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及其抗肿瘤研究进展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62期 61·综述·0 引言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具备活性较高、药物疗效稳定、毒副作用较小、用量较少等特征,对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病症、记忆力减退、精神性失常、高血压与某些心血管、代谢性病症具备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具备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肿瘤化疗技术得到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生存的时间显著性延长,尤其针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疾病患者治疗,能够缺德明显的治疗效果[1]。
药学人员与肿瘤学人员能够深刻的认识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能够由肿瘤发生的发展机制获得新突破性进展效果。
并且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发展能够让肿瘤本质进行阐述,大规模的快速进行筛选、组合化学以及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能够加速药物开发的进程。
抗肿瘤药物由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往针对性机制多环节作用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进行发展,国内外所着重关注抗肿瘤作用新的靶点和相应新型抗肿瘤药物、手段为:通过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作为靶点,主要是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转移酶抑制剂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剂等。
减少癌细胞的脱落、黏附、基底膜的降解、抗转移药物等。
促使恶性细胞往成熟分化。
增强放疗与化疗的治疗效果。
提高或者调解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生物反应调节剂。
1 抗肿瘤多肽药物特征与优势多肽属于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化合物,属于蛋白质水解中间的产物,常会通过10至100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
并且广泛的存在生物体当中,也是组成蛋白质结构的片段,属于蛋白质发挥作用活性集团,也是机体进行代谢与调控的重要物质。
多肽分子的结构相对简单、种类繁多、容易得到改进,性质也相对稳定,属于纳米器件理想构造的单元。
经过分子内部或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组成多肽奈米管。
多肽分子是药物与基因载体的材料,由于特殊结构、生物相容性与靶向穿透性,得到关注。
多肽属于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转运的效率相对较高,且毒性较低,对所载物质大小没有显著限制,不会引发炎症性反应,也能够有效的控制进入细胞物质量特征,所以药物在转运的领域当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药学研究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王淑静ꎬ刘欢ꎬ赵建凯ꎬ任爽ꎬ孙薇薇ꎬ张文君ꎬ张家宁ꎬ张寒(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ꎬ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肿瘤是世界医学的难题ꎬ寻找高效㊁低毒㊁易得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ꎮ在众多种类的抗肿瘤药物中ꎬ小分子多肽类药物以其分子量小㊁靶向性强㊁活性高㊁毒性弱㊁易于穿膜吸收等特点在抗肿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关注ꎮ小分子多肽具有抗肿瘤机制的多样性和合成的准确性及便利性ꎬ其不同功能片段可被融合使用ꎬ以增强其作用的靶向性㊁高效性ꎮ本文从多肽药物的不同抗肿瘤机制入手ꎬ分别对促凋亡多肽㊁免疫疗法多肽以及融合多肽抗肿瘤作用机制和活性研究做了简要概述ꎬ为多肽靶向㊁高效抗肿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ꎮ关键词:抗肿瘤ꎻ细胞凋亡ꎻ融合多肽ꎻ免疫治疗中图分类号:R979.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16)12-0717-004doi:10.13506/j.cnki.jpr.2016.12.010Researchprogressandmechanismofanti-tumorpeptidesdrugsWANGShujingꎬLIUHuanꎬZHAOJiankaiꎬRENShuangꎬSUNWeiweiꎬZHANGWenjunꎬZHANGJianingꎬZHANGHan(SchoolofPharmacyꎬHarbinUniversityofCommerceꎬHarbin150076ꎬChina)Abstract:Cancerisakindofmalignantdiseasewhichisadifficultproblemintheworld.Atpresentꎬmanyclinicaltherapyanddrugsareunabletoavoidthedrawbackssuchaspoortargetingꎬstrongsideeffectsanddrugresistance.Itisim ̄portanttolookforanti-tumordrugswhicharehigheffectiveꎬlowtoxicandeasilyavailable.Peptidesstandoutbecauseoftheirfeaturesinmanykindsofanti-tumordrugsꎬthatdependsontheirsmallmolecularweightꎬstrongtargetingꎬhighactivi ̄tyꎬlowtoxicityꎬeasytowearmembraneandsoon.Peptideshavegetextensiveattentionintheanti-tumorexperimentalstudyandclinicalapplication.Thispaperclassifiedanti-tumorpeptidesaccordingtothemechanismandsourcesꎬrespectivelyin ̄troducedapoptosis-promotingpeptidesꎬimmunotherapiedpeptidesꎬfusionalpeptidesandotherpeptidesꎬinthehopeofpro ̄vidingreferenceforscreeningꎬclassifyingandstudyinganti-tumorpeptide.Keywords:Anti-tumorꎻCellapoptosisꎻFusionpeptidesꎻImmunotherapy㊀㊀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ꎬ是世界医学的难题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疗法及药物均难以避免靶向性弱㊁副作用强㊁耐药性频发等弊端ꎬ寻找高效㊁低毒㊁易得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ꎮ根据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恶性肿瘤登记资料显示ꎬ近几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1]ꎬ寻找安全㊁有效的抗肿瘤药物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ꎮ多肽类药物凭借其靶向性㊁安全性㊁特异性ꎬ使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制中受到关注ꎬ不同的多肽药物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ꎬ其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㊁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直接抗肿瘤作用ꎬ也可以通过增强和激发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㊁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达到间接的抗肿瘤作用ꎬ而且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和特异性ꎬ也可以实现多肽改造和融合ꎬ实现多肽的高效㊁靶向㊁特异的抗肿瘤作用ꎮ1㊀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抗肿瘤多肽肿瘤的发生不但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有关ꎬ也与细胞的凋亡异常有关ꎮ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目前药物最重要及最普遍的抗肿瘤机制之一[2]ꎮ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实现抗肿瘤作用的多肽来源多种多样ꎬ最常见的有从动植物㊁微生物中提取的多肽㊁生物及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多肽[3]ꎮ1.1㊀提取分离获得的促凋亡抗肿瘤多肽㊀海洋生物是抗肿瘤多肽的重要来源ꎬ目前已分离出300多种环肽类化合物[4]ꎮ膜海鞘素类环状缩肽是从加勒比海的被囊动物Tri ̄didemnumsolchrm中分离出来一组多肽化合物ꎬ经研究证实其具有细胞毒活性ꎬ尤其是膜海鞘素B(didemninB)的体内㊀基金项目: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No.YJSCX2015-394HSD)ꎻ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基金资助(No.2016RQQXJ095)㊀作者简介:王淑静ꎬ女ꎬ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肿瘤药理ꎬE-mail:misswsj@163.com筛选结果证明其具有强烈的抗B16黑色素瘤和抗P388白血病活性ꎬ浓度ȡ100nmol L-1时可诱导HL-60肿瘤细胞的迅速凋亡ꎬ并可促进许多转化细胞的凋亡ꎬ是首个进入美国临床研究的海洋天然产物ꎬ临床试验结果表明didemninB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抑制作用[5]ꎮAplidine是didemninB的类似物ꎬ结构的简单改变使这种环缩肽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降低ꎬ诱导凋亡的活性却增强ꎬ成为研究新宠[6]ꎮ1.2㊀生物及化学合成的促凋亡抗肿瘤多肽㊀近年来发现很多机体自身存在的蛋白具有抗肿瘤作用ꎬ可采用生物或化学合成方法得到机制清楚㊁靶向性强的抗肿瘤多肽类药物[7]ꎮIAP是肿瘤细胞中凋亡抑制蛋白ꎬ通过与Caspase3㊁Caspase7㊁Caspase9结合来抑制细胞凋亡ꎮ线粒体来源的半胱氨酸水解酶激活剂/低等电点IAP结合蛋白(Smac/DIABLO)ꎬ是一种线粒体促凋亡蛋白ꎬ能够竞争性抑制IAPsꎬ诱导肿瘤细胞走向凋亡[8]ꎮSamc/DIABLO在体细胞中普遍表达ꎬ但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却显著降低ꎬGuo等[9]通过合成具有AVPI(Ala-Val-Pro-Ile)结构的多肽即smac类似物ꎬ体外实验发现smac短肽能够穿透细胞膜ꎬ从而发挥对肿瘤的促进凋亡作用ꎮ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促凋亡蛋白是Bcl-2家族ꎬ其促凋亡分子存在BH1㊁BH2㊁BH3㊁BH4结构域ꎬ从促凋亡蛋白中提取的BH3多肽前景被一度看好ꎬ但由于其易被酶降解且难以跨膜等弊端ꎬ促使固相肽合成方法得到的BH3应用更为广泛ꎬ人工合成的BH3构象稳定ꎬ能抵御酶的降解ꎬ还能与靶蛋白特异结合从而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10]ꎮ2㊀具有免疫治疗的抗肿瘤多肽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体细胞突变引起的ꎬ突变的肿瘤在机体被识别为外来物质ꎮ由于肿瘤诱导的机体