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合集下载

一起学《论语》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起学《论语》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起学《论语》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起学《论语》7.6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白话】孔子说:“有志于大道,据守于德,依倚于仁,涵泳于六艺。

”【释词】志:心之所之、心所向往。

第二个“之”是“到、往”之意。

心之所之,不在道,则游移他出,入于歧路,所以要“志于道”。

道:人所当行之路谓之道,即圣贤大道,或者说是“大学之道”。

圣贤大道有天道、有人道,然而不可分作两截;人之命,受之于天,立之于己。

道在人心,性即是人人具有,道不可外求,亦不可天人两截。

孔子重视人伦日用作为基础,同时重视礼乐,藉由礼乐而反约于心,于是人道既立而自能达于天道。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孔子不明讲性与天道,所以子贡感慨“不可得而闻也”;然而非没有。

孔子说“天何言哉”,以及“罕言命与仁”,其实是示范弟子进德修业,达于明诚,由人道进而天道,自己去感悟。

所以翼《周易》、修《春秋》等,其实是为了垂范后世。

道本不二,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登高必自卑”,孔子所明示,于人道之中,道即是“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

李炳南:“道即本心,亦即真心,寂照湛然。

寂者不动,此是定力。

照者光明,此是智慧。

性是人人本有,故云‘天命之谓性’,此即人之本性。

本性不动,故曰安。

行是动念,行曰性之,即是率性之义,动念自然合乎本性。

循性不变,即曰道,是谓性体。

就循性不变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据:执守、坚守。

《正义》:“据犹守也。

《中庸》言颜子‘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即据德矣。

”得之于心者,据守之则不失。

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

朱子:“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

”钱穆:“道行在外,德修在己。

求行道于天下,先自据守己德,如行军作战,必先有根据地。

”《注疏》:“(郑康成注)德,三德也: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孔子教导世人为人为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先后轻重,步骤分明。

孔子提出首先要解决立志的问题,其次便要修己;最后道行,德彰,仁成之后,方可游于艺。

关键词:道德仁艺一、志于道——因道而立“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中国传统的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

孔子说的是志于“道”,即首先要立志于懂得做人的道理,确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堂堂正正的做人。

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追求成圣成贤。

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这是极言闻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懂得做人之道,人生就有了意义,可以不枉此生;反之,如果浑浑噩噩,不知为人之道,寿命再长也只是行尸走肉;专业技能再高也可能危害人类,遗臭万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懂得做人之道,不再糊里糊涂,生命有了意义,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那何谓孔大圣人之“道”呢?概而言之,这个“道”包括修身冶性的君子之道和为政治国的先王之道。

(一)“道”的个人观——修己《论语·公治长》中说君子之道则有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首先要加强个人内心品德修养,行为态度要谦逊,事奉君长要诚敬;一旦干政,要恩抚百姓,使民适宜,不劳民伤财。

追求、实行孔子之“道”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这就涉及到“道”的个人观,这是一个“修己”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人格感召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作为要素。

1.安贫。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孔子并非排斥富贵,而是强烈反对抛弃“道”的原则去贪求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能安于贫贱的一位,孔子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解

《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解

《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解《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之生命,自有追求,追求在于弘道于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追寻自己之梦。

立志于道,“道”为人生之追求,人能弘道、求道、寻道、证道,人生数十载,皆为道来,亦为道去。

所有人生之事皆有道中真理可寻,商道、兵道、学道、政道、一切与人相关切之道,为人所立,为人所志于。

道之真意甚多甚广,包容乃大乃全,但其中之真谛却是与人生之追求相关切。

无论人的性格如何、身份怎样、地位贵贱与否,都是为自己之心中之道而追求之。

固然,不同的人追求道的方式、途径不同,但最终却归于人生之道,不管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都是对人生之道追求般的诠释。

