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与王小波

合集下载

90年代的小说-(二王现象)解析

90年代的小说-(二王现象)解析

是的,亵渎神圣是他们常用的一招。所以要讲什么玩文学, 正是要捅破文学的时时绷得紧紧的外皮。我们必须公正地说, 首先是生活亵渎了神圣,比如江青和林彪摆出了多么神圣的 样子演出了多么拙劣和倒胃口的闹剧。我们的政治运动一次 又一次地与多么神圣的东西主义、忠诚、党籍、称号直到生 命开了玩笑是他们先残酷地玩¡¯了起来的!其次才有王朔。
王小波认为让小说来负道义责任,那就如希腊人所 说,鞍子扣到头上来了。但这是仅就文学内部而言。 从整个社会而言,道义责任全扣在提笔为文的人身 上还是不大对头。从另一方面来看,负道义责任可 不是艺术标准;尤其不是小说的艺术标准。
我自己以为自己的本义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 而不应在作品里夹杂某些刻意的说教。我的写作态 度是写一些作品给读小说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诲不 良的青年。
欲望想象
(一)性想象
从1993年东征的陕军开始,到布老虎丛书,再到90 年代的《上海宝贝》,对文学中性描写的争论从没 停过。
《废都》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偷版、盗版约有 1000多万册。《废都》最让人非议的是口口口口口 (作者删去×××字)。贾平凹既是作者又是删者, 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双重权威身份,他在文本中设置 了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语,一个任何读者都可以参与 进去的关于性的想象空间。
90年代的性文学热点,所利用的正是道德失范时期, 人们对欲望的盲目沉溺与无限追逐。其对性的粗鄙 展示,完全失去了释放生命原欲的意义。
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 作家 1993年深圳文稿拍卖会。 1993年9月28日,中国青年出版社与周洪签定了中
国大陆第一份购买作家的合同。 许多作家开始把文学创作当成一种职业,甚至自称
是码字师傅。
读者
9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用于工作和家务的时间不断 减少,特别是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拥有较多闲暇时间提供 了保障。

有关幽默的ABC——以王小波、王朔文本为例,谈谈文学中的幽默

有关幽默的ABC——以王小波、王朔文本为例,谈谈文学中的幽默

4 图论8j 2 中书cow 国评iR I hk ne av oe
的幽默 高手 。他们 对 幽默 颇 为看 重 。另 一原 因是 ,他们 两 个 代表 着 幽 默 的两 个 不
同的方 向。王小波 的幽 默是 知 识 分 子式 的 ,而王 朔 则具 有 强 烈 的 平 民气 息 ;王小 波的幽默更 强调整 体和纵深 ,而 王朔 ,则 在局部 和平 面上着力更 多 。
了幽默 。当然 ,王小 波并 没 有 止于 此 ,而是 全 力将 作 为 阅读 者 的 “ ” 也带 入 到 我
故事 中的 “ ” 的处境 中去 :他让 你 了解 和 理解 .知 道 “ ”处境 的戏 剧 性 、荒 我 我
谬性并 不会带 来什 么安 慰 ,因 为你 必须 在 “ 活 ”所 开 的玩 笑 中陷入 ,而 进 入米 生 兰 ・昆德拉所说 的 “ 剧的恐惧 ” 喜 。王 小波 的小 说使 用 的语 调俱 是 游戏性 、夸张性 和戏剧性 的 ,他尽 量 保持 一 种 文字 上 的愉 悦 和淡 然 ,但那 种 “ 剧 的 恐惧 ” 却并 喜
未随之变 轻 。
2 “ 谢 克式 ” 的 幽默 ,即 以幽 默 、装 傻 来 完 成对 荒谬 和 暴 力 的 消极 抵 抗 , . 哈 譬 如 《 来世界 》中很合 作的 “ 的舅 舅” 未 我 ,他几 乎 听从 于任 何 人 的摆弄 ,那 种顺
从 幽默感 十足 ;《 的阴 阳两 界 》 中研 究 西夏 文 的李先 生 , 《 我 似水 流年 》 中的刘 老 先生 也大抵 如此 。在 王小波 夸张 、戏谬的语 调 中,幽默之 后的悲哀 也尽显 。 3 .王小 波还 习惯 运用 数理 逻辑 , “ 一本 正经 ” 地去 推 断 、证 明某 事发 生或 不
“ 多幽默 文论 都 以 E・ 许 B・ 怀特 的名句 开头 : ‘ 幽默 固然 可 以像 青蛙 一样 被解 剖 ,但其妙 趣却尽 在解剖 过程 中消失殆 尽 ’ 。然 而从 事喜 剧创 作 的学 生必 须对 喜剧 进 行解剖 。正如 医科学 生 为 了懂得 解 剖 学必 须 解 剖 尸体 一 样 ”—— 梅 尔 文 ・赫利 茨 在他 的 《 幽默 的六 要 素 》中 如是 说 。我相 当认 同 ,对 幽 默 的解 剖会 使 其 妙 趣有 巨大 的丧 失 ,如果 想充 分体 味 其 中 的妙 趣更 应 当去 读 小说 文 本 。但 是解 剖 却 也有 它的合理价 值 。梅 尔文 ・ 利 茨 认 为 ,敌 意 、进 攻 性 、现 实 性 、悬 念 、夸 张 和惊 赫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浅析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反讽精神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王小波成为了当代小说文学的热门人物。

王小波和他的作品被大量地研究,在他去世后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学现象。

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作为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的《黄金年代》,更是因为其荒诞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文革题材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对文革黑暗历史的反思,作者采用了深刻的反讽的方式进行叙述和书写,而反讽精神背后连接着荒诞、幽默、真实和作者的深刻反思,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架构,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研究。

