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里论“逍遥”——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巧设提问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三语文上册第六课《逍遥游》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高三语文上册第六课《逍遥游》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高三语文上册第六课《逍遥游》教案及反思教学计划是将教学原则转化为教材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高三语文上册第六课《逍遥游》教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逍遥游》课文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平!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逍遥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

《逍遥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

•••••••••••••••••《逍遥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逍遥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逍遥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练习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庄子和《庄子》简介】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教案反思探讨

《逍遥游》教案反思探讨

近年来,教育教学方面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逍遥游》作为一篇经典的古文阅读材料,不仅关乎着历史文化,更是对于我们的思维能力、语文能力、文学素养等方面的挑战和提升。

然而,在反思探讨《逍遥游》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仅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文学知识、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没有充分利用《逍遥游》这一经典材料的创新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面临的是世界性的竞争,如声音和数据、文化和艺术、科学和技术,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

我们没有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从文化角度来看,《逍遥游》作为一篇古典诗文,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蕴藏着深刻的感性思考、情感鉴赏和道德修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和情感修养的培养。

我们需要审视学生的阅读习惯。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们更容易沉迷于电子产品,从而丧失了阅读兴趣和习惯。

同时,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往往过于浅显和情感化,从而失去了对于作品更深刻的了解和解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加强对于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培养。

反思探讨《逍遥游》的教学设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需要注重学生思维、创新、情感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通过教学设计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我们相信《逍遥游》这一经典材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逍遥游语文教案8篇

逍遥游语文教案8篇

•••••••••••••••••逍遥游语文教案逍遥游语文教案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逍遥游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语文教案1【课题与教材】课题:《逍遥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

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

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

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逍遥游》论证思路及主旨

《逍遥游》论证思路及主旨
所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 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 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逍 遥 游(节选)
《庄 子》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 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本文主旨
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 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 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 绝对自由。

课文《逍遥游》教案范文

课文《逍遥游》教案范文

《逍遥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逍遥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逍遥游”、“扶摇直上”、“逍遥散人”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诗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逍遥游》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课文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逍遥游》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逍遥游》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学生分组朗读、背诵,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3. 词语解析:(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讲解难点词语和句式,如“逍遥游”、“扶摇直上”等。

(3)学生举例运用词语,锻炼表达能力。

4. 修辞手法分析:(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自由、逍遥生活理念。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3)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乐观、豁达心态。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庄子《逍遥游》中几点问题的探讨

庄子《逍遥游》中几点问题的探讨

还要 有所 待 , 也不是 最高 的境界 。 笔者 认为 , 滚滚长 风就 飞入 九天之 上 。从 两个 动词 击 、抟 ,就 可想 见 呢 ?还得 靠风 , 小大 之辨 ”其 实要 突 出的,是一个 “ 知 ”的 问题 , 大鹏潇 洒 自在 的风 姿 ,也可从 中体 味 出那 种绝 尘而 去 的气 庄子 的 “ 个 思想 境 界的 问题 。蜩 与 学鸠不 知道 大鹏 飞到九 万里 去 势 ,很 难想 象庄子 在写 下这些 句子 的时 候不是 带着 骄傲 、 朝菌 不 知晦 朔 ,蟪蛄 不知 春秋 , , l ,因为 它们 不是带 着俯 视 ,不是带 着挑 战极 限的 勇气 的。大鹏 的飞 翔 干 什么 , “ 让人震 撼 , 但 随后庄 子又 提到 , 大鹏 的飞行 也是有 条件 的. 无 从知 晓 ,这 似乎 是很 合情理 的事 情 。但 是笔 者认 为 ,这
《 逍遥游 》作 为 《 庄 子 》开宗 明义第 一篇 ,是有 其特 大家 各安其 位 ,安分 守 己吗 ?庄 子不是 蜩也 不是 学鸠 ,对 《 逍遥 游》 的阐释 的是 对整 部 《 庄子 》精 神实 质和理 想境 界的把 握 。而古往 今来 对此 篇 的解读 存在 着很 大的差 异,主要 集 中在对 “ 小大之 辩 ”、 “ 有待 无待 ”等 问题上 的讨论 。本文 试对 这些 问题提 出一 些 新 的见解 。
不 知道人 外有 人 、天 外有 天 。宋 荣 子能够 不被 外物所 困 ,
这 一 段 将 鹏 鸟迁 徙 的 壮 阔场 景描 述 了出来 。一 条大 不计 较个 人得 失 ,那 又 怎么样 呢 ?还 是被 尘世 所扰 , 比起 鱼化而 为鸟 ,水击 三千 里 ,振 开若 垂天之 云 的双翅 ,驾着 那个 快要 成仙 的列子 ,显得拘 束多 了 ,就 是列 子又 怎么样

