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良性互动
文学与影视的叙事交互
文学与影视的叙事交互文学与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拥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
然而,随着文学与影视的发展,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加,形成了一种叙事交互的现象。
这种叙事交互既可以是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也可以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再解读或延伸。
叙事交互不仅扩展了叙事的方式和手段,也为观众和读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理解角度。
首先,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是叙事交互的一种常见形式。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如《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和《哈利·波特》系列等。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一方面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形式更生动地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氛围。
另一方面,电影也可以通过音乐、镜头语言等方式增加故事的感染力和艺术体验,使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得到更为直接和深入的情感体验。
同时,电影改编也可以为文学作品注入新的元素和解读,引发观众对原作的重新思考和理解。
其次,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再解读或延伸也是叙事交互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可以选择性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对原作的情节、人物或主题进行重新组织和演绎,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和故事表达。
例如,《格列佛游记》一书被多次改编为电影,每一部电影都展现了不同的想象和解读,以及对原著的理解。
这种再解读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著故事的可能性,带给观众不同的思考和感知的角度。
另外,影视作品也可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风格。
一些影视风格和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被借鉴和引用,如快速剪辑、多角度叙事等手法常常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形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和场景呈现,为文学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冲击力。
总体而言,文学与影视的叙事交互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为观众和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和理解角度。
通过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不仅可以更好地传达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为直接和深入的情感体验。
文学与影视的叙事交互
文学与影视的叙事交互一、叙事方式文学以文字作为媒介进行叙事,依靠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来构建故事情节和形象。
它通过文字的描述和描绘来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叙事方式主要以叙述者的视角来表达,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叙述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而影视则以影像和声音作为媒介进行叙事,将故事通过画面展示给观众。
影视具有动态的特点,可以通过摄影技术和音效来创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进一步加强情节的表达和展示。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二、表现手法文学和影视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可以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绘等手法来营造情感氛围。
无论是文字的抒发还是影像的展示,都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或刻画来使叙事更加丰富生动。
最后,它们都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来传递信息和展示角色形象。
无论是文字的对话还是影像中的演员表演,都可以通过言辞或行为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三、影响社会文学和影视作为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它们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娱乐和享受,还能够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
文学作为一种纸上的艺术形式,通过阅读书籍来接触文学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对美的敏感性。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常常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而影视作为一种流行的大众艺术形式,通过电影院、电视机等渠道普及于人们之间,具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影视作品的热播不仅会引发社会大众的关注和热议,还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和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叙事交互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表现手法,它们都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传达故事的情感和意境。
另外,它们也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电影与小说的互动
电影与小说的互动【摘要】电影与小说一直是文学与影视艺术中重要的形式之一,二者之间的互动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无限可能。
电影改编自小说,不仅可以带来原著故事的生动呈现,还能进一步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小说的影响力也常常对电影创作起到启发作用,为影片创作提供更多灵感和想法。
而小说与电影的跨界合作,则为文学和影视两大领域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契机。
电影和小说的跨媒体传播方式,也让作品在不同平台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电影和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给予互相启发和交流的机会。
电影与小说的互动对于文学和影视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能会呈现更多相互合作的模式,共同推动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小说,互动,影响,启发,跨界合作,跨媒体传播,人物关系,意义,趋势,合作模式1. 引言1.1 电影与小说的互动概述电影与小说一直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影视行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电影作品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来的。
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影视作品的题材来源,同时也为小说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影响渠道。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视听效果和叙事方式,能够将小说中的文字描绘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
小说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主题。
