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浅谈小学劳动技能教育在各学课的渗透
劳动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劳动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劳动教育在小学学科中的渗透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劳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
一、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1. 唱儿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认知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唱儿歌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劳动相关的儿歌,如《洗红领巾》《校园多美丽》等,让学生在歌唱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 课外阅读: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课外阅读也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劳动的故事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劳动的美好和必要性。
二、将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学科融合1. 数学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数学实践任务。
例如,让学生统计家中一周的垃圾分类情况,或者计算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数学游戏: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数学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市场交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三、将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融合1. 实验操作: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和清理工作中,让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
2. 观察与记录:在科学学习中,观察和记录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并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将劳动教育与小学其他学科融合1. 体育活动:体育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活动,如搬运物品、搭建帐篷等,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艰辛。
2. 艺术创作:在美术等艺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与劳动相关的作品,如画一幅关于家庭大扫除的画作或者制作一个手工劳动工具等,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劳动的艺术美。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作者:王峥嵘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0年第11期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劳动观点,端正劳动态度,自觉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财富的源泉是劳动,人世间最美好的梦想也只有通过自觉的劳动才能实现。
新课标提出,小学低年段要着重培养劳动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学习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自理方法,意识到人人都要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高年段侧重点在劳动习惯的培养上,让学生学会个人清洁的基本方法,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那么,教师要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呢?一、寓劳动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一)利用教材内容,形成劳动意识在小學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幸福在哪里》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三个牧童通过自己的劳动把一口喷泉挖成泉井,最后得到智慧女儿的祝福的故事。
10年后,他们各自通过劳动经历,找到了关于“幸福”一词的真正含义,阐释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抓住时机,借助这篇范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提问等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设计目的是通过对文章人物及故事内容的理解,唤醒学生对于“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从而理解“劳动”的真正含义。
(二)通过拓展阅读,领悟劳动意义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金钥匙,在教学名人故事后,布置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多阅读名人传记,关注名人成功背后的故事。
关注名人在劳动中如何坚守,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学生来说,身边其实就有许许多多的榜样。
比如在年初的突发疫情中,很多学生的亲人就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他们中有医护人员、警察和各行各业的“逆行者”们;武汉的劳动者用10天就建成了一座医院;经过科研工作者、医护人员和各方人员的努力,中国在短短的三个月迅速控制疫情,各行各业得以顺利复工复产……这些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生命捍卫生命,让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
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小学教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
劳动教育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能够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将劳动教育中高尚的劳动精神、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和活动中,才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其他学科和活动根据需要有机地融合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深化学习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融合路径伴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包含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多元价值。
为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应融合多种学科元素,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努力。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打破学科边界、学校边界,以积累、感悟、体验、创造等形式开展劳动学习,联结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基础性学科课程,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全方位、多领域、各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
小学教育应当剖析劳动教育价值,探索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策略。
一、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价值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价值分析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所表现出的形态不同,与传统手工业、制造业中的劳动理论不同,当前劳动更多体现在思想创新、行为实践方面。
所以,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肢体运用、身体运动,也不仅仅是教导学生“不劳动无法生存”的思想教育,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观念与劳动思想,并将其与知识整合,以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丰富劳动模式,创新劳动内容。
2、问题分析劳动与教育脱离。
一是“有教育无劳动”。
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与劳动有关的教育活动,如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制作;“劳动最光荣”主题班队会等,但却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付诸行动,学生对劳动没有深刻的体验,无法培养其劳动品质。
二是“有劳动无教育”。
大部分学生的劳动都是在教师任务布置下,学生被动完成,应付了事。
没有课堂上统一的技术讲解、指导分析,学生完成劳动后也没有进行教育或评价,草率了之。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引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培养实践能力: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参与劳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劳动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培育团队精神:劳动过程中的协作与沟通,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情感。
二、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1. 教材内容的选择在语文教材中,可以选择与劳动相关的课文,如《小农夫》《春天的试炼》等。