免疫力低下ꎬ肿瘤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反应[11]ꎮ肿瘤的免疫治疗是运用免疫学原理及方法ꎬ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ꎬ提高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ꎬ增强和激发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ꎬ协同免疫系统抑制或杀伤肿瘤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方法[12]ꎮ为了开发出个体化的癌症疗法ꎬ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调查个体对癌症产生的免疫反应ꎬ以寻找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途径[13]ꎮ2.1㊀靶向免疫细胞的多肽㊀免疫治疗首先要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ꎬ恢复机体正常免疫应答ꎮ检查点阻断(checkpointblockade)是一种利用免疫反应来治疗肿瘤的强大新策略[14]ꎮ在许多个体中ꎬ免疫抑制受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调节ꎬ这是两个在T细胞表面表达的免疫负调节受体ꎬ肿瘤细胞表面存在某种抗原ꎬ为特异性结合这两种免疫因子的配体ꎬ结合后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ꎬ从而逃脱了免疫反应[15]ꎮ研究者通过靶向CTLA-4/PD-1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检查点阻断)ꎬ阻断PD-1/PD-L1的结合ꎬ发现可以通过抗PD-1㊁抗CTLA-4的治疗而重新激活T细胞ꎬ从而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16]ꎮ2.2㊀提高免疫原性多肽㊀免疫治疗的第二个重点是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ꎬ增强免疫系统对其的识别ꎮ研究发现ꎬ肿瘤中并不是所有突变基因都能导致其抗原性ꎬ因此提取并筛选突变抗原成为研究者们的首要工作[17]ꎮ由于人类肿瘤蕴含了大量体细胞突变ꎬ如果一种多肽存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Ⅰ(MHCⅠ)突变ꎬ就会被当做外来抗原而产生免疫反应ꎮ最近研究表明ꎬ突变肽可以成为T细胞表位ꎬ然而这种突变被描述的非常少ꎬ因为突变表位的筛选非常困难ꎬ需要识别抗原库并进行外显子测序[18]ꎮMahesh等[19]将全外显子组序列分析技术与质谱技术联合使用ꎬ来识别两种广泛应用的小鼠肿瘤模型中的抗原决定簇ꎮ首先利用免疫沉淀反应将小鼠结肠癌细胞(MC-38)和小鼠前列腺癌(TRAMP-C1)肿瘤细胞具有抗原性的多肽分离并提取ꎬ然后测量其RNA序列ꎬ经比较分析ꎬMC-38中筛选出外显子突变的多肽28439种ꎬ进一步分析其编码突变ꎬ预测出1290种与MHCⅠ相关的突变肽ꎬ接着用MS鉴定ꎬ有7种多肽经光谱确认为存在MHCⅠ基因ꎮ通过分析这7种多肽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的IC50值以及突变位点ꎬ预测出可在机体内引起T细胞免疫应答的突变肽有2种:Reps1和Adpgkꎮ经过体内实验验证两种多肽确实引起机体免疫应答ꎬ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脾脏中CD8显著增多的现象ꎮ另有研究者通过生物信息学电脑模拟并分析所有错义突变基因ꎬ分析基因与T细胞表面抗体的亲和度以初步筛选突变基因ꎮ2.3㊀免疫增强多肽㊀免疫治疗的另一重点是增加免疫细胞㊁免疫因子活性ꎬ提升免疫应答的强度ꎬ从而特异㊁迅速杀伤肿瘤ꎮ目前肿瘤疫苗的研究激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20]ꎮ肿瘤特异性疫苗加上相应的免疫佐剂能显著提高肿瘤疫苗的疗效ꎮ这种免疫佐剂即Hp91ꎬ是从HMGB1的Bbox区提取的短肽ꎮ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ꎮDiahnn等[21]用多聚乳酸纳米粒免疫刺激肽刺激内皮生长因子转基因模型鼠ꎬ发现肿瘤疫苗加免疫佐剂加纳米剂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小鼠HER-2阳性乳腺癌[22]ꎮ3㊀其他机制抗肿瘤多肽3.1㊀诱发溶酶体去极化的抗肿瘤多肽㊀Bastiaan等[23]从海蛤蝓中提取分离了KahalalideF环酯肽ꎬ体内外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作用ꎬ现已进入Ⅱ期临床ꎮ其抗癌机制与触发溶酶体去极化而引起的细胞肿胀有关ꎮSewell等[24]在研究中进一步证明ATP耗竭在KF环酯肽抗癌机制中的核心地位ꎮ3.2㊀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多肽㊀海兔毒素10(dolas ̄tatin10)是从海洋软体动物海兔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抗肿瘤线性五肽ꎬ是一种天然毒性短肽[25]ꎮ研究发现ꎬ其能够显著降低肿瘤血管高达90%的血流量ꎬ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微管聚合ꎬ促进微管解聚ꎬ从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微管功能ꎬ进一步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26]ꎮ3.3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肿瘤多肽㊀许多研究表明ꎬ从海洋软体动物文蛤中可提取出多种多肽ꎬ并普遍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ꎬ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㊁碱性磷酸酶的作用[27]ꎮ有人经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步骤从文蛤体液中提取到一种多肽Mere15ꎬMTT比色结果显示其能在体外抑制肺癌细胞A549增殖ꎬIC50值达到34.90μg mL-1[28]ꎮ4㊀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融合多肽肿瘤发病机制多变ꎬ病情复杂ꎬ单独使用某种多肽对肿瘤的控制并不全面ꎬ因此近年来有人将不同作用机制的小分子多肽联合应用ꎬ达到多重抗肿瘤作用ꎬ形成抗肿瘤融合多肽ꎮ融合多肽是指在不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ꎬ将两种或以上短肽经生物合成融合为一段多肽ꎬ使各段功能相互配合并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29]ꎮ融合多肽的作用机制不一ꎬ可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㊁合成㊁改造ꎬ是较理想并热门的抗肿瘤药物ꎮ4.1㊀穿膜融合肽抗肿瘤作用㊀为了提高多肽的跨膜转运能力ꎬ多将短肽和穿膜肽连接ꎬ以辅助药物穿膜作用ꎬ穿膜小分子多肽的引入ꎬ使得药物更易进入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发挥直接和间接抗肿瘤活性ꎮ细胞穿膜肽中转录激活子蛋白属于阳离子CPPsꎮ具有很强的跨膜转运能力ꎬ能够携带比其相对分子质量大100倍的外源性大分子进入细胞ꎮ是参与小分子蛋白类进入细胞的膜转运蛋白ꎬ在大多数细胞表面均起作用ꎮ核转录激活因子TAT蛋白是最常用的辅助穿膜肽[30]ꎮ钟嘉莉等[31]设计并合成了核转录激活因子-卵巢癌特异结合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6突变体[靶向融合肽TAT-OSBP-MKK6(E)]ꎬ该多肽分为3个功能区:TAT作为蛋白转导区ꎬOSBP是经筛选合成的卵巢癌细胞HO8910特异结合区ꎬMKK6则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效应区ꎮ实验证明该融合蛋白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卵巢癌细胞ꎬ并在体内外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32]ꎮ梁爱玲[33]也运用了与此相似的构思ꎬ设计合成了TAT-DV1-BH3融合多肽ꎮ其中DV1是与细胞中CXCR4特异结合的人工合成肽ꎬ而CXCR4是肿瘤中特异存在的膜性趋化因子受体ꎬ具有调节肿瘤转移的功能ꎮ合成的DV1既能靶向结合到肿瘤表面ꎬ又能竞争性抑制CXCL12与CXCR4的结合ꎬ从而抑制肿瘤在体内的迁移ꎮBH3为人工合成的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的效应结构域ꎬ是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肽段ꎮ经多种体内外实验证实了该融合多肽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34]ꎮ4.2㊀靶向肿瘤细胞融合肽抗肿瘤作用㊀为了提高多肽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ꎬ可选择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的受体ꎬ并筛选与其特异结合的配体结构ꎬ人工合成其序列ꎬ作为融合肽的靶向功能肽段[35]ꎮVEGF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ꎬ其受体VEFGR在体细胞中低表达ꎬ在肿瘤细胞中却特异性高表达[36]ꎮVEGF能与细胞表面VEGFR的胞外区结合ꎬ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ꎬ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37]ꎮ秦浙学等[38]制备了188Re-MAG3-QKRKRKKSRYKSꎬ其中188Re是作为标记的放射性核素ꎬMAG3是间接标记的双功能螯合剂ꎬ最后的十二肽为VEGF的一段无活性外显子ꎬ与肿瘤细胞表面VEGFR结合后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长ꎬ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ꎮ之后该多肽又经多次改造ꎬ提高了其与VEGFR的亲和力ꎬ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39]ꎮ4.3㊀靶向肿瘤血管融合肽抗肿瘤作用㊀肿瘤的生长㊁侵袭和转移离不开血管的营养供给及血管新生ꎬ阻碍血管生成或破坏现有血管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热门靶点之一ꎮ整合素在肿瘤内皮血管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ꎬ是靶向肿瘤血管的一个重要位点ꎮ其中的整合素avβ3在肿瘤再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特异性表达ꎬ而在正常组织中很少表达ꎮ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三肽序列对avβ3有很强亲和力ꎬ融合多肽中RGD的引入不但能达到靶向肿瘤血管的作用ꎬ同时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ꎬ促进其坏死或凋亡的作用ꎮ将HPMA-RGD共轭可用于靶向肿瘤新生血管ꎬ增加药物在肿瘤的浓度和累积量ꎬ与放射性核素联合应用还可用于肿瘤的无创性检查ꎬ达到治疗和诊断的双应用ꎮ5㊀展望面对肿瘤的复杂多变性ꎬ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抗肿瘤多肽及个体化的靶向抗肿瘤多肽ꎬ以寻找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途径[40]ꎮ根据不同肿瘤细胞的生理特点ꎬ可选择适合某种肿瘤的特异性治疗多肽ꎻ随着免疫疗法的研究热度不断升高ꎬ肿瘤疫苗的研制成为肿瘤个体化疗法又一理想的治疗手段ꎻ根据肿瘤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的特异性ꎬ可进行抗肿瘤多肽改造和融合ꎬ提高抗肿瘤的作用和靶向性ꎮ多肽类药物具有分子量小ꎬ易于改造ꎬ合成方便ꎬ靶向性强ꎬ活性高ꎬ毒性低等优势ꎬ尤其是结合现代分析手段㊁合成方法ꎬ使提取分离并改造合成更具特异性的抗肿瘤多肽成为可能ꎮ根据不同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合成融合多肽ꎬ将在未来的肿瘤个体化治疗中拥有不可限量的前景ꎮ参考文献:[1]㊀陈万青ꎬ郑荣寿ꎬ张思维ꎬ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ꎬ2016ꎬ25(1):1-8. [2]DUQSꎬXIENZꎬHUANGRB.Recentdevelopmentofpep ̄tidedrugsandadvanceontheoryandmethodologyofpeptideinhibitordesign[J].MedChemꎬ2015ꎬ11(3):235-247. [3]FOSGERAUKꎬHOFFMANNT.Peptidetherapeutics: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J].DrugDiscovTodayꎬ2015ꎬ20(1):122-128.