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印书馆的幻想和破灭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摘要: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包括想象力的内涵、特点、类型及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内容。
该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教育不能约束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育应培养学生创造力而不是模仿力;教育的单一化评价标准应该被取缔。
关键词:康德想象力当下教育启示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家,在对审美主体性理论的探索中,康德在继承前人关于想象力的思想的同时,全面分析了人的想象力。
他的想象力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特别是当下的教育,有着重要而丰富的启示。
一、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康德把想象力看成是潜藏在我们心灵中的一种艺术,它是康德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结构的设计师。
想象力,集中体现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用人类学》两部著作中。
想象力,作为一种表象的直观能力,要么是构成性的,即本原表现对象的能力,先于经验而发生;要么是重构性的,即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
这种表现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
纯时空直观属第一种表现,而一切其他直观都以感性直观为条件,这感性直观当其与对象的概念相联结而成为感性知识时,为经验。
如果想象力是不自觉地产生在你的脑海,那么这种想象称为幻想;如果在睡梦中脑中浮想联翩,那么这种想象就叫做梦幻。
康德认为想象力是多产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是它的最主要特点。
但是,想象力并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只运用直观的材料与形式,并不重新创造任何东西,即想象力必须以先前的经验和感性材料作为必要条件。
因此,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得来的有一定依据的想象。
例如,一个天生双目失明的人是无法想象颜色的;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虽然可以变出千万种魔术,但他不能创造新的事物。
想象若成为现实,必须从感官那里汲取自己形象的素材。
想象力把感性材料置于知性之下,以便赋予知性的诸概念以内容而形成知识。
想象力、时间性与超越性——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想象力理论的存在论诠释
一
、
作 为 感 性 和 知 性 之 共 同 根基 的 先 验 想 象 力
人类 知识 从何 而 来 的 问题 是 康德 的《 粹理 性批 判 》 要解 决 的主要 问 题之 一 。 纯 所 关 于这 个 问题 康 德 有许 多 种 不 同 的说 法 , 这 些 不 同 的说 法 中 , 的明确 把 想 象力 在 有 作 为 知识 的来 源 之一 , 的则 认 为 知 性 和感 性 是 知识 的两 大来 源 , 有 对想 象 力 则 置而 不 论 。《 纯粹 理性 批判 》 导言 末尾 的下述 这句 名 言 属 于后 面这 种 情 形— — “ 类 知识 人 有 两 大主 干 , 它们 也许 来 自于某 种共 同的 、 不 为我 们 所知 的根 基 , 就是 感 性 和知 但 这 性。 通过 前者 , 象被 给 予我们 ; 对 而通过 后者 , 象则 被我 们思 维 。④在 “ 对 ” 先验 逻辑 ” 的 开头部分 , 康德 重 申了 上述 这 个 说法 :无感 性 则 不 会有 对 象 被 给予 我 们 , 知性 则 “ 无
想象力 能在 对象 不在 场 的情 况 下将对 象 的形象 随意 地构 造 出来 ,这 体现 了想象 力 的“ 创造 性 ” “ 产性 ” 或 生 。但 是想 象力 的这种 “ 造性 ” 创 是派 生 的 而不是 本源 的 , 因 为它 只是 对客 观对象 的外 观 和形象 的创造 ,而非对 客 观对象 本把 想象 力规定 为 “ 中, 在对 象不在 场 的情况 下将其 呈 现 出来
的能 力 ” 。这个 界定集 中反映 了想象 力 的“ ① 模棱 两可 ” 的性 质 。就想 象力是 一种 对对
象 的外 表或 形象 的呈 现而 言 , 是一 种接 受性 的能力 ( 它 感性 )就 想象 力能 在对象 不在 ,
从综合到分析:狄尔泰对康德想象力的批判
37
口 ・ 踅 哲学视界/ 02・ 21 1
它来 解释 人类 的认识 过程 和各 种认 知机 能 。他认
为 , 类 的 认 识 具 有 认 识 的 材 料 和 认 识 的 形 式 两 人
答 了这 两个 问题 。内在体 验 中的逻辑 基 本过 程是 不可 或缺 的 , 含 区分 、 断 、 包 判 联系 和抽 象 , 又 因 但 为它 们是 内在 的 , 以又 被称 为“ 默 的思 维” 这 所 沉 , 种沉 默 的思维 难于 开 口, 也难 以成 为 言说 的对象 。
分 歧 必然使 康德 与狄 尔泰 在讨 论认 知想 象力 的方
法上 产生 根本 的矛盾 。
如果说 康 德认 为想 象力对 于对 象 的构造 起着 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的话 , 尔泰 也承认 , 理学 不排 狄 心 除构 造 , 但必 须是 在 生 命 关 联 的体 验 基 础 之 上 的 “ 构造 ” 后 构造 ” Nah o sr kin , 想 象 再 或“ ( c k n tu t ) “ o 被 编织 进整个 心灵 的关 联 之 中”6 5 。当心 理 学 E1 34
德 主义 者 , 其是 马堡 学 派 则 排斥 任 何 形 式 的心 尤
理学 , 出 哲 学 必 须 具 有 一 种 “ 粹 的 ” 识 论 。 提 纯 认
狄尔 泰 则认为 :认 识论 观点必 须 转换 为一种 真正 “ 的包 括心 理 内容 的分析 心理学 。这样一 种心 理学 不仅 为美 学和 伦 理学 奠 定 了基 础 , 为 科学 理 论 也
在 —— 就 康 德 的立 场 而 言 , 一 点 显 然 是 极 其 新 这
识论 奠基 , 为认 识 论 的基 础 。狄 尔 泰 的 诗 意想 成 象就 是运 用 心理 描 述 的 方 法 , 接 批 判 了康 德 的 直 综 合 想象 力 , 并将 矛 头 直 接 指 向这 种 认 知 想 象力 体 现 出 的方法 论 问 题 , 而 开 启 了现 象 学 分 析 的 从
