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进校园课题的研究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活动的背景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增强,中华民族面临的文化挑战与机遇越来越明显,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推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要在校园内进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活动的目的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认知中国文化;2.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3.推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1.课堂教育开设中华民族文化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文化研究人员或文化艺术家来校园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剪纸、书法、民乐等传统文艺活动组织剪纸、书法、民乐等传统文艺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传统文艺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情。
3.寻访传统文化,文化旅游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如寻访传统建筑、诗词名句等活动,带领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通过文化旅游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4.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校间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增强文化视野,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四、活动预期效果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五、活动的实施建议1.明确活动的目的、形式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责任和任务。
2.校园领导亲自参与,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和积极性。
3.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让学生和老师充分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同时为学生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和平台。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王成丽摘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下的议题。
随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不断觉醒,在发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后,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文化多样性亦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达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是当前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渠道。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自2001年在全国各地开展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考,以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共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促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中华文华、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传承、保护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背景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印记。
《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
民族的文化既是沟通本民族成员的心理的纽带,也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
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发达兴盛,这个民族就生命力旺盛、凝聚力强盛,民族传统文化的削弱、萎缩甚至衰落,这个民族就会自信心丧失,民族幸福感消失,不仅阻碍这个民族的持续发展,而且会给其成员带来永难磨灭的心灵创伤和的精神痛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悠久的历史,更有独步世界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中华大家庭的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历史中,不仅共同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
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了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生命源泉,使得中华文明能历经劫难而不衰,中华民族能历经劫难而不倒。
河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的研究
河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少数民族在这一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活动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教育形式,可以促进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之一,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的实施情况备受关注。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河南省少数民族体育现状,分析实施情况和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研究和对策建议,为促进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创新作出贡献。
本文旨在对河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影响因素和可行性,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推动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河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探讨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推动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河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为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
通过在学校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身体锻炼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例文(三篇)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例文____年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传承和发展,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特举办本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将分为多个环节,包括民族服饰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文化表演赏析等,旨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一、民族服饰展示环节本活动将邀请一些本地的民族代表来校园展示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
同学们可以近距离观赏不同民族的服饰,了解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增进对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尊重。
二、传统手工艺体验环节在本环节,同学们将有机会亲自尝试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比如剪纸、刺绣、捏面人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民族文化中的手工艺传统,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文化表演赏析环节在这一环节,学校将邀请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团队来校演出,展示各民族的传统舞蹈、音乐、戏曲等表演形式。
同学们将在现场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领略不同民族的艺术风貌,从而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四、文化交流互动环节除了以上环节外,本次活动还将设置一些文化交流互动环节,例如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民族风情展示等,让同学们在娱乐中学习,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环节,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
