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血同源
人体津液的完全讲解!(中医人必学基本功)
人体津液的完全讲解!(中医人必学基本功)津液的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与气相对而言,性质属阴,故也有“阴津”、“阴液”之称。
津液涵盖范围广泛,主要是指脏腑组织内的液体及其代谢物,包括涕、泪、唾等分泌物以及汗、尿等排泄物。
津液遍布周身,在脉内可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在脉外则灌渗于脏腑器官以及组织间隙之中。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两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在生理上,津的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多分布于机体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着滋润的作用,并能渗入血脉,以化生血液。
液的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着濡养作用。
在病理上,则有“伤津”和“脱液”的不同,津伤易补而液脱难复,临床辨证时当加以区分。
津与液虽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同源于饮食水谷,生成于中焦脾胃,都是流动于体内的液态物质。
因此,在代谢活动中常互相补充、相互转化,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故常常津液并称,而不加严格区分。
津液的代谢津液的代谢,是指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
《素问·经脉别论》将此过程简要地概括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一)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水谷,主要通过脾胃和大肠、小肠等脏腑的气化活动而生成。
具体言之,饮食入胃之后,经胃的腐熟消化,输送于脾,再通过脾主运化及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吸收其中的液态物质而生产津液。
大肠主津,在传化糟粕的过程中,也能吸收其中的部分水分,使粪便成形。
可见,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有充足的水饮类食物摄入;二是在脾的主导作用下,经胃、小肠、大肠参与而共同完成。
因此,若脾气的运化及胃肠的吸收功能虚亏或失调,都会影响津液的生成,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
(二)津液的输布津液生成之后,在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协调配合下,完成津液在体内的输布。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考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 A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 D )A. 《内经》B. 《难经》C. 《诸病源候论》D. 《针灸甲乙经》2、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 ( B)A.刘完素B.张从正C.张元素D.朱震亨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 D )A. 《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神农本草经》4、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 ( A)A. 此消彼长B.此长彼长C.此消彼消D. 此长彼消5、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 ( D )A. 母B.子C.所胜D. 所不胜6、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 ( C )A. 肝为心之母B.脾为心之子C. 肾为肺之所胜D.肺为肝之所不胜7、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 D )A.心B.肝C.脾D. 肾8、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 ( B )A.肺与心B.肺与肾C.肺与肝D.肺与脾9、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 ( C )A.肺B.脾C.肝D.心10、被称为“髓海”的是 ( C )A. 脉B. 心C.脑D.三焦11、五脏之中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的是 ( C )A.肺与心B.肺与肾C.肺与肝D.心与肝12、脏腑之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B )A.三焦B.胆C. 胃D.心13、与呼吸微弱、脉动异常等病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B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14、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具有濡养功能的是 ( A )A.津B.液C.精D.血15、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 D )A.元气B. 宗气C.卫气D.营气16、临床上治疗出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 C)A.气能行血B.气能生血C. 气能摄血D.血为气母17、行于后头部的经脉是 ( B)A.手太阳经B.足太阳经C.手阳明经D.足阳明经18、在手小指端交接的经脉是 (B )A.肺经与大肠经B.心经与小肠经C. 肾经与膀胱经D.心包经与三焦经19、面白形胖、胆小易惊的体质是 ( B )A. 偏阳质B. 偏阴质C. 阴阳平和质D. 肥胖质20、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 )A、一气一病B、发病急病情重C、直接伤及内脏 D 、传染性强烈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 D )A.痛无定处B.冷痛剧烈C.红肿热痛D.重着疼痛22、七情内伤易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 ( B )A.气上B.气下C.气消D.气乱23、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 A )A.正气不足B.邪气C.七情内伤D.饮食不节24、寒热真假形成的病机是 (D )A. 阴阳偏胜B. 阴阳偏衰C. 阴阳互损D. 阴阳格拒2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 B )A 、实热证B 、实寒证 C、虚热证 D 、虚寒证26 、“真寒假热证”宜采用下列何种治法 ( A )A.热因热用B.热者寒之C. 阴病治阳D.用热远热27、病人出现精神萎靡、神识朦胧、瞳神呆滞等神气衰败之象的是 ( C )A.神乱B.少神C.失神D.假神28、随生活环境及劳作等因素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是 ( B )A.主色B.客色C.善色D.恶色29、以下哪项不是青色主病 ( D )A.寒证B.瘀血C.疼痛D.水饮30、患处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 ( B )A.痈B.疽C.疔D.疖二、多项选择题1、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 AC )A. 辛味B. 酸味C. 甘味D. 苦味E. 咸味2、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 BCE )A.木与火B. 土与水C. 木与金D. 水与金E. 水与火3、脾的生理特性为 ( CD )A. 喜条达恶抑郁B. 喜润恶燥C. 喜燥恶湿D. 以降为和E. 以升为健4、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 ( ABCDE )A.推动B.温煦C. 固摄D. 防御E. 营养5、以下有关望目的各部分与五脏之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DE )A.瞳仁属肾,称水轮B.黑睛属肝,称气轮C. 白睛属肺,称风轮D. 目眦血络属心,称血轮E. 眼睑属脾,称肉轮三、填空题1、临床常用的补气生血法是根据阴阳的(互根互用 )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及答案