凡积极进取者心中有常道恒道,行为固然随环境等不确定因素而异,经历皆有不同,但道却趋之如一,殊途同归。

人生之路各相异,但人生之道却是不同选择后的回归中之统一。

道者,人生之追求。

人之心灵,自有内在,内在在于修德于性。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寻求幸福,既需要物质般解决肉体的生理需要,而另一方面却要需要精神般的超脱,但如此二者更多的时候趋于分离,分离于现实与理想的悖论。

如此这般,人生需要有真实的内在,而此内在是为修德静性,追求弘道但却务本修身,修身在于内在德性在心。

世上之事,本为微妙。

但多是己心所扰,世间诱惑不已,追求过程中难免有迷茫,寻觅经历中难免有迷失,只有能够德常驻自心,才能应万物不为物所累。

一方面人们总渴望着理想意识中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掌握未来,表现出对自己未来成功之道的进取;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境遇里人们又总是无法控制那些不确定因素掌控着命运,表现出无奈般的茫然。

命运与非命运、自我与非我的矛盾性的解决唯有存德于心,修身养性才能够求天下之道。

德者,人生之内在。

人之境界,自有根本,根本在于践仁于行。

人需要面对人世的所有与己相关之情,亲情、友情、爱情,还需要更深入关切人类之命运,有“仁”于天下,怀有终极爱人之心,“泛爱众”,大同于天下,和谐于宇宙。

游于艺

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0190104从论语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如何理解呢?对于从事自由撰稿的人又有何帮助呢?志于道:我理解,就是要有理想,这个是根本,很多人一生作梦一生梦,因为做的是不一样的梦,他的航船太容易换向,所以始终在人生的大海上游弋,始终没找到归缩,终未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不,是他本就没有理想,又何来到达,更何谈彼岸!这是志的意思,那么道呢?中国人的观念中,道是高深莫测的东西,是方向,也是道路,更一种境界。

志于道,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人只有追求一种境界,才可能展现不一样的气象,才能助你一路劈波斩浪,成功远航。

作为自由撰稿人,就是要以写作为信仰,为归宿,为兴趣,为生存的方式,终此一生,正如佛家所言,尽形寿,誓证念佛三昧,要有献身写作的思想,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决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誓成一番事业、一种气候的血誓,再难也要坚持,再苦也不放弃,再穷也能捱住,不文章不人生,有了这个根本,才可能有所成就,才能坚持下去。

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天亮。

据于德:人所谓德艺双馨,德在艺先。

德就是德行,就是正道,就是要有品行。

佛家言五戒,戒定而慧,能静,懂敬,这就是德。

这是艺所能立的基础。

它无关于艺,但它足以毁了艺。

有的人,以抽烟、喝酒为艺术,为浪漫,为艺术家的本真,殊不知,这足以毁了艺术,真正的艺术,是真,更是善、是美。

作为自由撰稿人,就应该传播正能量,这样的文章才能恒久远、才能永流传;就应该心有所畏,行有所戒,这样才能开辟新境界,而不被妄念所迷惑,这样才能走得远、走得久;就应该以苦为师,不畏艰难,既然选定了,就不摇摆、不左右,全力以赴。

先做人,而后做成事。

这是做事的根本。

任何一个选择,也都要有考量,就是条件,你先天的条件,后天的条件,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时代,就是大环境,大趋势,就是天赋,你做的事不能违背时代,不能违背法律,不能违背你的为人的禀性;地利,就是气候,就是地理,就是圈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章也有合适它的土壤,北京?深圳?杭州?地利可以让你得到更好的养份,更好的视野,更好的熏陶;人和,就是要有圈子,要有高人指点,要有贵人相助。

【写材料用典】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写材料用典】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写材料用典】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古代文化中的一句名言,也是我们人们在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时需要牢记的重要原则。

它的意义深远,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首先,志于道,指的是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

道,即道德,是指符合正确规范和准则的行为。

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和追逐正确道德的心志,就很容易迷失方向,走上邪路。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志向要高远,胸怀要宽广,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据于德,是指我们应该依据道德的准则来行事。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对人与人之间行为和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所以,在我们言行举止、交往相处、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时刻以德为先,做到遵循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

