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模式改革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吴萍;张楚凡【摘要】跨学科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东华理工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地方及行业,培养复合型、实践型高层次法律人才,跨学科培养是其必然途径.自2014年招生之初,东华理工大学法学系从生源专业背景多样化、复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实践与探索跨学科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质量获得学校与社会的一致认可.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跨学科知识传授本科化、导师协作不够等等,尚需不断完善与提升.未来跨学科教学方式要逐步多元化,组建跨学科的导师协作团队.【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6页(P72-77)【关键词】法律硕士;跨学科;成效;改进【作者】吴萍;张楚凡【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01999年,我国在积极借鉴两大法系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模式,尤其是美国JD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批准设立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经历试点后于2006年全面铺开,并确立了高层次、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
2014年东华理工大学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1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三届共32位学生,毕业两届共11人。
申报时结合东华理工的“核、地”特色,学校法硕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行业,服务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即主要面向核工业、地矿与环境行业企事业单位,培养既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又了解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
为落实该培养目标,四年来我们在培养方式上不断摸索与创新,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跨学科培养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研究生均在省内外知名律所或军工、能源等行业企业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社会反响较好。
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目录一、内容概要 (2)(一)研究背景 (3)(二)研究意义 (4)(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5)二、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 (6)(一)促进知识创新与拓展 (7)1. 跨学科知识整合的优势 (8)2. 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 (10)(二)提升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 (11)1. 教育模式的创新 (13)2. 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14)(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5)1.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7)2. 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18)三、跨学科融合的现实困境 (20)(一)观念层面的障碍 (20)1. 教育观念的转变难题 (21)2. 科研评价体系的局限 (23)(二)制度层面的制约 (24)1. 研究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25)2. 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27)(三)实践层面的挑战 (28)1. 跨学科团队的组建与运行 (29)2. 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30)四、跨学科融合的路径选择 (31)(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跨学科教育理念 (33)1. 强化跨学科教育意识 (34)2. 推动教育内容的革新 (35)(二)改革科研管理制度,激发跨学科研究活力 (37)1. 建立跨学科研究项目申报机制 (38)2. 完善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39)(三)加强实践探索,构建跨学科融合平台 (41)1. 搭建跨学科合作网络 (42)2. 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43)五、结论与展望 (44)(一)主要结论 (46)(二)未来展望 (47)一、内容概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文化等多元领域逐渐交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探讨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分析其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在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它鼓励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激发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简述我国民航法的修改与完善
简述我国民航法的修改与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航事业在我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我国对民航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与完善,以保障民航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旅客的安全权益。
在对民航法进行修改与完善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充分考虑了国际民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国际规范。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民航组织的工作,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将国际民航标准融入到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民航事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对于民航法的修改与完善,我国政府注重强化法律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针对民航事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我国政府对民航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与完善。
例如,对于航空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航空公司的监管力度,强化了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了航空器的适航标准和飞行安全要求,以确保旅客的人身安全。
另外,对于旅客权益保护问题,我国政府明确规定了航空公司应当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了旅客的合法权益。
我国政府还通过修改与完善民航法,加强了对航空运输市场的监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我国政府对民航法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与完善。
例如,明确了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规则,加强了对市场垄断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了航空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于民航法的修改与完善,我国政府注重提高法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民航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我国政府对民航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例如,针对新兴航空业务模式的出现,我国政府对无人机的监管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明确了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和安全要求,确保无人机的安全运行和社会稳定。
我国民航法的修改与完善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保障民航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旅客的安全权益。
在修改与完善民航法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充分考虑了国际民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国际规范,注重强化法律的针对性和实施性,加强了对航空运输市场的监管,提高了法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法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目录
• 引言 • 法学教育目标与定位 •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 师资队伍建设与提升 •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完善 • 法学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与探索
01
CATALOGUE
引言
背景与意义
法治国家建设需求
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法学 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教学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法律职业素养
法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法 律职业素养,包括法律知识、法 律技能、法律思维和法律伦理等
方面。
塑造法治精神
法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精 神,包括对法治的信仰、对法律的 尊重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同。
服务社会法治建设
法学教育应立足于服务社会法治建 设,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公共意 识和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引入现实案例、法律热点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互动式教学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 兴趣。
