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研历史古文献学讲义及习题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试题
课堂习题第一单元:历史文献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古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档案文书《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刘向刘歆合本子注《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晁公武陈振孙《集古录》《金石录》《通鉴考异》版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卢文弨顾广圻《留真谱》伪古文尚书伪孔传《易图明辨》《校雠通义》二重证据法诗史互证层累造成古史说《校勘学释例》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六分法四分法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正史纪事本末载记地方志政书金石术数杂家小说家别集总集误衍脱倒校法四例辨伪《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辑佚二、简答1、古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种类?其中哪一类是主体部分?请略作说明。
2.、古籍是指什么?有人说“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也是古代的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 、甲骨文是什么时期的文献?发现于什么时代?青铜器铭文主要使用在什么时期?这二类文献在学术研究上有什么价值?4、敦煌叶鲁番文书主要有一些什么内容?对于学术研究有什么价值?5、试为古文献学做一个简单的定义。
6、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由封建国家进行的文献整理发生在什么时期?是由何人主持的?有什么具体成果?7、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是什么?是以此前何人何书作为基础?在图书分类方面有什么特点?8、刘向、刘歆父子在文献整理方面有什么贡献?他们的工作大体有哪几个步骤?9、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使用最久的图书分类法是什么?大体产生于什么时期?现存最早的这种分类目录是什么?在学术史上主要有什么价值?10、宋代主要有哪几位学者在目录学上做出了贡献?现存宋代两部著名的私修藏书目录是什么?在学术上有什么价值?11、为什么说在宋代校勘学日趋成熟?这一时期有哪几部有代表性的校勘学名著?12、金石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门学问是在什么时期发展成熟的?请举出这一时期两部最有名的著作及其作者。
13、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哪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具体成果?14、《四库全书》主要有哪几个基本来源?当时对搜集到的图书分为哪几种情况?分别采取了什么处理办法?15、请举例略述清代学者在古书辨伪方面的成就。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点及作业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参考答案一. 解释下列词语1. 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又叫典籍,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上资料。
(按内容分为: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民族文献、政治文献、方志文献、语言文字文献,科技文献。
村代上著,可分为古典文献[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又:文献包括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多指古典文献。
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
2.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检索或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类书始祖。
现存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唐虞世南的《北堂书钞》3. 帛书:写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的书叫帛书。
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4. 古典文献:所谓古典文献,主要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文字文献的总称。
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籍图书数量最大,是古典文献的主体。
在古籍图书中,又以汉语言文字文献最多,所以,古典文献主要研究和讨论汉语言古籍文献的有关问题。
5. 四部分类法:是指我国历史上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再分若干大类。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对古典文献分类的主要方法。
6. 经折装:经折装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装帧方式。
它是把一幅长长的卷子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其前后各加上一硬纸作为封面,这样就可以从头至尾翻阅,比卷轴装翻阅起来就方便多了。
7. 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把每张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7面为准,面对面地折齐。
古文献学考研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我们的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如果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
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
从那时以来,历代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手段,尤其是在清代,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长。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提要》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
与他大体同时,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分章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内容,可以看出,虽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而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建国以后,由于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先生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完整版)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古典文献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1、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胡厚宣主编 1978-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综合各家之书关于甲骨文方面的资料汇编。
该书采用先分期后分类的科学方法,去伪存真,进行一系列的校勘工作,将甲骨资料分成五期,每一期又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和其他等四大类二十二小类,堪称集大成之作。
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周公庙遗址:2003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岐山县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两片刻有卜辞的西周甲片,经辨认共有55字。
后来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周公庙考古队,对这一带进行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22座西周最高级墓葬的发现和760多片西周卜甲的出土。
为研究西周历史,甲骨文字提供了丰富材料。
3、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入晚学校正经文。
4、正始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刊刻完整的有《尚书》《春秋》,未完整的有《左传》。
晋永嘉之乱遭到破坏,唐时已经残缺不堪,但有完整的拓片。
光绪以后不断有残石出土,为研究古文字和校勘提供宝贵资料5、殷周金文集成: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由王世民主持。
全书历时10年才完成主体部分的铭文集录。
集录铭文8千多件。
各册有铭文的说明,记字数、时代、出土地点、现藏地点等又有引用书目。
该书是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
