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选择习题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七年级课文论语12则
七年级课文论语12则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
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解释、翻译与课文探究及系列训练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解释、翻译与课文探究及练习题含答案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为:做,成为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习题(部编版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习题(部编版带答案) 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指___,也是对尊敬者的称呼。
2、【时】【时】:经常、不断。
3、【不亦说乎】【不亦……乎】:表示强调或反问的语气。
说】:高兴、满意。
4、【愠】:生气、愤怒。
5、【君子】:指有德行的人。
6、【吾】:我。
7、【日】:每天。
8、【三省】【三】:反复检查、反省。
省】:检查、反省。
9、【为人谋】:为他人着想、替他人打算。
10、【忠】:忠诚、诚实。
11、【信】:信任、相信。
12、【传】:传承、研究。
13、【十有五】【有】:表示年龄。
14、【立】:确立、成家立业。
15、【惑】:困惑、迷茫。
16、【天命】【命】:上天的安排。
17、【耳顺】:听从、顺从。
18、【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19、【逾矩】【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标准。
20、【温故而知新】:通过温故知新,研究新知识。
21、【罔】:没有、没有什么。
22、【殆】:危险、几乎。
23、【堪】:能够、足以。
24、【之】:的、之。
25、【者】:指代前面的人或事物。
26、【好】:喜欢。
27、【乐】:快乐、愉悦。
34、【逝者___,不舍昼夜】【逝,往】、斯】,【夫】:时间如流水般逝去,不分昼夜。
28、【饭疏食,饮水】:简单的饮食生活。
饭】,【疏食】,【水】:饭菜简单、不过量,只喝水。
35、【三军】:指军队。
36、【夺】:抢夺、夺取。
29、【于】:在、于。
30、【如浮云】:像___一样。
31、【焉】:什么、哪里。
32、【善者】:善良的人、有才德的人。
33、【川上】【川】:河流、江河。
二、重点句子翻译: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翻译:研究后不断地反复练,难道不感到高兴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生气,难道不是有德行的人吗?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翻译:每天反省自己:为他人打算时是否忠诚?与朋友相处时是否诚实?研究时是否用心?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选择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论语十二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论语》十二章练习与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理解—、黑体字解释与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问题,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咼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才德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忠:接近自己的心力⑥信:诚信。
⑦传(chuán):传授。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立身,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旨意。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法度。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先秦-论语《《论语》十二章(人教版高中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论语《《论语》十二章(人教版高中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论语》十二章(人教版高中版)先秦-论语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翻译:子曰:“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曰:“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子曰:“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子曰:“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子曰:“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子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语》十二章选择题解析(主题理解)
《论语》十二章选择题解析(主题理解)
第一章
- 题目:《论语》的作者是谁?
- 答案:孔子
第二章
- 题目:孔子的学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答案:仁、礼、忠、孝等
第三章
- 题目:以下哪个是孔子的学生?
- 答案:孟子
第四章
- 题目:《论语》是一部什么类型的书籍?
- 答案:散文集
第五章
- 题目:《论语》的内容主要围绕什么主题?
- 答案:人生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六章
- 题目:以下哪个不是《论语》中的知名篇章?
- 答案:《孟子》
第七章
- 题目: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强调道德伦理、孝道、社会秩序等
第八章
- 题目:《论语》中的故事常常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答案:对话形式
第九章
- 题目:以下哪个国家的文化也有明显的孔子影响?- 答案:日本
第十章
- 题目:《论语》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 答案:弘扬传统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
第十一章
- 题目:《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的学术著作?
-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
第十二章
- 题目:《论语》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 答案:言传身教、实践教学、德育为主等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选择题的解析,每章都涉及到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学说和他对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借鉴,提升自我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36、【夺】改变。
37、【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38、【笃志】志向坚定。
【笃】,坚定。
39、【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切】,恳切。
40、【仁】仁德。
二、重点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耻.下问(可耻)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解析】B意动用法,以……为耻。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D )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B.仁在其.中矣其.真无马耶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未复能有与.其奇者D.学而时习之.择期善者而从之.【解析】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
B前代词;反问语气词。
C前介词,和;后动词,参与。
D都是代词。
3.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三十而立(立:站立。
)【解析】A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C切问:恳切地提问;D立:立身,指有所成就。
4.下列句中加点词4意义4都不同的一组是( D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解析】A学习;学习。
B反省;反省。
C教导;教导。
D通假字,同“智”,明智,智慧;知道。
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解析】A看见;了解。
B助词,的;助词,的。
C介词,对,对于;介词,比。
D从;如果。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色愈恭,礼愈至./每至.晴初霜旦B.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C.何有于.我哉/霜叶红于.二月花D.择其善者而.从之/日出而.林霏开【解析】A周到;到。
B了解;学到。
C介词,对;D表顺承;表顺承。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 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B. 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C. 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 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解析】A表转折;表顺承。
B古今异义,可以凭借;可以凭借。
C是兼词“于此”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助词,不翻译。
D从;在。
8.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媵人持汤.沃灌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C.三人..披拂(《小石潭记》)..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解析】A古今异义,热水。
B古今异义,可以凭借。
C古今异义,几个人。
D古今同义,参差不齐。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D.但当涉猎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解析】D粗略地阅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② 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解析】①代词,他的。
②祈使语气,一定。
③表顺承。
④表顺承。
11.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解析】A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
B有时朝发白帝,省略介词。
C林尽于水源,省略介词。
D飞漱于其间。
1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学而时习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D.安陵君其.许寡人/其.不善者而改之【解析】A代词,它;主谓之间。
B表转折;表顺承。
C凭借;凭借。
D表祈使语气;代词,他。
13.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解析】例句是凭借。
A因为。
B凭借。
C词的后缀。
D认为。
14.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解析】A看见;了解。
B助词,的;的。
C介词,对,对于;比。
D从;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