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20050501内容摘要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是为了解决近代休谟的怀疑论和机械论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尖锐冲突而提出来的,为解决这一冲突康德在论证中突出使用了二分法。
其中包含两类命题的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的区分、两类原则的区分,以及主体的两种性格的区分和两类背反命题的区分。
通过这一系列的区分,先验自由终于得以确立。
作为康德自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验自由和康德哲学中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如自然因果律、先验自我、物自体以及实践自由等都有着深刻的关联,这些关联同样决定了先验自由理论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先验自我物自体二分法AbstractToresolvethesharpconflictsinmodemtimeswhichhurne’Scepticismopposedthemechanismtothemlmionoffreedomtonecessity,Kantproducedhis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tacticskantsettledthedisputeisthewayoftwo—divided,itcontainsthedistinctionoftwosortsofoftwoimplicationsthatsubjecttermconcems,thepropositions,thedistinctiondistinctionoftwoprinciples,thedistinctionoftwocharactersofsubjectandthedistinctionoftwoproposRionsofantithetic.Bytheseriesofdistinctionsthe仃anscendentalfreedomiSestablished.Asanessentialpartofkant’Sfreedomtheory,the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hasacloserelationwi山muchimportantconceptionsofkant’Sphilosophy,suchascausality,thetranscendemalapperception,thinginthemselvesandthepracticalfreedom.Becauseoftheserelation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playakeyroleinthephilosophyofkant.Keyword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practicalfreedomthetranscendentalself--consciousnessthingsinthemselvesdichotomy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康德美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90年发表的一本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探讨了美学的概念、审美心理、审美评价和艺术哲学等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对美的思考和独特见解,以下是我对《康德美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康德对美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体验,它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纯粹存在于欣赏者的心灵之中。
他区分了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形式,自然美是无意识的产物,而艺术美则是创作者经过思考和创作生成的。
康德的美学观点不同于以往的主观性美学,他认为美是普遍存在的感性感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审美偏好,但美本身是无所谓喜好与否的。
其次,我对康德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印象深刻。
康德提出了审美心理学说,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活动,是欣赏者通过感觉和联想来感受美的过程。
他通过划分美的要素为感性素材和普遍性规律,分析了审美经验的内部构成。
康德还探讨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审美经验需要欣赏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来与作品进行互动,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再次,在康德的审美评价中,我认识到了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性问题。
康德认为,审美评价既有客观的普遍性规律,又有主观的感性感受。
他提出了“最后目的”和“最后协调”两个概念,用来衡量作品的美。
最后目的是指作品是否能够完美地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最后协调则是指作品内部各个要素是否相互调和且与整体一致。
康德认为,审美评价需要融合客观标准和主观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
最后,在康德的艺术哲学中,我感受到了他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深入思考。
康德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物,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的限制。
他还强调了艺术的普遍性与规范性,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创造表达出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高尚艺术”与“庸俗艺术”的区分,高尚艺术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技术手段来表达的,而庸俗艺术则是为满足观众的低级欲望而存在的。
关于康德先验幻相学说的阐释
关于康德先验幻相学说的阐释作者:晏敏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6期摘要:“幻相”这一概念主要出现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法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不仅给出了幻相的含义,还将幻相区分为先验幻相、经验幻相以及逻辑幻相。
