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灰姑娘对比角度探究司马相如“灰公子”形象的构建

合集下载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什么是原型批评及来龙去脉所谓原型批评简⽽⾔之就是从神话着⼿从宏观上研究⽂学艺术⾃⾝的内在类似性,即其程式、结构模式和原则,并从整体上探寻⽂学类型的共性和演变规律。

因此,原型批评也称神话批评。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年代流星于西⽅的⼀个⼗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是加拿⼤的弗莱。

⼀般认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有两个思想来源,⼀是英国⼈类学家弗雷泽的⼈类学,⼀是瑞⼠⼼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

荣格和弗莱分别在《论分析⼼理学与诗的关系》和《作为原型的象征》中界定了原型。

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

他说,集体⽆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或原型意象;从⼀个⼈出⽣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理活动。

他把这种⼈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

弗莱称原型为⼀种典型或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把⼀⾸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每个诗⼈都采⽤⾃⼰以为是创新或独特的意象。

原型可以是意象、细节描写(如四季的循环交替、⼈的⽣⽼病死等)、情节(如善恶⽃争)和⼈物4⼤类型。

⼈物⼜可分为善恶两类,善者还可细分为灵魂拯救者和⾁体拯救者,前者如上帝、耶稣、神职⼈员,后者是救⼈于危难之际的英雄好汉、智者、谋⼠,例如所罗门、罗宾汉、孙悟空、梁⼭泊108将、神化的诸葛亮等。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原型有强劲的继承性、传播性和⽆限⽣成转换性。

如同词语、⾳符和⼏何图形,原型在不断的组合排列中产⽣⽆穷的既似曾相识⼜陌⽣的语句、⽂章、⾳乐、图案和绘画。

《灰姑娘》是个很好的例⼦。

源于民间故事、神话的这个童话故事可考的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埃及,如今流传在世界各地的《灰姑娘》竟多达700多个版本。

原型可以在神性世界、⼈类世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和矿物世界间⾃由转换。

任何地⽅都会存在灰姑娘这⼀形象,⽆论⼈还是物,当处在⼀个不尽⼈意的环境或者地⽅,都想尽快摆脱恶劣环境的枷锁,拥有嫦娥般的⾯庞,宫廷般华丽的陈设,皇上皇后及常⼈美满幸福的⽣活。

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灰公子”叙事模式探析

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灰公子”叙事模式探析
叙事模式 , 并探究这种叙事模式 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深层原 因。


传统的“ 灰公子” 叙事模式
相 许, 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 , 一 病不起 , 临终前要 求来到花 园将 自己 的画像埋 在梅 树 下 , 最后香 消玉殒 。三年
( 一) 偶遇 佳 人 , 私 定终 生
在构成一个个戏剧冲突时 , 笔者发 现这类剧作都 比较 注重 偶然因素 , 才子佳人偶然相 遇, 并且佳人对 才子都一 见倾 心 , 且 在爱情面前坚 贞不 屈 , 应证 了古 语 “ 无 巧不 成 书” “ 姻 缘天 注 定” 。 首先 以< 西厢记》 为例 。在 元代著名 的戏 曲作 家王实甫 所 著 的《 西厢记》 中, 佳人崔莺莺 系前朝崔 相 国之女 , 她父亲在 世 时, 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 、 郑 尚书的长子郑恒 ; 而张 生居 住在相 隔甚远的西洛, 虽是礼部 尚书之子 , 但父母双亡 , 家境贫 寒 。按常理“ 佳人 ” 与“ 灰公 子” 张生 的姻 缘完全 是不 可能 的。 但巧合发生了 。前 朝崔相 国死 了, 夫人郑 氏携 小女崔莺莺 送丈 夫灵柩 回河北安葬 , 途 中因故受 阻 , 暂住普救 寺。而张生 只身 人 赴京城赶考 途中听店小二 说普救寺 景致很美 , 三教九流 ,
《 西厢记》 《 倩女离 魂》 《 牡丹亭> 为例分析 了中国古代 爱情戏剧 中的传统“ 灰公子” 的叙事模式 , 并探 究了这 种叙事模式
的 历 史 文化 背景 及 深 层 原 因。 [ 关键词 ] 戏剧 ; 爱情 ; 灰 公 于
[ 中图分类号]I 2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7 1 - 5 9 1 8 . 2 0 1 4 . 1 9 - 0 9 2
成婚。而《 西厢记》 中莺莺 与张生更是遭到多重阻碍 : 劫 匪孙飞 虎的抢婚 崔莺莺 ; 莺莺母亲崔老 夫人悔言赖 婚 ; 富家公子郑 恒

论“灰姑娘”故事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以《格林童话·灰姑娘》和《酉阳杂俎·支诺皋·叶限》为例

论“灰姑娘”故事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以《格林童话·灰姑娘》和《酉阳杂俎·支诺皋·叶限》为例

论“灰姑娘”故事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以《格林童话·灰姑娘》和《酉阳杂俎·支诺皋·叶限》为例作者:张驰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12期论“灰姑娘”故事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以《格林童话·灰姑娘》和《酉阳杂俎·支诺皋·叶限》为例张驰(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摘要:“灰姑娘”的故事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时至今日,《灰姑娘》仍旧是大人和孩子们最为喜爱的童话故事之一。

基于中西方灰姑娘故事的不同版本,即1812年版的《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和唐代传奇笔记小说《酉阳杂姐》中的《叶限》,深入挖掘中西方灰姑娘故事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传统,并以此引出中西文化的对比讨论,希望借此讨论加深读者对两故事文本的理解,并读懂中西两方异彩纷呈的文化。

