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鄂教版四上第21课《三潭印月》教案(精品)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002]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002]一、教学内容1.课程名称:《三潭印月》2.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目标:1)能正确朗读并理解诗词内容;2)能感受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能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心得体会。
二、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1.1 课前预习在上一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同学回家认真预习课文“三潭印月”,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想象,尝试多种表达方式。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老师将邀请3-5名同学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
1.2 情境铺垫下面请同学们共同来到诗文所描述的“庐山三潭印月”的想象世界,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画卷,听听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心得感悟。
2.学习探究2.1 朗诵诗歌请同学们依次朗读课文“三潭印月”,感受其中意境和情感表达。
2.2 学习诗歌请同学们认真听讲,老师依次讲解课文中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3 情感表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诗歌的意境,体验其中的情感,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3.总结回顾3.1 审视自我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教室中的投影仪幕布,那熟悉的场景是你刚才想象的“庐山三潭印月”吗?它与你的想象相同吗?3.2 总结体会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在情感表达环节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笔记本上,和大家分享。
4.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回家认真阅读教材上的相关知识;2.自己在自己的日志上,就这堂课的体验以及想法做个记录。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能够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心得体会。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体验and 理解和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四、教学后记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的方法,更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表达的尝试,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和他人的交流能力。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与作品《三潭印月》的背景知识,了解词语“流连忘返”的意思。
2.培养学生爱好自然、热爱生活、关注环境、尊重人文的意识。
3.学会赏析诗歌,感受“以人文情感提炼自然景象”的艺术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1.背景知识的分析和讲解。
2.课文的朗读、理解与赏析。
3.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领略“以人文情感提炼自然景象”的艺术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8分钟)1.当堂热身:谈论你们喜欢什么自然景象,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
2.呈现画面:用诗意铺陈的方式呈现风景图像,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景象之一。
二、展示(20分钟)1.学习新词:展示词语“流连忘返”,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2.听读文章:让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并带领学生理解课文。
3.交流疑惑:针对学生听读时出现的问题,与整个班级分享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4.再次朗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后展开小组内的交流,竞争检查答案。
三、体验(12分钟)1.极富描述性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利用本节课中使用的词语来展示一张风景图像。
2.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一起写一些令人动情的描述性语言,试着配合合适的画作或照片部分展示出来。
3.展示作品:每个组成员放映出自己的画作或照片部分并与同伴互相分享。
四、反思(10分钟)1.我学到了什么?2.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3.有什么想分享的独特观察或思考?【课堂作业】听录音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形容词和副词的乡土气息和画框式记叙方式,感受人文与自然景象的契合。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赏析诗歌。
通过让学生描绘自己最喜欢的景象的方式,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以人文情感提炼自然景象的艺术表达方式。
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我可能需要引导他们阅读更多相似的文本,比如更多的文学作品和画作。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三潭印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三潭印月》这首古诗,并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并能够正确解读其中的意象。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潭印月》,使学生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诗歌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三潭印月》中的意思,并正确朗读诗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意象。
三、教学准备1.课文《三潭印月》。
2.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 -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课文【呈现】 - 展示课文《三潭印月》。
- 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节奏。
【解读】 - 解读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一些独特表达和意象,如潭水碧绿、飞雨如雾等。
- 鼓励学生提问,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的比喻和隐喻。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旨和感情表达。
【模仿】-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仿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味诗歌。
3. 听说练习【听说练习】 - 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
- 分角色朗读,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诗歌中的场景。
【互动讨论】 -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和意象,解读比喻和意象的含义。
