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为择校热

合集下载

从择校现象看城乡教育公平

从择校现象看城乡教育公平

从择校现象看城乡教育公平作者:张自才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年第10期摘要:本文围绕学校间存在差别、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不公引发择校热现象谈点看法,并就有效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做些理性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择校现象;教育公平近几年来“择校热”现象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甚至延续到大学招生争强生源的完整链条。

从表象上看,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上好的学校,只要学校的差距存在,家长就会不惜代价,调动一切关系去择校;从理性上分析造成择校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农村与城市、示范校与普通校之间的校舍规模、教学设备、师资水平等教育资源和教师待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择校热现象,而且愈演愈烈。

本文试图从择校的原因、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做些理性分析与探讨。

一、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与学校之间存在差别是择校热产生的基本原因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再也不是“共同贫穷”了,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也让一部分有物质能力的家庭为孩子寻求好学校。

但是重点中小学和新生的特色学校毕竟还没有普及,于是出现了优质的学校资源数量达不到家长对优质教育需求的现象,有能力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没有能力的家庭也会为了孩子的发展千方百计地争取择校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农村学生进县城、县城学生去省城、有钱家庭送国外或千方百计找各种关系进示范性学校或特色学校就读的择校热现象。

因学校之间存在差距,所以就出现了择校现象,校际的差别主要有两类:重点中小学与普通中小学、特色学校与普通学校。

重点中小学与普通中小学之间的差距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那时国家为了“多出、快出人才”重点培养了一些中小学,对这些学校给予了政策倾斜,如1978年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及《关于进一步办好重点中小学的几点意见》就体现了教育投入倾斜,教师资源配置倾斜,学生资源配置倾斜等,对这些学校给予的政策优惠,使得他们有充足的营养成长,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示范学校”,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是其他学校望尘莫及的,从而也吸引了很多优秀的生源,这样的一种“马太效应”使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1、你如何看待“择校热”现象范文

1、你如何看待“择校热”现象范文

1、你如何看待“择校热”现象?【参考答案】目前,许多大中城市出现“择校热”的现象,家长为了给孩子选择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不惜找关系、送礼等,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社会大环境来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集中在小部分的城市和重点学校里,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想拥有这些资源,从而产生了“择校热”现象;其次,从学校角度来讲,学校的一些摇号行为营造了紧张的竞争气氛,使家长如坐针毡,加剧了“择校热”现象;再次,从家长角度来讲,家长过于看重学校、师资对学生的影响,迷信地认为只有好学校才能培养出好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缓解或避免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府从宏观上加大对教育资源的调控,均衡地配置同一城市各区域教育资源;第二,学校避免出台一些会误导家长的政策;第三,家长要从孩子身上入手,努力提高孩子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各方面的素养。

2、北大等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参考答案】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录取。

这几年,部分高校陆续开始实行自主招生,我认为自主招生总体来说利大于弊:首先,自主招生保护了特殊人才,为有特殊才能的考生打开了一扇窗户,这些考生在传统的高考中很可能被埋没;其次,自主招生是一种创新思维导向,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而不是只生啃书本知识,有利于从根本上激发创造性;但是在自主招生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考生弄虚作假、地方学校利用关系推荐考生等,这需要通过进一步严格自主招生的制度才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句古话,它折射出的是一种教育的哲理,朴素地揭示了教师应当具备两方面的素养:一是知识素养,二是道德素养。

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县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建议:一、政府高度重视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实的时间表,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教师管理体制,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为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

结合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存在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城区学校“择校”和“大班额”还没得到根本缓解,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生源大量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现实,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困难群体,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二、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鼓励探索通过优质学校派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支教;薄弱学校派老师到优质学校学习、取经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求整体提升学我县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缓解城里及优质学校“择校热”、薄弱学校生源大量流入城区、优质学校的现象。

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尽快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推动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开课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三、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薄弱学校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并且做到引进的来、挽留的住、成长的快。

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先表彰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量和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负责统筹配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岗位职数,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配置差距。

教育公平语境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调查与研究——以临夏市中小学为例

教育公平语境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调查与研究——以临夏市中小学为例

教育公平语境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调查与研究——以临夏市中小学为例王艳1 择校与教公平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1 本文择校概念的阐释择校在英美等多国被支持,认为是对受教育者接受个性化教育权利的尊重,并不必然与教育公平发生联系。

然而,在我国的现实语境下,由于人口众多,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性与受教育者接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无限性形成了一对矛盾,受教育者择校权利的全面落实还不具备条件。

由于教育政策的倾斜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校际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我国出现了择校现象,后来成了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