[4]时长淮.海洋天然药物KahalalideF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ꎬ2013ꎬ11(1):52-53.[5]史清文ꎬ李力更ꎬ霍长虹ꎬ等.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概述[J].中草药ꎬ2010ꎬ41(7):1031-1047.[6]MITTELMANAꎬCHUNHGꎬPUCCIOCꎬetal.PhaseIIclin ̄icaltrialofdidemninBinpatientswithrecurrentorrefractoryanaplasticastrocytomaorglioblastomamultiforme(NSC325319)[J].InvestNewDrugsꎬ1999ꎬ17(2):179-188. [7]林秀坤ꎬ苏硕楠.靶向细胞凋亡的海洋抗肿瘤多肽药物研究进展[J].山东科学ꎬ2015ꎬ37(3):16-22. [8]王保平ꎬ朱晨宇ꎬ朱耀明ꎬ等.smac/DIABLO蛋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ꎬ2007ꎬ47(29):108-110.[9]GUOFꎬNIMMANAPALLIRꎬPARANAWITHANASꎬetal.Ectopicoverex-pressionofsecondmitochondria-derivedactivatorofcaspases(Smac/DIABLO)orcotreatmentwithN-terminusofSmac/DIA-BLOpeptidepotentiatesepothi ̄loneBderivative-(BMS247550)andApo-2L/TRAIL-in ̄ducedapoptosis[J].Bloodꎬ2002ꎬ99(9):3419-3426. [10]吴江锋ꎬ张艳琼.小分子多肽BH3㊁SMAC类似物在促肿瘤细胞凋亡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ꎬ2008ꎬ31(2):273-275.[11]COUZIN-FRANKELJ.Cancerimmunotherapy[J].Scienceꎬ2013ꎬ342(6165):1432-1433.[12]赵锐ꎬ孟庆义ꎬ邓欣ꎬ等.多肽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ꎬ2012ꎬ24(10):4-8.[13]谭曙光ꎬ高福.肿瘤治疗的新希望:免疫疗法[J].科学通报ꎬ2015ꎬ60(33):3155-3157.[14]BRIANJAꎬIANFPꎬHIDEHOO.Immune-CheckpointBlockadeandActiveImmunotherapyforGlioma[J].Cancerꎬ2013ꎬ11(5):1379-1412.[15]POWLESTꎬEDERJPꎬFINEGDꎬetal.MPDL3280A(anti-PD-L1)treatmentleadstoclinicalctivityinmetastaticblad ̄dercancer[J].Natureꎬ2014ꎬ515(7528):558-562.[16]GUBINMMꎬZHANGXꎬSCHUSTERHꎬetal.Checkpointblockadecancerimmunotherapytargetstumour-specificmutantantigens[J].Natureꎬ2014ꎬ515(7528):577-581. [17]郭亚军.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ꎬ2015ꎬ31(6):857-870.[18]付陈增ꎬ蔡丽娜ꎬ徐宛玲.微纳米材料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中国人ꎬ2016ꎬ13(14):82-83.[19]MAHESHYꎬSUCHITJꎬQUITPꎬetal.Predictingimmuno ̄genictumourmutationsbycombiningmassspectrometryandexomesequencing[J].Natureꎬ2014ꎬ515(14001):572-576. [20]王泉海ꎬ李金平ꎬ温志强ꎬ等.生物免疫疗法联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ꎬ2016ꎬ11(14):125-127.[21]DIAHNNFCꎬREBECCASꎬILASBꎬetal.Enhancedanti-tumorimmuneresponsesanddelayoftumordevelopmentin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miceimmu ̄nizedwithanimmunostimulatorypeptideinpoly(DꎬL-lactic-coglycolic)acidnanoparticles[J].BreastCancerResearchꎬ2015ꎬ17(48):1-7.[22]LIYꎬWENGꎬWANGDꎬetal.Acomplementarystrategyforenhancementofnanoparticleintracellularuptake[J].PharmResꎬ2014ꎬ31(2):2054-2064.[23]BASTIAANNꎬMARJANBꎬCONSUELOMꎬetal.Compati ̄bilityandstabilityoftheinvestigationalpolypeptidemarineanticanceragentkahalalideFininfusiondevices[J].InvestigationalNewDrugsꎬ2001ꎬ11(19):273-281. [24]SEWELLJMꎬMAYERIꎬLANGDONSPꎬetal.ThemechanismofactionofKahalalideF:Variablecellperme ̄abilityinhumanhepatomacelllines[J].EurJCancerꎬ2005ꎬ41(11):223-228.[25]BAIRꎬPETTITGRꎬHAMELE.Dolastatin10ꎬapowerfulcytostaticpeptidederivedfromamarineanimal.Inhibitionoftubulinpolymerizationmediatedthroughthevincaalkaloidbindingdomain[J].BiochemicalPharmacologyꎬ1992(43):2637-2645[26]曹王丽ꎬ宋佳希.海洋生物抗肿瘤多肽海兔毒素LR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ꎬ2011ꎬ24(11):1208-1211.[27]王翠翠ꎬ刘明ꎬ王凤霞ꎬ等.文蛤多肽抑制肿瘤细胞微管蛋白聚合[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ꎬ2012ꎬ33(3):225-228.[28]杜正彩ꎬ侯小涛ꎬ邓家刚ꎬ等.文蛤粗多肽对免疫抑制小鼠TNF-αꎬIL-2及IFN-γ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ꎬ2014ꎬ37(5):71-74.[29]刘光照ꎬ张婕ꎬ殷润婷.抗肿瘤多肽的研究新进展[J].药学进展ꎬ2015ꎬ39(9):671-675.[30]袁端锋ꎬ宗太丽ꎬ高会乐ꎬ等.穿膜肽TAT和脑肿瘤靶向肽T7双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和体外靶向性评价[J].药学学报ꎬ2015ꎬ50(1):104-110.[31]钟嘉莉ꎬ康佳丽ꎬ廖花.人卵巢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短肽的原核表达及靶向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ꎬ2014ꎬ21(22):1800-1806.[32]袁金ꎬ康佳丽ꎬ廖花ꎬ等.靶向融合肽TAT-OSBP-MKK6(E)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肿瘤ꎬ2015ꎬ35(2):161-167.[33]梁爱玲.针对CXCR4融合多肽抗肿瘤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ꎬ2014.[34]刘韦成ꎬ王桂华ꎬ白涛ꎬ等.抗肿瘤多肽TAT-N15p55PIK表达和纯化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中国肿瘤ꎬ2012ꎬ21(4):292-297.[35]吕克凡ꎬ高世勇ꎬ季宇彬.天然糖蛋白的提取和抗肿瘤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3ꎬ29(1):1-3ꎬ35.[36]YINGMꎬCHENGYꎬLUWY.Recentadvancesandstrate ̄giesintumorvasculaturetargetednano-drugdeliverysys ̄tems[J].CurrPharmDesignꎬ2015ꎬ21(11):3066-3075. [37]LINꎬJINYꎬLIZXꎬetal.188Re-labeledhyperbranchedpolysulfonamineasarobusttoolfortargetedcancerdiag ̄nosisandradioimmunotherapy[J].ChineseJPolymSciꎬ2013ꎬ31(3):530-540.[38]秦浙学ꎬ李前伟ꎬ刘广元ꎬ等.188Re标记VEGF多肽片段的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及显像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ꎬ2009ꎬ31(6):487-490.[39]张翔ꎬ郑磊ꎬ谢来平ꎬ等.源于VEGF125-136肿瘤靶向抑制肽的188Re标记及荷瘤裸鼠的显像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ꎬ2014ꎬ36(1):15-19.[40]万岩岩ꎬ钟静静ꎬ高宁宁ꎬ等.肿瘤多肽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ꎬ2015ꎬ36(2):101-105.。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首先,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不仅限于单一的药物设计与研发,而
是涵盖了多个方面。
例如,基于免疫治疗的多肽类药物研究,通过激活机
体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已经有一些多肽类药物用于治疗恶性
肿瘤,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其次,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注重于其在肿瘤细胞中的信号转导
通路调节作用。
多肽类药物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蛋白质,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例如,
一些研究表明,肿瘤相关的多肽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降低
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等方式来抗击肿瘤。
第三,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还着重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
用度。
多肽类药物通常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在体内容易被降解和清除。
为
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方法和策略,如修饰多肽的化学结构、合成长效慢释剂型等,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最后,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还注重于解决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
例如,多肽类药物的剂量选择、给药途径以及患者的耐受性等问题都需要
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此外,多肽类药物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标准建
立等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之,多肽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抗癌药物。