高中语文_逍遥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逍遥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逍遥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逍遥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逍遥游》是人教版必修五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是古代抒情散文。

就课题本身的意义来讲,《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

它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想象和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本篇课文可以体味庄子的哲学思想。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诵读感情也不充沛,不能通过朗读来很好的感知文本。

因此在教学中,要继续指导学生诵读,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庄子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概括鹏鸟的形象,理解庄子思想(二)能力目标:诵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1、了解庄子及《逍遥游》的基本哲学思想,并且辩证的看待这种思想,探究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涵咏体味文本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诵体会庄子的艺术特色2、理解庄子思想教学难点1、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3、辩证看待庄子在《逍遥游》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名篇《逍遥游》。

昨天我们解决了的字词,梳理了文章结构,并且了解庄子的写作风格。

古人评价庄子“精深之理以生动之象说之”。

庄子善用寓言说理,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经典形象。

逍遥游中就有许多,都有哪些呢?在这诸多形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鹏。

为什么鹏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鹏和蜩、学鸠这些形象,和我们的题目逍遥游、作者庄子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逍遥游》。

逍遥游中对逍遥的理解

逍遥游中对逍遥的理解

逍遥游中对逍遥的理解
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在逍遥游中,庄子阐述了人应当以自由、无拘束的心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境界,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这种境界被称为“逍遥游”。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无所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即人们不应该为了任何目的而去做一些事情,而应该以无拘束的心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摆脱各种烦恼和困扰,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从而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

除了“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外,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为了某种目的去做一些有害的事情,而应该以无拘束的心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让人们能够摆脱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逍遥游中的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让人们能够摆脱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思想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让人们认识到在人生中,追求自由和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逍遥游外,庄子的其他代表作如《南华经》、《养生主》等也对逍遥游的思想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这些作品强调了逍遥游的思想,让人们认识到在人生中,追求自由和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逍遥游中的思想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让人们能够摆脱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思想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让人们认识到在人生中,追求自由和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切入 巧设环节

准确切入 巧设环节
能 解 决 的 问 题 可 以 小 组 讨 论 解 决 ,如 果 小 组 也 解
象, 如有不符 合要求 的 , 师生共 同修正 、 补充 。 活 动二 : 要 求学 生再读 课 文 , 按 照 庄子 在文 中
的描述将 黑板上 的艺术形 象分类 , 用 不 同颜 色 的 粉 笔标示 。 学 生通过 课文 中的“ 小知 不及 大 知 , 小 年 不 及
关于《 逍 遥 游》 的教 学 , 传 统 的做 法是 “ 串讲 ” ,
重 在文 言知识 点 的落 实 , 逐 字逐 句地 翻译 , 找实 词 虚词 , 找 词类 活用 、 找特 殊句 式 ……教 师 以为做 到 了这些 就达 到 了 目的 。然 而 , 事 实是 我们 这种 “ 填 碎, 使得 课文 失去 了 文学 的整体 感和 美感 , 更让 我 们 的文言 文教学枯 燥无 味 , 让 学生失 去 了学 习的兴 趣, 甚 至产生 了抵触感 。如果 我们在课 后 问问学生 都 学到 了什 么 , 还 有 哪些疑 惑 , 他 们 的 回答 一定 会 让 老师们 大吃一惊 。所 以我们应该 转变观 念 , 不仅 文 当作 “ 文” 来教, 扎实不 失灵活 , 实 用兼 具生 动 。
入点, 采 用适 合学 情 的教学 方法 , 才能 真正 地实 现
教 学 目标 , 收 到 意 想 不 到 的教 学 效 果 。
理是庄 子 文章 的一 大特色 。我 们不 妨 就从 文 中的
艺术形 象人手 , 把握庄 子对这 些艺术形 象 的评 价和
态度, 引导学 生理解 “ 逍 遥游 ” 的思 想 内涵 。 三、 巧设 活动 。 环 环 相 扣
决不 了 , 可 以拿 出一 课时 , 集 中解 决 。这样 既锻 炼
了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能 力 ,又 可 以 让 文 言 知 识 的 教