奖励机制
设立奖学金、优秀证书等奖励,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优异成 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制度
01
建立导学制度,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答疑解惑等帮助,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学科竞赛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模拟法庭比赛、法律辩论赛等,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项目
开展创新项目,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
06
CATALOGUE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完善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
确定考试评价目标
明确考试评价的目标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理解能力和 应用能力,以及评估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法学教育改革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法学教育改革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法律行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就法学教育改革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法学教育缺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视理论研究却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法学教育缺乏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学生缺乏选择的空间和机会。
这些问题导致了法学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法学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法学人才。
首先,法学教育需要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该通过实习、参观法院等活动来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法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法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思维来应对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
三、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传统的法学教育课程单一,缺乏选择的空间。
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选修课程,如法律创新与科技、国际法律等,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除了实习活动,学校可以与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学生。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行业的实际操作,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法学教育模式,引进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经验,从而提高法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改革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法学教育改革是必要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 论研究的意见
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1. 引言1.1 概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法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基础性学科,在国家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当前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旨在推动我国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文章的背景、目的以及结构。
第二部分将对新时代法学教育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评估现行法学教育模式,并提出存在问题及需要改进之处。
第三部分将探讨法学理论研究在新时代中的重要性与作用,并对现有水平进行评价,同时指出存在不足及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将针对新时代法学教育提出建议与措施,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及培训措施推荐、实践环节拓展和创新策略提出等方面。
第五部分将围绕法学理论研究的持续发展进行策略与路径的探讨,包括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方案设计、利用新技术手段促进法学理论突破思路探索以及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机制构建建议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目前新时代下法学教育的现状,并对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同时,提出一系列针对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具体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够有效推进我国法学教育水平和法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引起广大专家、学者和从事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新时代法学教育的现状分析2.1 现行法学教育模式评估在新时代,我国的法学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我们的高校普遍设立有法学专业,并且开设了相关的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
此外,一些职业法学院校也应运而生,为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提供了平台。
然而,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在传统模式下,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
跨学科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合法性探析
现代大学教育 2024年第1期理论探索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等教育分类与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2JJD880035;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广东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077。
收稿日期:2023-02-19作者简介:李望梅(1994—),女,湖北荆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学、高校组织管理研究;卢晓中(1962—),男,江西余干人,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广州,510000。
Email:2216209337@qq com。
跨学科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合法性探析李望梅 卢晓中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学长期面临学科合法性危机,其跨学科特征也一直影响高等教育学科独立。
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学科的跨学科性,研究发现可以此为契机解释高等教育学与其他非教育学类学科的关系,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科独立问题的解决。
高等教育学科存在学科标准单一和学科制度僵化的合法性问题,无法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同时,学科文化存在弱同一性,面临合法性危机,可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学科的跨学科特征破解其学科合法性危机。
第一,采用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实现学科知识与理论的创新,更好地整合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以多元学科标准和学科制度变革促进学科内外部合法性一致。
第三,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组织创新,对原有的高等教育学科功能作补充,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学科的成熟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跨学科性;学科合法性;学科独立;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4)01-0026-09 我国高等教育学长期面临学科合法性危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独立问题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议题。
法学教育的理想
法学教育的理想中国法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
法学教育作为法学发展的基石,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本文将对中国法学进行概述,并针对法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中国法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乐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学的概念和范畴逐渐丰富和完善。
近代以来,中国法学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法学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当前,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法学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
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现有的法学教育课程体系相对单一,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教育方式陈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法学教育的定位。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优化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衔接。