当前,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重点是设计和合成高效的多肽药物、研究
其分子机制、改善其药物性质、提升其临床疗效等方面。
相信随着科技的
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多肽类抗肿瘤药物会为肿瘤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多肽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
多肽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肿瘤依旧是困扰人类健康长久以来的问题之一,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治疗手段,但是治疗效果依旧不如人意。
其中,靶向治疗是一种在最近几年内迅速发展的治疗手段,不再对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进行粗糙的区分,而是对癌细胞的独有特性进行利用,使得治疗更加精准有效,其中多肽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多肽是由2-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分子,它们的结构相对简单而灵活,能够通过与蛋白质结合来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
因此,多肽已被广泛应用于靶向癌症细胞的治疗中。
与小分子化合物不同,多肽可以通过与癌症细胞表面特殊受体的高特异性结合,实现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多肽通过与受体结合,诱导细胞内信号反应,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够达到阻止肿瘤进展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多肽靶向治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寻找癌症特异性能够异位结合到恶性细胞受体上的多肽,以实现对肿瘤的检测和治疗。
这些结合子一般是与肿瘤相关的蛋白质或糖分子高度相关的特定氨基酸序列,或是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受体结合并交互作用的肽分子。
相对于化学药物,多肽具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和靶向性,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毒性反应,从而降低了治疗成本和治疗疗效的不确定性。
因此,多肽靶向治疗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中的热门研究领域。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多肽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比如,多肽可以通过肿瘤细胞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进行靶向治疗。
比如说,网格蛋白多肽可以针对NG2受体,在人类前列腺癌和脑瘤等肿瘤细胞上实现特异性识别和靶向治疗。
抗腺苷酸酰化酶多肽能够与肿瘤细胞的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抑制EGFR的信号通路。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表明,多肽靶向治疗能够对肿瘤治疗抗药性问题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靶向肿瘤特异性受体(HER)的多肽,能够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来改善肿瘤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此外,多肽还可以与载药纳米颗粒结合,扩大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范围,从而增加治疗的适应性和最大可容忍剂量的上限。
肿瘤新生血管靶向肽标记靶向修饰脂质体DSPE-PEG2000-NGR多肽
肿瘤新生血管靶向肽标记靶向修饰脂质体DSPE-PEG2000-NGR多肽脂质体可以通过增强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 effect,EPR)被动进入肿瘤组织,相比于单纯的放化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优势。
但由于血流速度较快,脂质体通过静注进入体内后并不能长时间停留在肿瘤部位,而在脂质体表面连接多肽制备成的靶向脂质体静脉注射后能立即到达靶部位,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肿瘤部位,药物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能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DSPE-PEG2000-NGR多肽(Asn-Gly-Arg)中文名称: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NGR多肽中文别名:磷脂-聚乙二醇-NGR多肽英文常用名:DSPE-PEG-NGR多肽;NGR多肽-PEG-DSPE状态:固体/粉末分子量:PEG分子量可选纯度:≥95%规格:mg溶解度:溶于部分有机溶剂储藏条件:-20℃冷藏保存保存时间:1年用途:仅用于科研,不用于人体了解更多:糖蛋白衍生肽-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DSPE-PEG_(2000)-RVG-15 狂犬病毒糖蛋白衍生肽DSPE-PEG-Tf 转铁蛋白DSPE-PEG-多肽DSPE-PEG2K-ANG 靶向多肽DSPE-PEG-cRGD磷脂-聚乙二醇-多肽磷脂修饰靶向环肽DSPE-PEG-CRGD磷脂-聚乙二醇-靶向穿膜肽CRGDDSPE-PEG-iRGD 磷脂-聚乙二醇-靶向穿膜肽IRGDDSPE-PEG-Angiopep MW:2000磷脂-聚乙二醇-肿瘤微环境穿膜肽DSPE-PEG-TAT(YGRKKRRQRRR-NH2)磷脂-聚乙二醇-靶向穿膜肽TAT功能化PEG磷脂修饰靶向肽TATDSPE-PEG2K-TAT;DSPE-PEG2000-TATDSPE-PEG-RR-8(H-RRRRRRRR-NH2)磷脂-聚乙二醇-靶向穿膜肽R8DSPE-PEG-R8;DSPE-PEG2000-R8磷脂-聚乙二醇-穿膜肽(八聚精氨酸(R8))DSPE-PEG-YIGSR YIGS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DSPE-PEG2K-YIGSRDSPE-PEG-TH磷脂-聚乙二醇-PH响应性穿膜肽PHDSPE-PEG-R6H4磷脂-聚乙二醇-PH响应性穿膜肽R6H4DSPE-PEG-MPG磷脂-聚乙二醇-PH响应性穿膜肽MPGDSPE-PEG-SEARYL-R8磷脂-聚乙二醇-PH响应性穿膜肽SEARYL-R8DSPE-PEG-EB1磷脂-聚乙二醇-PH响应性穿膜肽EB1DSPE-PEG-PF6磷脂-聚乙二醇-PH响应性穿膜眛PF6DSPE-PEG-NGR磷脂-聚乙二醇-肿瘤新生血管靶向肽NGRDSPE-PEG5000-NGRDSPE-PEG2000-NGRDSPE-PEG-APRPG磷脂-聚乙二醇-肿瘤新生血管靶向肽APRPG DSPE-PEG-VIP磷脂-聚乙二醇-血管活性肠肽DSPE-PEG-GE11磷脂-聚乙二醇-肿瘤细胞表皮生长因子肽GE11 DSPE-PEG2000-GE11,磷脂-聚乙二醇-肿瘤多肽DSPE-PEG-PTP磷脂-聚乙二醇-胰腺癌靶向肽PTPDSPE-PEG-THRPPMWSPVWP磷脂-聚乙二醇-转铁蛋白靶向12肽DSPE-PEG-FSHB磷脂-聚乙二醇-卵泡刺激素多肽FSHB81-95DSPE-PEG-FSHB81-95DSPE-PEG-NYZL1磷脂-聚乙二醇-膀胱癌靶向肽NYZL1DSPE-PEG-HAIYPRH 磷脂-聚乙二醇-转铁蛋白靶向肽HAIYPRH DSPE-PEG-SP94磷脂-聚乙二醇-肝癌特异靶向肽SP94DSPE-SS-PEG-分子多肽功能化PEG磷脂修饰RGD靶向阿霉素功能化PEG磷脂修饰RGD靶向阿霉素环丙沙星脂质体表面负载MHC-肽复合物DSPE-PEG-MHC-肽DPPE-PEG-多肽GE11DMPE-PEG-多肽GE11DOPE-PEG-多肽GE11PLGA-PEG-多肽GE11PCL-PEG-多肽GE11PLA-PEG-多肽GE11。
NGR多肽修饰的9-硝基喜树碱隐形脂质体药剂学性质与抗肿瘤作用研究
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抗肿瘤治疗领域涌现出了诸多创新技术和方法。
其中,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研发现状、核心观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哦,对了,咱们这次就用大白话聊聊,让这高大上的话题也能接地气一些。
二、理论基础与重要性1. 理论基础:先得说说这理论基础。
抗肿瘤多肽药物,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肿瘤细胞设计的小分子肽类药物。
它们通常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能够精准地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而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则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起来,实现靶向递送和缓释的技术。
这两者结合,就像是给抗肿瘤药物装上了一个“智能导航”和“缓释装置”,既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又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2. 重要性:这种结合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知道,传统的化疗药物往往“敌我不分”,在杀死肿瘤细胞的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不小的损害。
而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则能够实现“精准打击”,大大提升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它还能解决一些难溶性药物的递送问题,拓宽了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范围。
三、研发现状1. 现有研究成果:说到研发现状,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
比如,某些多肽药物已经成功实现了纳米化改造,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纳米载体材料的选择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脂质体到现在的聚合物纳米粒、无机纳米材料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2. 数据统计分析: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发热度和趋势,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据统计,近五年来关于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学术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国内,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这足以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之高、关注度之广。
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综述·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吴学萍,王驰*(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重庆 400016)摘要:目的介绍近年来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和归纳总结近几年相关文献。
