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了研究热点。

纳米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优化药物的释放特性,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对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纳米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纳米抗肿瘤药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首次将抗癌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用于抗癌治疗。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人员不断尝试不同的纳米材料和药物载体,如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等。

这些载体能够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稳定性,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1. 增强肿瘤靶向性: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等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2. 增加载荷量:通过纳米技术,药物可以更充分地载入载体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降低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3. 改善药物释放特性:纳米载体能够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途径,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4. 降低毒副作用:纳米载体可以减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毒副作用。

1. 碳纳米管(CNTs)药物载体: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强度的载荷能力,可以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

研究表明,基于碳纳米管的抗肿瘤药物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纳米级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稳定性,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抗肿瘤药物。

研究证实,基于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药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3. 聚乙二醇修饰纳米颗粒(PEG-NPs):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颗粒具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较高的细胞摄取效率,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粒子缩小到纳米级别,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副作用。

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通过纳米尺度的技术转变为纳米颗粒,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可以使药物更容易穿过血脑屏障,集中于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上,纳米技术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脂质纳米载体脂质纳米载体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

脂质纳米载体可以通过包裹药物的方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使药物更容易渗入肿瘤细胞内。

脂质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粒径和表面电荷,实现对药物的控释,提高药物的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脂质纳米载体如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脂质体(Liposome)、微乳(Microemulsion)等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除了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比于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更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更小,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蛋白质纳米载体常常是利用一些具有特定亲和性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珍珠素等作为药物的载体。

这些药物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化学修饰或表面修饰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3. 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还着力开发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来应对肿瘤的复杂性。

这种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常常是将多种纳米技术如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等进行有机的组合,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于肿瘤组织,实现对肿瘤的多重攻击。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抗肿瘤药物是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旨在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和相关研究进展。

一、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近年来,许多新型的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

它们通过阻断癌细胞抑制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

2.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根据癌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或突变基因设计的药物,能够选择性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BRAF抑制剂在治疗患有BRAF突变阳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

以下是一些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1.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通过提取和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携带能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受体,并再次注入患者体内的疗法。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

2.病毒疗法病毒疗法是利用改造后的病毒来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

研究人员在此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例如通过改造腺病毒来攻击癌细胞,或使用病毒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性。

三、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是指利用干细胞治疗癌症的方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力,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包括肿瘤起源的细胞。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使用干细胞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内以发挥治疗作用。

四、药物联用疗法药物联用疗法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法,旨在增强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可以增加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例如,联用化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可以实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纳米科技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纳米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分子大小、生物活性和定向转运优异等优点。

近年来,在纳米科技的助力下,多种纳米抗肿瘤药物被研发出来,对肿瘤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纳米脂质体类药物纳米脂质体类药物是将靶向药物封装在脂质体上,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目前,纳米脂质体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纳米脂质体药物的药物载体,可以得到高效的肿瘤靶向药物。

例如,研究人员将HER2单克隆抗体与靶向药物(如培美曲塞、紫杉醇等)结合到纳米脂质体中,并通过改变脂质体表面的修饰物质,提高了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度,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纳米聚合物类药物是一类利用聚合物纳米技术制作的抗肿瘤药物。

这种药物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良好的可控性和可调控性。

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纳米聚合物类药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效果和生物相容性。

目前,纳米聚合物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药物释放速度和靶向性等方式来优化其作用机制,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将靶向性纳米粒子与靶向药物(如多柔比星)结合,制备出具有高度生物可利用性和稳定性的纳米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产生了显著的毒性作用。

3. 其他纳米药物除了纳米脂质体类药物和纳米聚合物类药物以外,还有其他种类的纳米抗肿瘤药物,如纳米金、纳米银、碳基纳米材料等。

这些药物的抗癌作用机理各有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治疗效果。

例如,纳米金颗粒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中。

这种药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热效应,可以在肿瘤细胞内释放能量,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纳米银粒子也具有抗微生物、抗炎和抗癌作用,可以通过与DNA分子结合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日益迅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您介绍几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首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它通过破坏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是PD-1和PD-L1抗体,这些药物能够抑制PD-1与PD-L1信号通路,恢复肿瘤免疫耐受。

第二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是靶向药物,它们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分子靶点,以精确地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广泛应用的靶向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抗血管生成药物。

例如,厄洛替尼是一种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内的EGFR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生长和分裂。

第三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是基因治疗药物,它们通过操纵和改变肿瘤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药物是嗜铬细胞瘤的治疗药物mIBG,它能够通过选择性地富集于肿瘤组织,释放放射性碘来杀灭肿瘤细胞。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新型抗肿瘤药物,如微环境调节剂、肿瘤代谢剂和免疫细胞疗法等。

