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研究鼻祖的最终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噬研究鼻祖的最终选择
细胞自噬是细胞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主动反应,就是将自身一部分动员出来,采用自吃的方式,作为能量物质来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细胞凋亡则是细胞整体的主动死亡方式,最近有研究发现细胞坏死也存在一种主动的方式被称为程序性坏死,细胞自噬也是一种程序性坏死的类型。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继细胞凋亡(apoptosis)后,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热门研究方向。
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主要的研究领与在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上世纪50年代,他利用刚刚出现的细胞分级分离技术(通过超速离心来分离细胞成分),发现了溶酶体(lysosome)和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让人们对细胞内部结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极大推动了细胞生物学研究。
1974年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cell)”而与阿尔伯特·克劳德、乔治·埃米尔·帕拉德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德迪夫的兴趣逐渐转向细胞起源,例如内共生学说。
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电镜观察到自噬体(autophagosome)结构,并且在 1963 年溶酶体国际会议(CIBA Foundation Symposium on Lysosomes)上首先提出了“自噬”这种说法。
因此克里斯汀·德迪夫被公认为自噬研究的鼻祖。
目前根据发生过程分为三类:Macroautophagy,Microautophagy和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CMA),通常说的自噬,泛指巨自噬(Macroautophagy)。
克里斯汀德迪夫在5月4日选择了安乐死。
他出生于1917年,在生命的最后几周,他给自己的朋友写信告诉了他们自己选择安乐死的原因,并在子女到齐之后执行了安乐死,享寿95岁。
在比利时安乐死已经合法化。
信中提到:“在家中跌倒后,便决定选择自己结束生命。
要说我不怕死,那是夸大其词,但我不怕死后的世界,因为我不是教徒。
当我消失时,就是消失了,什么也不会留下。
”
一种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学者,最终选择这种方式,也许就是一种必然的决断。
对多细胞生物来讲,细胞死亡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对生物个体来说,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在动物领域,有一些社会性动物会在必要的时期选择主动脱离群体而选择默默死亡,人类作为一种高等动物,现在也有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选择安乐死的方式,其实对个体来讲,继续生存下去和死亡确实是一个很难的抉择,虽然有一些人如重度抑郁症患者,也会选择主动结束本来没有必要结束的生命。
也有一些患者,例如脑死亡的患者,其实已经失去作为社会学人的生命,但由于现代医疗技术仍可以维持基本的生物学生命活动,这些患者因为消耗大量社会医疗资源,对整个人类来讲,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