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2. 创设劳动活动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的劳动实践活动。
例如,学习涉及农作物生长的课文后,组织学生参观农田,或者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
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劳动的辛苦,还能体验到丰收的喜悦。
3. 结合写作训练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围绕劳动主题进行创作。
如撰写关于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的观察日记或作文,通过描述具体的劳动过程和感受,增强他们对劳动的认识。
4. 评估与反思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劳动行为的评价与反思。
通过语言表达,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我的劳动故事”分享环节,让学生说出他们在劳动中的所见所闻。
三、案例分析以《小农夫》一课为例:教材分析: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农夫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经历。
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农夫的劳动过程,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参与劳动的经历。
实践体验:结合当地的农业活动,安排一次田间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农作物的种植与收割。
结论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摘要:各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的相互贯通、有效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当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尊重不同劳动的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文章提出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措施: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加强劳动写作教学,拓展劳动教育途径;重视课外阅读活动,启发劳动教育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教育《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已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
实现各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的相互贯通、有效融合,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只是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应有“大语文观”,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尤其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拓展语文的外延,带给语文学科教学更多的精彩。
1.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育人。
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形势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尊重不同劳动的观念,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措施1.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语文教师要能够熟悉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找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使两者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以学生朗朗上口的《悯农》为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的画面,寥寥数语就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烈日下还在坚持劳作的同情和赞赏,饱含着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首先,劳动教育的渗透是指将劳动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有机会开展实践和动手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当学生能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例如实验、调查研究、设计制作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学科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动手能力是实践操作的基础。
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例如实验、制作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劳动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提供参考。
最后,实施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首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实验设计、模型制作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一些职业导向的实践环节,例如企业参观、实习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要求,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此外,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例如科研项目、设计竞赛等。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该注意渗透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广劳动技术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劳动技术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各种劳动技能。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木工、电工、焊接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授课,让学生学习到更专业和实用的知识。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劳动技术比赛和展示活动。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技能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比赛和展示活动可以包括木工、电子制作、机械制作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组队参与,通过合作和竞争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过程。
比如组织学生到社区或农村去参加劳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意义。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和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推动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劳动技术人才。
通过这种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将劳动技术教育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程、组织比赛和展示活动、开展实践活动,以及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等方式来推广劳动技术教育。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探究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探究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摘要: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精神面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具有教育手段的相通性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这一特质为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开展提供了可行性。
本文就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展开探讨并提出具体的渗透路径,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必要性;渗透途径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基础学科中,意在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与观念。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各学科要合理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如在语文、历史、德育等科目的教学中加入劳动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并在相关校园的教育活动中有机融入科学劳动观念的教育内容。
探究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渗透路径,既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亦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使命。
