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齐家”理想的破灭
鲁迅风波摘抄加赏析
鲁迅风波摘抄加赏析
鲁迅风波是指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重大考验。
鲁迅在此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改革性的文章,以赞成民主、反对封建统治,并呼吁采取行动来改变中国的社会状况。
他被誉为“中国民主斗士”,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思想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将中国古典文学的先驱性与现代观念的创新性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将社会现实与文学想象完美结合,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把他的文字用来激励人们克服困难,提升智慧和勇气,积极参与改革,改变陈腐的思想,以追求自由平等的梦想。
他的主张使他备受尊敬,他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他深受广大民众的崇敬和爱戴。
摘抄: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具有革命精神的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将中国古典文学的先驱性与现代观念的创新性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将社会现实与文学想象完美结合,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他的文字
激励人们克服困难,提升智慧和勇气,积极参与改革,改变陈腐的思想,以追求自由平等的梦想。
赏析: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深受尊敬,广受崇敬和爱戴,他的作品激励着人们勇敢地发声,为改变中国社会现状而奋斗,以追求自由平等的梦想。
他的文字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令人钦佩。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
再版自序读者认为作者:“‘剥掉’了鲁迅‘神’的外衣,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真实,尤其是‘人’的‘软弱’、‘渺小’和‘卑劣’”作者认为鲁迅当年的犹豫:一面忍不住在笔下袒露“内心的黑暗”,一面却又担心这袒露会误导青年。
在一封私人通信中他甚至说,倘若有谁以他为是,他反而会觉得悲哀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中曾说:“我随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始终不敢断定是否一定如此。
”一面确信,一面自疑的矛盾心理,正是许多置身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关于“醉虾”(愚民):1927年7月,鲁迅说自己不过是在制造人肉宴席上的“醉虾”只要社会依然在封闭信息,阻拦交流,依然在禁锢思想,摘除异端,你就依然还是被泡在厨房的大酒缸里,与清溪和绿野隔得很远这些年来,那种惊触于旧时的专制和穷困,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只要你说是“现代化”,就一定赤诚拥戴的人,似乎日渐增多。
可是,那些顶着“现代化”的新名、却又仿佛似曾相识的欺哄和盘剥,偏偏不断落到他们头上专制本身并无多大的力量,它的力量其实来自民众的愚昧。
这愚昧并不只是麻木,它还包含着怯懦和苟且偷生的决心【愚昧地支持着现代化,表面上决心坚定,实则只是随声附和,跟随潮流大声喊着响亮的口号,然后我行我素做着从前的自己。
并没有自己主观的思考、没有真正将支持“现代化”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也没有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依旧是庸碌度日和苟且偷生的心态】今天的人民的“愚昧”和“麻木”,不只是表现为旧式的浑浑噩噩,而更是表现为头脑的机械、思路的狭隘,无力、也不习惯从多方面去理解现实、总是被流行意识牵着走的被动的精神状况启示:与天神的轻松的凯旋相比,凡人的苦斗之后的失败,才更值得深思,也更令人尊敬本篇鲁迅传记:原因:鲁迅的许多传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参加到那塑造教主兼打手式的鲁迅神像的“工程”当中,并因此获得了程度各异的思想、学术或文学价值,但它们那种铺天盖地、互相映照的浩大声势,还是在客观上造成了对鲁迅的明显的简化、割裂,甚至眼中的遮蔽侧重:鲁迅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第一章幸运儿有多少次,你用力鞭打着生存意志的快马,在人生道上纵兴驰骋,终至于人疲马乏,滚鞍下马,却吃惊地发现,你其实还是在离起点不远的地方打转,不过像是如来佛手掌上的孙行者,自己做一个好梦罢了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的名门望族。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教案〔〔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开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肯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美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开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开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学班级:民族中学高一(4)班〔注:借班上课〕指导过程与步骤:一.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中有梦吗?〔答复是肯定的〕人不同,梦想不同,时代不同梦想也不同。
鲁迅先生一生也做了很多梦,他把自己“不能全忘记〞的梦,写成了小说集〔呐喊〕。
在初中同学们也解读过鲁迅“梦〞——小说。
说说看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有哪些?明确:〔故土〕,〔社戏〕,〔孔乙己〕。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明确:〔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部小说集,共搜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自序〕。
投影:〔自序〕课件。
并展示〔呐喊〕篇目表,让学生有大概了解。
〔呐喊〕篇目表〔1〕〔呐喊〕自序(1922.12)〔9〕故土(1921.1)〔2〕狂人日记(1918.4)〔10〕阿Q正传(1921.12)〔3〕孔乙己(1919.3)〔11〕端午节(1922.6)〔4〕药(1919.4)〔12〕白光(1922.6)〔5〕明天(1920.6)〔13〕兔和猫(1922.10)〔6〕一件小事(1920.7)〔14〕鸭的戏剧(1922.10)〔7〕头发的故事(1920.10)〔15〕社戏(1922.10)〔8〕风波(1920.10)二:介绍“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鲁迅的铁屋子原句摘抄
