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ppt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171174PPT课件
18
二、问诊的方法:
1. 问诊应选择较安静适宜的环境进行,以免受 到干扰。尤其对某些病因、病情不便告人的患 者,应单独询问,以便其详细叙述病情。
2. 问诊时,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应既严肃认真 ,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耐心听取病人叙述 病情。
整理版课件
19
3. 医生询问病情,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 术语,应当使用当地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问话 。
整理版课件
8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证候: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病理联系的 症状、体征,证候为证的外候。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 的、被中医界公认的证的名称。
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 包含特定的病因病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 及治疗规则。
整理版课件
9
4. 病案: 现称病历、是临床有关诊 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是回顾性总结的重要资料,评 估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
整理版课件
10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司外揣内
体表器官、 症状体
人体以 经络 四肢、皮 征神色
脏腑为 连属 肉、脉、 形态舌
中心
筋、骨
诊
“有诸内 者必形 诸外” (朱丹 溪)
整理版课件
11
2.见微知著 (1)通过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病变。 (2)机体某些局部,含有整体的生理 病理信息。
4. 医生在问诊时,如发现病人叙述病情不够清 楚,可对病人进行必要 的、有目的地询问或作 某些提示,但绝不可凭主观意愿去暗示套问病 人,以避免所获病情资料片面或失真。
整理版课件
20
5. 医生在问诊时,应重视病人主诉,要善于围绕 主诉内容,深入询问。
6. 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陪诊者病人发病的情 况,以便迅速抢救病人,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 详细询问,书写完整病历。
中医诊断学完整ppt课件
ppt精选版
8
问汗
• 头汗——上焦热盛、湿热、虚阳上越 • 半身汗——邪气阻络 • 手足心汗——阳气内郁、阴虚阳亢或
中焦湿热郁蒸证 • 阴汗——下焦湿热郁蒸
ppt精选版
9
性质
胀痛
刺痛 窜痛 冷痛 灼痛 绞痛 隐痛 重痛 酸痛 掣痛 空痛
特点
临床意义
痛且胀
气滞;但头部胀痛或目胀而痛为肝阳上亢 或肝火上炎
A.湿温病 B.少阳病 C.疟疾病
D.瘟疫病 E.太阳病
ppt精选版
21
• 下列哪项是痰湿内阻所致头晕的表现 B A.头晕胀痛 B.头晕昏沉 C.头晕眼花 D.头晕耳鸣 E.以上均非 • 情志郁结所致胸痛的表现是 D A.胸背彻痛 B.胸痛咳嗽C.憋闷疼痛 D.胀痛走窜 E.刺痛不移 • 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导致渴不多饮 C A.阴虚 B.湿热 C.寒湿 D.痰饮 E.瘀血
ppt精选版
25
望神
• 得神:精充、气足、神旺 • 失神: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 •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 神乱:精神错乱或神志失常 (1)癫 (2)狂 (3)痫
ppt精选版
26
ppt精选版
27
望面色
• 五色主病
青主寒痛瘀惊风 黄主虚湿赤热证 白脱血虚寒夺气 黑肾虚瘀与水饮
饮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水饮停胃的“水逆”证
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兼见舌质隐 青或有青紫色瘀斑,脉涩 ppt精选版
内有瘀血
17
问二便
• 大便异常
(1)便次异常:便秘,泄泻 (2)便质异常: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 (3)排便感异常
① 肛门灼热 ② 里急后重 ③ 便溏不爽 ④ 滑泄失禁 ⑤ 肛门气坠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3、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患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临终前突然 在颧颊部泛现红色,称为“戴阳”。 提示正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 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2、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 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四)痘疮
1、天花 2、水痘
(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 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六) 与水疱
————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 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虚实辨证
虚证:指人体正气 不足,脏腑功能减 退,气血阴阳亏损 的病理状态
实证:指人体邪气 亢盛,脏腑功能亢 进,气血阴阳失调 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虚证和实 证可以相互转化,虚 证可以转化为实证, 实证也可以转化为虚 证
虚实夹杂:虚证和 实证可以同时存在 ,称为虚实夹杂证
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中医 理论基础,阐述 人体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方 面的规律
寒热的诊断意义:寒热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汗出部位:头部、躯干、 四肢等
问汗出情况
汗出时间:白天、夜间、 运动后等
汗出性质:热汗、冷汗、 黏汗等
汗出量:多汗、少汗、无 汗等
汗出伴随症状:头晕、乏 力、心悸等
汗出原因:体质、疾病、 环境等
问疼痛情况
疼痛部位:询问患者疼痛的具体位置 疼痛性质: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刺痛、钝痛、胀痛等 疼痛程度: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疼痛持续时间:询问患者疼痛的持续时间,如持续时间、间歇时间等
表里转化:指表证转化 为里证,或里证转化为 表证,症状表现为发热 、恶寒、腹痛、腹泻等
寒热辨证
寒证:身体寒冷, 面色苍白,四肢冰 冷,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
热证:身体发热, 面色红赤,口渴喜 冷饮,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寒热转化:寒证可 转化为热证,热证 可转化为寒证
寒热并用:寒证和 热证同时存在,如 寒热往来,寒热错 杂等
疼痛影响因素:询问患者疼痛是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饮食、活动等
问饮食情况
询问患者日常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数量、时间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询问患者是否有食物过敏史,以及食物过敏的症状和反应
中医诊断学PPT
3.本证辨证要点:以头痛、头晕及瘀血证为审证要点。
第二节
肺病辨证
[提问]肺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是什
麽?
