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1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教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内容:《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第一课时《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名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ì)乐乎?(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教师板书:伯牙鼓琴)二、整体感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三、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5)小组讨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四、质疑探究1、文章写了哪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反思(特级教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反思(特级教师)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书戴嵩画牛》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过程】一、认识戴嵩、苏轼、斗牛图二、读题目——书的意思,断句三、读文(一)读通课文1.自读2.多音字: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一日曝书画(“曝”字的书写及含义)3.两个难读的句子:(1)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二)注释解意1.自己结合注释理解2.互相释义(1)师说生对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动作互猜拊掌大笑【师动作,生猜】笑而然之【生做动作】(3)看图释义尾搐入两股间掉尾而斗(4)互动释义谬矣——然也四、知人(一)品杜处士之“爱”1、读第一段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知“爱”之态(1)一个字概括——爱(2)爱的表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曝,所宝以百数3、现人之“神”读出杜处士的爱不释手,自醉自得之态(二)悟小牧童之“笑”1.读第二段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2.品“笑”之味牧童拊掌大笑——笑谁?(戴嵩画错,杜处士爱错,众人捧错)牧童为什么会“笑”——不知戴嵩,更不知“斗牛图”,只看见“牛斗的姿态,牛尾巴的位置”,生活与关注点(杜处士关注画的艺术)。

想象:成年后的牧童还会童言无忌吗?由此更知道牧童“笑”的真、纯,可贵;笑而然之——“然”什么?(杜处士的胸怀和对艺术的态度:一赞话有道理,二赞童言无忌“真”)可否换位——不可。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哉、巍”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借助语言文字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话和文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读准“汤”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1)“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2)读出感情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声。

……)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等。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轴、曝”等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

(课件出示《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一篇文章《书戴嵩画牛》。

(教师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读好停顿:书/戴嵩画牛。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课题。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引导:“书”是什么意思?请联系前面学过的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说一说。

预设:“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书戴嵩画牛”就是书写戴嵩画牛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欣赏戴嵩的《斗牛图》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课题的朗读示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

●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读,提醒学生读准“处、好、数、曝”的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赛读。

课件出示:蜀s h ǔ中/有杜处c h ù士,好h ǎo 书画,所宝/以百数s h ù。

有戴嵩《牛》/一轴zhóu,尤所爱,锦j ǐn 囊玉轴,常以自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21.文言文二则》说课稿《伯牙鼓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

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

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琴声入文,揭题释题(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

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学习任务二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设计意图:文言文简洁凝练。

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

)1.(出示学习提示)(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的“少”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汤乎”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以为”的“为”读wéi;“复为”的“为”读wèi。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21文言文二则 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21文言文二则   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

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

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

”“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两则》其一。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题目中“书”的意思。

2.熟读本课,读准本课“处、好、数”等多音字,了解“曝”的意思。

3.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尝试学懂文言文的意思。

4.放飞想象讲故事,注意讲故事时的语气、动作、表情。

教学重点: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尝试学懂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加入自己的想象讲故事,注意讲故事时的语气、动作、表情。

教学方法:1.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讨。

2.学法:合作、交流法、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主题复习导入1.回忆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生答、师小结。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

(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师小结。

)4.游戏互动---猜诗,解题。

出示图片,学生猜相关诗句,想诗题。

(这些诗题目都是含有“书”字。

)迁移旧知,明白《书戴嵩画牛》中“书”的意思。

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和节奏1.读顺文字。

(1)示学习提示: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读通句子,自由练读2-3遍。

(2)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适时处理文中多音字:处(chǔ)士,好(hào)书画,以百数(shǔ)。

(3)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偏旁,猜一猜“曝”的意思。

了解“一曝十寒”意思。

(选自先秦梦珂的《孟子.告子上》,中有一句: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也。

)(4)学生指导老师把“曝”写美观。

2.读出节奏。

(1)指名读全文,其他学生认真听,看是否把节奏读准了。

(生评,师评。

)强调:要读出节奏,声停,气息不停。

(2)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指名再读,师评。

人教部编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14.《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文言文两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文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大概意思。

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不讲古汉语知识,而是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讲故事的形式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

教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3.传授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我采用回顾以前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因为自己发现的会记得更牢一些)即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简化为六个字是:熟读、理解、感悟。

4.教给学生如何谈感悟。

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感”要与“悟”相对应。

二、成功之处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尤为重要。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