鲁迅的铁屋子原句摘抄1.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
”这就好像一个封闭的环境,大家都在沉睡,却不知道危险临近,不是很可怕吗?就像有时候我们对一些潜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2.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不就如同在困境中,只要有人勇敢站出来,就有打破僵局的可能呀!想想那些勇敢挑战困难的人。
3.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这多像那些浑浑噩噩生活的人,直到最后都没意识到问题,真让人无奈又叹息啊!4.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这不是像突然打破别人的安逸,让他们面对痛苦一样吗?5.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就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和我们努力去改变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是一样的呀,只要去做就有希望,不是吗?6.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这就仿佛是我们遇到的一些难以突破的困境,真的好难啊,但难道就不尝试了吗?7.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这不就是生活中很多人麻木的状态吗,多可悲啊!8. “但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希望打破这铁屋。
”就好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多令人振奋呀!9. “铁屋子呀铁屋子,你困住了多少人!”这就像现实中的种种束缚,让人无奈又感慨,不是吗?10. “那铁屋始终在那里,等待着人们去挑战。
”这就如同我们人生中的难题,一直存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不是吗?我觉得鲁迅的这些话真的很深刻,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和希望。
铁屋子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束缚,而那些想要打破铁屋的人就是勇敢挑战的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我们不能一直沉睡在铁屋中,而要勇敢地去尝试打破它。
关于鲁迅理想的作文素材
关于鲁迅理想的作文素材嘿,说起鲁迅的理想呀,那可真是有好多可以说道的呢!鲁迅呀,他一开始的理想是学医呢。
哎呀呀,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民身体孱弱,被称为“东亚病夫”,他就想呀,要是能通过学医来强健大家的体魄就好了呢!他想着把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引进来,拯救那些被病痛折磨的百姓。
哇,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想法啊!可是呢,后来他发现,仅仅医好了人们的身体是远远不够的。
那时候的中国呀,民众的思想是那样的麻木不仁。
就像他在日本看到的幻灯片事件,中国人围观同胞被处决,脸上还带着麻木的神情。
这时候他意识到,比起身体,人们的灵魂更加需要救治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
这是他理想的一个巨大转变呀!鲁迅的理想就变成了用文字来做武器啦。
他想要通过自己的笔,去唤醒那些沉睡的中国人的灵魂。
他写的那些犀利的文章,像《 狂人日记》,哇,那里面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简直振聋发聩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人们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让人们觉醒过来,去抗争,去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
他还希望呀,自己的文字能够成为一把把火炬,照亮中国前行的道路。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的理想是为了整个民族的觉醒。
他批判那些封建余孽,那些反动势力,毫不留情。
他希望年轻人呀,能够成为这个国家的希望,能够有独立的思想,能够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呢!他理想中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国家。
他希望人们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他不断地在自己的文章里传达着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理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追求,更是那个时代无数进步人士共同的心声啊!鲁迅的理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呢。
他不断地用文字去战斗,即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也从未放弃。
他的这种理想,就像一盏明灯,给当时黑暗中的中国人指引了方向呀!他的作品到现在都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去思考,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呢!。
鲁迅文学巨擘励志揭露封建社会黑暗
鲁迅文学巨擘励志揭露封建社会黑暗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社会现实的麻木与堕落。
他的作品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具有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穿透了其思想和制度的腐朽。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部强烈的讽刺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所带来的精神封闭和腐化。
小说以主人公作为观察者,通过对现实的冷嘲热讽,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愚昧和虚伪。
鲁迅的大部分作品流露出对封建主义的不满和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
他的《阿Q正传》是一部讲述了一个卑微农民的故事,通过揭示阿Q内心的软弱和妥协,暴露了封建社会压迫和奴化普通人的体制。
鲁迅用嘲讽和反讽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同时展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同时,鲁迅的作品也激励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进步。