法学教育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增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如社会学、心理学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以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创新教育方式。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人才。
中国法学和法学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仍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未来,中国法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实际需求的衔接,创新教育方式,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法学人才。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贡献。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治则治法理论。
法学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一
2法学本科教育模式。 、 本科教育从属于高 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 因为这个 目 标中体现 等教育, 是高等教育中间层次的教育。一般认 着一系列思想观念, 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性质
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 是教学内容及其
为, 高等教育内部可分三个层次, 专科教 和方向,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 进程的总和。 即 育、 课程设置历来被视为人才培养的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而本科教育是其主要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培养 目 标又分 核心内容, 决定着接受教育者的知识、 能力和
部分。我国《 高等教育法》 第十六条 规定: 为三个层次: 高等 国家层次、 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 素质。 课程结构往往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我国 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 国家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 目标是宏观性 高校本科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 育。法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 的培养目标。它根据国家的教育 目的、 教育方 专 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 大模块, 每一模块
中图分类号:6 文献标识码: Q4 A
一
、
法学教育模式的涵义
( ) 一 相关概念 的梳理
・
1教育模式. 模式” 、 “ 一词是现代科学研究 的法学本科教育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系统结 是国家本科教育培养 目 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专 ( 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二) 根据教育模式 目标它既要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 目标
关于民航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
关于民航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民航概论已成为我国民航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
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们的知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民航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民航业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民航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开展实践教学传统的民航概论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理论为主,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实际应用。
因此,将实践教学作为民航概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环节的运作,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可以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如实地参观机场、商业机构、航空公司等,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设计、实验等教学活动。
二、采用互动教学法传统的民航概论课程教学采用的是单向讲授式教学,学生难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有限。
因此,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促进学生参与讨论、互动交流。
可以采用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如讨论、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因此,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民航概论课程的教学。
可以采用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打造数字化、移动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综上可知,民航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包括开展实践教学、采用互动教学法、强化信息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民航概论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优秀的教育体验。
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三个体系建设
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三个体系建设一、改革完善法学院校体系(一)优化法学院校发展布局。
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适应区域法治人才需求为根本,调整优化法学院校区域布局,统筹全国法学学科专业设置和学位授权点设置,推进法学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完善法学教育准入制度,健全法学相关学科专业办学质量预警机制,对办学条件不足、师资水平持续低下、教育质量较差的院校畅通有序退出机制。
建立法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在现有法学学科评估工作基础上,按计划开展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教育教学评估,通过限期整改、撤销等措施,优化法学学科专业布局。
加快“双一流”建设,鼓励法学院校突出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积极支持西部地区法学院校发展,进一步优化法学学位授权点布局,在招生规模、师资、经费、就业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开展好全国法学教育东西对口支援,实现法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二)完善法学院校管理指导体制。
完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中央依法治国办对法学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工作的指导。
推进法学院校改革发展,发挥好重点政法院校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法治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支持力度,积极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做好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
发挥好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委员会作用,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优化人员组成,提高法学教育指导管理水平。
二、加快完善法学教育体系(一)优化法学学科体系。
完善法学学科专业体系,构建自主设置与引导设置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机制。
立足中国实际,推进法理学、法律史等基础学科以及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更新学科内涵,更好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创新与改革
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创新与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传统的法学教育与研究中融入创新元素,进一步提升法学教育与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法学教育创新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创新与改革既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应当加强法学教育的实践性。
传统的法学教育过于依赖理论的传授,而缺乏实际案例分析与实践的环节。
因此,我们可以增设法学实习、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法律环境中学以致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在法学教育中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法学的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因此,在法学教育中可以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还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和在线教育等新兴技术手段,改善法学教育的方式和方式。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在线互动的学习平台,打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优质的法学教育资源。
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法学研究数据和工具,为法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法学研究的创新与改革法学研究作为法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
首先,应当鼓励开展基于实践的法学研究。
过去,法学研究主要依赖于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
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社会调查等方式来开展法学研究,更加贴近社会实践,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其次,法学研究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