教师可以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后,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

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样的原因。

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习态度不一样是导致学习结果不同的关键原因。

再让学生说出从这个故事中所得到的启发。

体会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

2.在《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学中辩斗成为了诵读的又一具体形式。

无论是师生辩斗,还是生生辩斗,参与者虽然有创造性表演成分,但从不曾脱离文本;而辩斗形式及参与者语言、动作的变化,又无不映射出教师对诵读进程的把握和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提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3.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一些词语的古今异义,如“汤”“去”“走”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古代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导入,如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读书等,引出课题《文言文二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节奏。

3. 学生齐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惑。

3. 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四)深入探究,体会道理1. 学生自由朗读《伯牙鼓琴》,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2.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 学生朗读《书戴嵩画牛》,思考:牧童为什么说这幅画画错了?杜处士听了有什么反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总结两则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六)布置作业1. 背诵《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2. 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本人于2021年2月23日授课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

在此谈谈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准备在课前准备方面,我认为我还做得不够充分。

我只是简单地复习了课文,并准备了简短的教学计划。

在上课中,我发现自己对某些内容不是很熟悉,需要边讲边想,这就导致了半途有些仓促,课堂取得效果不很好。

二、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

在师生互动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现得比较感性化,缺乏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需要引导他们多想多讲,逐步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

在小组合作环节中,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他们互相合作,抓住文章中的一些难点旋转,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当时,我花了一些时间向学生讲解合作的好处,让他们认识到互相学习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氛围的营造。

三、教学其他方面在教学其他方面,我认为还需要加强细节管理和语言讲解。

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不仅需要重复强调文言文的规则、词汇、语法,还需要多给学生拿例子、注释文言文文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起到提高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

总之,针对本节课的反思,我需要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加强教学细节管理,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提高语言讲解的水平,为学生展现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课堂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同时也体现出了更好的学习成果。

他们在课堂中表现积极,多次发言,加强了课堂气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都完成了合作任务,并思考了文章中的含义、修辞手法和句型结构等。

在练笔环节中,学生们也能够运用较为生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课后的作业和课堂抽查,我也发现学生们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并且能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生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特点,掌握文章的大意。

•学生能分析文言文的层次结构,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翻译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学习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古代文化的价值和智慧。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特点,掌握文章的大意。

三、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特点,以及古代文化的背景和内涵。

•如何将文言文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书戴嵩画牛》文言文文本。

•多媒体课件,包含文言文朗读音频、生字新词解释、图片和动画等。

•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设计。

五、第一课时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有没有读过或听过一些著名的文言文作品?•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了解的文言文知识或经验。

•引入课题:《书戴嵩画牛》,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新词。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解释生词。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节奏。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分段。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段落之间的停顿和语气。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结构。

•第一段:介绍戴嵩和他的画作。

•第二段:描述一个牧童指出画中的错误,并解释原因。

•第三段:作者发表议论,强调实践出真知。

•教师总结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并板书课文结构。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伯牙鼓琴》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第一篇。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

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

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

(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精选范文两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精选范文两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精选范文两篇范文一:《文言文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中包括两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伯牙鼓琴》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

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的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2.以学生为主,自读课文。

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小组读、男女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4.复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给我们的启示。

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复述文中的两个故事,然后问他们: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进一步启发引导得出:《伯牙鼓琴》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书戴嵩画牛》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一点,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地自学课文,翻译文章的内容,弄懂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础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朗读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语言的精炼和文中所给我们的启示。

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引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教学内容回顾】1.文本解析:本次教学的文言文分别为《论语》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庄子》中的“逍遥游”片段。

这两篇文章分别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讲解了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句子结构和篇章意义。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我还对比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表达。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文章背后的思想观念。

3.教学方法与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2.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仍存在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课下阅读积累不足,导致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限。

此外,部分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不利于学生的实际运用。

3.改进措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将加大课下辅导力度,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言文。

同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实用性。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发挥优点,改进不足,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书戴嵩画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释义。

(3)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轼的精湛的文笔。

(2)培养学生读故事后积极感悟的意识。

【教学重点】1.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释义。

【教学难点】1.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感受苏轼精湛的文笔。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并提问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

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

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

”“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查字典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
方法之一。

”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使学生知道“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古文中很常见”。

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

4.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

“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于前文铺垫做得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

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处
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再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揭题激趣,接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
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

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