他的散文《病榻现记》是一篇描写了自己患病的经历的文章,在文中他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人民的思念,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这篇散文以真情实感的述写,直接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树立了榜样。
鲁迅的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励志色彩,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批判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前,开创新的未来。
他的作品透露出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黑暗,振作起来,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因此,他被誉为中国励志文学的巨擘之一。
总之,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通过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社会现实的堕落,激发了人们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激励了人们坚持理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他的励志精神是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的觉醒与反思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的觉醒与反思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他的作品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触动,引发了人们的觉醒和反思。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他的作品如何影响中国社会。
一、对封建社会的觉醒与反思鲁迅的作品中,封建社会是他最常抨击的对象之一。
他以小说《狂人日记》为例,通过主人公田间的观察与思考,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与荒谬。
他通过讽刺和让步的手法,让读者认识到封建制度威胁个人自由和人权的本质,引起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深思。
鲁迅的作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觉醒与反思,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思想和行动。
他们开始质疑封建制度的正当性,主张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
这一觉醒和反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二、对殖民统治的觉醒与反思除了封建社会,鲁迅的作品也通过对殖民统治的觉醒与反思,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苦难和屈辱。
他的小说《阿Q正传》以主人公阿Q为代表,深入分析了中国民族的软弱和殖民统治的深层影响。
他指出了中国人自卑和无力改变现状的心理状态,唤醒了人们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意识。
鲁迅的作品通过对殖民统治的觉醒与反思,引发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青年学子加入到反殖民统治的行列中,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的作品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社会现实的觉醒与反思除了对封建社会和殖民统治的觉醒与反思,鲁迅的作品也关注并探讨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如教育、法律、医疗等。
他的小说《故乡》以及《孔乙己》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锐利的讽刺,揭示了社会现实中那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
鲁迅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觉醒与反思,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他倡导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提倡改革和进步。
他的作品激发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参与和行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鲁迅的作品以其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特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触动。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我敬仰的人物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我敬仰的人物一、概述1. 语文课本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综合素养的重要工具,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一些关于人物的故事和介绍。
2. 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中,有一些我非常敬仰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和品质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愿意向他们学习,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二、鲁迅1. 第一个我敬仰的人物是鲁迅先生。
在语文书中,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和《药》等作品,了解了他揭露社会黑暗、振聋发聩的文学才华。
2.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坚定的人道主义者,他倡导民主和平等,为人民疾苦呐喊。
他的敢于直面社会现实、不畏强权的精神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明白要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三、屈原1. 另一个我敬仰的人物是屈原。
在语文书中,我们学习了屈原的《离骚》等诗歌作品,领略了他高远的抒情风格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2.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忠诚和坚韧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为我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精神榜样。
四、马云1. 第三个我敬仰的人物是马云先生。