只有这样,人们的行为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社会秩序才能够得到维护和稳定。

依于仁,是指我们要在与人相处时,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仁爱是孔子儒家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意味着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益。

在现代社会,众多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纠葛,源自人们的自私和利己主义思想,导致了人们对他人的冷漠和对利益的追逐。

所以,倡导依于仁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弘扬传统美德,促进人们心灵的和谐,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游于艺,是指我们要给自己一些游艺的空间,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通过欣赏艺术、学习艺术和创造艺术,可以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无论是听音乐、看电影、读书、画画等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心灵的寄托,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此外,艺术还能够传递美的力量,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思考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困境和挑战。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者是相辅相成的。

志于道是追求正确人生目标的基础,据于德是行为准则的依据,依于仁是人类关系的基础,游于艺是心灵寄托和审美的追求。

子以四教

子以四教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用诗歌来生发思想,促使个体学习礼 乐的自觉,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完善 人格。 翻译: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 《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以四教
王辉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七课 子以四教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 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自《论 语· 述而》。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 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 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 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 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 内容教授学生。

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

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

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
志于道,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有追求道德和道义的远大目标和决心。

在道德方面,一个人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并努力实践和遵守它们。

志于道的人会在每个决策和行动中考虑到道德因素,并始终坚守正确的道德准则。

据于德,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素养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德是指一个人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品格,如诚实、正直、善良、宽容等。

一个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遵循正义和道义的要求,并通过自己的善行来影响他人。

依于仁,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以仁爱和同情心作为行为的依据。

仁是指关心、关爱他人并愿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德。

一个依于仁的人会关心他人的需求,乐于助人,并通过自己的善行来传递爱和温暖。

依于仁的人会在与他人相处中表现出包容、宽容和善意,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游于艺,意味着一个人应该追求艺术和美的享受。

艺是指人们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一个游于艺的人会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如绘画、音乐、文学等,并通过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游于艺的人会通过艺术的魅力来调节心情,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为他人带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指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理念、依靠自己的道德品质、以仁爱为行为准则,并追求艺术美的享受。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品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同时,这也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就的基础。

什么是“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什么是“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什么是“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那是春秋时候的一个秋天,西周的隋侯(今湖北随州一带的封侯)例行出巡封地。

一路游山玩水,这天行至溠水地方,隋侯突然发现山坡上有一条巨蛇,被人拦腰斩了一刀。

由于伤势严重,巨蛇已经奄奄一息了,但它两只明亮的眼睛依然神采奕奕。

隋侯见此蛇巨大非凡且充满灵性,遂动了恻隐之心,立即命令随从为其敷药治伤。

不一会儿,巨蛇恢复了体力,它晃动着巨大而灵活的身体,绕隋侯的马车转了三圈,径直向苍茫的山林深处逶迤游去。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隋侯出巡归来,路遇一黄毛少儿。

他拦住隋侯的马车,从囊中取出一枚硕大晶亮的珍珠,要敬献给隋侯。

隋侯探问缘由,少儿却不肯说。

隋侯以为无功不可受禄,坚持不肯收下这份厚礼。

第二年秋天,隋侯再次巡行至溠水地界,中午在一山间驿站小憩。

睡梦中,隐约走来一个黄毛少儿,跪拜在他面前,称自己便是去年获救的那条巨蛇的化身,为感谢隋侯的救命之恩,特意前来献珠。

隋侯猛然惊醒,果然发现床头多了一枚珍珠,这枚硕大的珍珠似乎刚刚出水,显得特别洁白圆润,光彩夺目,近观如晶莹之烛,远望如海上明月,一看便知是枚宝珠。

隋侯叹曰:一条蛇尚且知道感恩图报,有些人受惠却不懂报答。

这个堪称无价之宝的隋侯之珠,后来还成为过各国争相抢夺的焦点。

庄子在他创作论道的一则寓言故事中,就借用过隋侯之珠这个典故——韩国和魏国相互争夺边界上的土地。

华子拜见昭僖侯,昭僖侯正面带忧色。

华子说:“如今让天下所有人都来到你面前书写铭记,书写的言辞说:'左手抓取东西那么右手就砍掉,右手抓取东西那么左手就砍掉,不过抓取东西的人一定会拥有天下。

’君侯会抓取吗?”昭僖侯说:“我是不会去抓取的。

”华子说:“很好!由此观之,两只手臂比天下更为重要,而人的自身又比两只手臂重要。

韩国比起整个天下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了,如今两国所争夺的土地,比起韩国来又更是微不足道的了。

