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郭沫若《屈原》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诡谲jué:狡诈,狡黠。

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huá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tāng镗鞳tà鞳:拟声词。

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非fēi难nàn:指摘和责问。

景jǐng仰yǎng:佩服尊敬,仰慕。

二、主题概述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至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思考探究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屈原(节选)郭沫若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屈原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屈原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

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屈原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

真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

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

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

(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徘徊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

你知道吗?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

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

(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

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

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

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

(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竟是不高兴。

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

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

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

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原是谁?婵娟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屈原(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婵娟(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化领袖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
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对于楚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楚国大诗人屈原
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郭沫若曾在其著作《屈原中心内容的解析》中,对于屈原中心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郭沫若认为屈原的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精神贯
穿于屈原的所有作品中。

屈原出生在楚国,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他
对于楚国的繁荣昌盛和独立自主有着深切的向往和追求。

在《离骚》
一诗中,他经常提到楚国的荣耀和悲痛,以表示自己对于国家的关注
和忧虑。

其次,郭沫若认为屈原的中心内容还包括了国家和民族精神。


原不仅关注楚国,也关心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在《天问》一诗中,
他提出了“天问”的概念,探讨了人类和天地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
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关注。

屈原倡导了人类文明进步和和平
发展,提倡了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精神。

最后,郭沫若认为屈原的中心内容还涵盖了人文思想和哲学思考。

屈原思考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探索了人类本质和存在的问题,并在《雨巷》一诗中表达了对于艺术
的追求和关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文明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具有深刻
的哲学思想和人文价值。

总的来说,郭沫若在《屈原中心内容的解析》中对于屈原的研究和阐述,更多地是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和民族精神以及人文思想和哲学思考三个方面展开的。

这种研究方法和探索思路,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郭沫若《屈原》诗歌赏析

郭沫若《屈原》诗歌赏析
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赋予这个典型的主要性*格特征。“在这战乱的年代”,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他之所以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就是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意图,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H*乱宫廷”之类的罪名。可是,即使在这种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只是祖国和人民。他“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千万不要因此丢弃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所以愤怒斥责南后,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国:“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对于祖国和人民爱得愈深,使他对卖国集一团一恨得愈甚,而且终于使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一暴地撕毁楚齐盟约,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一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的诗人,就象燃一烧在黑暗中的一一团一熊熊的烈火。他渴望“这熊熊地燃一烧着的生命”,为祖国和人民“迸射一出光明”!《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而这雷电般的斗争精神,又是此时此地诗人爱国爱民思想的最高表现。

郭沫若《屈原》精析

郭沫若《屈原》精析

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2、《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4、简析婵娟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

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

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郭沫若和他的《屈原》-精品文档资料

郭沫若和他的《屈原》-精品文档资料

郭沫若和他的《屈原》郭沫若在1942年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作者以高度革命激情创造的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历史剧。

剧本描写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与楚怀王、南后等人的卖国行径进行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作者通过屈原对楚怀王绝齐亲秦、甘心投降的遣责,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外丧权辱国、对内积极反共,迫害抗日志士的政治阴谋和卖国行径,以历史事实反映现实斗争,剧本感情奔放,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鲜明地塑造了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

剧作家善于在极其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通过楚国外交上两条不同的政治路线的斗争,表现屈原的思想和性格。

剧中屈原这个光辉形象,是正义的化身,也是皖南事变中为人民与祖国利益而献身的革命志士的化身。

屈原的悲愤呼号也是这些革命志士的呼号。

在著名的《雷电颂》中,这种呼号与风雷的咆哮合而为一,他呼喊着说:“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电颂》一千几百字,是深刻感人的《屈原》最主要的篇章。

这是一首雄伟的诗歌,一声震憾长空的惊雷,也是强烈的生命的呐喊。

它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心声.获得了广大群众热烈的赞扬和迅速广泛的传颂,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不安和恐慌,他们攻击《屈原》“大成问题”、“鼓吹爆炸”、“不利精诚团结”等等。