微环境调节剂可以干预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改变肿瘤细胞的生长环境。

肿瘤代谢剂则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途径来阻断细胞生长和分裂。

免疫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如CAR-T细胞疗法。

总之,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治疗策略和选择,为癌症患者提供了希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基因治疗药物以及其他新型药物的开发和研究为肿瘤治疗带来了突破。

但是,这些药物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疗效。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应用价值。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纳米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以其独特的纳米级尺寸和特殊的结构形态,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它们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靶向性和稳定性,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纳米技术、生物医学、药学等。

研究者们通过设计不同结构和材料的纳米载体,实现对药物的精准输送和控释释放,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已经实现包括纳米微粒、纳米胶束、树枝状大分子等多种结构的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并且这些载体所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样化,如聚酯、蛋白质多肽等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

纳米药物载体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实现对药物的负载和保护。

在药物输送过程中,纳米载体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或结构,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稳定性和靶向性的调控。

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药物的精准定位,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尽管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进一步提高载体的靶向性和稳定性,如何降低载体的制备成本,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纳米药物载体的作用机制,优化其设计和制备方法,以期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效、安全的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问世,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肿瘤治疗的重要性与挑战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肿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肿瘤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因其复杂多样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抗药性而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药物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很多抗癌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同时由于其毒副作用大,治疗过程中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寻找一种既能提高药物疗效,又能减少毒副作用的新型抗癌药物成为了当前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纳米技术以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药物传递和治疗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抗肿瘤药物的制备和使用上,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缓释释放和减少毒副作用。

本文将就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1. 靶向输送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尺寸,在体内具有较长的循环时间和较高的肿瘤组织渗透性,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通过改变纳米粒子的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将药物精准地输送至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缓释释放纳米粒子可以包裹药物,通过改变载体的性质来实现药物的缓释释放。

在体内,纳米粒子可以释放出载药物质,实现长效持续的药物释放,避免了药物的快速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减少毒副作用纳米药物可以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由于纳米粒子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和缓释释放,可以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峰值和剂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从而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纳米载体的研发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纳米载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被逐渐研发出来。

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胶束、纳米乳剂等在内的多种纳米载体被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输送和释放中。

这些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肿瘤靶向性,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 靶向治疗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科研人员研发了很多针对性的纳米抗肿瘤药物。

针对乳腺癌的纳米靶向治疗技术,设计了针对乳腺癌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纳米粒子,并成功实现了对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药理学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肿瘤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不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负担,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目前,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药理学的研究不断推动肿瘤药物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药理学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抵抗肿瘤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例如抗CTLA-4抗体、抗PD-1抗体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对肿瘤细胞展开攻击。

药理学研究揭示了免疫疗法的机制,并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靶点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方法。

药理学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与一些特定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有关,例如EGFR、HER2等。

通过设计和开发特异性靶向药物,可以抑制这些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药理学研究还为靶向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剂量选择提供了指导。

三、药物联用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单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和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药理学的研究提出了药物联用的概念。

不同的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肿瘤细胞,可以相互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

例如,放疗联合化疗可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联用的研究和应用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四、个体化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遗传背景和肿瘤特征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的一种策略。

