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案第2-6单元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科学探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物的基本需求、生长与变化、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对生物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学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生物和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分。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传授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分方法。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3.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讲解。
2.实验材料: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物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等,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现象,加深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
(板书:微小世界)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物体的常见分类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方法将物体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教材: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教具:物体图片、分类卡片、黑板、粉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体,启发学生讨论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研究新知- 介绍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 利用具体例子和图片,详细讲解物体的常见分类方法,如按形状、大小、用途等分类。
3.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分类卡片和一些物体。
- 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将物体进行分类贴在卡片上。
-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同时观察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展示各组的分类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分类方法,总结物体分类的基本规则。
5. 小结复- 通过提问和讨论,复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 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几个物体并进行分类,并写下分类的方法和原因。
教学扩展- 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分类方法,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室内或室外的物体分类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分类能力和合作精神。
- 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能力。
- 确保教学过程简洁明了,避免涉及法律复杂性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案目标本学科教案的目标是为六年级学生提供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科学原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案内容单元1:植物生长与繁殖1. 研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2. 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繁殖方式;3. 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索植物生长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单元2: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2. 研究热能和化学能的产生和转化;3. 进行实验,观察和验证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单元3:地球与环境保护1. 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壳变动;2. 了解大气层和水资源的重要性;3. 研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4. 进行环境观察和实验,探索环境保护的策略。
单元4:人体与健康1.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器官功能;2. 研究保护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 进行实验和调查,探索健康与生活惯的关系。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具讲解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3. 设计实验和观察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提供案例分析和问题导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5. 教学结束时进行学生的小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1.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观察成果的报告来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2. 设计知识和应用题目来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表现出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六年级科学教材》;2. 多媒体教具:电子课件、实验视频等;3. 实验器材和材料:玻璃器皿、电子秤、温度计等;4. 网络资源:科学实验说明和视频。
参考文献1. 《六年级科学教材》;2. 《科学实验手册》;3. 互联网科学教育资源。
新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优质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换算、简单机械、浮力、杠杆等。
这些内容都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计量单位等知识,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单位换算、浮力等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重点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简单机械、浮力、杠杆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单位换算: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简单机械: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浮力: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4.杠杆: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单位换算工具、简单机械模型、浮力实验器材等。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问题引导。
3.准备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单位换算、机械应用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换算、简单机械、浮力、杠杆等,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如单位换算实验、浮力实验等。
4.巩固(5分钟)针对实验结果,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浮力现象等。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6呼吸与交换|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6呼吸与交换|冀教版授课标题: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传授目标:1.掌握丈量肺活量的正确要领。
2.培育学生动手、探究与合作的物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酷爱。
3.体贴身体器官的健康状况,深化健身意识。
传授重点:掌握丈量肺活量的正确要领。
传授难点:培育学生动手、探究与合作的物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酷爱传授历程:一、导入同砚们在体检的时候,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测肺活量,肺活量的巨细反应了肺效用的强弱及健康状况。
那么我们通常在不到医院,无专业工具的环境下,怎样明白自己的器官肺的健康环境,检测肺活量呢?同砚们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自由连合分小组探究)二、分小组成果展示1、一组“吹蜡烛比赛”(1)一组成员把六根蜡烛摆成一排,隔断十厘米,点燃。
(2)一组成员依次深吸一口气,吹灭尽可能多的蜡烛,并记载每个同砚吹灭蜡烛的根数。
(3)组长总结:我们小组每个同砚吹灭蜡烛的根数有多有少,并不相同。
多的能吹灭五六根,少的一两个,吹灭蜡烛根数多的同砚肺活量就大,肺效用强盛;吹灭蜡烛根数少的肺肺活量就小,肺效用差一些。
(4)西席总结:一组同砚的实验简略易行,吹灭蜡烛根数的几多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肺活量的强弱,但要注意,吹蜡烛的时候一定要是一口气,并注意吹出气流的偏向,不然简略出现偏差。
同时提示同砚们肺活量小的同砚要增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固然女同砚的肺活量较男同砚要小一些,是正常的。
2、二组“排水法”测肺活量(1)在废弃食用油塑料桶壁上自上到下贴一张白纸条,用量筒量出1000毫升的水,到入塑料桶内,在塑料桶内水面抵达的位置画一条横线,左右标上1000,同样的办法标出2019、3000、4000等。
(2)一同砚将塑料桶灌满水,用手掌堵住,倒放在水盆中。
一同砚将软胶管一端插入塑料瓶内10厘米左右,深吸一口气,吹胶管的另一端,然后迅速把胶管从塑料瓶拔出。
(3)吹气的同砚把塑料桶扶正,看塑料桶内水面的位置,读出塑料桶上的数值。
6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6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学科学教案集(第二册)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第一课我在成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办法与过程:一、集中话题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搜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本人的收任课教师: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1.在小组内对搜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当中产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分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新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教案
新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教
案
