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版画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探析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探析作者:李晓剑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9期摘要:木刻版画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图像印刷,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以1931年左翼文艺者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为分水岭。
而我国创作木刻版画最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是在延安时期。
因紧跟时代主题和通俗易懂等特点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当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普及卫生生活常识的主要方式之一,为陕甘宁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共中央所开展的运动、推行的政策提供了可能。
其充分展示了艺术的魅力,发挥了文艺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时期,急需从木刻版画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木刻版画中的优秀文艺作品继续发挥作用。
关键词:木刻版画;延安时期;特点;影响中国的木刻版画历史悠久,主要以宣传宗教为目的,以复制版画为主要手段。
随着,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兴起,木刻版画进入了自由创作阶段,以宣传政策、服务大众为目的,是帮助大众理解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政策方针主要方式之一,在普及教育、改善大众卫生习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延安时期木刻版画发展概况木刻版画古已有之,其以复制版画为主要形式。
直至1931年,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者倡导了新兴木刻运动,中国木刻版画艺术迎来了春天,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之一。
尤其在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落脚吴起镇以后,中共中央所在的延安因为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人才的涌入,而成为木刻版画发展的沃土,促使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迈向了新的阶段。
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开始,到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结束,按照时间和版画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抗战爆发以前。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尖船利炮带给我们的不只有不平等的条约,更有对文化的巨大冲击,迫使其不断地寻求改变,以适应政治的需要。
而以1931年夏在上海出现的木刻讲习所为诞生标志的新兴木刻版画就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的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倡导下,艰难地发展着。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中女性英雄形象探析
2024年 第1期- 31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在母权制被父权制取代后,随着男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女人无法参与社会中的劳动,只能依附男人生存。
20世纪初,西方的女权思想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康有为等知识分子认为妇女解放有关国家的救亡图存,提出禁缠足、兴女学,形成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妇女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1]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亦十分重视女性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们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妇女政策,为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等相关妇女解放政策。
1926年,中共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指出:“农民妇女乃斗争着的最积极的革命者,应尽量的吸收到一切农民组织中来。
”[2]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一系列促进妇女解放的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延安的妇女从以往陈旧落后的思想中解放了出来,读书识字,加入革命的队伍,打破了原来的家庭中的牢固的父权制度,实现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与男同志们一起支援部队、共同学习、参政议政,与男同志一样扛起了革命的大旗。
一、女性英雄与革命女性英雄对革命的作用是巨大的。
毛泽东曾说:“妇女占人口的半数,劳动妇女在经济上的地位和她们特别受压迫的状况,不但证明革命对妇女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一个重要力量。
”[3]在抗战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急需女性的参与和支援,革命正好给予饱受压迫的女性一个机会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妇女不再需要遵守旧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跨出自己固有的性别桎梏,投身于革命斗争。
她们既可以是贤妻良母,也可以是“女豪杰”“女英雄”“女战士”。
这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需求,同时也是妇女追求独立自主道路的需求。