关键词:王小波反讽文革荒诞黑色幽默作为一个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播的作家,王小波凭借他的那份严肃而深沉的幽默打动了很多的读者。

王小波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文革那个特殊题材的,他在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荒诞离奇而且畸形残酷的社会生活,在那种变态的环境中人性的恶与良善和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整部小说以“文革时代”为故事背景,叙述了男主角王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里的生活境遇。

和那些同为对历史的反思而写作的文人式的写作不同,王小波摆脱了杜甫式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教化普通老百姓的救世情怀,以极端的冷静而又玩世不恭的流氓态度和反讽精神从容地叙述了游离在时代和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从流氓式的写作来看,王小波和王朔很像,也有人说王小波像卡夫卡,不管怎么样,王小波对文革的抒写影响和打动了很多的读者,这可以从他去世后掀起的研究他的文学热潮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一、流氓外衣下的严肃与反讽《黄金时代》整部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追述回忆了那段充满了异端体验的岁月,“异端”二字,足以概括那个吃人的社会。

小说叙事没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和“王二”的性格一样,无拘无束,打破了时间上的跨度;几个故事情节同时交错进行,始终用一种调侃但背后暗含严肃的风格述说普通人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

关于苦难的深刻文字

关于苦难的深刻文字

关于苦难的深刻文字
1.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
励志故事来愚弄底层人--王朔。

2.人必须吃一些苦,虚掷一些年华,以此来变得高尚,这种想法,不但有害,
而且有病--王小波。

3.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
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免--余华。

4.不要强行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赋予过多的意义。

赋予意义的过程本身也
是为了完成某种叙事。

痛苦就是痛苦,痛苦是没有意义的;快乐是快乐,快乐不需要有什么意义。

认为自己的人生必须要满足某种有意义的叙事--这是自恋,而且是积极浅薄的那种,要改。

5.未知苦处,不信神佛。

6.正确认识苦难:人之生活十之八九,都不会一帆风顺。

在平淡的生活中,
会遇到突如其来的一阵阵狂风暴雨。

遇到苦难,我们似乎都没有放弃的资格,因为我们有了太多的羁绊。

与其放弃,不如“斗争”。

我们唯有勇敢地面对,才能不辜负自己的一生。

7.勇敢面对苦难: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才能不辜负自己的一生。

既然未曾
尊重我们的意见,就不由分说的被带到了这个世界,人呱呱落地时,我们无法掌控。

那么我们面对苦难的抉择,方向盘是握在我们手中的。

不去面对,只靠想象的话,苦难会更苦、会更难。

真的面对它、走近它,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8.感激苦难:只有勇敢面对,当经历过之后,回过头看,会为曾经的勇敢而
骄傲,会感激曾经的苦难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可能“崇高感”是后知后觉的,一般是在我们经历了、度过了、失去了也获得了,我们才有的感觉。

当代颇具争议的几位作家(一)

当代颇具争议的几位作家(一)

当代颇具争议的几位作家(一)当代中国作家中,有那么几位或因文学风格,或因文学内容,或因个性使然,或因种种其他原因而在文坛或评论界或读者群中备受争议。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当代中国几位曾经饱受争议的著名作家。

(一)王朔作为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王朔写作涉猎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和影视创作,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王朔现象”。

王朔早期作品包括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大多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中后期小说等作品则形成较为特殊的风格,在叙述方面,语言以戏谑、反讽为主,通俗又不失活力,评论界对“王朔现象”显得较为冷淡,更有甚者轻蔑称其为“痞子写,痞子演,痞子看”的“痞子文学”;当然,王朔在对话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时,保持着嘲讽和言语激烈的批评,包括齐白石、李敖、张艺谋、于丹、余秋雨、金庸、吴征等。

王朔以他卓尔不群的反叛姿态踏足文坛,给正统文学圈带来一股所谓的“异族入侵”感,随之而来的排斥、争议、拒绝、批判等一一来临,时而判给新潮,时而推给通俗,难以界定其定义。

王朔的作品调侃人人,调侃自身,调侃所有,形成一种向现存秩序挑战的策略,而作品中的人物毫不避讳自己的不正经,他们揭开假正经的面具,使其露出虚伪和丑恶的原形。

文学代表作有:《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无知者无畏》《致女儿书》《我的千岁寒》《王朔文集》等。

编剧作品包括:《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冤家父子》《阳光灿烂的日子》《甲方乙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看上去很美》等。

(二)王小波作为当代中国最富争议、最有才情的作家之一,王小波自出名以来就饱受争议,有人对其文字奉若神祗,爱不释手,而有人对其冷嘲热讽,嗤之以鼻。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其文学风格一直保持着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黑色幽默”在其大多数作品中显露无疑,而这种“黑色幽默”在当时的主流文坛看来,难以接受以及难以理解,其本人也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坛之外,多部文学作品在海外获得大奖,而正值创作巅峰的王小波英年早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惋惜和怀念。

王朔研究综述

王朔研究综述

王朔小说文本的研究综述要:王朔现象是80年代文坛绕不开的文学现象,他在文学界独特的姿态值得我们加以探讨研究,本文就近20年来关于王朔小说语言,创作内容及主题和王朔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加以综述。

关键词:王朔;语言;主题;影响;综述王朔是当代作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他是改革开放后不加入任何作家组织,靠稿费养活自己的第一人。

他的作品形式丰富,跨越文学和影视,内容通俗,贴近读者。

大受读者观众的好评的同时却在知识界引起不小论争,贬抑者众多褒扬的也不少,下面就对近20年王朔小说文本的研究做简单综述。

一、王朔小说文本的语言王朔的语言,无疑是使他迥异于其他作家的显著标志,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对王朔语言的评述也十分详尽和全面:在语言特色上,王朔的语言当属一种新的京味儿的语言,即“一种回瞥故都北京地缘文化景观的文学或文艺活动, 定位于故都北京、定时于它的现代衰颓时段、借助具体的北京人情风俗、通过回瞥方式去体验的一种地缘文化景观。

