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金庸小说的一个母题

金庸小说的一个母题

金庸小说的一个母题王立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第二十六回写道,韦小宝从海大富处得来一种化尸粉,对于这种化尸粉,书中将其作用过程、性能和来源交代得十分详细:倘若沾在完好肌肤之上,那是绝无害处,但史须碰到一滴血液,血液便化为黄水,腐蚀性极强,化烂血肉,又成为黄色毒水,越化越多,便似火石上爆出的一星火花,可以将一个大草料场烧成飞灰一般。

这化尸粉遇血而成毒,可说是天下第一毒药,最初传自西域,据传为宋代武林怪杰西毒欧阳锋所创,系以十余种毒蛇、毒虫的毒液合成。

母毒既成,此后便不必再制,只须将血肉化成的黄色毒水晒干,便成化尸毒粉了。

韦小宝便是用它将两位喇嘛从搔痒开始,顷刻之间,肉烂见骨,最后竟然尸骨无存。

两个武功高强的对手,就这样奇迹般地被战胜了。

按,上述描写较直接的母题渊源当然是唐传奇,其描写聂隐娘将精精儿的尸体化为水。

然而,母题流传后世,却有赖于许多中介环节。

早在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即载录了当时人们的信奉:“任城王六月沈饮,忽失所在,人以为中毒酒而化。

”这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人体在外物作用下融化为乌有的例子。

与此相关的传闻则是白马尿化鳖。

据《杂鬼神志怪》(《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二引)载录,说是有人得了心腹病,死后从腹中取出一只白鳖,可这只鳖怎么也药不死,此时,“有人乘白马来者,马溺溅鳖,缩头藏脚。

乃取马溺灌之,豁然消成水”。

此故事异文又见于旧题陶潜《搜神后记》卷五,稍有细节的增饰,说明是个持续流传并且为人颇感兴趣的母题(mdtif)。

唐人谷神子《博异志》富有创造性地将母题应用到人妖之恋上。

小说写元和二年陇西李黄在长安东市邂逅一位白衣女子,美貌非常,相处几天后回家,仆人闻他身上有腥臊气味,他也感到浑身不适,拥被而卧,渐渐感觉恍惚,家人在旁,“但觉被底身渐消尽。

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

后来家人才得知,原来这白衣女子是个白蛇精。

不过相比之下,还是武侠小说较为偏爱该母题。

承袭人们熟知的聂隐娘传奇,宋人吴淑《江淮异人录》也记载,某书生在洪州替一个遭恶少欺侮的小孩打抱不平,恶少辱骂书生多管闲事,夜里书生便以剑仙的手段割去恶少首级,为了避免麻烦,恶少的头被书生以药末化作一滩水。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介绍比较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分支,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异同之处,为文学交流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并进行导读,带您一窥其中奥妙。

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书描绘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通过对贾家宅院的描写展现了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西游记《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佛教传教士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佛教思想,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与改造。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了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英雄传奇小说。

该书通过塑造了108位英雄人物的形象,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不满情绪,并传达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

外国文学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以及两位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禁忌之爱。

该剧通过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制约的探讨,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力量。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的奇遇和求生故事。

它通过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赞美,以及对孤独和渴望回归的思考,探讨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19世纪俄国贵族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姻和情感之间的矛盾,展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困境和女性地位的封建束缚。

中外文学名著的比较与启示通过对上述中外文学名著的梳理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文学表达形式、主题内容以及人性的揭示等方面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金庸小说》研究报告

《金庸小说》研究报告
研究原因
1)巧妙暗合 2)平实语言 3)鲜活人物
内容介绍
4)寓言性
5)侠士精神
6) 现实意义
巧妙暗合
金庸将自己小说和正史野史巧妙暗合,同 时让其小说前后勾连。
平实语言
金庸小说中的雅俗交融很有创意,这使得它既 广受欢迎,又不落流俗,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效 果。
对比;梁羽生 古龙
于金庸的语言,理解层次又各不相同。
举例
金庸小说引用和创作诗词的地方虽少但 精,颇能起到雅化小说之效,诗词本身 还广有深蕴。
鲜活人物
人物的选择与搭配简直是 天造地和,巧妙至极。何 以见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寓言性
情花:情是何物 太极剑:学习的方法 屠龙刀、倚天剑:权力与权力的制约 夫妻刀法:夫妻相处之道
侠士精神
现实意义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历史、虚幻、人生、江 湖中贯通,从佛禅、老庄思想中得到解脱与 升华。任自然而得旷达,由一瞬而转换为永 恒。悲慨之中容有超脱,包容种种的人生态 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合在开 阔博大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历史画卷之 中,系于一个个爱恨悠悠的情节。金庸小说 在一种阔大辽远的自然、社会的范围之内, 完成了一种入世与超世、乐观与达观的深远 的艺术境界。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 鸳”其中对现实的意义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深思、去体会。
谢谢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范文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范文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我国传统武侠小说是在我国文化土壤上生存下来的艺术形式,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借鉴了西方文艺的创作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金庸先生吸取了中西方的文化精髓,给武侠小说赋予了新的生命。

一、传统文化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体现1.道家与儒家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虽然然佛教并非我国本土宗教教,但是在社会的传承下下,佛教与儒家思想实现现了融合,演变成为富有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思想。

以《笑傲江湖》为例,,其文本中蕴含着深刻的的佛学思想,给作品营造造出了淡泊的风格,其中中,佛学思想最浓厚的部部分即独孤九剑,独孤九九剑强调“活学活用”、、“行云流水”、“菩提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只有从内心深处摆脱脱束缚,才能够实现心灵灵的孔明。

而风清扬的只只言片语可以让主人翁豁豁然开朗,这就是顿悟,,要真正学习剑法,光靠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必须要了解剑法的内涵才才能够施展自如。

此外,,独孤九剑习得之人,不不仅需要有聪慧的天资,,心底里还要可以一尘不不染,令狐冲正是凭借这这一点,达到了最后的高高度。

儒家思想非常注注重等级制度和礼法思想想,金庸小说中很多主人人翁都是追求逍遥、洒脱脱、自由的归宿,在完成成自己肩负的使命之后选选择急流勇退,摆脱尘世世的喧嚣。

《笑傲江湖》》就是其中的代表,江湖湖的险恶与令狐冲的自由由和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比,他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愿意卷入任何一派的的斗争,他最后的归隐并并非对现实妥协,而是代代表无声的反抗,希望追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