1995年,国家教委原主任朱开轩在“义务教育阶段高收费问题”谈话中,首次提出了“择校”一词。

“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的现象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引来了一片质疑,政府也在积极履行政府职能,积极治理“择校热”问题,提出了“学区制”,提倡就近入学。

就近入学本身也是一种择校行为,只不过它的择校主体是政府,旨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家长的择校行为,通过社会实践,着重调查临夏市中小学学生家长择校的原因、内容、途径等问题,从而透视家长的择校心理,找出临夏市中小学“择校热”问题的症结,探寻出路。

1.2 义务教育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从法律层面看,接受义务教育既是全体适龄少年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他们应尽的基本义务。

义务教育普适全民的特定内涵规定了其具有公共性,换句话说,它是公共物品。

换个角度,从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看,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教育做为文化的重要形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各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的发展等,都需要依托教育,这些成果由教育创造,又可供全社会共同享用,一旦把这些成果提供给社会,便难以防止其他人享用,即义务教育是公共物品。

既然义务教育是文化的种属,又做为公共物品服务于社会发展,那么,它的社会效益应该居于首位,而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应当是义务教育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浅议择校热的原因

浅议择校热的原因

Au . 0 8 g2 0 V0. 1 No 3 1 1 .
浅议择校热 的原 因
蔡 秋 爽
( 江省 瑞安 市教育局 中等教 育科 , 浙 浙江 瑞安 35 0 ) 2 20

要: 尽管教育部 门都 明令遏 制基 础教育阶段择校 , 是每年的择校 热从来没 有真正 冷下来过 。择 校成 功 可
维普资讯
20 08年 8月
第 1 卷第 3期 1
西安 文理 学院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 Ju a o i nU iesyo r n c ne S c l c n e dt n o rl f nvri f t a dSi c ( o i i csE io ) n X a t As e aSe i
是建 设 急需 人 才 。鉴 于 这样 的状 况 , 家 圈定 一 些 国
大学, 就必须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 中一步不
落 地打好 基础 。于是 , 孩子上 幼 儿 园开 始 , 们 从 父母 便 为孩 子 的前 程 开 始 了 旷 日持 久 、 见 硝 烟 的 “ 不 择 校 战争 ” 。
本 来 学校 与 学 校 之 问存 在 差 异是 正 常 的 , 即使 在 西 方发达 国家也 不 例 外 。问题 在 于 , 国学校 之 中 间 的差 别 , 主要不 是 由于 学 校 之 间 的正 常竞 争形 成
往顺从于公家安排 , 少有为 自己做主的意识 。而今 , 随着政 治环境 的改 善 、 产力 的发 展 、 活水平 的提 生 生 高, 笼罩在人们头上 的那层厚重 的意识形态不再如 过 去那样 窒 息 , 的 主 体 性 、 人 的 主 体 意 识 凸现 人 个 了。在教育方面 , 就表现在人们要求享受优质教育、

关于“择校”现象的若干思考

关于“择校”现象的若干思考

关于“择校”现象的若干思考[摘要]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教育,保证教育的公平,是政府的义务。

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而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要减少或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就必须坚持以县为单位。

在此基础上配置教育硬件、教师、管理等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关键词]教育均衡择校现象利弊分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缩小教育差距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障。

义务教育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提供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职责。

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之间在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导致“择校”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之间愈演愈烈。

一、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成因及利弊分析“择校”要从愿望转变成为现实,至少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异,是导致择校的客观原因。

从现实情况看,在任何一个地方,同一性质、同一类型的学校之间,在办学硬件、办学软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另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长的管理水平、对外宣传策略,以及学生家庭的文化程度、教育方式方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周围的环境因素,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的总和,就必然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差异的形成。

作为社会评价相对较高的学校,确实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样也有“被选择”的愿望或需求。

因为,多招一个“择校生”,就意味着一笔可观的收入。

(二)家长和学生有进入好学校就读的强烈愿望和经济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日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众心理,舍得对子女的教育进行投入。

在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就会有“择校”的强烈冲动。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问题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问题

会计学院审计1002 秦曌文卿 2010020632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问题——“择校热”引发的思考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子女享受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对义务教育发展均衡问题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极大关注,由此引发的“择校热”问题成为教育界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择校热”带来的问题以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成为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谓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每年入学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步攀升,而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正如《齐鲁晚报》上以《教育不公是教育难题的真正根源》为题所披露的那样:“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和乱收费等问题,其实质是教育投入不公的派生物。

如果城乡学校在校园建设,师资力量,教师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太大分别,就不会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教学质量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学生就不会去择校,学校也就失去了乱收费的理由。