虽然该人物不在语文书中,但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他对我影响深远。
马云先生是我国著名企业家,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商业领袖。
2. 马云先生在商业场上敢于创新、不断探索,同时也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经营中,致力于公益事业和环保事业。
他的卓越成就和博大胸怀给了我关于人生奋斗和奉献的启示。
五、总结1. 通过语文课本中对这些值得敬仰的人物的介绍和赞誉,我对他们的品质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品质激励着我的成长,让我明白了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心的人的重要性。
2. 除了鲁迅、屈原和马云,还有很多其他值得敬仰的人物,他们在语文课本中虽未亲自出现,却也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让我们一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从这些伟人身上汲取力量,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进。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我敬仰的人物六、孔子1. 除了上文提到的鲁迅、屈原和马云,语文书中还介绍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人性的探寻与反思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人性的探寻与反思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描绘社会现实与人性探索方面有着独特的洞察力,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觉醒和传统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鲁迅的作品进行探讨。
一、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的觉醒鲁迅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勇敢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荒谬。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社会阶层的深入观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压迫。
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与不公,在他的作品中,阶级斗争、权力压迫、社会不公等主题得到了完美地展现。
他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觉醒和改革的渴望。
二、鲁迅的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塑造鲁迅在探索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批判。
他深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其深层次的问题所在。
在他的作品中,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儒家思想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他的小说《孔乙己》、《药》等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犀利的批评,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的虚伪与荒谬。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发展。
三、鲁迅的作品对人性的探寻与反思鲁迅的作品以人性的探索和反思为核心,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二面性。
他的小说《祝福》、《风波》等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刻画和对人类罪恶的揭示,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元。
鲁迅关注的不仅是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性弱点和人类罪恶,更是对人性的拷问和探索。
他用深刻的笔触刻画出了各种人性面孔,使人们对人性存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综上所述,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人性的探寻与反思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批判,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改革的思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批判,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对人性的探讨与反思,启示了人们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与认识。
《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知识清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清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鲁迅针对这种论调,写下了这篇文章进行有力的批驳。
三、文体知识这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四、生字词1、诓骗(kuāng piàn):说谎话骗人。
2、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3、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4、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
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5、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
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6、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五、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 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对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第二部分(3-5 段):批驳对方的论点。