关键词:格林童话;中西文化;对比讨论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34-0260-02自诞生之日起,“灰姑娘”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就广为流传,并深受各个年龄层次大众的喜爱。

据考证,以灰姑娘为原型的故事在欧洲大陆有500多个版本之多。

在欧洲,不同版本的灰姑娘故事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主要有两部,即1697年由法国作家夏尔·佩罗整理出版的《鹅妈妈的故事》和1812年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两兄弟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

实际上,灰姑娘的故事在中国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渊系。

唐代小说家段成式的“灰姑娘”故事《叶限》收录在其传奇笔记小说《酉阳杂姐·续集·支诺皋》中。

主人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灰姑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关于灰姑娘故事的完整记载,是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

《酉阳杂姐·续集·支诺皋上》“叶限”的文字传说形成于公元9世纪的唐代,而收录《灰姑娘》的《格林童话集》初刊时间是公元1812年。

灰姑娘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缺失

灰姑娘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缺失

前言在最初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我热衷的研究方向是《傲慢与偏见》。

这本小说是我最喜欢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灰姑娘”伊丽莎白与上流社会的绅士达西先生两位身份差异巨大的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这样的故事在文学中屡见不鲜,甚至在荧屏上也一再被重演,编织出一个个麻雀变凤凰的美梦。

我想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一篇相似的文章能够与它进行对比,做成中西文学比较的形式。

可查阅资料后惊讶的发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中,类似题材竟然意外地消失不见。

我无法找到一篇从情节或题材上与它相近的小说,只有在民间故事中才流传有为数不多的贫家女与贵公子的爱情故事。

我们可以在西方文学中找到大量的类似《傲慢与偏见》的“灰姑娘”的故事,《帕梅拉》、《意大利人》、《简爱》、《包法利夫人》……以及大量被搬上银幕的影视作品,《风月俏佳人》、《曼哈顿女佣》等。

在我们现当代文学中,也不乏贫家女与富家公子的结合,如《雷雨》、《家》、《倾城之恋》等等,但在古代文学中,这种“灰姑娘”形象却似乎消失了,难道古代的男女都不渴望这样的爱情吗,这样的情况引起了我的关注,使我改变了我的研究方向,转而研究“灰姑娘”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缺失,以及形成这种中西方文学创作差异的原因。

第一章西方文学中的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在世界各地流传广泛,在不同民族中拥有共同的审美,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对“灰姑娘”存在难以割舍的情结。

故事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

古希腊学者斯特拉博在《地理学》提供了现存历史最久的版本。

欧洲最早关于灰姑娘的记录见于意大利童话采集者巴西耳于1635 年出版的《五日谈》中。

这一版本为后来广为流传的格林兄弟版本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母题原型一、通行版本从民俗学家们的研究来看,灰姑娘故事在世界范围里流传,有各种各样的大同小异的版本,类似的版本不下于1500 种,跨越了五大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美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曾指出:“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

浅析灰姑娘型故事中的男性形象

浅析灰姑娘型故事中的男性形象

浅析灰姑娘型故事中的男性形象作者:王晨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0期[摘要]灰姑娘型故事在世界各地的流传范围广泛,而其中的男性形象少有探知。

本文从王子形象的破除、未婚夫的分类、未婚夫痴情的原因、灰姑娘受到迫害的原因四方面解读灰姑娘型故事中的男性形象。

[关键词]灰姑娘男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06-02古今中外,灰姑娘型故事反复出现有着广大的心理层面原因:当代社会,家中宠儿,随着童话的从小灌输,人人培养着公主,或者预备成为脱胎换骨后的灰姑娘。

但是作为一个经典童话故事,其暗含用美貌换取婚姻,要求灰姑娘有巨大的忍耐力才能承担起完成婚姻的考验,却是鲜有人愿意面对的。

著名民俗学者刘晓春总结灰姑娘的母题:传统的灰姑娘型故事为后母型与命运转折型的复合,同时为少男少女的成年考验,即通过考验即可以成人和结婚。

而灰姑娘的基本情节为:灰姑娘受到继母及其异胞姐妹的虐待,丧失原有的小姐身份,成为佣人;通过超自然的帮助参加舞会或节日庆典;在庆典中认识王子,却丢失识别身份的信物;最后完成身份的验证。

而本文从较少探知的男性形象来解读灰姑娘型故事。

一、王子身份的破除我们通过梳理灰姑娘型故事中出现的王子形象,发现实际其身份多种多样:如唐代笔记小说《叶限》,男主人公为海岛的陀汗王,而本人并没有出现在节日的庆典上。

通过叶限精巧别致的鞋子(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希望捕到主人,一探究竟。

此时陀汗王便有奇幻之心。

随后在和叶限结婚后,又起贪念,向鱼骨(叶限的神奇力量源泉)讨要珠宝。

可见其形象实则国家级别的贪得无厌之辈。

甘肃东乡族的《白羽飞衣》中,神奇的相助者是一位老人家,而与继母一起逼婚的是黑胡子男人,最后和继母一起变成了烟熏色的小鸟。

格林童话《没有手的姑娘》中,没有企图侵占家产的继母,却存在一个无能而贪婪的父亲,受恶魔的诱惑亲手砍下了女儿的双手。

恶魔数次逼亲不成,即使在其嫁给国王后,还数次陷害没有手的姑娘及其儿子。

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

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

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在赢得“辞宗”、“赋圣”的美誉的同时也被指责为“无操守”。