在这三类幻相中,康德花了很大功夫论述先验幻相。
先验幻相具有自己独特的产生过程,并拥有独立的存在领域和范围,而且表现为不可避免性、整体性、功能的双重性这三个特征。
关键词:幻相;先验幻相;经验幻相;逻辑幻相中图分类号:B14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85-02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用幻相这一理念告诉人们,我们思维产生错误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为了明白产生这种不可能性的原因,弄清幻相及其分类的概念就显得极其重要。
然而在经验幻相、先验幻相、逻辑幻相中,先验幻相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幻相幻相只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辩证法中的一部分,它既是本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具有独特的含义和地位。
1.幻相的含义。
幻相原有假象的意思,在新华词典里解释为虚幻的形象或现象,它是对呈现给我们的表象的一种错误地判断。
“幻相第一次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由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四假象说”时提出的,…现在持戒着人类理解力并在其中扎下深刻假象和错误的观念的概念,不仅围绕着人们的心灵以致真理不得其门而入,而且在即得到门径以后,他还要在科学刚刚更新之际聚拢一起来搅乱我们,除非人们预先得到危险警告而尽力增强自己以防御它们的猛攻”。
可见在得到真理的路上,人类理性不安静,总会假象或错误的概念的影响。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幻相”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部分,他将先验辩证论称为幻相逻辑,并就此对“幻相”和“或然性”做了一个区分。
他指出:“我们在前面曾把一般的辩证论称为幻相逻辑。
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种或然性的学说;因为后者是真理,只是通过不充分的根据被认识罢了,因而它的知识虽然是有缺陷的,但并不因此就是骗人的,因而不必与逻辑的分析部分划分开来。
试论康德美学中的“想象力”
试论康德美学中的“想象力”文章在简要梳理西方美学史上“想象力”概念与范畴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康德的认识论中对于“想象力”的阐释,及其在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中的价值。
标签:康德想象力美崇高天才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想象力”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康德对“想象力”的阐述主要体现在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之中。
一、驱逐与高扬的悖谬——“想象力”观念的对立“想象力”在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美学家或基于理性认识或偏重感性经验,对”想象力”的界说与评价各有其长,褒贬不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一方面主张将诗人从其“理想国”中驱逐出去——即驱逐了感性经验中诗的想象力与自由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认为诗人独具“神赐的迷狂”,可以“代神立言”,昭示的是理式王国赋予的独特的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想象力(Phantasia)是一种优异的内在感,只有较高等的动物才有,即只有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才具有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将想象力固定于人与人类自身,与柏拉图产生了明显的区别。
贺拉斯强调诗的社会功能——寓教于乐,一方面认为诗歌允许虚构,高扬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要诗歌创作切近现实,限制想象力的自由发展。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阿奎那沿袭亚里士多德思想,将感官分为外感官和内感官,想象力是属于内感官的。
因为想象力属于感性世界,是对于神——属灵的超逸,需要对其制约使之服从神的意旨,因而,必须压抑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认为想象力最常见于人的睡眠、疯子和迷狂中,能够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要重视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当中,培根一方面认为想象力和虚构是以诗歌为主的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另一方面又认为诗歌中的任意联合、分割违背了自然法则。
培根把想象力作为以诗歌为主的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
他认为诗歌凭借想象进行虚构,可以建立一个幻想的世界。
霍布斯把想象分为简单式想象和复合式想象。
超越确定的辩证法
执着确定性而形式化限制本真的黑格尔辩证法乃是一种“幻相的逻辑”。
这里所说的“幻相”是指一种“先验的幻相”,其特征是在于,虽然明白揭露了它的无效性,但它仍不会终止,例如“世界必须在时间中有其开始”这个命题就给出了一种“先验的幻相”。
康德指出,这种“幻相”是不能防止的,“正如我们不能防止海面在地平线上比海岸显得更高一样,因为我们看海面是通过更高的光线的;”(《纯粹理性批判》英译本B354,以下只注页码)。
“先验幻相”的产生乃是由于纯粹理性自身的辩证法,“事实上存在着一种属于纯粹理性的自然而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并不是为技艺不够纯熟的人由于知识不足而陷入的混乱,也不是某个诡辩家有意编造出来的混乱以迷惑有思想的人,它是和人类的理性分不开的,即令在它的欺骗性已经暴露了之后,它仍然要捉弄理性,继续使理性断断续续地陷入一时的错乱,而常常需要矫正”(B355页)。
黑格尔说“存在之反映他物与存在之反映自身不可分”,只有“这样性质的存在便叫‘物’或‘东西’。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5页)本来,黑格尔与康德可以说是“同出而异名”,其实追求本真的境界是同样的,也同一性的表达。
