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crosoft Word 97 - 2003 文档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能够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分的概念,比如:班级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一群朋友出去吃饭平摊的费用等。
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给出相应的数学定义。
(2)教师用清晰简洁的语言给出平均分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式。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实例演练(1)设计多种情境的例子,让学生在实例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5.操练与拓展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真实的情境设置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复习与检测(1)让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复习平均分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2)组织小测验,检测学生掌握平均分知识的情况。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均分应用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示范演示:教师进行示范演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通过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发言和表现,以及课堂讨论和练习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小测验:安排小测验,测试学生对于平均分的掌握情况。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同样多平均分教具学具:演示教具: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要求:(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1)作业P13 的“做一做”A 、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 、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认识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平均数、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组数据,例如某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的大小来讨论如何表达这组数据的中心趋势。
2. 学习任务(1) 学习平均数的概念通过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的大小,对数据进行排序,找出其中的中间值,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对一些数据进行求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出平均数的概念。
3. 基础训练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例如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其平均数。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购物时计算每个人的平均花费、运动员平均速度的计算等,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5. 知识巩固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或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实践检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些实际的场景问题,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7. 总结教师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手段1. 课件通过PPT展示数据、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案:认识平均分
教案:认识平均分教案:认识平均分一、课题:认识平均分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平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说明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帮助别人了,现在,兔妈妈给他的.两个孩子分萝卜,它有三种分法,请大家仔细看,帮兔妈妈分析分析哪种分法最公平,最合理?并说出你的理由。
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观察、分析,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课件出示三种分法,引导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
师课件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请生齐读三遍。
2、师:同学们给兔妈妈的帮助非常成功,这不狮子大王也碰到了一个难题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师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分苹果环节。
师课件出示: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是平均分。
生齐读两遍。
3、师:同学们真棒!顺利的帮助了兔妈妈和狮子大王。
下面,请你们继续帮助准备春游的同学们,替他们想想该如何分桔子和水?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及桔子图师:把15个句子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
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
生汇报自己的分法。
师课件展示各种分的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3个3个地分,5个5个地分。
4、师:同学们非常成功地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了5份。
下面,我们再试试把12瓶水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瓶?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
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生汇报自己的分法。
5、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考验考验你们学得怎么样?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完成练习6、师:今天,兔妈妈和老师被同学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计算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并解释平均值的含义,引发学生对平均分的探究兴趣。
2. 呈现新知识通过举例分析,介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老师提供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解题方法和策略。
4. 梳理归纳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的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6. 提高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对平均分的应用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手段与学时安排1.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实物举例、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2. 学时安排本教学设计为一节课的内容,学时安排为45分钟。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2. 评价标准完成课堂练习,能够正确运用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散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以及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练习题。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分水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水果平均分给同学们。
2. 探究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水果平均分给同学们,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 学习除法平均分:教师引导学生用除法计算水果的分配情况,让学生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
4.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认识平均分1. 平均分的含义2. 除法平均分3. 平均分的意义七、作业设计答案:苹果每人分2个,香蕉每人分3个,蛋糕每人分1块。
答案:每人分3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通过除法计算,让学生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品。
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平均分问题,如分配不同数量的物品给不同数量的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均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求解平均值的基本步骤;(3)能够运用平均值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平均值的计算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值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平均值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值吗?平均值有什么用?”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约1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场景需要用到平均值?具体是如何应用的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了解平均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4.练习与训练(约20分钟)教师为学生出示一些平均值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解答,收集学生的解答和讨论过程,以了解学生对平均值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讲解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超市销售量的平均值、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等,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平均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例题练习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值的计算方法。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讨论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手段2.黑板报:记录学生的讨论结论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实物教具:如水果、文具等,让学生通过实物认识平均值的概念。