2.具有中国古典特特色的修辞手法为了让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立体和饱满,金庸用了大大量独具古典特色的修辞辞手法,其中应用最多的的就是古诗词,很多人物物的起名就是借鉴古诗词词,金庸曾经说过,他的的小说中有西方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子,,在语言的表本文由论文文联盟http://收收集整理达上,主要借鉴鉴古典白话小说。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选题参考1、文化视域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从《中外文学比较史1898-1949》谈起2、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视阈——评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3、《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4、“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5、评范伯群、朱栋霖主编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6、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7、《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简评8、《二十世纪中外文学比较史》正在编写中9、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10、论跨文化研究的视角 --兼评曹顺庆《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研究》11、中外文学园地中的两株奇葩——艾芜与梅里美小说创作比较12、跨文化视野下的新创获——评《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13、中外文学的比较与共生14、试用精神分析理论比较中外文学作品15、中外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比较16、文化生态视角下中外文学互译差异比较17、中外文学杀子故事之比较18、浅谈中外文学的比较与共生19、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2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管窥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大全1、从文学名著到时尚影视——《名著的影视改编》和《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比较谈2、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3、中外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风格之比较4、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5、中外文学中两类儿童形象比较6、中外文学“边缘人”形象比较研究7、中外文学因缘 : 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8、中外文学“复古运动”比较论9、女性哀歌——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比较鉴赏10、中外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比较——以《诗经》和《威尼斯商人》为例11、《女神》与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之比较12、中外文学中的凄美爱情观比较——以《呼啸山庄》《边城》为例13、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14、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15、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16、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17、中外文学作品中“红”词群的意义比较18、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在中外文学教学中的运用19、探索比较文学名著的精读之路——写在《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出版之后20、胡健生:《中外戏剧文学比较研究》。

金庸小说服食增功力母题的中外文本来源

金庸小说服食增功力母题的中外文本来源
貂 ,而 草 丛 中 一 条 七 八 寸 长 红 黑 斑 斓 的 大 蜈 蚣 ,
在 急匆 匆 躲 避 朱蛤 时 , 钻 进 了 段誉 肚 中 , 蛤 又 朱 跳 进 口上 了 舌 头 , 钻 进 他 肚 中 追 逐 蜈 蚣 , 也 一 时间 他肚 中翻 滚如 沸 , 痛楚 难 当 , 了半 晌 浑 身 过
人 被 毒 蛇 咬 中 , 用 口 吮 出 毒 质 。只 是 天 下 毒 质 可 千 变 万 化 ,自不 能 一 概 而 论 。 莽 牯 朱 蛤 虽 具 奇 这 毒 , 胃也 是 无 碍 , 而 自身 为 段 誉 的 胃 液 所 化 。 人 反 就这 朱蛤 而 言 , 誉 的 胃液 反 是 剧 毒 , 将 它 化 段 竟 成 了 一 团 脓 血 。 … 一 生 命 体 的 某 种 生 命 活 动 ” 本 能 , 这 一 胯 节敷 陈 的 可信 性 提 供 了 逻 辑 前 提 。 给
药文化 因子 。 雪 山产仙草 、 如 服神 草可生子 、 食仙果 变形 、山中诸 药之精除病等 。 庸小说吸 收 了佛 经故事 金 精华,淡化与改造 了明清小说巫术色彩和象征 意味 , 强化 了传统 中医文 化 “ 以毒攻 毒” 毒物之 间相 生相 克等 、
理念 ,带有生态和谐理想 闪光 , 强化着感人魅力。 关键词 :金 庸小说 ;服食增 功力;佛 经母 题; 中医文化 作者简介 :王立( 9 3 15 一 ) 男, 宁锦 州市人,文学博 士, , 辽 大连 外国语 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 究基地 、 大

偶 食 毒 蛇 、 物 的 解 毒 增 内力 功 能 毒
首 先 , 庸 小 说 关 注 带 有 区域 文 化 色 彩 的 动 金 物 昆 虫 , 其 毒 物 之 间相 生 相 克 的关 系 , 很 具 及 这

从金庸与大仲马武侠小说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金庸与大仲马武侠小说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1-03-07基金项目: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2010DXS097)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孙焘(1988-),男,湖北十堰人,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本科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从金庸与大仲马武侠小说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孙焘(襄樊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摘要:大仲马对金庸的创作影响极大。

两人创作颇多异同之处。

相同处表现为:热衷并取材于历史,都塑造了替天行道的侠客形象,将英雄人物的复仇由"快意恩仇"升华为"替天行道",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等等。

相异处表现为:一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同;二是人物身上体现了作家不同的价值观念;三是价值取向上与文化内涵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这种比较,有助于深刻把握中西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质。

关键词:金庸;大仲马;武侠小说;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2-0176-02中国的金庸出生于1924年,法国的大仲马出生于1802年。

二者不但在地域空间上相隔万里,而且在生活年代上也相隔了一个多世纪。

之所以将其创作放在一起加以探讨,是因为两位武侠小说大师无论个人经历、创作理念,还是形象塑造、文化追求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与相异之处,而其中所折射的无疑是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某种差异。

一、两人创作的相似之处金庸的创作深受大仲马的影响。

金庸曾说:“《侠隐记》最早由吴光鉴翻译过来,后来再译时改为《三剑客》。

这本书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我只写武侠小说,就是受大仲马的影响。

法国政府授予我骑士团荣誉勋章时,法国驻香港总领事在赞词中称誉我是‘中国的大仲马’。

虽然是殊不敢当,但我所写的小说,的确是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

在所有的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大仲马,而且是从十二岁开始喜欢,直到现在从不变心”[1]56。

金庸在接受杨澜、谭胜等人采访的时候也曾不止一次的表示过,自己喜欢大仲马并受其影响。

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

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

2005年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2005第28卷 第1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8 No.1・文学研究・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王 立(大连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 要:金庸较为重视冰蚕的药用功能,“药用”的深层情结构成了金庸小说重要的母题动机。

唐人心目中的冰蚕,带有海洋文化仙道气息,宋代笔记关于冰蚕的明确记载,仅提到出自西域、云南,足以显得遥远而新奇。

金庸先生与香港、海外和大陆南方众多读者一样,对北国雪地风光,有着一种好奇和向往,冰蚕实际上属于作者的一种“意识形态形象”,而非西域实物,其更加衬托出北国冰雪严寒地带及其“异域风情”作为“意识形态形象”的可信度,强化南国人们对其想像联想。

这一与雪景酷寒相联系的物象,便于构筑奇绝诡异的“异域风光”,为作品的形象和情节构设出较大的审美张力。

关键词:金庸小说;意象;异域风光;意识形态形象;形象学中图分类号:I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5)01-0047-05 金庸小说中“异域情调”的多样浓重,多民族跨区域交流的多样化,成为他小说创作一大特征,这是举世公认的。