对《逍遥游》一文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蓝山二中欧阳思源

对《逍遥游》一文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蓝山二中欧阳思源

对《逍遥游》一文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蓝山二中欧阳思源蓝山二中欧阳思源因为对《逍遥游》的畏惧,主要是不愿意去花时间钻研,到目前为止,我对此文仍然一知半解。

顶多停留在将它翻译过去的最浅层次,顶多是讲讲一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至于文意的理解和文脉的疏通,几个难点的理解,偶尔几次的自我理解尝试失败后,我放弃了。

现在想来,我这个样子,固步自封,畏惧不前,知难不进,怎么配教书?怎么配教高中?怎么配教好班?就算教普通班,我怎么配得上老师这一称号?今天,打算把它彻底弄清楚。

一、我的几个问题:(一)《逍遥游》一文几个细处的逻辑1、“天之苍苍,其正色也邪?其远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以若是则已矣”一句的作用是什么?2、第二段:为什么重复鲲鹏之事?而且还要写那么详细?(二)第三段有几个问题:1丶宋荣子做得那么好了,为什么还有“未树者”?“未树者”是什么?2、“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者”是什么人?怎么样才做得到?3丶“至人”“神人”“圣人”的排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排?宋荣子、列子属不属于其中某种人?二、对《逍遥游》的解读:(一)《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的主旨所在,人们应当“透破功、名、利、权对人们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即达到“无待”的精神状态。

《逍遥游》最高的“逍遥境界”是为“无待”,其表现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即顺应天地自然之规律,达到万物与我合一之境,也就是树大樗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的状态。

(二)《逍遥游》的逻辑:1、全文结构: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道理。

第三段:由对自然界万物的泛论转入对人类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人格,点明全文主旨。

2、内在逻辑:要达到“无待”这一精神状态需要一个过程。

《逍遥游》导读教案:学习课文重点及难点

《逍遥游》导读教案:学习课文重点及难点

《逍遥游》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以“逍遥”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随心所欲、尘俗苦恼的追求。

本篇导读教案将从课文的重点及难点出发,为读者解析其精华。

一、课文重点《逍遥游》的主题是逍遥,“逍遥”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本意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种状态是人类长期追求的一种状态,谁都希望自己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

作曲家巴赫曾经说过:“音乐的目标就是: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生命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和更充实。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逍遥的定义是“天地逍遥,吾应自逍遥。

”这里的“天地逍遥”是一种自然状态,可以理解为“一天清风,把满城无数少年人的心托完在天空里舞蹈、高歌”。

吾应自逍遥,则是作者自己要去追寻这种状态。

“逍遥”是一种对干扰、束缚、烦恼全都能解脱的自由状态,是人的自由选择、自由意识、自由行动、自由创造的结果。

二、课文难点1.双管齐下气象万千作者在文中使用大量的比喻、象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撑红伞,高高路上行”、“宁缺毋滥,勿忘此志”等,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真实与美好的内心态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文本内在的气象万千之感。

2.掌控情感话语在文章的沉迷中,作者既用建议和说服的语言,充分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又采用情感和抒情的语言,将诗情画意融入文中,使文章的语言非常有张力、富有感染力。

3.精准语言掌控作者的语言运用精准、独到,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最复杂的思想。