”1的一种语言。

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在用地道的北京话,展现了北京社会一个特殊阶层——“痞子”的生存状态。

(一)在语言风格上,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调侃。

“王朔是当代中国调侃艺术的创造者。

在王朔笔下, 一切都被谐谑化了或正话反说, 或真话假说, 或反讽自嘲, 或黑色幽默, 所有的叙述都离不开一个“笑”字。

他常常巧口利辞、机锋迭出、妙语连珠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 王朔都能把它们化为有时是轻松、有时是沉重的一笑。

这是当代文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叙述风格。

这种调侃艺术受到了活得很苦、很累而期望活得更轻松、更潇洒的人的一致青睐”2而关于王朔的这种“狂欢式”的写作是如何让人笑起来的,则又有其他研究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思考,“1.针对现实, 不是反抗,而是用妥协的方式呈现它的无聊和荒谬。

2.以略带恶毒的讽刺调侃, 指认某种时代病症。

3.俏皮而夸张地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达至讽刺的效果。

4. 嬉皮的幽默, 多少带有辱骂性, 以完成对正统与貌似正统的挑战。

王小波,我唯一偏爱的当代作家

王小波,我唯一偏爱的当代作家

王小波,我唯一偏爱的当代作家作者:杨早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6年第02期很少偏爱一位当代作家,原因是没有人让我全面信任。

比如,我信任王安忆的文字,不信任她的史识;我信任莫言的奇想,不信任他的思想;我信任余华的布局,不信任他的格局;我信任王朔的聪慧,不信任他的品位。

或许这不是当代作家的问题,而是“同时代”造就的挑剔与冷静。

从前林语堂在上海办《论语》与《人间世》,每有周作人的手稿,编辑部一班同事总是视若拱壁,你争我夺,只有林语堂本人在一边微笑,有人问,他说:我是同时代人。

如果说有一位例外,只能是王小波。

王小波去世十年,名下添了许多走狗,坟前多了几部回忆与评论,然而也有不少的苛评,如思想不深刻,文字太色情一类。

据我看来,誉者毁者,多将他做一个符号来用。

自由主义,反体制,反矫情,反无趣,这些都是很概念化的东西。

每一面旗号下照例人头攒动,我也照例挑剔地冷眼旁观,忍住闲气阅读各色的文字。

失望之余,每每重读王小波,也每每在暗夜的灯光圈里发出会心的微笑。

一位作家,倘有足够的才气与聪慧,自然会让读者欣赏、愉悦。

但让我这样的专业读者信任、叹服,难度在于作者要在文字、结构、想象力、品位各项上,全面地超越读者。

只须有一项落了下风,当然不失一方诸侯,却未免让人心中小觑一下子。

这一下子并不打紧,不影响文学史上的位置,却无法得到我的信任与偏爱。

我对王小波的偏爱,不是因为他辞了公职,不是因为他英年早逝,不是因为他同情同性恋,当然更不是因为他自由主义。

即使我对此人一无所知,只读他的作品,照样会对他怀有足够的敬意,甚至不相信他曾经生活于我经历过的时代。

按照王蒙的说法,真正复杂、美好的事物,永远无法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我的一位朋友则说,对于真心喜欢的,往往只剩了结结巴巴的赞美。

我读王小波十余年,初时颇有雄心壮志写一两篇长论,从重述故事、“文革”记忆、未来想象等角度讨论他的小说,一遍遍读下来,这种雄|心便一点点地黯淡。

王小波、王朔语录

王小波、王朔语录

王小波、王朔语录孟庆兴发表于2009年05月19日 10:58 阅读(14) 评论(1)分类:个人日记举报1.女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所受的诱惑不够;男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2.我们都是这样的人:面对压力,我们本能地选择顺从,因为我们没有被说服过,也懒得说服别人;人,都是骄傲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唯一办法是欺骗。

3.街上全是坏人……他们都叫你学好,好自个使坏。

4.说实话,能让我们瞧得起的民族还不多呢。

不就是才过上二百年好日子么?有什么呀?我们文明五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

5. 李冬宝:“你说咱长这么大容易吗?打在胎里,就随时有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畸形。

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

好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脑子压扁。

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面等着。

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

钙多了不长个,钙少了罗圈腿。

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多个坏人。

你说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

这都是明枪,还有暗箭呢。

势利眼、冷脸子、闲言碎语、指桑骂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忠厚的人家说你傻,精明的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儿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走在前头挨闷棍,走在后头全没份;这也叫活着,纯粹是练他妈一辈子轻功……”(《编辑部的故事》)6.文人办事就是麻烦,干轻浮的事还要出师有名!7.人经不起恭维。

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

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

8.所谓伟大的事业,就是要让自己的梦想成真。

9. 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

10.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11.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

《当代文学》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第八章90年代小说读书笔记还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最基础的知识,一些细碎的知识点的关键词。

适合于考试之前的复习看一看就行,第二部分就是需要背的、了解的。

每个学校的考点都不一样,教材版本也不一样,但是知识点应该是差不多的。

基础的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像《废都》、《浮躁》、《长恨歌》、《小鲍庄》、《白鹿原》、《玫瑰门》等等等等等,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我本来想打出来,想了一下还是不要了。

个人想法是,如果看了作品,自己应该能够复述出来,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还有很多细碎的,在打资料的时候就在想要不要打出来。