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改编和再现,更是一种艺术的碰撞和交流,能够带给观众更丰富多彩的观赏体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影和小说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题材的衍生和影响力的扩大,更是涉及到了跨界合作、传播方式以及人物关系等方方面面,为影视行业和文学界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 正文2.1 电影改编自小说的影响小说作为文学形式通常比电影更加深入和详细地展现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情感细节。
电影改编自小说一般能够在叙事上更加丰富和复杂,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观影体验。
小说中的角色塑造和背景描写往往比电影更加丰富和具体。
电影改编自小说时,导演和编剧可以参考小说中对角色和背景的详细描述,更好地还原和塑造小说中的世界,使影片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影视作品导入下的互动大学语文课堂模式探究
影视作品导入下的互动大学语文课堂模式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影视作品中的语言和情节,借助影视作品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影视作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语言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
探讨影视作品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方式以及与课堂互动的模式成为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1.2 研究意义影视作品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是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通过影视作品导入大学语文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文学概念,增强他们的文学审美和人文素养。
影视作品的视听感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体验,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情感体验。
影视作品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表现手法,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灵感。
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影视作品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重要一环,是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可靠的基础。
在探究影视作品导入下的互动大学语文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将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我们将进行文献综述,以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框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启发。
通过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影视作品导入下的互动学习模式的看法和体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这种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和意见建议,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我们还将开展实地观察和课堂实验,深入了解影视作品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和互动模式。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近年来,文学与电影改编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
文学作品作为电影的重要源头,不仅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而电影改编也为文学作品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电影改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分析其对文学和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丰富素材文学作品作为电影改编的重要源头,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还通过电影的形式将故事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系列。
电影改编还可以通过视觉和音效等手段,将原著中的场景、人物和情节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二、电影改编为文学作品带来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电影改编不仅为文学作品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还提高了作品的影响力。
通过电影的宣传和推广,原本只有一部分读者的文学作品可以被更多人所知晓。
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在电影改编后,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使得原著的销量大幅增加。
电影改编还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解读,为原著赋予新的解读角度,使得观众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促进了创作的创新和发展文学与电影改编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了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电影改编可以通过改变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和结局等方式,为原著带来新的创意和想象。
同时,电影改编也可以通过对原著的解读和演绎,为观众呈现出不同于原著的视角和情感体验。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促进了文学和电影的交流与融合,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四、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对文学和电影产业的影响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对文学和电影产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文学产业来说,电影改编为作品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提高了作品的商业价值和知名度。
同时,电影改编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收入来源。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描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电影则是一种视觉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画面、音乐和表演等多种元素来展现故事情节,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在文学和电影之间,常常存在着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在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这种互动更加显著。
一、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不仅可以吸引原著小说的读者观影,还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形式将故事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
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需要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根据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改动,以适应电影的叙事节奏和视听效果。
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等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后,通过影像的表现和演员的演技,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使观众在视听上得到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体验。