而这其中,西域雪山的奇异景观表现及其与人物性格和情节营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武侠小说中描绘的冰天雪地酷寒世界里,作者营构了一些内地中原尤其是温润的南国所难于想象的诸般物象,其中一个被充分延展夸大了的奇虫,便是“冰蚕”。

一 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及朱眼冰蟾描写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冰蚕描写。

其写游坦之这一人物的前前后后,已经把冰蚕的制冷功能,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该书第二十八回写阿紫和游坦之在南京城西,遇到一两丈长的一条大蟒蛇,但随之突然赶来的冰蚕威力更大:“这蚕虫纯白如玉,微带青色,比寻常蚕儿大了一倍有余,便似一条蚯蚓,身子透明直如水晶。

金庸与司各特小说人物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庸与司各特小说人物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庸与司各特小说人物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金庸与司各特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代表。

金庸小说深受中国读
者喜爱,而司各特的作品也是西方读者心目中的经典。

本研究旨在通过
比较金庸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和司各特小说中的人物,探究中西文化差异
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这不仅是对两位作家作品的分析,更是中西文
化交流和文化理解的一次探索。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金庸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和司各特小说中
的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研究结
果旨在为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将通过对金庸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和司各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
对比,分析他们在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异同点。

同时,本研究还
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对他们创作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差异: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世界观等方面
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性质的影响。

2. 性格差异:比较中西方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塑造的影响。

3. 行为差异:比较中西方人物的行为习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文学创作中的情节构建和角色塑造的影响。

四、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为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

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

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中西方文学中的乱伦母题比较研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作品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于世俗道德的挑战和突破,而乱伦作为其中最为极端和禁忌的母题之一,一直被文学家们广泛探讨和描写。

本论文旨在对比中西方文学对于乱伦母题的描写和呈现,分析其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同。

一、乱伦的文化历史渊源1. 中西方文化对于亲属关系的定义和分类方式的异同;2. 中西方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亲情关系及其与人类禁忌的关联;3. 中西方古代文学中的乱伦母题走向及其历史变迁。

二、中西方文学中的乱伦母题描写比较1.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形象的构成和表现方式的异同;2.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母题的结构和叙事模式的异同;3.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母题的审美取向和风格的异同。

三、中西方文学中乱伦母题的社会、道德和伦理反思1. 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母题的道德和伦理反思的比较;2.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作品对于家庭伦理结构和亲子关系的影响;3.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作品对于性别关系和性别角色的影响。

四、中西方文化乱伦母题的价值观比较1. 中西方文化对乱伦母题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异同;2. 中西方文化对乱伦接受度的比较;3. 中西方文化对乱伦母题边界和禁忌的认知和反思。

结论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母题的描写和对其的社会、道德、伦理反思,以及对于乱伦母题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比较,可以发现其显著的异同之处。

中西方文化中的乱伦母题所呈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分歧。

1. 乱伦的文化历史渊源该提纲主要分析中西方文化对于亲属关系和乱伦的定义以及分类方式的异同,以及从神话和传说中的亲情关系出发,分析古代文学中的乱伦母题走向及其历史变迁。

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以从文化分析角度入手,对比中西方文化对于亲属关系、家庭结构、性别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系统性地解读乱伦母题的文化渊源。

2. 中西方文学中的乱伦母题描写比较该提纲主要分析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形象的构成和表现方式的异同,以及乱伦母题的结构和叙事模式的异同,以及审美取向和风格的异同,这一部分可以从文学风格、审美眼光和叙事手法等角度入手,深度探究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母题的表现方式。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倾向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倾向

浅析金庸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倾向摘要: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创作无疑是20世纪新武侠小说的代表,无论在华人世界还是华语阅读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金庸先生武侠世界的关注多集中于男性主导下的武林的而忽视金庸先生透过其精心营构的武林世界中的女性倾向。

本文试图通过对金庸小说中诸多女性形象的分析,浅析其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倾向。

关键词:金庸小说女性倾向作为20世纪新武侠代表人物的金庸先生,毕生共创作15部武侠小说,除《越女剑》外,其余14部小说在华人世界以及华语阅读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以致读者总结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相赠,更是一段文坛佳话。

在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侠之大者‛的男侠自是小说主角,可是,金庸先生精心营构的武林世界中亦存在着一群个性鲜明、独立性强同时对于故事情节和艺术表达起着多样作用的女性形象。

她们有的本就是小说的主角,脍炙人口,如黄蓉、小龙女、赵敏等;有的只是龙套配角,戏份较少,如阿紫、李莫愁、王语嫣等。

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金庸先生都为这些女性形象起了恰如其身份的名字,亦赋予其独立之人格、鲜明之个性特别是与故事中男主人公那剪不断、理还乱甚至‚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感纠葛、爱情传奇。

由此种种,即可浅析出金庸先生小说的女性主义倾向。

一、金庸小说女性形象分类纵观金庸小说,其女性形象按照性格特征、外貌形象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代表‛,即‚圣女型‛、‚妖女型‛、‚魔女型‛。