比如,契合“人文精神的危机”的作品是?这毫无疑问是《废都》,但是有时候就是容易突然不知道一些细碎的明显的知识点。

90年代小说一定要注意区分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

一定要区分且把这四种类型小说各自特征及代表作记牢,不要混淆。

第八章90年代小说第一节90年代小说概述一、新写实小说1.特征:反浪漫、反理想、反激情、直面现实、直面人生、零度介入、冷漠叙事2.代表作家:池莉:80年代创作《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展示了世俗生存卑微琐碎;90年代创作《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云破处》方方:《桃花灿烂》刘恒:《苍河白日梦》、《贫民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调侃(kan)和幽默的方式化解生存的苦难。

“含泪的微笑”新写实小说是先锋创作与传统的写实手法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家:苏童:《1934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十九间房》、《红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丰乳肥臀》、《红高粱》余华:《鲜血梅花》三、新生代小说欲望化的经验是新生代小说的主要表征。

哲学:毕飞宇、鲁羊私语:陈染、林白写实:朱文、韩冬、述平诗意:何顿四、女性小说《方舟》《在同一地平线上》铁凝《玫瑰门》徐坤、斯妤(yu)、海男: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陕西作家:贾平凹(陕南)、路遥(陕北)、陈忠实(陕中)第二节贾平凹陈忠实“人文精神的危机“的讨论,是九十年代初期最为热烈的全国范围的论争。

中国文坛的四大痞子作家

中国文坛的四大痞子作家

中国文坛的四大痞子作家一、王朔痞子指数:★★★★★人物介绍:王朔,原名王岩,北京人,生于1958年。

点评:王朔是当之无愧的“痞子作家”典型代表,也是开山鼻祖。

“调侃”是王朔语言的最大特色,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

因此,他成为人们眼中的披着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

王朔90年代成为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如当头棒喝,劈手撕下所谓崇高的面纱,接下来几乎全部的媒体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中去,加上《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等电视剧改编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

王朔经典语录:1、余秋雨在文学界真的不入流,写点游记,那叫作家吗?一个小说没写过,你配称作家吗?散文作家,青春作家,我觉得余秋雨已经是一个不青春的青春作家了。

还来这一套,席慕容他们早搞过了,比你搞得地道多了。

2、《满城尽带黄金甲》我没看。

地主才认为金子是最好的,就跟镶了一口大金牙似的,土鳖。

国产的SB大片我不看。

3、郭敬明,完全一小偷,怎么那么不要脸?他那帮“粉丝”、小偷团伙的。

郭敬明说,我又有名又有钱。

你有什么钱呀?别不要脸了,写那点东西能挣几个钱呀?那几百万算钱吗?太可笑了。

4、人挡着我,我就给人跪下。

我不惯着自己。

二、变态老七痞子指数:★★★★☆人物介绍:变态老七,原名韩龙,石家庄人,生于1983年。

点评:几年前,就有评论家认为变态老七才是“痞子作家”最正统的衣钵传人,的确,他犀利古怪,痞气十足的文风让他在出道之初就抢足眼球。

但是,也正是这种痞子式的文风,阻碍了他作品的出版和流传,使他不得不作为一个地下的,小众的偶像存在。

因其“变态老七”这个古怪的笔名,他被大多数网站所屏蔽;长篇小说《差生》虽然出版了,但大量精彩段落被删,剩余的文字也被更改的面目全非,原因是:他痞气十足的语言很难通过出版社保守的审核;而他的情感文集《女人不狠江山不稳》更因为审核问题,始终无法进入大众市场。

1980年代以来幽默小说作家心态探析

1980年代以来幽默小说作家心态探析

体 的创 作 中所 不 能 见 到 的创 作 心 理 。 在 王 蒙 、 朔 和 王 小 波 等 作 家创 作 的 幽默 小 说 中 , 们 看 到 了 18 王 我 9 0年 代 以 来 的 幽默 小说 作 家存 在 两种 心 态 : 性 对 抗 激 情 的精 英 以 及 摇 摆 的 犬儒 主 义 。 理
作家的创作心态 , 原因在于 : 其 首先 , 们 面对 同 样 的 历 史 经 他
历 , 有 着 不 一 样 的 历 史 记 忆 , 他 们 身 上 烙 印 着 不 同 的人 却 在 文 思 想 印 记 ; 次 , 于 他 们 对 彼 此 的 评 价 中 都 表 现 出 一 种 其 在
惺惺 相惜 的 理 解 和 肯 定 , 种 肯 定 包 含 着 彼 此 相 通 的 思 想 倾 这 向 和对 现 实 的 领 悟 , 蕴 涵着 幽 默 小 说 作 家 共 通 的 文 化 心 理 也 特征 。
地 平衡 着 幽 默所 具 有 的双 向功 能 , 衡 的媒 介 就 是 作 家 的 理 平 性 。但 是 这 种 理 性 具 体 到 作 家 , 现 又不 尽 相 同 。王 蒙 的 理 表

上 天堂 , 狼 狈憔 悴 , 富贵 荣华 , 富 贵于 我 如浮 云” 。 我 我 而 少 年 时 期 父 亲 的 获 罪 虽 然 对 家庭 造 成 了 沉 重 的打 击 , 是 对 但

理 性对 抗激 情 的精英 姿 态
少 不更 事 的 王 小 波 来 说 他 还 是 处 于 懵 懂 无 知 状 态 。他 的 哥
我 有 见 又 有 了点 识 。我 陶 醉 , 唱歌 , 少 年 得 志 , 低 头 认 我 我 我 罪 , 落人 泥沼 , 凌 风抱 月 , 入地 狱 ( 不入 谁 入? , 我 我 我 我 ) 我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迪亚诺经典作品盘点_3000字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迪亚诺经典作品盘点_3000字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迪亚诺经典作品盘点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与去年的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不同,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中国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他的名作《暗店街》于1984年就被译成中文出版,而最受中国读者追捧的王小波则公开在作品中向他“致敬”。