二、电影作品激发文学创作灵感与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相反,电影作品也常常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灵感。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视听效果和情感表达,往往能够触动作家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对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创作灵感。
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电影。
电影所展现的画面和情节,往往能够给作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和想法,促使他们创作出更加生动和具有张力的文学作品。
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激发了许多作家对于人性、友情和自由等主题的深入思考,推动了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
三、文学与电影的互动促进艺术创新文学与电影的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改编和灵感激发,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艺术创新和跨界合作。
在当代社会,文学作家和电影导演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通过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更好地呈现在大银幕上,还可以借助电影的视听效果和技术手段,为文学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互文性研究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互文性研究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文学和电影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二者的互文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文性,并通过分析两项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揭示这种互文性在创作上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文学与电影艺术的互文性体现在创作灵感的互相传递上。
有时,一部电影可以直接改编自文学作品,如《傲慢与偏见》、《哈利·波特》等,这种改编不仅可以帮助电影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转化为影像,还可以从文学中借用场景、人物以及情节构建,丰富电影的表现力。
同时,通过电影的广泛传播,一些原本只有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经典场景和名句,也得以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进一步加深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其次,文学和电影在创作手法上的相互借鉴也是互文性的重要体现。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和编辑手法更立体地呈现给观众,将文字的诗意融入到景色的变换中,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力来诠释文学中的情感和意境。
相应地,电影中的摄像机运动、特效、音效等技术手段也可以借鉴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将电影中的场景描绘得更加具象且真实。
比如,某些文学作品中的拟人化描写可以通过电影的特效技术来实现,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感。
此外,在情节与人物呈现上,文学和电影也可以相互借鉴与影响。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给予电影艺术创作以灵感,同时也可以借助电影的表现手法来加深对人物形象、角色关系的塑造。
通过演员的表演、服装、化妆等,电影可以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更加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而一部优秀的电影也能通过改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增强影片的内涵,并带给观众更丰富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文学与电影艺术的互文性是一种相互借鉴与表达的关系。
文学和电影互相启发,又相互成就,共同促使了二者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对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文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创作灵感来源和创作手法,进而提高创作水平。
电影与小说的互动
电影与小说的互动【摘要】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动。
首先分析了电影改编小说对文学作品和电影产业的影响,接着探讨了小说衍生电影如何带动市场发展。
文章还探讨了电影和小说在创作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共同推动市场发展的作用。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电影和小说跨界合作的实例,窥探了它们互相激发创意的可能性。
文章通过总结讨论了电影与小说的互动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了它们在未来合作与融合的可能性。
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继续推动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关键词】电影,小说,互动,改编,衍生,创作,市场发展,跨界合作,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电影与小说的互动介绍电影与小说一直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之间的互动也成为了文学和影视领域的重要话题。
电影与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魅力,因此二者的结合往往能够产生惊人的化学反应。
电影改编小说早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经典作品都由小说改编成电影,这种跨界传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原著作品,也能为小说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力。
小说衍生电影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一部电影的成功往往会激发读者对原著的兴趣,从而带动小说的销量和影响力。
电影和小说的创作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现象,有些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电影,而有些电影的创作则受到小说的启发。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两者的内容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也为观众和读者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电影和小说的互动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发展,电影和小说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展作品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也可以为产业链带来更加丰富的商业机会。
通过跨界合作、创新营销等方式,电影和小说的互动将为整个市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未来,电影与小说的互动将继续深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观众消费需求的变化,两者之间的互动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和立体化。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电影与小说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形式之一。
它们都是通过影像和文字来讲述故事,传达情感和观点的媒介。
在当代社会,电影和小说已经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互文性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
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表现在电影改编小说的现象。
许多经典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哈利·波特》等。