所谓‚圣女型‛,顾名思义她们远离尘世,虽然看上去很纯洁无邪,符合传统女性审美,但总有那么一点的虚假的色彩,有些飘渺。

其个性特征与世俗之人亦是格格不入,也绝非世俗人之情感世界,她们始终是形而上的,是男性视域下对于女性的理想主义情结的外化。

在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女主角香香公主,就是一个典型的圣女型美女代表。

而第二部小说《碧血剑》中的阿九(九公主),也是一位圣女派的美女。

当然,最著名的圣女代表,应该是《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了。

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母题”概念的引进与应用

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母题”概念的引进与应用

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母题”概念的引进与应用2008年3月第45卷第2期西北师大(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Mar.2OO8V o1.45NO.2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母题''概念的引进与应用朱迪光(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摘要]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母题"概念先由民间文学,民俗学开始使用,然后进入到古代传说故事,小说的本事考证,故事来源与流变考辨之中,再到中印文学的比较研究;"母题"概念是舶来品,它与中国学术传统一一考证研究相结合使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应地,"母题"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其后,这种母题研究中断多年,直至2O世纪8O年代以来重新兴起,但这种兴起更多的是受比较文学的影响,重主题的探讨,缺乏实绩.[关键词]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母题'[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8)02—0093—04俄国汉学家李福清1993年在一篇论文中说:"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古典小说)中用了些什么民间文学母题,是怎么用的?这个问题,据笔者所知,至今好像没有人研究过."①2001年他在南开大学讲演时又说:"我很高兴现在中国也有人从事母题问题研究,比如辽宁师范大学的王立教授."②但他在《三国故事与民间叙事诗》中指出进行母题研究的还有德国汉学家W.Banck先生和德国蒙古学者W.Heissig教授,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只有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和中国文化大学金华荣教授.李福清先生的说法是欠妥的,中国的母题研究在此之前早已有人进行,它有自己的历史.?一,20世纪20,30年代"母题"概念的引进与应用20世纪的"母题"理论的引进是以民间歌谣研究为开端的."母题"本是一个外来概念,英文为motif,胡适在1924年3月研究民间歌谣时引进并译作"母题"③.胡适提出民间歌谣的研究重点是研究歌谣在各地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源出于同一个母题,作者对母题的见解的高低,某地的风俗和作者的技巧.胡适《白话文学史》写成于1927年,1928年由新月书店出版,其中第八章又提到了"母题".有一种说法称周作人是最早使用母题概念的,他的未刊稿《老虎外婆及其它》约作于1914年, 在故事研究中将中国的《蛇郎》和欧洲的《美人与兽》,中国的《老虎外婆》和日本的《山姥》比较. 但他发表使用"母题"概念的文章却是在1926年,他在《关于"狐外婆"》一文中说:"这些民间故事我觉得很有趣味,是我所喜欢的.倘若能够搜集中国各地的传说故事,选录代表的百十篇订为一集,一定可以成功一部很愉快的书.或者进一步,广录一切大同小异的材料,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同一的母题(motif)如何运用联合而成为各样不同的故事,或一种母题如何因时地及文化的关系而变化,都是颇有兴趣的事"④.周作人的民间故事研究设想通过广泛的搜集和比较来探讨母题如何演变成各种故事以及如何因时地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顾颉刚在民间故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他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⑤,《孟姜女故事研究》@等文章,还编辑出版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将故事演变的线索与时代发展脉络相联系,并通过对情节,倾向的不同处理来了解作家的心态,意向等.对顾颉刚先生的这种研究,钟[收稿日期]2007一l1—12[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O4YB125)[作者简介]朱迪光(1961一),男,湖南衡东人,衡阳师范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船山学研究93敬文评价说:孟姜女故事研究的优点,不仅在于这种学术的指导思想在当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还在于着者具有渊博的国学知识和严谨的考证精神和方法0.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显然受到了西方母题理论的影响@,内里还是传统的考证或者说史学研究传统以及忠于学术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母题研究.这种研究的学术背景更应归到传统的考证研究,其典型代表便是胡适的古典小说考证.他首先是对《水浒传》进行考证,在1920年亚东图书馆出版新式标点的《水浒传》之《序》(后来名之为《水浒传考证》)中说:"简单一句话,我想替《水浒传》做一点历史的考据."1921年胡适作《(西游记>序》,在《读书杂志》第六期发表,其后又将《序》与《西游记》考证并为一篇.1924年作《红楼梦考证》.1925年作《三侠五义序》.胡适对许多古典小说所作的考证研究集中在本事的考证和故事来源及流变的考辨.20世纪30年代,用母题理论研究古典小说的还有陈寅恪,李满桂,霍世休等.1930年,陈寅恪的《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从汉译佛经中考证出孙悟空大闹天宫,流沙河沙僧故事来源,指出:"然故事文学之演变,其意义往往由严正而趋于滑稽,由教训而变为讥刺,故观其与前此原文之相异,即知其为后来作者之改良,此《西游记》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之起源也."并由此推测出演变的公例④.李满桂在《(沙贡特拉>和"赵贞女型"的戏剧》⑩一文中将宋代的《赵贞女蔡二郎戏文》,《王魁负桂英》,《王魁三乡题》,《王焕戏文》和元代的《张协状元》,《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琵琶记》,《崔君瑞江天暮雪》,《林招得三负心》,《王俊民休书记》, 《三负心陈叔文》以及明代的《梵香记》,《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称之为"赵贞女型"的戏剧.霍世休在《唐代传奇文与印度故事》一文中认为唐传奇中幻梦,魂游,离魂,龙女,幽婚及"杜子春"的故事都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母题"研究母题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大陆学术界几乎销声匿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重新94热了起来.综观各种刊物,古代文学研究论文中使用母题"概念的频次非常高.我们略引一些论文篇名,就可窥见一斑.如《论(史记)武侠散文中的一个审美母题》(《山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诗经>几组忧患母题试探》(《赣南师范学院》1994年第1期),《"逐兔见宝"与古代戏曲小说的幸运英雄母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等.一些古代文学研究专着也使用母题理论进行研究,如王立的《中国文学主题学一~母题与心态史丛论》@,《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和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0等."母题"研究真正引人注意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热",而是它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方面,"母题"概念的使用使古代文学研究视野更加开阔. 首先,研究者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古代文学本身,而是注意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一书通过对十一个宗教故事原型及其演变的考察揭示原始宗教,儒教,道教,佛教为中国叙事文学做出的贡献.王立的《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一书分专题联系宗教,民俗文献探索了小说母题的文化意蕴.其次,比较方法的使用促使古代文学研究者注意他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如王立的《中古汉译佛经与小说"发迹变泰"母题——海外意外获宝故事的外来文化触媒》⑩一文探讨了汉译佛经对小说"发迹变泰"母题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者也注意对"母题"概念本身的研究,有志于母题理论的自身建设.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一书在《绪论》中首先对母题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讨论.王立在《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⑩一文中引用了许多有关母题解释的文献,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母题与主题的区别和侧重点:其一,母题较有具象性,而主题往往是抽象概念.其二,母题较多地呈现客观性,中性,而主题正由于这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的出现及其特定的组合,则显示出某种意义,主题就这样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倾向性.其三,主题数目极多而母题数目有限.其四,由于上述几点,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中的母题研究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具体的文本分析,应该说为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的多样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也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母题"这一概念的使用还不规范,每个研究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使用.