肺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Δ肺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肺系、 主气、司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以及卫外 机能失职等方面。其症状表现以咳嗽,喘促,咯痰,胸痛, 喉疼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肿等为常见。其中尤以咳 喘更为多见。
病机
临 床 表 现
寒 热 内 脏 证 候 舌 脉 主 证
新起恶寒(恶风)发热同 时并见 不明显
以脏讣证状为主要表现。
舌苔变化不明现,脉浮。
舌苔多变化,脉沉。
略
略
寒热证鉴别表
项 目 病 机 类 别 共 同 点 寒 证 阴 盛 实 寒 证 寒热 口渴 临床表现面色 神态四 肢来自怕冷 喜温阳 虚
虚 寒 证 实 热 证
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的鉴别
证型
心 血 虚 心 阴 虚
病机
心血亏虚,心失 濡养 心阴亏损,虚热 内扰
临床表现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及血虚 证 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候
三、心气虚证 1.心气虚证的含义Δ 因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
2.心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外,尚有气虚的一般见症。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辨证论治的意义: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与辨病论治相辅相成。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的概念:Δ 对通过诊法收集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 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情的寒热、邪正的盛衰和病 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的纲领及辨证方法。 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邪正盛衰;阴阳——病类。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口气
口臭多为胃热或食积;口淡多为胃寒或脾虚。
鼻气
鼻出臭气,多为肺胃热盛。
汗气
汗出腥膻,多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汗出臭 秽,多为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难闻,多属肠有郁热;小便臊臭, 多属湿热下注。
闻诊注意事项
注意听声音的高低、 强弱、清浊、缓急等 变化。
结合望、问、切三诊 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气血津液失调辨证方法论述
气血津液失调
指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亏损及其生理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可见于多个脏腑系统,常见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等。
辨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体征,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 液失调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问既往病史
包括患者过去患过的疾病、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等。这些 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背景,为诊断和治 疗提供参考。
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询问
个人生活史
包括患者的饮食起居、劳逸情况、情 志变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 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可能的病因,为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家族史
包括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是否患有类似 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这些信息有助 于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可能的 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指出按诊时需要注意的禁忌症和异常情况, 如患者疼痛、肿胀等反应的处理方式。
切诊综合应用举例
综合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脉诊和按诊结果与其他四诊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举例说明
列举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理解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口臭多为胃热或食积;口淡多为胃寒或脾虚。
鼻气
鼻出臭气,多为肺胃热盛。
汗气
汗出腥膻,多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汗出臭 秽,多为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难闻,多属肠有郁热;小便臊臭, 多属湿热下注。
闻诊注意事项
注意听声音的高低、 强弱、清浊、缓急等 变化。
结合望、问、切三诊 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气血津液失调辨证方法论述
气血津液失调
指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亏损及其生理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可见于多个脏腑系统,常见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等。
辨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体征,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 液失调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问既往病史
包括患者过去患过的疾病、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等。这些 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背景,为诊断和治 疗提供参考。
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询问
个人生活史
包括患者的饮食起居、劳逸情况、情 志变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 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可能的病因,为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家族史
包括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是否患有类似 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这些信息有助 于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可能的 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指出按诊时需要注意的禁忌症和异常情况, 如患者疼痛、肿胀等反应的处理方式。
切诊综合应用举例
综合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脉诊和按诊结果与其他四诊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举例说明
列举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理解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治则治法探讨
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常用治则治法
包括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调整阴阳平衡等。
治则治法的运用
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中医诊断有望与现代医学 技术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如基 因测序、影像学检查等,为中 医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 信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医 诊断学有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 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为更多 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 呼吸等
分辨病位、病性、病 因等
嗅患者口气、体味等
问诊
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了解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经过等
确定病位、病性、病因等
切诊
按压患者身体部位,了解局部 冷热、软硬、压痛等
触摸患者脉搏,判断脉象特征
结合望闻问三诊结果,综合分 析病情
03
八纲辨证与病因病机分析
胃痛案
患者症状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分析
患者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选用黄芪建中 汤加减治疗。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三
咳嗽案
患者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胸闷食少, 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分析
患者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治以燥湿化痰,理气 止咳。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治则治法探讨
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常用治则治法
包括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调整阴阳平衡等。
治则治法的运用
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中医诊断有望与现代医学 技术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如基 因测序、影像学检查等,为中 医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 信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医 诊断学有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 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为更多 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 呼吸等
分辨病位、病性、病 因等
嗅患者口气、体味等
问诊
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了解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经过等
确定病位、病性、病因等
切诊
按压患者身体部位,了解局部 冷热、软硬、压痛等
触摸患者脉搏,判断脉象特征
结合望闻问三诊结果,综合分 析病情
03
八纲辨证与病因病机分析
胃痛案
患者症状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分析
患者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选用黄芪建中 汤加减治疗。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三
咳嗽案