五、总结本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民族文化世界的窗户,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以积极的态度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例文(二)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自尊、自信、自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民族意识的培养,建设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增加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我们将开展“____年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2024年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2篇)
2024年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____年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计划在____年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活动目的1.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2.提供一个展示学生才艺的平台,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加他们的社交能力;4.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三、活动内容1.举办文化展览在学校的展览厅或多功能教室内,设置展板、文物、图片等展示民族文化的内容。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解说,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2.召开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就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讲座,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
3.举办民族音乐会邀请各个民族的音乐家和音乐团体来校演出,展示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色,同时也可以设置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和展示自己的才艺。
4.开展民族服饰展览和穿越活动提供各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供学生们欣赏和体验,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民族服饰的设计和制作,展示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举办舞蹈比赛和艺术展示组织学生们参与舞蹈比赛,展示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和特点。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绘画、剪纸等艺术创作活动,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
6.举办民俗游戏和体育比赛组织学生们参与各个民族的传统游戏和体育比赛,增加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7.开展丰富多彩的美食节组织学生们体验各个民族的美食,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美食制作比赛,展示他们的烹饪才华。
四、活动时间本次活动预计在____年的五月份进行,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具体活动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
五、活动组织与推广1.活动组织活动需成立一个组织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担任主任,学校的文化部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其他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执行。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我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小学。
一直以来得到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对学校民族教育工作上给予的大力支持,使得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得到顺利、有效的开展。
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民族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坡会群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刺绣等民族艺术和民族工艺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班队会等阵地进行民族知识的教育,请我县民间艺人到校解读《融水民族文化简明读本》,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风土人情等常识,同时还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把理想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二、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开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
我校以综合科为突破,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学吹芦笙、跳民族舞蹈、学唱原生态苗歌;在美术课中教育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刺绣技能等,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体验篇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开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奋进。
努力做到几个结合,让师生在历练中得以成长。
一、结合苗族特点,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1。
成立了“苗娃合唱团”,专门演唱原生态苗歌;2。
建设一支70人的芦笙队,请我县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指导;3。
在学校操场四周、教学楼走道两侧、教室前后,随处可见师生的摄影、书画、手工刺绣作品,文化气息浓厚,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作品的题材大多选自苗族文化的精髓,如“芦笙节”的来历、“斗马"的来历、“苗年”的来历、民族服饰等,许多苗族文化成为师生创作的源泉。
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
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1. 背景和目标我们学校致力于促进和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机会。
因此,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旨在丰富学校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方案内容- 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进行主题讲座,介绍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俗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 举办文化节日活动- 在重要的民族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包括舞蹈表演、音乐演奏、美食展示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和俗。
-打造民族文化展览- 在校园中搭建展览场所,展示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品,如传统服饰、绘画、手工艺品等,供学生欣赏和研究,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 设立民俗研究中心- 创建一个民俗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研究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平台,组织学术研讨、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
3. 实施计划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年内逐步实施该方案,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学期:- 组织第一次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
- 在重要的民族节日举办第一个文化节日活动。
- 第二学期:- 筹备民族文化展览,选取适当的时机进行展示。
- 成立民俗研究中心,开始组织相关活动。
- 第三学期:- 继续举办主题讲座,推动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
- 进一步扩大文化节日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
4.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我们期望达到以下效果:- 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 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对多元文化有更友好的态度和观念。
- 提升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 预算- 该方案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预计总预算为XX万元。