他是一个让我们倍感亲切的作家——到现在为止,《暗店街》在30年间已经有了四个译本。

1984年《外国文艺》杂志上署名“小禾”的译本,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薛立华译本,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李玉民译本,最近的是1994年译林出版社的王文融译本。

据说《暗店街》的第一句有“四种写法”:“我究竟是谁呢?”(小禾译,《外国文艺》);“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薛立华,百花社);第三种译林社的,与前两种说法均不同;最有意思的是李玉民译的(漓江社):“吾飘飘无所似,似茕茕一孤影”。

衡量一个作家的地位,译本的多寡是标准之一,莫迪亚诺在30年间被反映出版了十来种著作,《暗店街》更是有了四种译本之多,或许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读者对他的热情。

与此相应的,是两位中国流行作家,王朔和王小波都曾经公开表达莫迪亚诺对自己的影响。

王朔在自述《我看王朔》中甚至说:《玩的就是心跳》就是源自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的《暗店街》,只是他这了个皮毛,只学会了把水搅深,却无能力再次澄清,因而到后来不能自圆其说。

到底王朔怎样只学了个皮毛,怎样地“把水搅深,却无能力再次澄清”?王朔谦虚的夫子自道,倒是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

1978年出版的《暗店街》是莫迪亚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

书中的主人公在偷越边境时遭遇劫难,受到刺激后丧失了记忆。

主人公开始用探案技术在茫茫人海中调查自己的身世和来历。

这部作品揭示了莫迪亚诺作品的重要主题:记忆、过去、身份。

主人公搜集了大量片断,试图拼凑出自己的人生。

而加入侦探小说的元素也是莫迪亚诺作品的一大特色。

《顽主》读后感

《顽主》读后感

《顽主》读后感会计1301 林晓童 20131504437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听人说王朔的作品属于"流氓"小说,那时还没听到“痞子”文学这一说。

可后来看的一些当代的小说,才知道,有很多比王朔还"流氓"的作家,王朔根本算不上流氓。

这是最早的误读,除此之外,就是在王朔批评很多人那个阶段,感觉这人挺傲的.可是看了王朔写的一些批评文字,并不是在那里干骂,里面还是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不能否认当时他过激的言论也比比皆是。

阅读王朔,推迟了很久,主要基于一些误读的信息,代替了我自己的判断.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没有读过这个人的书,就不应该用别人的判断来影响自己。

于是我网购了几本书,其中之一就是《顽主》。

《顽主》这本书由几个短篇组成。

《顽主》、《一点儿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可以归为一个系列,《许爷》是一个故事,《动物凶猛》是一个故事。

读王朔的《顽主》,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强,谈的无非是一群无聊的闲人,为另一群无聊的闲人解决一些非常无聊的事情,以此在无聊的生活当中得到一些无聊的乐趣。

主人公们并不高大全,但又人畜无害,完全可能是那些在日常生活当中与我们勾肩搭背的酒肉朋友。

《顽主》、《一点儿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读起来很顺畅,如水渗入沙子般自然,因为我年青时就是一个像于观马青杨重那样顽劣爱打闹的人。

这一系列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厚”,但说它一点意义都没有也不是,杨重代替别人与女孩约会,和女孩侃了一大堆,支架不住,打电话求助哥们.那哥们说到:“跟他侃尼采。

”后来又说,“跟他侃弗洛依德。

”而杨重说他对弗洛依德不熟.一般没有人文和思想境界的人是不太清楚这两个人是谁的.这表明看似并不严肃的调侃者王朔的脑子里是有着相当严肃的人文知识背景.这在王朔嘴里,有了特别的优势,而在现在的年轻作家中会有些无奈.因为谈了哲学,认为你做作,卖弄才华,不谈哲学,又觉得你浅薄.当然聪明的作者,跳过这两者,在搞新的东西.而大部分人则小心的走在夹缝中,难以脱身。

浅析王朔

浅析王朔

浅析王朔“痞子”式语言风格10汉语言(2)班于小平K第一次听说王朔,是因为他的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第一次认识王朔,是上学期读过的《看上去很美》。

那时候我感觉王朔跟王小波一样,都是精通于运用荒谬的现象达到深度幽默的人。

最近细细品读,不由感慨万分。

在现代文学史上,王朔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为电视剧或者电影,甚至一度流传海外。

很多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获得不少大奖。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由《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它成就了姜文,也被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为“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我想读过王朔小说的人,都会对他“痞子流氓”的语言所产生的幽默感记忆深刻。

在读过他的几篇作品后,我发现这正是王朔的特色,也是他作品的成功所在。

当然,他作品的成功还在于他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思想等的深度。

王朔笔下大多是一群不入流的边缘人物,他们大多干些非法勾当,整日游手好闲,蔑视传统,调侃生活。

他们也吸白面,拐骗并怂恿女子卖淫,诈骗。

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给王朔创作提供了灵感,而塑造这群人物需要的正是这种属于他们的语言。

之所以这些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语言。

文革时期,王朔正在读书。

生活在北京军区的大杂院,分伙打架留给自由时期的王朔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对那个时代孩子的玩意儿就甚是熟悉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

高中毕业以后,王朔当过兵,在医药公司工作过,还试图经商,期间他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物。

王朔在《我看王朔》里说“种种所谓以“调侃”冠之的语言风格和态度,是全北京公共汽车售票员,街头瞎混的小痞子,打麻将打扑克的赌棍,饭馆里喝酒聊天的侃爷们集体创造的。

王朔仅仅是因为身在其中,听到了,记住了,学会了,并因为没有书面表达能力,不得已用在自己的小说中”。

王朔生活于其中,他知道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痞子要说什么样的话,有什么表情和动作。