4. 课堂延伸【创设情境】 - 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三潭印月》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
- 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互动分享】 - 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创作的诗歌,与全班分享欣赏。
5. 课堂总结【概括】 - 整理学生的发言,概括出《三潭印月》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 强调学习诗歌需要用心去感悟,欣赏其中的美。
【作业布置】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练习朗读诗歌,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板书设计•诗歌名称:《三潭印月》•诗歌内容:(展示诗歌的全文)•诗歌意象:潭水碧绿、飞雨如雾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三潭印月》这首古诗,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自然的美,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潭印月1鄂教版
《三潭印月》教课方案知识与能力: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摘录自己喜爱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感觉“三潭印月”的漂亮。
2、学习课文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潭印月风景的绚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及对古代办感人民智慧的赞美。
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觉“三潭印月”的漂亮。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准备:教师——网络环境、教师网页学生——预习课文,查词典理解新词。
教课过程:一、视频导入,揭题怀疑。
1、课前循环播放歌曲《西湖》,显现西湖风景。
在音乐声中师揭示课题。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去领会“西湖第一名胜”——三潭印月的湖光山色吧!(齐读课题)2、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教师经过视频资料信息的传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换起学生的阅读期望。
)二、整体感知,查阅资料。
1、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环绕着三潭印月写了哪些内容?(1)远观三潭印月像人间仙境。
(2)湖心小岛的来历。
(3)三个石塔造型优美、新奇。
(4)三潭印月名字的来历。
(5)三潭印月的中秋夜景像天堂。
2、学生经过接见教师主页联合课文自主学习,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
(以教师网页为载体,全部学生参加研究活动,去有关网站查阅资料,去采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而提取能解决自己提出问题的资料,在单位时间内把资料进行整理概括,有益于学生修养的培育与提高。
)三、走进文本,品悟语言。
1、师过渡:出色的网络天地将千里以外的西湖名胜展此刻了我们眼前,使我们的问题水到渠成。
在读文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呢?板书:三个石塔标记2、师:那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认识一下这三个石塔吧!(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概括石塔特色。
(2)借助工具书理解“新奇”(3)学生进入“石塔外形”版块查阅有关资料(4)学生联合资料向大家介绍石塔的外形特色,并用一个词语概括。
(5)指导朗诵。
2、师过渡:只是是由于这三个石塔的造型优美、新奇,就能成为西湖的标记吗?3、出示句子:每个石塔有五个小圆洞,三个石塔就有十五个这样的月亮,加上天上的一轮明月倒映在这些“月亮”的正中,那清亮的湖水里,就有了十六个月亮。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001]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00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三潭印月》这篇课文,能够了解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诗歌艺术和人生态度,领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2.知识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理解课文的意思。
3.过程方法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潜移默化、启发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诗歌艺术和人生态度。
2.学会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基础阅读技能。
2.从课文中领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深刻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交流预习心得,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学生读课文标题,试图猜测课文大意,从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唐朝诗歌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唐诗的诗意和情怀。
(4)通过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让学生了解王维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别具一格,并且找到诗文中的感动之处。
二、阅读学习(1)教师放映图片和录音赏析一下《三潭印月》中的描写,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全班学生诵读课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依次阅读每一段,边读边讲解课文的注解,确保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
(3)教师与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感动及其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感状态,同时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4)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消化与理解《三潭印月》这篇文言文,启发学生细致入微、层层递进地体会王维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归纳总结(1)教师通过让学生领读、分组讨论等方式,迅速地查缺补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让学生跟读并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认知,从中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重点、难点,加深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
鄂教小学语文四上《21三潭印月》[郭敏]【市一等奖】优质课课件
自学提示(二):
1、默读四自然段,了解名字由来,划出 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可它为什么又叫“三潭映月”呢?原来每 年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 正好照在湖的中心。这时候在三个石塔里 点起明亮的灯火,再把每个石塔的每一个 小圆洞蒙上透明的白纸。这样,灯光倒映 在湖水里,不就像一个个圆圆的月亮吗? 每个石塔有五个小圆洞,三个石塔就有十 五个这样的月亮,加上天上的一轮明月倒 映在这些“月亮”的正中,那清澈的湖水里, 就有了十六个月亮。
作业:
1、用问答式的表达方法,写一处自己喜 欢的景物。
(要求:尽量运用合适的词语﹐如“月色
溶溶” “波光粼粼” “绿树依依” “繁花似锦” 等。) 2、继续搜集与西湖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 料。
每个石塔有五个小圆洞,三个石塔就有十五个这样
的月亮,加上天上的一轮明月倒映在这些 “月亮” 的正中, 那清澈的湖水里,就有了 十六个 月亮。
这时候在三个石塔里
再把每个石塔的每一个小圆洞
这样,
,不就像
, 。
吗?