本教案为新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的全套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该科目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以下为教案
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课:观察家庭用暖设备
本课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家庭暖气设备的种类和
工作原理,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和节约能源。
第二课:探究节日里的科学
本课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背景,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
理解节日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理性思维能力。
第三课:学会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不同
状态下的水的特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第四课:探究树的生长繁衍
本课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树的生长过程和繁衍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第五课:动物的化石
通过展示化石和实验活动,学生将了解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演变和地质的变迁。
总结:
本教案覆盖了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践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案的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研究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案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和拓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上课时间:1、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
说明人们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
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第二课时上课时间:2、巩固练习(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3、布置预习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同伴相互介绍。
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3、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设计李俊堂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1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增加宽度或厚度可以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
3、?能通过实验求证自己的假设。
重点难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准备: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观察理解房子和横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认识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
2、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是是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选用薄纸板裁成长度相同,宽度成倍不等的纸条做成纸横梁。
2、纸条垫起的高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每次以纸条中部接触桌面为最大弯曲度。
3、纸条的厚度、长度、弯曲度和架空长度都要相同,实验只改变纸的宽度,而且要成倍地增加。
4、要先预测后实验,促使学生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厚度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大小?(3)?表格设计: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三、?解释横梁是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1、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部编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审定)
部编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
审定)
目标与导入(30分钟)
目标
-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 掌握生活中的常见科学现象与原理;
- 发展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导入
- 归纳学生已学知识,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 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欲望。
研究活动一(40分钟)
活动目标
- 研究有关生物的知识;
- 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活动内容
1. 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中的特征;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归类动物,并解释自己的分类依据。
研究活动二(60分钟)
活动目标
- 研究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知识;
- 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活动内容
1. 分发不同地理环境下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 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模拟不同地理环境中种植植物,观察生长情况,并总结结论。
研究活动三(50分钟)
活动目标
- 研究天文知识;
- 培养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活动内容
1. 观察和描述日月星辰的变化;
2. 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并绘制观测图;
3.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讨论出现的现象和规律。
总结与展望(20分钟)
总结
- 研究了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 培养了观察、描述、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展望
- 下一章节将继续学习科学知识,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实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科学探究课题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自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体验观察、实验等方法。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强调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课题2:科学探究的技巧目标:1. 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
2. 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假设。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技巧。
教学难点:-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理假设。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自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科学探究的技巧。
3.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案例,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进行合理假设的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强调提出有价值问题、进行合理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物质的世界课题1:物质的组成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组成。
2.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验证物质的组成。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组成。
教学难点:- 实验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组成的兴趣。
2. 自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物质的组成。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物质组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物质的组成。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强调物质组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一、教材分析:《六年级科学下册》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小学科学教材,共分七个单元,分别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显微镜看世界”、“物体的密度与浮力”、“一氧化碳与安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电的基本概念”、“生活中的天文现象”等。
本教材突出了“情景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教材中所设涉及的“情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领悟能力。
同时,在教材内容安排上紧凑而有序,涉及面相对广泛,可以较全面地帮助学生了解到目前为止的科学知识,奠定小学科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本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并能因此解释一些常见现象;了解一氧化碳这种有毒气体对人和环境的伤害,能够科学使用燃气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了解电的基本概念,了解导体和非导体的特点,懂得保护自己的安全,合理使用电器和开关;了解生活中的天文现象,掌握日、地、月的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能熟练进行科学探究,培养探究问题、合理预测、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
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语言描述和简单的科学论述。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使探索活动更加活跃有趣。
3. 道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内容:物体的密度与浮力、一氧化碳与安全、电的基本概念、生活中的天文现象。