原中央美院院长、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江丰传世经典版画作品赏析
原中央美院院长、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江丰传世经典版画作品赏析重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幅幅熟悉的、带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欣赏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新锐们的创作,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文化自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题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美术如何适应社会进步,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
毛泽东同志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论述,才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制定的艺术“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基本原则。
50年代,为了使包括亿万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民大众享用美术,遵照党中央指示精神,美术界和出版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大力发展在群众中易于传播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艺术。
其中以图为主、辅以文字,既能传播文化知识,又能普及美育的连环画,尤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50年代中期,李可染、傅抱石、石鲁、赵望云、关山月等艺术名家外出写生,在全国美术界掀起写生热潮,创造了许多反映祖国山河面貌的新作品,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步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冲击,美术界开展的关于中国艺术如何走向现代的学术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西方艺术的现代创新之路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某些观念和技巧可以适当借鉴,但它反传统的激进思想和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实践,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中国现代艺术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从现实社会人们审美需求出发,参照国际视野,探求自己的前行之路。
中国艺术家以平和、镇定的心态对待之,关注和吸收其利用新信息媒介丰富艺术创造手段的一些新成果,为我所用。
他们坚信兼重理性和感情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永恒价值。
属于视觉艺术的美术创造,乃依靠形式承载思想感情,刺激人们的视觉和感动人们的心灵,只有创作者运用心、眼、手合作的创造,作品才能有动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民俗特征与影响探析
《戏剧之家》2018年第20期 总第284期141美术视点延安时期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时期的版画艺术创作正是一批怀揣革命理想,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的艺术家完成的。
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以笔为矛,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作品,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和人民解放事业。
因此,延安版画形成了集革命性和战斗性的独特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新版画艺术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延安时期版画艺术创作逐渐从模仿国外版画艺术转向了结合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道路上来,形成了独特的民俗特征。
一、延安时期版画艺术民俗特征分析谈到艺术民俗特征,不能不提到中国民俗的基本特征,我国地大物博,文明悠久,民俗文化极为丰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民俗文化气质。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民俗特征突出体现在,第一,版画艺术活动的集体性和地方性。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创作者同时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通过版画艺术宣传革命思想、抗战思想以及教育宣传等,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并在广大延安地区引起了版画学习和版画创作的热潮;第二,版画艺术活动的传承性和丰富性。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下,逐渐从单纯模仿国外艺术风格转向结合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道路上来。
例如,对于中国民间年画形式的借鉴,鲁迅先生就特别重视传统年画,主张用旧年画的形式去创作新的版画作品,戚单创作的《学习文化》、丰江创作的《讲究卫生、人才兴旺》都是以新式年画形式的版画艺术作品,还比如,对于陕西延安民间剪纸形式的借鉴,延安时期尝试将传统剪纸艺术形式运用到版画艺术创作中的版画创作有很多,如古元《送饭》、《读报》等;第三,版画艺术活动的求异性和实用性。
延安版画艺术创作在《讲话》精神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新版画艺术,新版画艺术主要反映人民生活,面向人民劳苦大众而进行写实创作,这种通俗易懂、化民易俗的艺术特点有力地支持了延安时期我国的革命事业发展。