每个石塔有五个小圆洞,三个石塔就有十五个这样
的月亮,加上天上的一轮明月倒映在这些 “月亮” 的正中, 那清澈的湖水里,就有了 十六个 月亮。
问答式
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相传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
在杭州当地方官时的“杰作”。当时,他发动民众,挖深西
湖,让它蓄更多的湖水来抗旱灌田。湖里挖出的泥,堆成了一 道长堤和一个小岛。后来,人们在湖水最深的地方立了三个石 塔作为深水记号。这就是现在的苏堤和三潭印月。
可它为什么又叫“三潭印月”呢?原来每年中秋节的晚上, 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正好照在湖的中心。这时候在三个石塔 里点起明亮的灯火,再把每个石塔的每一个小圆洞蒙上透明的 白纸。这样,灯光倒映在湖水里,不就像一个个圆圆的月亮吗? 每个石塔有五个小圆洞,三个石塔就有十五个这样的月亮,加 上天上的一轮明月倒映在这些“月亮”的正中,那清澈的湖水 里,就有了十六个月亮。
121130三潭印月教案
21 三潭印月一、开课,导入: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齐读课题。
2、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的一处景观。
(CAI:三潭印月视频,短,与朗读第一段时间一致)师背第一段。
3、这是我们远观三潭印月留下的印象,在课文的第一段的学习中我们已经领略过了。
(指板书)开书,齐读一段。
过渡: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让我走近些,接着读。
二、学习第二段:1、自读第二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2、交流:读懂了什么?(生先说而后读或先读而后说,指几名)3、师结:明白了,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告诉了我们三潭印月的来历。
找一个同学和我配合读第二段,看他是不是真的弄明白了。
4、师和一名同学合作读,师问生答。
过渡:在读文的过程中和刚才看视频的过程中,三潭印月这一处景观中的什么东西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个石塔)是的,三潭印月能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一定有它特别之处,这奥秘就在这石塔,让我们把目光收近,聚焦这三个石塔。
三、学习第三、四段:1、课文3、4段就写到了石塔,自读,划下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句子。
(生读,勾划,预设:3、4段都有人划到)2、你认为哪里最有意思?读给我们听。
(指名把几句话读到)3、我们先去看看这石塔的造型。
(CAI:第三段“这三个石塔……宝葫芦。
”)(1)谁来读?(指2名)(2)你能想得到这三个石塔的样子吗?(指名说)生:上尖下小……空心的球……宝葫芦。
师:看看书上的图,是脑海中想到的石塔吧!上尖下小……空心的球……宝葫芦。
这造型是挺优美的。
(指一名读)(3)这样的石塔你们在别处见过吗?你们见过的塔是什么样子的?(尖顶,一层层方方的)这石塔和别的石塔不一样,造型很特别,这就叫“别致”。
(出示词卡,读)(4)造型优美、别致的塔,难怪让你们印象深刻。
(齐读句子)4、这三个造型优美而别致的石塔在西湖中静静地竖立了几百年了,(贴石塔图)人们看到这石塔就知道来到了西湖,一说到西湖就不得不提到这石塔,三个石塔已经成为了杭州西湖的——标志了,也可以说是西湖的——代表、象征。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001]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001]一、教材内容本课是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赏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诗词《三潭印月》。
通过学习这篇诗词,让学生们了解到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一步感悟自然之美,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汉语语文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杨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理解、朗读、背诵《三潭印月》;3.从景色描写与诗意概括两个方面,深化对汉语语文的理解和认识;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美感。
三、教学重点1.理解、朗读、背诵《三潭印月》;2.从景色描写与诗意概括两个方面,深化对汉语语文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难点1.从景色描写与诗意概括两个方面,深化对汉语语文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三潭印月》,并集中考虑以下问题: 1. 这篇诗词的主题是什么?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 诗中描写的”三潭印月”的景色是怎样的?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2.导入新课1.首先,教师可以先放一些欣赏《三潭印月》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了解杨慎和他的诗词。
2.然后,教师再介绍一下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
3.最后,教师让学生跟读《三潭印月》,进行初步的感受。
3.课堂探究1.分组朗读。
通过分组朗读《三潭印月》,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意。
2.分析诗意。
教师提问:“‘投壶赢得五湖春,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两句诗中,诗人用什么方式来传达他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杨慎通过这两句话表达的意境。
3.感悟自然之美。
通过学习《三潭印月》,让学生深刻了解自然之美。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好,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4.课后作业布置作文课外作业,要求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可真实可虚构),用2~3句话形容出其中的美好。