并悍然下令禁演《屈原》。

但人民却仍然冒着炎热,浑汗如雨地争看此剧,台上台下同仇敌慨。

此剧首演由陈锂庭导演。

演出阵容强大,由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巳饰楚怀王,张瑞芳饰婵娟,石羽饰宋玉、施超饰靳尚、苏绘饰张仪、丁然饰子兰、张逸生饰钓者……尤其是金山扮演的屈原在形象塑造上有独特的成就。

整个戏的演出,达到了这时演剧艺术的最高水平。

《屈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将“时代的愤怒”贯注在历史故事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话剧鉴赏《屈原》

话剧鉴赏《屈原》

话剧《屈原》赏析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日期: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经过了在公开课上老师的讲解,现在再次观看《屈原》这部话剧又有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对话剧感兴趣的学生,在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后,冒昧对话剧中的部分方面陈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不到之处还望老师指正!(一)关于时代背景《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

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着作有精湛的研究。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写这个剧本是一九四二年一月,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

不仅中国社会又临到不同阶段的蜕变时期,而且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

无数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

代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之外的另一支兄弟部队——新四军,遭到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由此可见,《屈原》所反映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的创作与演出,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

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题的历史剧,犹如振聋发聩的雷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这段抒情独白,激起过千百万个爱国者的强烈共鸣,每次演出都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淹没。

“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响彻山城重庆,震撼了整个国统区。

(二)全剧的矛盾处理全剧的主要矛盾是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楚国投降势力勾结外国势力——秦国使者张仪与当权者楚怀王与屈原,婵娟为代表的爱国势力之间的矛盾。

郭沫若话剧《屈原》中的人物分析

郭沫若话剧《屈原》中的人物分析

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 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 明的对照。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 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 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 的理想。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 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 象征”来写的。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的威 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 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德,是屈 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剧的结尾,象征 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宋玉
一、历史上的宋玉
(续晴、张向园、陈新语)
1.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人。好辞赋,与唐勒、 景差齐名。又以美貌著称,风流倜傥。
2.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 《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这些作品大多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怀才不遇。 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但大多认可他生于 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研 究宋玉的主要参考著作有吴广平的《宋玉研究》
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
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 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 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 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 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 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 “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 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 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 火。他渴望“这熊熊地燃一烧着的生命”, 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
张仪
(张雅文、郝晓静)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张仪和他所代表的纵横家做出 了肯定的评价。景春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 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家们 的嬉笑怒骂时刻都牵动着几个国家的神经,而李斯的 评价直接道出了张仪对秦国的贡献:“惠王用张仪之 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 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由此可见, 张仪具有超凡的辩才。

郭沫若《屈原》全文郭沫若《屈原》原文

郭沫若《屈原》全文郭沫若《屈原》原文

郭沫若《屈原》全⽂郭沫若《屈原》原⽂郭沫若《屈原》全⽂匿名 2012-1-9把你这东皇太⼀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阴惨的宇宙,应该你尽⼒咆哮的时候!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咆哮吧,你们都是诗,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烧毁,烧毁你的⼀切。

你劈吧。

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你这⼟偶⽊梗,你这没⼼肝的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这宇宙中的伟⼤的诗,你在我的四⾯,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命,你就是我的⽣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命,我这快要使我全⾝炸裂的怒⽕,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闪耀着的⼀切的⼀切!你们风,⽕,你抽掉了,它⼜合拢了来。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你,你们雷,眼泪有什么⽤?顶多让你们哭出⼏笼湘妃⽵吧!但那湘妃⽵不是主⼈们⽤来打奴⾪的刑具么?你们滚下船来,很清楚的呀,是诗!啊!那浩浩荡荡的⽆边⽆际的伟⼤的⼒呀!那是⾃由,你这宇宙中的最伟⼤者呀,是跳舞,你河伯,把⼀切的有形,⼀切的污秽,烧毁了吧,但⾄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说你是太阳神,但是你!尽⼒地咆哮吧!在这暗⽆天⽇的时候,⼀切都睡着了,什么个湘夫⼈,你们的天⼤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声!哭,哭有什么⽤?眼泪!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要和着你,吹⾛⼀些沙⽯,⾄少可以吹动⼀些花草树⽊,都沉在梦⾥!雷!你那轰隆隆的,—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由⾥去!炸裂呀!你!你假如是有本领,你是我最初的⼀个安慰者?啊,都是⾳乐,都是跳舞。