结果阐述了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丙氨酸-脯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甘氨酸(APRPG)多肽、细胞穿透肽(CPP)、血管活性肠肽(VIP)等修饰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多肽修饰的包载药物的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选择性,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指数。
结论多肽分子是机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将其作为导向物以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式应用于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肽;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配体;受体中图分类号:R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7693(2010)08-0681-05Advances in Peptide-Modified Liposom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WU Xueping, WANG Chi*(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College of Pharmacy,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advances of peptide-modified liposom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METHOD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recent years were referr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The advances of liposomes modified by arginine-glycine-aspartic (RGD) peptide, alanine-proline-arginine-proline-glycine (APRPG) peptide, cell-penetrating peptide (CPP),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 were elaborated. Peptide-modified drug-loaded liposomes may increase the selectivity of drugs in vivo and reduce side effects of drugs to improve their therapeutic index. CONCLUSION Peptide molecules are a class of important bioactive substances to the body, which are applied i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by specific-combination of ligand-receptor with good value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KEY WORDS: peptide; liposom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ligand; receptor主动靶向药物传递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过程,如特异性的配体-受体识别和相互作用,来提高特定部位的药物浓度。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
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
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
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
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
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
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
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探索
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探索引言:肿瘤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以肿瘤为目标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多肽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正在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包括其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免疫调节剂和药物载体等方面的潜力。
一、多肽药物作为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前景1. 靶向肿瘤细胞多肽药物具有高度的靶向性,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实现精准治疗。
例如,通过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多肽药物可以引导药物精确地释放到肿瘤细胞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靶向治疗策略不仅可以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还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率。
2. 抑制肿瘤生长和复发多肽药物还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方式,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复发。
例如,一些多肽药物可以靶向结合肿瘤细胞的生长因子受体,抑制细胞增殖信号的传递,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这种靶向治疗策略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
3. 克服药物抗性肿瘤对传统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多肽药物具有较小的分子大小、良好的渗透能力,可以克服肿瘤细胞上的药物阻抗机制,提高药物进入肿瘤细胞的效率。
此外,多肽药物还可以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药物转运蛋白,改变细胞对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能力,从而克服药物抗性。
二、多肽药物作为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前景1. 提高免疫应答多肽药物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从而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例如,多肽药物可以激活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2. 调节免疫耐受在免疫治疗中,除了提高免疫应答,还需要抑制免疫耐受,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多肽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提高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多肽药物是由氨基酸构成的短链多肽,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靶向性。
近年来,多肽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讨论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多肽药物的靶向性多肽药物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可以通过与特定肿瘤细胞上的表面受体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这种靶向性使得多肽药物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例如,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HER2受体结合,HER2多肽可以阻断其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此外,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VEGF多肽可以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供血,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二、多肽药物的抗肿瘤机制多肽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多肽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例如,通过靶向肿瘤细胞上的受体,多肽药物可以阻断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此外,多肽药物还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多肽药物可以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通路,诱导肿瘤细胞的死亡。
另外,多肽药物还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多肽药物可以激活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它们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三、多肽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市售的HER2多肽类药物已经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首选治疗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靶向HER2受体,阻断其信号传导通路,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一些新型的多肽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多肽类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肺癌和结直肠癌等肿瘤。
这些药物通过靶向VEGFR,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四、多肽药物的前景与挑战多肽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多肽作为抗肿瘤纳米药物中作用片段的研究进展