素质教育为何年年喊,年年落空呢?这也与教育不公有关……”①这里我们且不要说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别,就是在同一个城市区域内,地方政府把教育投资和优惠政策倾斜在少数名校上,就会导致另一部分本来就先天性不足的学校产生诸多教育问题,诸如师资力量不足、办学环境条件恶劣、教育投人少、教学设备陈旧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水平能力差、学校的管理质量低等等。

从“择校热”透视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从“择校热”透视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国择校可以有以上不同的区分 , 在政府 官方文什 中, 择 校 主 要 指 前 两 种 , 其 第 一 种 。 在 围 内学 术 界 , 于 择 校 尤 一 对
问 题存 在 不 同 的 观 点 , 论 的 焦 点 之 一 是 择 校 对 弱 势 群 争 体 的影 响 。 赞成 者 认 为 择 校 是 一 种 受 教 育权 利 , 夺 受 剥 教 育 的这 种 权 利 并 将 弱势 群 体 限 制 在 薄 弱 学 校 是 教 育 中 的强 权 和 不 公 ; 对 者 认 为 , 校 将 导致 以钱 择 校 、 反 择 以权
教 育 公 平 的 根 本 出路 在 于 教 育 资 源 均衡 发展 的 问 题 。
关 键 词 : 校 热 ; 育 公 平 ; 源均 衡 择 教 资 中 图分 类号 :5 l G 2 文献标识码 : A
我国新 的《 义务教育法》 2 0 于 0 6年 9月 1日出 台, 比 起 旧版 的《 义务教育法》, 更强调促进 义务教 育的均衡 它 发 展 和 确 立 义 务 教 育 的经 费 保 障新 机 制 。尽 管 政 府 加 大 了对义务教育经费 的财政总投入 , 但是 教育资源 的总革 , 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 依然 非常短 缺 , 这就是 我国在普 及 义 务 教 育 时 期 , 择 校 热 ” 为 屡 禁 不 止 的 根 本 原 凶 所 “ 行 在 。从 最 初 极 少 数 的 择 校 生 , 到后 来 的 “ 择校 班 ” 越 来 越 , 多的家长热衷于通过 “ 以钱 择 校 ” “ 权 择 校 ” 途 径 或 以 等 让 自己 的 子 女 进 入 “ 有 优 质 资 源 ” 学 校 , 得 “ 近 享 的 使 就 入学” 的规 定 流 于 表 面 形 式 。然 而 , 国要 实 现 均 衡 、 我 平 等 、 续 的 发 展 , 必 须 有 一 种 普 及 大 众 百 姓 的 公 平 的 义 持 就 务教育。那 么 ,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 怎样才能住 学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待择校问题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待择校问题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浅析择校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教育领域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分配从原来单一的中央计划调节转换为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机制。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择校热”的问题,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浅显的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及其利弊。

教育经济学择校热教育资源供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教育新变革的不断推进,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

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择校”热问题应运而生。

“择校热”主要出现在小升初阶段,主要是在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状况之下,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选择参加各种重点学校的考试,甚至不惜缴纳高昂的择校费让孩子读重点学校的行为。

问题的出现一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单纯和片面的是它是好的或者坏的,更多的是,我们应该学会更加理性的去分析它,汲取所长,促进发展,对“择校热”也是这样。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几中学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这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

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

但是在义务教育内,家长还是会尽力帮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学资源。

“择校热”的根源在于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的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这种不平衡更多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之下,统一化或者平均主义的经济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所以现阶段这种不平衡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更加具体的分析来看,“择校热”的发展与社会需要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家长的成才标准的变化、学校自身发展的条件等有很大关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之下,效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解决初中“择校”问题的根本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解决初中“择校”问题的根本