二、延安时期版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一)延安时期版画艺术的教育意义延安时期版画艺术发展深受鲁迅美术思想以及《讲话》精神的影响,创作内容上主要以抗日救亡的爱国情怀以及解放区的革命运动为主,在形式上继承了左翼刚健质朴的气质和风格,不仅增强了广大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劳苦大众为自由民主奋斗不已的革命热情,同时也纪录和真实反映了延安时期的社会风貌,这对于当代人们学习、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及革命斗争精神都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探究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宣传贡献
98二十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首倡木刻艺术,将西洋木刻艺术介绍到中国,同时举办木刻讲习班、木刻展览会等,为我国早期木刻艺术培养了人才,他的初衷是用艺术唤醒当时思想麻木的人民大众。
从这个意义上讲,木刻在本土落地时承担着提振士气、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任务。
“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于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的。
”[1]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大批文艺人士汇聚延安,以笔为枪,进行抗战宣传。
云集于延安的美术工作者们,囿于物质的匮乏,美术事业发展受限。
而同一时期,版画创作所需工具简单,且可就地取材。
延安鲁艺美术系教员江丰同志在回忆延安木刻运动时说:“被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军层层封锁的延安,就是绘画用品如颜料、画布、画纸、画笔等物也很难输入,同时价钱又贵。
只有宜于木刻的梨木板和枣木板可以就地取材,木刻刀和木刻用的纸张,甚至黑色油墨延安都能自制。
同时,用木刻代替锌板,可以解决延安报刊缺乏制版设备的困难。
”[2]因此,在其他美术形式发展受限的情况下,木刻版画艺术却异军突起,发展壮大起来。
进步木刻艺术家们以刻刀为武器,创作出大量木刻作品用以抗战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暴行,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并揭露其统治下群众的苦难生活,成为我党抗战宣传的一把利刃。
·李巧珍(延安鲁艺文化中心)Research on the Publicity Contribution of Woodcut Prints in Yan 'an Period探究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宣传贡献摘要:兴起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木刻艺术,经历了欧美风格的蜕变,在抗日战争中百炼成钢,实现了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的飞跃,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延安时期,木刻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考察,梳理其在抗战宣传中的贡献。
关键词:延安时期;木刻版画;宣传贡献鲁艺美术系教员古元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减租会》。
晴朗的天记新兴木刻“延安学派”的三位版画先驱
晴朗的天记新兴木刻“延安学派”的三位版画先驱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一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社会主义文艺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讲话》发表以后,文艺工作者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我们的文艺要为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事业、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为人民而作、让人民喜闻乐见!文艺作品要有血有肉,要有灵魂!在延安创立形成的“延安学派”正是践行了《讲话》精神的典范。
“延安学派”创作出来的经典木刻作品,受到边区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真正践行了让艺术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真正践行了创社会主义之新、创人民所喜之新。
“延安学派”是由一群延安的“木刻青年”所构成,他们在聆听《讲话》后,义无反顾地奔向抗日战争的前线,深入火热的战斗生活,从人民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素材,创造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版画经典作品,古元、力群、彦涵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古元:从生活的泉水中酿造精神的甜蜜▲古元肖像(版画)王炜古元,一个来自南国的中学生,19岁只身来到黄土高原——陕北延安,从此,他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新兴木刻“延安学派”的杰出代表。
古元的艺术扎根于人民生活,他在那方寸大小的木板上将陕北人刻画得出神入化,那憨厚、善良的农民形象在他的刻刀下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他的作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只有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和真情实感。
古元堪称陕北人民生活的第一抒情歌手,正像盛开在陕北山野中的山丹丹花,散发出红艳艳的光辉和阵阵幽香。
▲秧歌舞(版画)1944年古元古元善于在人民生活中发现独特的审美情趣,当他发现人民群众喜欢“窗花”中的“牛”“羊”等家畜,他就创作了《牛群》《羊群》《铡草》《家园》,并分送给乡亲们。
当他刻出第一幅《离婚诉》后,老乡们提出了尖锐的意见:“为啥脸孔一片黑一片白?为啥脸上长了那么多黑道道?”乡亲们看不惯西方黑白木刻语言的“阴阳脸”刻法。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的民俗性研究
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源于鲁迅先生领导的新木刻运动。
该运动以“为大众而艺术”为宗旨,积极学习西方优秀的木刻作品,同时加大向进步青年宣传木刻艺术的力度。