患者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胸闷食少, 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分析
患者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治以燥湿化痰,理气 止咳。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
中医诊断学课件完整版
脏腑辨证的意义
以脏腑为纲,从辨病到辨证的结 合体系,临床上根据脏腑经络定 位症状及四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以辨明其病位、病性、病势和 病机转化所在脏腑经络及其八纲 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脏腑辨证的应用
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 科疾病的辨证,是各科临床辨证 的基础。
2024/1/26
31
07
病因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控制病情发展,防止 疾病传变。
建议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医生应 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3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6
38
2024/1/26
八纲辨证的应用
指导立法、处方、用药,如分经用药,分脏腑用药,以及药物的升降浮沉、四气五味的 选择等。
30
脏腑辨证概述及临床应用
脏腑辨证基本内容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 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 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性质、正 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特点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运用望、闻、问 、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辨明证 候,为治疗提供依据。
2024/1/26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古代发展
自《黄帝内经》奠定理论基础以来,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 诊断学的内容和方法。
近现代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 断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向着客观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024/1/26
33
气血津液辨证概述及临床应用
2024/1/26
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概念
中医诊断学课件 PPT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 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 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独特诊 断方法及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认识,自古至今,一直在 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 对国外医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望神
1、得神:正气尚盛,脏腑功能未衰,即病亦轻,预后较好。 2、失神 (1)精亏神衰: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病情重笃,
预后不佳
(2)邪盛神乱: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 夹痰蒙蔽清窍,属病重
3、假神: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 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4、少神:正气不足,虚证的表现 5、神乱:颠、狂、痫、脏燥等病证
3、病: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 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 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如:感冒、肿胀、胁痛、 胸痹、水肿、泄泻、失眠、崩漏、百日咳等。
4、辨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 血辨证、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 证、病、辨证等概念。
1、症:病人感到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 征象,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如症状:头痛、咳 嗽、胸闷等。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2、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 以一组相关的症状组成,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 位、病情、病势。如肝胆湿热证,病位在肝胆,病性为湿 热,病机为肝胆湿热。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望神
1、得神:正气尚盛,脏腑功能未衰,即病亦轻,预后较好。 2、失神 (1)精亏神衰: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病情重笃,
预后不佳
(2)邪盛神乱: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 夹痰蒙蔽清窍,属病重
3、假神: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 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4、少神:正气不足,虚证的表现 5、神乱:颠、狂、痫、脏燥等病证
3、病: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 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 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如:感冒、肿胀、胁痛、 胸痹、水肿、泄泻、失眠、崩漏、百日咳等。
4、辨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 血辨证、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 证、病、辨证等概念。
1、症:病人感到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 征象,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如症状:头痛、咳 嗽、胸闷等。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2、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 以一组相关的症状组成,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 位、病情、病势。如肝胆湿热证,病位在肝胆,病性为湿 热,病机为肝胆湿热。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 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 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 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 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等方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 、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
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用于内伤杂病
气血津液辨证
(七情内伤)正气失常
寒—六经 主 辨证 要 用 于 温病—卫气 外 营血辨证 感 时 病 湿—三焦
辨证(上、 中焦)
病因辨证 (六淫、疫疠等)邪气外侵
虚
(四)病案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 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 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 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原则有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查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 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 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原理:神以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
神与精气的关系:精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 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 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 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 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 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等方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 、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
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用于内伤杂病
气血津液辨证
(七情内伤)正气失常
寒—六经 主 辨证 要 用 于 温病—卫气 外 营血辨证 感 时 病 湿—三焦
辨证(上、 中焦)
病因辨证 (六淫、疫疠等)邪气外侵
虚
(四)病案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 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 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 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原则有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查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 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 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原理:神以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
神与精气的关系:精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 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Unit Two Generation Gap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303P) ppt课件
复习思考:
1. 何谓“诊断”? 2. 中医诊断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 何谓诊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 5.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有哪三点? 6. 中医诊断的整体审察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7. 为什么司外可以揣内?