你!烧毁!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形的长剑呀,我要向你拜⼿,我要向你稽⾸,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押上了⼀个⾼坡,我⼼中的剑,就下来⾛⾛吧!什么个⼤司命,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的⾬,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样,不能吹掉这⽐铁还沉重的眼前的⿊暗,但你⾄少可以吹⾛⼀些灰尘。

浅析郭沫若和他的《屈原》

浅析郭沫若和他的《屈原》

浅析郭沫若和他的《屈原》浅析郭沫若和他的《屈原》郭沫若在1942年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作者以高度革命激情创造的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历史剧。

《屈原》剧本描写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与楚怀王、南后等人的卖国行径进行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作者通过屈原对楚怀王绝齐亲秦、甘心投降的遣责,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揭露和控诉了民国政府顽固派对外丧权辱国、对内积极反对共,迫害抗日志士的政治阴谋和卖国行径,以历史事实反映现实斗争,剧本感情奔放,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鲜明地塑造了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

剧作家善于在极其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通过楚国外交上两条不同的政治路线的斗争,表现屈原的思想和性格。

剧中屈原这个光辉形象,是正义的化身,也是皖南事变中为人民与祖国利益而献身的革命志士的化身。

屈原的悲愤呼号也是这些革命志士的呼号。

在著名的《雷电颂》中,这种呼号与风雷的咆哮合而为一,他呼喊着说:“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电颂》一千几百字,是深刻感人的《屈原》最主要的篇章。

这是一首雄伟的诗歌,一声震憾长空的惊雷,也是强烈的生命的呐喊。

它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心声.获得了广大群众热烈的赞扬和迅速广泛的传颂,引起了民国政府当局的不安和恐慌,他们攻击《屈原》“大成问题”、“鼓吹爆炸”、“不利精诚团结”等等。

并悍然下令禁演《屈原》。

但人民却仍然冒着炎热,浑汗如雨地争看此剧,台上台下同仇敌慨。

此剧首演由陈锂庭导演。

演出阵容强大,由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巳饰楚怀王,张瑞芳饰婵娟,石羽饰宋玉、施超饰靳尚、苏绘饰张仪、丁然饰子兰、张逸生饰钓者……尤其是金山扮演的屈原在形象塑造上有独特的成就。

整个戏的演出,达到了这时演剧艺术的最高水平。

《屈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将“时代的愤怒”贯注在历史故事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屈原》课件

郭沫若《屈原》课件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正经历着巨大的苦难和牺牲。郭沫若在 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屈原》,旨在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对民族命运的关 切和对未来的希望。
创作过程
在创作《屈原》的过程中,郭沫若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借 鉴了西方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最终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剧情发展分析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开篇介绍楚国宫廷背景和屈原的遭遇,为剧情展开铺 垫。 屈原与婵娟的对话,展现出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楚王 的失望。
屈原被陷害流放江南,但仍然坚持理想,关注国家安危。
婵娟为了捍卫屈原名誉牺牲,进一步加深剧情冲突。
屈原投江自尽,楚国面临灭亡危机,剧情达到高潮。
04
《屈原》的主题与意义
《屈原》的主题思想
《屈原》通过屈原的悲剧人生,展现了忠君爱国、 忧国忧民的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屈原与楚王、奸臣等人的矛盾冲突,揭示 了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郭沫若在剧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现了屈原的高 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屈原》的社会意义
02
01
03
《屈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揭示了民族 危机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独特的时空设置
作品中的时空设置独特, 通过穿越时空的手法,展 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增强了剧情的张力。
《屈原》的语言艺术
生动的语言表现
《屈原》的语言表现生动 有力,通过丰富的修辞手 法和华美的词藻,使作品 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具有鲜 明的个性化特征,通过个 性化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 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爱国情怀的代表

《屈原》郭沫若故事梗概

《屈原》郭沫若故事梗概

《屈原》是郭沫若的一部著名历史剧,它以屈原的悲剧为背景,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该剧讲述了南后郑袖勾结秦国陷害屈原,导致楚怀王听信谗言依附秦国,将屈原囚禁。