的听课学 习,把教师带去名校听课 ,请
名师来校作专题辅导 ,并开展教师上课 开放 日、开放周、开放月活动 , 家长 、 让 本校教师 、外校教师进班听课评课 。要
我认为 ,实现教育 的均衡发 展是解决初
中择校问题 的根本 。
向义务教育倾 斜、向薄 弱学校倾斜 ”,
努力改善贫困地 区和薄弱学校 的办学条
育手段 和教 育方法 ,具备合作意识和探
究 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科研 型 、专家型教师 。对 于成
长快、教学 能力强 、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的教师要大力宣传 ,不断鼓励 ,树立榜
样 ,从 而 带 动 全 校 教 师 向上 发 展 。 三是 在 校 际之 间开 展 教 师 对 口帮 扶 活 动 ,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 ,同一 区域 的不 同 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 校舍标准不统 一 ,一些学校投入 多,校 舍质 量高 ,数量足 ,一些学校长期没有
投 入 ,导 致 校 舍 陈 旧破 烂 。二 是 实 验 设
二、师 资队伍 的均衡 是教 育 均衡 的关 键
教师 是 学 校 的第 一 资 源 ,择 校 主 要 是择 师 。有 时 一 个 名 师 的影 响 大 于 一 所 学 校 的影 响 。 “ 将 手 下 无 弱 兵 ” “ 强 名
工作 手册 、学 习备案 等 ,还 可利用 Q Q
群组开展网络教研 ,最大限度地促 进彼 此之间的信息交流 ,从而实现薄弱学校
师 资 水 平 的 快 速 提 升 。四 是要 确保 区域 内教 师 待遇 基 本 一 致 , 少 好 教师 的 “ 减 跳 槽”现象。
备存在差 异 ,有些学校 既无实验室又无 实验设备。三是图书装备上存在差异 ,

冷对“择校热”

冷对“择校热”
受免费教育的法定权利 ,而追求跨 学区、
不均 衡状 态 ,不 断加大 各级财 政对义 务 教育 办学 设施 标准 化建 设 的投 入 力度 ,
在项 目安排 、现代 教学基 本设 施配备 方 面 ,着 力向薄 弱学校 倾斜 ,使 之尽快 达 到优质学校 水平 。
择校 ( 奥数 )考试 成绩 挂钩 ,更 与学 校 知名度相 关。一 般学校 6 干元 到1 万元 , 较好 学校 1 万元 ,高知 名度学校 3 到3 到7 万元 ,其 中尤 以所 谓 “ 大名校 ”所 属 八
抓两 个环 节 :一是采 取强 有 力的激励机 制 ,促使 “ 校长 ”和 “ 名 名师 ” 向薄 弱 学 校流 动 ,充分 发挥 他们 引领教 学和 引
人粗 略 匡算 ,全市 义务 教育 学校 收取 择 校费每年 在3 亿元 以上 。这些钱都是采 取
学生家长 “ 自愿 ”和不打任何收据的地 被
输 向边远 薄 弱学校 ,促 进城 乡教育 均衡
发展。
校 热”源于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短缺 且配 置
中小学 为最 甚 ,收费 之多令 人乍 舌 。有
掏高价 、上优质学校的择校之路 ,进 而酿
造 出不断升温的 “ 择校热 ”和 巨额择校 费 问题。而那些优 质资源富集的义务教育中
三 、加快 优化 人 力资源 配置 ,促进 优质 师资 均衡 。通过 构建 和 实行 “ 师 教 定期 轮换 制 ” ,努 力实现 师资 在各学 校 之间 的合 理流 动和均 衡配 置。 当下要 狠
而城镇却 出现上学难的现 象,结合新农村
建设规划 的实施和城镇改造的推进 ,采取
只鞭之不去 的嗜血蚂蝗
近多年来 ,义务教育学校普遍 存在 的 “ 择校热 ”和乱收择校费现象 ,一直在 国

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认识

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认识

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认识【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理念;核心【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04―0463(2015)22―0020―01素质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普及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彰显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教育均衡发展又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

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大力倡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建设规划、校际对口支援、教师补充机制、经费保障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谈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优质公平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理念质量和公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

缺乏质量的公平是低层次的均衡,牺牲公平的质量更谈不上均衡。

以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核心要义。

贫困地区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各种原因造成教育不均衡现象尤为牵动人心。

教育不均衡引发久久不退的学生“择校热”、教师进城热。

即县城学校学生爆满无法容纳,教师富余,没有岗位。

边远山区有学生少教师,特别缺少音美体教师,教师能力不足,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固本强基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智力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即使学校建得再好,没有合格的教师,教育均衡就是空谈。

学校中最不容易消除的不均衡就是师资队伍的不均衡,如何发挥每个教师的智慧与才干,以最佳组合来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队伍建设是核心任务。

因此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队伍均衡的关键在于流动。

教师流动可采取单向流动。

即质量好的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帮助弱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也可采取双向流动。

在强校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的同时,弱校选派肯学上进的教师到强校学习,学成归来把学到的经验嫁接到本校。

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看教育均衡发展

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看教育均衡发展

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看教育均衡发展摘要:随着社会、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受到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家长、考生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择校背后所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择校问题;均衡发展中图分类号:{g40-01}择校问题不是孤立的教育现象,也绝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一方面,这是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价值的表现,具有社会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更应当看到,这种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恶果,绝非中国教育应有的现象。