2. 难点内容: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燃气具的使用与安全、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日、地、月的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中所涉及的“情景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本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的教学法”。
通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1. 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之前通过自主学习教材,老师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形成问题,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 互动探究:采用多种互动探究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模拟、场景模拟、情景剧、作品和图示展示等,使学生进行活动探究,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优质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优质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为小学六年级学生提供一份优质的科学教学计划,全面覆盖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科学课程的内容。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以下科学课程内容:1. 单元一:生物与环境2. 单元二:力与机械3. 单元三:光与影4. 单元四:天体与地理5. 单元五:物质与能量6. 单元六:电与磁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经过精心设计,以适应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掌握每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2. 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和科学探究;3. 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研究和积极参与,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探究式研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主动发现和理解科学知识;2. 小组合作研究:提倡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科学问题;3.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科学原理;4. 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注意力;教学评估为了衡量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提供及时的反馈,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评估方法,包括: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3. 项目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展示,评估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期末考试:针对学期末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性考核。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教案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每个单元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2. 实验材料:提供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3. 评估工具:提供教学评估所需的测验题目、实验报告模板等。
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期安排,本教案将提供每个单元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活动设计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编写的全册教案。
教案主要涵盖了本册教材的各个单元,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与重点- 熟悉本册教材的各个单元内容,了解科学知识和实践技巧。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与布置第一单元: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 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与作用。
- 研究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 布置小组实验: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记录观察结果。
第二单元:动物的适应环境- 探讨动物的适应环境的原因。
- 研究动物的适应特征与生存策略。
- 布置小组项目: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适应环境的特征。
第三单元:物质的三态变化- 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 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 布置实验任务: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态变规律,并记录观察过程和结果。
第四单元:声音的传播- 研究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
- 进行声音传播的实践活动。
- 布置小组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第五单元:植物的繁殖- 探究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适应环境的关系。
- 研究植物的各种繁殖器官。
- 布置小组任务:为一种植物设计一个适合其繁殖的实验环境,并记载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六单元:能量与能量转化- 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原理。
- 研究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和规律。
- 布置个人探究任务:选择一个日常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评估与总结- 通过每个单元的小组实验和任务,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 结合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性评估。
- 总结学生在科学素养及实践能力方面的提高与不足,进行课程反思与改进。
以上是本册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布置方式,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和成长。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第1课《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研究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后面的研究奠定认识的基础。
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本课还要锻炼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利用对比实验找出变化规律,记录并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
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能力目标猜想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能够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进行猜想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操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想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探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横梁和柱子的模型。
2、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回形针。
3、学生准备:课本、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6单元教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6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水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水的几种状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水的几种状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6单元教学资料。
2. 实验用品:装有水的、冰块、温水、加热器具等。
教学过程:Step1:导入(10分钟)介绍本单元的研究内容,引入水对生活的重要性,带领学生思考水的作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Step2:知识讲解和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实际操作,介绍水的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并进行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示范使用加热器具将冰块变成水,然后将水蒸发成水蒸气。
Step3: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小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水的性质和变化。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提供指导和帮助。
Step4:实验分享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并进行总结。
让学生归纳出水的性质和用途,并理解水能够具有不同的状态。
Step5:课堂讨论和答疑(5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和说明。
Step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实践类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水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和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二、指导学生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
(1)讲解:人体遗传变异的秘密主要与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基因决定人的性状。为了解开人体遗传变异之谜,必须破译人体的约10万个基因。为此,人类开展了对自己基因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叫做“人类基因组计划”。它的进展如何,有何意义?请阅读课本第30页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
充分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确定下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二、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4、学生把各自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进行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遗传了父母的哪些特征?