例如寥寥数语描述旷野之美,通过“无人荒草连天”的句子,就彰显了其深沉的寂寞;“猿啼洞庭月,人归应未眠”等句,深情的描绘了眼前新秋,亦如旧时的洞庭。

三、学习方法《逍遥游》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阅读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水平和方法:1.词句积累要想学好阅读,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言理解能力,为此学生需要注重在平时,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应用能力。

2.深入解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上,将自己置于文中的背景中去,通过深入解读,慢慢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逍遥游》思路新解《逍遥游》思路分析

《逍遥游》思路新解《逍遥游》思路分析

《逍遥游》思路新解《逍遥游》思路分析思路新解思路分析是中的名篇,以其丰富的想象、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而著称。

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历代学者各有见解。

在此,我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剖析其思路。

文章开篇,庄子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样宏伟壮观的景象引入。

这里的鲲和鹏,不仅仅是两种巨大的生物,更是象征着追求自由和超越的精神力量。

庄子通过对它们巨大形体和神奇变化的描述,打破了人们对常规事物的认知,激发了读者对广阔世界和无限可能的想象。

接着,庄子通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的比喻,阐述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没有足够的积累和条件,就无法实现高远的目标。

这就如同大鹏需要凭借着广阔的天空和强劲的风力才能飞翔万里,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大鹏也无法展现其雄伟的姿态。

这个比喻巧妙地为后文论述逍遥的条件做了铺垫。

在描述大鹏南飞的过程中,庄子写道:“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里突出了大鹏飞翔的艰难和所需的巨大努力。

然而,蜩与学鸠却嘲笑大鹏,认为自己“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不同生物对于“逍遥”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蜩与学鸠满足于眼前的短暂自由,而大鹏则追求更为高远和广阔的逍遥境界。

这其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的差异。

随后,庄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逍遥”的真正内涵。

他指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那些在世俗中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往往自鸣得意,就如同蜩与学鸠一样,他们的所谓“成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并非真正的逍遥。

真正的逍遥应该是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禄,不受外在条件的束缚,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逍遥游》思路新解《逍遥游》思路分析

《逍遥游》思路新解《逍遥游》思路分析

《逍遥游》思路新解《逍遥游》思路分析《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其思想深邃,意境高远,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对于这篇文章的思路解读,历代学者众说纷纭。

在此,我想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文章开篇,庄子以大鹏展翅高飞的壮观景象开篇,引发人们对自由与辽阔的向往。

然而,大鹏虽能凭借风力翱翔九万里高空,却依然“有所待”,需要依靠风的力量。

这看似是在赞美大鹏的雄伟,实则是为引出后文关于“逍遥”的真正含义做铺垫。

庄子通过大鹏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看似强大和自由的存在,也有着其依赖和受限之处。

接着,庄子提到了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

蜩与学鸠满足于在树枝间跳跃,认为大鹏的高飞是徒劳的。

这种短视和狭隘的观点,恰恰反映了世俗之人对于自由和成功的狭隘理解。

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安逸和小利,无法理解大鹏追求的高远目标和真正的自由境界。

庄子在此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和目光的短浅。

然后,庄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冥灵、大椿却能以数百上千年为春,数百上千年为秋。

这不仅是在说生命的长短,更是在暗示人们智慧和见识的差距。

那些见识短浅的人,就如同朝菌和蟪蛄,无法理解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高层次的智慧。

而只有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才能接近“逍遥”的境界。

在阐述了这些对比和差距之后,庄子提出了真正的“逍遥游”并非是凭借外物,而是“无所待”。

所谓“无所待”,就是不依赖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因素,完全顺应自然,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这是一种超越世俗观念和物质束缚的境界,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无所待”的逍遥境界呢?庄子认为,首先要摒弃功利之心。

世俗之人往往追逐功名利禄,被外在的物质和虚荣所迷惑,从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只有放下功利的追求,才能回归内心的本真。

其次,要超越自我的局限。

人们常常被自己的成见、偏见和狭隘的思维所束缚,无法看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何以逍遥?——浅析庄子《逍遥游》之“逍遥”