第一章
望
诊
望诊的概念:Δ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气血 经络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变化等以 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诊的原理及意义:人体的外部表现可反映内在脏腑、气 血、经络、的病变。观察人的外部异常表现可诊察内在的病 变。“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的注意事项:1.光线:以自然光线为好。 2.温度:适宜。
证
病 全过程本质 先辨病再辨证—— 先辨证再辨病——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能只辨证而忽 视辨病
时
代
姓 名
论 著
黄帝内经 难经
贡
为四诊奠定基础
献
公元五世纪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东汉 西晋 隋代 南宋 元朝 金元 淳于意 张仲景 华佗 王叔和 巢元方 施发 敖氏 杜清碧 刘完素 李杲 伤寒杂病论 中藏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察病指南 点点金、金镜录 伤寒金镜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 脾胃论
神乱鉴别表
型 类 表现 主病 病机 性质
焦 虑 恐惧
时时恐惧,焦虑 卑谍、脏躁 不安,心悸气促, 不敢独居。 狂躁妄动,胡言 狂病、外感 乱语,少寐多梦, 热病 打人骂詈,不避 亲疏。
心胆气虚,心神失 养。
虚证
狂 躁 不安
痰火扰心
阳证
淡 漠 痴呆
表情淡漠,神识 癫病、痴呆 痴呆,喃喃自语, 哭笑无常,悲观 失望。
春秋战国难经重视脉诊提出寸口诊法西汉淳于意创诊籍为后世病案奠基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先河东汉华佗中藏经论证论脉论防治十分精要西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专著南宋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最早以图示脉发展简南宋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最早以图示脉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论舌第一部专著杜清碧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论舌专著金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诊病辨证重视病机李杲脾胃论辨脉重视四诊合参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从外知内朱丹溪格致余论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明清叶天士温热论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病诊疗经验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吴又可温疫论简史熟读叔如临证多神象等概念抽象诊病方法和辨证思维涉及阴阳五行精神气化等基本理论
中医诊断学全部课件
呼吸
通过辨别患者呼吸的快慢、深浅、长短等变化,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如呼吸急促、气粗声高 ,多属实证、热证;呼吸徐缓、气微声低,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
通过辨别患者咳嗽的声音、时间、节律等变化,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和脏腑的虚实。如咳声重浊,多属实证 ;咳声低微,多属虚证。
13
嗅气味
2024/1/28
分析判断方法
03
04
05
八纲辨证:根据脉象的 浮沉迟数等变化,结合 望、闻、问三诊所得资 料,进行分析归纳,以 判断疾病的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等证候类 型。
脏腑辨证:根据脉象所 反映的脏腑功能变化, 结合病人的症状表现和 其他诊断信息,进行脏 腑辨证分析,以确定病 变所在的脏腑和病情的 性质。
经络辨证:根据脉象所 反映的经络气血运行状 况,结合病人的症状表 现和其他诊断信息,进 行经络辨证分析,以确 定病变所在的经络和病 情的发展趋势。
14
闻诊注意事项及误区避免
注意事项
在闻诊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干扰;同时要注意患者的体位和姿势是否 舒适自然;还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误区避免
在闻诊过程中要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判断;同时要注意区分正常声音和异常 声音的区别;还要避免将一种声音或气味与某种疾病直接对应起来而忽略了其 他可能性。
手法运用
医生运用手指或手掌进行轻按、重按、推寻 等手法,以发现异常变化。
2024/1/28
力量适度
按诊时力量要适度,既要能够感知到异常变 化,又要避免对病人造成伤害。
23
腹部触诊技巧展示
腹部触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之一,通过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脏器的
形态、大小、质地等变化。
技巧展示
通过辨别患者呼吸的快慢、深浅、长短等变化,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如呼吸急促、气粗声高 ,多属实证、热证;呼吸徐缓、气微声低,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
通过辨别患者咳嗽的声音、时间、节律等变化,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和脏腑的虚实。如咳声重浊,多属实证 ;咳声低微,多属虚证。
13
嗅气味
2024/1/28
分析判断方法
03
04
05
八纲辨证:根据脉象的 浮沉迟数等变化,结合 望、闻、问三诊所得资 料,进行分析归纳,以 判断疾病的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等证候类 型。
脏腑辨证:根据脉象所 反映的脏腑功能变化, 结合病人的症状表现和 其他诊断信息,进行脏 腑辨证分析,以确定病 变所在的脏腑和病情的 性质。
经络辨证:根据脉象所 反映的经络气血运行状 况,结合病人的症状表 现和其他诊断信息,进 行经络辨证分析,以确 定病变所在的经络和病 情的发展趋势。