一、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近年来从社会发展及教育政策层面进行探究,强调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及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基础的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在小学阶段强调各学科的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尤其是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是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层面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以教材知识为学习基础,将语文学科与其他教育活动相融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内容,这表明了语文这门科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融合性等特点。
可见,将劳动教育元素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单独进行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且接受度不高,而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灵感与素材。
小学语文教师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体会到相关文章中蕴含的劳动哲理。
可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拓宽了素质教育的路径。
小学教育中的劳动教育 培养劳动观念与技能
小学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念与技能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也能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通过劳动教育,小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本文中,将探讨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培养劳动观念与技能的方法。
首先,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现今社会,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到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培养出正确的劳动观念。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种植蔬菜或者树苗的活动,亲身体验到种子发芽、生长成苗的过程,从而明白劳动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
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劳动技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一项能力,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还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技能,如园艺、厨艺、手工制作等。
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修剪花草、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这样的实践性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这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学校的社区服务活动中,学生可以一起清理校园环境、组织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在小学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如农田劳作、校园绿化等。
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中,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
其次,学校可以注重课程设置,将一些与劳动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各门学科中。
例如,在科学课上,可以学习到植物生长的知识;在美术课上,可以学习到手工制作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无论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还是从新时代小学学校的整体建设以及现实教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都有着诸多天然的优势。
面对当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的相关问题,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探索两者有机融合的路径和方法,着力于立足新时代的教育大环境和大背景,构建科学全面有效的语文劳动教育融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真正获得成长和发展,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有效达成。
本文围绕新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主题,基于着重阐述了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教学策略;一、当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的相关问题(一)缺乏对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视目前,尽管我国大力倡导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但是在地方学校的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还是有部分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他们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路来考量、审视劳动教育的问题,往往会认为“劳动”和学生、和教书育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同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内涵所在。
此外,还有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方针的重视和宣传不足,缺少对校本劳动教育整体的设计和规划,这导致劳动教育落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时,部分语文教师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对劳动教育管理的优化不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个大话题、大工程。
这种“大”,既体现在融合教育所包含内容的丰富上,也体现在其时间、空间跨度之大,覆盖对象和参与主体之多。
因此,只有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才能真正使这种融合式的劳动教育发挥长效育人、常态育人的作用。
但是在现阶段的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大多只是教师一时兴起的行为,部分教师并没有围绕这个主题进行长远的计划和规划。
劳动教育管理是开展语文渗透劳动教育的底层逻辑,这不仅需要教师做好课堂上的教学优化工作,也需要教师聚焦于自身的专业教学素养提升、着力于跨场域的劳动教育服务渗透,但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围绕某些劳动主题的教材篇目“提一嘴”“说两句”,学生在学习中明显感觉语文和劳动教育之间有着强烈的割裂感,自然也就不会重视参与劳动,无法真正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
小学二年级老师劳动师德渗透计划
小学二年级老师劳动师德渗透计划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小学二年级老师劳动师德渗透计划1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
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如何在小学劳动课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当今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课改为契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探索适应我校学生发展实际的教学教研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稳步提高学生的生存意识和质量,从而推动我校快出、多出、出好人才。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
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
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
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
我校重视劳动教育,组成以校长具体负责的领导小组,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我校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学生情况:本学期我们二年级x班,每班学生数为xx名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也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却忽略了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渗透。
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进行一探究。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
在当今社会,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中。
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劳动教育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渗透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的必然趋势。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仅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写作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文字的魅力和表达的技巧,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劳动教育强调合作、分享和团队精神,而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渗透这些理念,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共同进步。