六、板书设计•诗词名称:三潭印月[001]•作者:杨慎•诗句:投壶赢得五湖春,一蓑烟雨任平生。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002]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潭印月[002]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潭印月》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读懂并正确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4.掌握一些古今词语的意思并能够正确运用。
5.培养学生的品牌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三潭印月》的故事情节和作者。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抒情主题。
2.理解并运用古今词语。
四、教学准备1.教材: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等。
3.音频设备:录音机或者MP3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老师和学生互相问候,营造轻松的氛围。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导入课文(10分钟)1. 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并让学生观察,带入课文。
2. 引导学生猜测画中的山水场景,并提问学生对山水画的感受和美感。
3. 引出《三潭印月》这篇课文,并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4. 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 理解课文(20分钟)1. 分小组讨论,《三潭印月》与山水画有哪些联系?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
3. 学生分小组,互相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4.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4. 拓展活动(15分钟)1. 展示更多古代山水画作品,并让学生观察、感受。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山水画的特点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给学生展示一组诗歌和古今词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5. 归纳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全堂课的内容和收获。
2. 帮助学生总结《三潭印月》这篇课文的主要情感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古代山水画的特点和美感。
六、课后作业1.默写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理解其意思。
2.回家观察附近的大自然山水景色,感受其中的美。
3.思考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受,写下一篇心得体会。
崆峒区二小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三潭印月教案鄂教版
21三潭印月教学要求:1、会写10个字,认识5个字.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3、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写10个字,认识5个字。
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聆听了鼎湖山美妙的泉声。
今天,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游玩呢?(板书“三潭印月”)2、读课题,注意“潭”的发音。
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4、现在就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学习课文,认读生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2、同位之间互读生字,把难读的字和难记的字形多读几遍.3、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段朗读。
三、解疑、朗读。
1、“三潭印月”在哪里?指名回答,并朗读相关段落。
说说你的体会。
再指多名学生读课文,齐读课文,出示图画感受它的美。
第二课时一、回忆并朗读上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解疑,朗读。
1、“三潭印月”是怎样的景色?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面的部分,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最后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这种结构。
2、为什么叫“三潭印月”?指名说说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读一读。
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文中有4个问句,教师可让学生比较一下他们的异同,朗读时也要区别.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再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三、创设情景,以读悟情.1、天上有一轮明月,水中15个月亮,那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2、课件出示夜景图,教师根据图画内容相机解说。
3、指导朗读。
4、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5、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
21(鄂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潭印月
现在,人们已经把这三个石塔作为杭 州西湖的标志了。
21(鄂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潭印月
这三个石塔造型优美﹑别致,都是上尖下 小,中间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一只宝葫芦。 现在,人们已经把这三个石塔作为杭州西湖的 标志了。每个石塔有五个小圆洞,三个石塔就有十 五个这样的月亮,加上天上的一轮明月倒映在 这些“月亮”的正中,那清澈的湖水里,就有了 十六个月亮。
这时,明月如盘,月色溶溶,波光 粼粼。成千上万的人到西湖来赏月﹑划 船,笑语声声。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 呢?
