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实验报告
房产测绘实习报告

房产测绘实习报告
本次房产测绘实习工作,我通过实地测量、数据处理和相关软件操作等环节,全面了解了房产测绘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工作:
首先,我跟随导师进行了实地测量的实际操作。
通过使用测量仪器和设备,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获取建筑物的尺寸、形状和位置信息。
在实际操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测绘工作的细节和技巧,以及对准确性的要求。
其次,我参与了数据处理和绘图的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利用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图纸绘制和相关数据处理。
我熟悉了测绘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地将实地数据转化为精确的电子地图和平面图。
最后,我还参与了部分现场勘测和报告撰写工作。
通过实际参与,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房产测绘工作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报告撰写的要点和技巧,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通过本次实习,我不仅增加了实际操作的经验,还对房产测绘工作的流程和要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房产测绘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站仪测绘地形图实习报告

篇一:《地形图测绘实习实习报告模板》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形图测绘实习实习总结报告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实习总结报告实习名称地形图测绘实习姓名杨秋凤班级测绘122 学号2012210396谷双喜指导老师实习时间12月23日至12月29日评定成绩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制《地形图测绘实习》实习总结报告——2012210396杨秋凤一、实习目标巩固和复习《现代测量学》和《现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掌握测绘仪器(全站仪、水准仪等)和测绘成图软件Cass的基本操作。
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
学会团队协作和与人沟通的技巧。
二、实习内容1)计划与设备1.实验时数安排4学时,实验小组由4~5人组成。
水准仪1套,全站仪1套,木桩和小钉若干,水准尺一根、,小钢尺一个。
3.在实验场地选择一条闭合导线(3~4站),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
4.实验结束后,进行三角高程导线计算、碎部点计算并绘制图形,每人上交一份实验报告。
2)测区概况及外业数据采集测区概况水准测量与图根导线测量都在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内进行,由于学校整体建筑在低矮破碎的丘陵地形上,各点之间相对高程不大,这给水准测量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但就在进行图根导线测量的局部区域来说,测区内树木,灌木较多,通视情况一般,且多陡坎,沟渠的复杂地物,给我们并不熟练的图根导线测量带来了一定难度。
另外,由于测区位于校园主干道附近,且周围有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设施,导致测区内人流量较大,容易对实习中的人员和仪器造成干扰或者带来危险。
在实习过程中,荆州市区的天气状况以晴阴天为主,并且时常伴随着小到中雨,气温也一直在12--25度徘徊,这些,也都给测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外业数据采集图根控制测量确定测区范围、边界、地形、地物然后在测区选定由3~4个导线点组成的闭合导线,在各导线点打下木桩,钉上小钉标定点位,绘出导线略图。
1,四等水准测量(一)使用设备DS3水准仪,47、48水准尺一对,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薄,铅笔,计算器。
海洋测绘水深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海洋测绘水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操作流程,并了解水深测量归算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1月20日实验地点:某沿海水域三、实验器材1. 多波束测深系统2. 测深仪3. 控制船4. 辅助船只5.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原理水深测量是海洋测绘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采用声波测量原理。
声波在水中传播时,由于水的密度和声速的变化,能够准确测量出水深。
多波束测深系统通过发射声波,接收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根据声波往返时间计算出精确的水深数据。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多波束测深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 确认测深仪的校准状态。
- 准备实验记录表。
2. 定位与布设- 使用GPS定位系统确定实验区域的坐标。
- 在预定区域布设测线,并标记起点和终点。
3. 测深操作- 将多波束测深系统放置在控制船上,启动系统。
- 通过船上的导航系统控制测深系统沿预定测线进行测量。
- 在测量过程中,实时记录水深数据。
4. 数据处理- 将测得的水深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初步处理。
- 根据声速、水温、盐度等参数对水深数据进行修正。
- 将修正后的水深数据绘制成水下地形图。
5. 归算- 确定平均海水面和深度基准面。
- 对水深数据进行归算,得到实际水深。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深数据- 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成功获取了实验区域的水深数据。
- 数据显示,该区域水深变化较大,部分区域水深超过30米。
2. 水下地形图- 根据测得的水深数据,绘制了实验区域的水下地形图。
- 地形图清晰地展示了海底地貌特征,如浅滩、深沟等。
3. 归算结果- 通过归算,得到了实验区域的实际水深数据。