14
闻诊注意事项及误区避免
注意事项
在闻诊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干扰;同时要注意患者的体位和姿势是否 舒适自然;还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误区避免
在闻诊过程中要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判断;同时要注意区分正常声音和异常 声音的区别;还要避免将一种声音或气味与某种疾病直接对应起来而忽略了其 他可能性。
手法运用
医生运用手指或手掌进行轻按、重按、推寻 等手法,以发现异常变化。
2024/1/28
力量适度
按诊时力量要适度,既要能够感知到异常变 化,又要避免对病人造成伤害。
23
腹部触诊技巧展示
腹部触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之一,通过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脏器的
形态、大小、质地等变化。
技巧展示
中医诊断学图谱精品PPT课件
病后阳虚
• 畏寒肢冷,蜷卧喜暖,神疲乏力,嗜睡 懒言。病例:上呼吸道感染退烧后,外 感风寒伤阳,气虚低热。
病危假神
• 面色苍白沉浊,忽然微有红润; • 周身大肉已脱,腹大青筋气喘, • 突然目光有神,言语响亮。 • 鼻出血血迹未干臌胀。 • 病例:癥积日久,精气衰竭, • 虚阳浮越。(肝硬变并发肝癌)
癫狂
• 自言自语,喜笑怒骂,有如讲演, • 比比划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 不分时间场合,完全丧失理智。 • 病例:狂证。气郁化火, • 痰火扰心。(精神分裂证,狂躁型)
目暗睛迷无神
• 目不欲睁,暗淡无光,神志不清, • 面色苍白,消瘦口开。 • 病例:脑血栓形成,风中脏腑。
少神
• 目精生光,稍有灵活,面有血色。 • 病例:经治疗好转后的神色 。
• 面目虚浮胖肿,色浊淡黄无光, • 鼻柱发黑,口唇色淡。 • 阴水。脾肾阳衰, • 湿浊上泛(慢性肾炎,尿毒症)
客色赤
• 满面通红,浮露而散,明亮润泽。(左颧白色是反射强光之故) • 刚刚服过药酒
黧黑阴黄
• 面色萎黄晦暗,近于黧黑,两颧下颏尤甚,两目淡黄,口唇色暗。 • 阴黄。肾阳不足,湿阻血瘀(肝硬变)
面黄虚浮
• 面目虚浮胖肿,色浊淡黄无光,鼻柱发黑,口唇色淡。
面颊血丝红缕
• 面白微红,两颊浮现血丝红缕 • 脏毒下血。大肠瘀血,蕴久化毒(直肠癌)
面青黄,面目虚浮
• 面色青黄,色沉浊暗,眼睑浮肿,目精无光,口唇略红 • 水肿。脾肾阳虚,湿热内蕴(肾病综合征)
面青灰
• 面色青灰,沉而不浊,舌紫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白腻灰黄 • 胸痹。胸阳不振,痰浊瘀阻,有化热之势(冠心病,心绞痛)
右腮浮红,唇红
• 畏寒肢冷,蜷卧喜暖,神疲乏力,嗜睡 懒言。病例:上呼吸道感染退烧后,外 感风寒伤阳,气虚低热。
病危假神
• 面色苍白沉浊,忽然微有红润; • 周身大肉已脱,腹大青筋气喘, • 突然目光有神,言语响亮。 • 鼻出血血迹未干臌胀。 • 病例:癥积日久,精气衰竭, • 虚阳浮越。(肝硬变并发肝癌)
癫狂
• 自言自语,喜笑怒骂,有如讲演, • 比比划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 不分时间场合,完全丧失理智。 • 病例:狂证。气郁化火, • 痰火扰心。(精神分裂证,狂躁型)
目暗睛迷无神
• 目不欲睁,暗淡无光,神志不清, • 面色苍白,消瘦口开。 • 病例:脑血栓形成,风中脏腑。
少神
• 目精生光,稍有灵活,面有血色。 • 病例:经治疗好转后的神色 。
• 面目虚浮胖肿,色浊淡黄无光, • 鼻柱发黑,口唇色淡。 • 阴水。脾肾阳衰, • 湿浊上泛(慢性肾炎,尿毒症)
客色赤
• 满面通红,浮露而散,明亮润泽。(左颧白色是反射强光之故) • 刚刚服过药酒
黧黑阴黄
• 面色萎黄晦暗,近于黧黑,两颧下颏尤甚,两目淡黄,口唇色暗。 • 阴黄。肾阳不足,湿阻血瘀(肝硬变)
面黄虚浮
• 面目虚浮胖肿,色浊淡黄无光,鼻柱发黑,口唇色淡。
面颊血丝红缕
• 面白微红,两颊浮现血丝红缕 • 脏毒下血。大肠瘀血,蕴久化毒(直肠癌)
面青黄,面目虚浮
• 面色青黄,色沉浊暗,眼睑浮肿,目精无光,口唇略红 • 水肿。脾肾阳虚,湿热内蕴(肾病综合征)
面青灰
• 面色青灰,沉而不浊,舌紫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白腻灰黄 • 胸痹。胸阳不振,痰浊瘀阻,有化热之势(冠心病,心绞痛)
右腮浮红,唇红
中医诊断学.pptx
汉朝:西汉 淳于意创 “诊籍”
东汉 张仲景建立辨证论治的理论“六经辨证”
晋唐:西晋 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原疾病诊断专著
宋、金、元: “金元四大家”
刘河涧—重视病机; 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 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9
2019-10-20
(三)病证结合
症 感性认识 辨 理性认识
(现象依据) (本质判断)
当前本质 当前的主要矛盾
辨“证” 病证结合
辨“病”
“病”与“证”的关系: 同病同证、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异病异证全过程本质
疾病根本性矛盾
8
2019-10-20
谢谢关注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秦汉以前:
《黄帝内经》 诊法、辨证基础 《难经》 提出“寸口脉法”
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不适应的感觉; 体征:客观检测出的异常征象。 二者常合称为广义“症状”,简称“症”。
3
2019-10-20
谢谢关注
(二)辨证
证的概念(中医学特有): 约定:阶段性; 对病因、~性、~位、~势的病理概括; 反映疾病当前本质。
辨证:对“证”的概括与判断,其本质是用中医 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的过程。
6
2019-10-20
谢谢关注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二)见微知著
由局部 判断整体的方法;
(三)以常衡变
由正常、常规
判断异常、变数的方法;
由生理特征
病理变化的判断与推测。
7
2019-10-20
谢谢关注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东汉 张仲景建立辨证论治的理论“六经辨证”
晋唐:西晋 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原疾病诊断专著
宋、金、元: “金元四大家”