电影改编小说可以帮助小说的故事和人物更好的得到展示,并扩大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电影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视觉效果来呈现小说中难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丰富了小说原著的表现形式。
小说也常常借鉴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视觉效果,创造出新的文学形式。
《追风筝的人》、《战争与和平》等小说中被运用了许多电影的叙事手法,如快节奏的剪辑、跳跃的时间线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具有张力和节奏感。
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对电影的影射和借鉴,比如对电影明星的描述、对电影的情节和场景的描写等。
这种相互借鉴与影射使得电影与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的关系,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文学与影视的发展。
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还表现在其中共同的创作源泉和主题。
许多经典小说和电影中的主题和情节都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关于爱情、友情、家庭、战争、权力等。
这些主题在小说和电影中都被反复探讨和诠释,使得观众和读者能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找到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和理解。
这也促进了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之间的对话和互文性的发展。
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是一种相互渗透、影响和融合的关系。
它们通过改编、借鉴、共同的创作源泉和主题、以及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的影响,共同推动了文学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电影与小说在相互影响中形成了一种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关系,使得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文性成为当代文化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现象。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影与小说可以通过更多的互文关系,为人们带来更多有深度和丰富的艺术体验。
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良性互动
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良性互动【摘要】电影与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互动,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文论述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实现良性互动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期更好地发挥电影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大学语文;互动一、引言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单向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感觉所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需求。
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声音和影像融为一体,实现了信息的多维传递。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经典电影作为教学素材能为学生学习营造多感官刺激的输入路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利用经典的电影资源,全方位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实现良性互动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实现良性互动的几个关键问题1、精心选择电影素材教师要精心选择那些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向上、能满足学生兴趣的影片。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我们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公共语文课教材。
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共计四种文学体裁。
戏剧部分笔者精选了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作《哈姆雷特》。
这部剧作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富震撼力、影响力的戏剧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由其改编的影片版本众多,其中又以1948年由劳伦斯·奥立佛自导自演的版本被公认为是真正拍出莎剧古典韵味的作品,堪称最经典版本。
该片荣获当年度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第21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项大奖。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文学与电影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往往被搬上银幕,改编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作品。
这种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既激发了观众对原著的兴趣,又为文学作品赋予了更广泛的传播价值,实现了文化的跨界融合。
文学作品改编:跨越时空的变奏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当这些文字被搬上大银幕时,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往往能够更加直观地触动人心。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画面深入体验原著中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获得一种视听的双重享受。
例如,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被改编成电影后,更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年代的人间疾苦,触动了观众内心的深层情感。
电影作品还原:向经典致敬相比之下,电影改编成文学作品则在另一个层面展现了互动的魅力。
通过小说、漫画等形式还原电影画面,使得观众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回味起电影时的情节,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小说版,更加深入地展现了主人公安迪的内心世界,使人们重新审视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领悟影片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互动的力量:文学与电影的碰撞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运和还原,更是一种跨界融合的文化碰撞。
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呈现,为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电影作品被改编成文学作品,又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想象之门。
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不同形式艺术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为文学和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体。
通过文学作品到电影的跨界改编,观众可以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作品内涵;而电影作品改编成文学作品,则让人们在静心阅读中重新审视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让作品本身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融和碰撞。
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可以更加紧密,不断拓展创作的可能性,为观众带来更多新鲜的体验和感悟。
语文电影院通过电影理解文学作品
语文电影院通过电影理解文学作品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互动的关系。