- 实际水深与测得水深基本吻合,说明实验结果可靠。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海洋测绘水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了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实验报告

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
实验目的:
通过红外光谱仪测定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掌握红外光谱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了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技能。
实验原理:
红外光谱是指物质在中红外区域(4000~400 cm-1)吸收较强的电磁辐射现象。
原因是物质的分子有特征的振动和转动,根据物质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的种类、数目、位置等,可以决定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实验步骤:
1. 预备试样:取少量苯甲酸放在倒吸玻管中,加入几滴碳酸钠溶液,振荡后置于干燥器中除去水分,再在有氧气气流中通置,直至试样无明显变化。
2. 红外光谱测量:将准备好的试样涂覆在透明窗口上,然后将窗口置于红外光谱仪中进行扫描测量,得到红外光谱图样。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可以看到光谱图的两个大峰分别位于1655 cm-1和1285 cm-1处。
其中,1655 cm-1处的吸收峰是苯甲酸中羧基的C=O伸缩振动峰,1285 cm-1处的峰是苯环的C-H弯曲振动峰。
从光谱图可以看到,这些谷间的距离和强度可以区分出相邻的分子结构,可以给出很有价值的结构信息和反应过程的研究信息。
结论:
通过测量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我们可以得到各特征谱带信息,从而判断其分子结构的不饱和度和含氧官能团等。
此外,基于对红外吸收峰的定量分析,可以对不同的物质起到对比鉴别的作用,有助于深入研究不同化合物在反应过程中的情况,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实验能力。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报告(1)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报告(1)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习并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知识和测绘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机构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二、实验原理机构运动简图是指将机构运动中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向简单地表示出来的图形。
在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时,需要掌握以下基本原理:1.各部分相对距离:该原理是指在机构运动中,各部分之间的距离是始终保持不变的。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需要准确地测量出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距离。
2.各部分的运动方向:该原理是指在机构运动中,各部分的运动是沿着特定的轨迹进行的。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需要准确知道各部分运动的轨迹,并标出各部分的运动方向。
三、实验器材1.机构模型2.测量工具(卡尺、游标卡尺、直尺等)3.绘图工具(铅笔、彩笔、三角板等)四、实验步骤1.根据机构模型,确定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距离,并用卡尺等工具进行测量,记录下来。
2.根据机构模型,确定各部分的运动轨迹,并用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记录下来。
3.根据测量结果,利用铅笔等绘图工具,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并标注出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距离和运动方向。
4.比较绘制结果与机构模型,检查是否符合机构运动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完成了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并获得了以下结论:1.机构运动简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距离和运动方向,为后续操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2.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需要准确地掌握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向,否则就会影响机构运动的正常进行。
六、实验总结机构运动简图是机构设计和运动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知识和测绘方法,增强了我们对机构运动规律和特点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测量和绘图技能的掌握,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探究机构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实验,我们将对机构运动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测绘实验报告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总结。
实验材料及方法。
1. 实验材料,测绘仪器、机构运动简图模型、实验记录表。
2. 实验方法,首先,我们准备好测绘仪器和机构运动简图模型,并将仪器校准至标准状态。
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工作。
在测绘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各个位置的坐标和角度,并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实验过程及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了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工作。
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我们获得了一系列准确的数据,并成功完成了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任务。