择校现象已演变成为事关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根本性问题。

从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治理择校的政策和措施,解决择校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实践经验逐步丰富,政策法规逐渐完善,社会环境逐渐优化。

在推进教育公平的新时代背景下,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时机趋于成熟。

各地经验表明,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治理择校问题,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择校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首先是对”名校”的一味追捧。

现在的名校一般采取两种思路:一是抛出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好苗子,在应试教育下,好的生源来自于高的升学率,高的升学率需要好苗子来成就,这样出成效的几率才大,所以经过严格选拔,然后进行精心培养,每到毕业时节,就可以以数据的形式表明这所学校是名校,而这又吸引更多的好学生进来,形成良性循环;二是严格管理,狠抓学习,这类名校大多都有严格的淘汰制度,排名次就是常用的手段,每月甚至每周都在排,有班名次,有年级名次,无形中给学生和教师施加很大的压力,以此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有的学校这种严格的管理甚至达到了极限。

“名校情结”导致生源的不均衡。

从教育资源来讲,初等教育的学校硬件设施大体相近,教材统一,在国家师资配备和进修制度的完善下,教师教学水平也不差,差的只是生源,名校把优秀的、勤奋的学生都吸引走了,剩下的学生因为没有优生的带动和示范效应而在应试教育的考试中处于下风。

择校热形成的原因及择校热的缓解措施

择校热形成的原因及择校热的缓解措施

下庄中心小学择校缓解措施
择校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温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要求下决心解决中小学择校的问题。

并且提出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择校问题的关键。

我校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解决择校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行校长和教师的轮校制度,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

教师和校长由政府机构进行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

一般3至5年内,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

骨干教师资源由学区共享。

通过教师流动。

二、改变目前各教师工资差别过大的现状,对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进行控制,打击名校滥发奖金的现象,同时大力提高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这会减少薄弱校教师的流失情况。

对于择校费的大部分,应该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严格审计,不允许用于发教师资金等。

三、改革“小升初”制度。

禁止初中用“考证”的方法招生。

同时加快改革中考制度。

一是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下放至初中,使得学生在各个初中上学都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从而有效地减缓“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二是实现高中自主招生(分配名额以外部分),教育行政机构只负责监督与控制。

四、改革评价制度。

未来的学生评价应当引入“附加值评价”,将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同毕业时的状况作比较,考核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情况,形成平等条件下开展合理竞争的良好局面。

治理“择校热”的关键,是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学区内、城区内公办学校发展的相对均衡。

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择校问题才会得到最终解决。

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

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
都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 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 , 着力
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软硬件差距 , 加快缓解 了特大中心城 市长期普遍存在的三个“ 择校热” 现象 , 即缓解了由农村 向城市的城乡择 、 校 由近郊向中心城 区的区域择 、 校 同一 地区向优质名校的校际择校 , 赢得 了群众的普遍满意。 2 年, 0 0 成都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 9
套改革试验区、 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区, 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结合城 乡教方式进行建设 , 市) 区( 县政
7 7
府匹配项 目建设用地。市财政投入 3 元为项 目资本 亿
金, 向开行贷款 7 亿元, 一次性地筹集到所需的建设资金 , 高标准建设了4 所、 5 辐射全市所有镇村的现代化农村 1

是解决 “ 硬件 ” 实施农村 中小学标准 化建设。 ,
2 0 — O 5 成都在全域成都实施了农村 中小学标 0 4 2 0 年,
准化建设。市政府授权一家国有公司为融资平台和建设 业主 , 采取统一规划、 统一设计、 统一投资、 统一标准、 统

为城 区学校之间的软硬件差距 , 而且体现在城 乡之间、 区 域之间和城区校际之间等多个层面。成者作为常住人口 B 超 1 0 万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 40 全国统筹城 乡综合配
三是解决“ 持续”强化农村中小学校管理。近年来, , 成都成立了城 乡互动联盟, 实施 了 乡百校结对互助, 城 建 立了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 , 每年从城区选拔 4 0 名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 3 从农村学校选拔 4 名后备 年, 0 干部到城区挂职锻炼 1 并由市财政设立农村校长专 年, 项目 标奖励经费 , 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管理资 源向农村流动。同时 , 成都还探索建立了“ 县管校用” 教 师管理机制, 按照统一编制 隹、 公招柿 隹、 待遇 隹 执 、

我为幼儿教育献计献策建议拒绝择校热

我为幼儿教育献计献策建议拒绝择校热

我为幼儿教育献计献策建议拒绝择校热教育发展不均衡,“择校热”成为近年来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