作者通过分析对方的论据,指出这些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而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第三部分(6-9 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鲁迅全集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巨人
鲁迅全集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巨人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上海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文学巨人”。
他的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对黑暗面的痛斥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鲁迅的生平、文学作品、思想体系等方面探讨他是如何揭露社会黑暗,成为一位文学巨人的。
一、鲁迅的生平鲁迅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曾经是一位医生,但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文化传统的质疑使得他转向文学创作。
鲁迅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中目睹了种种黑暗现象,例如封建制度的压迫、民族危机、科学落后、道德沦丧等等。
这些社会现象对于鲁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刺激,使他以写作来宣泄情感和呐喊呼唤,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二、鲁迅的文学作品鲁迅的文学作品广泛而深入地揭示了社会黑暗的方方面面。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孔乙己》等等。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无一不直面社会现实,勇敢地揭示其中的黑暗。
例如,《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疯狂行为和内心独白,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体的侵害,以及对自由思想的禁锢。
而《阿Q正传》则以草根人物阿Q为主角,揭示了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歧视和压迫。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遭遇和冲突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黑暗的存在。
三、鲁迅的思想体系鲁迅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他坚实的思想基础。
鲁迅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实事求是”、“拒绝假面”的反对封建思想、倡导民主主义、追求科学精神等等。
他主张通过对真实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推动社会变革,摧毁社会黑暗。
在他的著作中,特别是《狂人日记》中,他以文学批判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的虚伪和封建礼教的愚昧。
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要拒绝社会压迫和假面具的束缚,争取自由和独立的个性。
通过这些思想,鲁迅成为革命的火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鲁迅作品经典段落
鲁迅作品经典段落鲁迅作品经典段落引导语:鲁迅的作品绝对是经典,我们从小学到高中,语文学习中都有鲁迅的作品,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鲁迅作品中的经典段落,供大家欣赏。
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2、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3、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
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可恶罪》一九二七年5、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
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
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7、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
鲁迅的第二定律
鲁迅的第二定律
摘要:
1.鲁迅的第二定律是什么
2.鲁迅的第二定律包含哪些内容
3.鲁迅的第二定律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思想、评论、翻译等领域也有着举世瞩目的贡献。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有一个被后人称为“鲁迅的第二定律”的理念,它包含了三句话,分别是:民族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解放,就是民族的解放;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就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联合。
这就是鲁迅的第二定律。
鲁迅的第二定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他强调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是紧密相连的。
他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解放,都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只有在全人类的范围内,通过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其次,他提出了人类解放的理念,认为只有摆脱了压迫和剥削,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最后,他强调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认为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劳动者的利益最大化。
鲁迅的第二定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全世界劳动者的联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3年《呐喊》教案
2023年《呐喊》教案《呼喊》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学问2、吸取信息,明确《呼喊》创作的缘由及《呼喊》的创作经过。
3、学习鲁迅抗拒无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对鲁迅《呼喊》中的作品做大致观照。