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感

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感

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感《论语·述而》中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钱逊先生释义为:德者,得也。

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为德。

意思指: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靠于仁,游习于六艺之中。

虽四句,十二字,却对做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即立志要远大,以大道为志,行动要以德为根本,立足仁义,要精通各项技能。

《论语》这本书正是围绕这四项展开的论述,为何立志,什么是德,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德和仁。

孔子的这一思想延伸到现代仍然适用。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仍然是现代为人处世的标准,自我修养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志向远大,不局限于眼前利益,才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发展之路,有步骤有目标的去学习,去钻研。

立志是一个人行动的根本。

志向越远大越会激发人不断前进。

行动坚持道德,以仁义为本心,才会产生正能量,自然会凝聚人力,受众人的爱戴和支持。

反之,一个不修德行的人,自然人人敬而远之。

因此,不论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都要遵守道德标准,施展仁义,宽于待人。

“游于艺”在当时的时代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艺涵盖了当时国家发展所要求人才应具备的技能。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国家发展已经不局限于这六个方面,有了更多的技术领域,例如计算机应用,化学技术的应用等等,所以这句话放在现在的理解也更广泛,它涵盖现代各项技术。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精通时代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不过,在古代由于知识结构简单,六艺属于日常技能,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是这六艺都要精通。

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每门学科的知识更加渊博,即使穷一生之力都未必能够学懂学透,所以,我对这句话在当代环境的应用是:一个人应该必备基础学科的知识,但要精通于至少一项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实现你的理想,实现你的价值。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子艺的理解与感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子艺的理解与感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子艺的理解与感悟“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子艺。

”这短短几个字,蕴含的可是深深的道理啊!啥叫“志于道”呢?这就好比你心里有个超级远大的目标,就像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你前进的方向。

这个道啊,可以是你的人生理想,可以是你追求的真理,反正就是让你觉得特别有意义、特别值得去奋斗的东西。

你想想,要是一个人没有个目标,那不是像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吗?那多没意思呀!所以啊,咱得有个道,有个让自己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道。

“据于德”呢,就像是给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行啊,那可是咱做人的根本。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走到哪儿都受欢迎,就像那温暖的阳光,让人感觉舒服。

要是没了德,就算你再有本事,也会让人瞧不起。

就好比一棵树,根要是烂了,那还能长得枝繁叶茂吗?那肯定不行呀!咱得时刻提醒自己,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站得稳、走得远。

“依于仁”,仁是什么?仁就是善良、仁爱呀!对人要有爱心,要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这世界这么大,人这么多,要是大家都冷冰冰的,那多可怕呀!有了仁,就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温暖和阳光。

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这不是挺好的嘛!就像那句老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多美的事儿啊!最后说说“游子艺”。

这可不是让你瞎玩哦!这里的艺可以是各种技能、才艺。

你得有本事呀,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你看那些有才华的人,多让人羡慕呀!唱歌好听的、画画厉害的、会各种乐器的,哇,那可真是太棒了!但这艺可不是随便学学就行的,得用心去钻研、去练习。

就像练武功一样,得下苦功夫才能练成绝世神功呢!咱把这四句话连起来看,不就是告诉咱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本事的人嘛!这多重要啊!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会偷懒,不想去追求那个道了?是不是有时候会犯错,忘了德的重要性?是不是有时候会自私,没做到仁呢?还有,是不是在学艺的路上不够努力呢?哎呀呀,可不能这样啊!咱得时刻提醒自己,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志于道游于艺校训解读

志于道游于艺校训解读

“志于道,游于艺”语出孔子《论语·述而》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道与德相连,与仁相依。