5、活动:在课文中,用连线的方法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认识动物的遗传现象。
1、学生分别观察小狗、小兔、猎豹、企鹅、长颈鹿等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三、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四、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最大的恐龙要算“梁龙”了。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20世纪初,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3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的骨架,陈列在匹兹堡的自然博物馆里。它全身长26.6米,颈长6.7米,尾长15.3米,身长4.55米,重约10.5吨。
最重的恐龙要算腕龙了。1909年,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的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它身体总长22.5米,身高6.4米,估计重78吨。在这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腕龙的骨骼,估计这些腕龙在活着的时候,身长可超过27米,体重达100吨。
(8)提问:爸爸妈妈是单眼皮,孩子会是双眼皮吗?爸爸妈妈是双眼皮,生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双眼皮,这种说法对吗?
(9)学生讨论汇报。
(10)结合眼睑基因遗传图解讲解: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单眼皮,不会是双眼皮;父母都是双眼皮,生出的孩子不一定是双眼皮,也可能是单眼皮。(如父母都为Ee时,有生单眼皮的可能)
教学过程:
一、发现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展示遗传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学生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到底哪里最像。
3、老师讲解什么是遗传。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
制作化石模型。
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
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三、认识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
3、学生看课文中的说明。
4、布置任务:回去找出类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或成语。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5、学生交流。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2-3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讨论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染色体是人类遗传的物质基础;
2.生物遗传的秘密在基因里,基因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单位;
禄丰龙,身长6米,高2米,是中等的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剑龙的背上长着刀山似的骨板,甲龙装备坚硬的甲板,角龙的头部长着犀牛般的尖角……这些显然是它们防御敌害的武器。
最凶残的霸王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2、讲解:为什么子女有些特征像父母,有些又不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遗传变异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指导学生认识染色体是人类遗传的物质基础。
(1)结合课本人体细胞图讲解: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知道,人类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染色体在人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父母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两两分开,各将自己一半的染色体传递给孩子。因此,孩子从父母那儿各得到一份染色体,他们的染色体是父母染色体的重新组合,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个体。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的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整个模样仿佛是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向天空发展的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的霸主。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长6米多,尖长的头颅,长着尖利的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和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了,大脑半球中的视觉、平衡觉和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翼龙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的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北美洲的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
3.1对基因决定人体的一个性状。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人体染色体配对挂图、眼睑基因遗传图解、男女性别决定图。
2.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报刊、光盘资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染色体是人类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6)提问:为什么你会是男孩?为什么你会是女孩?
(7)学生讨论、汇报。(出示男、女性别决定图)
(8)小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第23对染色体也要分开。父亲产生含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两种精子;母亲产生的卵都是含X染色体的。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这样,就产生了XY和XX两种组合。XY的组合是男孩;XX的组合是女孩。
2-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向陆地发展的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的统治者。根据恐龙的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的,也有吃其他恐龙和动物的。
一些巨大的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和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1.4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高3.5米,长22米,重约30~40吨。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去。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2-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2.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
知道化石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
1、消失了的恐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第二课时
关于绝灭生物墓地,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教师作必要的介绍。请学生谈谈:面对着如林的墓碑,心中有什么感想?
【恐龙世界】
距今2亿多年到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个“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
向海洋发展的鱼龙和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科学家在海拔4800米高的土隆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体长10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的和它同期的其他鱼龙。这证明了,在2亿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是鱼龙腾飞跳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