4.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让学生准备好练习本、课本、铅笔,其余收起来。
听算:同桌交换,找一生对答案,大家一起背用得口诀。
全对举手,对这些同学提出表扬,评为“口算小能手”。
没有全对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当口算小能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在一片森林里,有一群小动物正在举行丰盛的宴会,他们都带来了自己爱吃的食物想与小伙伴分享。
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大家猜一猜。
我说出他们喜欢的食物,你们猜是什么动物?竹笋(熊猫)、桃子(猴子)、萝卜(兔子)、松果(松鼠)。
同学们真厉害,都猜对了。
宴会还没开始,熊猫哥哥和弟弟就迫不及待地想拿起竹笋来吃,这时有个难题难住了他们,6个竹笋,他们该如何分呢?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们(想)。
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分呢?二、认识平均分:学生利用学具分竹笋。
师:分好的同学请举手。
找生说分法。
师:同学们帮熊猫哥哥和弟弟找到这么多分法。
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都是把6个竹笋分成了几份?(生:2份)对,哥哥1份,弟弟1份。
不同的是有的分得一样多,有的分得不一样多。
师:那在这几种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比较好?(生:每只分得3个)。
为什么?(生:这样才公平)说得有道理。
师:他们每个分得3个竹笋,也就是他们分得的同样多。
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作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得内容。
(板书课题)。
师:下面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和平均分打个招呼,指生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
师:我们认识了平均分,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几个字可以用来判定是不是平均分?(生:同样多)师:那么我们来回忆一下分竹笋的过程,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分得3个竹笋,他们分得同样多,也就可以说是平均分。
(强调平均分)三、巩固平均分:师:熊猫哥哥和弟弟都很赞同这种“平均分”的方法,高兴地拿着分得的3个竹笋去享受了。
这时,3只小猴子着急了,同学们你们帮熊猫哥弟俩分好了,还没帮我们平均分桃子呢?同学们想不想再帮帮这3只小猴子?(生:想)同学们真是乐于助人。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明确平均分的概念。
2. 能够确定一组数据的平均分。
3. 能够运用平均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平均分?2. 如何计算平均分?3. 平均分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数据,如:一组班级同学的考试成绩。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学生用纸、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在黑板上写下几组数字:80, 75, 85, 90, 95。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几组数字有什么共同点。
3.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几组数字的平均分是多少。
4. 引导学生提出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5. 与学生一起计算出这几组数字的平均分。
Step 2 讲解平均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 展示定义:“平均分是一组数据中各个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值。
”2. 讲解计算方法:将数据中每个数值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1. 布置练习题。
如:一组数值为:60, 70, 80, 90, 100,请计算这组数值的平均分。
2.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互相检查。
Step 5 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学生在数学、语文、英语三门课上的成绩分别为80分、85分、90分,请计算学生的平均分,并解释平均分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Step 6 小结1.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兴趣。
六、课堂作业1. 收集一些实际数据,计算它们的平均分。
2. 思考如何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写一篇作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有一些学生对于平均分的应用仍然没有很好的掌握,下一次教学需要更多地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需要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而认识平均分作为对平均数的基础认知,是小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第一步。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平均分,怎样求平均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分。
设计一堂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认识平均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2)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3)举一反三地应用求平均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求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理解求平均分的过程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2. 求平均分的方法3. 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有相似特性的物品(如相同尺寸的苹果、相同规格的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进行均分。
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 探究活动(15分钟)(1)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学生用相同数量的小方块拼成一个图形,然后求该图形的平均边长。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求平均分的方法。
(2)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思考求平均分的方法。
3. 讲解和练习(25分钟)(1)教师以“早晨每个学生吃了多少苹果”为例,讲解求平均分的方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几个求平均分的练习,并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思路。
4.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班级平均年龄”,“班级卫生情况得分平均值”等。
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平均分的知识。
5. 总结巩固(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和鼓励。
《认识平均分》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平均分》數學教案設計标题:《认识平均分》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如何进行物品的平均分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观念,理解分享的意义,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学会如何进行物品的平均分配。
三、教学难点:1. 对于一些不能整除的情况,如何理解“剩余”的概念。
2. 如何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很多物品需要分享给多个人,应该如何分配才公平?2. 新课讲解:(1) 定义平均分: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将6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这就是平均分。
(2) 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首先确定要分的物品数量和要分的人数,然后用物品数量除以人数,得到的结果就是每个人应该得到的数量。
如果有余数,就表示有剩余的物品。
3. 实践活动:(1)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让同学们尝试进行平均分配。
(2) 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关于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答。
4.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五、作业布置:设计一些关于平均分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学会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如1, 2, 3, 4, 5),并问学生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们互相讨论,找到最终答案,即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3。
3.教师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即把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Step 3:练习计算平均数
1.教师出示一些数据集合,要求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并在白板上进行展示。
2.学生们分组练习计算平均数,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决疑惑。
3.学生们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Step 4: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参加了一个五公里的长跑比赛,他分别在第一圈、第二圈和第三圈跑了8分钟、10分钟和12分钟,请问他平均每圈跑多长时间?)