6、汗青:汉晋时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
其制作过程是将竹子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竹子里的水分蒸发掉就像出汗一样,有的称之为“杀”,有的称之为“汗”所以成为汗青。
也叫“杀青简”。
这样的竹简既便于书写又可以防止虫蛀。
7、尺牍:汉晋时用木牍作为书写材料。
木牍的长短有一定的体制,从汉代起一般的木牍长为一尺,所以也称为“尺牍”后来,书信也叫“尺牍”。
8、汲冢竹书:晋武帝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在挖掘战国墓时,得竹简小篆竹书十万余言,藏于秘府,经校订整理得古典文献16种75篇,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川大古代文献考研题目及答案
川大古代文献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简述《史记》的编纂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其编纂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纪传体结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按类别分类,便于读者系统了解。
2. 实事求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力求客观真实,不以个人好恶影响史实的记载。
3. 文学性:《史记》在记述史实的同时,注重文学性,许多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人物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带有个人情感色彩,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史书编纂:《史记》的编纂体例被后世史书广泛采用,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标准模式。
2. 文学创作:《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描写,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影响深远。
3. 思想影响:《史记》中所体现的史学思想和人物评价,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目二:论述《左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主要体现在:1. 详实记载:《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 政治思想:《左传》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如忠、孝、礼、义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价值:《左传》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上,其叙事生动、语言优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史学方法:《左传》在史学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如运用对话、描写等手法,增强了史书的可读性。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史学研究:《左传》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时,都会参考《左传》。
文献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
《文献学》讲义(《版本目录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第一编文献与文献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献记载、传承的。
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迈入文明历史的长河,二千年前的中国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数千年来,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中国的古典文献毫不为过。
是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头。
如何对待它,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尤其是20世纪以来。
这类论争中,有运动性(型)的,有学术性的。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类论争所产生的效果只会是愈来愈明晰的共识,即作为有责任的专家、专业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应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下,域外文化强势,霸权政治笼罩世界。
在中国韬光养晦,于国际上各种敏感问题多处于守势的境况下,更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必要。
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足以陶治个人性情、加深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
就学问、学术本身而言,在此方面下功夫,对中国学风、中国气派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中国繁荣富强梦之实现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何以言?乃因一个富强繁荣之国体既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须有丰腴(丰腴:多而好)的精神文明。
惟其如此,国家才会和谐、平稳,才会令世界(人们)敬重、羡慕、向往之。
莘莘学子,背负家庭乃至家族之嘱托,来此求学,以为将来获取好职业而打基础,作预备。
试问:有几成学子能理性地领悟大学阶段的学习真谛?恕我直言,至少是八——九成的学子从报考大学始就冀望用所谓的“热门专业”、“时髦专业”(知识)武装(装潢)自己,而对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知识、学问、学术几乎无暇顾及。
人文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强的学科(已经)遭受冷落,几乎被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懂教育的各级行政官员以及某些自诩为懂行的高校领导)武断地、不加斟酌地当成“多余的知识”、“无用的知识”,颇不以为然。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着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着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最新文献学资料、习题、答案资料
最新⽂献学资料、习题、答案资料1、中国早期⽂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化史上的作⽤和地位.答:中国早期⽂献形式包括甲⾻⽂、⾦⽂、⽯刻等。
甲⾻⽂等。
A:甲⾻⽂也叫⼘辞、契⽂、龟甲⽂等,它记录了和占⼘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化、军事、社会、天⽂、历法、医药等⽅⾯的内容,⽬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也叫“钟⿍⽂”,⼜成为“铜器铭⽂”,是刻在青铜器上的⽂字。
⽂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
后⼜进⼀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献。
因此,⾦⽂在⽂化史上的作⽤和地位⼗分重要。
C:⽯刻⽂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刻⽂、碑⽂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积⼤,搬运不⽅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化、政治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录是哪⼀部?特点是?答:是《汉书艺⽂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段,揭⽰⽂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录这⼀体例,使古典⽬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C、重视书籍作⽤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
重视书籍性质⽅⾯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有⼦⽬。
3、为何说⽬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举例说明。
答:⽬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刻到载体上。
⽬录始⽤于西汉刘向⽗⼦校理群书之时。
⽬录标⽰⽬次,避免错乱,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化科技发展⽔平,历代⽂献⽬录对⽐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古典文献学考研题库
古典文献学考研题库古典文献学考研题库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涉及到古代文化、历史、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考研生而言,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备考过程中,熟悉古典文献学的考研题库是提高考试能力的关键。