在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特点,这些结果将在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实验总结及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机构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在机构运动中,各个部件的位置和角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机构的整体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绘实验,我们成功地记录了这些变化,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结论。
1.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实验任务,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机构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 在测绘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各个位置的坐标和角度,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3. 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特点,这些结果对于理解机构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望。
在今后的实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机构运动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为机构运动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结语。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机构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实验经验。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为机构运动的研究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1.了解机构运动的构成和实现方式。
2.掌握简图测量相关理论和技能。
3.通过实践,加深对测绘实验的理解和对测绘数据处理的实际能力。
实验仪器:
1.机床
2.数控系统
3.光学显微镜
4.测量器具
实验原理:
机构运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机构构成的图形连续转动来传动动力和信号。
机构本身的转动存在收缩误差,需要进行简图测绘。
简图测绘的理论基础是通过测量角度和距离,精确绘制机构运动图形并进行数据处理。
在测绘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角度、确认测量基准点和注意测量工具的精度。
实验过程:
1.搭建机构并进行组成。
2.进行转动并进行测量。
3.采用光学显微镜对测量结果进行观察和校核。
4.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实验结果:
我们经过实验,测绘出机构运动图形,进行了数据处理并得出结果。
我们发现,由于测量时存在收缩误差,导致测量结果与理论值存在误差。
通过数据处理,我们发现误差范围较小,说明我们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都比较准确。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大家掌握了机构运动和简图测绘相关理论和技能,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并处理数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注意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的精度,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轴系结构测绘实验报告

轴系结构测绘实验报告摘要:轴系结构测绘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确定物体或系统的坐标轴方向和位置关系。
本实验报告介绍了轴系结构测绘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并详细描述了实验过程和结果。
通过本实验,我们能够掌握轴系结构测绘的基本技术,并应用于实际测绘工作中。
一、引言轴系结构测绘是一项重要的测绘实验,用于确定物体或系统的坐标轴方向和位置关系。
该实验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工程测量、机械设计和建筑规划。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轴系结构测绘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并展示实验结果。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 理解轴系结构测绘的原理和概念。
2. 学习使用测绘仪器和工具进行轴系结构测量。
3. 掌握测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技巧。
三、实验原理轴系结构测绘的原理基于坐标轴的确定和位置关系的测量。
常用的测绘方法包括:1. 方位角和倾斜角法:通过测量方位角和倾斜角来确定物体或系统的坐标轴方向。
2. 垂直测量法:通过测量垂直线的长度和角度来确定物体或系统的坐标轴位置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测绘仪器和工具,如测角仪、测距仪、经纬仪等。
2. 设置测量基准点,并确定参考方向。
3.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方位角和倾斜角法或垂直测量法。
4. 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数据并标记测点。
5.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坐标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
6. 绘制测绘图纸或报告,展示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绘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目标物体的坐标轴方向和位置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了测绘图纸或报告,并说明了各个坐标轴的方向和相对位置。
