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仪礼简》(高清图片14张)

合集下载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Gansu Museum)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甘肃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

该馆展览楼主体为仿欧式古典风格建筑,造型挺拔,气势宏伟。

新馆建成后,展厅面积达2. 8万平方米。

馆内现藏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标本近十万件,其中一、二级珍贵文物3000余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丝绸之路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

多年来,该馆先后主办和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200多次,每年接待观众3万人次,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甘肃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

甘肃彩陶、汉代简牍、佛教艺术珍品和青铜器、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作品等为稀世珍宝。

馆藏彩陶,类型繁多、图案精美、花纹绚丽,为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之冠。

从距今7800年的大地湾红色宽带纹彩陶到以鱼类水族纹贯穿始终的仰韶文化,经过彩陶艺术顶峰时期的马家窑文化,直至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沙井文化,延续5000年,使甘肃彩陶成为发源最早,历史最久,类型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远古彩陶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馆藏青铜器,最早出现于马家窑文化中,大批出土于商和汉代。

1969年发掘清理的雷台东汉张姓将军夫妇墓,保存了23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大部分为青铜器皿。

仅铜车马仪仗就由45件铜俑、39匹铜马(包括铜奔马)、一匹铜牛和14辆铜车等100余件文物组成,是汉墓中迄今发现最完整的铜车马仪仗队列。

而罕见的艺术珍品“铜奔马”,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展翅回首的飞鸟造型,符合力学原理,成为举世闻名的国之瑰宝。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馆藏汉代(前206——公元220)简牍总数达2万余枚,其中武威的仪礼简、五枚简、医药简,居延、敦煌木简等,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又称《凉州汉代医简》,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

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

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以外,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

针灸内容较少,大约占9枚汉简,自简19至简21,是记录针灸治疗腹胀病方法。

简文中载有“三里”、“肺俞”的穴名。

自简22至25则记录针灸禁忌。

简文中写着人从一岁至一百岁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在针灸治疗时,应注意禁忌的器官部位。

据考古研究发现,简26、27也似属针灸方面的记录。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利用武威汉墓《仪礼》校正通行本《仪礼》一则——论“父”字当为“久”字

利用武威汉墓《仪礼》校正通行本《仪礼》一则——论“父”字当为“久”字

第 二 , 本 的 “ ” 通行 本 的“ ” 先 秦两 汉 简 无 和 毋 在
的典 籍 中 常 通 用 , 烦 举 例 。 郑 玄 注 : 不 “古 文 毋 作 无 ” 简 本 的三 个 “ ” 通 “ ”, 示 劝 阻 或 禁 止 , 。 无 均 毋 表
可 译 为 “ 要 ”、 别 ” 不 “ 。
利用武威汉墓《 仪礼》 校正通行本《 仪礼》 一则
— —
论 “ ” 当为 “ ” 父 字 久 字
刘 玉 环
(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 , 云南 昆明 60 1 ) 5 24
摘要 : 对通行本《 仪礼 ・ 士相见 礼第 三》 武威汉简 ・甲本士相见之礼》 1 简两个版本存 在的异文进行 分 与《 第 2号 析, 可以发现 : 整理者受通行本及郑 ( 注影 响 , “ ” 玄) 将 久 直接 释为“ ” 既不符 合原简 文字形 , 父 , 也不 符合 文意 。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4 1 :1 1 4 0 2 3 ( ) 12— 1
CN 5 3—1 1 / I S 1 7 —5 3 2 1 G4 S N 6 4 69
J u n lo n n ie s y o r a fKu mig Un v ri t
【 言学】 语
LI Yu— a U hu n
(Hu aie oeeK n n nvrt, u nnK n n 5 2 4 C ia m n i C lg , u migU i sy Y na umig60 1 , hn ) ts l ei
Abtat ae nteaa s bu Y l si in j nld sladW e h n i /h i g i ii tecn l i hudb src:B sdo n l i aot /i h x g i iat n uw i a j n si a j nz , h o c s nsol e h ys / a a i a x n a hl uo ta ter erh r m s k j ’a f”b cueo tei lec fh ur t es nY ladtent f m Z egun w i hth e a e i ae“i ’ s“u ea s fh f neo te r n r o /i n oe r hnx a . hc i s c s t u nu c e v i h o hs

