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课件1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共44张PPT)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 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 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 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 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皎洁(jiǎo) 司马懿( yì) 争讼(sònɡ)
斡旋(wòxuán) 熙熙然( xī ) 静穆( mù )
怅惘(wǎnɡ) 幽悄( qiǎo)
锵然(qi状元成ā才路 nɡ) 状元成才路
裴公( péi )
状元成才路
褪色( tuì ) 霍骠姚( piào)
垂珠联珑(lónɡ)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幽悄:幽深寂静。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始勾不起爱好来。”⑨Fra bibliotek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合作探究
“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但那时人的处
兴 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⑩
亡
想象宫灯,感受历史况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将军在挑灯看剑……我愿就是那灯笼下
状元成才路
的马前卒。”⑪ 状元成才路
升
爱 国
华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
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 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 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 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 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 一腔积郁。
皎洁(jiǎo) 司马懿( yì) 争讼(sònɡ)
斡旋(wòxuán) 熙熙然( xī ) 静穆( mù )
怅惘(wǎnɡ) 幽悄( qiǎo)
锵然(qi状元成ā才路 nɡ) 状元成才路
裴公( péi )
状元成才路
褪色( tuì ) 霍骠姚( piào)
垂珠联珑(lónɡ)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幽悄:幽深寂静。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始勾不起爱好来。”⑨Fra bibliotek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合作探究
“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但那时人的处
兴 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⑩
亡
想象宫灯,感受历史况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将军在挑灯看剑……我愿就是那灯笼下
状元成才路
的马前卒。”⑪ 状元成才路
升
爱 国
华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
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 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 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 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 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 一腔积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共19张PPT)
4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作者从哪些方面来 表达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的?)
(1)文化方面:详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 (2)情感方面: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以及 亲人的感情。又能为夜行的人指路等。 (3)思想方面: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 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技巧探究
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本文以回忆为主线,在回忆 中插入自己的情感。以第3段为例,作者写去接祖父和听祖父讲 故事,这是叙事;“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 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抒情。
二是结构十分严谨。作者由小孩子喜欢光和火入题民,最后 由灯笼联想到可以“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个“壮”字升 华主题,使文章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用平常的灯笼,揭示深 刻的主题民,由此可见作者的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议论,灯笼照路,传达温暖的亲情。
(3)慈母之爱:第5段: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
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记叙、抒情。母爱的珍贵。
(4)第11段,: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
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 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 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 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 人墨客们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然而,国民党 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 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 排解满腔的愤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 是在加快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激情。《灯笼》 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课件(共34张PPT)
精读细研
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 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 始勾不起爱好来。
回忆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精读细研
第1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避免在叙事过 程中行文的单调、呆板。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
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 国主义的激越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 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 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 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 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 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 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名言欣赏: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 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导入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 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 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 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 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 怀念……
主旨探究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 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情感、文化等 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 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 命运的担当精神。
第4课《灯笼》课件(共21张PPT)
比喻做恶人的帮凶, 帮助恶人做坏事。 “为” 读四声
词语集注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可悯:令人怜悯。 星阑:指夜将尽。 将尽。
文章注释斡旋(wò xuán):调停,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静穆:安静庄严。 点缀(diǎn zhuì):指衬托、装饰。主要表示加 以装饰,使事物变得更加好看的意思。 锵然: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 第的奢华。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字音识记
字音易错。
焚身( fén ) ·
恐吓· ( hè )
神龛· ( kān)
乡绅(shē ) ·n
褪色( tuì ) ·
点缀( zhuì) ·
裴公( péi ) ·
锵然(qiān )
·
ɡ
燎原(liáo ) ·
字形辨析 斡( wò )斡旋 翰( hàn )翰林 官名。
怅(chànɡ)怅惘 伥( chānɡ)为虎作伥
点拨:吴伯箫认为美文是“诗与散文中间 的桥”。他早期的文章善于神思飞接今古,挟 着传统文赋的神韵,有着强化历史的厚重感和 文化意蕴。语言精美,诗意深沉。
内容主旨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 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 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 民族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灯笼
挑灯迎祖父,祖孙情深 接灯上学,母子情切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 元宵张灯,乡俗情浓 族姊远嫁,感伤浮沉 朱红描字,迷恋文化 献帝伴灯,岁月沧桑 愿做马前卒,表达宏愿
思考问题
• 小孩儿天性爱亮光体现在 哪儿?