- 经费主要用于邀请专家学者讲座费用、文化节日活动的筹备与执行、民族文化展览的搭建和维护、民俗研究中心的建设等。
以上是关于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详细内容和实施计划,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共5篇]
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共5篇]第一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平乐乡民族小学开设“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省、州民委:近几年,在县民族宗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办学条件及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校容、校貌涣然一心。
为完善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逐步达到上级要求的办校条件,开展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教学活动,办出有特色学校,巩固学生入学保证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为此,经校委会研究决定,特拟定如下“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教学工作报告如下:一、开设项目内容与课程安排:1、在二到六年级每周利用地方课程开设布依文教学活动,每班每周1课时,由岑仕光、韦天才、王向东三位老师担任“双语文”教师。
2、在三到六年级每周用音乐与地方课程开设民族音乐与器乐课,由韦天才老师担任辅导教师及聘请民间艺人授课。
3、在三到六年级用体育开设民族体育课,由袁忠武老师担任体育课教师。
二、采取的措施及需用的资金1、由于我校能用双语文教学的老师只有三名老师,因此,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在本年度培训本乡所有的布依族教师,使每位老师都能用双语文进行教学,加大教学力度。
我乡共有40多名布依族老师,计划培训一周,培训费用需9000元。
2、购买民族器乐(锣,大鼓,钹,唢呐,横,竖笛,二胡,琵琶等共预计12000元)。
3、民族体育器材预计4000元。
4、聘请民间艺人进校指导费用预计6000元。
5、购置民族舞蹈服装4000元。
三、谨呈省、州民委领导审批并下拨金费,我校全体师生将努力完成此项工作。
安龙县平乐乡民族小学2010年6月17日第二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洪关苗族乡中心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充分发挥民族学校功能,确保我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顺利实施,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基本情况乡内苗族文化历史悠久,传统的苗族文化丰富多彩,有本民族的语言、服饰、艺术、医药等。
臻坚民族学校是遵义县三所民族学校之一,共有9个教学班,专任教师21人,学生31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4人。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贵州省黔东南的调查研究
吴
Hale Waihona Puke 平: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重点地选择黔东南州具有特色且较为典型的中小学
园的具体实施中, 突出地方民族特色 , 将民族文化教
育纳 人 日常教 学活 动 中 , 列入 学 校 的整 体 教学 计 划
以及凯里学院五年制民族文化传承班进行调研。分
别深入到雷 山、 台江、 剑河 、 黄平、 丹寨、 黎平 、 榕江、
了努力 。不仅丰富了教育 内容 ,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
一
、
问题 的提 出
素质, 拓展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渠道 , 也培 养 了学生 自觉保护和传承优秀 民族传统文化 的意 识, 彰显 了各县民族特色教育 。但各县在实施 “ 民 族文化进校 园” 实践 活动 中, 由于政府部门、 学校、 教师 和学 生 基 于 各 自的立 场 , 民 族 教育 和 “ 对 民族 文化进校园” 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 加之受
教 育文化论坛 2 1 年6 01 期
民族 文化 进 校 园 的 实践 与思 考
基 于贵 州省 黔 东 南 的调查 研 究
吴 平
( 凯里学院 摘 贵州原生态 民族研究 中心 , 贵州 凯里 5 6 1 ) 50 1
要: 教育传承是 民族 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 , 学校教 育应肩 负起 民族文化在现 代社会 中保存、 传承和创新 的历
从江 、 施秉 等具 有特 色且较 为典型 的丹 寨 民族 中学 、 扬武 中学 、 扬武 小学 、 台江 民族职 业 中学 、 召 中学 、 方
进行安排 , 编入校本课程或其他课程 , 一般每周从地 方课 中安排民族 文化教育 1 2节, — 并充分利用课
外 活动 时间开 展丰 富 多彩 的 民族 文 化 活动 , 些 课 这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修改版)
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思考湘西自治州地处西北部,与、、三省市交界,处于茫茫的武陵山区。
这里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历史文化与本土文化结缘,被学术界称为中国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文化聚宝盆”。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与文化土壤遭到破坏。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引进课堂,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舞。
对湘西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这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我们湘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促进儿童对湘西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一、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基本经验(一)打造专题研究教师队伍。
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必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为此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落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采取系列措施,着力教师素质的提升: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土寨苗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考察,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二是邀请专家进行师资培训,近年来,我们先后请国家、省、州专家进行讲学,举办了教师培训班,力求以教师的成长带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发展;三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讲课,让教师掌握和了解民族民间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加强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四是组织召开经验交流活动,邀请相关学校教师现场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五是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我校先后组织教师前往、、等地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充电,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科研水平;六是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组织教师撰写民族文化论文,编写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不断提高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和弘扬湘西民族文化,该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文化入脑、入口、入心,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1.进行民族文化考察活动。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一)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校园中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展示着经典的诗词、书画作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广播定时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举办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校园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们深入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经典、历史典故等,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道德规范;通过阅读唐诗宋词,领略了古代文学的优美意境和艺术魅力。
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们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感,书法绘画展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则激发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坚定地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