分别只是在于,黑格尔要求将本真也完全形式化限制,对“一”进行确定性理解。
黑格尔黑格尔理解康德的“物自体”可以作为一种形态事物本质的意义,但黑格尔却在在于抽象理念作为存在,作为绝对,取代了物自体的位置,知识的界限被消除黑格尔认为,物自体是一种抽象的对象,“从一个对象抽出它对意识的一切联系、一切感觉印象,以及一切特定的思想,就得到物自体的概念。
很容易看出,这里所剩余的只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只可以认作否定了表象、感觉、特定思维等等的彼岸世界”。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5页)“物自体”是一种抽象,是抽象思维的产物;黑格尔何以在“绝对精神”的“无”中,通过把实体表述为主体,并引进否定、扬弃、中介、双重化等概念而创立了辩证法泥?这至今看来仍是一个谜。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是学者的天职】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是学者的天职】学者的态度与精神》摘要:例如,在这场要否敬畏大自然的讨论中,针对“人类需要敬畏大自然”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主张敬畏大自然“实际上是批科学主义”,“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康德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95页)引发这场讨论的自然现象,由特定自然现象激起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心理,由敬畏心理升华出来的审美体验,由审美体验触发出来的认识大自然、抵抗大自然的科学冲动,康德都说到了,我们能从康德敬畏大自然的审美态度中嗅出反对科学的因素吗?康德的例子告诉我们,敬畏大自然的审美态度与反科学不沾边,硬要扣上反科学的帽子,原因不是康德反对科学,而是扣帽子者自己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另一方面,科学永远面临的挑战是它不能停留于“是”的领域,而是要进入“应当”的领域,一旦进入这一领域,“是”由目的变为手段,而“应当”领域中的目的,又是“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是”只能听由“应当”的指挥和摆布几位学术观点相同或类似的学者把他们关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的讨论,结集成《敬畏自然》一书,根本目的在于探讨和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以此为契机,探讨和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参与讨论者的学者中有三位是物理学系出身,一位是地质学系出身,他们都了解科学当毋庸置疑。
他们对科学的态度如何?《敬畏自然》一书向我们表明,他们没有以“政治正确”的态度对待科学,也没有借科学之名行文学想象或科学幻想之实,而是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看到科学的成就和功绩,也不避讳科学的有限性及由科学的有限性衍生出来的有害后果(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说明,他们确实做到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有百利而无一害,与此相反者,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是历史及生活常识确证的真理。
问题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甚至有专业科学工作者把以非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看作为“道德正确”、“人类正确”,自以为握有“政治正确”的权柄,说起话来不顾根据,霸气十足。
康德先验幻相理论简析
l 5・ 1
以康 德 哲 学 处 处 都 是 二 元 分 立 和 沟通 二 元 的 影 子 。在 先 验 幻 相 理 论 上 我 们 同 样 可 以看 到 这 样 的 思 维 。一 方 面 是 知 性 知识是一种经验 性知识 . 的认识能力只 限于经验范围 , 人 知
是 服从 于理 性 的 统 一 性 的 。 某 种 意 义 上讲 理 性 的 统 一 性是 在
分 , 为先 验 分 析 论 和 先 验 辨 证 论 。 先 验 分 析 论 揭 示 了我 们 能 知 道 什 么或 我 们 怎 么知 道后 . 验 辨 证 论 要 指 出 分 在 先 我 们 不 能知 道 什 么或 我 们 只 能 知 道 什 么。 先验 幻 相理 论是 先验 辨证 论 的 第 一部 分 。 是 幻 相 的 出现 才 揭 示 了对 正 纯 粹 理 性 的 局 限 性 , 有 了对 其 进 行 批 判 的 必要 性 , 此 意 义 可 以说 先 验 幻相 理 论是 整 个 纯 粹 理 性 批 判 体 系的 才 在 中心 所在 , 文 简要 分析 了先 验 幻 相及 其产 生的 原 因。 本
因 索是 给予 它 的 时 候 才 能 动作 。 以 经 验 的统 一 是 永 远 不 绝 所
对 地完 整 的 。” 这 里我 们 看 到 了康 德 哲 学一 个 矛盾 , 德 康 提 出了 先 天 综 合 判 断 来 使 我 们 的 知 识 是 不 仅 有 新 的 内 容 还 有 确 定性 , 两 方 面 分别 来 自主 体 的 先 天认 识 能 力 和 后 来 的 这 经 验 的综 合 。但 是 先 天认 识 能 力本 身 是 一 种 限 制 , 们 通 过 我 自身 认 识 能 力得 到 只是 关 于 现 象 的知 识 , 我们 的认 识 形 式 是 过 滤 后 的知 识 , 们 的 知 识 只是 对 我们 是 这 样 , 不 是 实 际 我 并 的 那 样 , 根 本 上 讲 这 并 不是 本 来 的真 正 的 知识 。所 以说 知 从 性 知 识 “ 能 和 事 物 的最 终 性 质 同一 起 来 。” 以 我 们 的认 不 所
《堂吉诃德》:幻想与现实的悖论
《堂吉诃德》:幻想与现实的悖论1. 引言1.1 概述《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主人公堂吉诃德为中心展开,讲述了他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扮演骑士角色的故事。
随着剧情的发展,堂吉诃德与现实世界发生了冲突,他对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辨别能力不断陷入困惑。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探讨《堂吉诃德》中幻想与现实的悖论。