在课文朗读时,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篇文章的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劳动教育能够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写作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操作和技术技能培养的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应当通过设计和组织各种劳动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操作的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制作一些产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劳动技术比赛或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劳动技术实践中进行创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践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些创新实践类的社团或俱乐部,供学生在其中进行创新项目的实践和交流,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学校教育应当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渗透,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求。
只有通过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才能使他们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栋梁之才。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尝试。
劳动技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
劳动技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职责。
热爱劳动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劳动技能课的理念目标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针对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劳动意识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差。
不会穿鞋、不会洗衣服、不会订纽扣......面对这一情况,我从思想教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几大方面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指导。
一、思想教育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
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讲清道理:学校是我们的“大家庭”,班级是一个“小家庭”,我们是“家庭”里的成员,我们要对“家庭”负责。
根据学校的规定要求,每天下午放学后对室内外要进行清扫。
把清扫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让他们都有自己的岗位,而且会互相检查,定期进行评选“劳动小标兵”活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要提高,学会很多东西。
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讲清劳动能创造财富,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技能通过自身的一点努力就会达到收效。
每周请经常在家做家务的学生,讲讲在家劳动有什么收获,让一个人带动几个人,最后带动很多人,都乐于参与到劳动中去,结合班级每月评比“文明之星”让这种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
家长会上很多家长都反映自己孩子变大了,会帮妈妈主动干活了。
三、在课外活动中:1.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养成。
如组织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编织、种植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和班内种植一些花、蔬菜、玉米、大豆等,体会劳动的过程,还组织学生观看资料片,如:纸张的制作加工、一粒粮食的由来,体会“粒粒皆辛苦”。
小学阶段的劳动技能教育实施策略探析
学校和家长应共同监督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 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双方应及时沟通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和困难,共同协助学生解决。
05
实施策略三: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
社会资源对小学阶段劳动技能教育的支持作业、社区、公益组织等,能为小学 劳动技能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和教育素材。
志愿服务精神培养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从而培养起志愿服务精神。
劳动成果展示
学校可定期举办学生劳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 成果被社会认可和尊重,进一步激发其劳动热情。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资源整合
线上资源整合
利用互联网技术,学校可整合各类线上教育资源,如在线 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 式和内容。
强化实践体验
社会资源能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劳动实践 ,增强对劳动技能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接触社会,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 意义,培养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及实践基地建设
合作模式构建
学校与企业可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劳动技能教育 计划和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实践基地建设
企业可提供实践场所和设备,学校则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共 同打造劳动技能教育实践基地。
师资互聘共培
学校和企业可互聘师资,共同开展教学和培训活动,提高劳动技 能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及志愿服务精神培养
公益活动参与
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环保、助老、扶贫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和奉献精神。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劳动技术教育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学术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意味着学校将劳动技术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和学习到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1.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启发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渗透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学校普遍存在对文理分科的倾向,忽视了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地方的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
在一些高校和职业院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较好,但在普通中小学阶段,劳动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加强。
许多学校对劳动技术教育投入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匮乏,导致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学习和体验有所欠缺。
三、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针对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进行实践探索,推动劳动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普及和发展。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渗透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主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德育劳动技术课程是对小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以技术学习为载体,以动手实践为途径,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需求并积极实践、努力改进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劳动技术课程在“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益美”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是改变德育的“灌输”局面,“寓德于教”的最佳课程。