有的用"母题"来指某类人物,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海岛巨人母题——兼与西方,中亚传说比较》,《<山海经>中女神的母题及其在后世的演变》,《古典小说中"进士与妓女"母题研究》等文题中将"海岛巨人","女神","进士与妓女"指称为一种母题.有的使用"母题"指人的某种行为,如《古代通俗小说"比武斗智"母题的跨文化溯源》文题中的"母题"指"比武斗智"等人类行为.有的将人类的某些基本概念或精神现象称之为"母题",如《<诗经>几组忧患母题试探》等.还有的将某些题材称之为"母题",如《中国古典小说"人仙妖鬼婚恋"母题初探》中的"人仙妖鬼婚恋".有的被称为"母题"而实际上更像是主题,如《<华严经>与中印启悟文学母题》中的"启悟".还有的更是在"母题"一词前加上一些限定词随意构成新概念,如"审美母题","历史母题","创作母题","故事母题"等等,不胜枚举.其次,当下古代文学研究中出现这种现象也反映了理论建设方面的欠缺."母题"概念传入我国虽然已有七,八十年历史了,但母题理论建设并没有完成,尤其是我国自己的母题理论建设远未完成.如目前引用较广的"母题"定义:"而母题则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概念,精神现象或动作本身,如乡土,都市,生命,死亡,战争,复仇,漂泊,童年,成长,家族,性爱等"是来自比较文学学界,而比较文学学界又是从西方借来的.学界虽然对"母题"进行了比较多的讨论,可是,学者们在"母题"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有的称"母题"是永恒的主题,有的说:"母题即常见的题材,如战争,婚姻,离别,嫉妒,月亮,夜莺,梅花等",还有的说"母题是原型","母题是象征","母题是意象"等.在母题概念上存在着如此大的分歧,且都用自己所知的西方理论作为立论的基础,人人都是灵蛇在握,可谁也说服不了谁.综上所述,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母题理论的引进和应用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母题概念于20世纪20年代被引进并应用于民问歌谣和民间故事的研究中.二是民问文学和民俗学的"母题"研究,是直接接受民俗学理论,尤其是历史地理学派的影响, 同时还受到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考据"的影响.由上述可知,胡适民间歌谣的研究重点是研究歌谣在各地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源出于同一个母题,作者对母题的见解的高低,某地的风俗和作者的技巧.周作人的民问故事研究设想通过广泛的搜集,比较探讨母题如何演变成各种故事以及如何因时地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方法也大致如此.而钟敬文等人还直接翻译并应用历史地理学派的理论.无可否认,这些研究更多的还是受到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考据"的影响.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发表,刘复就说"你用的第一等史学家的眼光与手段来研究这故事"@.顾颉刚也明说是受胡适《水浒传考证》的影响,甚至参与当年研究的钟敬文在五十多年后的总结中仍说是与考证方法有关.因此,中国此一时期的民俗故事研究有了领先西方的地方.五十年后的台湾学者陈鹏翔称赞道: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顾颉刚不仅能直指杞梁妻从无名氏过渡到孟姜女以至孟仲姿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他能把作品与时代对看,甚至据以窥测有名无名诗人的用意,而避免了西方早期主题学只考证故事源流而不及其他的缺失.三是在许多学者的古典小说研究中连"母题"之名都没有出现,但我认为其影响还是不可否认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一些学者既参与了民俗学中的母题研究,又从事小说考证研究,如胡适,他在小说中采用的方法与在歌谣中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类似的.另一方面,此时期古典小说研究中,离不开对民间故事的梳理探源,有的主要就是对流行在民问的故事的演变的研究;与民间故事研究的内容基本相同,自然也就会采取与研究民间故事相同的方法.《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考证等都是如此.四是母题研究与比较文学相联系,甚至被后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界划到比较文学之内.当然在民国之时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亦不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一九一九——一九四九》中收有论文38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共14篇,前9篇涉及到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及总体研究,后5篇大体上属于影响研究;第二部分共收16篇论文,其中诗论5篇,剧论6篇,小说论5篇;第三部分涉及文学与宗教,哲学,民问文学与神话的比较研究,共收文章8篇.第五,20世纪20,30年代的"母题"研究并95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其术语在30年代以后都很少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段时期完全绝迹,80年代后出现一些理论探讨,也未形成系统.第六,20世纪20,30年代的"母题"研究重小说的本事考证,外来概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成绩卓着.80年代后的母题研究受比较文学的影响更重主题的探讨,殊乏实绩.王立的《中国文学主题学——母题与心态史丛论》一书虽然书名包括"主题学","母题与心态史"两个方面,实际上重点在主题学方面,而且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研究方面,如"原型与流变: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概观","略论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中国古代文学'乐极生悲'主题初探"等.他自己也说:"本书收集了作者1986年至今的27篇习作,均为刊物上发表过.……这些文章并非10年来习作的全部,集拢成书有这几点考虑:一是这些习作均与主题学或心态史有关,或多或少地应用了主题学研究方法,部分地展示了拙作者近10年来主题学研究的艰辛历程,不论是主题两相对比,分阶段探讨某主题,还是就某一时代特定文学现象,母题,某一作家或作品主题的探讨,都可以约略体察从主题学角度观照中国古典文学的尝试轨迹."0[注释]①李福清《三国故事与民间叙事诗》第5页,《古典小说⑩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②李福清在南开的演讲见《中华读书报》,2001—06—20.⑩③胡适《歌谣的比较研究法的一个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的《歌谣》周刊第46号,1924年.⑩④周作人《关于"狐外婆"》,见1926年1月刊《语丝》61期.⑩⑤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北京大学《歌谣》第69 号,1924年.⑩⑥顾颉刚《盂姜女故事研究》,《现代评论》第二周年增刊,1927年.⑩⑦顾颉刚,钟敬文编《盂姜女故事论文集》第4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③"母题"由恩师胡适引进而首先在《歌谣》上发表,顾⑨颉刚自己也从事歌谣研究,不可能不受其影响.⑨具体见《古史辨》第一册顾颉刚的《白序》,上海古籍⑩出版社1982年版.⑩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原载1930年⑩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2部分.李满桂《(沙贡特拉)和"赵贞女型"的戏剧》,《文学》第二卷第六号,1934.霍世休《唐代传奇文与印度故事》,《文学》第二卷第六号,1934.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母题与心态史丛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版.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O月版.王立《中古汉译佛经与小说"发迹变泰"母题——海外意外获宝故事的外来文化触媒》,《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王立《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刘复《敦煌写本中之孟姜女小唱》,《歌谣》周刊八十三号.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母题与心态史丛论》之《前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版. OnIntroductionandApplicationofConcept"Motif''inChineseClassica1LiteratureResearchinthe20thCenturyZHUDi—guangCollege,Hengyang,Hunan,4210008,PRC)[Abstract]Theconceptof"motif''inChineseliteratureresearchinthe21stcenturybeganwith applicationoffolkliteratureandfolklore,thenwentintotheancientlegendsandtextualresearchoforiginalstorie s,finallyinfluenced thecomparativestudyofliterature."Motif"iStheborrowedconception,whichcombinedwit htraditionalChineseresearchmethod--textualresearch,andgainedthegreatresults.Tillthe1980s,thestudyof"M otif''wasagainontheupgrade.[Keywords]20thcentury;ancientChineseliterature;motif(责任编辑王明丽/校对维佳)9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金庸小说为历史教学服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金庸小说为历史教学服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金庸小说为历史教学服务
余淑芳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无
【总页数】2页(P54,53)
【作者】余淑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武侠小说的文化负生态——兼谈金庸小说及"后金庸"时代武侠小说创作 [J], 徐渊
2.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金庸小说母题研究--读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 [J], 郝哲
3.金庸小说版本研究之一——金庸小说版本研究综述 [J], 刘航
4.论金庸武侠小说开篇艺术的嬗变——兼论金庸小说版本研究的意义 [J], 廖建荣;
5.疑是疑非的金庸小说武术(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实与虚 [J], 龚鹏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庸小说的主题学研究与定位——刘卫英、王立《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读后