二、重难点及学法引导:重点:作者思想发展改变的过程,个别句子的理解。
难点:作者的社会观和创作看法的理解学法引导:1、课前预习(作业:序言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呼喊”;我眼中的鲁迅)2、理解文意时,结合鲁迅小说、散文、杂文,鲁迅探讨的相关评论等加以说明3、课后阅读鲁迅作品及读本中的相关内容三、课时支配: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简要谈序自序: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他序: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代序: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特点: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调深厚2、鲁迅作品简介作品集简况:小说集:《呼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集》《华盖集》等《呼喊》所收作品:《狂人日记》《孔已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家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3、导入课文五四小诗: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我们习惯于将鲁迅称之为“最正确、最英勇、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今日,我们试着把鲁迅当作一个挚友,不关注他辉煌的结果,只来看看过程,关注他在探究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冲突,困难万端的心态、心情,他的焦躁、感伤、苦痛、孤独以及更重要地鲁迅怎样从这内心的炼狱中挣扎出来,找到正确的道路,成为“抗拒无望的战士”。
鲁迅一生很少谈论自己的创作,而《〈呼喊〉自序》正是供应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4、分析课文正犹如学们所说第一段讲了《呼喊》的来由:梦中不能忘却的一部分,我们看看鲁迅年轻时代做了什么样的梦?经验了怎样的心理历程?首先是父亲的病故以及“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家庭变故,感受到的世态炎凉与“羞辱”,敏感的鲁迅由此而“望见世人的真面目”,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伤的记忆。
《灭亡》(鲁迅杂文)
《灭亡》(鲁迅杂文)
灭亡 (鲁迅杂文)
鲁迅在《灭亡》一文中,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民族灭亡的危机。
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精辟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在当时遭受列强侵略
带来的困境。
首先,鲁迅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危机。
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曾
经辉煌,却逐渐衰落。
他举例说明了西方列强的进步和自身的落后
之间的对比,暗示了中国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被边缘化和灭亡。
其次,鲁迅谈到了中国人民的软弱和被动。
他指责中国人对于
侵略者的屈服和妥协,认为这种无力抵抗的态度使得中国更加脆弱。
他将这种被动性比喻为一种疾病,暗示着中国人民需要觉醒并积极
行动,才能摆脱危机。
另外,鲁迅还关注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
他谈论了中国上
层社会对于民众的剥削和压迫,指出这种不平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
了负面影响。
他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的不正义,并寻求改变现状的方式。
总的来说,鲁迅的《灭亡》是一篇揭示中国民族灭亡危机的杂文。
通过对中国文化、人民被动性和社会不公的分析,鲁迅向读者提醒了民族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呼吁人们要加强觉醒和行动,以避免灭亡的悲剧。
鲁迅的参考答案
鲁迅的参考答案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触动而被誉为“白话文之父”。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从鲁迅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的人生经历。
鲁迅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但他的童年并不幸福。
他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的士人,对鲁迅的教育非常严厉,这让他在童年时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后来,鲁迅去了日本留学,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这段留学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鲁迅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和激烈的批判精神而闻名。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狂人日记》,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虚伪。
这篇小说以其犀利的讽刺和深刻的洞察力,震撼了当时的读者,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外,鲁迅还创作了许多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呐喊》等,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触动而备受赞誉。
鲁迅的文学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用白话文写作,反对传统文言文的束缚,这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以其简练、生动的语言风格,使得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种风格的创新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鲁迅还对中国文学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他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文学成就,鲁迅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触动和对人性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他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呼吁人们勇敢面对现实,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励着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鲁迅散文后期,平和冲淡,属于后期的作品有什么