”志于道”,意为究宇宙之根源、探自然之规律、遵社会之法则。

“游于艺”意为游历“艺”与“术”的源点,涉猎“艺”与“术”的门类,探索“艺”与“术”的精神。

”志于道游于艺“作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开放兼容、浪漫自由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创作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特色,体现了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教育理念。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样看准一个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样看准一个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样看准一个人文老师读《学而》今日分享——第十五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志于道:一个人立的志向,如果是赚钱、买房,这实在是太单薄无力了。

假如一个人的毕生所求都是物质层面的,生活上必然会感到非常痛苦,无论其最终目标是否实现。

物质的追求是最容易达到的,但又是最难以满足的。

立此志者,多数浮于人生、社会的表面,熙熙攘攘、争名逐利,在个人思想上升华不了,于社会意义也不大。

孔子提出志于道,就是要去追求真理,人生的目标要突破物质的束缚,进入到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律当中去。

比如牛顿、爱因斯坦、老子,就是如此。

他们想要搞清楚宇宙、人生,在这样大的志向之下,人生不会无聊,追求的道路永无止境,完全能在精神上满足自我。

据于德: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指做事得有底线,德是行事的基本准则和警戒线。

德者,得也。

第二种解释,指一个人需要对道德体系非常清楚。

不了解什么是“德”不重要,能够遵循“德”的要求做事才有意义。

目不识丁者不一定熟知“德”的内涵、外延,但是不妨碍他们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两种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依于仁:“仁者爱人”,一个人的行事方法应该以仁作为倚靠,如此才能利人惠己。

游于艺:指要在礼法、射箭、驾车、读书、识数等技艺中不断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

人生得有趣味,不能只是谈仁义道德,还需要将这一切付诸实践。

孟子讲“必有事焉”,说的是人只有历经时间磨砺,才能看到自己的仁和德到底修炼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有的人志于钱财,目标是过上奢靡的生活;有的人据于法规,只要不犯法什么都可以干;有的人依于手段,只要手段强、有效果,不在乎仁义;有的人游于手机,沉迷于游戏,放弃面对真实的交流与生活中的体验。

如果一个人如此行事,生活就会变得颓废。

没有高尚的追求,长此以往,与亲友、主流社会渐行渐远,幸福感也会越来越低。

对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解

对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解

对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解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道德和精神模范的圣人孔子,他的行为和事迹指导者一代又一代世人阶层走向成德成仁的君子。

这一成才过程被孔子集中概括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四个过程,我们如何看待其中的逻辑顺序关系。

这历来也有不少争论。

是“道”→“德”→“仁”→“艺”,还是“艺”→“仁”→“德”→“道”?此外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轻重程度也是值得考量的地方。

1. 朱熹的观点朱子作出了如下的注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

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 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 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 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

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闲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按照朱子的意见,“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也就是说,“志道”之所以为先,“志”字最为关键,它可以使人心归正而从自然欲望之中跳脱出来( 《论语·里仁》中载有孔子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如是,道德生命方有开展的可能。

也就是说,“志于道”即代表了向道人心之开启,进而依此顺序一路开展,继之“据德”、“依仁”,最后“游艺”。

对于“道”、“德”、“仁”、“艺”之间的关系,朱子不仅以先后论之,而且认为前三者为“本”、“重”、“内”,而后者为“末”、“后”、“外”。

“艺是小学功夫。

若说先后,则艺为先,而三者为后。

若说本末,则三者为本,而艺其末,固不可徇末而忘本。

习艺之功故在先。

游者,从容潜玩之意,又当在后。

”朱子之意,“习艺”是小学功夫,成德理应从其着手; 但“游艺”之“游”却是“从容潜玩之意”,而“游艺”则是成德之理想境界的呈现,是“依仁”之后最高与最为圆满的成德境界。

故孔子成德的逻辑进路就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按此顺序渐进、推演的发展历程。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经典十二句翻译句句真谛只读一遍获益终生