多肽作为抗肿瘤纳米药物中作用片段的研究进展*郭鑫昊禄秀娟潘杰万冬*(天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津300387)摘耍:近年来,由于多肽的体内降解能力强、代谢终产物无毒等优势,以及多肽类纳米药物的结构多样性,基于肽的抗肿瘤纳米材料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材料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抗癌领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地对抗肿瘤纳米材料中多肽的功能进行概述,对常见的多肽嵌段进行了分类介绍,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基于肽的抗癌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同时也就多肽的作用机制和澎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多肽;药物传递;抗肿瘤;纳米材料中阖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Peptides as Action Fragments in Anti-tumor NanodrugsGuo Xinhao,Lu Xiujuan,Pan Jie,Wan Do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Tiangong University,Tianjin,300387) Abstract:In recent years,peptide-based anti-tumor nanomaterial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 ields of b iomedicine and materials science because of t he strong degradation ability of i n vivo,the end p roducts of m etabolism are non-toxic of p eptides,and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peptide nanomedicines,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 ield of a nti-cancer.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J unction of p eptides in tumor nanomaterials,the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 peptide blocks were introduced,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p eptide-based anticancer nanocarrier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Meanwhile,the respons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 actors ofpeptid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Key words;peptides\drug delivery^anti-tumor^nanomaterials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
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肿瘤是一种极为复杂且难以治愈的疾病,近年来,针对肿瘤的药物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
多肽分子由于其较短的分子链和与生物方面的亲和性而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前沿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一、多肽分子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多肽分子是由氨基酸构成的短链生物分子,其分子量相对较小。
多肽分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这使得它们作为抗肿瘤药物开发的理想选择。
目前,多肽分子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多肽分子抗肿瘤机制从肿瘤生长的各个环节入手,主要包括:1. 抑制肿瘤生长多肽分子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多肽分子能够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进行结合,并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多肽分子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一作用主要通过多肽分子与肿瘤细胞中的凋亡相关基因进行结合实现。
这些基因负责调节肿瘤细胞外部环境对细胞死亡的影响,因此多肽分子的结合会影响基因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3. 激活免疫反应多肽分子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来加强它们的活性,并使它们有效地消灭肿瘤细胞。
这种免疫反应通常由多肽分子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激活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来实现。
二、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发展现状目前,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这些药物通常是使用成簇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和相应原型肿瘤细胞的序列来定向开发的。
它们通过特异性识别和定向杀伤癌细胞而获得抗肿瘤效果。
相关的研究表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活性和靶向特异性与它们的序列、二级结构和空间构象有关。
因此,制备高效低毒多肽分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控制是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关键。
在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 新型多肽分子开发新型多肽分子的研究是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先决条件。
多肽脂质体用于靶向肿瘤治疗
多肽脂质体用于靶向肿瘤治疗肿瘤是一个关乎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治疗肿瘤一直是一个困扰医学界的挑战,最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肽脂质体被广泛应用于靶向肿瘤治疗。
多肽脂质体是一种将多肽和脂质体结合的药物,能够帮助药物更好地靶向肿瘤区域,起到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的作用。
多肽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薄膜溶解法和薄膜瓦解法,将脂质体和多肽合成一种复合系统。
多肽是由多个氨基酸单元组成的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和高亲和性。
而脂质体则是由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的微小的球形结构。
这种合成的复合系统具有多肽的生物活性和脂质体的生物韧性,可以帮助药物更好地靶向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多肽脂质体的靶向作用主要是通过多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一些特殊受体,如细胞膜受体、细胞外基质蛋白等,使药物更容易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
例如,肿瘤细胞表面通常会表达HER2受体,HER2受体是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标志性受体。
多肽脂质体中加入活性肽HAIYPRH,可以靶向HER2受体,从而提高针对HER2阳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多肽的选择也是多肽脂质体制备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多肽的选择应该依据肿瘤的类型和特殊结构,选择具有识别作用的多肽。
临床上,多肽脂质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例如,顺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治疗中的抗癌药,但顺铂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毒性,因此需要寻找能够提高顺铂靶向肿瘤细胞的方法。
利用组合目标多肽EGFR、AKT和NF-κB制备的多肽脂质体可提高顺铂的靶向效果,同时还可以增强癌细胞的凋亡作用,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另外,多肽脂质体还可以应用于靶向治疗肿瘤的耐药问题。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一些肿瘤细胞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多肽脂质体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从而有效地降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例如,多肽HAIYPRH 可与P-glycoprotein(一种与多种化学药物有关的膜转运蛋白)结合,增加化疗药物积累在癌细胞内的时间,从而提高天然或获得性耐药性的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多肽治疗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
多肽治疗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肿瘤是当今世界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不仅对患者生命造成了极大威胁,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负担。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式。
在这方面,多肽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多肽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的短链生物分子。
由于其天然产生的、分子量小、生物可降解的特性,多肽成为了治疗肿瘤的一个热门领域。
它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这些细胞。
首先,多肽可以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
这些受体通常表达在肿瘤细胞表面,但在正常细胞中则很少或不表达。
通过设计相应的多肽靶向这些受体,就可以让多肽精确地攻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
同时,多肽的生物可降解性也为治疗提供了方便,因为它可以在完成任务后自动降解,无需特殊处理。
其次,多肽还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加强抗肿瘤反应。
近年来,研究者已经发现许多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被肿瘤细胞所抑制,导致无法有效地攻击肿瘤细胞。
多肽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通过靶向免疫细胞受体来唤醒免疫系统,使其重新开始攻击肿瘤细胞。
这种方法有望促进免疫力的恢复,并且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此外,多肽治疗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来增强效果。
例如,多肽可以与化学药物或靶向药物相结合,共同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最近,一项针对某种类型的肺癌的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多肽加上微创手术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同时降低术后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虽然多肽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但是其实际应用还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多肽本身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和相对较弱的靶向能力,这些都可能影响其在体内的表现。