汉代的简牍帛书

汉代的简牍帛书

释文:华 商尉史周 育当为
君牛不相 当杀廿
予恩己决 恩不十月 尽五年九月戍卒折伤 牛车出入薄
建始二年十月尽三年 九月吏受府记
竟宁元年正月吏妻子 之入关致籍
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 礼分算书
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 对会入官夹
西汉中晚期的《居延简》
西汉中晚期,隶书臻于全面成熟,蚕头雁 尾、逆入平出的隶书典型华饰风格和笔法 特征开始普遍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居延汉简的发现
发现于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的古“居延”地区,此 地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 生活等各个方面。
首次发现于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一 次性发掘出土汉简一万余枚。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把
殷墟甲骨文、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敦煌遗书和居延
汉简并称为二十世纪古文献四大发现。 从1972年开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区进行了为期四年
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 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 产生于西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 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基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 应该是在西汉末至东汉早期之间。
西汉时3期新的莽《居、延东汉汉简-代丞相表御作史品令牍》;
新莽时期的《始建国木牍》 东汉武威《仪礼简》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写成的《居
《居延误死马驹册》是由隶书 向草书过渡时期,飘逸书风的 典型代表。
东汉武威医药木牍
武威医药木牍写 于东汉早期。此 木牍是医家记录 医药验证,字多 粗率,属章草, 书体凝练宽疏, 运笔随心所欲自 在畅达,呈现天 真烂熳的情趣。
居延永元7年兵器簿(公元95年)
1930年出土 居延永元7年兵器簿
延误死马驹册》 东汉早期的《武威医药木牍》 东汉居延永元7年(95年)兵器簿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

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

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以下就对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40件珍宝(上)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此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地,圆鼓腹,平底。

腹部以上施以淡淡的陶衣,器口为圆雕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

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

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成为头像富有表现力的因素。

瓶体的彩绘纹饰从上到下分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主题花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两个弧边三角纹对接组成圆圈,内填充垂弧纹和弧纹;另一部分以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

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国宝级文物。

2. 新石器时代彩陶鲵鱼纹瓶此瓶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

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论武威汉简本《仪礼》的今古文问题

论武威汉简本《仪礼》的今古文问题
的 武 帝 是 古 隶 与 今 隶 的 分 界 的 观 点 相 一
所 谓 汉 代 的 “今 文 ”即 是 汉 隶 , “古 文 ”
即 是 汉 代 以前 的 文 字 , 指 战 国 六 国 文 字 , 特
是 “今 文 经 ” , 是 用 汉 代 以 前 的 文 字 抄 写 凡
致 。 刘 歆 《 书 让 太 常 博 士 》: 至 孝 武 皇 移 “
是 经 学 的 I r 经 学 意 义 上 的 《仪 礼 》正 是 N f l  ̄,
要 运用 小 学 , 括 训 诂 、 字 、 韵 的 知 识 包 文 音
来 解 读 经 本 《 礼 》, 此 来 探 求 武 威 汉 简 仪 以
本 《 礼 》的 今 古 文 问 题 , 历 史 一 个 真 实 仪 还
‘ 文 ’时 代 , 今 文 经 却 还 没 有 出 现 , 今 而 当
谓 武 威 汉 简 《 礼 》的 文 献 学 解 读 , 是 将 仪 正 出 土 文 献 本 《 礼 》与 传 世 十 三 经 文 献 本 仪
《仪 礼 》进 行 对 照 比 较 , 用 版 本 学 、目 录 运
学 、 勘 学 的 理 论 进 行 分 析 。而 传 统 小 学 校
合 而 成 。 今 文 经 是 西 汉 五 经 博 士所 用 的标 ”
准 范 本 , 经 博 士 始 置 于 汉 武 帝 建 元 五 年 五
( 元 前 1 6 年 ), 元 朔 五 年 (公 元 前 1 4 公 3 到 2
所 见 的古 文 经 一 致 , ‘ ’ 银 雀 山汉 简 如 位 在 《周 礼 ・小 宗 伯 》郑 注 , 立 ’ 古 文 , 位 ’ ‘ 为 ‘
秋 》, 师 皆 起 于 建 元 之 间 。 当 此 之 时 , 先 一

三礼

三礼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考古的开
展,使对《考工记》的研究进入了一
个新阶段。
●《考工记》(二)
耒耜 甬钟
制箭
制弓 兵器
建筑
●《周禮》(三)
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至宋时与郑玄注 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著《周礼正义》。
推荐阅读: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6。
●《儀禮》(一)
● 《中庸》选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所给予人的秉赋叫作性,遵循天性而行叫作道,修明此道而加 以推广叫作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的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警戒谨慎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小心畏惧于别人听不到的地 方。没有比在隐暗的处所更容易表现的了,没有比在细微的事情上更 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特别谨慎个人独处的时候。人们喜怒哀乐 的感情未曾发生叫作中,发露出来而都合宜叫作和。中是天下的根本, 和是天下的通道。达到中和,天地就各正其位,万物就发育成长。)
●《考工记》(一)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 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 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 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 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 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 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工记》的 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进入20世纪,