本文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司马相如的人品,分析司马相如的人格个性的形成以及对创作个性的影响,并遵循文学发展规律,研究司马相如辞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期对司马相如辞赋的文学价值和对辞赋创作的贡献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本文从其人品、辞赋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对辞赋创作的贡献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司马相如。

第一章,对司马相如的人品进行考论。

首先,在前人评价司马相如人品的基础上,对有失偏颇的主要诋毁言论观点进行辩驳,重新评价司马相如的人品;其次,结合司马相如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探寻司马相如人格个性形成的原因,从而分析其个性对创作个性的影响。

第二章,结合第一章司马相如创作个性的分析,着重研究司马相如辞赋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本章根据辞赋写作的不同时间和作者思想的变化,将他的辞赋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司马相如政治热情较高,处处关心朝廷大事,尽情讴歌赞美明君盛世,同时又对武帝给予期望,文学创作以铺张扬厉的汉大赋为主;后期,由于他政治热情消退及思想的变化,文学创作上再也看不到前期作品中的恢宏气象,而代之以低徊局促、感情细腻的抒情小赋和文辞典雅的陈情讽谏,以寄托作者的理想。

第三章,论述司马相如辞赋的艺术特色。

他的辞赋最为人称道的是辞赋所呈现出来的磅礴气势,作者用蔚然有序的结构、阴阳五行的立体空间模式和铺陈、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层层渲染,使文章发扬蹈厉;另外,灵活多变的讽谕艺术也值得关注,作者运用推而隆之、取譬隐喻和以颂为讽等基本讽谕方法进行讽谏。

第四章,结合司马相如的辞赋创作,综述司马相如对辞赋创作的贡献。

首先,司马相如发展并定型了汉大赋文学体式,将汉大赋推向成熟;其次,司马相如提出“赋迹”、“赋心”说,奠定了辞赋理论创作基础,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读后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读后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读后感史记中的司马相如列传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他的才智、勇敢和忠诚让我深感敬佩。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不仅对司马相如的人生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品格和为人产生了深刻的感受。

在司马相如列传中,作者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司马相如的聪明才智。

相传司马相如年少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情,他勤奋好学,聪慧灵敏,很快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学子。

他不辞辛劳,勤勉自律,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和辩才技巧。

司马相如的才华也得到了当时权贵的赏识,他受到了宫廷的征召,并成为了汉武帝的侍臣。

司马相如的聪明才智使我深感自愧不如,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智慧和勤奋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司马相如列传中,我也被他的勇敢和坚忍所折服。

面对外敌的侵略,司马相如并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国家的战斗中。

他拒绝了敌方的威逼利诱,坚持以身殿险,保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

他的英勇和坚毅精神令人敬佩,并给予我极大的鼓舞。

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时刻铭记司马相如的勇敢,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

除了勇敢,司马相如列传还展现了司马相如的忠诚。

无论是对待国家还是对待朋友,司马相如都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超越了个人利益,他甘愿为国家付出一切,不畏艰难困苦。

与此同时,司马相如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他对待朋友真诚且信任,从不背叛。

司马相如的忠诚让我深思,忠诚是一个人品格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只有忠诚于国家、朋友和信仰,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通过阅读司马相如列传,我对于历史人物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司马相如作为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不仅有杰出的才智和勇敢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对社会和国家的奉献和忠诚。

总结起来,司马相如的故事为我树立了榜样,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并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社会做出贡献。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观后感文学才子的风华绝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观后感文学才子的风华绝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观后感文学才子的风华绝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观后感:文学才子的风华绝代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史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其中,《列传》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涵盖了众多历史名人的传记。

而司马相如列传则是史记中的一篇,详细记录了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

读完这篇列传,我深受启发,对司马相如这位文学才子的风华绝代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司马相如的形象,使我对这位文学才子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

司马相如是西汉末年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才情出众,文武双全,而且亦步亦趋,风度翩翩,深得当时皇帝的宠爱。

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还表现在治国安邦上,书中的一段描述,让我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

司马相如被任命为郎中,担任宰相,他的职责是负责拟写皇帝的谥号。

而他所拟写的这部诔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贴切准确,使得皇帝大加赞赏,深受好评。

司马相如不仅文学才华出众,而且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杰出的能力,这使我对他的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对司马相如集中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令我着迷。

司马相如以他高超的文学天赋,在当时文学界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仍被学术界所推崇。

在作品《子虚赋》中,他巧妙地运用虚构手法,将现实生活与文学想象融为一体,以极富艺术感的文字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虚幻的世界,使读者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深深地被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打动。

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我还看到了司马相如为文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不仅自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且还积极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发展。

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曾经与当时著名文学家卢照邻切磋文学,互相学习。

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各自文学才华的提高,也对当时文学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司马相如还为人们提供了学习文学的机会,他在郡县的教育部门中建立了文学教育机构,并亲自执教,培养了许多后来成为文学家的学生。

唐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

唐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

唐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作者:马君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9期摘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叙了西汉武帝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成为后代文人了解司马相如其人其事的重要历史文献。

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阅读与接受,历代文人感发赋诗,创作了大量吟咏司马相如的咏史诗。

文章以唐代诗人咏司马相如诗为切入点,试图勾勒出有唐一代诗人对司马相如事迹的接受与认识。

关键词:唐代诗人咏史诗《史记》司马相如自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的史事以来,历代文人对其生平事迹有感而发,创作了大量的咏司马相如的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左思《咏史诗八首其一》、《咏史诗八首其三》,鲍照《蜀四贤咏·司马相如》以及祖孙登《赋得司马相如》。

有唐一代,许多著名诗人对司马相如事迹进行吟咏,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咏司马相如诗,诸如卢照邻《相如琴台》、杜甫《琴台》、岑参《司马相如琴台》、李贺《咏怀二首其一》。