在当代社会,法律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比如科技的发展对法律产生的影响。
因此,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成为了法学研究的新方向。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法学研究也要注重实践应用的转化。
研究的成果能否产生实际的影响,是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学科交叉融合与法学教育创新高校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跨学科视角
原因分析
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高校在法律教育中过于强调 专业性和理论性,忽视实践性和
跨学科性。
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高校缺乏具备跨学科背景和实 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开展有效的跨 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学。
教育资源不足
部分高校在法律教育方面的投入不 足,缺乏先进的模拟法庭、案例库 等教学资源,制约了教学方法的创 新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议 • 结论与展望
2023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背景与意义
学科交叉融合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推动学术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学作为 一门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视野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法学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法律技能的训练,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法律问题和满足社会对 法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推动法学教育创新,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法律 人才,成为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加强跨学科人才引进
积极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和视野的优秀人才,为法 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
促进教师跨学科合作
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 共同研究和解决法学教育中的问题,推动学 科交叉融合。
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法学课程的学科界限,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 建具有跨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识的理解和掌握。
模拟法庭教学法
模拟法庭准备
01
选取适当的案例,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证
人等角色,准备模拟法庭的庭审过程。
模拟法庭庭审
02
法学的跨学科研究
法学的跨学科研究法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和规范人类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法学不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越来越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界合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法律问题。
本文将探讨法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法学跨学科研究可以为法律问题提供更全面、多角度的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问题日益复杂,单一的法学视角难以全面把握问题的本质。
因此,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法律问题,提供全面而客观的解决方案。
例如,当涉及到环境法律时,法学家可以与环境科学家合作,了解环境问题的科学原理和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更有效的法律政策和措施。
其次,法学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推动法律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法律制度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需求的发展,否则就可能失去对社会的约束力和指导性作用。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法学家可以汲取其他领域的经验和理论,为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法学家更好地理解经济和社会变化对法律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法律改革建议。
此外,法学跨学科研究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法学院的法律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具有广泛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法学人才。
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法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引入心理学或沟通学等学科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们在法律问题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提高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
最后,法学跨学科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法律问题往往与其他领域紧密相关,需要立足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例如,在医疗领域,医学伦理问题常常需要与法学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通过法学家和医学专家的合作,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医疗伦理规范和政策,解决与医疗技术发展相关的法律问题。
空乘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计划
空乘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兼修、知行合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专业精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突出育人实效,按照《绵阳飞行职业学院关于全面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意见》(以下称意见)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制定本专业教学改革实施计划。
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背景随着我国航空业的迅猛发展,航班数量和航线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乘客对于航空服务的质量和体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航空业的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学的空乘专业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空乘人才。
近年来,国内外航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航空公司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当前大专职业教育空乘专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
同时,行业对空乘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出色的沟通技巧、服务理念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因此,大专职业教育空乘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意义(一)提升教师素养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建设的一项基本而长期的任务。
在“三教”改革体制中,教师素质是核心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还没有完全适应。
新时期,一些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其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创新的教师队伍,迫切需要加强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优化教学团队的规模和结构,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只有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担负起国家振兴任务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推进教材革新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教育领域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与教育意识的形式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关。
法学教育的学科特色与研究方向
法学教育的学科特色与研究方向法学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法学作为一门与法相关的学科,其教育应当具备一定的特色和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法学教育的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学教育的学科特色1.1 法学的跨学科特性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明显的跨学科特性。
它不仅与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与经济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在法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使其具备跨学科思维和研究能力。
1.2 法学的实践性要求法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法学的实践性要求使得法学教育需要不断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法学教育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法学的国际化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国际化,法学也趋向于国际化发展。