劳技课教学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它是通过劳动实践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并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所以作为劳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渗透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劳技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年轻一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改变学生德育理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教育不仅是言传,而且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我们教师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劳动教育更是注重引导和示范,“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不爱劳动,学生很难接受到爱劳动的教育。
所谓“己不正,不能正人”,教师若不能率先垂范、树立楷模,即使你教育学生费尽心机,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说服力,学生往往对你的言谈充耳不闻,教育学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身体力行,常常以自身的榜样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不经意的效仿中深受教育。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教育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校教育应该将劳动技术教育渗透进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将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文化学科为主导,忽视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实验课、工作坊学习、科学探究等,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实践经验,所以学校应该将招聘和培养教师的重点放在这方面。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指导。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实践性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校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实践。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服务等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劳动技术。
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技能等级认定、科研成果评选、实践能力比赛等方式,对学生在劳动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成果进行评价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劳技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劳技教育发布时间:2023-05-12T07:49:11.02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3月总第437期作者:洪光传[导读] 在小学阶段必须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意识的培养学生才会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劳动,并且在实践之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加强他们的综合能力,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也应该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这是在新的时代之下教育发展的模式,所以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与劳动教育完美的融入,为相应的教师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金沙第二小学365500摘要:在小学阶段必须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意识的培养学生才会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劳动,并且在实践之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加强他们的综合能力,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也应该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这是在新的时代之下教育发展的模式,所以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与劳动教育完美的融入,为相应的教师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教学策略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在教学之中融入劳动教育,那么肯定能够帮助学生劳动素养的整体提升,在语文教学当中阅读又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在阅读教学之中融入劳动教育,那么二者都能够得到提升,所以这是教师目前需要去探索的目标。
一、深挖教材,丰富劳动认识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学生最根本的素材还是来自于教材,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认识到要充分发挥出教材的作用,所以要想与劳动教育相融合,那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透彻的把握和发掘,教材所选择的文章与学生的学习阶段是符合的,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地分析教材,可以了解到在融入劳动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分别是劳动者的形象、工具、过程与环境、成果。
在具体的阅读文章之中,可能包含了劳动的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强调文章中重要体现的劳动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到劳动者的形象特点,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一篇文章中时,在课文当中蕴含着很多劳动教育知识,但是教师要着重讲解作为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以及他所处的劳动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劳动技能教育在各学课的渗透2010-07-01 11:03:48|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说到中国的劳动教育,让我想到上学时老师给我讲的这样一个故事:国外某学校的一次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两点四十五时,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大。
所有的中国学生愁眉不展,在演草纸上套用着复杂的公式认真计算着,而几乎所有的外国学生,都在旋动自己的手表……结果可想而知。
令人惊奇的是,事后,当老师问起中国学生为什么不借助自己的手表时,他们一致认为这是数学学科,应用计算方法去求结果,从没有想到过从别的途径找答案。
这个故事也许能够博您一笑,但笑过之后,是否又让您有所震撼呢?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该有所反思呢?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生认为,数学学科的学习就要用计算?想想我们的教学吧,数学不就是用数来学吗?计算已经成为了数学学习的思维定势,自然不会想到有其他途径。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科的分离往往让学生疏远了最简单的动手能力,而有些问题,动手解决往往更快捷。
正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
关键是如何才能弱化学生的学科观念,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加强学生的动手意识的问题了。
作为教师,这个重担,我们义不容辞。
首先,要立足劳动课程,扎实模仿性劳动。
劳动技能是一切劳动的基础,而劳动技能的学习,则主要通过劳动课上的模仿学习。
劳动技术教学内容丰富,学科特点十分明显。
依据教材编排体系,有的放矢,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做到易学有用,且技能操作化复杂为简单,化综技为单技,易引起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掌握。
做到“一课一技”、“一课一得”。
不断连贯地训练,形成系统动手操作技能。
第二,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启发创造性劳动。
我们不能否认模仿性劳动的基础作用,但永远模仿就永远都是在走别人的路。
如同行路者永远走不出别人的路,而富于创造精神的开路者却能为自己、为别人开辟更多的路,而这条路就是发展之路、成功之路,甚至是生命之路。
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光靠劳动课的开发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很多学科教学,我们都可以看到创造性劳动的身影。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就是一篇很好的创造性劳动启发教材。
课文讲述了法国的一位科学家雷奈克在受到两个小男孩儿用铁钉划跷跷板的两端,可以彼此听到声音的启发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学习过课文后,可以让孩子们收集一些类似的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故事,如:鲁班受到草的启发,发明了锯子;在蝙蝠的启发下,人们发明了雷达;在鱼的启发下发明了鱼雷。
孩子们在学习和收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渗透了观察生活,创造发明的思想。
如果有条件,可以就放手让孩子们去动手试一试,也尝试一种小发明,也未尝不可。
这不正是运用劳动技能的好机会吗!如今,在新增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后,孩子们又多了一个创造的天堂。