首先,在第二部分“堂吉诃德的幻想世界”中,我们将详细描述堂吉诃德构建的幻想世界,并探究其中反映出的他内心深处渴望成为英雄和改变社会的追求。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堂吉诃德与现实的冲突”中,我们将聚焦于堂吉诃德与他身边人物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解析堂吉诃德沉迷于幻想世界的原因以及这种冲突对他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最后,在第三部分“幻想与现实的相互影响”中,我们将探讨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堂吉诃德如何通过自己的幻想世界来纾解内心的痛苦,并思考这种相互影响对当代人们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堂吉诃德》中幻想与现实的悖论问题,并通过对作者创作意图、角色塑造以及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幻想与现实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堂吉诃德》给读者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引发对于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深层次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塞万提斯这一伟大作品,并在其中寻找到一些有益于自身成长和生活的真知灼见。
2. 正文:2.1 堂吉诃德的幻想世界《堂吉诃德》一书以主人公堂吉诃德为中心展开,他是一个沉迷于骑士小说的贵族绅士。
在他痴迷的幻想世界中,他自愿成为一名骑士,并且相信自己是英勇无敌的。
他用锅盔代替头盔,将马车误认为是神圣的战马。
堂吉诃德的幻想世界充满了浪漫、勇气和荣耀。
2.2 堂吉诃德与现实的冲突然而,堂吉诃德面对现实却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失败。
在现实中,他被讥笑和嘲笑,甚至受伤,但他却无法认清真相。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对于纯粹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里程碑之一。
在这本书中,康德试图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类如何进行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以及世界是否存在一个终极真理。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纯粹理性和判断力。
纯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判断事物的本质和形式。
而判断力则是我们对经验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判断力和纯粹理性的合作,我们才能够达到对于经验的真正理解。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了某些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被他称为篱笆。
康德认为,篱笆限制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使得我们只能了解到现象的表面。
康德通过分析判断力的运作过程,阐述了篱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先天思维形式”。
康德认为,先天思维形式是一种固有于我们意识中的结构,它们不受经验的影响而存在,并决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
这些先天思维形式包括了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以及因果关系的理解等等。
康德认为,正是这些先天思维形式使得我们能够对现象进行理解。
康德还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对于超验世界进行认识。
他认为,超验世界是我们无法通过经验获得的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获得关于超验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篱笆的限制。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道义理性和自然理性的合作,我们或许可以对超验世界有所了解。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康德的思想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启发。
康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并且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康德通过对于纯粹理性和判断力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试图寻求对于超验世界的认识。
他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使我对于哲学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思维深度素材康德篇课件25张
• 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着实验(实践),奔赴自然。
• 赏析:三大批判中承上启下的一本名为实践理性批判,体现康德 在将理性与实践统一起来这件事上做过很大的努力。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观点现在恐怕没有人再怀疑了。任何一个 理性的认识,都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公式,而不仅仅存 在于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中。这说明对真理的认识,不是一次、 两次实践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即使是理性认识,也要经过多次 实践的检验,才能完成对真理的认识。