六、实验总结轴系结构测绘实验是一项重要的测绘技术,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轴系结构测绘的原理和步骤。
通过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成功确定了目标物体的坐标轴方向和位置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轴系结构测绘方法在确定物体或系统坐标轴的方向和位置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实验的成功得益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仪器的正确使用。
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报告1.引言本实验旨在通过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实验,加深对测绘程序设计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的理解。
在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测绘程序设计工具,结合实际测绘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背景、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中的收获与体会。
2.实验背景测绘程序设计是测绘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对大量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地理信息的精确描述与快速获取。
测绘程序设计的基础是计算机编程和地理测量学知识,因此对编程基础和地理测量学的了解是进行测绘程序设计的前提。
为了培养学生对测绘程序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实验将通过设计测绘程序,实现对实际测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进一步了解测绘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3.实验过程3.1 实验准备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工具和材料:•计算机•测绘软件•实验数据3.2 实验步骤1.下载并安装测绘软件,根据官方提供的安装指南完成软件的安装。
2.运行测绘软件,新建一个项目,在项目中导入实验数据。
3.使用测绘软件提供的分析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
4.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测绘程序,实现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5.在测绘软件中运行测绘程序,获取处理后的数据。
6.根据实验要求,将处理后的数据可视化展示。
7.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3.3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确保测绘软件和测绘程序的兼容性,避免出现兼容性问题导致实验失败。
•仔细阅读实验要求,确保程序设计符合要求并能够正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注意数据质量和精度,对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校验。
4.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要求,我们设计了一个测绘程序,用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经过运行程序并在测绘软件中查看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处理后的数据结果清晰可见。
•分析结果准确,符合实验要求和设计要求。
地貌的测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地貌测绘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观测和测量,了解地貌形态的基本特征,掌握地貌测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地形图绘制、地貌要素识别、高程测量等,从而提高对地貌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及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省XX市XX山脉三、实验内容1. 地貌观察- 对实验区域的地貌类型进行初步识别,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谷等。
- 观察地貌要素,如山脊、山谷、陡坡、缓坡、鞍部等。
- 记录地貌要素的位置、形态、走向等特征。
2. 地形图绘制- 使用全站仪或GPS设备,对实验区域进行实地测量。
-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地形图,标注地貌要素。
- 绘制比例尺、方向标、图例等。
3. 高程测量- 使用水准仪,对实验区域进行高程测量。
- 记录高程数据,绘制高程等高线。
- 分析高程变化规律,识别地貌特征。
4. 地貌要素分析- 分析地貌要素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 结合实验数据和地貌学知识,解释地貌现象。
四、实验过程1. 地貌观察- 组成实验小组,明确分工。
- 选择观测点,对地貌类型进行识别。
- 使用望远镜等工具,观察地貌要素的形态和走向。
- 记录观测结果,包括地貌类型、要素名称、位置、形态等。
2. 地形图绘制- 使用全站仪或GPS设备,对观测点进行测量。
- 将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绘制地形图。
- 标注地貌要素,绘制比例尺、方向标、图例等。
3. 高程测量- 使用水准仪,对实验区域进行高程测量。
- 记录高程数据,绘制高程等高线。
- 分析高程变化规律,识别地貌特征。
4. 地貌要素分析- 结合实验数据和地貌学知识,分析地貌要素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 解释地貌现象,如山脊的形成原因、山谷的发育过程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貌类型- 实验区域以山地地貌为主,次为丘陵地貌。
- 山地地貌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岩性构成,地势陡峭,山脊明显。
- 丘陵地貌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地势相对平缓,坡度较小。
组合体测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组合体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际测量的操作技能。