西北汉简与两汉档案——从两份简册实例看汉代的档案管理

西北汉简与两汉档案——从两份简册实例看汉代的档案管理

西北汉简与两汉档案——从两份简册实例看汉代的档案管理张德芳(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西北汉简中保存有大量汉代边塞文书档案。

当时的基层组织如悬泉置、甲渠候官都设有文档室,并有相关收藏保存制度。

令史、书佐等专门缮写和管理公文的基层吏员兼有档案管理的职责。

西北汉简文书作为边塞档案具有原始性、客观性、真实性。

这些简牍实物,反映了汉代档案管理的细节,从中可以看出汉代档案卷宗形成、收藏、编目、分类管理以及日后利用的情况。

《康居王使者册》《寇恩册》等西北文书简牍对汉代边塞档案的形成、管理及其功能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西北汉简;两汉档案;边塞档案;《康居王使者册》;《寇恩册》[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3)01-0005-07西北汉简,除武威的《仪礼简》、医药简和王杖简出自汉墓外,其余几乎全部出自边塞的军政和邮驿机关,是各级官府遗留的源文件,是政治、军事等各种活动的实时记录。

内容之丰富、品类之众多,已有学者做过深入研究并有专门的著述①。

我们在整理简牍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对一些典型册书进行仔细研究,包括对当时文件的形成和签署、上下级之间的公文运行、简册的编联、册书中不同简牍的规格尺寸等,对汉代边塞档案的形成、管理及其功能作用的研究,多有启发。

下面举悬泉汉简中的《康居王使者册》和居延汉简中的《寇恩册》,作一些观察分析。

虽属细微末节,但仍可看到我们今天档案工作中诸如卷宗形成、分类管理、追责查询等一系列活动有历史踪影。

先看《康居王使者册》(图1):康居王使者杨佰刀、副扁阗;苏薤王使者姑墨、副沙囷即贵人为匿等,皆叩头自言:前数为王奉献橐佗,入敦煌][关,县次购食至酒泉,昆□官大守与杨佰刀等杂平直肥瘦。

今杨佰刀等复为王奉献橐佗入关,行道不得][食,至酒泉,酒泉大守独与小吏直畜,杨佰刀等不得见所献橐佗。

姑墨为王献白牡橐佗一匹,牝二匹,以为黄。

《汉简墨迹拾遗》高清版

《汉简墨迹拾遗》高清版

《汉简墨迹拾遗》高清版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武威仪礼汉简

武威仪礼汉简

武威《仪礼》简
武威《仪礼》简是1959年7月,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发掘了比较完整的9篇《仪礼》竹木简。

磨咀子在武威市城西南15公里的祁连山麓、杂木河西岸。

这里地势起伏,形成丘陵地带,东接沃野,田园阡陌,并有杂木河水源灌溉之利,此地不仅保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有很多的汉代墓葬。

从河岸台地的东部直至祁连山麓,估计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的范围内约有200座墓葬,构成一个汉代墓群。

武威《仪礼》简由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64年出版。

该简主要內容為傳統儒家經典《儀禮》,是出土漢代簡牘中很重要的一批。

簡牘竹木並具,計有469枚,27332字,首尾完整,次第可尋。

簡本《儀禮》共有九篇,分為甲、乙、丙三種異本。

甲本為木簡,字大簡寬,凡存七篇,分別為《士相見之禮》、《服傳》、《特牲》、《少牢》、《有司》、《燕禮》、《泰射》;乙本亦木簡,僅有《服傳》一篇;丙本為竹簡,亦僅有《喪服》一篇。

甲、乙、丙三本不僅在質材上有竹木之異,內容亦有所區別。

該簡為校勘傳世版本恢復古籍面目,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經學家法、校勘學、版本學、簡冊制度及漢字形體學等方面皆具重要價值。