语文电影院作为一个独特的形式,通过电影来理解文学作品,既丰富了观影者的视野,也拓宽了对文学的理解。
本文将从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呈现以及电影与文学的互补等角度来探讨语文电影院如何通过电影来理解文学作品。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和文学都是艺术的一种,它们在表达方式和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文学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述人物、场景、情节等来展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而电影则通过影像、音频等方式来表达,通过画面、音乐、对白等元素来传递故事和情感。
尽管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通过艺术的形式来传递人类的情感和思考。
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电影可以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通过影像的表现手法来呈现原著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
例如《红与黑》、《傲慢与偏见》等一系列文学名著都曾被成功改编成电影,通过电影的形式使更多人接触到这些经典作品。
另一方面,电影也可以激发或启发文学创作的灵感。
许多电影的剧本或故事情节都来源于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和音频效果,使观众对原著产生兴趣,从而激发阅读欲望。
二、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呈现语文电影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通过电影来理解文学作品,使观影者能够深入感受和理解文学的内涵和情感。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可以通过画面、音乐等元素来呈现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
首先,电影能够通过精美的画面来再现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情感。
借助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殊效果,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景色、氛围和人物心理。
例如,在电影《魔戒》中,导演通过精美的特效和细腻的画面,再现了原著中奇幻而壮观的中土世界,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原著中的奇幻世界。
其次,电影通过音乐的运用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情感。
音乐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能够通过旋律、节奏等方式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情绪。
作文范例《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与互动》命题作文写作指导优秀作文欣赏作文素材
《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与互动》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和割裂。
电影和文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在创作灵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着相互借鉴和互补。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创作灵感与互动。
一、电影作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视觉化表现手法:电影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表现力,这种视觉化的表现手法可以给文学创作带来启发和借鉴,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剧情叙述方式:电影作品对于剧情演绎的方式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文学创作者提供启发和借鉴,使得文学作品在故事叙述、人物塑造等方面更加丰满和深入。
音乐效果: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效果可以为文学创作者提供灵感和想象空间,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有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二、文学作品对电影创作的影响故事素材来源: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来自于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体》等,文学作品可以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丰富的故事素材和表现手法。
角色塑造:文学作品中经典的人物形象可以为电影创作者提供启迪和借鉴,使得电影中的角色形象更加鲜明、深刻。
情节处理方式: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处理方式可以为电影创作者提供思路和灵感,使得电影创作在情节铺陈、剧情推进等方面更加娴熟、精彩。
三、电影与文学作品的互动性改编作品:电影中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文学作品成为了电影创作者的重要养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同名作品:一些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同名,这种互动关系可以增强观众和读者之间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互相启迪: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可以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在表现手法和故事内容等方面进行着相互交流和融合。
四、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娱乐市场的不断扩大,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会更加密切和多样化。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发展趋势:大众化作品的互动:一些大众化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将会在市场上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呈现。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与相互影响。
自从电影诞生之日起,文学作品便成为电影创作的一大源泉。
小说、戏剧、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都被影视创作者所挖掘并改编成影片,这一过程不仅为经典文学作品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也为电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文学和电影在本质上存在差异,使得两者之间的改编常常充满挑战与争议。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互动关系。
文学对电影的影响文学为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许多经典影片无不源自于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例如,《乱世佳人》改编自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同名小说,《指环王》则来源于托尔金的史诗三部曲。
这些作品因其深厚的人物塑造、复杂的情节设置以及引人入胜的世界观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充实的素材。
在文学作品中,文字是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作者通过描述、对话及内心独白来构建故事。
在这一过程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丰富情感往往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进行铺陈和细致描绘。
而在电影中,这些通过镜头、表演、音乐等手段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一个凝重的眼神、一段动人的配乐,都能在一瞬间达到文字无法企及的情感深度。
此外,许多文学作品探讨了社会问题、人性或道德困境,这些主题在电影中同样具有重要性。
通过将这些主题转化为可视化的叙事方式,导演能够引导观众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1984》改编自乔治·奥威尔的同名反乌托邦小说,就成功地将对极权统治害怕和抵抗的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对现代社会现实反思。