《论语》经典十二句翻译句句真谛只读一遍获益终生

《论语》经典十二句翻译,句句真谛,只读一遍,获益终生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与感悟】一个人的学习与修养,应当有一定的志向,有正确的目标与恰当的措施、方法。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以六艺为手段,以仁、德为纲领,追求人生之道的学习模式,从而最终成就完善的人生。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发扬光大。

”【评析与感悟】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

这句话阐述了人与道、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评析与感悟】这句话被后世广泛引用。

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未来有一个统筹与规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而不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般地被动应付。

4、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孔子说:工匠想把活儿做好,首先必须使工具锋利。

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与感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为人们所熟知。

与贤者为邻,则其功业日进,与仁者为友,则其道德日高。

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学习贤人,结交仁者,这是首先要做的重要一步,也可称得上是提升个人修养的终南捷径。

5、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评析与感悟】这里讲到言行关系,强调两者一定要一致,否则就违背仁、信的品德。

言过其行是一个人的耻辱,不仅欺人,而且欺己。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评析与感悟】身正就是榜样,以身作则本身就具有极强说服力。

论语中心思想

论语中心思想

论语中⼼思想述⽽第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解释起来很简单,孔⼦说:志向于道,⽴志要⾼远,⾏为依据道德的要求,依靠于仁来发挥德⾏,娴熟的掌握技艺。

这⾥是孔⼦学术思想的中⼼,可以说是孔⼦教育的真正⽬的,⽴⼰⽴⼈。

志于道,据于德,是指精神层⾯的;依于仁,游于艺,是为⼈处世⽅⾯的准则。

孔⼦在这⾥强调了做⼈,做事,做学问的四个⽅⾯,是应该努⼒的⼀个⽅向,是⼀个理想、信念和追求的⽬标;同时,这四点⼜是⽐较好理解,不是那么深奥和⾼不可攀,只是每个⼈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努⼒的结果或者说达到的程度不同罢了。

⼀个⼈⽴于天地之间,就要符合天地间天道、⼈道的规则,就要堂堂正正的做⼈,有⾃⼰的理想和志向,不要试图去做⼈定胜天的事。

要学习和了解这种规律,⽤学问来武装,⽤⼼来体会,事物总是在渐变,最终达到质变,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不变,看清你所处的位置和阶段,“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然规律,事物总是这样发展的。

⼈在社会中,所有的⾏为要符合道德的规范,这也是为⼈处世的要求,古⼈讲“德”就是“得”,只有依照“德”的标准来做,才能真正的“得到”。

曾经认识的⼀个朋友,给⾃⼰的企业提出的⼝号就是:天下德、德下兴。

再看看那个跨国公司,那个⼤企业不是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企业追求的⽅向。

这不仅仅是⼀个企业在拼实⼒,在标榜,⽽是他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的规则才发展到今天。

以上都是⽐较理想和精神层⾯的,要想达到还是要看⼈的个⼈修养,就是孔⼦所讲的“仁”。

你的⼼性如何,怎么发挥就决定了能否志于道,据于德。

现在许多⼈会讲,我没有那么⾼的觉悟和⽔平,我只要挣钱,只要能过好的⽇⼦,没有兴趣去关⼼德不德,关⼼什么古⼈。

的确,没有⼈来强迫你怎么样,但是,当你符合了道、德的要求和规律时,你更能得到快乐和成就,实现⾃我。

否则,即使得到了⾦钱,也会带来痛苦、失落,或者不安,⽽不是享受,得不到⼼灵的安慰。

最后的游于艺,今天看来同样是⼗分重要的。

【复活论语】孔子说儒学总纲为“道”“德”“仁”“艺”

【复活论语】孔子说儒学总纲为“道”“德”“仁”“艺”

【复活论语】孔子说儒学总纲为“道”“德”“仁”“艺”《复活论语》推广:山东复活论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地址:山东省曲阜市《述而篇》第6章【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对于读书人来说,道必须一生放在心中,德必须贯穿于所有的行为处事,仁必须一生依偎其怀抱而不能离开,艺要依从于仁才能表现到极致。