法学教育需要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法学人才。
在法学教育中,应加强国际课程的引入和国际交流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二、法学教育的研究方向2.1 法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法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是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包括法学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学教育改革的理论探索等方面。
这些研究可以为法学教育提供思想支撑和理论指导。
2.2 法学教育的课程研究法学教育的课程研究是法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它包括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
通过对法学教育课程的研究,可以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3 法学教育的教师研究教师是法学教育的核心力量,对法学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研究法学教师的培养、激励和评价等问题十分重要。
教师研究旨在提高法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4 法学教育的实践研究法学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关键环节。
法学教育的理想
法学教育的理想一、概述法学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人才、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现实中,法学教育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师资力量不足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法学教育的质量,也制约了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法治建设的进程。
探讨法学教育的理想状态,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提升法学教育质量、推动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的法学教育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它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传授学生扎实的法律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法学教育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法学教育应该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素养,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指导和帮助。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状态,我们需要对法学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这包括但不限于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为法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 简述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法学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也是培养具有法律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未来法律从业者的关键。
法学教育不仅涉及到法律知识的传授,更涵盖了法律思维、法律伦理、法律实践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通过法学教育,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法律体系的结构和运作机制,掌握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从而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法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未来的法律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国际法律事务的需求。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培养法律人才方面,更体现在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正和文明进步方面。
2. 提出本文的主题:探讨法学教育的理想状态在深入探究法学教育的理想状态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核心观念:法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是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独立研究能力和高度职业道德的法律人才。
中国民航法律规制的发展与完善
2019年12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6期Dec.2019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6 No.6doi :10.3969/j.issn.1672⁃0598.2019.06.014∗[收稿日期]2019⁃05⁃15[作者简介]黄伟(1971—),男,重庆合川人;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硕士,重庆工商大学MBA 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主要从事航空经济和机场管理研究。
① 数据来源:《2018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民航法律规制的发展与完善∗黄 伟(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重庆401120)摘 要:近年来,中国民航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航空运输规模已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二位。
民航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民航法》为核心的民航法律体系,但民航法律体系仍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民航市场监管制度与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本文从民航法律规制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我国民航法律规制的不足,借鉴美国和欧盟等国外民航法律规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民航法律规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航;民航法;蒙特利尔公约中图分类号:D922.2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9)06⁃0109⁃06 近一个世纪以来,民用航空作为一种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作为民航大国,民航事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8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1206.5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12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38.51万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235个,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3639架,通用航空在册航空器2495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双边航空运输协定126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模式改革[摘要]法律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解决任一领域中的问题都可能需要法律人才的介入,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如果兼具法学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就能够提高和增强其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及就业能力。
落实到民航类院校,就是要塑造兼具法学专业知识与相关民航特色知识的毕业生,从而为民航系统培养拥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模式一、民航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在民航领域,目前我国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中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法学院。
但这几家民航类院校的法学通常没有将学校的民航专业与法学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民航领域中对于专业方面法律知识运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决民航资本运营、民航市场与调控监管等方面的各类法律问题。
面对这样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更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院校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法学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民航实务的多元化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与法学结合的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将法学与其他学科,如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航空工程学、航空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的联合授课。
通过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院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培养体系,民航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统性知识以及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实现民航领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学科多元化教学模式目前各国在进行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上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主辅修复合型模式”,简称主辅修模式。
即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以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