电影对文学的影响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许多经典文学也开始受到电影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的影响。
影片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体验,还可能改变某些故事的解读方式。
例如,一些文学作品在改编成电影后,增加了动作场景或者视觉元素,不仅提升了观影体验,也使得原本平面的故事变得更加立体而生动。
同时,电影也促进了一部分不太为公众熟知或被忽视的文学作品的传播。
文学与电影双向度的互动与借鉴
文学与电影双向度的互动与借鉴若电影完全脱离文学因素对其的辅助,则其会变得像没有灵魂的躯体。
该论文主要从文学和电影的关系、电影在文学创作技巧中的借鉴作用、电影深层和表层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终阐明了文学在成功的电影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若从文学和电影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则文学可看作是电影发源的源头,而电影又会帮助文学产生较多的新型样式,然而,文学和电影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关系,即存在载体、生产方式以及商业运作等方面的差异。
文学和电影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形成的攀比性能够促进文学媚俗之态的发展。
一、文学对电影产生的影响作用电影的创作需要借助文学作品才能完成,电影这种新兴的艺术形态,其在形成的过程中曾从文学母体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
从中外电影的发展史能够发现,较多的优秀影视作品均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
我国早期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有:鲁迅先生的《祝福》和《阿Q正传》、茅盾的《林家铺子》和《子夜》等;而新时期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如著名作家莫言的《红高梁》系列、余华的文学作品《活着》等。
[1]从世界影坛来看,电影和文学的合作更加广泛。
电影的制作需要借用较多的文学素材以及资源,从而决定了电影的制作过程会受到文学审美观的深刻影响,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故事情节的铺陈方面,电影和文学作品多会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达。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的张艺谋,就擅长于在电影画面上讲述故事。
从第五代导演所拍摄电影的取材和选项来看,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通过文学作品就能够洞察到电影的具体走势、发展以及未来的变化。
由于当代电影多数属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因此在对当代电影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先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研究,如《红高粱》《活着》以及《妻妾成群》等。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我国传统审美的特点,从而使电影的情节收放自如,电影语言风趣幽默,使得电影中的文学特点得到充分展现。
进行人物塑造时,文学作品中偏重于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塑造,而这一点正好为电影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创造了条件。
影视作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影视作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作者:高秀丽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3期高秀丽内容摘要:影视作品已走进了语文课堂,影视作品如何与文学作品巧妙结合,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本文从三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结合这是一个影视作品空前繁荣的时代,许多文学名著纷纷被搬上电影、电视屏幕,甚至还有不同版本。
影视作品走进语文课堂,带给语文课的冲击与美感,毋庸多言。
只是语文老师们的一般做法都很老套,那就是配合课文内容在适当的时机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断或全部,以便让学生更生动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么做固然没错,对于60、70后出生的学生而言,当然曾很令他们激动欣喜一阵,可对于80、90后出生的学生而言,这种单纯的缺乏新意的配合欣赏,似乎已激不起他们的兴奋神经。
记得有一次我讲完《雷雨》后,利用自习让学生观看话剧《雷雨》,结果有三分之一学生趴桌睡觉。
所以,影视作品走进课堂后,如何能令80、90后的学生心动,是一个需要语文教师重新思考的课题。
本人认为,影视作品走进语文课堂后,不能仅仅是配合课文内容的单纯欣赏,这只是浅层次的运用影视作品,流于平淡。
语文教师应该在二者的巧妙结合、深度结合、趣味结合上花样翻新,巧作文章。
那么怎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作品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拙见。
一.为影视作品配音,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课文朗读永远是语文课的主旋律。
可高职学生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小儿科,他们更喜欢默读。
如何让高职学生对朗读情有独钟,这让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大伤脑筋。
我认为,影视作品走进课堂,可以改变这种尴尬局面。
比如在学习话剧和小说的时候引入影视作品,就可以巧妙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我的做法是学生读完原著或一个片断之后,请学生欣赏对应的影视作品,之后关闭声音,播放画面,请几位同学给画面配音;或者先读原文,后播放没有声音的影视画面,请同学就自己的理解给画面配音,包括画外音和人物对话,然后再播放音响,对比同学的配音和影视艺术作品中剧中人的对话。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媒介形式,各自拥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规律。
文学以文字为载体,通过描述、叙事等手法展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让读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而电影则借助影像、声音等元素,通过画面和音乐的组合来打动观众的视听感官。
虽然两者呈现方式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文学和电影之间的互动与碰撞却时常发生,尤其是在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文学作品成为电影剧本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成功改编成电影,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托尔斯泰的长篇等。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探讨,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导演和编剧在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时,往往需要在忠于原著与改编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保留原著的精髓同时又要符合电影的表现规律,这对于创作者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文学作品对电影创作的启发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对电影创作具有启发作用。
一些成功的电影作品往往融入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等。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冲突等元素可以为电影创作者提供新的创作思路,使电影更具深度和内涵。
同时,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丰富想象力和精湛表达技巧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帮助他们提升创作水平。
电影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电影改编对文学作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方面,成功的电影改编可以为原著文学作品带来新的读者群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原著;另一方面,电影改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原著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一些电影改编会因为删减、改变情节等原因而引发争议,甚至可能影响读者对原著作品的观感。