抗日战争爆发后,木刻艺术家纷纷以手中的刻刀作为武器,用革命的思想创作出一大批带有明显革命色彩的作品,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之后,大批木刻艺术工作者走进农村,深入前线,使木刻版画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等,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者在进行延安时期木刻版画艺术的研究,大多从木刻版画的革命性、抗争性、思想教育功能等方面入手,往往忽视了木刻版画作为延安当地的一门艺术,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
虽然有部分研究者对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的民俗性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研究不够全面、系统。
要想形成一套完整的该时期木刻版画民俗性的研究系统,就必须深入了解该时期当地的发展状况。
如,延安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当时的延安传统技艺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等。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民俗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代表当时民俗走向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艺术对于鼓舞民众士气、宣传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其中,以古元为代表的艺术家更加重视反映战争时期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面貌。
他们贯彻落实鲁迅“为大众而艺术”的思想,以农民为创作对象,刻画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寻常的角度,为平常生活中的小事赋予了不寻常的含义。
如,古元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与农民打交道,对农村的生活有超出一般人的理解。
后来学习木刻版画时,古元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促使其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如《挑水》《运草》《播种》等,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农民的日常生活。
随后,古元去陕北农村从事革命事业,这段时光,使他收集到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加深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促使其大量优秀作品出现。
延安木刻创作对陕西当代美术的影响及启示
延安木刻创作对陕西当代美术的影响及启示作者:李萍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延安木刻版画作为战时文艺的代表,为达到宣传抗战、凝聚人心的目的,延安木刻的创作形成了向民间学习、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表现贴近现实生活的美术精神。
这对陕西当代美术中长安画派、黄土画派所形成的“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延安木刻在革命视域中所形成的关注现实、具有中国气派的创作风格对当下陕西美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延安木刻长安画派中国气派延安时期的木刻创作是指上世纪30年代应革命需要诞生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家喻户晓的艺术创作样式,它从陕北本土的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在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中产生了划时代的精神力量。
当时的延安解放区,涌现出了以彦涵、古元、胡一川、力群、石鲁为代表的新兴木刻版画艺术家,他们用手中的雕刻刀作为走近群众、对抗敌人的有力武器。
在陕北这块充满了民族文化精神的沃土上找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延安美术自身特点的审美样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种诞生于特殊时期的木刻艺术所取得的艺术成果,是战时文艺工作者先进思想、真挚情感、审美趣味在艺术上的集中反映,对建国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尤其是陕西的美术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活跃在延安时期木刻艺术创作中的许多艺术家,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朴实的创作旨趣奠定了新中国美术的深厚根基和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并未因解放战争的结束而销声匿迹,其“走向生活、走向传统”的艺术创作精神,其淳朴粗犷,生活气息浓厚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崛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长安画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安画派”倡导“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艺术主张和他们充满革新锐气的艺术实践,为20世纪中国美术事业提供了可贵的参照。
此外,当今活跃在中国画坛,向生活寻找创作源泉,向人民群众汲取营养,以表现西部高原情怀为宗旨的“黄土画派”的备受欢迎,无一不是传承“注重传统”、“走近生活”、“关注现实”的延安木刻创作实践的绘画基因影响的结果。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木刻艺术的发展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木刻艺术的发展研究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木刻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延安木刻艺术的发展脉络,分析延安木刻艺术呈现繁荣发展的原因,归纳延安时期木刻艺术的特点,进而得出木刻艺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同时为无产阶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结论。
关键词:抗日战争延安木刻艺术抗日战争时期,木刻版画在延安有它自身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陕甘宁边区时期是我党进行局部执政的一个时期,在局部执政期间,除指挥抗战,还进行了边区建设,对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以后,全国有志之士相继奔赴延安。