又該簡以成熟而工整的隸書書寫,由於書手習寫不同,書體不盡相同,故簡中異體、異文頗多。

又該簡的抄寫年代比《說文》成書早百餘年,對觀察漢代書體頗具參考價值。

简帛文献及其研究价值

简帛文献及其研究价值

所谓书籍,是指成本的著作,故甲骨文、 金文不能算作书籍(下文将述及)。 我国书籍的整个历史发展,共经历了三个 阶段,即简帛时代、纸卷时代、印刷时代, 並续以今天的“电子数据时代”。 如上所述,“简帛时代”所经历的时间, 至少上起三代商周,下迄三国西晋,长达 2000来年。
继“简帛时代”而起的“纸卷时代”,文 字载体材料是纸张,书籍形式是卷子抄本, 如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卷子等。这一阶 段的时间不长,其广泛运用时期在东晋至 唐代,只有700来年的时间,故在中国书籍 形态史上,这一阶段只能算作是由“简帛 时代”嚮“印刷时代”发展的过渡时期。
1993
最土 早的 世 的《 纪 数算 学数 年 文书 代 献》 在 )( 湖 迄北 今江 所陵 知出
20 80
1989
年 在 湖 北 龙 岗 出 土 的 秦 简
木 牍
1993
年 在 湖 北 荆 州 周 家 台 出 土 的
《 孙 膑年 兵在 法山 》东 临 沂 出 土 的 汉 简 1972
文 献世 《纪 羌 律年 》代 在 甘 肃 出 土 的 法 律 20 80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简帛文献及其价值
出土简帛概况
一个世纪以来,陆续发现了大量战国秦汉魏 晋时期的简牍帛书文献,据我们初步统计, 20世纪初至今这百年以来出土的简帛总共达 22万枚(件)左右,总字数约700万,故出 土简帛的数量是十分惊人的,是原来完全想 象不到的,简直就是为我们开启了一座美不 胜收的“地下图书馆”。并且,近些年来又 不断有新的发现,还往往都是重大发现,这 种愈演愈烈的局面,预示着简帛将不光进一 步与传世的先秦汉魏文献相互妍美,而且还 有在数量上与之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之势。
金 文 拓 片
金 文 拓 片

武威汉简-仪礼简

武威汉简-仪礼简

武威汉简-仪礼简武威汉简·仪礼简 中国⽢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的简牍。

统称武威汉简。

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

《仪礼》简1959年出⼟于武威磨嘴⼦6号汉墓。

计有《仪礼》简469枚,其他⽇忌杂占简11枚。

《仪礼》简分三种:甲本⽊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宽0.75厘⽶,包括《⼠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

⼄本⽊简37枚,每枚长50.05厘⽶、宽0.5厘⽶,内容仅《服传》⼀篇。

丙本⽵简34枚,每枚长56.5厘⽶、宽0.9厘⽶,内容仅《丧服》⼀篇。

《仪礼》简除《服传》外,略与今本经⽂同,抄写年代当在西汉晚期,下限为汉成帝河平年间。

甲、⼄本《服传》为《丧服》单传,或说宗于秦始皇焚书前之古⽂本;丙本《丧服》为单经,未附传⽂,宗于昭、宣之世夏侯胜、萧望之传授的《丧服经》别⾏之学。

表明西汉时经⽂和传⽂各⾃单独成书,分别流传,有异于后世的经传合编。

《仪礼》简是迄今所见《仪礼》⼀书的最古写本,是经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在版本校勘上有较⾼的价值。

王杖诏令简1959年武威磨嘴⼦18号汉墓出⼟,计⽊简10枚,史学界称之为“王杖⼗简”。

简长23.2~23.3厘⽶,宽约 1厘⽶。

简⽂记东汉永平⼗五年(公元72)幼伯受王杖事,录有西汉本始⼆年(公元前72)和建始⼆年(公元前31)诏令。

出⼟时简次已乱,对10简的排列顺序曾有争议。

1981年武威县⽂物管理委员会⼜征集王杖诏令简26枚,据说亦出⼟于磨嘴⼦汉墓,每枚长23.2~23.7厘⽶,宽0.9~1.1厘⽶,背⾯都有编号,今见“第⼀”⾄“第廿七”,中间缺“第⼗五”,简次顺序明确,内容包括建始元年(据“王杖⼗简”,或为建始⼆年之误)、元延三年(公元前10)关于⾼年授王杖及关于汝南郡王安世等坐殴辱王杖主弃市的诏令。

上述诏令涉及对⾼年鳏寡残疾⼈的优抚,是研究汉代养⽼制度的重要资料。

医药简牍1972年武威旱滩坡汉墓出⼟,计⽊简78枚,每枚长23~23.4厘⽶,⼀类宽 0.5厘⽶,另⼀类宽1厘⽶;出⼟⽊牍14枚,每枚长22.7~23.9厘⽶,厚0.2~0.6厘⽶。

武威文物精品图集

武威文物精品图集

武威文物精品图集武威,又名凉州,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节点城市。

武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代表中国史前彩陶文化顶峰的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在武威均有发现,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器物,各类精美的彩陶则是武威境内马家窑文化陶器中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以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是距今约4000年到3400年左右我国黄河流域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

出土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铜器等遗物,玉器有石璧、玉璧、玉璜、绿松石珠、粗玉石片,铜器有铜刀、铜锥、铜钻等,是迄今中国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红铜器。

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民勤县沙井村发现并以此命名的沙井文化,年代在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