刘河涧—重视病机; 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 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9
2019-10-20
(三)病证结合
症 感性认识 辨 理性认识
(现象依据) (本质判断)
当前本质 当前的主要矛盾
辨“证” 病证结合
辨“病”
“病”与“证”的关系: 同病同证、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异病异证全过程本质
疾病根本性矛盾
8
2019-10-20
谢谢关注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秦汉以前:
《黄帝内经》 诊法、辨证基础 《难经》 提出“寸口脉法”
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不适应的感觉; 体征:客观检测出的异常征象。 二者常合称为广义“症状”,简称“症”。
3
2019-10-20
谢谢关注
(二)辨证
证的概念(中医学特有): 约定:阶段性; 对病因、~性、~位、~势的病理概括; 反映疾病当前本质。
辨证:对“证”的概括与判断,其本质是用中医 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的过程。
6
2019-10-20
谢谢关注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二)见微知著
由局部 判断整体的方法;
(三)以常衡变
由正常、常规
判断异常、变数的方法;
由生理特征
病理变化的判断与推测。
7
2019-10-20
谢谢关注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完整版
(一) 概念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二) 神与精、形的关系 神
精
(先天、 后天) 物质基础 外在表现
形
(三) 望神的意义
1.神的盛衰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精充气足神旺──健康、体健 精亏气虚神耗──衰老、有病 2.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 疾病的预后。 失治、误治 有神 (精足病轻) 无神(精亏病重 ) 治疗养护得当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 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2、皮肤光泽:肤色的荣润枯槁,可反映脏腑精 气的盛衰,从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凡荣润 光泽者,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晦暗枯 槁者,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常色与病色
常色:明润含蓄。(明润,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为有神,示 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含蓄: 面色红黄隐隐,隐于皮肤之内而不显露,示胃气充足, 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主色:个体素质差异,保持终身不变。 客色:随季节气侯等自然环境不同而发生的但属于正常变 化者。 病色:晦暗暴露。(晦暗,面部皮肤枯槁晦暗而无光泽,示脏 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 地显露于外,为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 善色:病色而光明润泽,为“气至”。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 胃气能上荣于面。 恶色:病色且枯槁晦暗,为“气不至”。为脏腑精气已衰, 胃气不能上荣于面。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二) 神与精、形的关系 神
精
(先天、 后天) 物质基础 外在表现
形
(三) 望神的意义
1.神的盛衰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精充气足神旺──健康、体健 精亏气虚神耗──衰老、有病 2.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 疾病的预后。 失治、误治 有神 (精足病轻) 无神(精亏病重 ) 治疗养护得当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 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2、皮肤光泽:肤色的荣润枯槁,可反映脏腑精 气的盛衰,从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凡荣润 光泽者,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晦暗枯 槁者,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常色与病色
常色:明润含蓄。(明润,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为有神,示 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含蓄: 面色红黄隐隐,隐于皮肤之内而不显露,示胃气充足, 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主色:个体素质差异,保持终身不变。 客色:随季节气侯等自然环境不同而发生的但属于正常变 化者。 病色:晦暗暴露。(晦暗,面部皮肤枯槁晦暗而无光泽,示脏 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 地显露于外,为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 善色:病色而光明润泽,为“气至”。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 胃气能上荣于面。 恶色:病色且枯槁晦暗,为“气不至”。为脏腑精气已衰, 胃气不能上荣于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态内容:异常动作
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观察病人肢体的异常动作有助于相 应疾病的诊断。常见的如:
望 态