21(鄂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潭印月
上 网 查 资料 了解到
(教案)三潭印月-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案)三潭印月-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21三潭印月教学要求:1、会写10个字,认识5个字。
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写10个字,认识5个字。
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聆听了鼎湖山美妙的泉声。
今天,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游玩呢?(板书“三潭印月”)2、读课题,注意“潭”的发音。
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4、现在就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学习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同位之间互读生字,把难读的字和难记的字形多读几遍。
3、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段朗读。
三、解疑、朗读。
1、“三潭印月”在哪里?指名回答,并朗读相关段落。
说说你的体会。
再指多名学生读课文,齐读课文,出示图画感受它的美。
第二课时一、回忆并朗读上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解疑,朗读。
1、“三潭印月”是怎样的景色?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面的部分,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最后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这种结构。
2、为什么叫“三潭印月”?指名说说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读一读。
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文中有4个问句,教师可让学生比较一下他们的异同,朗读时也要区别。
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再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三、创设情景,以读悟情。
1、天上有一轮明月,水中15个月亮,那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2、课件出示夜景图,教师根据图画内容相机解说。
鄂教小学语文四上《21三潭印月》优质课教案
鄂教小学语文四上《21三潭印月》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三—五自然段,理解“造型、别致、标志、镂刻、月色溶溶、明月如盘、波光粼粼、天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继续了解“三潭印月”的来历,搜集与西湖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祖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基础扎实,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有较浓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一是要注意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景物的美、意境的美。
二是由于学生外出旅游经历较少,因此要以“享受美景,感悟生活”为主线,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整合起来,把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起来,使学生不仅享受美景,而且了解景观里的历史故事,思考它带来的启示,挖掘景观中的人文美。
了解“三潭印月”的来历,搜集与西湖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祖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潭印月的来历,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教学难点:读懂第四自然段,运用教育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十六个月亮是怎样形成的,课件直观展现三潭印月的奇妙景象,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回顾复习,引入新课1、整体回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远望“三潭印月”觉得这里像……(人间仙境一样),结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配乐背第一自然段,感受仙境般的美。
(设计意图:既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又关注语言文字的积累、背诵。
)2、过渡: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岛的来历,石塔的来历。
这节课我们仍然一边了解“三潭印月”的来历,一边欣赏“三潭印月”的美景。
活动2【讲授】了解石塔造型,感悟美景。
(第三自然段)(一)学生自学,出示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读三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石塔造型优美别致,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2、在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课文。
金坛市四小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 三潭印月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
21三潭印月教学要求:1、会写10个字,认识5个字。
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写10个字,认识5个字。
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聆听了鼎湖山美妙的泉声.今天,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游玩呢?(板书“三潭印月”)2、读课题,注意“潭”的发音.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4、现在就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学习课文,认读生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2、同位之间互读生字,把难读的字和难记的字形多读几遍。
3、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段朗读。
三、解疑、朗读.1、“三潭印月"在哪里?指名回答,并朗读相关段落。
说说你的体会。
再指多名学生读课文,齐读课文,出示图画感受它的美。
第二课时一、回忆并朗读上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解疑,朗读。
1、“三潭印月”是怎样的景色?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面的部分,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最后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这种结构.2、为什么叫“三潭印月"?指名说说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读一读。
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文中有4个问句,教师可让学生比较一下他们的异同,朗读时也要区别。
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再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三、创设情景,以读悟情。
1、天上有一轮明月,水中15个月亮,那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2、课件出示夜景图,教师根据图画内容相机解说。
(鄂教版四年级上课堂教学课件)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美在哪里?
明月如盘 月色溶溶 波光粼粼
第17页,共31页。
第18页,共31页。
读一读,比较下面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 这时,明月如盘,月色溶溶,波光粼粼,成千上万的人到 西湖来赏月、划船,笑语声声。这就是人间的天堂!
• 这时,明月如盘,月色溶溶,波光粼粼,成千上万的人 到西湖来赏月、划船,笑语声声。这和的天堂又有什么 区别呢?