沙井文化出土的遗物有彩陶、石器、铜器和铁器等。

陶器多单耳罐、筒状杯和双肩耳圜底罐。

彩陶以紫红色绘制图案,纹饰有三角纹、菱形纹、网纹、鸟纹等,纹饰多饰于器物的颈部和肩部,下部基本不绘彩。

沙井文化出土的石器有刀、斧等,铜器有铜刀、铜三棱镞、铜铃及铜饰件,另出土有金耳环、绿松石和贝壳类装饰品。

铜器中以动物为题材的牌饰和联珠形饰物,具有明显的北方系青铜器风格。

战国至西汉初,武威先后是西戎、月氏、匈奴等民族游牧生活的地方。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击匈奴,占据河西走廊并设河西四郡,武威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武威以彰显汉王朝“武功军威”而得名。

河西四郡设立后,汉王朝大规模地移民屯田,兴修水利,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包括武威在内的整个河西地区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班固《汉书·匈奴传》)的太平繁荣景象。

东汉末到西晋时期,尽管中原动荡不安,但据范晔《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武威汉简《士相见》

武威汉简《士相见》

武威汉简《士相见》原文地址:書法經(2091)相见之礼——武威《士相见》作者:古縁堂主書法書法經(2091)相见之礼——武威《士相见》法帖简介1959年,一批保存良好的汉简在甘肃武威重见天日,其中记载了九篇完整的《仪礼》,共计接近三万字,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被称为天下第一简。

书写这些竹简的人并不是当时的知名人士,并没有展示特别高超的技法,但却别有一番自由灵活,天真烂漫的韵味。

本文选其中《士相见》一段,供大家参考学习。

释文细读《士相见》的礼仪,趣味异常,眼前如同浮现两先生相见的场景。

甲先生来拜访乙先生,作为有礼的人,当然不能空着手去,得手捧一只野鸡,鸡头得朝左边。

也不能张开就说我来看你了,得说:“我早就想来拜访您,可没人介绍,现在丙先生跟我传了个您的话,命令我前来拜见。

”(说得多客气,不是您邀请,我还不敢来,这样一说,就把自己摆在了一个较低的位置。

)乙先生要赶紧回答:“丙先生是让我去拜访您的,没想到却成了您先来拜访我,您赶紧回去,等我登门拜见。

”(我哪里敢劳您大驾?应该是我拜访您才对。

把尊贵的地位让给对方。

)甲先生这时候该说:“您太客气,我实在不敢当,还请您赐见。

”(再请)乙先生回答:“我哪敢摆这个谱,您还是赶紧回去,等我去拜见您。

”(再让)这是必走流程,甲先生当然不会真的傻乎乎回去了,而是再次恳求:“我也不敢摆这个谱,还是请先生赐见。

”(三请)到了这里,乙先生也不再纠结谁拜访谁,而是换了个推辞的对象:“我一再推辞,却得不到您的允许,现在准备出去迎见您。

听说您还带着礼物,那我可不敢要。

”(一谢)甲先生回答道:“我要是不准备礼物,可不敢来拜见您。

”乙先生赶紧回答:“我可当不起这么高档次的礼仪,还是不敢要。

”(再谢)甲先生必须固执己见:“要是没礼物,我真的不敢来见您了,你还是收下吧。

”乙先生这时也不用再推辞,说:“我已经辞谢了两遍,得不到您得许可,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客气话终于结束)直到此时,乙先生才到大门外来迎接,拜两下,甲先生也回拜两下。

20世纪竹简的重大考古发现及意义

20世纪竹简的重大考古发现及意义

20世纪以来简牍的重大考古发现及意义回顾简牍发现出土的历史,可以说既是由来已久,又是近世新事。

说由来已久那就是永垂青史的两次重大发现,即西汉景帝末武帝初年,鲁恭王在孔子旧宅获得的“孔壁中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在汲县战国晚期魏墓里出土的“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纪年》、《师春》、《琐语》等。

这两次发现对后来的古文献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说近世新事,那就是从20世纪初以来至世纪末,全国各地不断出土的简牍文物,不仅出土地域大大扩展、时代距离拉长,而且数量和内容都是远盛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发现,可以说二十世纪是简牍的大发现时代。

一、百年来简牍的发现,概括有以下五个特点(一)出土地域不断扩大最早以新疆尼雅、甘肃敦煌为起始,其次延伸至内蒙、甘肃额济纳河流域,从而扩展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有简牍问世。

目前可知有新疆、甘肃、青海、内蒙、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江苏、安徽等17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甘肃、内蒙、湖南、湖北四省出土最多。