鲁迅散文后期,平和冲淡,属于后期的作品有什么
《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1934—1935年之间,是鲁迅后期作品。
其中《采薇》《出关》《起死》是鲁迅的收官之作,创作于同一时期,这三篇小说以古代历史人物为背景,以社会批判为主。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出关》中的老子,《起死》中的庄子,这些历史人物在鲁迅的笔下不再是古代圣贤的模样,他们焕发了新的“容颜”,表现出了消极的人生态度。
鲁迅对他们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批判,形成了鲁迅批判消极主义的三记大招。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出关》中的老子,他们是理想的化身,他们有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却在现实当中屡遭挫折,那颗玻璃心最终凌乱,成就了现实的妥协。
从他们身上看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结,面对现实无奈归隐的矛盾。
周围群体的冷嘲热讽,虚伪世俗更成为他们悲惨身世的落井石。
而《起死》中的庄子更是不同于圣贤庄子,他是漆园的庄周,可以说是鲁迅在批判现实当中打着道家名号到处招摇行骗的伪君子。
他们自相矛盾,自私自利,总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而这些批判消极主义的背后则是鲁迅对现代人们的启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高一作文】扼杀理想 读《骆驼祥子》有感900字
【高一作文】扼杀理想读《骆驼祥子》有感900字《骆驼祥子》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书中讲述了一个贫苦的骆驼式的命运。
祥子为了心中的理想,一直在辛勤劳作,但最终却被社会的黑暗所扼杀,这让人深感沉痛和无奈。
祥子是一个乡村出身的年轻人,他的理想是要在城市中谋求一个更好的生活,他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残酷的现实却使他在城市中遭受了种种挫折。
在城市中,祥子一直在辛苦工作,他不停地拉着车,想挣钱,却总是被欺骗和剥削。
他为了实现理想,不断地追求,努力不懈,但是最终却发现自己身不由己,连好好活着的权利都没有。
尽管祥子努力工作,但是他依然被无情的社会所摧残,最终他失去了理想,最终他的理想在黑暗社会中被扼杀。
在小说中,祥子被描绘为一个艰苦奋斗的人。
他始终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命运却被扭曲了。
在这个世上,祥子是一个努力的人,但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那个年代,社会风气险恶,弱肉强食,这使得祥子比任何人都要苦。
他每天劳作,拼命地挣钱,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
他被社会的黑暗所吞噬,他的理想最终化为乌有。
这本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种种不公,以及弱者的无助。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虽然是个案,但却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深深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祥子的遭遇让人们更加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也让我们深切反思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阅读《骆驼祥子》让我深感扼杀理想的悲哀,祥子为了美好的生活不断奋斗,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他被社会的黑暗所扼杀,就像一匹努力拉着车的骆驼最终也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
在祥子的身上,我看到了无数社会中被边缘化的人的影子,他们的无奈和苦难,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无情,也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不公正,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尽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齐家”理想的破灭北京西城八道湾十一号以前是“周三人”兄弟(周树人即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奉母亲鲁老太太一大家子合住的大宅门。
当1919年12月鲁迅胜利地将全家老小迁入之初,情绪极其高涨,在稍后的第一个除夕之夜,郑重地在此主持祭祖典礼,兴高采烈地为孩子们燃放花炮。
这时作为长子的鲁迅如释重负。
按中国传统,父亲不在了长子就是家长;家长权力,责任也最重。
中国人又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详见《礼记·大学》),“齐家”主要的责任在于家长。
在理论上鲁迅早就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说自己在赴日本留学之前即已“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等到新文化运动起来,更写下了《狂人日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但理论好谈,思想也还比较好变,而感情则难改,具体事情一旦落到了自己家里,到自己身上,传统的力量就大得惊人。
鲁迅在思想上对旧文化大造其反,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仍然躬行传统的孝道,讲究“修身,齐家”,宁可自己吃很多辛苦,首先要把母亲服侍好,一切顺着她的意思来(所以他在包办婚姻中默默地接受了朱安,结果让自己和朱安都痛苦不堪),又要对两个弟弟以及他们的家小,全心全意地尽到一个大哥的责任。
不过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大家庭只维持了不到四年时间,就先是慢慢松动,终于突然破裂了,鲁迅本人愤而走出了八道湾——先前的设想完全失败,为“齐家”所做的种种努力、牺牲和奉献化为泡影。
从1919年鲁迅买下八道湾十一号院这所住宅,到2020年这成为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园里一块名曰“周氏兄弟旧居”的特区,这九十五年时间里的起伏变迁相当复杂,要完全弄清楚,须看新近出版的《八道湾十一号》(黄乔生著,三联书店2020年6月版)一书。
此书并不是作为学术专著来写的,全以叙述的笔调展开,甚少论断;但其中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学术内涵,不但益人神智,也能促动人们对这座大宅门及其相关人物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分化周建人出走1919年日趋破落的绍兴新台门周家决定把整个台门卖掉,鲁迅的这个支也非得放弃故园、重新作出安排。
根据鲁迅的意见,三弟兄不分家,在北京买合适的大房子,把绍兴的全体人马统统迁来,全家在北京团聚。