• 绿树依依 • 亭台楼阁
繁花似锦 人间仙境
第8页,共31页。
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
第9页,共31页。
• 相传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当地方官时的 “杰作”。当时,他发动民众,深挖西湖,让 它蓄更多的水来抗旱灌田。湖里挖出的泥,堆 成了长堤和一个小岛。后来,人们在湖水最深 的地方立了三个石塔作为深水记号。这就是现 在的苏堤和三潭印月。
第3页,共31页。
读准字音
杭州 灌田 苏堤
别致 石塔 镂空 绿树依依 繁花似锦 隐约 亭台楼阁 人间仙境
明月如盘 月色溶溶 波光粼粼
笑语声声
第4页,共31页。
•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介绍了: 西湖有一处“人间仙境”般的景观。
接着介绍了: 小岛的来历
然后介绍了: 石塔别致的造型,成为西湖的标志。 最后介绍了:
三潭印月的来历,及它天堂般的美景。
第5页,共31页。
品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三潭印月远看到底美在那儿,你从文章哪 些句子感受到的?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 然段。
第6页,共31页。
• 杭州西湖有一处景观,叫“三潭印月”。远 远望去,绿树依依,繁花似锦,绿荫中隐约 露出亭台楼阁,像人间仙境一样。
第7页,共3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四上第21课《三潭印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2、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注意教、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2、注重朗读,通过读体会景物的美、意境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文章的介绍,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进行朗读训练。
2、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演示文稿。
3、小实验。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杭州西湖的景观之一——三潭印月,一直被誉为像人间仙境一样。
回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远远望去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绿树依依、繁花似锦、绿荫中隐约露出亭台楼阁)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下仙境的美妙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打开课本,看看课文,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三潭印月”这处景观的?
2、指名说(湖心小岛的`来历、三个石塔的样子、“三潭印月”的来历、中秋夜美景)
3、师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很快地抓住了主要内容,现在咱们就一起去探索美妙景观的究竟吧!
三、品读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
2、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A、小岛的来历(指名说)
板书:挖、堆、立
“杰作”是指不平凡的作品,这个湖心小岛怎么会被称之为“杰作”呢?
ppt图片,边看老师边介绍。
这个小岛美吗?(美)
体会这么美的小岛是由900多年前宋朝苏东坡发动民众创造出来的不容易。
你想对创造出这个“杰作”的古代劳动人民说点什么呢?
指名说。
师:你们说的可真好,我们不由得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预设:B、石塔的样子
板书:优美、别致
这石塔有什么别致之处?
ppt图片师介绍: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就是采用了水中的三座石塔的图案
我们欣赏了石塔的样子,发现了石塔——优美、别致,同学们,你们真棒!找出了这段的关键词,自己体会并把体会读出来了,这就是学习语文的方法,抓住了重点词理解课文。
C、学习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作者一下子勾起了我们了解“三潭印月”的兴趣,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Ppt出示第二段
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面的部分,看看有什么联系?说说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这样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很快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好奇地想一探究竟,多巧妙呀!这么好的方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呢?让读到我们习作的人对我的习作爱不释手,你们说好吗?
3、学习4自然段
A、找找看还有哪段也是这种结构?(第四自然段)
师:是呀,第四自然段也是采用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1)Ppt学法指导
那我们能按这个的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吗?(能)
读后小组合作交流交流。
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B、全班交流。
C、教师演示小实验:三潭印月
师:边演示边介绍三潭印月的来历,为后文复述作铺垫。
D、皓月中天,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那是一幅怎样的的图景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ppt视频
E、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坐在西湖的游船上,沐浴在溶溶的月光中,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你们可真陶醉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
(指导朗读,读出陶醉、赞美之情)
5、真是人间天堂呀!这么美的景观想不想介绍给别人呢?
假如你是“三潭印月”景点的导游,你能向游客说说“三潭印月”的来历吗?
提要求:1)注意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如:“游客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杭州西湖这个著名的景点——‘三潭印月’……”
2)说普通话,介绍时可以用书中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3)能像文章第2、4自然段那样,用先提问再回答的方式介绍会更好!
四、拓展
1、美丽的西湖不仅仅只有“三潭印月”这一处景观,它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
课前老师搜集有关的资料,我们来看看吧!ppt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杭州西湖的图片和资料,与同学交流交流。
要像文章第2、4自然段那样,用先提问再回?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2、介绍网址。
板书设计:
21三潭印月
小岛的来历挖、堆、立
石塔的造型优美、别致
“三潭印月”的来历中秋月圆、点灯、蒙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