这些吟咏司马相如的咏史怀古诗为我们勾勒出唐代诗人对司马相如生平事迹的接受与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情况。

一、西汉文章世所知,相如宏丽冠当时司马相如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班固称他为“蔚为辞宗,赋颂之首”[1](P4255)。

后人也将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并称,马予静教授曾指出:“司马相如以壮丽豪迈的辞赋垂范后世,司马迁以宏伟雄肆的史传散文超迈古今,成为汉代文学鼎盛期的两座丰碑。

”[2]历代诗人吟咏司马相如,都对其文学造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达了对司马相如才气的欣赏,唐代诗人用饱满的热情对司马相如的才华进行了歌颂。

著名大诗人李白盛赞司马相如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3](P56),他将扬雄与司马相如并称,认为二人在颓废低迷的西汉文坛独领风骚,文章冠代,对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做出了充分的肯定。

杜牧对司马相如的称赞则更进一步,称“相如死后无词客”[4](P70),对司马相如的推崇溢于言表。

从“史记”看司马相如情圣or渣男?

从“史记”看司马相如情圣or渣男?

从“史记”看司马相如情圣or渣男?关于相如到底是不是个小人。

那要看从角度,封建道德观看来,确实是。

不是炒作,只是司马相如的行为不符合封建道德观,伦理观。

封建道德观认为,女子丧夫应该寡居一世,封建道德观认为婚姻应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用与夫家认识。

封建道德观认为,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家庭财产是应该全部留给儿子,纵然女儿生活困难,予以资助,就是不能允许的事情,同时显得夫家无能,有吃软饭之嫌。

可以思考,司马相如才为世出,英俊潇洒,而卓文君是一个寡妇。

按理说相如配文君不说绰绰有余,也完全是很可以了。

而卓王孙为什么要反对?原因或有二:1,因文君是寡妇,不想其再嫁,觉得丢人。

2,相如其时功业未成,无利可图。

卓王孙是什么人?当时属一属二的首富,而相如与文君私奔后,或许因卓家反对心里真的愤愤不平。

在卓家门口卖酒示威,以换取卓家资助。

今天看来却有点不妥。

但一百万钱有多少呢?其实并不太多,李白出蜀游历即带三十万钱。

由于出手阔绰,三十万钱很快就花光了。

古代铜钱的汇率变化不大,可以看到一百万钱对于当时的全国首富而言不过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就好比今天哇哈哈老板宗庆后嫁女儿,给女婿两百万人民币,其实真不算多。

相如即便有窃资之嫌,但也并不是谋夺家产的无耻之徒,躺在别人家财之上大吃大喝,甚至把别人扫地出门。

他很快就雄心壮志的出门做官了。

待到相如以皇帝使节,巴蜀中郎将身份回蜀办征夷事宜。

然后“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

”意思是卓王孙这才后悔了,后悔文君嫁相如嫁晚了!可见这卓王孙最后还是认可了这门亲事。

非野史乃正史,只不过是用曲笔写出来的: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起来是历史上追求爱情的典范,实际上其实就是司马相如骗钱骗人。

事情是这样的,司马相如当时因家道中落,《汉书》和《史记》中的记载是“家贫无以自业”,司马相如便去投奔他在临邛做县令的好朋友王吉给他在临邛安排了宾馆并天天去看望司马相如,时间长了县令来司马相如却不见他,司马相如越是不见,县令越是天天要去,且县长表现得“缪为恭敬”(这句话出自《史记》和《汉书》,意思是假装恭敬,就是说司马相如和县令在演双簧),这件事就引起了住在当地的全国首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和另一个名叫程郑的也是全国有名的富翁的关注,便宴请县长和司马相如。

【高中语文新课标任务群精品课件】“灰姑娘”形象探究

【高中语文新课标任务群精品课件】“灰姑娘”形象探究
新课标“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灰姑娘”形象探究
这三个故事为什么都被称为“灰姑娘”故事?
夏尔版 家庭变故
母死,父再婚 继母及其两女
仙女教母
格林版
母死,父再婚 继母及其两女
榛树小鸟 纯金鞋
中国版
父死
受人虐待
神力相助 鞋子确认 结为夫妻
后母及其女儿
鱼骨 金履
水晶鞋
两姐姐嫁给勋爵 两姐姐变成盲人 母女为飞石击死
同学的问题之一:关于“流传”
• 为什么不同国家会产生类似的故事?(孟炜轩) • 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余筱 涵) • 灰姑娘的故事是如何以及为何在世界流传的?(张燕)
美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民间故 事形态》一书中曾指出:“灰姑娘”应该是世界上流 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据他考证,地球上凡是有 人类居住的大洲都可以寻觅到灰姑娘的踪影,仅在欧 洲,灰姑娘的故事就不少于500个(一说:700个)文 本。
[CATEGORY
NAME],[VALUE] [CATEGORY [CATEGORY NAME],[VALUE] NAME],[VALUE]
很喜欢或喜欢
中立
不喜欢
我的“灰姑娘”:改编灰姑娘,并设计台词
• 改变王子对灰姑娘“一见钟情”的设定,前期版本总在 强调王子为灰姑娘美貌所吸引,这分明就是“见色起 意”,不敢相信这就是所谓爱情。(龚涵孜) • 台词:如果我失去了魔法的帮助,没有了华丽的礼服, 没有了精美的水晶鞋;如果我只是一个灰头土脸的乡村 女孩,除了爱你的心之外一无所有,你还会守住承诺, 非我不娶吗? • 我想写出她幸运的必然。她不是因为主角光环才称为主 角,永恒的善良才是她幸运的原因。(张菡) • 把灰姑娘放到现代背景下,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灰 姑娘撑住公主靠的不仅是“魔法”。(丁礼涵)