充分反映出汉文化覆盖面的广大和汉文化势力的强劲。

(二)简牍时代的延长过去出土简牍,以汉代为大宗,其次为战国。

而现在可知上至春秋晚期,经战国、秦、汉至三国两晋,其时代是连续的。

另外,就民族文字来看,还有汉晋 文、唐代吐蕃文和宋之西夏文木牍。

不仅反映了汉文简牍的存在时限,而且也可看到对其他文化的响。

(三)内容越来越丰富过去,墓葬出书籍,边塞遗址出屯戍文书。

以此形成了简牍的两个基本特征。

而现有资料,内容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不仅有传世文献中可找到的古书籍,也有早已佚失的古文献。

不仅有屯戍文档,而且还有法律、法规条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书。

(四)数量不断增加过去出土简牍,一墓出土数十枚、遗址出土数百枚,已是极为稀有罕见了,而现在动辄数以千计万计,甚至以10万计,不能不说是惊天动地。

粗略统计,用各种材料写成的文献、文书,总数已达26万余枚(件)之多。

中国硬笔书法(卷一)

中国硬笔书法(卷一)

中國硬筆書法(卷一)硬笔临古碑帖名称临写作者西周《毛公鼎》王峥钧《卫盉》周晔《颂鼎》周晔西周《史墙盘》谢非墨谢非墨西周《虢季子白盘》樊中岳敦煌汉简仇寅《曹全碑》杨德华适庐张平仇寅潘现潘汉平刘洪孙鑫孙鑫《鲜于璜碑》孙鑫《张景碑》适庐孙鑫《乙瑛碑》谢李发生潘汉平《史晨碑》潘汉平《礼器碑》李波仇寅刘洪《开通褒斜道摩崖》陈清云《朝侯小子残石》潘汉平《石门颂》仇寅李润泉王剑锋潘汉平孙鑫《张迁碑》仇寅王剑锋潘汉平刘洪彪孙鑫武威仪礼简毛峰马王堆汉简帛书刘洪《西狭颂》仇寅刘洪何昌贵《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潘汉平《孙仲隐墓志》仇寅《郑文公碑》夏奇星李波《张猛龙碑》夏奇星《张黑女墓志》沈飞晋连义仇寅张平刘远东蔡杏花张海同黄开诚林似春赵彦良仇寅李志勇李小雨《司马景和妻墓志》金泽珊《北魏显祖成嫔墓志》仇寅《元寿妃墓志》周永《元略墓志》潘汉平《元怀墓志》周永李小雨《北魏元鉴墓志》仇寅《北魏元简墓志》李小雨《北魏元演墓志》李小雨《北魏元瑛墓志》李小雨《北魏城阳康王寿妃志》李小雨《赵□造像》陈泽忠《魏司马显姿墓志铭》朱燕霓吕继武钟繇《宣示表》朱勇方彭洪顺张旗彭洪顺钟繇《荐季直表》吕继武陈泽忠陈侃倪俊冬周吉张旗王永静钟繇《力命表帖》张旗钟繇《墓田丙舍帖》张旗王珣《伯远帖》谢继东姜浩孝女曹娥碑刘绍海王羲之《姨母帖》夏奇星王剑锋王羲之《兰亭序》曾孺牛张宇陈侃朱勇方姜浩刘建华魏梅王羲之《孔侍中帖》等陈文轩王峥钧仇寅王羲之《丧乱帖》王峥钧金熙俊刘建华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仇寅姜浩姜浩李炯峰王羲之《得示帖》谢继东金熙俊潘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蔡金星仇寅王羲之《初月帖》夏奇星潘现王羲之《九月十七日帖》姜浩李树和潘现王羲之《二谢帖》姜浩潘现王羲之《孝女曹娥碑》高泓孙光松王羲之《乐毅论》张旗姜绍来彭洪顺陈侃王羲之《黄庭经》臧磊江楠张长江贺建波罗娜王羲之《佛遗教经》《十七帖》蒋亚军李波刘建华《圣教序》张平仇寅邹永远刘建华陈文轩王献之《洛神赋》谢非墨曾孺牛黄开诚王峥钧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剑锋王献之《中秋帖》谢继东蒋亚军王献之、王僧虔夏奇星《爨宝子碑》李波《好大王碑》周晔潘汉平王刚《董美人墓志》黄开诚李小雨褚遂良《倪宽赞》黄开诚褚遂良《孟法师碑》闻毅敏禇遂良《房梁公碑》黄开诚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邵泳中仇寅欧阳询《梦奠帖》王兴根欧阳询《张翰帖》夏奇星蔡金星姜浩欧阳询《虞恭公碑》金泽珊荆隆欧阳询《化度寺碑》庞智广姚旭荣欧阳询《九成宫碑》倪俊冬张宇段瑞明王铁军仇寅杜继春姚玉良庞智广卢中南欧阳通《道因法师碑》王铁军敬客《大唐王居士砖塔铭》潘现黄开诚欧阳询《皇甫诞碑》张宇张旭《郎官石柱记》周永钟绍京《灵飞经》黄开诚张宇王峥钧张平王铁军张长江陆柬之《文赋》夏奇星孙过庭《书谱》谢李发生颜真卿《祭侄文稿》陈文轩仇寅姜浩黄华生黄学武陈大龙韦俊柳公权《神策军碑》陈强柳公权《蒙诏帖》姜浩。