其次,多肽治疗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也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解决,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最后,多肽治疗的成本也是一个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总的来说,多肽治疗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肿瘤治疗方式,正在深受科学家关注。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Re s e a r c h pr og r e s s an d me c ha ni s m of a nt i — ‘ t umo r p e p t i d e s dr u g s
W A NG S h yi n g , L I U H u a n , Z H A O J i a n k a i , R E N S h u a n g, S U N W e i w e i , Z H A N G W e n j u n ,
关键 词 : 抗肿瘤 ; 细胞凋亡 ; 融合 多肽 ; 免 疫 治 疗
中 图分 类 号 : R 9 7 9 .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5 3 7 5 ( 2 0 1 6 ) 1 2 — 0 7 1 7 — 0 0 4
d o i : 1 O . 1 3 5 0 6 / j . c n k i . j p r . 2 0 1 6 . 1 2 . O 1 O
Ab s t r a c t : C a n c e r i s a k i n d o f ma l i g n a n t d i s e a s e w h i c h i s a d i f f i c u l t p r o b l e m i n t h e w o r l d . At p r e s e n t , ma n y c l i n i c a l
Z HA NG J i a n i n g, Z HA NG Ha n
( S c h o o l o f P h a r ma c y , H a r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o m me r c e , H a r b i n 1 5 0 0 7 6 , C h i n a )
NGR修饰唑来膦酸长循环脂质体制备及其表征研究
·药学研究·NGR 修饰唑来膦酸长循环脂质体制备及其表征研究叶雪丹1顾露囡2王增3关键词唑来膦酸;长循环;NGR 多肽;脂质体;表征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zoledronicacid ,ZOL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肿瘤相关高钙血症及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痛。
ZOL 血浆半衰期仅为15min ,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影响ZOL 在肿瘤组织的分布,无法作用到肿瘤细胞,不利于临床抗肿瘤治疗[1]。
近年研究发现,ZOL 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 )数量和活性,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细胞的侵袭、浸润等作用,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2]。
本课题组拟利用APN/CD13在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高表达的特性,合成APN/CD13的配体天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Asn-Gly-Arg ,NGR ),将NGR 修饰在脂质体表面,构建具有肿瘤血管靶向功能的NGR 修饰ZOL 长循环脂质体(NGR-PEG-ZOL-LPs ),并对其进行表征,为进一步研究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奠定基础[3]。
1材料与方法1.1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型号LC-20AD ),激光粒径分析仪(英国Malvern 公司,型号Nano-ZS ),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 公司,型号JEM-1200EX ),冷冻干(美国LABCONCO 公司,型号Labconco 。
1.2试剂大豆卵磷脂(德国Ludwigshafen 公司,批号04010025119),胆固醇(美国Avanti Polar Lipids 公司,批号Lot X0515),mPEG2000-DSPE (上海芃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Lot L003),Asn-Gly-Arg ,NGR 多肽和NGR-mPEG2000-DSPE 由江苏强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批号Lot L003),ZOL 原料药(江苏正大天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纯度>99%,批号20180605),ZOL 标准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00778-201003),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NGR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NGR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性研究的开题
报告
题目:NGR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性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
脂质体(liposome)作为一种优良的药物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药
物的传递和释放领域。
在肿瘤治疗方面,脂质体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脂质体在体内分布不均、不易穿过血脑屏障、敏感度不足等问题
也制约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
N-乙酰甲氨基半乳糖胺(NGR)是一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的肽段,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
因此,NGR能够作为一
种肿瘤的靶向基团用于修饰药物载体,提高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
该研究旨在制备NGR修饰的脂质体,探究其在肿瘤靶向传递、选择性杀灭肿瘤细胞等方面的效果,为脂质体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
方法。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合成NGR修饰的脂质体。
2.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测试,包括粒径、Zeta电位、荧光、稳定性等。
3. 脂质体的体内外评价,包括分布情况、药效学、毒理学等。
4. 细胞实验,通过细胞活性检测及吸附实验探究NGR修饰脂质体的肿瘤细胞靶向性。
5. 肿瘤模型的建立及药物治疗效果评价。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究NGR修饰脂质体在肿瘤靶向性方面的应用,为脂质体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该研究有望推动脂质体载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载药体系的肿瘤靶向性、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系统的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肿瘤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而纳米技术及其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为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脂质体作为一类常用的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单纯的脂质体对于肿瘤组织的靶向性不足,因此需要开发更精准的靶向性分子,实现脂质体的高效靶向输送。
多肽修饰技术因其结构简单、修饰方便、特异性较高等优势,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靶向性分子修饰方法。
因此,通过将多肽修饰引入到脂质体中,可以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准靶向输送,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常见肿瘤组织,选取相关的多肽(如RGD、APT等)进行修饰,并将其引入到脂质体之中进行包装制备。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动物实验,探究多肽修饰的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特性,以期寻找更为合适的多肽修饰方案,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药物输送系统。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膜法等方法,结合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等技术对脂质体进行制备和表征;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细胞摄取实验等方法对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生物相容性及细胞内摄取等性质进行评价;通过小鼠模型对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生物分布、药物释放及肿瘤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获得基于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系统,探究了不同肿瘤组织中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特性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此外,本研究的开展还将有利于推动脂质体在药物输送领域的深入发展,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多肽修饰,脂质体,肿瘤,靶向输送,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及其抗肿瘤研究进展作者:王咏,陈军,林爱华,方芸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13期[摘要] NGR多肽是一种能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CD13受体结合的靶向肽。
将NGR多肽与脂质体相连接,得到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
通过静脉注射该脂质体,NGR多肽能与肿瘤新生血管上的CD13受体结合,将脂质体定位于肿瘤组织,使得脂质体中的药物浓集于肿瘤部位,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