“缓解择校热,不是说要把名校拉下来,而是要把公办学校拉上去。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副校长张瑜带来了《关于激发公办教师职业激情,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张瑜告诉记者,因不掌握人事招聘权,目前公办学校普遍存在“超编缺员”的问题,“把人事权给校长,缺啥招啥,才能精准匹配,避免出现空着编制,没有人上岗的现场。

”此外,张瑜坦言,虽然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很大,但受制于没有财权,公办学校存在教师教育激情不高现象。

“校长没有财物分配权,没有绩效工资增值机制,吃大锅饭,干坏干好一个样,校长也没办法任免。

”张瑜认为,只有把财政权力交给校长,通过绩效考核,拉开教师的收入差距,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积极的职业状态,唤醒广大教师职业激情,引领教师们主动自我发展,不断优化学校管理行为,从而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这需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我认为这也是短时间内给‘择校热’降温的最好方法。

”张瑜说。

2018年,广大西安市民和政府部门在解决“入园贵”“入园难”问题上,达成共识:建设普惠性幼儿园是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陕西省政府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2019年,将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提高到80%。

徐寨小学副校长陈曦认为,西安市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应更加务实、高效和超前。

加之西安正处在超越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引进人才,提升了西安的活力。

大力推进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对稳定西安人才队伍,解决后顾之忧,营造良好的置业创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作为基层教师,陈曦发现,目前西安市在普惠幼儿园建设中仍存在公办园少、民办园多;园区良莠不齐;个别因办学条件限制而无法办理正规手续的黑园转为“看护点”,看护点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备更新慢;民办园为维持自身运营,不断提高费用等现象。

陈曦坦言,因为普惠性幼儿园少,“看护点”和黑园才有市场;因为规模化民办园收费高,追求优质教育的家长负担自然重。

均衡编班,教育均衡

均衡编班,教育均衡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中,有效地促进了新手教师获得新的认识,并在未来的实践中作出新的尝试,进而实现专业上的真正成长。

2.抓典型,自主一体式研训只有张扬教师的个性,教师才能具备专业魅力,幼儿和幼儿园才能洋溢生命的灵动气息。

为此,我们尊重新手教师对课堂的独特理解、对教材有创意的处理、对教法的自主选择,为新手教师的自我超越拓展空间,促进新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艺术个性,实现教师在团队中专业成长的自主性和多元性。

(1)自主定位,引导新手教师实施自我发展计划幼儿园为每一个新手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把新手教师的主动学习作为一项基本常规来抓。

每学年初引导她们深刻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之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制订适合自身成长的有个性的学习与发展计划;学年中帮助新手教师发现目标与达成上的问题,及时指导其做好调整;学年末再把新手教师自我发展的实现情况纳入专业成长评价的基本内容中,对目标实现良好者进行表彰。

(2)强调反思,鼓励新手教师进行全程教学锤炼我们鼓励新手教师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锤炼。

“全程锤炼”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前,反思教材编写意图、幼儿学习状况、课程资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从而设计符合实际、风格鲜明的教学方案;教学中,反思教学设计的不足,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做出调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反思教学过程的成败和教学结果的有效性,生成应对的灵活性以及纠正完善的意向等。

(3)抢领任务,激发新手教师从“让我干”到“我要干”的热情我们深知“让我干”和“我要干”,其方式不同,行为也不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有意识地改变了惯用的从上而下的“压任务”的习惯,而代之用一个良好的目标体系、激励体系,使新手教师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该干什么,怎么干,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等。

因为我们知道“奔驰见骏马,竞争出人才”的道理。

每学期一开学,我们就会为新手教师列出“任务单”,让她们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爱好等来“抢任务”,创造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鼓励她们冒尖。

择校热原因及措施

择校热原因及措施

外国语学院英语 1001 班王卉 2010110071浅议“择校热”成因及对策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 , 择校热潮在中国社会兴起。

近些年来“择校热”已经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三线城市,并且呈从未有过之热度。

每年四五月开始 , 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家长们可谓是绞尽脑汁、各显其能。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择校热”几乎覆盖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

如此,不但容易滋生腐败,还变相加重了广大家长的负担。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严重的“择校热” ,已成为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教育问题之一,也是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形成择校热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1、社会文化等背景性原因,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传统文化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影响,老百姓望子成龙、追求高学历的心态,学历社会的制度安排、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就业压力等等,是造成全社会性的应试教育、择校热的重要原因。

2、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供不应求,被视为形成“择校热”的根本原因。

3、制度性原因。

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择校收费制度、改制学校制度、小升初录取制度,中考制度等,是破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坏教育公平、扰乱正常教育秩序的主要原因。