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定州中学2021-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考前须知: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考前须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一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方《史记》。

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方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局部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了解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假设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异会更大。

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

因为当事者了解事件的真相,了解事件的全过程。

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

并非全部眼见都是真实,并非全部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定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定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含政治倾向、价值推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细读[权威资料]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细读[权威资料]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细读摘要:《红楼梦》是一本“悟”书,它记录了贾宝玉在成长道路上参悟人生的历程。

他的“悟”不是凭空降临的,而是渐进式的,从悟《南华经》到“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分定情悟梨香院”“布疑阵宝玉妄谈禅”等。

宝玉的人生之路,就是在不断地因事因人而“悟”之过程。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是红楼梦中体现宝黛钗三人性格才情及人物关系的重要章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以禅寄情;钗、黛的不同态度;宝玉的情悟历程I06A1005-5312(2011)15-0041-01一、以禅寄情为什么说这一回中宝玉谈禅是寄情?先从解偈分析,文中写道:宝玉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添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显然这曲是宝玉真正创作目的之所在。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主回头试想真无趣!”这首解偈不仅是我们想起第十九、二十两回中的一些情节。

先看“悲愁喜”,在第十九回中袭人以赎身之论的骗词,惹得宝玉满脸的泪痕,若想留住袭人必须答应三点要求,宝玉欣然接受,袭人表态不再离开后,宝玉继而转悲为喜。

“亲疏密”在第二十回中,当黛玉嫉妒宝玉又在宝钗处玩时,宝玉讲了一遍“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表示相较于宝钗而言,他与黛玉的关系更为亲密。

“碌碌”二字是对宝玉生活状态的概括,宝玉平日里体贴姐妹丫头,总为别人操心,宝钗因此戏称他为“无事忙”。

从这一问三叹中蕴藏着宝玉多少的苦恼与无奈,他的生活重心就在于与姐妹丫头们的情,可叹的是他的一片真心却不被他人所理解。

解偈一曲旨在寄情,那么,《参禅偈》就可以理解为:彼此都想从对方那里得到感情的印证,而频添烦恼,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意,无需再证验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物归空,什么都无可证验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然而宝玉并没有真正的彻悟,黛玉续偈:“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指出“连立足之境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干净了”。

司马相如列传读后感

司马相如列传读后感

司马相如列传读后感《司马相如列传》以韩王孙文以及司马相如的情感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两人的对比,展示了司马相如高尚的人品和卓越的才华。

他出身贫寒,却凭借着才情出众、执着的追求和勤奋刻苦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

他勤奋好学,兢兢业业,不断修炼自己的文学才华,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宗师。

书中记载了司马相如与韩王孙文之间的相知相惜,互相倾慕的友情,这种情感交融,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司马相如虽然心仪王孙文之女,但在得知自己被贬为庶人之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与王孙文女的继续交往,以表明自己对王孙文的忠诚和敬意。

这种,深深地震撼了我,也让我思考到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和忠诚。

司马相如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人生信仰,这种追求至高无上的价值观,是我所钦佩的。

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令人叹为观止。

他擅长辞章、赋诗和作曲,被誉为“宏图绝世”。

尤其是他的《子虚赋》和《吊屈原赋》,被后世推崇为千古绝唱。

通过读他的作品,我被他的辞章之美所深深吸引,仿佛能感受到他用文字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

这让我想起了今天的文学创作,我们应该如何让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司马相如的作品给我留下了很多启示。

另外,司马相如的人生道路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他虽然受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

他在创作过程中,也多次遭受到鄙视和非议,但他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使得自己的作品得以传世。

这种顽强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阅读司马相如列传,我不仅了解到了司马相如的一生和他的文学成就,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他的文学艺术和他的一生的价值追求。

司马相如以他高尚的情操和出众的才华,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和人生态度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热爱文学、追求真理和追求人生价值的心,我们也可以像司马相如一样,在冷冰冰的文字背后,传递出温暖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古代屌丝逆袭成功的经典案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古代屌丝逆袭成功的经典案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古代屌丝逆袭成功的经典案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最近在听秦汉人物的故事,这真是一个英雄辈出、传奇喷涌的时代。

有些小故事,拿出来和大家一块消遣。

我们都知道,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大家,出产了一批又一批的大作雄文,读之绘声绘色朗朗上口,文采斐然。

这里先把几个主人公放这里,他们是司马相如.王吉.卓王孙.卓文君。

但是,如果没有完成第一步决定性的转折,司马相如至死都可能仍只是个超级屌丝,终生徘徊在庙堂之外,想加入公务员队伍为汉武帝提供精神食粮侍郎服务,门朝哪儿开都难说呢。

司马相如早年家贫,少好读书舞剑,但却一直不得志。

按现在的说法,司马就是屌丝文艺青年。

那这个屌丝文艺青年司马相如后来是怎么实现华丽丽的转身的呢?最首当其冲的一招就是钓到了白富美才女卓文君同学!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个贵人从中襄助还是很重要的。