中国共产党主张并号召建立全面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在军事上建立统一战线,同时要求在文化上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知识分子,拿起笔杆进行抗战。
我党历来重视文艺工作,文艺占据意识形态的至高点,唯有取得这个至高点,才有获得胜利的保障。
因此在当时抗战形势发展对文艺人才提出需要的情况下,1938年春,正值当时来自上海的救亡演剧队公演完大型话剧《血祭上海》,影响巨大。
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机关合作社专门宴请了参与此次创作和演出的全体演职人员,席间有人提议建立一所艺术学院,中央领导当即表示赞同,因此,鲁迅艺术学院(文中简称“鲁艺”)应运而生。
鲁艺作为我党的艺术重镇,人才荟萃,美术系更是人才济济,在推动抗战时期延安美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美术系重要科目的木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延安木刻某种程度上即为鲁艺木刻。
即便红军苏维埃时期也开展革命美术活动,但此时期的美术人才则是在“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集聚于延安的,他们的笔尖带着对敌人的仇视满腔的报国赤城。
如茅盾所说,“在鲁艺聚集着全国各省的青年,他们身世多样:有在国内最富贵式的大学将毕业的,也有家境平平,曾在社会混过事的,更有些‘南洋伯’的佳儿女’,偷偷从家庭里跑出来的,有海关邮局职员,有中小学教员,有经过战斗的‘平津流亡学生’,他们齐集在鲁艺为了一个信念‘娴习文艺这武器的理论与实践,为民族自由解放而服务!’”。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构图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分析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构图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分析作者:崔悦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3期摘要:抗战时期,延安木刻家们运用不同的形式法则,增强画面的渲染力,形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文章受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理论与阿恩海姆心理学理论启发,对延安木刻场景中的开放与封闭形式进行分析。
封闭的构图形式,展现出对称、稳定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抗战时期延安地区人民生活的安逸。
开放的形式则更具动感,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在战争中的艰辛。
关键词:抗战时期;新兴木刻;封闭式构图;开放式构图封闭性构图注重画面的平衡和稳定性,将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它通常采用对称、均等和稳定的布局,营造一种安定、沉静、严谨的氛围。
观看时会有一种内敛和安定的心理感受,仿佛与外界隔绝开来,专注于画面的内在世界。
在延安木刻中,如果需要表现一些静态、庄重、严谨的主题,人们常常采用封闭的构图形式,如纪念性场景、人物肖像等。
(一)水平式与垂直式构图1.水平式构图水平式构图的特征在于主线与画框上下边线平行,形成稳重且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
水平线在木刻作品中起到关键作用:传递平静感、展现平坦开阔、强调宽广和延伸感,抑制画面的躁动情绪,起到平衡作用。
吴耘的《麦收的季节》是一幅以“秋收”为主题的精美叙事图像,生动地描绘了一群正在辛勤收割麦子的农民。
画面中的地面、石头以及背景的天空都反复出现了横向的水平线,在视觉上产生了水平方向的动感,与画面中以垂直线条表现的人物和麦子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收割麦子时交替运动的节奏感,反映了抗战时期延安祥和景象的一角。
2.垂直式构图构图中与画框左右线平行的线称为垂直线。
垂直主线在木刻中通常起三种作用:表现高耸、刚直、挺拔的性格;表现庄重、肃穆、悲壮的情感;表现秩序、严肃和呆板的气氛。
以江丰的《国民党狱中的政治犯》为例,作品生动描绘了六名遭国民党政府残忍关押的共产党人和一名冷酷的看守。
“延安时期”木刻画作品分析
“延安时期”木刻画作品分析作者:聂宏伟来源:《牡丹》2017年第21期“延安时期”的木刻画创作,是我国现代黑白木刻创作的高潮时期。
当时,大量左翼木刻画家和爱国美术青年先后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本文就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涌现出的木刻画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析。
“延安时期”是指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
一、“延安时期”的木刻画代表人物“延安时期”的木刻画的起源可以从欧洲的版画讲起,德国的柯勒惠支、比利时的麦绥莱勒、俄罗斯的克拉夫琴柯等版画家创作的作品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究其原因,当时的德国、比利时和俄罗斯有大批的共产主义支持者,他们提倡要重视人民群众,人人平等、资源共享。
这种思想当时在中国也有所体现,以革命和人民的生活为主要题材是“延安时期”木刻画的主要特征。
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的大力提倡和鼓励下,大批青年木刻画创作者用笔刀做武器,积极投入革命战争,用宣传媒介的方式,用打倒列强的战斗意识开創了木刻画的先河。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左翼木刻画家和爱国美术青年纷纷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延安的物资非常缺乏,木刻因可以就地取材,加上使用的工具简单便捷,成为了木刻画创作者的首选。
力群、古元、彦涵、夏风、石鲁、艾炎等是“延安时期”的著名木刻画家。
这些木刻画家有着不同的革命经历和生活经历,却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即用手上的笔刀做武器,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延安时期”的木刻画创作题材早期的“延安时期”木刻画的题材主要以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为主,关注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是左翼木刻画的主要风格。
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同情劳苦大众的遭遇;二是歌颂劳苦大众的觉醒。