•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 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上灿 烂的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 赏析:星空和道德,一为自然美景,一为心理境界,也许在这世 界上只有这两者最为永恒。流传恒久,而永不改其光华。有人说 金子和钻石都是永恒的东西,可是金子遇高温会变软,钻石硬度 足够却抵不过轻轻一锤。也许有人说,星星在千百年之后会逐渐 死亡,现代社会亦是道德沦丧,可换一个角度想,千百年之后亦 会有新的星辰诞生,而道德——虽然这个社会确实存在着这样或 者那样的乱象,可是道德的光芒总不会为世俗的污浊所遮盖,它 总有一天会绽放出最纯洁的光辉。一切都在改变,并不是说一样 东西永恒便是永远地一成不变,相反它可能一直在不停地变化。 就像日月星辰仿佛永不停止运作,而道德亦深埋多数人心中,随 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提炼出自己的道德律一样。无一不是在变中求 得的永恒。但无论是沧海或是桑田,我们是留不住的。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 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 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 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是康德的代表作之一,对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哲学理论,即“道德律令”。
他认为,道德准则不是基于经验或情感,而是基于理性。
人的理性能够认识到道德法则的存在,并根据这些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康德将道德法则分为两种:定言命令和假言命令。
定言命令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要求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遵循道德法则。
而假言命令则是有条件的,它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适用。
康德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只有当我们有自由意志时,我们才能选择遵循道德法则。
如果我们的行为是被外部因素所决定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和自由意志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道德和自由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想象力概念的解释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想象力概念的解释作者:冯斌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康德想象力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质料和形式的结合问题,即直观和概念为什么能够结合,怎么结合。
康德认为,二者的结合需要想象力构造先验图型作为中介。
想象力既有感性直观的一面,即接受性;又有知性概念的一面,即主动性。
因此,若要将这两方结合起来,非想象力莫属。
事实上,这是康德对知性和感性二分的弥补。
海德格尔由此出发,将康德的想象力作为直观和知性的共同根,对康德的二元论进行了一元论解释。
海德格尔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促成此在的形而上学的建立。
关键词:想象力;康德;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 B516.5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3003304一、康德的想象力概念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他在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想象力是一种先天综合的能力,为此缘故,我们赋予它生产的想象力的名称;就它在显象的一切杂多方面无非是以显象的综合中的必然统一性为自己的目的而言,这种必然的统一性可以被称为想象力的先验功能。
”[1]140接着又说:“我们有一种纯粹的想象力,它是人类灵魂的一种先天地作为一切知识之基础的基本能力。
”[1]141《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共提出了两种想象力:一是再生性想象力;二是生产性想象力。
再生性想象力属于经验性想象力,对感觉杂多进行综观;生产性想象力属于先验想象力或超越论想象力,对知识进行综合。
生产性想象力是再生性想象力何以可能的根据。
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海德格尔认为,康德的感性结构、知性结构之根据是先验想象力结构,感性能力、知性能力之根据是先验想象力。
康德说:“人类知识有两个主干,它们也许出自一个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源,这两个主干就是感性和知性。
”[1]47“从我们的认识能力的总根分杈并长出两个主干的那个点开始,这两个主干的一个就是理性。
2021康德的先验学体系中的想象力理论范文1
2021康德的先验学体系中的想象力理论范文 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中对想象作出了深刻的分析,肯定了想象力的创造能力和再生能力,把想象力纳入到自己的先验哲学体系中,其中不乏天才的洞见。
他对于想象力的分析脱离了以前对想象力的感性印象的随意性缺陷,在理论建构中对想象力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和发展。
一从纯粹想象力到知性的婢女 康德的纯粹理性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而作为综合的主要力量,想象力在其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一批判的两个版本上看,康德对于想象力的理解和分析也有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与在第三批判中的论述有很大的不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对想象力的综合作用作出高度评价,在第二版中则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版中,想象力是在我们内心中“对这杂多进行综合的能动的力”,而在第二版中,“想象力是把一个对象甚至当它不在场时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
从具有特殊的能动性地奠基在心灵中的综合能力,变成与直观以及感觉相关只是对不在现场的对象进行表象的能力,其中的差别不言而喻。
我们可以从康德的论述中探究他对想象力理解的这种前后不一致性,并查找其中的原因。
在第一版中康德认为,人的心灵能力有三种:感官、想象力和统觉,它们是一切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
这里的心灵能力不能从任何别的心灵能力中派生出来,因此具有本源的作用,也就是说,它们都具有某种先验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在经验中运用的。