以北京市为例,,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六所高校附中是最热的学校,也是家长趋之若鹜的学校。

”因为这些学校都在海淀。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怪现状”,北京市适龄儿童的家长都想方设法把自己孩子弄到海淀区来就读。

不久前,有关部门曾做过统计,市内七个城区的学龄儿童总数都在流失,只有海淀区在增加,“而且人数非常多”。

大家扎堆争夺有限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必然引发了种种问题。

“择校热”的背后凸显了中国教育一个根本性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的供求不平衡,处于一个供小于求的状况,优质资源短缺,并且配制不均衡。

并且以示范学校、改制学校、名牌学校、星级学校等名义,变相的重点学校依然大行其道。

在90 年代以来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呈不断拉大之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均衡为择校热“降温”---关于“择校”现象的若干思考作者:赵彤 201204010150摘要:伴着当下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这一变化的背后悄悄影响的是人们的消费观念,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过渡。

为此教育消费的增加变显得合情合理。

“择校热”的风波被人们掀起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致。

但一事物存在的原因并非是单一的,固定的,关于“择校”现象的分析应该引起更多思考。

针对原因相应政策,最后使之合理改善。

关键字:择校利弊分析政策合理性前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择校”词义显而易见,择的是优秀的,淘的是落后的,这里谈不上什么优胜劣汰,而是一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被淘汰的学校被统称为“薄弱学校”。

这批学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而且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然而关于“择校热”的观点众说纷纭,仍无统一的定论。

因此要做的只有理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利弊,对症下药,趋利避害,还教育一个良好育人环境。

本文通过分析现象成因入手,从教育公平、国家法律政策、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说明择校的必然性,对择校现象进行利弊分析后结合国外择校政策研究,提出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及解决措施。

正文一、择校内涵及其表现形式1、择校内涵:择校是指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或家长对其子女就读的学校的一种主动的选择性行为。

在义务教育阶段具体来说就是指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

为了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是学生选择学校的目的,进而增强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将来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择校的本质就是在教育资源差异下,学生对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2、变现形式:①舍近求远的求学②所择学校高的收费标准③择校分数线的控制④将学校划分为不同等级我国最早在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就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应设置小学、初级中学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但是在过去长时间这一政策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比较顺利,而在大中城市和十几年后的农村地区都出现各种问题。

唐莉娜在《“就近入学”探究—对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思考》中提到:集居的人口和密集的学校布点使选择学校在大中城市中客观地促使择校的可能性,外加上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择校遍行,‘就近入学’政策得不到落实。

但是,就近入学不能满足教育资源的共享,所以择校就是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补充,这一说法是徐雪梅在《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合理性---基于教育公共性的视角》中明确提出。

二、“择校热”成因分析1、时下的社会热点中堪与炒股热媲美的,当数择校热了。

伴随着以推动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为核心的新《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的,是从东部发达地区直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里掀起的一波高于一波的择校热潮。

这其实正在告诉我们,择校问题并非是修改一部法律或者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就能解决的。

去分析导致此类择校热的教育体制和社会背景,倒是想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对与形成“择校热”相关联的“当事者”作一番心因分析,或许还能提供一个破解择校难题的新视角。

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道理。

1)政策原因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再加上十年“文革”期间教育与科技一片空白,党和国家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当时国情出发,制定和实施重点学校政策。

事实也证明,这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

但是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

重点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它也给历史留下了后遗症。

由于国家在两者之间教育资源长期分配不均衡,加上严格的择优选拔、层层淘汰的考试制度使得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生源-质量-效益-社会声望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差距越来越大。

起初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一批重点学校,现在也因为缺乏天时、地利、人和形成了一批薄弱学校。

所以,这种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环境而导致的学校非均衡发展是促使学校择校热潮高涨的根本原因。

2)经济原因“穷国办大教育”一直是我们的骄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目前中国教育公共支出约占世界公共教育支出的1.5%,但负担的三级正规教育学生却占全球的20%。

人均教育公共支出仅为发展中国家的25%在目前政府现有的财力情况下,还不可能满足所有学校的办学需要。

为了集中优势力量,只能把能够筹集到的发展资金向少数学校(主要是重点学校)倾斜。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金的短缺就注定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

在这种教育资源倾斜投入烦人环境下,那些重点学校也就成了特殊的利益群体,并逐渐形成“马太效应”。

所以这种类似“滚雪球”式的教育发展模式也就决定了传统学校存在的必然性。

3)学生家长的心理原因一群左右择校“温度”的真正主体。

这群主体的择校心理因素复杂多元:其一,攀比心理。

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和心态,追求的是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制高点;其二,从众心理。