1938年11月25日,毛泽东以《论新阶段》为题,提出艺术作品应该创造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延安时期版画
1942年5月发表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作为斗争的武 器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
《到前 线去》 被公认 为是抗 日时期 美术作 品的代 表作, 成为中 国革命 博物馆 收藏的 珍品。
《到前线去》胡一川 1932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李桦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组画《怒潮》之一) 1947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李桦《怒吼吧! 中国》1935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减租会 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它表现了千百年来,匍 匐在地主老财脚下的贫农、佃户,今天直起腰来和“东家” 做说理斗争。
力群 《 饮 》 1940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罗工柳绘画作品中的“土”
罗工柳绘画作品中的“土”作者:雷亚辉赵晟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5期摘要:罗工柳先生是一位在中国艺术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
他的艺术历程跨越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
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现出反映革命文艺理想、彰显时代精神的亮丽光彩,成为中国美术主流在历史中前行的标志。
他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1949年后多作油画。
他独特的“土”的风格,使其艺术在美术史上留下印记。
本文对其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作品和早期油画作品作具体分析,探索罗工柳先生极具乡土特色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罗工柳;绘画;木刻版画;土油画罗工柳的土油画与木刻版画的创作初衷是一样的,其作品具有叙事性,通俗易懂,更易于让百姓所接收。
在那时主要考虑的是让普通观众便于理解。
在谈到他最具代表性的油画作品时,他说道:“我的那两张画是更通俗一点,是通俗作品,为的是让老百姓一眼就看清楚。
这种创作习惯是在木刻中形成的,比如我画《李有才板话》,看就知道是什么事情,让农民一目了然。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特点。
新中国的叙事性绘画普遍倾向于一目了然,这点与苏俄的叙事性绘画差异很大。
除了让老百姓便于理解,这可能与我们的民族习惯甚至绘画传统都有关系。
”一、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作品罗工柳的绘画启蒙就是自学版画,在失学后自学版画并考上了杭州艺专,在战乱年代几经辗转来到了延安解放区,在这里他能够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同时,艺术造诣也不断得到提升。
他所生活的年代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题材,通过不断地探索,他具有的本土化的木刻版画风格不断明确。
1942年前由于他在前线的原因,作品多为反映前线战争题材的,比如1939年的《辽县之战》《不要让这群大汉奸逍遥法外》《在中条山上守望着的英雄们》等等。
1942年后,他的作品题材主要以解放区生活为主,作品风格更加明确,乡土气更加浓。
1943年,为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创作21幅木刻版画插图,出版于华北新华书店发行的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创作小丛书之三《李有才板话》单行本。
延安时期中共出版的画报画刊及其影响
延安时期中共出版的画报画刊及其影响闫红果【摘要】延安时期,中共在印刷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出版了几十种画报画刊。
这些刊物的大量出版,与中共的重视与引导、各类媒体人才涌向根据地以及解放区相对民主、自由、宽松的出版环境息息相关。
画报画刊的出版,在推动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培育新的文化形态以开启民智、积累文献以及书写当代中国史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画报画刊延安时期出版发行延安时期(1935-1948),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晋察热辽地区和新四军各根据地等,在出版印刷条件相对艰苦、出版物资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创办了几十种画报画刊,涉及抗日宣传、根据地状况介绍、工农群众精神面貌展示、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情况等方面。
这些画报画刊的出版发行,得益于中共革命宣传工作的需要和支持引导,新闻媒体人士与摄影记者等知识分子涌向陕甘宁边区和各根据地,延安时期解放区相对宽松、自由、民主的出版环境等因素。
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革命宣传政策与宣传工作的倾向性促进了画报画刊的出版繁荣。
一、延安时期中共领导和出版的画报画刊延安时期中共领导和出版的画报画刊,主要集中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至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目前有据可査的有40多种。
这些画报画刊主要出版于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敌后根据地,多由党委宣传部门、军队政治部所创办与领导管理。
(一)延安时期中共领导和出版的画报画刊概况众所周知,在时间节点的划分中.1935—1948年在中共党史上被称为“延安时期”,这一延安时期中共出版的画报画刊及其影响103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局部执政时期的政治中心、文化宣传中心和革命领导中心,对画报画刊的创办工作十分重视,而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为代表的敌后根据地,更是整个解放区画报画刊出版发行的主阵地。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延安时期出版的画报画刊可以从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个不同的阶段进行梳理。