3.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组合体测绘是指对由多个基本体组合而成的复杂几何体进行测量和绘图的过程。
实验中主要运用点到点测距、角度测量和几何关系计算等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测量和计算,最终得到组合体的三维尺寸和形状。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全站仪2. 水准仪3. 测量尺4. 绘图板5. 绘图工具6. 计算机及绘图软件四、实验步骤1. 现场踏勘:对实验场地进行初步观察,了解组合体的结构特点,确定测量方案。
2. 测量仪器准备:检查仪器是否完好,确保测量精度。
3. 测站选择:根据组合体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站位置,确保测站之间视线无遮挡。
4. 测量数据采集:- 使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 使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记录高程数据。
- 使用测量尺进行局部距离测量,补充全站仪数据。
5. 数据处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消除误差。
- 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计算组合体的各个尺寸。
6. 绘图:-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
- 利用绘图软件,绘制组合体的三维模型。
7. 实验总结:- 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总结实验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测量数据:- 通过实验,得到了组合体的各个尺寸,包括长、宽、高、角度等。
- 测量数据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结果可靠。
2. 绘图结果:-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了组合体的三视图和三维模型。
- 图形清晰,尺寸准确,符合实验要求。
3. 实验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仪器误差、数据采集误差等。
- 通过分析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提高了实验精度。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完成了组合体测绘任务,掌握了组合体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绘倾斜监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倾斜监测技术,验证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精度和效率,并探讨其适用性。
二、实验背景随着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多角度影像数据,结合自动实景三维建模和三维模型立体量测技术,实现免外业调绘的高精度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与传统航测方法相比,无人机倾斜摄影具有机动灵活、作业高效迅速、可高频监测关键区域以及成本低廉等特点。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青岛市高新区沟角村地形图- 无人机倾斜摄影数据- 自动实景三维建模软件- 三维模型立体量测软件2. 实验设备:- 四旋翼无人机- SONY 7R 微单相机(2台,倾斜摄影;1台,垂直摄影)- GPS 定位设备四、实验方法1. 数据采集:- 利用无人机搭载 SONY 7R 微单相机进行倾斜摄影,获取多角度影像数据。
- 利用 SONY 7R 微单相机进行垂直摄影,获取地物顶面纹理。
2. 数据处理:- 利用自动实景三维建模软件对倾斜摄影数据进行分析,生成三维模型。
- 利用三维模型立体量测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立体量测,获取地形高程数据。
3. 精度分析:- 对实验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的精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采集结果:- 实验共采集了 630 张影像,覆盖整个测区。
- 倾斜摄影影像数据重叠度分别为 80% 和 75%,垂直摄影影像数据重叠度为100%。
2. 数据处理结果:- 利用自动实景三维建模软件,成功生成三维模型。
- 利用三维模型立体量测软件,获取了地形高程数据。
3. 精度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的平面精度优于1:5000,高程精度优于 12cm。
- 与传统航测方法相比,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的精度提高了近 40%。
六、结论1.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快速、高效、低成本地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
冲压模测绘实验报告

冲压模测绘实验报告通过冲压模测绘实验,了解冲压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掌握基本的冲压模设计要求和操作技巧。
实验装置和材料:实验装置:冲压模测绘实验装置、示教器等实验材料:薄钢板、螺栓、螺母等实验步骤:1. 准备好实验装置和材料,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2. 通过示教器对冲压模进行测绘。
示教器将模具上下移动、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将模具的形状和轮廓测量并记录下来。
3. 根据测绘结果,进行冲压模的设计。
根据实际需求和要求,确定冲压模的结构和相应的参数。
4. 组装冲压模。
根据设计要求,将各个部件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装,并确保组装的正确性和紧固度。
5. 进行冲压模的试模。
将冲压模安装到冲床上,并进行试模操作。
通过试模操作,检验冲压模的设计和组装是否符合要求,及时调整和修正问题。
6. 检查试模结果。
检查冲压件的质量和精度,如存在问题,则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7. 完成试模操作后,对冲压模进行清洁和保养,保证其长期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冲压模测绘实验,我们了解了冲压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了基本的冲压模设计要求和操作技巧。