因此,电影改编文学作品时需要慎重对待,尊重原著,做到忠实再现。
文学与电影的互惠互利尽管文学与电影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魅力,但二者在互动过程中却可以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文学作品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丰富了电影的创作内涵;而电影改编也可以为原著文学作品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使得原著作品得以延伸和传承,形成良性循环。
影视作品导入下的互动大学语文课堂模式探究
影视作品导入下的互动大学语文课堂模式探究一、影视作品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影视作品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还可以从中学习到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比如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片段、对话等,来了解古代文化、礼仪、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互动大学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互动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影视作品导入下的互动大学语文课堂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构建:1. 选材精准,引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如与教材相符的经典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比如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台词或场景,进行重点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2. 多种形式互动,促进学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展示等,让学生在影视作品中提炼出的语言文学元素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交流。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影视作品赏析比赛,让学生通过赛场的竞争和比拼,提高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引导探索,提高学生思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影视作品中的文学元素和艺术特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剧本改编,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实施效果与展望在实际教学中,影视作品导入下的互动大学语文课堂模式已经得到了一些大学教师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观察和实践,可以发现,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人类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传达思想、情感和故事,而电影则利用视觉和听觉元素为观众创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作品常常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形成了文学与电影之间复杂而又富有趣味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包括改编的必要性、改编方法、成功与失败的典范,以及这种互动对文化传播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改编的必要性文学作品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电影改编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物塑造、复杂的情节安排以及丰富的内涵,这些特质都能有效地吸引观众。
例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不仅讲述了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影片中的角色塑造和情感传达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通过将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可以满足观众对高质量剧情和情感碰撞的需求。
许多导演和编剧在改编时,会借用原著中的经典台词和情节,同时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这样一来,不但保留了原著精神,还能使其更加贴合当代观众的口味。
改编的方法在进行文学作品到电影的转化时,导演和编剧们通常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原著自身的特征和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来选择最合适的改编策略。
保持原著精神有些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力求保持原著精神,尽可能忠实于原著作品。
例如,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指环王》系列电影就致力于忠实还原托尔金创作的幻想世界。
虽然在一些情节上存在删减,但整体故事主线、角色关系等都保持了原著的精髓,从而获得了许多书迷和影迷的认可。
创新改编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创新改编,即在保留核心情节或主题的基础上,对人物及情节进行大胆重构。
比如,奥斯卡·韦尔德执笔的小品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在多次改编中,不同版本总是会加入各自独特的新解读,从而为故事注入新的生命。
2015年的电影《道林·格雷》就对源自19世纪文学作品进行了现代化处理,反映了21世纪对美与道德的新理解。
科研课题论文:电影与小说的互动
电视电影论文电影与小说的互动电影与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当前,叙事电影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中的主要模式,电影艺术家把视觉焦点集中于世界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从而使文学中塑造的经典形象再现在银幕中。
这种电影改变的具有鲜明的优势性,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电影投资的风险,也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借鉴的视听表现技巧,以全新的声画视角解读了小说的主题内涵。
自从小说诞生后,对小说的电影改编也持续在进行,由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具有典型的电影化风格,当前对这部小说成功改编的电影文本总共有两部,其中2003年改编的电影《布卢姆》就实现了与小说文本的互动,彰显出小说的电影化特征,进一步阐述了小说主题。
一、小说《尤利西斯》及其电影改编1922年由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被文学界称为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文本的创作技巧灵活多变,主题思想晦暗难懂,而要把这样一部奇书改编为影像化的余元,其难度无疑是巨大的。
自从小说《尤利西斯》出版以来,电影创作者就试图对其进行改编,成功改编而来的电影有1967年的《尤利西斯》以及2003年的《布卢姆》,其中1967年版本的改编电影是由美国导演拍摄的,导演施特里克的一家都是犹太民族后代,所以一家人都很喜欢阅读乔伊斯的文学作品,同时电影获得了奥斯卡等电影节的提名,但它的认知度并不广泛。
而后来改编的电影《布卢姆》则是由爱尔兰导演沃什改编,他一人身兼数职,努力把本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加大宣传的力度,甚至导演不惜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电影中。
当小说拥有百年的历史后,电影也成功的上映,表达出创作者对乔伊斯的敬仰之情。
同时也为了加大小说和电影的认知度,影片在诸多的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参展,且获得了爱尔兰影视奖的提名。
电影《布卢姆》围绕主人公在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展开了叙述,借助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并融入了爱情、欲望等现代化的元素,展现了一个错乱的叙述时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良性互动