• 我爱的亮光有哪些?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4. 灯笼ppt
(4)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斡旋:___调__停__,__调__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熙熙然:___快__乐__满__足__又__舒__适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__
2021年春季 下学期
6
课内知识优化练
2. 读下面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写出相应的词句。 (1)“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 色了。”这让你想起了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词: _雕__栏__玉__砌__应__犹__在__,__只__是__朱__颜__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 在 挑 灯 看 剑 ……” 这 让 你 想 起 了 辛 弃 疾 的 两 句 词 : _醉__里__挑__灯__看__剑__,__梦__回__吹__角__连__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你的见识可真广,懂得这么多的知识,好像一样,同学们以后有问题要就找你帮忙。
5.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20样21的年!春季 下学期
2021年春季 下学期
7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作者在行文过程中运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 章优美雅致。 B.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 C.作者在文章最后,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 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 容优雅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精品课件(共55页)
听课文,学习字词
恐吓( hè ) 神龛(kān ) 犬吠(fèi )
争讼( sòng ) 领域( yù ) 斡旋( wò )
静穆( mù ) 思慕( mù ) 幽悄( qiǎo )
霍骠姚( piào ) 怅惘 ( chàng wǎng )
锵然( qiāng ) 燎原( liáo ) 熙熙然( xī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精品课件(共55页)
3、第2段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 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 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 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将“灯笼” 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 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 的情有独钟。(直抒胸臆)
吴伯萧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 意境。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
3.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 法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的最大 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指题材 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 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 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只是表 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它写的是作者的情 感体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精品课件(共5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精品课件(共5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精品课件(共5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精品课件(共5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精品课件(共5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精品课件(共55页)
知人论世 课文分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课件(共19张PPT)
https:///item/吴伯箫 /745841?fromtitle=%E5%90%B4%E4%BC%AF%E8%90%A7&fromid=674865 6
品 读 课 文
品析下列字词的含义
1.斡旋: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 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 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 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所以人都喜欢。尤其在海外华人聚 居的地区,比如唐人街,一年四季悬 挂着大红灯笼。这种传统,渗透着中 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红 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 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 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 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 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 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绵长、深厚、浓烈情思见 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
质朴
灯 笼
传说姜子牙封完 神后,自己却没 有什么司职,只 有某位神仙出游 时给打替班。大 年三十众神都归 位,姜子牙却没 有地方可去,百 姓见他可怜,就 在高杆头点一盏 灯,让他在灯下 蹲上一夜。久而 久之就形成点灯 笼的习俗
灯笼的起源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中国有灯是秦汉以 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西汉纸发明之后。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 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 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 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 仍还广为流行。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品 读 课 文
品析下列字词的含义
1.斡旋: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 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 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 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所以人都喜欢。尤其在海外华人聚 居的地区,比如唐人街,一年四季悬 挂着大红灯笼。这种传统,渗透着中 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红 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 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 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 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 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 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绵长、深厚、浓烈情思见 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
质朴
灯 笼
传说姜子牙封完 神后,自己却没 有什么司职,只 有某位神仙出游 时给打替班。大 年三十众神都归 位,姜子牙却没 有地方可去,百 姓见他可怜,就 在高杆头点一盏 灯,让他在灯下 蹲上一夜。久而 久之就形成点灯 笼的习俗
灯笼的起源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中国有灯是秦汉以 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西汉纸发明之后。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 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 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 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 仍还广为流行。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课件
2.结构严谨,多种描写。文章前半部 分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作者对旧历新年 的诸多烦恼,后半部分用语言描写, 表现作者态度的微微转变,深刻地刻 画出作者的对传统节日的无可适从。
3.主题明确集中,内容广泛。全文以庆祝 旧历元旦为主要内容,描写了旧历元旦时 诸多的习俗,但暗含的内容广泛丰富,意 在通过旧历元旦揭示守旧的传统文化与新 的科学理论的对立。
• 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6段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 元宵跟着龙灯跑个半夜,看跑马灯 7段 表达自己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 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8段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 在纱灯上描红 9段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5.第10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
霍嫖姚,李广,裴公。引述历史 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 笼的马前卒”的誓愿。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 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 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 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 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 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文体知识
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 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 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 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 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 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3.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 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 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 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 这样写使句子生动形象。而改句平凡, 没有新意。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课件
【解析】 A项,两面对一面,应将“能否”改为“能够”;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 加“权利”;C项,搭配不当,应把“探询”改为“探索”或“探寻”。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②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3.[2019·北部湾经济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我们应提倡全民阅读,因为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最基本 的。 C.运载火箭海上成功发射,探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 力。
D.地铁3号线6月6日试运营,标志着南宁市正式迈入站城一体化的3.0时代。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④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⑤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
A.②③⑤④①
B.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②
D.③⑤④①②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D )
A.祖父好……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 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B.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 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C.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 缀,用意却不甚了然。 D.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 景象已够华贵了。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 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 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 里待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 利的竹条划伤的。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②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3.[2019·北部湾经济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我们应提倡全民阅读,因为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最基本 的。 C.运载火箭海上成功发射,探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 力。
D.地铁3号线6月6日试运营,标志着南宁市正式迈入站城一体化的3.0时代。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④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⑤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
A.②③⑤④①
B.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②
D.③⑤④①②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D )
A.祖父好……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 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B.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 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C.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 缀,用意却不甚了然。 D.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 景象已够华贵了。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 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 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 里待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 利的竹条划伤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课件1新人教版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叙写小时候喜爱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抒写了 “我”关于灯笼的 一些回忆。 第三部分(12)抒发作者的爱国之情。
2.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 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结尾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 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 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 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 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 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 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 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C.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 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 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 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与权势。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 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 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 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 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 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 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 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 夜入蔡[注],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 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 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 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注] 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 藩镇吴元济的故事。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有删改)