简牍常谈徐苹芳

简牍常谈徐苹芳

简牍常谈徐苹芳简牍常谈徐苹芳简牍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

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纸被普遍使用后,简牍才逐渐废弃。

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

古代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尊贵的书法墨迹。

对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是近代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简牍的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简牍发现:一次是西汉时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古文经书,另一次是西晋太康二年(281)汲冢竹书的发现,它们对中国经学和古代史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1901年起,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甘肃、内蒙古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相继发现汉晋简牍,尤其以1930年发现1万枚居延汉简最为重要。

1972~1981年间,又先后在居延、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2万余枚汉代简牍,为研究汉代西北屯戍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各地战国秦汉墓葬中也出土了很多简牍。

有些是随葬的“遣册”,如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河南信阳楚墓中,,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中,都曾出土过。

曾侯乙墓出土的记丧仪车马兵甲的简,也应属于“遣册”一类。

秦代简牍比较重要的发现有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编年记》、《语书》和多种秦律的竹简(见云梦秦简),以及四川青川秦墓出土的“田律”木牍。

在甘肃武威和甘谷的东汉墓中曾出土过赐王杖和优复宗室的诏令简,赐王杖简是较完整的册书。

在有些汉墓中还出土了各种书籍,如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论语》、《儒家者言》,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苍颉篇》,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见银雀山汉简),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仪礼》和医药书,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墓出土的兵书,都有很高的价值。

「鉴赏」西汉晚期的敬老诏书——王杖十简

「鉴赏」西汉晚期的敬老诏书——王杖十简

「鉴赏」西汉晚期的敬老诏书——王杖十简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在《后汉书·仪礼志》中,就有关于优待长者的明文规定,而在甘肃的武威地区,曾三次出土过有关敬老、养老的诏书和令文的抄本,本文所介绍的“王杖十简”就是最早发现的一件。

局部(一)1959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武威市新华乡缠山村磨嘴子18号汉墓时,发现了一组木简,一共10枚(如图),出土时还有几枚系在一根鸠杖上。

从出土位置和残存迹象看,这10枚简应该是捆束后系在鸠杖之上,跟鸠杖一起入葬的。

局部(二)鸠杖长约2米,顶端饰以木雕的鸠鸟。

所谓鸠杖,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王杖”,它是汉代给年满七十岁以上的长者所颁赐的一种优待凭证。

《后汉书·仪礼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

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这个记载正好与鸠杖的长度和部分简文作对应,如制诏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趋。

”“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有敢妄骂詈(lì)殴之者,比逆不道。

”因此,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十枚木简本身就是与这鸠杖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简文是皇帝所颁的诏书,而鸠杖则是皇帝所颁尊老敬老的信物。

木简长23cm左右,宽约1cm,简身三处作过编联,简文内容的重点是表明墓主人是哪年受杖,哪年享受汉王朝颁给他的特别优待的。

同时,为了表示他获得这个优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还特别抄录了两条前朝有关颁赐鸠杖的诏令来证明。

这十枚简的文字不长,为便于理解,且按照我们的解读将其排序后的简文录之如下(有关简文的排序,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释文排序只是一种解读方式):1.制诏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趋;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召侵辱。

2.者,比大逆不道,建始二年九月甲辰下。

3.制诏丞相、御史:高皇帝以来至本二年,胜(朕)甚哀老小。

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

武威汉简 [临武威汉简]

武威汉简 [临武威汉简]

武威汉简[临武威汉简]我最早学习汉简牍隶书,是受苏州沙曼翁先生的影响。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沙先生的个人书法篆刻展在河南省博物馆展出,当时展出的作品很多,但不像今天书展的展厅布置及作品装饰都用心设计、极力包装而追求豪华,沙先生书法展用的基本上都是白色宣纸,作品未装裱,托了一下,用木条压在展壁上。

那个展览给河南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拟汉简牍帛书的作品,可谓使人耳目一新,对于从小学书就被灌输学隶必学汉碑、而且写了多年汉碑的我来说,更有认识了一个隶书新天地的感觉。