金庸小说的主题学研究与定位——刘卫英、王立《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读后

Research on the Motifs of Jin Yong's Novels and Their Positioning——After Reading the Motifs in Jin Yong's Novels and Their Comparative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by Liu Weiying and Wang Li
作者: 张宁
作者机构: 辽宁省公安厅,辽宁沈阳110032
出版物刊名: 嘉兴学院学报
页码: 11-1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金庸小说 民国武侠小说 中外比较 主题学
摘要:�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多种母题、主题、意象来探讨金庸小说的
民族文学特征、民族文化内蕴生成以及外来佛经故事影响。

注意在一个武侠文学传统的传承性
链条上,发掘金庸小说的多重文化价值。

在具体母题、意象的实证探究中,非常重视主题学理论方
法的运用,拓展了主题学研究的视阈与空间,进一步验证和提升了主题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比较文学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母题研究

是抽象的 。
• 2、《 俄狄浦斯王 》
• 2、母题是最原初的单位,
较客观,不具有主观色彩,
主题具有主观性 。
• 3、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 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 出来 。
• 4、某个母题被某个特定 作家或某类文学作品进行
了主观化的具体表述,它 就成了主题 。
(三)、母题研究类型
• (1)作家对同一母题的不同处理和利用。 • (2)同一主题和母题在不同文学、文化中
.
• 首先,提出与定义了“缺类现象研究”概 念,填补了文体学研究空白,开辟了文体 学研究新方向。
• 其次、分析了中西文体中某些特殊的缺 类现象,并对这些文体的表现形式、产生 的特殊背景与对文化形态构建的影响进行 初步探讨,解读了文体形态的特殊意义。
.
• 再次,为未来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提供了新研究视角与 发展方向。至今为止,世界各国文学中,尤其是不发达国 家文学还没引起世界文学界重视。一方面由于不发达国家 在国际文化格局中自身发言不够,其文学未被引起关注;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文学译介与传播不够,
• 一见钟情
• 爱情的表达方式直接、 坦白、明朗
• 行为的背后,支持他 们的是个性 解放、爱 情自由的价值观念
中国::(点击此处,播放视频)
• 发展期:三年(基础:同
窗三年、共同求学 )
• 对爱的表白委婉而含 蓄
• 行为婉转含蓄的背后 隐藏的是中国儒 家文 化的影响
二、爱情反抗形式的差异
西方::(点击此处,播放视频)
比较文学教程
母题研究
• (一)什么是母题? • 西方文学批评中 定义:母题是一篇文学作
品中较小主题性的(题材性的)单位。 •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 定义:在文学作

金庸小说服食增功力母题的中外文本来源

金庸小说服食增功力母题的中外文本来源

金庸小说服食增功力母题的中外文本来源
王立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2)003
【摘要】金庸小说表现武侠人物食用毒虫,迅速增加功力走向成熟,是一个惯用
艺术机杼。

金庸关注带有区域文化色彩的动物昆虫,关注具有特定意味的怪异形象。

除了借鉴还珠楼主外,还来源于佛经母题的医药文化因子。

如雪山产仙草、服神草可生子、食仙果变形、山中诸药之精除病等。

金庸小说吸收了佛经故事精华,淡化与改造了明清小说巫术色彩和象征意味,强化了传统中医文化“以毒攻毒”、毒物之间相生相克等理念,带有生态和谐理想闪光,强化着感人魅力。

【总页数】5页(P147-151)
【作者】王立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基地,辽宁大连116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
2.金庸小说寻宝母题的佛经文学来源
3.见证文本成为经典的路上,有你我同行r——评刘卫英、王立《金庸小说来源之谜》
4.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金庸小说母题研究--读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
5.金庸小说的主题学研究与定位——刘卫英、王立《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读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世界的金庸小说研究——以宋伟杰的金庸小说民族观研究为例

英语世界的金庸小说研究——以宋伟杰的金庸小说民族观研究为例
④ ③
23
中 国 文 学 海 外 影 响 研 究 · 当 代 文 坛 ·2014 . 5
“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复杂的民族国家话语以及个人身份、 历 史记忆之间的内在矛盾” 。 在对金庸小说的民族观展开研究之前, 宋伟杰对其选 用的西方文论术语在金庸小说研究方面的适用性进行了论 证分析。他指出, 我们不能贸然借用西方术语研究金庸小 说, 因为金庸武侠小说背景的设置跨度是从北宋延伸到清 “民族国 初, 而当时人们的意识与古代汉语中显然没有形成 ( Nation - state )、 “个人主义 ” ( individualism) 、 “身份认 家” ( identity) 这类西式现代化概念, 同” 并进一步阐明说, 虽然 具体化的概念没有成型, 但这些概念确实在历史境遇中对 人的意识起着无形的支配作用, 从而为现代术语提供了一 , “讲述故事的年代 ” 定的适用性;从另一方面来讲 远比“故 事被讲述的年代” 重要, 金庸小说创作于现代时期, 这些新 词显然已经进入了现代汉语并影响了现代人的历史观念, 因此这些术语可以用于金庸小说批评实践。 宋伟杰沿着两 条论证线索进一步推进具有西学特色的金庸研究, 并导出 : “民族 - 国家 ” 了极具个人研究特色的金庸小说研究脉络 主题。宋伟杰先点明国家历史演化进程中“民族 - 国家 ” “历史意识 ” 在现代社会 成型方面所起的主导性作用, 然后 指出, 对于作为作者的金庸及作为读者的中国人的社会 - 文化经历来讲, 朝代变迁、 民族国家的建立、 个体身份认同、 历史记忆以及中西文化冲突等问题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感 受真切的一页, 进而论断, 金庸对小说背景的设置意在借古 代历史境况为语境, 对汉族人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个人身份 的两难处境与历史记忆的结构之问题进行具有历史穿透力 的描写。金庸小说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偏见, 超越了某 些传统武侠小说的局限性, 因此从宏观上讲作为文学文本 “令作者和读者双 金庸小说在整个叙述、 传播和接受过程中 方都反思了殖民地社会与孱弱的民族国家中复杂的民族历 史、 个人阅历和历史境遇 ” 。 据此而言, 宋伟杰有力地令 我们可以循其所示, 以“民族 - 国家 ” 的争端、 个体身份与 认同的困境及历史记忆的建构为线索, 发掘金庸小说如何 “透过亦真亦幻的古代形象与人们当下的常识系统 ” ,颠覆