谁是司马的贵人?司马的同窗好友县令王吉是也。

司马父母双亡后,一直住在自己好朋友王吉家中。

卓王孙是当地有名的大富豪,靠冶炼铁等军工产业发家,做得红红火火。

卓王孙跟县令王吉往来蛮多,所以一来二往,司马相如也认识了这个富豪。

古来有钱人都愿意巴结当官的,权钱结合,利益大大的嘛。

一天,卓王孙邀请县令到自己家做客,顺带也叫上了司马相如。

席间,大家知道司马相如玩得一手好词,兼通音律,就请司马即兴助兴。

司马早听说卓王孙家里有个千金,长得的是百般娇媚,琴棋书画文样样皆通,也就多了个心眼。

演奏期间,眼神不时环视一下大堂各处,看看是否这位小姐是否此时在后堂听着呢。

这一下不打紧,真让他捕捉到了蛛丝马迹,敢情那漂亮姑娘就躲在帘子后呢。

这位这下子来劲了,来了一曲《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此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来个秘密传情。

这卓文君谁啊,原本就听过司马相如的大名,郎有情妾有意,听得如痴如醉。

从此,两人一见倾心。

自古英雄爱美人,我们看看当地人是怎么形容这位美女子的,十八字为证:“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

司马相如怎样勾引到绝色寡妇卓文君

司马相如怎样勾引到绝色寡妇卓文君

司马相如怎样勾引到绝色寡妇卓文君司马相如怎样勾引到绝色寡妇卓文君福宁客卓文君17岁那年,遇到司马相如,被他的琴唱打动,于是演绎了一段富家女与穷小子私奔的“爱情大冒险”。

这两人,一名是大才子,一名是富家女,两人还是俊俏漂亮的人物,有过家徒四壁生活贫瘠的日子,也有过“分手”的意向,差点诀别。

司马相如后来凭借《子虚赋》谋得官职,甚至一度迷上了某才女,给卓文君一页无字信意欲抛弃她,卓文君作《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终使相如回心转意,白头偕老。

正因如此,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被奉为爱情经典。

卓文君“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来是人人所冀求的女子,十七岁时却因父亲安排了一个政治婚姻,将她许配给某一皇孙,而让她的人生很快就跌入谷底,因为此皇孙是一个病人,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卓文君在家过着寡居生活。

卓家祖居赵国,赵国的邯郸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卓家就以冶铁致富,等到秦始皇灭赵国进行统一之际。

卓家辗转迁到蜀地的边僻小邑临邛定居,仍以冶铁为业。

到汉代文景之治,卓家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蜀郡成都人,好读书,善弹琴,风流洒脱,文章写得很漂亮,特别擅长写赋。

他与王吉是好朋友,王吉曾对他说:“你在外面游学,如果官运不好,日子不好过,就到临邛找我。

”有一天,司马相如真的来投奔了王吉。

两人携手来到客厅,司马相如向王吉谈了近几年的行踪,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说起,临邛首富卓王孙有个女儿卓文君,生得聪明无比,美貌无双,如今在娘家守寡。

与相如是天生的一双。

司马相如听了,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王吉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事在人为。

卓王孙知道司马相如是有名的文人,便宴请了他,并顺便发了一百多张请帖,邀请了很多县中的官员与有名望的人。

灰姑娘形象在中国的流传和取代

灰姑娘形象在中国的流传和取代

第一师学院“灰姑娘”形象在中国的流传和取代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方向)班级:13级中文618班学号:02:廖攀摘要:《灰姑娘》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

按民俗学家对灰姑娘故事的研究,它在全世界围都有流传,有各种各样小异的故事版本。

最早对灰姑娘故事的完整记载被认为出现在中国,是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姐》中的《叶限》的故事。

根据女权主义的研究,“灰姑娘情结”是男权社会下的特有产物,其实质是女性对婚姻的物质期待。

“灰姑娘”己经成为一个文学母题,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被一再地演绎。

但在中国古代那样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中,灰姑娘的形象却意外地缺席了,取而代之的是“灰公子”的形象。

本文就是在探讨“灰姑娘”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缺席的原因,以及“灰公子”形象出现的背景。

关键词:灰姑娘灰公子缺席正文:一.《灰姑娘》和中国灰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说“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

”1该故事最初记载于世纪法国作家佩鲁的童话集,到了19世纪,德国格林兄弟将灰姑娘的故事编入其著名的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享誉全世界。

其实,按民俗学家对灰姑娘故事的研究,灰姑娘的故事在全世界围都有流传,有各种各样小异的故事版本,即异文。

据汤普森估计,“灰姑娘故事仅在欧洲就不少于个文本”,“在亚洲,中国、印度、印度支那地区、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都有发现在北非阿拉伯人那里,西月一、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岛都可觅到灰姑娘的芳踪在美洲己被人们完全接受。

21美斯蒂·汤普森著,X海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XX文艺,1991:1512X晓春,灰姑娘型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J]华中师X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2).公元前世纪古埃及传说可能是现存最早的灰姑娘故事的雏形:美丽的妓女在河里洗澡,一只鸟飞来叼走了她的鞋子,这只鞋子到了法老的手里,法老寻找鞋的主人,最终找到了她并与她结婚。

重评司马相如之人格

重评司马相如之人格

重评司马相如之人格
方向红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5(019)010
【摘要】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辞赋家,然而在赢得"辞宗""赋圣"美称的同时,其道德品行似乎不被人看好,不少人指责他为"无行文人".文章力图从历史事实出发,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评价司马相如的人格.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方向红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6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苏轼论司马相如的二重性 [J], 方新蓉
2.评《24重人格》 [J], 李玲
3.评《二重人格》 [J], 刘翘
4.重论司马相如及其赋 [J], 汪涌豪
5.人格塑造与人格批评——评卡梅伦·韦斯特《24重人格》 [J], 毛克强;袁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冰雪聪明:一代赋圣司马相如