屈原的弟子宋玉投靠南后,侍女婵娟与宫廷卫士一起营救屈原,婵娟误喝毒酒而死,屈原与卫士出走汉北的故事。

全剧愤怒地谴责了无耻的卖国贼人,歌颂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者。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与愤慨。

他认为政治黑暗,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导致卖国贼人横行。

同时,他通过剧中的故事,展示了爱国者的胸怀与精神。

《屈原》是一部反映历史、传递情感、展现正义与爱国精神的优秀剧作。

郭沫若写的屈原内容概要

郭沫若写的屈原内容概要

郭沫若写的屈原内容概要
屈原是一个古代中国古代民族英雄,有着传奇般的壮举,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赞誉的人物。

20世纪80年代,中国著名文艺家郭沫若创作了一篇叙事诗《屈原》,描述了屈原的一生。

文中笔墨细腻,语言优美,运用多种叙事技巧,生动地描绘了屈原的生活历程,重现了古代民族英雄的忠贞爱国的身姿。

《屈原》被认为是郭沫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它以屈原的斗争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真谛。

文章开篇描述了屈原生长于殷商时代,在家庭教育熏陶下,不畏艰辛,勤奋好学,有着渊博的文化知识,因而获得大家的尊敬。

其次,文章描述了屈原为了中国的统一和发展,执行无畏的保卫任务,抗拒外敌入侵,愤怒而平静地向着家园和母亲走去,把自己的思想与精神融入于湖水中,令敌人由此受挫。

接下来,文章描述了屈原英勇的一生,包括他被人亲爱的儿子投喂湖水,最终投江自杀,即使他被视为叛国者,也被百姓尊为神仙。

文章以屈原投江自杀作为结尾,表明他不懈追求民族自由,为追求民族团结义勇投笔,刻写下史籍的传说。

全文的最后,郭沫若使用了比喻的写作技巧,写出了绝美的描述,把屈原的笔记和人民的记忆融为一体,表达了他的主题:即使如今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改变,但屈原作为民族英雄的壮举仍将被永远铭记。

《屈原》是郭沫若创作出来的,以屈原为主角的叙事诗,他以充满热情的笔调,以其流畅活泼的语言,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屈原令人
钦佩的忠贞爱国,令读者不自觉动容。

这首诗催人奋进,激发心中的爱国热情,表达了郭沫若深情的祝愿:华夏民族屹立于天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为了保护国土,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郭沫若写的屈原内容概要

郭沫若写的屈原内容概要

郭沫若写的屈原内容概要
屈原是中国先秦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被誉为“诗圣”,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人们认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郭沫若是一位20世纪有名的中国文论家,他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与认识。

他对屈原的作品也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最终也为当今的读者作出了很好的文学探索。

郭沫若对屈原作品的研究非常深入,他把《屈原》放在了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位,并将其划分为四部分:穆天子传、离骚、九章、天问。

他指出,“穆天子传”是一部古典诗歌大部,其中包括离骚,离骚是一种象征性的古典诗,九章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屈原的个人经历,记载了他在六国之乱经历的种种,反映出屈原的伟大精神。

而“天问”是屈原的政治思想的真正体现,他认为国家的兴衰都得看政治,因此他向海内外召集诸侯,要求共同反对蛮夷,保护本国的社会安宁。

此外,郭沫若还特别指出,屈原的作品是正义、诚实和正派的象征,他把自己当作全国的大将军,不足以保护自己母校楚国。

而他的死有很大的精神启示,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责任,以及真正的社会安宁。

总而言之,郭沫若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而彻底的阐释了屈原的作品,他的研究不仅为当下的读者提供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更多深入的研究领域。

这也使得我们更清楚的明白了屈原的精神至高无上的爱国精神,勇于为正义而牺牲的无畏精神,和努力
奉献的慷慨精神,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更多的灵性精髓。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屈原》课堂笔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屈原》课堂笔记