王立著作《文学母题的比较文化研究》解读论文

王立著作《文学母题的比较文化研究》解读论文

王立著作《文学母题的比较文化研究》解读论文王立著作《文学母题的比较文化研究》解读论文欣读王立教授新作《传统故事与异域传说---文学母题的比较文化研究》,被其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文理所感染。

该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表现出文学母题研究与中印文学比较的大手笔和新探索。

一、“母题”与“主题”辩证关系的科学厘定。

本书以中国与印度文学传统叙事比较研究为主要对象,以文学主题学研究为核心,以母题研究为切入点,采用宏观研究与具象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构出一个严谨的论述体系。

本书开章明义,首先在“主题学”框架下对“母题”作出辨识与厘定。

从胡适 1920年代针对歌谣研究就引入的以主题元素为核心的“母题”概念,到德国学者弗伦泽尔提出的“母题”是较小的主题性的题材性单元,条分缕析地辨析了“母题”与“主题”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母题对主题的重要支撑作用。

以此为基础,书中既有对中印文学叙事中“火光”“重生”“辩难”“奉妖”“羽人”等经典母题文化内涵的阐释、渊源的探讨以及流变的省察,又有对《封神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金瓶梅词话》《聊斋志异》《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叙事母题的深入解读,明辨出相关母题与中印文化交流,特别是佛教渊源的密切关系。

本书认为,许多着述关于“母题”的界定还仅仅处于一种理念设想层面。

对此,王立教授以自己丰富的学术实践诠释了“母题”与“主题学”的辩证关系,书中第三章关于“真假难辨母题的文化整合意义与伦理价值”的阐述,不仅全面审视了佛经及印度民俗中关于妖精与菩萨的真假难辨母题、中国明清小说戏曲中关于鱼精与鼠精的真假难辨母题,而且在深度剖析了精怪与真人这类真假身份母题产生的族群伦理根源之后,又进一步把视野延伸到公案小说“双生子”母题以及“男扮女装”“雌雄混淆”“错娶错嫁”等辩难母题,甚至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当代武侠小说中的同类母题也信手拈来,旁引博征,零距离地向读者演示了特定母题在表现伦理主题方面的重要功能和结构特征。

金庸小说比武招亲母题与民国武侠叙事

金庸小说比武招亲母题与民国武侠叙事

The Theme of Contesting for Marriage in Jin Yong'S Novels and Martial Arts Narrativ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 刘卫英
作者机构: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出版物刊名: 嘉兴学院学报
页码: 15-2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比武招亲 金庸小说 母题 自由意志
摘要:金庸小说比武招亲母题有巨大开创性。

除了渊源于佛经文学和明清小说,也离不开民国武侠小说的影响。

武侠小说突出女性的主体地位与性别文化坐标的微妙变化,也表现复杂地
方势力的背景揭示与招亲的曲折。

金庸小说中穆念慈、完颜康的比武是一条明线,而黄蓉、郭
靖的初识与友好,可以作为“招亲”的另一种形式。

两相相较,后者没有张扬的明确目的,却
有如影随形无法预测的危险性。

这又较民国早期小说家更增加了现代的自由意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刘卫英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引言
母题较多地呈现出客观性、中性,主体熔铸并显露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

本书除了从外来佛经文学母题、本土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相关叙事套路中寻求金庸小说故事母题来源,更主要地从先前人们关注较少的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以及顾明道、朱贞木、宫白羽等民族武侠小说家的作品中,寻究金庸小说的母题渊源。

第一章金庸小说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一、海战描写中人与自然力的对立对抗
二、汹涌波涛下个体情爱对礼法的突破
在诸如海啸这样自然力凌压的生死存亡之际,个体往往会演奏出生命的最强音,冲破社会既有框架的某些约束,摆脱旧有的伦理枷锁,达到一种回归本真的真正的人际关系。

三、海岛描写中透露的个体生命意识
四、大海景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其来源
金庸:“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

……构思的时候,亦是以主角为中西,想象几个重要人物的个性,这个人有怎样的性格,才会发生则那个的事情。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文化开端时的神话原型经反复地强调与重复,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积淀于人的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并且内在地制约着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而复现于文化之中。

五、大海景观的特色呈现与武侠小说的传奇性延展
第二章金庸小说草原大漠描写的跨文化眼光
一、草原大漠与男性人物的尚武、家国观念表现来源
金庸小说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这种家国挂念的选择问题。

郭靖萧峰
金庸擅长把人物“推向伦理和道德的边缘,制造人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高度冲突。

这样的冲突,引发出小说人物的痛苦抉择,对作者与读者而言,无疑也都是一种严酷的考验。


陈益源《金庸小说的不伦之恋》
郭靖是一个来往于两族的旁观者;萧峰是一个置身于两族中的亲身经历者。

二、区域文化与女性人物的性别、婚恋观念表现来源
游牧民族的女子大都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也许由于陈家洛是汉人,或清廷就有意识地按汉人习惯与他相处。

但这种方式却适得其反,恰恰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三、地域文化意象与金庸小说的地域文化视野
第三章金庸小说春恨主题的审美继承
一、春恨主题的文本渊源及叙事表现
二、春恨叙事中春与男女情欲伴生的人类学内蕴
三、春恨文学意象的审美表现及其来源
第四章金庸小说与古代叙事文学中的比武招亲母题
一.金庸小说中的比武招亲描写
二.比武招亲:一个带有世界性意义的人类学母题
成婚考验
三、比武招亲仪式的程式、规则及旁观者反应
在中国这个家族制度无所不在的社会里,比武招亲,表面上是标举求婚女方武艺
高超和其家长、家族的自信,而其实质,也往往是为了自由选择原来的族亲——尤其摆脱旧有的地方势力、僵化讨厌的老关系体系的纠缠,透露出一种佳婿难求的无奈。

在外乡、外来优秀人才中选择姻亲的一个合理化举动,也是旨在解决旧有矛盾纷争的一种巧妙办法和合理借口。

这种冲突不仅包含男主角内心冲突的延续,还有招亲本身与外在社会规范的抵触,其合法性与男女主角个人道德的评价问题,与“三纲”的冲突与消解等,每多需要“天意”、“宿命”来接受。

因此,从小说母题角度来看,作品表现比武招亲程式、规则及旁观者反映,其必要性在于,可以用带有喜剧狂欢意味的渲染,冲淡一些冲突的紧张,使得更为饱满地、充盈“好看”地迎合平民意趣的东西。