内容介绍>>1.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原理论述阴阳消长基本形式及其指导意义。
2.何谓津液?津液是如何化生的?其具体过程如何?3.津液的输布、排泄与哪些脏腑的功能活动相关?试分述之。
4.何谓津液?津液有何生理功能?试分述之。
5.何谓人体之气?其生成来源如何?其生成与哪些脏脏的生理活动相关?试分别说明之。
6.气的生理作用有哪些?试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论述之。
7.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如何?脏腑的气机运动有何特点?8.气机的概念如何?为什么说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9.宗气是如何生成的?其分布和功能如何?10.试从生成、特性、分布及功能诸方面比较营卫二气的异同点。
11.血液是如何生成的?血液的正常运行方式及与脏腑的关系如何?试分述之。
12.血液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如何?血液有何生理功能?13.气对血的作用如何?这种理论对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14.何谓“津血同源”?试从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论述之。
15.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6.怎样理解心主血?17.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肺的主气功能与呼吸功能之间有何联系?18.何谓脾主运化?其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19.何谓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20.何谓肾藏精?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21.试述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2.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肾主二便”?23.试从生理病理论述肾与骨、髓、脑之间的关系。
24.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25.肺与肾在病理上有何联系?26.人体消化过程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这些脏腑的作用各如何?27.中医学病因分类主要有哪几种?各包括哪些内容?28.劳逸过度有何致病特点?29.饮食失宜包括哪些方面?它有何致病特点?30.结石有何致病特点?31.瘀血有何致病特点?32.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如何?33.七情内伤有何致病特点?34.何谓热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35.何谓湿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36.何谓寒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37.何谓风邪?试述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津血同源
“孙络水(今改外)溢,则经有留血。”
——《素问· 调经论》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汗出过多则伤血,下后亡津液则伤血,热结膀胱 则下血,是水病而累血也。” ——《血证论· 阴阳水火气血论》 “吐血咳血,必兼痰饮,血虚则精竭水结,痰凝 不散,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 是血病而兼水也。” ——《血证论· 吐血》
津 血 同 源
中医第七组 组员:杨春妙、刘立勋、 王萍萍、杜梓仙、汪宇、 李运恒、徐婷婷、李曼玲、 梁泳诗、李静纯、王菀 主讲人:李运恒 制作:王菀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 微是生成血液的最 基本物质,有脾胃 为“气血生化之源” 之说
血
生理功能
{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濡养和滋润全身
生理功能上有密切联系
津血来源相近
心悸 怔忡;⑤两颧红赤;⑥脉弱。
分析
因唐某平素喜食辛辣厚味、煎炒酒食,久 之肠胃积热,耗伤津液;并且唐某56岁属 年老体虚之人,阴虚不润,血虚不荣,阳虚 不煦,久则气血阴阳俱亏,最终导致大便 艰涩。
辨证: 津亏血少证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通便。
主方:润肠丸 ——《沈氏尊生书》 药物: 当归、生地、火麻仁、 桃仁、枳壳、肉苁蓉。
血水同病
血水同治
《金匮要略》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根据疾病的特 点,即血水致病的偏重,确立3种治则:
以治血为主,辅以治水; 以治水为主,,患慢性便秘,平素喜食辛 辣厚味、煎炒酒食。
主症:①大便干结,便如羊粪; ②舌红少苔或舌
淡苔白。
次症:①口干少津;②眩晕耳鸣;③腰膝酸软;④
滋润与濡养脏腑组织
生理功能
中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清肃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给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
13.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6.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的治法。
17.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的治法。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的治法。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0.阴病治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1.阳病治阴: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抑阳的治法。
22.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23.阴阳: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4.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25.气机:指气的运动。
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病症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种性质证的过程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补气药:凡具补气成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补血药:凡具补血成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补益药:凡具有补益成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
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缺乏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
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缺乏,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展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炽热上炎之里实热证孤腑:是指三焦。