在试模操作中,我们观察到冲压模的组装紧固度对冲压件的质量和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组装过松或过紧,都会导致冲压件的尺寸不正确或出现变形等问题。
因此,在组装冲压模时,需要注意各个部件的紧固度,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另外,冲压模的清洁和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清洁冲压模的工作面和零件,可以避免因积累的杂质而导致冲压件的质量不稳定;定期检查冲压模的各个部件和连接件,及时发现并修复存在的问题,可以延长冲压模的使用寿命。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冲压模测绘实验,我们掌握了冲压模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了解了冲压模的组装和操作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正。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实验中还强调了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减速器测绘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减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减速器零部件的拆装、测绘方法;3. 提高机械制图和测量技能;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减速器是一种常用的机械传动装置,主要用于降低转速、增大扭矩。
本实验以齿轮减速器为例,通过拆装、测绘减速器零部件,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减速器、扳手、螺丝刀、测量工具(游标卡尺、钢直尺等)、绘图工具(铅笔、橡皮、圆规等);2. 实验材料:绘图纸、白纸、胶带。
四、实验步骤1. 减速器外观观察:观察减速器整体结构,了解其组成部分和功能;2. 减速器拆装:按照拆卸顺序,将减速器拆成各个零部件;3. 零部件测绘:(1)绘制装配示意图:根据拆卸过程,绘制减速器装配示意图,标注各零部件名称和装配关系;(2)测量尺寸:使用游标卡尺、钢直尺等测量工具,对各个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记录数据;(3)绘制零件草图:根据装配示意图和测量数据,绘制各个零件草图;(4)绘制零件图:根据零件草图,绘制各个零件图,标注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等;4. 绘制装配图:根据装配示意图和零件图,绘制减速器装配图,标注装配关系和尺寸;5. 实验总结: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减速器外观观察:减速器主要由箱体、输入轴、输出轴、齿轮、轴承等零部件组成。
输入轴通过皮带轮与电动机连接,输出轴带动负载工作。
齿轮减速器通过齿轮啮合,实现减速、增扭的目的;2. 减速器拆装:根据拆卸顺序,成功拆装减速器,并了解各个零部件的装配关系;3. 零部件测绘:(1)装配示意图:根据拆卸过程,绘制了减速器装配示意图,标注了各零部件名称和装配关系;(2)测量尺寸:对各个零部件进行了尺寸测量,记录了数据;(3)绘制零件草图:根据装配示意图和测量数据,绘制了各个零件草图;(4)绘制零件图:根据零件草图,绘制了各个零件图,标注了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等;(5)绘制装配图:根据装配示意图和零件图,绘制了减速器装配图,标注了装配关系和尺寸;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减速器测绘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机械制图和测量技能。
测绘测量实验

根据方格网结构,再利用经纬仪及钢尺分别测设得另外两个边角点的位置。 在各轴线上利用钢尺可以定出其他轴线点的位置。 . 检查测设结果精度: 长度(边长及对角线长度) 角度(各正交轴线之间的角度) 填写实验报告 重点内容:如何根据设计建筑物分布形态及已知条件选择合适测设方案。
对中及整平
在地面选一固定点钉木桩,桩顶钉一小钉(或打一十字交叉线)作为测站点;支好脚架;将经纬仪立于脚架上旋紧中心连接螺旋;调三脚架并通过光学对中器尽量使仪器中心对准地面测站点。 略松架腿伸缩固定螺旋,调整架腿高度,使圆水准器中气泡居中,旋紧架腿伸缩固定螺旋。 利用管水准器调平经纬仪。反复调节,使管水准器在任意方向上均居中。
(3)计算 1)精度评定 高差闭合差计算 闭合导线: 附合导线: 允许闭合差: 2)平差处理及水准点高程计算 改正数 高程: (5)报告编写
实验三 经纬仪认识及操作
二、目的与要求
了解经纬仪主要部件的作用和用法。 练习经纬仪的对中和整平。 掌握度盘读数方法
实验五 视距测量
三、实验步骤 1. 安置仪器 在测站安置经纬仪,对中调平,量仪器高 。 2. 瞄准并消除视差 盘左瞄准目标点的视距尺,调节目镜对光螺旋使十字丝清晰,调节物镜对光螺旋使尺像清晰,消除视差,调节望远镜微动螺旋使视距丝在尺像范围内。 3. 观测读数 读取视距丝读数,求尺间隔 ;读中丝读数 及竖盘读数 ,并计算竖直角 4. 水平距离及高差计算 水平距离: 高差:
实验六 建筑物定位测量
实验内容 利用导线点和建筑物的设计坐标进行测设数据的计算,并在实地进行建筑物的定位。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建筑物定位的工作程序。 建筑物主轴线交点处各角度与已知角值之差不大于30〞。 对角线长度及轴线交点间距离与设计尺寸比较,相对误差不大于1/5000。
海洋测绘水深测量实验报告船的形状设计

海洋测绘水深测量实验报告船的形状设计实验报告:引言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种适合进行海洋测绘水深测量的船的形状。
水深测量是海洋测绘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海底地形的准确测量具有关键作用。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选择的船的形状设计以及其优势。
设计目标
设计一个船的形状,使其能够在进行水深测量时具备
提供稳定平衡的测量平台,以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具备良好的操纵性和机动性,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
最大化降低测量误差,尽量减少扰动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提供足够的载荷能力,以容纳所需的测量设备和工作人员。
具备抗风浪、耐腐蚀和耐久性,以确保长期海上操作的可靠性。
船的形状设计
基于以上设计目标,我们选择采用
船体采用双体或者多体结构,以增加船体的稳定性和测量平台的平衡性。
这种设计能够减小船体在海浪中的倾斜幅度,降低因倾斜引起的水深测量误差。
船的底部采用V型设计,以提高船舶的操纵性和行驶稳定性。
这种形状可以减小对测量设备的振动影响,提供更加平滑的测量环境。
船体的前部和后部采用抛物线形状,以减小船体在波浪中的阻力,提高机动性和速度。
船体材料选用耐腐蚀性强的复合材料或者不锈钢,以延长船体的