屈原(节选)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二、写作背景《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三、导读理解1.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从靳尚出场前后的动作描写(“除去面罩”“把面巾蒙上”)和神态描写,以及与郑詹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靳尚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他对屈原恨之入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与南后等奸佞们排挤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彻底地消灭他,暴露了他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

3.郑袖、靳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明确: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屈原对神鬼偶像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针对性: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在神位上”“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羞吗 ?”“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之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只有晓得播弄人”。

②象征性:结合前后剧情可以看出屈原痛斥诅咒的锋芒指向的正是楚国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5.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郭沫若屈原

郭沫若屈原

郭沫若屈原郭沫若屈原郭沫若(1892~1978),中国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是《屈原》。

此剧以无比豪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讴歌了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斗志,鞭挞了苟合与媾和的投降主义,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

它虽然是历史剧,但矛头直指现实;反映了整个中国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态,但它又高度浓缩,戏剧冲突极为强烈,场面极为紧张。

其中屈原的一段独白《雷电颂》就像是真的电闪雷鸣,绝对能把观众从座位上震起来:“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据说,1942年春,此剧在重庆演出时,正好是一个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诵应和着剧场外的雷鸣,一下子使整个山城轰动震惊,人们在此后的`好几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投入战斗。

《雷电颂》,还有像《凤凰涅槃》之类的诗篇,至今还是许多朗诵会的保留节目,都会引起相当轰动。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剧作者与被描写对象的融合。

从20年代始,他的剧作都是他的感情迸发的产物,都有他自己的声音。

而《屈原》更是主客一体、高度融合的代表。

他的剧作是作者作为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三位一体的产物,有他独特的个性与特点,是自成一派的历史剧作家。

《屈原》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00年)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

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此时,屈原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已为楚怀王采纳,而秦使张仪这个奸诈之人不甘失败,以其如簧之舌,取得了南后的信任。

郭沫若戏剧故事《屈 原》

郭沫若戏剧故事《屈 原》

郭沫若戏剧故事《屈原》郭沫若戏剧故事《屈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楚怀王十五年(前3_),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_,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楚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_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_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郭沫若的《屈原》主要内容

郭沫若的《屈原》主要内容

郭沫若的《屈原》主要内容
1、郭沫若的《屈原》主要内容如下:
2、先进幕,屈原教育孩子宋玉,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

并且通过侍女婵娟的口交代,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条件是楚齐绝交。

屈原则主张联齐抗秦,目标是成就统一大业。

3、第二幕,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

楚王罢了屈原的官并且改变主张,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

4、第三幕,屈原跑回自己家,他的愤怒被大家认为是疯了,于是乡邻为其招魂,屈原出走。

5、第四幕,屈原路遇众人,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之下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

6、第五幕,婵娟找到屈原,误服毒害屈原的毒酒而死,屈原逃往汉北。

屈原初中课文原文

屈原初中课文原文

屈原初中课文原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二、故事背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 年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理解词义1.咆哮: 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2.诡谲: 狡作,狡。

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瘦削: 形容非常瘦。

4.鞠躬: 1.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

~尽瘁。

2.弯身行礼:~道谢。

深深地鞠了个躬。

5.收揽: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人心。

6.非难: 指摘和责问:遭到~。

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7.睥睨: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8.污秽: 肮脏的;不洁净的。

9.犀利: 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0.景仰: 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11.虐待: 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