看王朔的作品,很少会浮想联翩,只是理解其中意味之后,泯然一笑,或者哈哈大笑。

王朔 (1)

王朔 (1)

• 他所塑造的"顽主"形象虽然与正统的社会 规范格格不入,并的确有着各种缺点,但 却并非是作者要批判的对象,而是作者向 世界表达自己内心苦闷与不平的媒介。
• (二)人物表面上玩世不恭,但内心却往 往充满烦躁与悲哀。 • 如在《一点正经没有》中王朔假大学生名 义对中国"现代派"钻进象牙塔创作的方式 进行嘲弄: "'我们学西方现代派。'一个勇敢的女 孩子说,'两眼一摸黑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在 文学本体上倒腾先谓语后主语光动词没名 词一百多句不点标点看晕一个算一个!'"
• 二、王朔语录 • 王朔定义中国文化的脊梁: 什麽 人是最好的作者?就是那阅读面广的, 文化底子厚的,也就是知道套路最多 的,人称老奸巨滑的。干过这样的工 作,我也对这样的作者肃然起敬,那 很不容易,平地起波澜,没的写硬写, 还要引经据典,有声有色,有时我想, 这才是作家,中国文化的脊梁。
• 王朔说批评家:批评家像作家一样是独立 的观点表达者,只不过作家是拿自己当素 材,而批评家是拿作家当素材,都是观点 在先,接着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 王朔定义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 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 社会 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 中产阶级。 • 王朔说思想: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 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 揭露。 王朔说人:卑贱者最聪明,高尚者 最愚蠢。 王朔说商人:商人,心中是最装着人民的, 在这里"一切为了人民"和 "一切为了金钱" 这两个口号是不打架的,为最广大人民群 众所接受的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
• 一个五大三粗,穿着工作服的汉子走近他, 低声说:'我敢惹你。' 马青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这个铁塔 般的小伙子,四顾地说: '那他妈谁敢惹咱俩?'" •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一点 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及系列 剧《编辑部的故事》(其中《修改后发表》 和《谁比谁傻多少》为王朔亲笔)等。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摘要:作为上世纪末最有争议的作家,王朔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顽主群像”的人物塑造,一时间成为文坛的另类。

对其评论众说纷纭,如“后现代、新写实主义、痞子文学、顽主文化、消费人生、新京味小说、伪平民小说”等等,而批判居多。

该文从文学、思想及社会文化等角度挖掘王朔小说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发现其嘲讽背后深深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隐藏于肆无忌惮的调侃之下的绝望反抗。

关键词:王朔;无奈;反传统;反文化;时代王朔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一系列“顽主”形象的塑造引发了一场“王朔热”,其小说中的反传统反文化思想则为大多数文人所不容,他们将王朔视为“痞子”作家,认为他的作品属于“痞子文学”、“顽主文化”、“伪平民小说”等等,批判居多。

然而,在王朔看似轻松的调侃嬉笑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王朔现象的产生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造就了王朔。

尽管王朔现象已过多年,但对其作品进行一些认真思考却仍然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文章从文学、思想及社会历史等角度挖掘王朔小说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发现其嘲讽背后深深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隐藏于调侃诙谐之下的绝望反抗。

一、反讽之下的无奈王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反讽这一艺术手法的自如运用,成为形成他小说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讽一词来自希腊文eirqnia,原为希腊戏剧中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这些傻话证明是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就扮演着这种角色。

所以,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对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这矛盾无所知;反讽者是装作无知,不明白所言非真相,这个基本的格局在反讽所有的变体中存在。

”[1]王朔用这种独特的反讽语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使他的小说在嬉笑中透露出对传统的不满与否定,嘲讽中有着对社会某些不合理之处的批判。

在他刻画的顽主形象身上,也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

毛崇杰曾指出王朔小说的反讽特征。

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_王小波死后的追念与活着的作品_张慧敏

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_王小波死后的追念与活着的作品_张慧敏

作家与作品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王小波死后的追念与活着的作品张 慧 敏 一、围绕王小波生前的寂寞与死后的轰动述评 可以说王小波是神奇地出现于中国文坛又流星般地倏然离去的。

在他死后,他的作品广泛传播,仅《我的精神家园》,1997年6月第一版,次月就再版,1997年10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还有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和《沉默的大多数》,文集黄、白、青三时代,作品集数卷,再加上两本纪念集,各种与悼念形式相参的作品讨论会……等等,其阵容宏大,几乎遍及人文学科,言说者来自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各专业。

亲人、朋友的怀念,文化界的惋惜,书商的投机及新闻的炒作,王小波霎时成了一个文化事件。

以至于王蒙作文亦要先声明“不敢跟着哄”,有“炒死人”之讥¹。

不管怎么说,有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王小波的死,某种程度上让他的文字的传播与接受,突破了情趣相投的朋友间的小圈子里的活动,成了大众行为。

王小波的文字并不是在死后才出版,只是他生前的出版颇为艰难,在《黄金时代》的后记王氏如此结尾:“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必须说明,这些优秀品质并非作者所有。

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出这本书要困难得多,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应当归功于所有帮助出版和发行它的朋友们。

”º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位特别是扬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轰动,这也是当代文学具有“浮躁”之名的一个原因。

因此,王小波现象就很能说明一些中国出版状况。

每一个文字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付诸梨枣,所以陈寅恪会将自己的诗歌辗转他地,以期刊印»。

大陆的出版一直没有开放到像香港出版业那样的私营出版,出版制度设下的规则几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色,故每一时代的有心人都可写一本似唐先生那样的《书话》¼。