冰雪聪明:一代赋圣司马相如

冰雪聪明:一代赋圣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以绿绮之琴挑文君,号为情圣;以子虚之赋惊汉主,实乃赋圣;以喻蜀之檄安蜀民,可谓安边功臣;以消渴之疾保善终,是为处世高人。

千古而下,风流自在如相如者廖廖无几,可谓空前绝后,令人倾羡!观蜀中之地,汉有司马,唐有李白,宋有东坡,各领汉赋、唐诗、宋词五百年风骚,相如开蜀中文气之先,是为“带头大哥”;读相如之赋,上承先秦之离骚,中振六朝之骈文,下启唐代之诗风,相如薪火相传承前启后,是为“传递火种者”。

司马相如就是一个传奇,将南方的瑰丽文学传播到中原地带,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进而形成一种主体文章格局——汉赋。

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就绕不开司马相如这座高山。

历朝历代对司马相如推崇备至:一代雄主汉武大帝成为其铁杆粉丝,每每派人索文拜读,以先睹为快;一代诗仙李白成为其异世知音,时时习文临之摩之,以相如自比;一代文豪鲁迅为其摇旗呐喊,常常提及汉文两马,赋莫若相如。

当然也有批评司马相如的声音,自汉代扬雄始,尘嚣日上,至宋代理学盛行时便蔚然成风,其中以同为蜀中名流的苏东坡最为激烈,大骂司马相如为小人,列出“四宗罪”:一是好色罪在窃妻,二是困苦乡邦罪在通西南之夷,三是谀主罪在写《封禅文》,四是贪财罪在长门受金。

可话得说回来,司马相如琴挑文君,是自由恋爱,善始善终,相守一生,不如苏东坡那般薄幸,随意拿小妾赠人;司马相如二次出使西南,虽有劳民,却抚边拓疆,功在千秋,见识自在苏东坡之上;封禅是文人心目的文化大事,体现文治武功,不单是司马相如鼓励,司马迁也是乐观其成,有谀主之嫌但不能苛责司马相如;至于长门受金,为别人写写文章收收稿费,物有所值,也难以归咎。

当代,对司马相如猛烈攻击者就属王立群,说司马相如劫色劫财包养“二奶”,这是他制造轰动效应,吸引观众的伎俩罢了,不足以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让笔者带你去解读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司马相如!一、改名而寄雄志司马相如,成都人,原名不叫相如,叫犬子来着,即小狗子。

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才子佳人的故事,趋炎附势的文人

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才子佳人的故事,趋炎附势的文人

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才子佳人的故事,趋炎附势的文人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命犬子,少年时十分喜欢读书和击剑,成年后因为喜欢战国时赵国的丞相蔺相如,因此改名为相如。

靠了家里面的财富,司马相如谋求了一个郎官的位置,侍奉在孝景帝的左右,但是因为孝景帝对于辞赋并不欣赏,因此司马相如一直没有得到提拔的机会。

司马相如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很厌烦,刚巧梁孝王进京,身边带了一些能言善辩的游说之士,司马相如和这些人十分投缘,于是他便以自己有病为由,和梁孝王回到了梁地。

司马相如和这些文人及辨士相处了好几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他创作出了著名的《子虚赋》。

腹有诗书气自华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了京城,这个时候他家已经败落,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而司马相如又没有合适的工作,生活十分窘迫。

这个时候和他关系不错的临邛县令王吉对他说:“你长期背井离乡,做官求仕也不顺心,不妨到我的小县城来看看。

”司马相如便来到了临邛县,王吉把他安排在一个小屋子里居住,并每天都虚情假意的去拜会司马相如,他并没有真的想帮助司马相如,只不过是想接着司马相如来向世人说明自己是一个敬贤礼贤的人罢了。

开始的时候,每当王吉来拜访,司马相如都热情的接待他,但是后来他发现了王吉的意图,便让自己的随从和王吉说自己有病在身,不能见王大人了。

王吉并不生气,还是十分恭敬的对待司马相如。

县城里的首富卓王孙听说了司马相如来到了县里,并且得到了县令的厚待,便也想设宴来邀请司马相如。

可是司马相如拒绝了卓王孙的邀请,卓王孙便请县令王吉去邀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不好在推辞,就来参加卓王孙的宴会。

司马相如生的器宇不凡,谈吐超出常人,在座的宾客们都十分惊讶。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县令王吉拿出了琴放在了司马相如的面前,说久闻司马相如擅长琴瑟,请司马相如为大家弹奏一曲。

司马相如稍加推辞之后,就当场为大家弹奏了一曲,大家都惊为天人。

其实司马相如弹琴是有目的的,他久闻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才貌兼备,通音律懂诗文,因此便想通过自己的琴声来引起卓文君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与灰姑娘对比角度探究司马相如“灰公子”形象的构建
作者:靳晓冰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
摘要:“灰公子”是一个与“灰姑娘”相对的独特修辞原型。

“灰公子”具有与“灰姑娘”相似的出身背景,传奇经历,以及踏入幸福殿堂的幕后推手们。

二者相异之处无非是男女主角刚出场时社会地位的优劣相反,一为男尊女卑,一为女尊男低。

本文试从“灰公子”视角探究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司马相如形象的构建。

关键词:灰公子;司马相如;卓文君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14-01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描写人物和叙述历史事件方面成就非同一般。

袁行霈先生在其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中谈到:“《汉书》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

”班固对司马相如形象的记述向世人展示了一代辞赋大家从地位一般的“灰公子”到“财”、“情”、“地位”三转变的人生历程。

现试从司马相如与西方乃至世界各地妇孺皆知的灰姑娘形象对比角度分析司马相如的“灰公子”形象构建。

一、《灰姑娘》与《汉书·司马相如传》的叙事模式
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灰姑娘》采用第三人称,即传统的无视角限制叙述。