对教育问题的自我判断力弱,别人的孩子都去了我的孩子也一定也要去,而且去的人越多的学校一定是最好的学校;其三,面子关系。

不少家长的择校行为,已不单纯是从孩子自身考虑,更主要的是自己的面子。

在不少地区,能否挤进热门学校已成了考量家长综合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小车是开普桑还是开宝马一个概念;其四,迫于无奈。

部分家长是教育内行,很能对择校作“性价比”分析,但在众多“替孩子着想”的亲朋好友的圈子里,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弱者”,不得不屈从亲友们的主张(有的还是孩子自己的要求)。

4)家长观念的追捧毫无疑问,在上面所述的种种因素中,面对“择校”这颗“酸葡萄”,家长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当我们在迁怒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的管理缺失的同时,家长作为择校的主体,完全应该对这样的一个“市场”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因为只有理性、成熟的消费者,才有可能培育出理性、成熟的市场。

但在事实上,许许多多的家长是在缺乏对教育规律的基本了解和对自己孩子认真评估的情况下,受到即时的某种心理影响而作出择校决定的。

由此才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如过江之鲫一般把择校当成是一种时尚来盲目追捧。

5)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义务教育阶段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是择校出现的直接原因。

经济水平的发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

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历来偏低。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统计,发展中国家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4.2%,而我国教育投入仅GDP的2.66%;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教育经费是42美元,我国仅占12.96美元,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

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程度。

我国东西部、城乡之间经济水平的差也致了地区间、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分配不均是择校出现的客观原因。

人们追求好学校看重的实质上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即软件。

造成师资力量不均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比如教学环境的好坏、教师待遇的高低等等。

而另一方面,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各方面的条件也与经济发达水平是直接联系的。

教师为了能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和工作环境都倾向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学校。

这造成了师资力量分配的严重不均,好学校越来越好,弱学校越来越弱。

义务教育阶段所谓的“重点学校”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

虽然我国早就取消了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重点学校,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打着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的名号招生。

学校之间的等级和差异,直接引发人们择校的动力。

人们择校的出发点是争夺优质教育资源。

而且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状在现阶段暂时很难改变,甚至会加剧择校风的进一步热化。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明显,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差异显著,资源有向上集中的趋势,择校的余地很大,所谓的“重点”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

三、教育现象的利与弊分析(一)择校带来的正面影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择校”有利于调动一部分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教育中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政府教育拨款的不足,加速了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和改造。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实际上择校不但是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对优质生源的竞争。

随着办学自主权的逐渐下放,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比以前更充满挑战性。

想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足,教育质量就成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唯一生命线。

所以学生与家长选择学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择校”为有能力、有需求的学生增加了选择权和机会。

如果将学校教育看成是公共产品的话,那么学生就是消费者。

“择校”可以让学生不受户口所在区域的限制,有几乎能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优质学校就读。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社会需求,使得供需更接近市场规则,更为灵活,也更为方便。

(二)择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择校家庭和无力择校家庭的影响。

能否承担高额择校支出主要受家庭收入水平限制,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现实状况表明,中低收入家庭无力承担这一额外负担,教育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它源于社会的不公,并将演化成社会不公的工具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公的状态。

对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影响。

优质学校本来就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经费充足,而通过高额择校费便有更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想尽办法提高生源质量。

相比之下,薄弱学校却在各方面条件都限制的条件下,日益陷入困境,使教育内部产生的不平等现象加剧。

“择校”现象拉大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使优质学校人满为患而薄弱学校无人问津,造成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形成教育内部发展的马太效应。

择校与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家长与学校之间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家长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升学率,这样的盲目择校必然未必对小孩的身心发展有利。

所以目前的“择校热”现象实际上给“应试教育”模式必将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家长和学生造成更大的心力压力,这与教育改革的宗旨是完全不符合的。

四、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建议近年来,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于“择校”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批评“择校”以“钱”或“权”获得选择教育的机会,有悖于机会平等的教育理念;批评学校收取“择校”费用,这些预算外的资金在体制外流动,给学校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

于是,要求坚决杜绝“择校”行为,坚持“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配置原则,就成为越来越明确的政策诉求。

然而,仅仅期待一个美好前景是不够的。

在任何国家,优质教育资源都是短缺的,义务教育机会的配置,不仅要有“就近入学”的整体政策,还要根据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特殊性,提供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优质教育入学规则”;治理目前择校现象的政策,也不仅要有最终的目标阐述,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程性的目标及过程性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