使用寿命,并保证在恶劣海洋环境下的可靠性。
船体底部设计具有适当的防污措施,以减少藻类、贝壳等生物的附着,减小水动力学扰动。
结论
通过以上的船的形状设计,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海洋测绘水深测量的需求。
该设计提供了一个稳定平衡的测量平台,具备良好的操纵性和机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测量误差。
采用耐腐蚀材料和防污设计,确保船体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磁场的测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在磁场测量中的应用。
2. 学习使用霍尔效应法测量磁场强度。
3. 测绘载流圆线圈和亥姆霍兹线圈在轴线上的磁场分布。
4. 验证磁场的叠加原理。
二、实验原理1. 毕奥-萨伐尔定律:载流线圈在空间某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与电流、线圈半径及该点到线圈中心的距离有关。
2. 霍尔效应法:利用霍尔元件在磁场中产生霍尔电压,通过测量霍尔电压的大小来计算磁场强度。
三、实验仪器1. 圆线圈和亥姆霍兹线圈实验平台,台面上有等距离1.0cm间隔的网格线。
2. 高灵敏度三位半数字式毫特斯拉计、三位半数字式电流表及直流稳流电源组合仪一台。
3. 传感器探头:由2只配对的95A型集成霍尔传感器(传感器面积4mmx 3mmx2mm)与探头盒组成。
4. 不锈钢直尺(30cm)、铝合金靠尺。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将圆线圈和亥姆霍兹线圈固定在实验平台上,确保线圈与平台平行。
2. 测量载流圆线圈磁场:a. 调节直流稳流电源,使圆线圈中通过一定电流。
b. 将霍尔传感器放置在圆线圈轴线上,记录传感器在不同位置处的磁场强度。
c. 重复步骤b,测量多个位置处的磁场强度,绘制磁场分布曲线。
3. 测量亥姆霍兹线圈磁场:a. 调节直流稳流电源,使亥姆霍兹线圈中通过一定电流。
b. 将霍尔传感器放置在亥姆霍兹线圈轴线上,记录传感器在不同位置处的磁场强度。
c. 重复步骤b,测量多个位置处的磁场强度,绘制磁场分布曲线。
4. 验证磁场叠加原理:a. 将两个圆线圈和亥姆霍兹线圈分别放置在实验平台上,分别测量它们产生的磁场。
b. 将三个线圈同时放置在实验平台上,测量它们共同产生的磁场。
c. 比较步骤a和b的测量结果,验证磁场叠加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载流圆线圈磁场分布:实验结果显示,载流圆线圈在轴线上的磁场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磁场分布呈现对称性。
2. 亥姆霍兹线圈磁场分布:实验结果显示,亥姆霍兹线圈在轴线上的磁场分布较为均匀,且磁场强度在轴线中点处达到最大值。
变形惯性测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变形惯性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利用惯性测量单元(IMU)进行变形监测的操作步骤。
3.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变形惯性测绘技术的精度和适用性。
二、实验原理变形惯性测绘技术是一种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角速度和姿态变化,实现对物体变形的实时监测。
实验中,IMU固定于待测物体上,记录其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角速度和姿态变化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物体的变形信息。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惯性测量单元(IMU)2. 数据采集器3. 计算机4. 数据处理软件四、实验步骤1. 将IMU固定于待测物体上,确保其稳定可靠。
2. 启动数据采集器,记录IMU的加速度、角速度和姿态变化数据。
3. 对待测物体进行变形操作,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4. 实时观察IMU的测量数据,分析物体变形过程中的加速度、角速度和姿态变化。
5. 将实验数据导入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6. 评估变形惯性测绘技术的精度和适用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IMU成功记录了待测物体变形过程中的加速度、角速度和姿态变化数据。
2. 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得到了物体变形过程中的变形曲线,如图1所示。
3. 对比实验数据与实际变形情况,变形惯性测绘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六、结论1. 变形惯性测绘技术是一种基于IMU的测量方法,具有实时监测、精度高、适用性强等优点。
2. 实验结果表明,变形惯性测绘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物体变形,为工程、地质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IMU的固定方式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应确保IMU稳定可靠。
2. 数据处理软件的选择和参数设置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设置。
3. 变形惯性测绘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精度和适用性,提高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效果。
八、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 变形惯性测绘技术[J]. 测绘学报,2018,47(2):123-128.[2] 王五,赵六. 基于IMU的变形监测技术研究[J]. 工程测量,2019,35(4):45-50.[3] 刘七,陈八. 惯性测量单元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 测绘通报,2020,49(1):88-92.。
机构测绘实验报告心得

一、前言本次机构测绘实验是我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机构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以及测绘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
二、实验目的与内容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 熟悉机构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2. 掌握机构测绘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3. 学会运用测量工具,对机构进行精确测量;4. 通过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1. 机构简图的绘制;2. 机构运动分析;3.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4. 机构测绘与测量。