何以逍遥?——浅析庄子《逍遥游》之“逍遥”

何以逍遥?——浅析庄子《逍遥游》之“逍遥”作者:蒋悦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蒋悦(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本文首先对“逍遥”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

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了“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可谓“逍遥游”的前提。

最后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这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逍遥;小大之辩;“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49-02一、“逍遥”的含义“逍遥”这二字追溯至最初的发源,当属《诗经》和《楚辞》。

《诗经·郑风·清人》中出现了“河上乎翱翔”与“河上乎逍遥”,这说明了“逍遥”与“翱翔”的意义可谓接近。

《毛诗》注:“逍遥,翱翔。

谓之彷徉。

”孔颖达疏“河上乎翱翔”曰:“翱翔,言其不复有事。

”王夫之在《庄子解》篇中写道:“逍者,响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

”这里的“逍”有“消解”的意思;“遥”的意思是不局限心灵的自由。

可见王夫之对逍遥的理解比《诗经》所言之义更贴近庄子的“逍遥”之要义。

徐复观著有《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此文点出了“逍遥”二字的内涵:即是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自由。

由此可见庄子的“逍遥”更多的是心灵之游。

在《庄子》一书中,“游”与“心”常连用,因此“游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如“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且夫乘物以游心,拖不得已养中,至矣”(《人世间》)。

这些都说明了“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精神的漫游。

“游心”既可以是形骸之内的漫游,也可以是形骸之外的漫游;既可以将外部世界内化到心灵深处,也可以将内部心灵外化到外部世界,整个世界被化为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其中的逍遥之境的。

精品文档 (78)《逍遥游》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精品文档 (78)《逍遥游》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问题探究庄子的《逍遥游》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你只要打开不同的选本,就可以看到各家注释差异很大。

我们的这本书与教材的解释就有许多不同之处,与一般的选本也有许多的不同。

为了正确理解文意,我们现在提出四个问题,请大家潜心探讨。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个问题:“息”字作何解释?“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对第一个“息”字,有的版本解为“休息”。

郭象《庄子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

”教材屏弃了这一说法,释为“风”。

依据是此句与前文“海运”照应,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

对第二个“息”字教材没有正面注释,但对这个句子的翻译是“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可见教材是把这个“息”字释成“生命的气息”。

《教师用书》的“参考译文”和教材的解释一样。

沈增善先生在《还我庄子》一书中的解释与此不同,他认为这两句话的连结点就是那个“息”,因此两个“息”字必定意思相同,第一个“息”字应当照第二个“息”字来解释,都释为“生命的气息”。

你认为这个“息”字应当怎样解释?正确解释这个词对于理解文意有何好处?第二个问题:谁向天上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查阅所有注释《庄子》的著作,都把“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成是人站在地面仰视天空而发出的疑问,而把“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看成是大鹏从高空向下俯瞰地面发生的感叹。

但是,本书不是这样解释的。

本书认为这里都是描写大鹏,先描写大鹏向天上看,再描写大鹏向地下看。

你认为前人的解释正确吗?本书的解释有没有道理?为什么?第三个问题:课文为什么反复?读庄子《逍遥游》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难题,大鹏南徙在文中反复三次,蜩与学鸠(斥鴳)笑大鹏反复两次,庄子的文章以简练著称,《内七篇》遍说天地万物仅寥寥万余字,但是为何在本文中如此地不避重复?这是不是没必要的简单重复?传统的说法是,庄子这样做是为了证明故事的真实性,先引用《齐谐》,证之以书,后引汤之问棘,验之以史,不外乎叫人信其真有。

《逍遥游》问题探究

《逍遥游》问题探究

《逍遥游》问题探究1.在本文中,庄子以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创造出一种雄奇深邃的意境,应如何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大鹏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有“小大之辩”;并且多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对大鹏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因为在背大翼广、向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身上,体现出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对此的“不亦悲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示例)不逍遥。

因为它们(他)都受到“年”的限制。

(2)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冥灵、大椿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