一是全面抗战时期岀版的画报画刊。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中线条表现的转型分析
天工|2024年第2期[摘 要]在抗战时期,延安木刻艺术在初期受到西方现代绘画风格的影响,其塑造形体的线条粗犷且棱角分明,线条的排列也较为凌乱,画面具有表现性。
然而,木刻家发现这一形式难以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时,果断地调整了创作方向。
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元素,形成了细腻圆润的线条风格。
这一变革不仅得到了边区群众的广泛喜爱,更有效地提升了宣传效果,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延安木刻;线条表现;线条转型[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006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崔悦,黄子安.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中线条表现的转型分析[J].天工,2024(2):66-68.崔 悦 黄子安西北师范大学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中线条表现的转型分析注释:①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崔悦(1999—),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黄子安(1999—),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
一、不同时期的线条表现在延安黑白版画中,艺术家使用刻刀和木头等工具和材料来构建画面,相对于以纸、笔为工具的绘画形式而言,熟练地使用刀具难度更大,而如何将点、线等各种元素进行不同组合是关键。
木刻不能像其他画种那样可以反复修正,这就要求创作者用刀如同数学公式一样严谨、精确、干净。
用刀的轻重缓急、或疏或密,会使画面线条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
例如,在表现紧张、刺激的氛围时,线条果断坚硬,给人以刚毅的感觉;在表现平和、安宁的氛围时,线条应偏圆润,给人以温柔、细腻的感受。
延安木刻版画属于典型的线描风格,注重线条的运用和表现。
线描风格中,线条不仅是视觉支配部分,更是表达形体结构、封闭空间和分割画面的重要手段。
浅析延安木刻版画中的时代性
浅析延安木刻版画中的时代性作者:黄江丹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艺术的发展脱离不开时代的特征,艺术创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表现出独特的时代性。
延安木刻版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继承新兴木刻艺术基础上,并在革命圣地延安所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延安鲁艺木刻的时代性受当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从成立之初起就刻担负着宣传革命精神,呼吁人民群众为民族兴亡作斗争的任务。
本文以延安木刻版画为研究对象,浅析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延安鲁艺木刻版画中所蕴含的时代性,以及延安木刻版画时代性在陕西的延伸和影响。
关键词:延安木刻版画;时代性;革命性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6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41一、前言延安鲁艺木刻是对鲁迅所倡导和培育的新兴木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结合延安特殊的政治背景和革命需求,鲁艺木刻在发展中逐步完成了向本土化的转变,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形式。
鲁艺木刻家在革命时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集中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审美特征,显示出了强烈的时代性、革命性、民族性。
二、延安木刻版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新兴木刻艺术的兴起,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从国外引进并推崇,尤以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和梅斐尔德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而这种具有大众性、现实性、革命性的艺术引起了20世纪30年代美术青年的共鸣。
“七七事变”以后,一批青年美术家怀揣着革命的热血,奔赴抗战前线和敌后。
延安作为当时的革命圣地,吸引了一批美术青年的到来。
1938年4月10日,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正式宣告成立,延安鲁艺自成立之初起便立足于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服务。
延安鲁艺汇集了江丰、陈铁耕、华君武、胡考等活跃于上海等地的左翼木刻家,他们以延安美术系为活动中心,将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艺术在延安的土地上继续传承与发展。
延安时期陕北木刻版画的特色形成及影响研究
摘 要:延安时期是我国现代木刻版画的大发展时期,该时期中国新兴版画实现了由模仿向原创的转型。
延安木刻版画扎根于陕北地区,融合民间传统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是当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主义试图强势抹去各民族艺术风格的今天,研究延安版画这一极富民族特色且广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历史沿革、陕北地域文化特征、版画创作的演变与创新以及延安版画对于新时期艺术的借鉴意义四方面展开讨论,通过介绍当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阐述延安时期陕北木刻版画的特色。
关键词:延安时期;木刻版画;陕北地域文化;民族文艺一、延安时期陕北木刻版画的历史沿革鲁迅先生曾在《北平笺谱》中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
”[1]由此可见,中国木版画有着悠远历史,但也曾因西方版画的冲击一度濒临灭亡。
延安时期,陕北木刻版画进入了新阶段。