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心灵能力在第一版中无疑是本源的,甚至重要性在知性的范畴之上。
康德认为:“想象力的纯粹的(生产性的)综合的必然统一这条原则先于统觉而成了一切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可能性基础。
” 总的来说,现象是最初给予我们的东西,而现象与意识联结在一起才成为我们的知觉。
现象呈现出来的是纷繁杂多,而知觉也就奠基于分散的感觉基础上,所以就必然需要一个联结。
这个重要的联结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作为把杂多进行综合的能动能力直接施加在知觉上,领会因此而发生,才有统一的形象出现。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近代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康德的美学思想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美学思想可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前期和后期。
前期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而后期的美学思想则体现在《美的观念》一书中。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主要阐述了他的审美理论的理性和普遍性基础。
根据他的观点,美是一种超越经验和理性的概念,它既不属于感性认识也不属于理性认识,而是一种纯粹的理念。
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与理性和实践不同。
他将其称为“无目的的目的论”,意思是审美经验是一种不追求实际目的的目的论。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的核心在于“纯粹的审美判断”。
他将美的判断分为两类:感性的美和理性的美。
感性的美是基于感官的直观经验,而理性的美是基于思维的概念。
康德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结合了感性和理性的形式,既能够给人以直观的享受,又能够引发人的思考和思考。
他将这种结合称为“美的观念”。
康德对美的观念进行了具体的分类。
他将美的观念分为两类: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
自然的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如花草树木,山水风景等。
艺术的美则是人类主观主动创造的美,如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
康德认为,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都具有共同的审美原则,即由规律和无目的性组成。
他主张,真正的艺术应该通过自身的形式和结构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思考,而不是仅仅追求感官上的享受。
在后期的《美的观念》一书中,康德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美的本质和真正的艺术。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一种创造力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对感性享受的追求。
他强调,艺术家应该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
康德还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他对艺术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个人的喜好和主观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继祖靠家学成才,关系,转任“满洲医科大学”预科国文讲师。1941年夏转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任讲师。
在罗继祖的回忆中,那位叫上野巍的不速之客是在1944年春季的某一天找到自己的。“这位上野先生中国话说得很好,一见面就说您一人远在国外,又未带家眷,生活太苦了,何如回满洲去,现在有新的工作等着你”。接着他又说,“现在驹井先生正和满洲当局计划成立一个大规模的印书馆,出各种刊物,有通俗的小册子,也有较高深的研究著作,也有古籍的复制,搞一搞文化建设。目前满洲人手缺,您如去,再好没有了”。罗继祖考虑到当时时局动乱,能够借此回去工作,总比心悬两地的好,就答应了他。
上了年纪的老长春人都知道,就是那个市图的旧址,在伪满时期曾是伪新京红字总会的会址所在地,在一些人的记忆中或许还记得“红字会”开坛布道以及“会员”们打坐、虔诚诵经或扶乩的情形。不过,就在那个“新京红字总会”的大门上,在那个风中飘扬的“”字旗下,还曾出现过一个标识着“康德印书馆”的牌子,尽管它的存在只有一年零几个月的时间,但它在长春那段屈辱的历史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伴随它的,还有曾与那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罗继祖就是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嫡孙,而这恐怕也是上野巍能在京都搜罗到这个“从来不过问政治,又和日满都无瓜葛”的罗继祖的原因之一;另外,这个从来没有进过学堂的罗继祖从他的祖父罗振玉那里继承来的学问恐怕也是日本人看中他的另一个原因。
据记载,罗继祖1913年4月19日生于日本京都净土寺町字马场八番地罗氏侨寓,1919年随家返国,居于天津嘉乐里,至1929年又迁居旅顺。父亲罗福成,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兽医科。罗继祖从小就受到祖父的特别钟爱,据说他的名字“继祖”就是祖父亲自给起的,意思是希望他长大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据王庆祥老师介绍说,罗继祖幼时体弱多病,两周岁时就与祖父母一起生活。5岁开始识字,在祖父严格的督导训练之下,每天识生字8个,一直积累到近2000字。罗继祖的整个青少年时代都没有离开自家书房,遵照祖父开列的书目,熟读各种经书典籍。罗继祖曾回忆说,因为祖父正研究甲骨文,同时又教他认字,索性把已辨认出来的甲骨文也写成方块字教他,有一次还指着甲骨问他:“你说说,我是爱你还是爱甲骨?”继祖立刻用稚嫩的童声回答说:“爱甲骨!”祖父半嗔半喜地说:“你这孩子太没良心了。”作为罗继祖启蒙教师的祖父,每见其学业长进就欣喜异常。例如,罗继祖阅读《三国演义》时自制了一份三国人物表,却把汉献帝的臣下单独列出,不与曹、魏之人相混,由此得到祖父赞赏,以为孺子尚知“汉贼不两立”,逢人便说,十分欣慰。