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主要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等内容。
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文献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价值等方面。
在考研题库中,可能会涉及到这些基本概念的考查,考生需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二、文献的分类和特点古代文献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内容分类、按形式分类、按载体分类等。
在考研题库中,可能会出现要求考生对某一类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的题目。
考生需要通过对不同类别文献的学习和了解,掌握其特点和特色。
三、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考研题库中常见的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文献的收集渠道和方法,如何进行文献的整理和归纳。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文献的鉴别和评价方法,以便更好地利用文献进行研究。
四、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考研题库中,可能会出现要求考生对某一篇古代文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题目。
考生需要掌握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的文本批评、文献的历史研究、文献的比较研究等。
五、古代文献的价值和意义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考研题库中,可能会出现要求考生对某一篇古代文献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题目。
考生需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其价值和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研究中。
六、考研题库的复习方法掌握古典文献学的知识和方法,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实现。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和资料,参加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进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进行文献的研究和解读。
此外,考生还可以参加考研题库的模拟考试,熟悉考试的形式和要求,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题库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题库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题库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承。
考研题库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工具,它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古代文献的分类和特点中国古代文献广泛而丰富,包括了诸多不同类型的文献,如经典、史书、子集、集部、古籍、碑刻等。
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承载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想。
在考研题库中,考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文献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古代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古代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内容。
在考研题库中,考生需要了解古代文献的收集渠道和整理方法。
古代文献的收集主要通过文献整理机构、私人收藏和民间传承等途径进行。
而古代文献的整理则需要考虑到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问题。
三、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考研题库中,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文献学、史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文献学主要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和鉴定等问题;史学则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还原历史的真相;哲学则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古代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语言学则通过对文献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的研究,揭示古代文献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四、古代文献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考研题库中,也会涉及到古代文献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古代文献的传承主要通过古代文人的手抄和刻印、古代学术机构的研究和教育等途径进行。
而古代文献的发展则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等因素。
在考研题库中,考生需要了解古代文献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五、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现状与挑战在考研题库中,也会涉及到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现状与挑战问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传统的文献学方法和研究范式需要与现代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献学讲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我们的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如果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
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
从那时以来,历代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手段,尤其是在清代,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长。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提要》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
与他大体同时,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分章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内容,可以看出,虽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而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建国以后,由于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先生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本身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动员国家的力量,大规模的校点整理古籍。
当时一批主要是从事历史学的学者参与此事。
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专业人才问题,前辈学者从小接受传统儒家学说教育,而经书学习是最基本的内容,其中就涉及到文字校订方面,对于古代学术整体上也比较熟悉,而新式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存在缺陷。
到50年代末,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等几位教授首先提出建议,为培养专业人才,应当建立文献学专业。
随后于1959年率先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因专业需要,须开设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基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当时都在中文系,因此把这个专业放在了中文系,从属于汉语言文学学科,也按中文系学生要求招生,是为此专业的由来。