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4. 灯笼ppt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2021年春季 人教版语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20好21样年的春!季 人教版语文
16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课件 (共25张PPT)
褪色: 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 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 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 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合作探究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 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灯笼》
——吴伯萧
情景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 只是孩童 的 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
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
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 萧的灯笼。
学习目标
1.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3.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4.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5.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
意义。
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
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 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 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
文集》中。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合作探究
自由读10-11自然段,思考:关于宫灯的想象和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 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
况味。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
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 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 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 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 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 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 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 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 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小题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 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引出 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2分) 小题2: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1)表面写族姊家早已衰败。(1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 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 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 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 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 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 吧。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 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 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 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 色了。
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 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沿革、人物事迹等。 静穆:安静庄严。
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惆怅迷惘。 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使役的人。现用 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 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 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儿,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 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 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 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 暖迟迟的眷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 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 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 数不着长了。
2.结合下列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 A.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B.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 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 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 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 也全白了。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1.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哪些表达方式 及其作用?
第⑶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 “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 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⑾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 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 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 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 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 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 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 “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 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 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 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 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 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 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 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3—9自然段,分组讨论: 1.这几段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2.结合下列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这几段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 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 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 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 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 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
特色三:使用方言,地方味浓郁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使用的方言,结 合注释理解含义,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散文也 是这样,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把不同时期不 同情境下的灯笼贯穿在一起,表达情感层层深 入,富有感染力。文章地方色彩浓郁,多用方 言,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赏 析课文分析写法以利于学生散文写作水平的提 高。
一个南瓜两头儿空, 肚里开花放光明, 有瓜没叶儿高高挂, 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 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 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 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 中等教育科科长。
检查预习, 字词交流 争讼(sòng)焚身(fén)溺炕(nì )神龛(kān) 皎洁(jiǎo)犬吠(fèi)乡绅(shēn) 斡旋(wò)静穆(mù)思慕(mù)怅 惘(chàngwǎng)锵然(qiāng) 裴公(péi)燎原(liáo)司马懿(yì )熙熙然(xī) 夜深星阑(lán) 霍骠(piào)姚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 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 (2)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 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 (1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1分) (2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6分)
分析: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 英勇杀敌的气概;(1分)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1分) 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 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 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1分)(3分,三个要 点,每个要点1分,大意对即可)评价:作者的爱国情 怀值得肯定。(1分)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 着爱国主义的激越律,催人奋进。(1分)作者没有只 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 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 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 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 是不可缺少的。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 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 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 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 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 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 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7分)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 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 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 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 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 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 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 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 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 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 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结尾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 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 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 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 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 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 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 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C.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 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 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 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与权势。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 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 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 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 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 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特色二:结构严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 的作用。 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 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 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 “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 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 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 心,巧设结构。
1.借鉴本文写法特点,以《照片》为题写一篇 散文。学着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 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 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 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 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 “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 起烛来。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 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 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 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 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 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 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 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