要说罗继祖,还得先说说罗振玉。这个在伪满官场得意又失意过的“监察院长”,在溥仪从紫禁城里逊位到最后扑进日本人的怀抱的过程中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高丕琨所著的《伪满人物》中,罗振玉是溥仪周围仅次于郑孝胥的人,他在溥仪身边的地位如何可想而知。不过他并没有如愿当上“满洲国”的“总理”,而只捞到了“参议府参议”的职位,虽然他愤而辞职然后又卷土重来登上了“满洲国监察院长”的宝座,并于在位期间尽职尽忠地做了一些“于国有利”的事,但这些恐怕都不能摘掉他头上的那顶汉奸帽子。同时,罗振玉作为一名学者,又在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在中国甲骨文的研究上,罗振玉可谓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听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庆祥老师说,当年清廷曾以“库中无用旧档太多”为由奏请焚毁,罗振玉知道后,力请军机大臣张之洞出奏阻止,并以三倍价钱买下了那8000麻袋的明清档案,使之免于付之一炬,成为遗存至今的珍贵史料。不过对于罗振玉的生平,“毁誉兼有”,高丕琨老先生就曾这样评价罗振玉:罗振玉的事迹不好写,因为他太出名了。第一,收藏甲骨文最多,释文较早;第二,他是溥仪复辟的积极拥护者和策划者,主张倚重日本,依赖日本,并亲自出马奔走斡旋,扶掖溥仪做了伪国的“元首”;第三,世间对罗的为人传说庞杂,毁誉兼有,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甚至把他描写成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人,简直如同小说中的反面人物……
回国后,罗继祖就住在“红字会”后面的大雅庄。由于对这种“文化建设”的不理解,罗继祖当时对这个印书馆并不看好,因此工作态度也比较消极,“每天到筹备处上班,既无公可办,又无忙可帮”。据说罗继祖在“满日文化协会”的一次集会上,大谈中国传统文化,还引用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后说:“士可杀,不可辱”而差点引来杀身之祸,最后还是凭借着祖父生前的声望和地位,这件事才得以不了了之。
康德印书馆的幻想和破灭.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 长春市图书馆从创建至今曾几次迁址,不过除现址外,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解放大路与人民大街交会处的那个市图旧址,对于长春人来说,那个有着“朱门塔楼”的“庙宇式”建筑漂亮得让人难以忘记,即使在它消失了这么多年之后,许多人仍然可以在心中不断地复原着它的外貌,并在心中留存着那个地方与自己之间发生过的点滴回忆。
罗振玉和罗继祖
பைடு நூலகம்
罗振玉(1866年—1940年)字叔蕴。他在晚清官场上地位并不显赫,但在农业和教育等实务方面却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工作。清朝灭亡后,他的思想和行动就背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由逃避现实到为清朝复辟服务,为退位的清朝皇帝溥仪及其政治集团效力,以至最后落入日本军阀的圈套,参加了依附于日本侵略者的伪满傀儡政权。不过,对罗振玉又不能一概否定。比如伪满的“监察院”和“国务院”不大一样:郑孝胥领衔的“国务院”完全听日本人指挥;而罗振玉领衔的“监察院”多少有自己的语言。特别是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罗振玉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给中国传统文化以深远影响的一代宗师,对中国古文字、古文献、古器物的保存、整理、传布与研究,对王国维、董作宾、容庚等一代学人的引导与培养,有着永载史册的大功劳。(王庆祥)
罗继祖,1913年4月19日出生于日本京都。自幼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并在祖父罗振玉指导下治学,从未进过学校。1939年10月入沈阳医科大学预科任国文课讲师。1942年因学校国文课废除,赴日本任京都大学文学部讲师。1944年辞职回国。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自家藏书九万册,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奉调至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曾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1988年离休,2002年5月28日在大连市病逝。(据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康德印书馆”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出各种刊物,而只是办了一种名叫《小朋友》的儿童读物,好歹拼凑出一期,未等发行,日寇就已濒临投降了。日本人听到投降的消息丧魂失魄,接着就是发薪遣散。“红字会”里剩有几十卷纸,算是“康德印书馆”留下的唯一财产。
“康德印书馆”的寿命仅仅一年零几个月。虽然它短命得让许多人都不记得“红字会”里还曾有过这样一个印书馆,然而日本在即将日落西山之际仍要搞所谓的“文化建设”,殖民者想要从思想上统治奴役中国的野心也就昭然若揭了。(资料提供:王庆祥)(记者唐锞)
“康德印书馆”大约是在1944年的8月左右筹建起来的。由于当时的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已是节节败退,而“满洲国”为了支援“圣战”也早已是“国库”空虚,因此根本无力承办什么印书馆,但奴才们又不敢忤逆殖民主子的意愿,因此便“号召各部大臣等人投资创办”了这个印书馆,“性质略同旧中国的商务印书馆,也和日本所谓株式会社相同”。因当时的“满洲官吏”中的许多人都是“新京红字总会”的忠实信徒,既然无力再造馆舍,只能利用已有房屋,因此,“康德印书馆”便借用了“红字会”的房屋作为筹备处使用,并在“红字会”的大门上像模像样地挂了牌子。虽然地盘不是自己的,但总算是有了办公的地方,接下来就是日本及“满洲”的工作人员的到位了。尽管印书馆是需要经营的公司,但其中能够做主的仍然是日本人。当时的主要负责人就是一个名叫上野巍的日本人;土岐、大内、田中则是宝冢歌剧团的毕业生,会说中国话;还有一位是东京岩波书店职员中在这方面较有经验的一个日本人。印书馆有众多理事,荣厚为理事长,下设副理事长、理事、监事若干名,其中有一位理事就是上野巍特意从日本京都请回的罗继祖。
在吉大教授焦英棠的记忆里,长春市图书馆的旧址是一座美观的庙宇式建筑,院里有正殿和厢房,正殿为三层楼房,东西两侧则是灰白色的两层楼房。宽敞的院子里有花坛和草坪,春夏季节,芳草萋萋,花团锦簇。正殿中室极为宽阔,是供“老祖”圣像之地,所谓“老祖”不过是一张似男非男,似女非女,头戴华冠,身披袈裟,两腿盘坐的画像。画像挂在正殿当中的上方,供桌摆着蜡台、香炉、祭品等。两侧为经室,是“红字会”神职人员诵经的地方。正殿大堂平时关门闭户,只是在“开坛”时,才设置花灯,地板铺上坐垫,桌面摆上各种祭器和物品。正殿的二层楼是禅室,供修徒们坐禅用。红字会东侧楼房,楼上是办公室,楼下为水房、厨房、勤杂人员休息室和传达室;西侧楼房是“红万字会”神职人员的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