文革以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八十年代初,当时华中师院从事文献学的前辈学者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因本人是历史系教师,从历史专业角度出发,又在历史系设置了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形成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由于历史原因,古典文献学归属中文学科,历史文献归属历史学科,所以一般也就理解为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对象是语言文学方面的典籍文献,而历史文献主要是历史学科作为史料的文献,应当说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相当偏狭的,原来翦伯赞提出时是说:“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才,主要是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的文献。
”(《光明日报》1959年7月17日)因此上述认识可以说是曲为之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国内高校,设置古典文献学的要多于设置历史文献学的。
其实,就文献学本身来说,是一个很宽泛的学科,研究内容很广,应有古今之别。
这一学科名称最早其实也是单指古代文献。
以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很难区分古典与历史,其实看看这些年来出版的作为教材的有关著作,以及学科目录中两个学科的课程设置等,实在也差不多,过分强调学科差别,很容易造成培养上的误区,如现在中文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在使用古文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由于专业造成的失误,即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也常有这方面的问题。
这一问题其实早已被意识,关于学科问题也曾有过讨论,但尚没有一致认识。
一个主要原因是涉及到利益问题。
在国家上一次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时,讨论稿第一稿、第二稿,取消了古典文献学,合并为历史文献学。
但是遭到强烈反对,某些学校及一些有名望的老先生纷纷上书建言,要求保留古典文献专业。
考虑到这些反对意见,因此在最后定稿时,仍保留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并存的局面。
对于学科来讲,这种局面的存在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下一步怎么办,还要看发展,还需要有认识上的统一。
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1、古人的文献概念据今见典籍,“文献”一词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夏是指历史上的夏朝,殷指殷商;礼是指当时社会通行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杞指周初分封诸侯时为夏人的后代封的杞国,宋是为殷人后代分封的宋国,均在今河南境内;徵是验证、证明之义。
文献二字,从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到南宋大儒、理学家朱熹,皆训文为典籍,献为贤才,后者是指贤能者所掌握的涉及到礼的知识,不一定是见诸文字。
孔子此话意为关于夏商二代的古礼我都能讲,只是无法从夏、商二代之后杞人和宋人那里得到验证,这是因为典籍的记载和贤人所掌握的都不够充分。
如果充分,我就能够加以证实了。
这应是“文献”的原意。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在《总序》中解释书名中的“文献”,与本书的体例联系在一起,“文”是书中的叙事,指摘录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献”是论事,指汇辑臣僚、儒者等各色人等的议论。
“叙事”顶格,“论事”低一格。
无论文或献,基本都是指文字的记载,已与上述文献的本义不同,而后代是沿用了马氏的讲法,主要是所谓典籍。
2、古文献的种类按照传统意义,古文献是指古籍。
今天虽说古文献的范围已经大大扩展,但古籍仍是构成文献的主体部分。
(1)古籍即古书。
古籍的前身,或者说原始形态的文书,产生的时代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甲骨文、金文虽也带有文书性质,但还不是我们讲的一般意义的文书,甲骨文是占卜记录,是一次性的;金文是标记文字或纪功文字,当然甲骨、金文今天也算作古文献的范围。
最早的文书是写在竹木简上的。
利用竹木简记载文字,在文献中有记载,《尚书·周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另甲骨文中有“作册”的记载,可以证明殷商时确实已有典册形式的文书。
殷商及西周的这种竹木简文书,还不是后世意义的书籍,只是由祝史等保存的诏令、谈话记录等原始材料,相当于今天的档案。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今天已无从见到殷周时期的这种早期典册文书。
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久已不用,但是从古以来,就有关于这种竹木简书出土的记载,文献记载最有名的一次就是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被盗掘的战国中期魏襄王(一说魏安釐王)墓中发现的大批先秦古书。
今为我们熟知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20世纪前期,运用西方考古学方法,从今内蒙及甘肃西部汉代烽燧遗址,如居延、武威、敦煌等地,发掘出大批汉简,经整理后出版,为世所见,如《居延汉简》。
其中大量的是文书档案,其中也有部分古籍。
尤其是建国以来,发现更多,除西部地区古代边塞遗址外,在内地也屡有出土,著名的有70年代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葬中的近5000枚汉简,其中主要是兵书,如所谓《孙膑兵法》;湖北云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出土的以法律文书为主的秦代竹木简书;80年代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以法律文书为主的汉简;90年代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楚简,都是先秦道家和儒家著作。
此外,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数量极多,是窖藏性质,有十余万枚,从已清理出来的看,主要是地方上的关于户籍和赋税征收方面的内容,是档案文书一类,应不是书籍。
稍后,大约在春秋时,出现帛书。
战国时人已提及,《墨子·尚贤》有“书之竹帛”;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有“著于竹帛谓之书”。
在当时是与竹木简并行的一种书写材料。
也不限于作为文字的载体,古代的书法绘画也用作材料。
帛书发现较少,应与当时比较贵重,本身用得少有关。
古代帛书发现最为集中的一次是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一批最为集中,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先秦至汉初的道家、黄老家的著作,有少量的儒家和纵横家的内容,还有部分古代的星图地图等。
纸发明特别是广泛应用以后,书籍就主要以纸作为载体。
在东晋时,明令废止简帛,以后进入纸本书籍阶段。
在纸得到广泛使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书籍的复制仍然是依靠抄写。
今我们能看到相当数量的这种抄写的古本书。
少量是20世纪以来出自新疆,如晋抄《三国志》残卷,大量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甘肃敦煌千佛洞的所谓“敦煌遗书”。
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尤其是宋代得到普及以后,就以印本书为主了。
所以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古籍绝大部分就是这种雕版印刷的本子,一般叫作刻本或刊本,另外还派生出活字本,套印本等。
此后虽仍有抄本,但为了区别古抄本,一般就把唐五代以上的叫写本,而把后来的抄本就叫抄本,一般写作钞本。
以上是说古籍的外在形式。
从内容上看,真正意义的古籍是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
这一时期,学术下移,文化从祝、史的手中解放出来,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的学者们,根据古代保留下来的文书档案,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并加以哲理化的解说,而这些解说也被书写下来编成书籍。
这些教材以及有关解说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书,现能见到的最古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里,著录的最早的书就是这一批东西。
这是我们说的传统古籍的上限。
传统意义的古籍的下限一般定在清末。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学术及近代印刷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末民初以后,传统学术让位于近现代学术,传统的学术及书籍形式不再大量产生了。
现存古籍的数量没有精确统计,清代中期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收入3461种,另存目有6793种,共10254种,基本上包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相对较全。
但仍有大量遗漏,不够完备。
一是《四库提要》只截止到清代中叶,乾隆以后的大量书籍并未能收入,二是方志很少,宋元以上方志流传下来的较少,基本上都收入,而明代以下,则按当时标准,选收所谓纂修质量好的很少一部分,三是通俗文学类不收,认为不登大雅之堂。
四是佛教道教的内容很少。
民国时孙殿起编《贩书偶记》,专收《四库提要》未收的传统内容传统形式的书籍,截止到1935年,其中只有少量明人和民国人著作,绝大部分是清人的,后来其助手雷梦水又续补《贩书偶记续编》,二者相加,有15000多种,也应是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