12.雷霆: 1.雷暴;霹雳。

2.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

大发~(大怒)。

这里指疾雷。

13.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哗:喧哗。

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四、问题归纳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
1.失事求似。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
方法。郭沫若认为历史研究是“实事求 是”,而历史剧创作则是“失事求似”。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剧中,作者突出展示的便是人物高尚的爱 国情操和坚贞不移的反抗精神,屈原虽遭陷 害、身陷囹圄,但他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声 名的清污和个人生命的安危,而始终是整个 楚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也正因为心系整个 祖国和人民,屈原才能以凛然不可犯的正气 和正义怒斥张仪的无耻、揭露南后的阴谋。
因此,《屈原》在重庆的发表和公演,给大 后方的民众极大的精神鼓舞,同时更成为共 产党领导的进步文艺界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进行揭露和斗争的一个有力武器。
在历史剧《屈原》中,“婵娟”是一个完 全虚构的形象,在历史中并不存在,剧作 者是把她作为“屈原辞赋的象征”和“道 义美的化身”而塑造的,对于刻画屈原的 高洁品格和爱国情操起到了重要的烘托和 补充作用。
剧中,婵娟是作为屈原已逝夫人的陪嫁侍 女而出现的,是一个“一派天真”的普通 女孩,但是在屈原被陷害的过程中,这个 普通柔弱的女孩却凭借对于屈原人格的尊 重和信任,凭借她对国家栋梁的爱戴爆, 发出富有光辉的人格力量。
2.话剧《屈原》主要突出了屈原的什么品 质?
屈原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向往自由和 光明的反抗精神是在最后一幕的“雷电 独白”中得以集中的表达和呈现的。实 际上,整个剧作的前四幕都是为灌注这 暴风雨式的心灵独白而设计的。
诗人是借自然的风雨雷电来发泄自己胸中 郁积的愤怒,他呼唤着风吹掉这比铁还沉 重的黑暗,呼唤着雷劈开这比铁还坚固的 黑暗,呼唤着电来烧毁这一切的污秽和这 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连同那些端坐在 庙中的土偶木梗一起烧毁。
第五幕的“雷电独白”更是一首雄浑的诗。 另外,全剧还穿插着《礼魂》的歌舞,民 众为屈原招魂的颂唱,钓叟的歌唱等等, 都构成了一种诗的韵律,其中《橘颂》是 贯穿全剧的一首诗,成为流荡于全篇的主 旋律。
至此,《橘颂》与婵娟合二为一。作为一 部充满诗意的历史剧,最为关键的是,剧 中的人物——屈原和婵娟,本身就是激昂 与柔婉、正义与纯洁相交汇的诗。
婵娟所显示的则是皎皎明月之高洁,正如 屈原在《橘颂》中所写的:“你志趣坚定, 竟与橘树同风”、“你至诚一片,期与日 月同光”,这既是屈原给婵娟的葬歌,也 是献给婵娟的赞歌,婵娟以高洁芬芳的品 格最终构成了屈原辞赋的化身,构成了诗 魂。
4.历史剧《屈原》的“诗意氛围”是怎样 体现的
史剧《屈原》在艺术审美上最鲜明的特征 是从头至尾充满了诗意氛围。第一幕设置 在暮春清晨的橘园,屈原逍遥于橘林,在 橘香阵阵中,屈原朗诵着《橘颂》,告诫 自己的学生宋玉做人也要像这橘子树一样 独立不倚、凛冽难犯。
诗人要用炸裂的怒火、要用自己熊熊燃烧 的生命迸发出光明。在这段气势磅礴、生 气淋漓的雷电独白中,诗人和雷电同化了, 表达了一种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向往自 由的精神,诗人的伟大灵魂也正是在这如 火山喷发一样的情感爆发中得到了提升, 彰显出了雄浑而悲壮的人格。
3.“婵娟”的形象对于屈原品格的塑造起到 了什么作用?
【选文】

屈原
(原文请参照课本第148页至160页)
【导读】
1.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话剧《屈原》在 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话剧《屈原》创作于1942年,其时正值中 华民族抗日抗争进入到了艰苦卓绝的相持 时期。
交织着进步与反动、光明与黑暗的时代激发 了郭沫若的创作激情。郭沫若正是在屈原所 处的战国时代找到了与中国抗战时期相通的 时代精神,仅以十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屈原》 的创作,塑造出了屈原这个伟大的灵魂。
23.郭沫若《屈原》(节选)
【背景介绍】
郭沫若(1892—1976),著名的诗人、戏剧 家。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医学,但是对于文 学的热爱更激发了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作天赋。
创作历程:
1931年是郭沫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创作 了《女神》,还创作了《卓文君》《王昭 君》《聂嫈》等历史剧。
抗战爆发后,辗转从日本回到祖国,投入到 了反侵略的抗日战争中,连续创作了《棠棣 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 草》等多部歌颂爱国情操、颂扬民族气节、 赞美英雄精神的历史剧,极大地鼓舞了抗日 军民的士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