2.学生们分组讨论,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制定解决方案。
3.学生们在小组内展示解决方案,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教学延伸:
1.学生们可以找一些实际问题来讨论和解决,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2.鼓励学生们探究其他统计概念和方法,如中位数、众数等。
六、教学评估:
1.针对练习计算平均数环节,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如计算准确度和解题步骤是否合理;
2.针对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评价。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认识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掌握求平均分的基本计算方法。
c.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分的基本计算方法。
2. 难点:如何将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一个生活案例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如班级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引发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和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作用。
3. 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习求平均分的基本计算方法,如加法求平均法和比率求平均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4. 实际应用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如某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计算班级的平均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队伍的平均速度、食物的平均消耗量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案例和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地呈现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过程。
2. 实验教学利用实际案例和实验,引发学生对平均分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小组合作安排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平均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个概念,也是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认识平均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平均分知识点而设计的,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b. 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c. 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b.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导入、教学展开和课堂实践三个部分。
1. 导入(15分钟)a.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了解程度,并通过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b.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展示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和应用;c. 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平均分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计算平均分?”“平均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3. 课堂实践(30分钟)a.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学校食堂的午餐消费情况、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计算出平均分并进行汇报;b.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c. 总结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强调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平均分的应用;2.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 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问题、互相帮助,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并能够求解平均分2. 能够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多个数的平均分2. 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的知识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课件,包括平均分的概念解释、求解方法的演示和相关例题2. 准备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分的知识3. 准备学生练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铅笔、纸张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如学生成绩的平均分、班级上体重的平均值等。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平均值。
第二步:讲解教师结合PPT和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求解方法,特别是带小数的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第三步:练习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步: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第五步: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平均分的知识。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认识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明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珍惜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小明和小红两个人参加了一次长跑比赛,小明用时15分钟,小红用时25分钟,那么他们两个人平均每分钟跑了多少米呢?由此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要用平均数?2.概念讲解(10分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出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然后,教师通过多个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解释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关于平均数的案例,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并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出每个案例的平均数。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4.深化理解(25分钟)学生完成案例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平均数能否完全代表一组数据的特征?-什么情况下平均数可能失真?-如何判断数据的分布状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5.小结(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内容进行小结,并总结学生们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和技能。
四、课堂作业:1.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要求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数。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明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谈话: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你们最喜欢谁?话说师徒五人这天又累又饿,于是猪八戒和孙悟空背着筐去找吃的。
很快,又大又圆的六个桃子摘来了,要分别放进两个筐里,猪八戒眼珠一转,立刻抢着说:“我来分,我来分!”同学们猜猜猪八戒会怎么分?1. 猪八戒要把6个桃分成2份,猜猜猪八戒会怎样分?预设1: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1)一份1个,另一份5个;二师兄是这样分的:○○○○○○(2)一份2个,另一份4个;○○○○○○提问: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不公平?(每个人分的不一样)猴哥不同意,又把桃子分了分。
○○○○○○你们觉得公平吗?为什么猴哥分得公平?(因为每个人同样多)预设2:每份分3个。