如果从这一思路去看王小波的小说最初出版受阻,就不足为怪。

从王小波三年的出版量来看,他获得的机会并不少。

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大陆的出版不只是机构审查,更多的是“关系”密布,出版界要的是热点和买点;于是,一次死亡,才能满足出版界的欲望,从而成就了写作者的事业。

一份中国文学入门书单

一份中国文学入门书单

⼀份中国⽂学⼊门书单1.鲁迅《故事新编》、《野草》鲁迅的⽂章虽然悲时愤世,忧国忧民,颇有为民族⽽写的意思,但他这个⼈,完全是个⼈主义的。

所谓“独⽴之精神,⾃由之意志”,在鲁迅⾝上即充分体现出来了。

鲁迅的⽂字,读起来有⼀种快感,⼜有⼀种美感,充满了⽣命的温热,以及强烈的个⼈风格。

⽽他最好的作品,我以为是⼩说集《故事新编》与散⽂诗集《野草》。

前者是寓⾔式的游戏之作,很超前,想象⼒⼀流。

后者有如灵魂的独⽩,充满绝望与决绝,亦充满⿊⾊诗意,是鲁迅诗⼈⽓质之流露。

2.⽼舍《我这⼀辈⼦》、《茶馆》⽼舍先⽣的⼩说很幽默,但他的幽默是让⼈笑出眼泪来的。

他是⼀个宽厚⽽慈悲的⼈,他的⼩说亦如他的⼈⼀般,美中不⾜的是写得太世俗,缺少诗意,这是他不及沈从⽂的地⽅。

还有⼀点我觉得不好的,是他⽂字中的北京腔,虽然有特⾊,但实在有些⼟⽓。

⽼舍最有名的⼩说是《骆驼祥⼦》,但并⾮他写得最好的。

窃以为,《⽉⽛⼉》和《我这⼀辈⼦》才是⽼舍写得最好的⼩说,⽽他最好的作品则当属戏剧《茶馆》。

3.汪曾祺《受戒》如果说鲁迅的⽂字如酒,那么汪曾祺的⽂字就像清泉⼀样,淡⽽有味,朴素⽽⼜美丽。

汪先⽣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是两种风格,但都值得读,各有好处,当然认真⽐较起来,是后来的作品更为圆熟,尤其⼩说《受戒》和《陈⼩⼿》,好得不得了。

前者写得很是清新⾃然,有⼀种天真和诗情画意;后者⽊⼼称之为世界级的⼀流短篇⼩说,此篇对⼈性的表现很有深度,⽽且有⼀些悲剧的意味,尤其它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可谓点睛之笔,那么⼀点,悲悯,张⼒,厚重感,命运的⽆常,⼈性的残酷,就都出来了。

4.胡兰成《今⽣今世》胡兰成的⽂章,以载道为主,⽽⽂采斐然。

我喜其⽂采,不喜其载道。

他的⽂字很漂亮,婉约,柔媚。

其⾃传《今⽣今世》是很好的⽂学作品,尤其开头写故乡与童年的部分,可谓诗意洋溢,⾥⾯⼀些句⼦,⼏乎可作为诗歌看。

其历史论著《⼭河岁⽉》也写得蛮有意思,但⾥⾯的论述逻辑以及对⼀些事情的定性我不太认同,总觉得有许多似是⽽⾮之处。

著名短诗现代诗摘抄四年级

著名短诗现代诗摘抄四年级

以下是几首适合四年级学生的简短著名现代诗摘抄:
1. 王朔的《山羊的眼睛》:
看山羊的眼睛,
就仿佛看见了云彩的奔跑,
那是快乐!
你看,又笑了!
2. 舒婷的《世界这么大》:
世界这么大,
我想去看看。

山那边好像很远,
但我一定会去的。

3. 顾城的《白日梦想家》:
我不羡慕人间的大楼、钻石,
我只羡慕飞鸟、云朵、流水。

那些美丽的事物都让我心醉。

4.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这是现实的荒原,
这里有新鲜的空气,
远离喧嚣,
让我们一起感受自由的呼吸。

这些现代诗作品简短而有趣,内容也较容易理解,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与摘抄。

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到两首进行摘抄,并在摘抄后加上诗歌的作者和标题。

这样能够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美,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特别是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尽管是严肃的游戏,但它有种和政治、道德与意识形态很不相同的根须。

一、王朔的痞子文学很多人认为王朔是中国痞子文学的鼻祖,其实是错误的。

痞子文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现,当时陈荒煤先生在历史博物馆作报告时说,社会上有流氓的时候,我们去描写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当社会没有流氓,就当然更不应该去描写流氓。

其实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美国跨掉的一代中的那些诗人作家们,比如金斯堡,他的《嚎叫》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它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正在转型期,文化出现了一种“失范”现象。

王朔就在这时候应运而生,从一些痞子文学中脱颖而出,受到很多痞子和非痞子的青睐。

他从1978年开始创作。

曾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和《王朔自选集》等,后来又发表中篇小说《动物凶猛》,2007年《我的千岁寒》。

调侃,是王朔语言是最大特色。

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

生活在**底层,很多人都以这种语言来娱乐自己娱乐他人,而王朔显然把它当成了武器,当不被尊重或受到侵犯时用来嘲讽回击,而且还能阿Q式地保护自己可怜而且仅有的一点自尊。

他早期的小说里,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一副玩世不恭的形象,几篇纯情小说里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被这种痞子习气所吸引。

这正验证了中国老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事实上,王朔的痞子形象并非全部从小说中表露出来的。