张海先生也是在那时受沙先生的影响,开始在隶书中融入汉简的写法,最终形成了自己风格的“草隶”。

次年在河南省的书展中,我第一次亮相自己的汉简隶书,写了“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副四尺对开对联(当时展览作品都不是很大)。

沙曼翁先生看了,直摇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写。

”把我完全否定了。

当时文艺创作的大思潮是思想解放,书法创作也自觉不自觉地开始突破传承样式,追求个性化的表现。

当时我接触汉简,觉得心胸豁然开朗,在书写中只求突破中规蹈矩的汉碑之后的快感,那副对联写得火爆霸悍,夸张了汉简“生猛”的一面,这是沙先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的。

沙曼翁先生所书的汉简隶书,表现着自由挥写的用笔及自然顺势的结构,取汉简自然天趣而弱化其恣肆不羁的一面,将原生态的汉人简牍隶书“雅化”,这是基于沙先生对书法的深刻理解,是他高格脱俗的文人化的审美倾向所决定的。

后来,随着学隶书的进程,我的思想认识渐渐深入,开始接触汉简时的“狂热”冷了下来,慢慢选择了自己写隶的方法。

汉碑隶书其实是汉隶中的精品,结构在平实古朴中有着机巧的变化,其书手应该是当时书法的佼佼者。

而汉简的书手参差不齐,高下悬殊,学隶以汉碑入手的方法是正确的。

但碑刻隶书由于刀刻斧凿的“二度创作”,再加上风化残破以及槌拓成帖过程中的变形,其点画字口模糊已如隔雾看花,古人用笔原貌被数千年的时光所屏蔽。

而近百年人们才见到的汉人简牍帛书,这是两千年前先民的墨迹,隶书书写原貌毕陈无隐,而且不像碑刻隶书作为“庙堂文字”总有一种不苟言笑的庄严,简牍隶书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照片,是自然本真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威仪礼简》(高清图片14张)
1957年7月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西南15公里处武威汉墓群发掘了编号为6号的一座夫妻合葬墓,在墓中出土了480枚木简。

除11枚简为日忌、杂占内容外,其余469枚均为《仪礼》简。

这批简出土时未有散乱,极少有破损的残简零札,而是九篇共计27298字完整的《仪礼》文章。

简文用毛笔所书,大多墨迹如新。

每一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像这样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这是西汉经书的样本,不愧是天下第一简。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儒家经典之一。

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共十七篇。

有人说是周公所作,有人说是孔子删定。

近代有人根据书中的丧葬制度,并结合考古出土器物进行研究,认为《仪礼》成书当在战国初期至中叶之间。

这批木简共分三本,甲本木简宽0.75厘米,长55.5—56厘米,约合汉代二尺四寸,内有七篇文章:《士相见》16简,《服传》57简,《特牲》49简,《少牢》45简,《有司》74简《燕礼》51简《泰射》106简,共398简;乙本木简宽0.5厘米,长50.05厘米,约合汉尺二尺一寸,只有《服传》一篇共37简;丙本竹简宽0.9厘米,长56.5厘米,近于汉尺二尺四寸,仅《丧服》一篇34简。

从三本不同的《服传》和《丧服》篇的比较中可以判断出其抄写时代可能在西汉中晚期,它们都是当时经师诵习的本子。

这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对于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校勘提供了重要的
第一手材料。

简册出土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了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前往兰州,协助甘肃省博物馆整理武威出土的汉简。

他利用这批汉简详细而具体地考订出汉代的简册制度,弥补了古文献的缺漏,并通过复原《仪礼简》弄清了汉简可以有一至五道编纶,在编辍简册时都有一定的尺度规则和制作方法。

武威出土的《仪礼》简,由于抄写经书的严格要求,尽管出自多人之手,但书体基本统一于严整规范之中,镌刻在辽河碑林古代馆,和其他的简牍帛书一样熠熠生辉。

这些抄书的人并不是当时的大学者、大书家,他们对当时不断演变中的汉字字形的驾驭还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因而所抄写的书便呈现出一种挥毫自由,天真稚拙的隶韵。

这批木简隶法之精到是汉简中少见的。

多数字以藏锋起收,中锋行笔十分明显,波磔规范而又美观,线条劲健而富弹性,笔法迅急而又奔放。

结字重心左移,通过右伸的横波取势,在欹斜中取得平衡。

它的章法也处理的别具匠心,在狭长的简中压扁字形,拉大字距。

简上的垂直木纹与扁平的字形形成了强烈的纵与横的对比,大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空灵清新的意境,这种布局方式也成了后世正书章法布局的一种典型模式,对于研究隶书的发展有很高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