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限制。

这里,庄子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3.自然界万物都“有所待”,而且“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

那么,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在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人?分别持什么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所待。

(2)宋荣子。

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作者认为宋荣子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但他的态度也是不自由的。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的几个问题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的几个问题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的几个问题1、文题“逍遥游”是啥意思?有人认为,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其实,逍遥游的前提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修去常人的思想才能逍遥游。

没有常人的思想,才能不被常人思想所限制。

逍遥游就是得大自在,得道修成真人。

2、庄子的思想消极悲观吗?一直以来,人们都对老子和庄子有一种误会,认为两个人的思想消极悲观。

要知道,二人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是讲修道的大师。

修道的目的是成为真人(也就是说神),能够修成真人的思想,怎么可能是消极悲观的呢?应该是积极乐观才对呀!至于能否达到修成真人的目的,那得按照人家说的去做,也就是修道。

修道修到人家所说的要求和标准时,看看能否成为真人,那时候才有资格说人家说的对不对,是吧?3、为什么多次提到大鹏鸟的故事?是不是啰嗦呢?当然不是,作为文章大家的庄子绝不会犯此种低级错误。

因为大鹏鸟过于超常,难以被人所理解,所以庄子才反复提到故事确有出处,以便增加可信度。

但是这也是铺垫,真正要表达的则是修道成道的可信度。

世间存在大鹏鸟、鲲鱼可化为大鹏鸟,就已经让人难以置信了,而人可以通过修道修成真人,就更加难以让人置信了。

所以通过证明大鹏鸟故事的真实可信,也可连带证明人通过修道修成真人的真实可信,这就是文章开头反复引述大鹏鸟故事出处的用意。

4、庄子是在赞美大鹏鸟吗?显然不是,因为大鹏鸟虽然比蜩与学鸠厉害多了,但是它仍然“有所待”。

而庄子要讲的,则是“无所待”的境界。

5、“无所待”的对象是什么?“逍遥游”的前提是“无所待”,那么“无所待”什么呢?庄子给出的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换言之,就是放下对自我、功名利禄的执着。

哪里放下?心里放下,而不一定非得是形式上放下不可。

其实,常人就是靠这些东西而活着呢。

佛教禅宗有一句话说:“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修佛修道的最终目的,都需要彻底放下对自我、功名利禄的执着心。