主修和辅修的专业课程经考核合格,达到国家、学校有关规定要求即可在毕业时获主修学科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与辅修学科专业证书,或者获主辅修毕业文凭与主修学科专业的学位证。
学生成为掌握两个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辅修复合型跨学科人才。
2.学际型模式。
“学际”就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联系的边际,主要通过学校的选课制度进行。
学院之间设置合理的课程选项,允许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学习。
除此之外还有双主修制模式和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模式。
基于民航类院校的现实情况,可采纳主辅修模式或学际型模式。
如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推行的学际型“四加一”课程,允许法学院的学生通过选拔考试进入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学习相关民航交通运输课程,将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与法学理论知识融合。
(二)制定符合多元化教学改革要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为了配合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化教学需求,各院校还应当立足自身特点,制定具有民航特色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1.培养目标。
立足民航服务界,结合民航院校特色和优势,注重强化航空法和民航法律实务基本技能训练的学习,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知民航运输业务知识的复合型学生。
2.教学理念。
民航类院校以工程专业为主,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设有航空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航空自动化学院等。
在这样的学校开设法学院,要发挥资源优势,把握特色发展法学教育就应开展CDIO理念下的法学教育。
CDIO 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理念下民航类院校法学专业的跨学科多元化改革主要包含下列四个方面:(1)C——构思。
即将工程理念下的民航院校法学教学进行全盘构思,搭建内容结构。
(2)D——设计。
即根据各民航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精心设计法学教学改革,实行项目化实践教学。
(3)I——实现。
即将法学专业教育与民航特色教育涉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融为一体,按照多元化跨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贯穿在教学行为中。
(4)O——运作。
即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将上述构思和设计转变为学生个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使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变成学生以后工作就业中受益的知识或能力。
具体而言:(1)从学校角度,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就业,教师的培训以及学校的发展整合起来。
(2)从管理者的角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习场所、为教师提供适合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并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民航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法律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从而寻求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法学教育。
(3)从教师角度而言,就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体现工程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民航业界的专家人员进行法律科研和教学项目的合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研究开发。
(4)从学生角度而言,CDIO法学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必须具备民航与法律的基础知识、个人分析解决案例的专业知识与推理能力、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四个层面。
3.课程设置。
依据民航院校的不同特色和优势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优势不同,发展方向各异,因此课程应依据各校的特色和发展目标来设置。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第一,基础理论课程。
16门法学基础课: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概论、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二,专业特色课程。
各院校应根据本校特色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法学人才。
如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学科齐全,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安全航空电子等,所以法学专业可以重点将涉及航空公司法、航空运输法、航空保安法航空电子服务平台的法律以及民航行政课程作为其重点内容;而北航和南航是以我国航空航天、宇航、信息化等高端科技专业为其主要特色,故在法学教学方面可结合相关的国际法、知识产权法,以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为特色课程。
第三,实践技能课程。
主要包括民航案例演析和民航法律实务两大类。
民航法律实务主要包括模拟法庭、法院实习及选派学生到民航实务部门实习,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帮助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
4.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单一法律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辅以案例教学、实地教学、课堂讨论等多元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多功能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穿插案例,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设计制造、仿真、模拟案例研究。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演示、提问、学习后反馈能够在现场充分领会航空法的内容。
除此之外,考虑到民航特色,需要聘请民航业界的专业人士,如民航法律师、民航法务部门和各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兼职授课、举办讲座,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优势选择自己熟悉的部分与学生进行讨论。
5.构建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考核与绩效评价机制。
教学考核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对于实行跨学科法学教育的学生,应结合所跨学科专业的特点、难易程度等方面灵活处理。
因为不同专业学生,理解法学知识内容的能力和角度不同,一律采取统一的方式考核太过单一,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
具体考核标准如表所示。
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改革是将管理学、经济学、民航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知识引入商法学、经济法学、工程法学、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当中,从整体上构建法学教育的立体多元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学生和院校的整体配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因此它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以及对应的绩效考核方法,既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便于对教师的资格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也是对学校改革措施的一个评价。
三、总结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将空管、航空工程、航空自动化等多个航空专业学科与法学融会贯通,形成以航空法为中心,涵盖民航安全法律、民航电子服务法律等鲜明民航特色的法律学科。
这样民航类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兼具法律与民航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法学学生,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创造性、适应性以及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构建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办学方针,落实“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民航系统从业人员的综合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1]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郑世保.工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3]王永全,金惠芳,刘琴.关于“计算机”与“法律”复合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培养途径的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黄锡生,陈德敏,曾文革,等.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冯秋燕.文理交叉背景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6]陈莉.高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1).[7]饶艾,李永泉.利用工科优势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21世纪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12).[8]史卫民.经济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2).[9]陈文琼.论高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10]李善寿.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11]丁光彬,张红光,于佐东,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估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12](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