三、实验过程与心得1. 机构简图的绘制在绘制机构简图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正确理解机构的基本类型和结构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典型机构的观察和分析,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绘制机构简图。
在绘制过程中,我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机构的运动规律,确保简图正确反映机构运动过程;(2)遵循绘制规范,保持图形清晰、美观;(3)标注机构各部分名称、尺寸和比例。
2. 机构运动分析通过对机构运动的分析,我了解到机构各部分之间的运动关系,以及机构运动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
在分析过程中,我学会了以下方法:(1)运用运动学原理,分析机构各部分之间的速度、加速度关系;(2)运用动力学原理,分析机构受力情况,计算受力大小;(3)运用能量守恒原理,分析机构能量转换过程。
3.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自由度是评价机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计算机构自由度的过程中,我掌握了以下方法:(1)运用运动副数量和类型,计算机构自由度;(2)分析机构运动过程,确定机构运动副的约束关系;(3)运用自由度公式,计算机构自由度。
4. 机构测绘与测量在机构测绘与测量过程中,我学会了以下技巧:(1)正确选择测量工具,确保测量精度;(2)运用测量方法,对机构各部分进行精确测量;(3)记录测量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四、实验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收获颇丰: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2. 学会了机构测绘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光学零部件测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及其测量方法;2. 掌握光学零部件的测绘原理和操作技能;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测量精度。
二、实验原理光学零部件测绘是光学实验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光学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尺寸、位置关系等进行测量。
本实验采用坐标测量机(CMM)进行测量,其原理是基于光栅尺的细分技术,通过将被测物体放置在CMM的工作台上,利用激光束对物体表面进行扫描,获取物体的三维坐标数据,进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器材1. 坐标测量机(CMM);2. 光学零部件(如透镜、棱镜等);3. 工作台;4. 测量软件;5. 计算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安装坐标测量机,调整光栅尺,确保其精度;2. 将光学零部件放置在工作台上,确保其稳定;3. 打开测量软件,设置测量参数,如测量范围、分辨率等;4. 利用激光束对光学零部件进行扫描,获取三维坐标数据;5. 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光学零部件的几何图形;6. 对比实际尺寸和测量结果,计算测量误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坐标测量机对光学零部件进行测量,获取了其三维坐标数据;2. 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了光学零部件的几何图形;3. 对比实际尺寸和测量结果,计算了测量误差。
实验结果表明,坐标测量机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能够满足光学零部件的测绘需求。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1. 光栅尺的安装和调整:确保光栅尺的精度,避免测量误差;2. 光学零部件的放置:确保其稳定,避免因振动导致的测量误差;3. 测量参数的设置: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测量参数,提高测量精度;4. 数据处理和分析:正确处理测量数据,避免因数据处理不当导致的误差。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坐标测量机对光学零部件进行测绘,验证了其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光学零部件的测绘原理和操作技能,为后续光学实验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提高测量精度,为光学设计、制造和检测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
变形监测与沉陷工程
实验报告
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
班级:测绘工程13-2班
姓名:特列克
实验一岩体内部移动变形监测演示试验
一、实验内容
1.了解岩体内部移动变形监测系统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2.观看教师演示岩体内部观测站的建立过程和监测方法;
3.练习钻孔测斜仪、钻孔伸长仪各部件的连接、测量和读数。
二、实验要求
通过该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岩体内部移动变形监测站的建立方法,了解岩体内部移动变形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监测方法。
1.每个学生必须在实习前熟悉实习内容;
2.在实习过程中,注意观察教师讲解,了解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其操作顺序和测试方法;每小组进行2个测点的测量练习;
3.钻孔伸长仪测量,要求同点两次测量误差限制在±1.5mm以内;
4.钻孔测斜仪测量,要求每次测量2次,即A+B+方向和A-B-方向同槽倒转180°测量,注意首测顺槽方向及各点测量位置,A+A-观测数值绝对值应小于±100;
5.传感器与电缆连接后,必须使接口旋紧,确保传感器在下放中的安全。
三、实习步骤
1. 教师演示岩体内部移动变形监测站的建立过程;认识和了解岩体内部移动变形监测系统各组成部分仪器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1.1 系统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