连一丝一毫的执着心都没有了,才能修成得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标题一般能很好地反映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或整 体命意的角度和思路,从 不 同 角 度、不 同 方 面、不 同 层 次 与 文 章 的中心思想相关联.根 据 文 章 标 题 设 置 问 题,可 起 提 纲 挈 领 的 作用.教学中,我利用提问情境,设趣导读,解读课文.
曾 有 人 说 过,在 权 势 凌 驾 于 文 化 之 上,文 化 屈 服 于 权 势 的传统环境中,庄子 是 一 棵 树,一 棵 在 静 静 的 夜 里 独 自 守 望 月亮的树.当 人 们 在 深 夜 里 沉 睡 时,为 什 么 月 亮 仍 挂 在 天 空,没有丢失? 这是因为在微风吹拂、万 籁 俱 寂 的 夜 晚,有 这 样一棵或两棵树独自守望着月亮.庄子倾其一生独自看守 的 那 轮 月 亮 ,他 的 灵 魂 、他 的 魅 力 、他 的 精 髓 便 是 逍 遥 .
体理解和把握.设计这些问题的本质,就 是 通 过 分 析 和 解 决 这些问题来梳理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从 而 把 握 整 篇 文 章 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中能 做到“一叶而知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 掌 握 有 关 文 言 词 语 的 用法,还可以梳理文本的行文线索,把 握 文 章 的 主 旨,研 究 其 中的文化价值,从而 能 实 现 教 学 目 标 中 的 绝 大 部 分 内 容,保 持 了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的 连 贯 性 、完 整 性 和 通 透 性 . 三 、巧 用 研 讨 与 练 习 设 问 ,拓 展 升 华
关 键 词 :文 言 文 ;巧 设 提 问 ;«逍 遥 游 »
«逍遥游»是人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必 修 五 第 二 单 元 的 一 篇 散 文,文章想象奇特,文 笔 恣 肆,又 包 含 庄 子 深 刻 的 哲 学 思 想, 相较于以往学过的传记类文言文,这篇文 章 学 生 学 起 来 枯 燥 乏味,晦涩含蓄.在 教 学 实 践 中,笔 者 根 据 教 学 内 容 和 学 生 实际巧设提问,从设置、探索、研究问题 入 手,领 略 这 篇“汪 洋 辟 阖 ,仪 态 万 方 ”的 奇 文 . 一 、紧 扣 文 题 与 背 景 设 问 ,把 握 主 旨
那么“何为逍遥?”这是紧扣文题 设 置 的 第 一 个 问 题. 学 生分小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得出所 谓“逍 遥”即 为“悠 然自得的样子”,从而加深对文章标题“逍 遥 游”的 理 解,也 就 是 自 己 的 活 动 不 受 任 何 羁 绊 束 缚 、安 闲 自 在 .
文章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的思想观点、一 贯 风 格 和 写 作 的 背景动机等.这篇 文 章,由 于 作 者 离 我 们 久 远,而 且 学 生 对 庄子的思想比较陌生,所以学这篇课文必 须 联 系 有 关 背 景 资 料来理 解. 于 是 我 设 了 第 二 个 问 题:古 人 讲 究 “优 而 学 则 士”,为什么庄子摒弃做官,而追求“逍 遥”呢? 查 阅 和 获 取 有 关背景信息,学生可以了解庄子在社 会 变 革、动 荡 不 安、混 乱 不堪的时代,而无法 改 变 现 状 的 无 奈,所 以 他 希 望 在 精 神 上 绝对自由,无所羁绊,毫无束缚,让丰富 的 精 神 生 活 去 释 放 作 为物质世界的生命,从而去实现超然 物 外、达 观 自 我、心 向 往 之的绝对自由. 二 、紧 抓 关 键 字 与 词 设 问 ,理 清 脉 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 学 内 容 的 需 要 或 学 生整体参与 阅 读 教 学 的 需 要,提 出 能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思 考 探 究、积极开展讨论、耐心细细品味、加深 文 意 理 解 等 非 常 重 要 的问题或设问,我们称之为“主问题”. 主 问 题 的 设 置 在 语 文 教学中能起到“以一 当 十”和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的 效 果 和 作 用,能让学生真正参 与 其 中,真 正 成 为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的 主体.在本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紧 紧 抓 住 三 个“笑”字 来 设 计 “主 问 题 ”.
周刊
������������������������������������������������������������������������������������������������������������������������������������������������������������������������������������������������������������������������������������������������������������������������������������������������������������������
问 题 1.本 文 有 哪 “三 笑 ”? 蜩 与 学 鸠 笑 之 ;斥 鴳 笑 之 ;宋 荣 子 犹 然 笑 之 . 问 题 2.这 三 “笑 ”的 对 象 是 什 么 ? 前两个 笑 的 对 象 “之 ”,都 是 指 鲲 鹏. 第 三 个 笑 的 对 象 “之 ”,是 “知 效 一 官 ,行 比 一 乡 ,德 合 一 君 ,而 征 一 国 者 ”. 问题3.这“三笑”的作用 是 什 么? 由 物 及 人、先 述 后 议、 先破后立. “主问题”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对 文 章 的 整 体 阅 读,应 有 利于启发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应有利 于 学 生 对 课 文 的 整
«逍 遥 游 »里 论 “逍 遥 ”
——年文化的载体,是“美好的语言文章”,也是高 考 语 文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与 此 同 时,在 医 学、考 古学等专业领域,文言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 必 须 科 学 认 真 地 对 待 文 言 文. 然 而 在 现 实 教 学 实 践 中,许 多 教 师 因 为 方 法 不 当 ,导 致 文 言 文 教 学 枯 燥 无 味 ,学 生 失 去 兴 趣 ,学 习 效 率 低 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