(三)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教师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他们通过查阅文献、请教专家、开展教学实践等方式,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使传统文化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教育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和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表现等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和个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目前在校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地位相对较低,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受到现代化教育的冲击,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较低,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科知识和应试能力培养,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传承被边缘化。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信息的碎片化,学生接触的文化内容更趋向于流行娱乐和畅销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建立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通过制定相关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展览、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组织传统文化讲座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鼓励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传统文化团体等合作,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搭建起校园与社会资源的互动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传统文化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民族教育调研报告
民族教育调研报告第一篇:民族教育调研报告靖边县民族教育调研报告靖边县位于榆林市西北,地处塞北边陲。
北于内蒙古接壤,西临宁夏,是历史上汉族与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相融合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县逐步成为陕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商业重地,外来人口增长迅速,少数民族人口也迅速增加。
截止2012年我县约有少数民族1500人,期中回族约754人,蒙古族约468人,壮族约278人。
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使得民族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我县民族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靖边民族小学的发展上。
二、落实民族教育方针政策我局始终将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
按照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和方针的要求,站在民族教育事业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高度来思考,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并解决。
三、我县民族教育工作现状及特色1、特设靖边县民族小学寨山村位于我县城南2公里处,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这里逐步成为以回、蒙、壮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问题,我县于2005年将原寨山二小更名为靖边县民族小学,开办了首个以民族教育为特色的城区县办小学。
从2005年至今已连续输送少数民族毕业生累计268人,其中,在校民族学生121人,为我县的民族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2、独特的校园民族文化建设(1)、每学期开展民族文化周活动民族小学每学期开展回族、蒙古族文化周活动。
活动周期间,学校专门采购民族文化用品、布置特色文化教室、安排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2)、特设民族语言选修课民族小学专门聘请回、蒙族教师各二人,开设有民族语言选修课。
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选修本民族的语言课程。
(3)、开设校内民族教育扶贫基金。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境贫困,上学困难。
民族小学设有少数民族教育扶贫基金。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调查与思考——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民族地区全民综合素质 , 传承、 弘扬 、 保护少数 民族 优秀 的民族 民间文化 , 促进 民族共 同团结奋 斗 , 同 共
繁荣发 展 , 现 民族 平 等 。20 实 0 8年 3月 1 日至 2 7 2 日湖北 省 民族 宗教事 务委员 会文教 处处 长张贤和 一
房、 有教室 、 课 桌 凳 ) 解决 了部 分学 校 基 本 办 学 有 , 条 件 。九十年代 中期 , 合 教育 部 门重 点 围绕 全 州 配 “ 九” 普 目标 , 助部分学 校 进一 步 提 高 和改善 办 学 帮
提出了一些个案意见。2 2日, 二个调查组分别 回到 恩施 , 在张 贤和 同志 的主持下 , 民族 文化进 校 园调 对
行 4人会 同恩施州 民族 宗教 事务 委员 会 、 始县 民 建
教 育 的落后 和人才 的匮乏是制 约 民族 地 区经 济 社会事 业发展 的 重要 原 因 。发展 民族 教育 , 民族 为 地 区发 展 和各 民族群 众脱贫 致富 提供强 有力 的智 力
支持 , 民族工 作者义 不容辞 的责任 , 是 也是 3 7万 土 8 家 、 族儿女 的愿望 。 苗
确认 了 12所 民族学 校 。围绕 民族学 校如何 办 出特 0‘ 色 , 何在 全州 同类 学 校 中办 成教 育质量 过硬 、 如 教学 设施一 流 的 目标 , 抓 好 党 的 民族 政 策 的 宣传 、 从 贯 彻 , 实帮助 民族 学校 改善 办学条 件 , 出 民族 学校 切 突
No 1 V0 . 8 . 12 No 12 1 . 0 0
民族 文 化 进 校 园 的调 查 与 思 考
— —
以恩 施 土 家 族 苗 族 自治 州 为 例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情况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情况的调查报告文厚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突出,也是我国原生态民族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黔东南州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政策,创造了一大批行之有效的保护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就是其中的模式、措施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黔东南会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1年3月初至4月初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到该州麻江、黄平、施秉、台江、三穗、雷山、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对该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翔实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下:一、开展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一)基本情况黔东南州是苗族和侗族人口占大多数的民族聚居区,世居民族省17个。
黔东南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主要有:歌谱文化、舞蹈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戏曲文化、节日文化等。
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得影响,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搞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除了抓好民族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外,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黔东南州就有部分是零星的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并取得++、成效。
2002年8月,省教委和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黔教发[2002]16号)后,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加强。
2006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5]16号)文件及省民委有关精神,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在黔东南州“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民族文化保护提到了“生态立州”和“旅游活州”的战略高度,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从2006年起,州级财政列出30万元作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金,并根据财政情况逐年递增;2007年起,每年活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以凯里学院为培训基地,培养100名学制为5年,毕业后享受大专文凭的高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在全州范围内开展100名民族民间艺人评选工作,评选出来的民族民间艺人将享受州管专家待遇,月享受政府津贴200元。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与实践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体育遗产,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而民族传统体育也被纳入到了这一重点保护的范畴之中。