该文从NGR多肽入手,对NGR多肽的定义、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抗肿瘤的优势和不足、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最新研究方向等进行了综述,并对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NGR多肽;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CD13受体;抗肿瘤脂质体是一种结构和组成类似于生物膜的超微型药物载体。
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相容性、细胞亲和性、靶向性等性质,使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脂质体可以通过增强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 effect,EPR)被动进入肿瘤组织,相比于单纯的放化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优势[1-2]。
但由于血流速度较快,脂质体通过静注进入体内后并不能长时间停留在肿瘤部位,而在脂质体表面连接多肽制备成的靶向脂质体静脉注射后能立即到达靶部位,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肿瘤部位,药物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能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因此,抗肿瘤主动靶向脂质体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主动靶向脂质体包括免疫脂质体、受体介导脂质体、糖基修饰脂质体等。
本文从NGR多肽入手,对NGR多肽的定义、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抗肿瘤优势和不足、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最新研究方向4个方面对NGR修饰脂质体进行综述。
1 NGR血管靶向肽1.1 NGR多肽以及表达氨肽酶(CD13)NGR多肽即含天门冬酰胺酸-精氨酸-甘氨酸(asparagine-glycine-arginine)序列的多肽,1998年,Arap等[3]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到具有肿瘤新生血管靶向性的天门冬酰胺酰精氨酰甘氨酸短肽,它能特异性地与CD13的细胞结合。
CD13是一种跨膜金属蛋白酶,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机体自身免疫力和细胞因子的表达,降解基质膜,激活某些信号转换通路,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等[4-7]。
CD13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上的CD13未被激活,而在肿瘤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上,CD13高度表达[4,8-9,12-15]。
研究发现,NGR不仅能够靶向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还能够靶向于病理或者生理状态(如炎症和视网膜疾病)下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10-11]。
1.2 NGR多肽的种类及比较NGR多肽的种类有很多,一般分为直链状和环状2种。
直链状的NGR多肽有CYGGRGNG,CNGRCVSGCAGRC,GNGRGGVRSSSRTPSDKYC等。
环状的NGR多肽有KNGRE,GGCNGRC,CNGRC等。
环状NGR多肽的成环方式有2种,一种是首尾通过酰胺键成环,另一种是如果分子中有2个巯基,则可通过巯基之间形成二硫键成环。
与直链多肽相比较,环状多肽肿瘤靶向性更高。
文献研究表明,尽管直链NGR多肽与药物相连接已经显示了抑制肿瘤的活性,但是环状NGR与药物相连后抗肿瘤活性比线状高10倍[12]。
研究报道,环状KNGRE类似物与CD13的粘连能力比其链状的要高4倍[16]。
1.3 NGR多肽修饰的生物大分子NGR多肽可以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病毒等相连接,靶向性地将药物带入肿瘤血管中,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文献报道,将NGR多肽与肿瘤坏死因子相连接,可以将药物带入肿瘤血管,NGR-TNF的抗肿瘤效果比单独使用TNF强30倍[14,17]。
Pastorino等[18]将NGR连接到包载有多柔比星的脂质体上,并将该脂质体注射入以常位神经细胞瘤细胞为模型的免疫缺陷性小鼠体内,结果发现与普通脂质体相比,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在肿瘤部位的积聚提高了10倍。
Curnis等[19]在IFN不敏感的鼠肿瘤模型中,将多肽GCNGRC和IFNγ结合在一起,结果发现在GCNGRC的配合下,微量的IFNγ可以延缓肿瘤生长,剂量仅为临床常用量的1/500,而这种模型对单独使用IFNγ无效。
NGR多肽同时可以用于病毒的载体修饰,Grifman等[20]研究发现,带有线性和环状NGR 多肽的腺相关病毒能靶向地感染表达CD13的细胞。
将NGR多肽插入腺病毒纤维蛋白或者壳粒蛋白中可有效输送血管他丁到内皮细胞并抑制增殖、诱导凋亡[21]。
2 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2.1 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制备多肽修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将活化的DSPE-PEG-MAL(PEG修饰剂,常用的还有DSPE-PEG-NHS,DSPE-PEG-BTC)与成膜材料混合制备脂质体,然后加入导向化合物与活化的MAL反应,使之偶联在脂质体表面[16],另一种是先将多肽与活化的DSPE-PEG-MAL偶联,然后将偶联产物与脂质体混合搅拌,靠DSPE端的疏水性相互作用使导向化合物连接到脂质体表面[23]。
Fabio[27]用HSPC-CHOL-DSPE-PEG2000-DSPE-PEG2000-MAL 2∶1∶0.08∶0.02摩尔比的磷脂材料,混合溶于有机溶剂中,用氮气吹干成膜,用25 mmol的HEPES和140 mmol的NaCl缓冲液水合(pH 7.4),制备得到空白脂质体。
用0.2~0.8 μm的聚碳酸酯膜挤出。
再将NGR多肽与制备得到的脂质体等摩尔混合,在4 ℃放置16 h,得到NGR靶向脂质体。
Chen等[29]用EPC-CHOL-DSPE-PEG-DSPE-PEG-GGCNGRC 20∶10∶1∶1摩尔比的磷脂材料溶于氯仿中,旋转蒸发成膜,加入123 mmol的pH 5.4的硫酸铵溶液,水浴超声30 min,所得到的脂质体用80 nm的聚碳酸酯膜在50 ℃挤出11次,挤出后用葡聚糖凝胶柱纯化脂质体。
有文献报道[22]用第2种方法制备多肽修饰的脂质体较好。
优点是防止制备脂质体时超声对多肽活性和活化的DSPE-PEG-MAL的破坏,提高了DSPE-PEG-MAL的利用率,保护了多肽的生物活性。
2.2 NGR多肽与DSPE-PEG2000的连接NGR多肽修饰脂质体的制备是先将NGR多肽与制备脂质体所需的隐形材料DSPE-PEG连接,制备得到DSPE-PEG2000-NGR,再将其与磷脂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最终制备得到NGR 靶向脂质体。
因此,NGR多肽与DSPE-PEG2000连接的数量直接影响到脂质体表面的NGR的密度,影响到脂质体的肿瘤靶向性。
研究表明,多肽与DSPE-PEG的连接是通过DSPE-PEG 端活泼酯与多肽的α-氨基之间反应进行的[24]。
常见的活泼酯类有-MAL,-NHS,-BTC等。
DSPE-PEG-MAL与某种NGR多肽的化学反应式见图1。
2.3 NGR多肽与DSPE-PEG2000耦联率的测定由于NGR多肽与DSPE-PEG2000的连接数量影响到脂质体靶向的效率。
因此,有必要测定NGR与DSPE-PEG2000的耦联率。
NGR多肽与DSPE-PEG2000耦联率的测定可以通过仪器分析方法来测定。
例如可以用透析法根据分子量的差异来分离偶联与未耦联的脂质体,再利用质谱、高效液相、核磁共振等来测定。
Takara等[25]在试验中用DSPE-PEG-MAL与GNGRGGYC 反应制备DSPE-PEG-GNGRGGYC,其耦联率是通过MALDI-TOF-MS检测DSPE-PEG-GNGRGGYC的相对分子量来测定。
Michael等[26]在试验中用DSPE-PEG-MAL与GNGRGC以1∶1摩尔比的量在4 ℃反应20 h制备DSPE-PEG-GNGRGC,耦联率用UPLC-ELSD(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来测定。
Fabio等[26]用DSPE-PEG-MAL与GNGRGGVRSSSRTPSDKYC反应制备DSPE-PEG-GNGRGGVRSSSRTPSDKYC,用CBQCA protein quantification kit来测定耦联率。
CBQCA是一种用于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检测的荧光衍生试剂。
CBQCA本身无荧光,但是在弱碱性的条件下,与氨基酸、多肽或者蛋白质的伯氨基反应后,生成稳定的强荧光异吲哚衍生物,再用HPLC测定氨基酸,多肽以及蛋白的含量。
2.4 多肽靶向脂质体的表面配体修饰密度研究多肽修饰的靶向脂质体,其靶向配体分子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的密度对脂质体本身的特性及其体内靶向效果有很大影响。
周正源等[27]采用孵育插入法将带有多肽的脂质分子插入脂质体表面,用分子筛色谱分离修饰后的脂质体和未插入的多肽脂质,再用HPLC-ELSD定量分析各种成分,得到多肽靶向脂质体的靶向肽密度。
然后将修饰有不同密度靶向多肽的荧光脂质体经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分别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对小鼠扫描,计算AUC,T1/2,MRT。
结果表明,随着脂质体表面多肽的密度增加,当多肽密度大于1.298%时,小鼠肿瘤部位的AUC,T1/2,MRT都比未修饰的脂质体有所提高。
说明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聚集量增多,停留时间延长,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机制更加明显。
2.5 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是通过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间的受体-配体结合作用来抗肿瘤的。
其抗肿瘤机制可以概括为2方面的内容。
一,由于肿瘤组织的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新生血管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氧气,排泄代谢产物,而且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将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通过静注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到达肿瘤部位,通过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CD13相结合,能停留于肿瘤新生血管上,抑制了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和转移,间接达到抗肿瘤效果;二,由于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能够停留在肿瘤部位,药物能够缓慢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降低药物在血管中循环的时间,提高肿瘤部位药物的聚集,从而提高药物抗肿瘤的疗效。
3 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靶向性评价方法3.1 体内活体成像——CT在体成像CT成像技术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或者动物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断面解剖图像。
利用CT成像技术可以直观观察脂质体在肿瘤部位的分布以及定量分析肿瘤组织中脂质体的含量。
Michael等[26]将H520肺癌细胞置于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然后接种于小鼠体内,当肿瘤在小鼠体内长至50 mm3时,于小鼠尾静脉注射包载碘海醇的NGR靶向脂质体,给药后用2%异氟醚使小鼠吸入麻醉并解剖,进行CT扫描,观察注射前和注射后8,24,48,72,96,144 h的图像,图像控制在15.7 cm×10.2 cm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