真正让他轰动的还是他的那些痞子式言论: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者无畏,等。

并批判过很多文化界名人。

到本世纪更加肆无忌惮,甚至直接攻击谩骂一些文化名人,后来声称自己吸过毒,嫖过娼等等。

王朔的痞子形象可谓从文到人,从骨头到血液,从呼吸到呻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对于文学事业、对作家的职业、对知识分子的角色所进行的空前未有的贬损与亵渎,作家、文学家身上的神圣光环与职业尊严被一扫而光,这不仅是对于文学事业与作家职业的嘲弄,而且也是王朔自己的自我嘲弄,因为王朔自己也是一个作家。

王朔在这方面可谓"身体力行",他自称"码字工",他的小说中存在相当多的自我贬损与自我嘲弄的成分。

什么"我是流氓我怕谁","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是一群俗人,只知饮食男女"等,虽然不能直接理解为王朔的自况,但至少这个"我"中有王朔的一半。

王朔装出一副下蹲的姿势,在骂人的同时对别人说:你千万不要与我一般见识,"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不是人还不行么?因为痞得彻底,从而成为一种最本真最地道的痞子,他的痞子形象也逐渐沦为一种反面形象。

王朔不但亵渎文化与文学,不但亵渎带有特定政治与意识形态内涵的伪崇高假崇高,他也亵渎一般意义上的崇高、神圣、理想、精神与青春等。

这也是王朔与80年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的区别。

在80年代的批判知识分子看来:我们要警惕自己的热情与理想被人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我们要批判"文革"时期的伪崇高与假崇高,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理想、热情、神圣以及崇高。

所以要拨乱反正,而不是拨乱返乱,"正"就是正面的理想与目标。

他们对于极左路线的批判是严肃的、认真的,旨在建设;而王朔则根本不分真假,他要把一切理想、神圣、崇高都统统毙掉。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式的"垮掉的一代"的影子、嬉皮士的影子。

与知识分子的严肃批判不同,王朔嘲弄"文革"似乎只是觉得好玩,觉得开心。

在他那里,玩弄"政治"、玩弄"文革"时期的那套语录、那套假话空话与玩弄麻将、女人是一样的。

只是多了一点触犯禁忌的快感。

在否定传统的虚伪价值的同时,王朔似乎要决意否定一切价值,在否定传统道德的同时,他嘲笑一切道德。

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虚伪;青春是什么?"青春岁月象一条河,流着流着就成了浑汤子。

"王朔最近发表评价棉棉的文章印证了这一点。

文章为棉棉等所谓"另类作家"的"身体写作"论辩护,说什么"用身体写作""是很高的赞誉","身体这东西比头脑实在得多,……有身体比有头脑要幸福一点,那差不多可以说是物种优越","我听到过关于小说的最傻的说法之一,就是从小说里学知识,受教育。

"这样,王朔的批判就具有浓厚的虚无主义特点。

看透一切,玩弄一切。

他要把水搅混,搅混就是目的,至于搅混以后怎么办不是他考虑的问题。

他的文章往往胡言乱语却又不失精辟的警句妙言虽说不上至理名言,但还算有点道理。

虽然玩世不恭,却又不乏几分认真,时时带着对社会政治的讽刺。

而一个艺术家,他要做的事情难道不就是怎么样去不断的重新界定他跟读者及观众的关系,怎么样去重新勾勒一个新的沟通方法出来吗?在这个意义底下,我觉得到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肯定的说:王朔绝对是个很严肃的作家!二、王小波的幽默文学王小波(1952——1997)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

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

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

“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

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

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

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

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

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

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

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

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

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

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像下面的文字就是选自《红拂夜奔》,就是王小波荒诞式幽默的代表,这种低俗,也只有唱十八摸和二人转的素质上才承受得住如此的厚重来。

这样的文字,作为一种文学风格可以,但作为殿堂级,就实在有辱文化了。

也在侮辱幽默、摧残深刻:虬髯公看不上李靖,我们系的副主任也看不上我。

那孩子只有二十八九岁,细皮嫩肉,留个小平头,圆圆的脸蛋,屁股甚为丰满。

他所以能当上副系主任,是因为他是留美博士,而且出身于名牌学校。

因为有了这些本钱,所以他比正主任还要猖狂。

但是我也看不上他,除了懂些洋文,他比我强不到哪儿去。

比方说费尔马,他也证不出。

而且他的古文底子甚差,典籍也不通,这方面比我差得远。

有一天我到系里去,听见他和别人说:咱们系怎么净是些怪物——比方说王二。

扯到这里,猛一眼看见了我,就满脸通红地住了嘴。

我请他接着讲,给出几个人来和我作伴,他却抵死不肯说,把我一个人晾在那里。

这话我当然不能让他随便讲了,所以马上散布小道消息说他只有一个睾丸,而且那个睾丸也只有鹌鹑蛋大小。

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他睾丸是一个两个还是三个,每个有多大,只是信嘴胡说。

但是很快就传得连女学生都知道他只有一个蛋,这正是我的目的。

我们的副主任也可以打发我去卖咸鱼,但他也不好意思,尤其是我说了他只有一个蛋之后。

其实我们的安危就取决于头头们不好意思,还有他实际上有两个睾丸。

如果他真的派我去卖咸鱼,就坐实了他只有一个睾丸,谅他也不敢。

假如他只有一个睾丸,那么不管他毕业于加州伯克利,还是其它的学校,都要被人看不起。

我编造这个谣言之前,早把这些都考虑在内了。

我和副系主任的纠纷已经闹过有一个多月了,现在想起来,觉得这件事不能怪他,更不能怪我,主要是有一种思维定式在害人。

上面这句就是王小波的典型句型,很多人被啰嗦绕昏了头,于是只好就高唱起它的深邃来.上面那一段简直与下面这段大多数人推崇的那段王氏名言,太逻辑语法结构类似了,特点就是啰嗦得让人发指:“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

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