其叙事特征是人物地位由低至高,从悲到喜,情节刚开始时,主人公总是命途多舛,身世令旁人同情万分。

而故事结束时,主人公总是能够遇见生命中的贵人,改变以往悲催的命运,跨步进入幸福的金色殿堂。

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也同样采用旁观者立场进行第三人称叙述。

主要人物司马相如也经历了人生起始阶段一贫如洗、“家贫无以自业”的潦倒困境,幸而承蒙县令王吉出谋划策,从而一计抱得美人归,并最终得以才情两收。

《灰姑娘》与《汉书·司马相如传》均采取了如此一致的喜剧叙事模式。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其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谈及“行动元”这一文学术语,“行动元”的意思就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他说:“有许多叙事作品,尽管其中的人物姓名、身份,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不相同,但却给人以相似甚至雷同的感觉,这是因为其中的人物虽然名称、身份变来变去,其实不过是同一类型的行动元,就是
说他们的行动目的、意义与基本方式相似。

”而《灰姑娘》和《汉书·司马相如传》恰恰具有几个极为相似的行动元。

灰姑娘童年时期处于晦涩阴暗的环境下,长期被后母及两个恶毒姐姐虐待辱骂,境遇凄惨。

但灰姑娘美丽善良,在仙女魔力的帮助下穿着以后被作为定情信物的水晶鞋华华丽丽地参加了王子的舞会,幸运的邂逅并获取了传说中英俊王子的倾心。

进而灰姑娘顺利嫁入王室,与王子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据《汉书》记载,司马相如曾经在梁孝王那里做了几年幕僚,但后来梁孝王逝世后,他不得不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东老家,过着“家贫无以自业”的困苦生活。

他父母双亡,除了一辆稍微豪华的马车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

幸而司马相如“索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困,来过我。

’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县令王吉对司马相如的援助恰似仙女对灰姑娘的援助,灰姑娘以自己的单纯善良感化了仙女来助她脱离困境,而司马相如以自己的满腹才学及个人魅力获得了王吉的青睐。

继而在王吉的携手下,司马相如竟然荣幸的受到当地首富卓王孙的邀请。

《汉书》记载“相如时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心说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令侍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

”就这样,仪表堂堂的司马相如如愿以偿,以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琴绝妙的音色来追求卓文君: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一曲《凤求凰》宛若灰姑娘的水晶鞋般成为了二位佳人的定情信物。

从此“灰公子”司马相如抱得美人归,情感上获得了佳人芳心。

富家女甘愿忍受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然而卓王孙却不忍女儿“当卢卖酒”,心痛之余“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自此,司马相如才情两得,不亦乐乎,和灰姑娘一样华丽的化身为幸福殿堂的一员。

二、“灰公子”与灰姑娘不同的幸福结局
灰姑娘与英俊的王子大婚后,二人便和大部分童话的结局一样“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具体怎么幸福后人无从知晓。

或许二人从此平平淡淡,王子成为了国王,灰姑娘晋级为
一国之母;或许他们有了一群小公主和小王子,共享天伦之乐。

作为众所羡慕的理想爱情故事,他们的结局必将完美。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缔结伉俪后,也像灰姑娘和王子般爱情美满,但相比之下更加精彩。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生活是极其美好、羡煞旁人的。

正所谓“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卓文君便是司马相如成为大辞赋家,并受汉武帝器重的那一个幕后推手,正是她才使“灰公子”不再是“灰公子”。

在此般美貌与才气并重的女子辅助下,司马相如得以专注于辞赋创作,《汉书》记载: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

相如曰:‘有是。

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

’上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义。

故虚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

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如此这般,一首洋洋洒洒的《子虚赋》使司马相如受到汉武帝的器重,从而做了汉武帝的文学侍臣。

后又为陈皇后作了一首感人至深的《长门赋》,此赋写陈皇后被废,常年幽居在长门宫,内心极其忧郁凄伤,将宫廷妇女失宠后的那种卑微屈辱而又梦寐望幸的哀怨心情写的深细入微,感人至深。

其后司马相如又接二连三的在妻子卓文君的大力支持下,创作了无数篇优秀而且意义深远的辞赋。

仅《汉书·艺文志》一书中就著录相如赋29篇,今存5篇。

其中《子虚赋》、《上林赋》被评为汉赋中最有文学价值、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此外,在贤妻背后鼎力相助下,司马相如还有一些散文创作,如《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

不仅如此,他在文学、书学、音乐、文学理论等多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和艺术天赋。

任何幸福的婚姻都有一段不幸福的插曲,“灰公子”司马相如也是如此。

虽然这桩富有传奇色彩的婚姻给司马相如带来了巨额的财产,但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甜蜜生活后,这位“灰公子”不知觉间忘记了卓文君与其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竟产生弃妻纳妾之意。

卓文君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了一封《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聪慧的行为使“灰公子”看后愧疚万分,瞬间忆起昔日夫妻恩爱之情,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继续和卓文君续写幸福。

正是由于卓文君,司马相如才得以摆脱“灰公子”的平凡,和灰姑娘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小结
“灰姑娘”变身公主,其过程充满浪漫梦幻,她的幸福与王子的高贵地位分不开;而“灰公子”司马相如变身为才、情、地位三收的贵公子,其过程也是极其富有传奇色彩,得益于卓文君的贤良淑德。

总之,司马相如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翩翩佳公子,他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
[3]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