于是全心全意“齐家”的鲁迅在1919年就大忙而特忙了:先是在北京忙着买房子并加以维修装饰,后是忙于回绍兴搬来全家。
这两件事都是非常辛苦的,《八道湾十一号》都有细致的介绍(详见第5~6页、第11~13页)。
家庭的主要责任在长子,同时他也能够指挥其他人;但鲁迅往往不但负责任,而且事必躬亲。
聚族而居的旧形态终结了,一变而为聚大家庭而居的新形态,鲁迅完全不考虑分家并各成小家庭(核心家庭)那样一种现代形态。
他似乎仍然恋旧。
鲁迅毫无私心,维持这样的大家庭,他的意思并不是来当家长做老爷的,相反,他想的是自己多作奉献,克己利人,彻底地尽到一个大家庭长子的责任。
按照鲁迅这样高尚的思路和风格,“齐家”理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事有大谬不然者。
单是高尚还远远不够。
首先,周建人没有安顿好,他在绍兴是当中学教师的,到了北京以后,原来的职业没有了,合适的工作一时找不到,只好在北大旁听一些课程,为未来作准备,同时从事生物学方面的译著,但离卖文为生的水准尚远。
这时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三先生生于1888年,到1919年,按老算法是32岁),且有妻小,却在大宅门里做一个吃闲饭的人,实在很不舒服;羽太信子常常指桑骂槐地打击他,甚至连老婆芳子也有点看不起他,心里很是窝火。
他一定要工作,稍后于1921年初秋去了上海进了商务印书馆,起初的岗位是校对,工资也不高,但他非常高兴,立刻就去了。
他在上海安顿下来以后,立即着手把老婆孩子接过去,但羽太芳子不肯去,她留恋八道湾阔绰的生活;后来完全闹僵,建人就在上海同过去的一个学生另组家庭。
八道湾大家庭开始发生分化了。
周建人率先独立,稍后又建立了他自己的核心家庭。
这样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乃是对鲁迅之关于大家庭顶层设计的挑战和否定。
鲁迅很爱护三弟,不反对他的选择,但他似乎也没有对自己的设计作出反思。
现在看得很清楚,周建人走出八道湾是非常准确而且明智的。
他后来更有了远大的发展,这同他的独立思考敢作敢为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先生的的思想特别是伦理观有新于鲁迅的地方,品德则大大高于周作人;他一向为人低调,埋头做事,遂得以终获高位,且能长寿。
周建人的出走,从某种意义上表明,勉强要维持一个传统悠久的大家庭,已经不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宜。
事实上鲁迅本人不久之后也愤怒地走出了八道湾。
鲁迅周作人绝交在八道湾十一号里,最是石破天惊的一大变故是二弟周作人向大哥发难,莫名其妙地写条子给“鲁迅先生”,说什么“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
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这“自重”二字分量很重,实际上是在批评哥哥不自重,在道德方面犯有重大的错失。
关于周氏兄弟闹翻的原因,当事人都避免直接谈起,于是有各种传说流行。
按照周建人和许广平的看法,根子在于经济问题。
主持家务的二媳妇羽太信子胡作非为,铺张浪费,胡乱花钱,造成家庭负债,受到家长鲁迅的批评和制约;但鲁迅规劝告诫没有多少效果,却引起羽太信子的反感,不让自己的孩子亲近鲁迅,说要让他冷清死。
这个女人别扭而恶毒。
由这样的人物当家,乃是鲁迅作出大家庭设计的又一败笔。
最后竟不免一败涂地。
鲁迅维持大家庭,要负总的责任,时时外出借钱;而主持家务的羽太信子却仍然像是一个暴发起来的新贵,花钱如流水,时时出现经济危机。
在先前鲁迅的设计中,没有深入考虑到主持家务的人选是否合适这个层,结果弄得吃力不讨好。
最后只有走向分裂。
黄乔生先生书中也认为周家分裂的根子是经济问题。
他强调地指出,因为这时周作人的收入业已超过了鲁迅,“周作人和他的妻子不能完全听命于鲁迅,他们不但有独立的愿望,而且有独立的可能”(第146页)。
这是很有道理的,有钱就任性,经济是基础啊。
羽太信子不愿意再有一个家长大哥来领导这个大家庭,不愿意有人管着她,这是能够理解的,那就提出分家各过各的日子吧;但这个日本女人却出一怪招,想借口道德问题把鲁迅搞臭甚至*。
这里的细节现在不大清楚,所可知者,在鲁迅走出八道湾以后再回去收取个人物品时遭到殴打。
《鲁迅日记》1924年6月11日载:“下午往八道湾取书及什物,比进西厢,启孟(按即周作人)及其妻突出骂詈殴打,又以电话招重久及张凤举、徐耀辰来,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救正之。
然终取书、器而出。
”从“罪状,多秽语”的提法看去,肯定涉及性的方面,羽太信子揭发鲁迅这方面有问题,周作人在绝交信中要求鲁迅“自重”,又特别具体地说到“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也分明指向鲁迅这方面的“前科”。
鲁迅一向住前院,也住过中院,平时并不大到周作人所住的后院去,但总有去的时候。
我以前有过一个推测,以为鲁迅到后院去得比较勤、且被信子称为有什么罪状的时段,同爱罗先珂一度住在后院客房相关,鲁迅常去后院同爱罗先珂闲谈(详见拙作《周氏兄弟之决裂与爱罗先珂》,《文艺报》2020年7月20日第7版),而羽太信子却借此捏造说鲁迅对她有什么意思。
这个女人的神经一向不是很正常,而周作人在实际生活中又一向以“昏”著称(参见拙作《周作人的致命伤——“昏”》,《上海鲁迅研究》2009秋之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9月版),二难并发,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没有结束的结局八道湾十一号在面临拆迁时,情况非常复杂,这里有一个名人故居保护的问题,涉及鲁迅,涉及周作人,而与此相关的各个方面——当下的居民、相关开发商、地方政府、文物专家、鲁迅专家、城市建设规划专家、周氏后裔、热心公共事务的人们……各有各的高论,各有各的道理。
鲁迅的独生子周海婴先生认为八道湾十一号宅是不值得保留的,他认为保护八道湾实际等于保护周作人的苦雨斋,这话听上去有点偏激,但也并非不可理解。
那时的报刊上议论纷纷,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热点。
对此黄乔生先生在本书第十八节“房产”和后记中有简明扼要的介绍。
当时有强调保护的,有认为拆掉拉倒的,其中的具体意见又有种种不同,调门的高低亦复层次丰富。
纷争甚久,最后到2020年,包容在三十五中之内的“周氏兄弟旧居”纪念馆形成,则无非是各种议论和力量反复博弈的最后成果。
到现在,尘埃似乎虽已落定,事情其实还远没有结束,黄乔生先生说得好:纪念馆设在校内,观众进出不便。
怎样解决维持教学秩序,保障安全与免费开放、服务社会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大问题。
读了黄先生这部大著以后,我当然也充满了期待,同时又深感八道湾十一号这个以前的热点将逐步冷去,“免费开放、服务社会”很可能只剩下一个美好的愿景。
但愿不会“门虽设而常关”才好。
黄著再版时,建议增加一幅三十五中的建筑示意图,以便去参观时不至于走弯路。
退一步说,其实只要想通了,先前的名人旧居是否保存也不是什么非常严重的问题。
事实上那些建筑物最后总是会慢慢变得荒芜或面目全非的。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久矣,我以前总以为它的主题是借自然界的恒久不变来反衬世事之变化太快;最近重读此诗,才知道它说的其实乃是名人故居未必都有条件保存,那么就让它按自己的命运去变化好了。
唐朝人也并没有在南京乌衣巷里挂什么“琅琊王氏故居”“陈郡谢氏纪念馆”一类铭牌,就那么眼看它成为寻常百姓之家,而这并不妨碍唐代乃是后人仰慕不已的盛世。
纸墨寿于金石,更寿于建筑。
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了黄著《八道湾十一号》,人们也就能够得到安慰和寄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