病人唇、睑、指、趾颤动者,为风证,见于外感热病,多为动风 先兆;见于内伤虚证,多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者,常见于小儿惊风、 破伤风、痫病、子痫、马钱子中毒等。
邪气亢盛 扰及神明 正不胜邪
(4)假神☆ ※
概念: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神志不清 精神转佳 面色晦暗 颧红如妆 阴不敛阳 瞳仁呆滞 目光浮露 脏腑精气将绝 语言断续 语声清亮 不思饮食 饥不择食
(5)神乱
神志错乱或神志异常一类病症 癫——文痴。精神痴呆,淡漠寡言,喃喃自 语,哭笑无常——痰蒙心窍。 狂——武痴。狂躁不安,疯狂怒骂,打人毁 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少卧不饥,妄行 不休——痰火扰心。 痫——癫痫。羊癫风。肝风夹痰。 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 醒后如常。
(一) 概念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二) 神与精、形的关系 神
精
(先天、 后天) 物质基础 外在表现
形
(三) 望神的意义
1.神的盛衰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精充气足神旺──健康、体健 精亏气虚神耗──衰老、有病 2.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 疾病的预后。 失治、误治 有神 (精足病轻) 无神(精亏病重) 治疗养护得当
赤色主病:
主热证,有热而面部脉 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但亦可见于虚阳上越的 病人。 满面通红-实热 两颧发红-虚热 颧红如妆-戴阳(真寒 假热)
青色主病: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 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 或痛则不通,或瘀血内阻,或 筋脉拘急,使面部脉络血行瘀 阻所致。 面青伴唇甲青紫心痛-心阳虚, 心血瘀阻 小儿面青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
面部色诊的原理
1、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 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2、 面部皮肤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泽变化易于外 露。 3、易于观察。
正常面色 面白 面黑 面青
望色诊病原理
1、皮肤颜色:一般可分为青、黄、赤、白、黑 五种,五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临床意义 得神 正气充盛
健康
轻候 慢性病 邪气盛
少神
正气虚弱
失神
正气衰败
重危证
精气夺 死亡征兆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假神 正气将绝 辨别正气盛衰
推断疾病预后
失神 有神
望 神
少神
假神
二、望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皮肤的色泽变 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亦包括对体表粘膜、分泌物和 排泄物色泽的观察。重点是对面部色泽的观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望面色的意义: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十 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 窍。”心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走于面;多气多 血之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脏腑之虚实,气血的盛衰, 皆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反映于外。加之皮肤外露,易 于观察,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望诊— 察看病体的外观(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 物、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 闻诊
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 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
辨别病情
问诊— 询问病人或陪诊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诊疗经过等以 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切诊 脉诊—测知脉象的变化 按诊—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了解异常体征 诊断疾病
(四)望神的方法和内容
神的表现: 目光、面色、表情、体态、感觉、言谈、声息、脉象
望神的重点:目光☆ 表情
动态
为什么望目为望神重点? ①目为心神之外候。所谓“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人的精神活动往往无意中流露于目光,所谓“眼能传 神”。《灵枢· 大惑论》:“目者,心之使也”“心 者,神之舍也” 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通过经脉而上注于目 ③目系通于脑
中医诊断学
诊法 望 全身望诊 神 色 形 闻 问 切 辨证
局部望诊 态
第一章
望
诊
概念:运用视觉观察病情 原理:内外相应 地位:望而知之谓之神 (神圣工巧)
☆第一节 全身望诊—— ☆神、☆色、形、态 第二节 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 四肢、二阴、皮肤 第三节 望排出物 第四节 望 一、望神☆
卒然跌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属中风;卒倒神 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属痫病。
望态内容:异常动作