四、比武招亲的团伙内部整合效益之表现来源
如果我们从社会、家庭人伦关系角度看,比武招亲,实际上也是创造一个让大家便于接受,给顽固包办的女方家长一个“台阶”下的机会,在婚姻自主与父母包办两者之间来一个折中,从而借助于比武的仪式在一定的风险系数下,将女方个体有局限的自由选择行为合理化。

五、比武招亲特定情境下女性性别意趣描写来源
所谓比武招亲,基本上显示了女性情爱要素向狭义争竞母题的介入,以及狭义英雄伦理与女性情爱心理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金庸及港台武侠小说对传统复仇观念的新突破
一、“儿子长大后复仇”母题及来源
培育儿子这一复仇火种,亲母或乳母角色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女性”醒悟嫁仇“母题及来源
母题:某妇被害夫仇人骗娶、生子;若干年后特定情境下真相大白;某妇当机立断后手刃仇人、杀子,后告官;复仇后,妇自杀。

同一模式的古今对比表明:中国古代传统的复仇观与伦理观,在复仇文学表现中对骗婚者、仇怨双方复仇之外的其他情感,往往采取的是漠视、不予承认的态度,人物过于趋于理想化、类型化;而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则充分注意到当事人人性的复杂性多向性,强调人的个性气质和社会化过程,特定人生境遇往往可在某种程度上冲淡、改变既定的复仇信念,仇恨也可以被男女情爱、亲子之爱等情感所牵扯。

三、“友情与仇怨“母题及来源
四、“仇家子女间的爱”母题及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仇家子女间的爱“较为稳定的母题模式是:大多呈现出女性先入爱河,主动表露并争取,似乎总是在强调仇家女儿的多情多义,这不能排除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其决定作用。

在传统社会里,女性在佳婿难求的黄金岁月,遇到一见钟情的优秀男子颇不容易,当然要珍惜,侠女们以其带有江湖文化的野气,较少受到礼教拘束。

在提倡报私仇的文化圈中,对于神父家族世仇的青年男女,似乎命运注定使他们不具有正常的据爱婚姻权利,在选择中横下了禁忌。

吴笑笑说偏偏选中了”仇家子女间的爱”来体现”禁忌——违禁——违禁后果——仕途克服禁忌——能否成功摆脱禁忌“这一内在结构支配下的世界性民间故事母题模式,让爱与仇之间展开激烈的冲突,以此表现人性至情同伦理规定禁忌的矛盾。

也正在那些个体情爱与群体使命的尖锐对立冲突中,爱情这一人类最美好哦的感情能给你才显得弥足珍贵,变得真正个人化了、私情化了。

复仇规则还要不要坚持?
五、“错认仇人,因误会而导致复仇”母题及来源
第六章金庸小说中爱恨情仇的多重表现及其来源
一、爱情遭拒,女性主人公变态复仇
何红药、李莫愁、康敏、梅芳姑《侠客行》
二、主人公利用爱情进行复仇
苏联哲学家沃伦比约夫《爱情的哲学》:爱情和人性是同义语。

所以冒犯了爱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冒犯了人性。

三、特定情境中以爱情消解仇怨
孤独之侠
复仇文化圈中的固有逻辑早已固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民俗习惯
四、女主人公为爱情而复仇
第七章大雕意象的外域渊源与金庸小说的异国情调
一.大雕意象的人格化、多重意蕴与文本功能
赋予大雕超凡的能量,在特定人物弯弓射雕时突出其豪情。

危时舍身救人,为人解难
充当武侠习武连技陪伴的“亦师亦友”角色。

写大雕报仇,以此突出其通人性知人情。

以大雕作为禽类代表,以其雌雄生死相殉,烘映人世的夫妻至情。

二、大雕意象的本土文化依据
三、大雕意象的外来文化渊源
四、大雕意象的民国武侠小说来源
第八章金庸小说动物求医报恩母题的佛教文献溯源
一.猿求医及看守秘笈故事的文学史渊源
二.虎、象、狼求医故事的文学史渊源
三.侠代动物疗伤母题的佛经渊源
四.旧派武侠小说动物报恩的生态美学表现
第九章金庸小说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
一.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及朱眼冰蟾描写
二.民国就拍武侠小说对于冰蚕描写的开创之功
三.冰蚕崇拜的叙事文本来源
四.冰蚕描写的形象学创作方法及成因
神物崇拜驱毒能力
第十章《神雕侠侣》动物描写的来源及其内蕴
一、通过“武化动物”达到动物的女人化
二、金庸笔下动物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三、动物描写与武侠小说的传奇性延展
第十一章金庸笔下动物大军描写的中外文本渊源
一、动物列阵与佛经故事中的相关图景
二、金庸小说中动物与人亲密关系的佛经及本土来源
三、“闪电貂”、花狐貂、埃及獴与北方多闻天王的银鼠
四、怪兽描写的“异国情调”与区域文化风光
第十二章金庸小说化尸术母题的外来影响
一.化尸术描写及化尸药的构成
二.化尸术母题的印度及西域文化渊源
三.金庸武侠小说对于母题的创获
第十三章金庸小说“过目不忘”母题的中外文献来源
一、金庸系哦啊说“过目不忘”母题表现种种
直接化用、母题弱化、母题化嵌、母题变形、母题延伸
二、过目不忘母题的西来佛教文化溯源
三、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联系及母题严谨历程
四、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性别色彩及其意义
女性惊人记忆力的拥有及使用,往往会伴随着沉重代价的付出。

五、对于过目不忘内蕴的其他解释
国人对个体背诵能力的崇拜相关
何宗思《中国人格病态批评》
第十四章金庸小说寻宝、夺宝母题的佛经文学来源
一、金庸小说寻宝母题的多样化运用
武功夺宝与计谋夺宝;当事人机缘得宝,“巧”;得宝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机缘得宝者具有美好品行,弱势地位
二、文学母题史的佛经与本土文本溯源
三、宝之真谛及其第母题伦理价值的审美创新
四、藏宝图:“寻宝之宝”的价值、公用及来源
第十五章金庸小说声音伤人母题的佛经文献及文学史来源
一、金庸小说声音伤人描写的种类
二、声音表现在小说塑造人造和营造情节的作用
三、明清小说发声摒弃和巨吼女将描写
四、民国武侠小说特别是还珠楼主的母题新创
五、声音伤人描写的额外来佛经渊源
第十六章金庸小说“图画唤起真相”母题的佛经及本土文学渊源
一、图画——醒悟知真相的必要媒介及其文本表现
二、画像似真母题的本土及佛经文学渊源
三、金庸小说对于“画图唤醒”母题的继承与突破
四、金庸小说对于武侠小说的文类突破和母题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