”注释:(1)志,《说文》:“志,意也。

”志为心之所之也,意为心愿所往。

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

本章指立志,即把其放在心中。

(2)道,《说文》:“道,所行道也。

”即供行走的道路。

本章之道,即是道之体,也是道之用,因人根机而定。

(3)据,《说文》:“据,杖持也。

” 本义是手靠着、椅靠着。

本章指依靠,凭借。

(4)德,《说文》:“德,升也。

”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

本章指德行,品行。

(5)依,《说文》:“依,倚也。

”即倚偎。

本章指依偎。

(6)仁,《说文》:“仁,亲也。

从人从二。

”即亲爱。

字形采用“人、二”会义。

清段玉裁注:“亲者,密至也。

”本章指仁心和仁行。

(7)游,《尔雅·释言》云:“泳,游也。

”《尔雅·释水》:“潜行为泳。

”所以“游”是潜行、游水底的意思。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即旌旗末端的旖旎流苏。

本章的“游”可理解为“游习”,即由熏染养成的习性。

(8)艺,《说文》:“艺,种也。

”本义是技艺。

本章是指技能、才能。

解读:本章被前人称为儒学的总纲,把中国文化的体和用都包含在其中了。

对本章的注解,前人详之又详,后人学者读起来却如坠云雾中;今人之注解简之又简,读之很难领会其中的道理。

究其原因,既然是儒学的总纲,必然适合于上中下三等资质的人。

因为三等资质的人层次不同,对理解事物的能力不同,其智慧也不同,其中的内涵怎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呢?所以,夫子是在本章虽用几句话讲透了,我们要解释清楚并与他人讲清楚,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便是本章不易理解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本章是泛指,并没有特指于何人?从“志于道”来看,《里仁篇》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十二章对联

论语十二章对联

论语十二章对联
论语第十二章对联:
1.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仁者乐道,艺者乐德。

2.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者无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通过复习旧知,才能获得新见解,才能成为良师。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学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以致用,反复练习,岂不快哉。

6.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远方的朋友来访,岂不快乐。

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虽然口才出众,但缺乏仁心。

8.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全面,不轻易与人攀比;小人狭隘,只知与人攀比。

9.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心事重重。

10.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应该沉默寡言,但行动敏捷。

11.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虽然有不同的观点,但能和谐相处;小人虽然意见相同,但却不和睦。

12.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害怕说错话,而忽略了自己的行为。

这些对联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论语第十二章的主题,即对品德修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讨论。

通过这些对联,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道,坚守着德,不违背仁,游憩于六艺之中。


**李泽厚:《论语今读》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孔子说:“志向于道,根据于德,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技艺”。

注:(《朱注》:志者,心之所之之谓。

德者,得也,得其道一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依者,不违之谓。

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


记:这大概是孔子教学总纲。

“游”并非朱熹注的“玩物适情之谓”(杨注“游憩”,同此),而应是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有如鱼之在水,十分自由,即通过技艺之熟练而获得自由和愉快也。

亦是一种“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而艺术”的快乐也。

详见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卷一。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大胆的引用这四句话作答,这就是他的中心。

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

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一项所说的“志于道”,又学个什么道呢?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

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属于道。

“天道远”并不是说与我们的空间距离远。

这个远字实际上是高远的意思,指距离人类的知识程度太远。

人道比较浅近易懂。

所以过于高远的暂不要讲它,先把人们自己切身的问题解决了,再讲宇宙的问题,一般人说孔子只讲人道,这是后代的人为孔子下的定义,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样说,当时,只有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根据子贡这里的话,再看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枣宇宙的来源。

所以子贡便说,他讲人道,我们听不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

因此孔子在这里所讲“志于道”的“道”,我们不能硬性替它下一个范围,说他只讲人道,不讲天道。

那么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什么?我们可以很老实的作答:“孔子自己没有下定义,所以我们很难替他下定义。

”至于他在这里讲的“志于道”可以列举很多,证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这具“道”就包括
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

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目的。

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

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

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

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

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

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

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比如墨子思想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

“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有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

这是仁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