药理学的研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了解不同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作用差异,可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个体化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耐药性 的缺点 , 临床应用前景乐观 … ;2 新型的金属配 () 合 物抗肿瘤药物 , 目前临 床应用 比较广泛 的一 类新 药 , 是 不 良反 应较小 , 以有效 杀伤肿 瘤 细胞 , 可 对正 常细 胞几 乎无影
表 1 20 2 0 0 2- 0 7年 F A批准上市的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药 D
周期调控激酶 , 如酪氨酸激酶 、 白激酶 C、 白激 酶 A等 。 蛋 蛋
0 被美 国 F A批准上 市) 代表 的肿瘤 血管新 生抑 制药得 2 D 为 到 了广泛 认可 , 包括我 国在 内的 2 个 国家批准将 该类 已有 8
抑制药用于肿瘤临床治疗 。近来 的研究 发现 , 管生成抑 血
响, 目前研究较多 的有铂类 及钌类 化合 物 ; 3 海 洋真 菌 , () 具 有产生新 型生物活性 物质 的潜 力 , 已分 离到 大批结 构新 颖 、 作用强 的抗肿 瘤活性 物质 。笔者 对 已上市 或处 于研究 开发 阶段 的以上 3种抗 肿瘤 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点 。已经有大量靶 向抗肿瘤药物投入 临床 , 主要包括细 1 2 新 生血 管抑制 药 新生血管对于肿瘤 的生长及转移 有
胞信号转导分子抑制药、 血管新生抑制药 、 肿瘤的诱导分化药 。
1 1 细胞信 号转导分子抑制 药 细胞分化过程 中很多 的分 . 化信 号传 导因子 中含有 蛋 白激酶 家族 。这 种蛋 白激 酶 的过 度表达可诱 发肿瘤 。由于这 些蛋 白激 酶 的基 因突变 或重排
阿瓦斯汀 A at ( 学名为 “ vs n 化 i 贝伐 单抗 ” 由 G nneh公 司 , e etc
酶抑制药 和针 对不 同蛋 白激酶 A P结合 位点 的小分 子治疗 T
药 已进入 临床 研究 阶段 。这 些新 型药 物主要 靶 向抑制 细胞
研制 的抗血管 内皮生长 因子 的人 源化单克 隆抗 体 ,04— 20
目前 , 新型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药 的开发是肿瘤靶 向治疗
的研究热点 , 有一些蛋 白激 酶抑制 药正在 研发 中 , 括西地 包 尼布 、 阿西替尼等 。近年来 , 已经有 多种 细胞 信号 转导分 子抑制药上市 ( 1 。 表 )
瘤药物包括三类 : 1 分子靶 向药 物 , 有高选 择性 、 毒性 () 具 低 等特点 , 克服 了普通 化学治疗药物选择 性差 、 良反应 强 、 不 易
导致 的信 号转 导过 程 的 障碍 或异 常 , 通过 影 响细 胞 的生 其
长、 分化 、 谢和生物学 行为而引发肿瘤 。 目前 , 代 一些蛋 白激
生成 以及肿瘤 中既存血管 的维持方 面具有极其 重要 的作用 , 是 目前 阻断肿瘤 新生 血管生 成 的重 要靶 点。 目前 临床上 以
【 中国图书分 类号 】 R 6. 993
随着医学理论及 临床实践 的不 断进展 , 特别是 肿瘤分 子
生物学 的飞速发 展 , 恶性肿瘤 的药物治疗 已不再拘 泥于普通 的化学治疗 药物 。 目前 的研 究焦 点 已从 传 统 的细 胞毒 药物 向针对肿瘤发生 、 展过 程众 多环 节的新 药方 向拓 展 , 发 研究 及治疗理念也发 生了很大转变 。目前 , 研究较 多 的新 型抗肿
21 0 1年 1 0月 第 2 2卷
第 1 O期
Me hnP P V 1 2 N . 0 O t e.0 1 dJC i A F。 o. . o 1 . co r2 1 2 b
9 01
新 型抗 肿 瘤 药物 研 究 进 展
李 燕 红。吴 娟 综述 , 徐 宁志 审校
【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分子靶向药物; 金属配合物; 海洋真菌
在分子层 面 , 针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之 间的差异 , 向 定 的作用 于肿瘤细胞某些靶 点 , 有效 杀伤肿瘤细胞 的同时最大
限度地减 少对正常细胞 的影响 , 种高选择性作用 明显降低 这 了其药物毒性 , 增加 了患者耐受 性及依从性 , 子靶 向药物 的 分 出现克服了传统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差 、 良反应强 、 不 易产生耐药
管生成因子而发挥高效的抗肿瘤作用 ’ 。
1 3 肿 瘤的诱 导分 化 药 恶 性肿 瘤是 一种 细胞 分化 的紊 . 乱, 而引起这种细胞分化紊乱 的特异基 因在一定条件下是 可
92 0
武警 医学
21 0 1年 1 O月 第 2 2卷
第1 0期
Me C i A F o 2 , o 1 , coeI0 dJ hnP P ,V 1 2 N . 0 O t 2 l . br
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 F l n 在 2 自 o ma k 0世纪 7 0年代 提 出肿 瘤
新 生血管生成的概念以来 , 抑制新生血管 的生成也一 直是 研 究热 点。肿瘤 血管生 成受 正负两 方面调 控 因子控制 。血 管 内皮 细胞生长 因子及 其 酪氨酸 激酶受体 在肿 瘤 的新 生血管
逆的。诱 导分化药通过影响某些决 定细胞分化 的基因 , 使其 进一步分化 , 可以逆转其 增殖 、 浸润 、 转移 等恶性表现 , 之 使 成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细胞 , 从而成为控制 肿瘤 的一 种新途
径。 目前 , 主要药物有肿瘤坏死因子 、 A酸类化 合物 、 维 霍乱 毒素等 。肿瘤坏死因子可以诱 导某 些肿瘤细胞 的凋亡 , 抑制 癌细胞增生 , 还可作 用于 血管 内皮细胞 , 肿瘤血 管受损 或 使
作者简介 : 李燕红 , , 5 女 1 6年 出生 , 科学历 , 9 本 副主任 药师。主 要从 事 临床 药剂学研究 。
作者单位 :.10 0 北京军 区总 医院药剂科 ;. 00 1 北京 , 1 070 2 10 2 中国 医学科学 院肿瘤 医院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素 ( ni ti) 内皮 抑素 ( noti) 可 以通过 拮抗 血 A g st 和 oan E ds t 也 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