恶寒战栗,谓之寒战,见于疟疾发作,或为外寒袭表,或为伤寒 温病邪正斗争欲作战汗之时。 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多属痿病;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 病。 儿童手足屈伸扭转,挤眉眨眼,呶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 多由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致。
望态
望态概念
即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异常动 作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望 态
望态诊病原理
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动作与机体的阴阳盛衰及病性寒 热虚实关系密切。阳主动,阳、热、实证病人,机体功能亢 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主静,阴、寒、虚证病人,机体 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懒动。不同的疾病又常常使病人采 取不同的体位姿态以减轻其痛苦。故曰:“善诊者,观动静 之常,以审动静之变,合乎望闻问切,辨其寒热虚实。” (《望诊遵经》)
脏腑功能虚弱 精气受损
(3)失神☆
概念: 为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之象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萎靡 神识不清 语言错乱 反应迟钝 脏腑精气衰竭 面色晦暗 目暗睛迷 正气大伤 形体羸瘦 动作失灵 呼吸气微或喘促
神昏谵语 壮热烦躁 四肢抽搐 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卒然昏倒 两手握固 牙关紧闭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 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面色
病机
总病机
阴寒内盛 淡青或 阴寒凝滞 各种原因致 剧痛 青黑 气血不通 面部络脉血 心阳虚或 口唇青紫 心血瘀阻 行瘀阻 主气滞 心阳暴脱 面色青灰 肺气不利 主血瘀 肺气闭塞 肝郁脾虚 苍黄 气滞血少 主惊风 小儿惊风 眉间鼻柱唇 热灼津伤 周发青 筋脉拘急 黄色 主脾虚 脾胃气虚 面色萎黄 生化不足失养 脾虚失养, 脾虚湿蕴 面黄虚浮 脾虚水湿泛溢 湿郁困脾, 主湿证 湿热黄疸 鲜明如橘 湿邪阻遏 健运失职 寒湿黄疸 黄晦如烟熏 胆汁外溢 赤色 主热证 实热 满面通红 热盛血充 热则脉络扩张 阴虚 两颧潮红 虚火上炎 气血充盈,或 主戴阳证 泛红如妆 虚阳上越 虚阳上越
⑴ 白色主病: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 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 面部脉络所致。 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血虚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黄色主病:
主脾虚、湿证。病人面色发黄, 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者湿邪内 蕴、脾失运化所致。 萎黄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鲜如桔色-湿热 蕴蒸 阴黄-晦暗如烟熏-寒湿内阻 面色苍黄-肝郁脾虚
黑色主病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 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 急,血行不畅所致。 黑而暗淡-肾阳虚-内分泌失 调 黑而干焦-肾阴虚-温病后期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 久,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 寒湿带下
五色主病简表
面色 主病
青色 主寒 主痛
病证
2、皮肤光泽:肤色的荣润枯槁,可反映脏腑精 气的盛衰,从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凡荣润 光泽者,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晦暗枯 槁者,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常色与病色
常色:明润含蓄。(明润,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为有神,示 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含蓄: 面色红黄隐隐,隐于皮肤之内而不显露,示胃气充足, 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主色:个体素质差异,保持终身不变。 客色:随季节气侯等自然环境不同而发生的但属于正常变 化者。 病色:晦暗暴露。(晦暗,面部皮肤枯槁晦暗而无光泽,示脏 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 地显露于外,为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 善色:病色而光明润泽,为“气至”。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 胃气能上荣于面。 恶色:病色且枯槁晦暗,为“气不至”。为脏腑精气已衰, 胃气不能上荣于面。
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 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为主,百岁 不变。 客色: 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 色。如气候、昼夜、情绪,饮食饥饱等
常色
病色: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肝------青------木 心------赤------火 脾------黄------土 肺------白------金 肾------黑------水
总病机
气虚血少, 阳衰寒凝, 气血不能 上荣于面 各种原因 导致经脉 拘急,血 行不畅
黑色
主水饮 主血瘀
阳 黄
鼻柱青 面 赤 面 黄
萎 黄
阴 黄
两颧红
五色生克顺逆表
病色相应 五脏 病 肝 心 脾 肺 肾 病色 青 赤 黄 白 黑 病色不相应(病色交错)
相生为吉(顺证) 相克为凶(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