我班综合实践活动搞过这样一个主题《对公用设施的调查》,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了很多关于公用设施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找答案,孩子们发现磁卡电话的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发现了人们占用盲道的现象严重,发现了公用设施的破损情况严重等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了解到了人们对公用设施设计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并结合他们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他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是由于公用设施的设计不合理而引发的,应该对公用设施进行改进。
于是,他们找到我,想成立个创意小组专门改进公用设施。
我很开心,这不正是一次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好机会吗!没有想到,孩子们的创造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就拿发现问题最多的IC卡电话来说吧,小组同学根据人们反应强烈的问题改进了IC卡电话,如给IC卡电话涂上了鲜艳的颜色,让它更醒目;在电话的顶端装了个灯泡,方便人们在夜间使用;又给电话装了个调节高低的旋纽,方便小朋友和残疾人使用电话;为了解决自行车占道的问题,又给它装了个围栏,这样无论什么人用电话都方便多了。
此外还有报警邮箱、磁卡饮水机、报警垃圾箱、超载车自动检测设施等等,让人大开眼界。
在惊叹孩子们想象力之余,我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践,运用学过的劳动知识,制作小发明模型,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又不断否定更新自己设想,最终一个个较成熟的公用设施模型造出来了。
我在班里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制作成果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发明的乐趣、动手制作的成就感。
谁能说现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以后不可能变成现实呢!此外的许多课程都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开发平台。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校劳动教育中按学科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学校每一个教师所肩负的重任。
第三,鼓励简单易行的科学验证,用怀疑的态度实施检验性劳动。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二册《动手试一试》一课前,我给孩子们讲了伽俐略为了证明轻重铁球的落地速度问题,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来验证的故事。
之后,我模仿《动手试一试》中科学家的做法,端来满满一杯水,向水里丢了一颗石子,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来,我问孩子们:“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的说法千奇百怪,但最后我也没有把答案告诉他们,而让他们回家动手试一试再告诉我。
结果,做过实验的孩子告诉我,“水还会漫出来,老师你讲的不对。
”没有做过实验的孩子仍坚信我的说法,认为水不会漫出来。
然后,我在孩子们面前把实验重新做了一遍,验证了做过实验的孩子们的说法,最后,我告诉他们:“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得出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只有用实践才能说服一切。
”这次的实验,加深了孩子们对动手实践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鼓励协作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有些劳动的实践内容较为复杂,环节较多。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加之缺乏锻炼,在从事劳动实践时,有时会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情形。
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时,应让学生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
当一人实践时,他人可以在旁提供帮助或照顾,以保证劳动实践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各类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形:教师讲述或演示得十分细致清楚,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学不会,掌握不了,但往往经过同学的指点帮助后,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劳动技能的要领。
例如思品课《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中有让学生设计校徽的教学环节,因为我们学校已经有了校徽,所以我把这一活动改为为班级设计班徽,这一活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我让孩子们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大家都尽己所能帮助组里同学完成这一设计,画画好的画画,写字好的写字,还有专门出主意的。
结果,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个个有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分工、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并体验到了协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劳动课是要通过劳动实践达到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的目的。
而劳动观念的教育不仅只体现在劳动课上,各学科的学习都可以有意无意的渗透劳动观念教育。
而关键取决于老师能不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劳动素材,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
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动手实践的乐趣,从而乐于动手、敢于动手、勤于动手。
当然,光靠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我们不防学一学美国。
美国的父母亲十分重视培养子女的主动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他们在课内外动手实践机会多;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允许参观者动手操作。
在课内也是如此。
在家里,美国学生的家务也做得多,如在住宅四周剪草。
另外,在有些商店里,也见到青少年学生在店里工作当营业员。
在马路两旁,也见到青少年学生手里拿着牌子,要求擦洗汽车。
显然这些活动在我们中国还很难普及,当然这也是与我国的国情有关系的。
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教劳结合的问题,他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
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历史告许我们,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对于周围世界的了解无法离开劳动。
我们不能忽视孩子们在劳动中得到的锻炼。
中国学生的劳动能力教育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我们期待今天的孩子们能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浅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小纪小学沈明湘小学劳动技术课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对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作为小学劳动技术教师应该了解劳动课的课型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因材施教,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劳动课的课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课堂讲练课。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谈话、讲解说明、演示等方法,讲授知识与技能。
练是用引导启发方式,指导学生从模仿、半独立到独立进行操作实践。
这类课型的教学中,应精讲多练,实践时间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应大些。
如《缝手套》、《中国结》、《可爱的纸偶》等课。
2、家庭实践课。
这种类型课的特点是劳动实践场地不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演示示范,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知识要点后,回到家中由家长指导实践。
再由家长填写信息卡,将学练结果反馈给教师。
如《给妈妈洗脚》、《择菜》、《洗澡》等课。
我校每到“三·八”妇女节前夕,会布置学生给妈妈洗一次脚,并写下感受。
这样,既让学生动手劳动,又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3、社会实践课。
教材中一些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项目课,如《绿地认养》、《树木管理》、《走进福利院》等属此种类型课。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授指导,初步掌握了某项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再通过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进一步学练劳动技能。
以前,我校的花草树木的周围挂满了“请脚下留情,小草也有生命”等标牌,但仍有破坏的现象。
现在,我们让每个班认养绿地。
孩子们为了让自己班的绿地长得更好,纷纷向老师、家长请教或上网查找资料,争当绿地认养优秀班级。
4、实地参观课。
此类课型采用的方法,也是各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生产或技术现场(如各类工厂、农场、饲养场等)实地观察学习。
学生不仅能在实际参观中,把课堂教学中初步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实地观察学习获得进一步提高,而且还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及实际社会价值,激发其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