组患儿的体重增长为(733.4±12.7)g,静脉输液时间为(27.2±2.8)h,住院时间为(42.1±15.4)d;观察组在体重增长情况、静脉输液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2.0%(1/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应用PICC置管能保证营养液正常供给,促进患儿体格发育,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静脉输液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总页数】2页(P175-176)【作者】余妙冲;谢伟纯;陈小玲【作者单位】515000 汕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515000 汕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515000 汕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极低出生体重儿24小时后联合应用肠内和肠外营养的探讨 [J], 谭志勇;王欣东;刘一鸣2.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J], 王素珍3.PICC 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J], 许珍华4.胃肠外营养中氨基酸摄入量与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关系分析 [J], 蒋晓梅5.品管圈在降低PICC置管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中的应用——以完全胃肠外营养PICC置管为例 [J], 朱芳;邱赛男;旷芙蓉;陈璇;苏斯;黄艳鲜;刘瑶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后应用国产氟康唑对真菌感染预防效果
·经验交流·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后应用国产氟康唑对真菌感染的预防效果闫会丽1,张慧洁2,李芳1,刘玉荣1(1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河南焦作454000;2焦作市人民医院)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23.040早产儿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易发生导管相关真菌感染,由于其临床表现极为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部分患儿常进展迅速,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死亡[1]。
所以,对这一特殊群体,预防真菌感染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大多用进口氟康唑来预防新生儿真菌感染,但由于其价格贵,很难普及。
本研究对接受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防性应用国产氟康唑,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按数字随机法选择2010年9月 2014年6月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体质量低于1500g)共230例,入院后72h内成功给予PICC置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套装为美国BD公司生产,由操作熟练的2位护士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部位均选取左或右上肢正中静脉),同时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排除标准为生后超过72h入院、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需要外科手术者、肝功能严重损害(ALT >100U/L)者。
最终入选8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
实验组男25例、女15例,胎龄(29.8ʃ2.9)周,出生体质量(1189ʃ269)g,应用广谱抗生素>7d者3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胎龄(29.3ʃ2.4)周,出生体质量(1271ʃ213)g,应用广谱抗生素>7d者35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7d 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预防性用药方法:实验组患儿于入院后72h内置管,并于置管后第7、17、27天分别一次性给予氟康唑5mg/(kg·d),静滴(时间>1h);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CC穿刺血管的选择
下肢静脉
• 最后选择 • 大隐静脉或股 静脉
PICC置管流程
PICC置管流程
PICC置管流程
测量导管长度
上肢静脉:上臂外展90°,从穿刺点沿静脉 走向至胸骨上凹 头皮静脉:经耳到颈部,转向右胸锁关节, 再到第2肋间。 下肢静脉:经腹股沟到脐,再到脐与剑突连 线的中点
PICC置管流程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临儿PICC临床应用
穿刺血管的选择
PICC置管流程
穿刺血管的选择
PICC穿刺血管的选择
• 上肢静脉 • 头皮静脉 • 下肢静脉
上肢静脉
PICC穿刺血管的选择
上肢静脉 • 贵要静脉 • 肘正中静 脉 • 头静脉
PICC穿刺血管的选择
头皮静脉
• 第二选择 • 右侧头皮 • 颞浅或耳后静脉
测量上臂围
PICC置管流程
铺巾 消毒 再铺巾 再消毒
PICC置管流程
抽吸盐水
修剪导管
绷紧皮肤
PICC置管流程
按压止血
敷料固定
舒适护理
确认位置
小结
• 穿刺血管的选择:上肢静脉,头皮静脉, 下肢静脉
• 置管流程:穿刺前,穿刺过程,穿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