尽管如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的学校课程中的普及和开展程度相对较低,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与实践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向校园的融入。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1. 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状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体育风格,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休养生息和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目前面临着逐渐流失和消失的风险。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的普及程度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普及。
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都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这也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中鲜有机会被学生接触和了解。
随着国家政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有着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支持和鼓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和传承。
这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1. 加强政策支持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接触,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
3. 开设相关课程4.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小学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与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与研究”课题研究计划第一篇:“小学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与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小学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与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名称: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自主创新教育和谐体系实验与研究子课题:少数民族小学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与研究二、指导思想: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肩负着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实施“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就是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观念、教学意识、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上,全面落实自主创新思想,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教育环境,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根本转变,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研究目标:以科学的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各个教学环节的实验研究为依托,重点研究自主创新在蒙语课堂上的和谐发展。
(一)小学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理论与研究。
(二)小学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与研究包括小学蒙语课程自主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堂评价体系以及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
(三)相关理论实践的研究四、研究对象:(一)小学蒙语文教材(二)所教班级的学生(三)新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环节的提炼。
五、主要工作:(一)学习以新课标理念来引领课题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探讨直至内化,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及行为的跟进。
(二)活动主要针对研究进行中的一些困惑、难点进行研讨,确定相应的主题,超前思考,然后在活动中与课题组教师共同研讨。
(三)实践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课题内容的实践与探索,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思考,提出相关策略,及时写课题研究随笔。
(四)课堂教学与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上好课题研讨公开课,平时在每堂课中都要渗透课题思想。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思南县第五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
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以及县教育局文件精神,从2008年起,学校组织了“体育大课间”,成立了以校长秦重军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师分组到学生中监督并参与大课间活动。
活动主题: 我阳光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活动时间:上午第二节课下后课间操30分钟;活动内容主要分为:蛇形跑、队形变换、徒手操、分组活动、放松操等。
针对我校所处地区民间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二十三个组,重点围绕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本土民族中较为久远文化教育,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四村八寨的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
几年来,我校为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两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校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
高校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高校民族工作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了解高校民族情况,营造和谐高校氛围。
认为高校有必要进行民族情况的调研,以便营造美好的校园环境。
下面整理的相关的高校民族工作,希望大家喜欢。
为了全面掌握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清真饮食习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根据省领导的有关批示精神,今年,省教育厅会同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在全省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调研。
一、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状况1、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近几年来呈较快增长趋势,但总体比例较小。
全省66所高校都有少数民族学生,其中45所学校有清真饮食习俗的民族学生。
全省64万余在校学生中06级学生未入校时的统计数据,少数民族学生17928人,占在校人数的287%,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学生2566人,占全部学生的04%,占少数民族学生数的143%。
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校是赣江职业技术学院。
该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担负43所部属、地方院校的预科生培训任务,同时该校还担负为西北地区培养语文、英语师资力量的任务,并通过已培训的学员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招收大量的高职学生。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九江学院也相继开办了民族班,担负了为民族地区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
2、高校配备清真饮食设施情况。
全省高校共设立清真食堂26个,清真灶33个,建筑面积11393平方米,平常用餐人数3639人,配备专门厨师118人。
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较集中的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12159人,少数民族学生2281人,占在校生的1875%,共有45种民族成分,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学生997人,清真食堂建筑面积7064平方米。