【摘要】电影与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互动,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文论述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实现良性互动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期更好地发挥电影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大学语文;互动
一、引言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单向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感觉所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需求。
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声音和影像融为一体,实现了信息的多维传递。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经典电影作为教学素材能为学生学习营造多感官刺激的输入路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利用经典的电影资源,全方位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实现良性互动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实现良性互动的几个关键问题
1、精心选择电影素材
教师要精心选择那些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向上、能满足学生兴趣的影片。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我们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公共语文课教材。
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共计四种文学体裁。
戏剧部分笔者精选了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作《哈姆雷特》。
这部剧作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富震撼力、影响力的戏剧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由其改编的影片版本众多,其中又以1948年由劳伦斯·奥立佛自导自演的版本被公认为是真正拍出莎剧古典韵味的作品,堪称最经典版本。
该片荣获当年度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第21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项大奖。
全片成功地突破舞台剧局限,在场景设计和镜头运用上都充分发挥了电影的映象魅力。
奥立佛奥利佛塑造的王子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念白和表情将王子的性格悲剧诠释得丝丝入扣,将哈姆雷特鲜明的爱和恨淋漓尽致得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要从诸多版本中选择出最佳版本而且适合大学生欣赏,辅助大学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查阅资料,仔细分析,认真对比,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
电影版本的选择是一项慎重的工作,笔者建议尽量选择诠释型的版本,
使得学生在观看影片之后能够较好地了解原作的精神实质。
尽量不要选择使用经过编剧和导演几乎脱离原作的再创作型版本,尽管那样的版本在视听效果上很精彩,但常常无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目的,甚至可能使学生对原作产生误读。
小说部分在教材内容上笔者选择了曹雪芹的《宝黛诉衷肠》,相关电视素材笔者选取的是1987年版红楼梦的相关片段。
这一版本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制作精良,集多年红学研究成果之大成,重新构建了故事的结局。
有许多红学家参与到剧本创作,包括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等名家。
此版至今已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笔者首先要求同学们先阅读课文,再阅读小说的相关章节,要求他们先从小说的角度思考此部分的主题,分析人物的性格,再欣赏电视素材。
在散文部分,笔者选取了张艺谋1999年导演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影片呈现的“那种纯洁无瑕的人格美,健康纯朴的情操美,诗意盎然的自然美,浪漫抒情的意境美”被誉为是“单纯而又至美的爱情绝唱” [1]。
在表现手法上该片舍浓烈而求纯粹,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状态,将一段纯澈唯美的爱情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传承了写实主义电影散文化的意境,使整部电影唯美感人,可谓是一部充满着诗意的散文化电影。
学生们在了解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的同时,也深化了对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
诗歌部分选看的影片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影片《一个和八个》。
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反右斗争中,郭小川在经历种种磨难后,大胆写出了以九个死刑犯的故事为蓝本的长诗《一个和八个》。
学生们在欣赏完影片后积极思索,兴趣盎然,甚至有同学将其与教材中的著名长诗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做了对比。
可以说,如果不是电影这种教学形式的激发,学生很难产生如此高的兴趣。
影片的选择是一项艰辛复杂的工作,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定明晰的教学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精读文学作品,细看影片,充分了解电影作品与课文内容的关系,将课文重点与电影作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认知与课文内容的共鸣,使学生获得深刻而长久的记忆,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升华起到积极的作用。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将电影引入大学语文教学绝不是教师只负责选择一部电影放给学生看,成为“放映员”,而不做任何的指导。
这样,学生将把看电影当作纯粹的娱乐,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强化学生的欣赏效果。
电影欣赏有欣赏前、欣赏过程中、欣赏后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所要欣赏的影片,确定好时间和地点,提供阅读素材及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
在第二个环节,要在影片播放之前,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启发学生在欣赏影片时积极思索,并提醒学生在欣赏过
程中适当记一些笔记,这个环节对理解整部影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主要是对欣赏效果进行回味与思索。
通过对思考题的回答,撰写观感、体会等来检测学生对影片的理解,提高能力和素养。
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个环节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
3、明确电影素材的使用只是辅助手段,
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的使用不能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观看电影并且在观看电影之后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达到使用电影素材辅助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本末倒置,以辅代主,忽略了电影素材的使用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手段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对电影资源也比较敏感和关注。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良好的教学效果,充满活力的教学创造,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而电影正是实现这种“高度融合”的和谐之境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利用得当,电影就将会成为激活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2]。
笔者只是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还有待于广大同仁积极参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樊秀峰. 至纯至美的爱情绝唱[J].电影评介,2003,(3).
[2] 朱杰. 巧引影视,活化大学语文教学[J].艺术教育,2007,(4).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