延安时期具体是指1935年至1948年期间。
在此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
版画可能起源于中国。
中国版画历史源远流长,传统的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敦煌出土的《金刚经扉页·抵树给孤独园说法图》[2]经考古学家鉴定刻于约公元868年,是我国目前已出土的最古老版画。
木刻版画在我国经历了千年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然而,在清朝末期,中国传统木刻版画受西方印刷术的巨大冲击。
但在革命任务艰巨的时期,特别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木刻版画还是获得了新的发展。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到来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艺术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齐聚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开展抗日斗争。
延安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为木刻版画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版画艺术应运成为反帝反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文艺武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革命艺术家们将视线投向了木刻版画这一濒临灭绝的艺术形式。
智慧树知到《红色经典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1、“红色经典”的说法最早出自非洲青年之口,指的是“文革”期间的(),与我们现在理解的“红色经典”不同。
A:《毛主席语录》B:《红日》C:《沙家浜》D:《白毛女》正确答案:《毛主席语录》2、“红色经典”概念的出现与20世纪80年代的红色文化回归现象有关。
1987年1月14日,摇滚乐歌手崔健在首都体育馆演唱了带有明显个人色彩与调侃味道的(),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A:《一无所有》B:《南泥湾》C:《花房姑娘》D:《一块红布》正确答案:《南泥湾》3、“经典”两个字只是一个借用性的语汇,借用的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经典”所具有的()等外在表现性的特征,我们并不能以普遍意义上的经典概念对之硬性衡量与评价。
A:流播广B:影响大C:数量多D:共鸣感强正确答案:流播广,影响大,共鸣感强4、表现20世纪30年代农民的奋斗历程的“红色经典”是()A:《红旗谱》B:《红岩》C:《青春之歌》D:《红日》正确答案:《红旗谱》5、“红色经典”写什么?A:写革命B:写英雄C:写正邪对立D:写成长正确答案:写革命,写英雄,写正邪对立,写成长第二章1、“红色经典”具有“经典”的哪些基本元素?()A:艺术的典范性B:题材的吸引性C:高度的影响性D:超越时空的共同美正确答案:艺术的典范性,高度的影响性,超越时空的共同美2、以下“红色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属于巾帼英雄的是()A:金环B:银环C:三仙姑D:小芹正确答案:金环,银环3、以下对“红色经典”进行不合理解构的是()A:解构过程中理性梳理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
B:解构过程中对于艺术反映规律给予了必要尊重。
C:以一种单一视角对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材料做考古式的校勘。
D: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虚构性本质有清晰的认识。
正确答案:以一种单一视角对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材料做考古式的校勘。
4、“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应注意以下哪些问题?()A:不能轻易改变原有的艺术结构B:不能刻意改写形象的基本特征C:不能随意动摇作品的根本价值D:不能增加新的艺术细节正确答案:不能轻易改变原有的艺术结构 ,不能刻意改写形象的基本特征,不能随意动摇作品的根本价值5、“红色经典”中情爱表现的三个层次是什么?()A:书信的传递B:眼神的交流C:同志式的握手D:非理性的依偎正确答案:眼神的交流,同志式的握手,非理性的依偎第三章2、“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A:现代英雄史诗的整体奠定B:形象艺术世界的丰富呈现C:叙事形态的多维交织D:民众期待心理的满足正确答案:现代英雄史诗的整体奠定 ,形象艺术世界的丰富呈现,叙事形态的多维交织3、以下选项中,作品名与英雄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智取威虎山》杨晓东B:《敌后武工队》许云峰C:《红岩》魏强D:《林海雪原》杨子荣正确答案:《林海雪原》杨子荣4、以下哪一部作品借鉴了苏联小说《青年近卫军》和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结构和布局,形成了多维交织的叙事形态?()A:《烈火金刚》B:《敌后武工队》C:《红岩》D:《林海雪原》正确答案:《红岩》5、“肆意解构”这种矮化英雄思潮的悖谬之处,根本上就在于对()的机械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
画
艺
术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李桦《怒吼吧! 中国》1935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减租会 古元 1943年 版画《减租会》是延安整风后古 元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它表现了千百年来,匍 匐在地主老财脚下的贫农、佃户,今天直起腰来和“东家” 做说理斗争。
延
力群
安 时
《饮》
期
1940年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 的诞生背景:
1942年5月发表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作为斗争的武 器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 《到前线去》胡一川 1932年
《到前 线去》 被公认 为是抗 日时期 美术作 品的代 表作, 成为中 国革命 博物馆 收藏的 珍品。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李桦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组画《怒潮》之一) 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