3、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总体稳定,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能做到遵纪守法,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生活已经能够融入校园大环境中。
幼儿园民族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报告
幼儿园民族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报告一、活动背景和目的为了提高幼儿园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幼儿园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园于XX年XX月举办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中国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活动准备工作1. 活动策划我们在活动策划中确定了活动的主题、目标、教学内容和形式。
主题为“多彩中国,共享文化”,目标是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多元文化,培养对各民族的尊重和包容。
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各民族的服饰、美食、音乐舞蹈等方面。
活动形式主要有主题讲座、亲子互动、手工制作、游戏和表演等。
2. 教材准备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准备了与各民族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以及民族服饰、乐器、食材等教学用具。
同时,还筹备了各种手工材料和道具,如纸板、颜料、剪刀等,用于幼儿的手工制作活动。
3. 活动宣传为了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和意义,我们在家长群、幼儿园网站和校园公告栏等渠道进行了宣传。
我们还制作了宣传海报,将其张贴在校园不同地方,以提高宣传效果。
4. 教师培训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组织了教师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民族文化知识的介绍、活动流程的讲解、亲子互动教学技巧的培训等。
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对民族文化教学的认识和能力。
三、活动过程及结果1. 活动开展本次活动共持续了一周时间,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形式,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每天安排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包括主题讲座、亲子互动、手工制作、游戏和表演等。
在主题讲座中,我们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向幼儿展示了中国各民族的服饰、美食、音乐舞蹈等,并让幼儿通过观看、聆听和模仿,亲身感受到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亲子互动环节中,我们邀请了幼儿家长参与进来。
通过亲子游戏、亲子手工制作等形式,加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促进了家园共育。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幼儿制作了不少民族风格的手工作品,如各民族的面具、剪纸、手鼓等,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民族文化的初中体艺活动的创编与实施
我校是一所**学校,学生来自*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各个少数民族学生。
我校结合“民族工作进校园”这一大事,将体艺与各民族文化相融合,提出了《依托民族文化的初中体艺活动的创编与实施》这一课题,**年被列为*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立项课题。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的缘起
1. “轻负高质”的实施亟需有力推手
为中小学生“减负”喊了多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丰富的体艺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又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喜欢到学校里来,喜欢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肯定是不累的。
关于这一点,上世纪90年代前的中小学生是深有体会的,那个年代能有多少学生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按理说当时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也是激烈的。
但是学生们有自己的传统的民间的娱乐方式,朴实、健康、生态,他们在这种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成长,所以没有人感觉学习负担有多重。
那个年代的体艺文化能不能借鉴?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对一些富有地域性的体艺活动进行改革,使之富有时代的内容和教育的内涵,依托民族文化创建学校体艺特色,应该是促进“轻负高质”的实施的有效推手。
2.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利用程度亟需提高
少数民族艺术是各族人民长期创造与积累经验的结果,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歌民谣、民间乐器、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等等,有着一定的感情效果与多样的社会功能。
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身上有着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气息,在他们内心渴望本民族艺术资源被重视、被利用,他们既是民族艺术资源,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然而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忽视艺术教育,或者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开设的音体美等艺术课程也没能跳出课程标准,内容比较单薄。
所以说,合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资源是可能的、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文化,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体艺活动,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文化气质。
一个民族文化的落寞消失,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逐渐消亡。
3.学校美育的薄弱状态亟待改变
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所以,本地孩子所在的学校都很关注对学生的美育,而且很多本地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会被送去参加艺术培训班,学习舞蹈、唱歌、乐器等等。
而我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工作的原因,很少有学生会参加学校以外的培训、辅导。
而且他们小学时期就读私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很少接受美的欣赏、艺术技能教育。
导致他们在审美艺术修养方面和本地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如何缩小我校学生和本地学生美育上的差距,就成了摆在我们这一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的美育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研究的意义
1.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需要
民间体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秉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
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
比如踢毽、拔河、跳板、踩高脚、打陀螺、放风筝、扭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则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适应劳动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
常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比如,手工艺品、民间饰品民族服饰、戏曲艺术、民间绘画、民歌民舞等。
然而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忽视艺术教育,或者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开设的音体美等艺术课程也没能跳出课程标准,内容比较单薄。
所以说,合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资源是可能的、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2.是切实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所谓审美能力,即是艺术鉴赏力。
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
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
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
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审美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