你为什么觉得猪八戒会这样分?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分大家都一样)可惜,猪八戒是这么分得?你们觉得好不好?(不好,不公平)怎样才公平?(每人分得一样就公平了)2. 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每人分得同样多,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
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齐读:每份同样多的叫做平均分。
教师评价:同学们读的真响亮!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3.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谈话:咱们的美猴王真是好眼力!不愧是火眼金睛,咱们也来比比,看看谁的眼力好。
(1)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10个萝卜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个,另一盘放4个;第二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
(2)提问:哪幅图是平均分?(第二幅)追问:第二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每份同样多)这里是怎样平均分的?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把9颗草莓分成了3份,每份3颗)谁再来说一说。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和动口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流程】一、在情境中认识平均分1.导入:这里有6颗糖,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明和小红,你觉得怎样分?2.学生操作。
3.反馈。
师:谁来分给同学们看看?生汇报(学生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
)板书:1和5、2和4、3和3。
质疑:这些分法你认为哪种最特殊?为什么?(学生说明理由。
)比较得出:每位同学分得同样多。
我们把每位同学看作一份,这里有2位小朋友就是2份,每份都是3个,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面包。
1.学生操作,分一分。
2.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3.小结: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10份,只要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此题学生只需得出结果,一般是一个一个分,也由同学根据口诀来分。
在这节课上用简单数据简单方法解决问题。
下节课再重点研究分得方法。
)三、在辨析中体会平均分1.师:下图的分法,哪个是平均分的?为什么?通过判断,让学生感悟每份分得同样多才叫平均分。
2.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下面哪种分法正确的。
通过判断,让学生在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总数、份数和每份数。
四、在练习中巩固1.先圈一圈,再填空。
★把10个草莓,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个。
2.先分一分,再填空。
★★○○○○○○○○○○○○12个○,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个。
12个○,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个。
12个○,还能怎样平均分?五、小结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心得,教师给予补充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迁安市建昌营镇第三中心完全小学翟宏玉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6---37页。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小松鼠分松果”的问题,让学生先说出可以怎样分,再提出要求,要想使两只松鼠分得的松果数同样多该怎样分,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摆花片和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分的,亲身体验和理解平均分。
教法建议:
教学时,教师应先放手让学生们用学具摆一摆,不管怎样分,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在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组织形式多样、有趣的操作活动,并把操作活动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感知到抽象,逐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情分析:
除法是学生初步接触的一种运算。
虽然学会了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但是学习除法还是有难度的。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分东西”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有分的一样多的,但没有形成平均分的概念。
教法建议:
平均分概念的建立必须在以大量的操作为基础。
学习中,学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体验具体分的过程,然后在班内讨论、交流、归纳分发。
最后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经历从“随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分法。
教具:课件、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师: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数学乐园,希望每个小朋友在这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大家背得都很好,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生:有。
师:在□填上合适的数。
(出示课件)
生:一一作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积极性。
]
二、尝试小研究
师: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你们真是学习的小能手。
那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树叶变得金黄,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了,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的新朋友---小松鼠(课件出示图片)。
让我们一起跟着松鼠妈妈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到了,小松鼠们都饿了,想着要吃松果,松鼠妈妈有10颗松果要
分给蓝鼠和红鼠。
你们能不能帮一帮松鼠妈妈分松果呀?
老师已经将花片发给大家了,下面小朋友们用花片代替松果,帮松鼠妈妈分一分,并将分得的结果记录在小记录卡上,看哪位同学分得又准又快。
【设计意图:尝试小研究的核心是“尝试”与“研究”。
它将学生推向前台,即每一节新授课前,要求学生在“尝试小研究”的引领下,先独立进行自主探索,尝试研究,然后带着问题与发现来到课堂,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求精炼、深思考的原则。
】
生:学生动手操作,汇报展示。
师:(将结果张贴在黑板上)小朋友们分出了9种不同的分法,下面老师来做个调查,你们喜欢哪种分法?
生:异口同声地说出第五种分法。
师:为什么呀?
生1:因为两边一样。
生2:因为蓝鼠和红鼠分得的松果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板书上方写上平均分并齐读课题)师:(指着其余的分法问)剩下的是平均分吗?理由?
生:不是。
因为......
师:也就是说要想平均分就必须每份分得怎么样?
生:同样多。
(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画上着重号,生齐读。
)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要想使两只小松鼠分到的松果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同接组再用花片代替松果分一分。
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再上台汇报。
生:上台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对平均分的分法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感知与体会,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
师:同学们分的都非常好,不管怎样分,他们分到的松果都是5颗,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再次强调平均分的定义)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
深印象。
强调了平均分的分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
五、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拓展延伸,将学生的思考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将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
六、盘点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
2、你们对自己在这一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七、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