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成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归经:药物对*经或*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局部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病症的病证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成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五官中的“目”属木,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的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答案】B2、可用母子关系概括的是A.水和火B.土和金C.金和木D.木和土E.金和火【答案】B3、属于五行相侮的是A.气有余则制己所胜B.气有余则制己所不胜C.气不足则制己所胜D.气不足则制己所不胜E.气不足则侮己所不胜【答案】B4、“津血同源”最强调的物质是A.精B.气C.血D.津液E.脉【答案】D5、称为“髓海”的是A.脑B.髓C.骨D.命门E.肾【答案】A6、七情内伤,最容易影响的内脏有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A B C7、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有A.寒邪入侵B.脉道通畅C.气的推动D.气的温煦E.气的固摄【答案】A B C D E8、与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的脏腑有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A B C E9、某男,51岁。
近三年来反复出现眩晕耳鸣,头痛耳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经治疗后基本证候消失,两天前自购人参调补,眩晕诸症复作,其发病类型是A.重感致复B.合病C.劳复D.食复E.药复【答案】E10、幽门指A.大肠小肠会B.胃C.太仓下口D.太仓上口E.太仓【答案】C11、后天之精是A.吸人清气与五脏六腑之精B.吸人清气与水谷精微C.水谷精微与五脏六腑之精D.水谷精微与生殖之精E.生殖之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答案】B12、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阴阳之间关系的是的A.对立B.互根C.转化D.消长E.自和【答案】B13、恐惧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E14、阳偏胜概念和病机的表述包括A.病机特点为阳盛而阴未虚B.临床表现以实热证为主C.阳盛则热D.阳盛则阴病E.阴虚火旺可导致阳偏胜【答案】A B C D15、脾虚腹胀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可称为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反治从治E.治病求本【答案】A C D E16、某女,55岁。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先秦秦汉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朱丹溪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阴中之阴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重阴必阳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阴阳对立制约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阴阳互根互用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母病及子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悲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相侮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火与土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五行相生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阴损及阳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互根互用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金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乘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对立制约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阳中之阴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子病及母22、属于阳的味是辛、甘、淡23、五色中属于木的是青24、以下治法中,哪个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的佐金平木法2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津能载气26、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失血伤津27、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没有直接的关系肝28、下列哪一项是根于肾的气元气29、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部分功能减退的表现固摄作用30、脾虚可致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出血31、气随汗脱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32、唾与何脏关系最密切肾33、有“主津”作用的是大肠34、“以升为健”的脏是肺35、心在液为汗36、“气之根”是指下列哪一脏肾37、具有恶湿特点的脏腑是脾38、以下哪一项不属心血不足的症状烦躁不安39、“决渎之官”是指三焦40、“中正之官”是指胆41、与齿的病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肾精的盈亏42、称为“真阳”的是肾阳43、能使肺的呼吸保持一定深度的脏是肾44、小儿发育迟缓,骨骼不坚的主要病机是肾精亏虚45、脾与肾主要是什么关系先天、后天相互资助促进46、“乙癸同源”可归属于肾肝关系47、气机升降之“枢”是指哪一对升降关系脾主升,胃主降48、“水火既济”是属心肾关系49、肾开窍于二阴A.区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的最主要依据是功能特点的不同51、“髓海”是指脑52、以下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筋53、有藏泄互用关系的两脏是肝与肾54、被称为“血海”的是肝55、泌别清浊是下列哪一脏腑的功能小肠56、阴阳互损最易发生在哪一脏肾57、“筋之余”是指爪58、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心与肝59、下列不属于督脉循行部位的是哪一项季肋60、十二经脉中,手足同名阳经交接于头面部61、下列哪一项是膀胱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外侧后缘62、“过阴器”的经脉是足厥阴经63、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任脉64、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65、头痛位于两侧者,多关乎哪一经少阳经66、主胞胎的奇经是任脉67、下列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太阴与阳明68、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湿邪69、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悲70、与病邪“从化”最为密切的因素是体质差异71、尿频尿急,排尿灼痛多由下列何种病因病机所致湿热下注72、燥邪最易侵犯肺73、大怒对气机的主要影响是气上74、阳虚与哪种物质的衰少关系最为密切气75、可使人体“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的情志活动是喜7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的共同致病特点伤津77、外邪中最易导致动摇症状的是风邪78、劳神过度容易损伤哪两脏心脾79、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邪斗争胜负80、易扰心神的邪气是暑邪、热邪81、风邪易袭阳位,故下列哪一症状一般不会出现下肢浮肿82、牙龈肿痛红赤,口臭,多属于胃火上冲83、致病后易引起病程缠绵的外邪是湿邪84、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刺痛85、疠气最突出的致病特点是传染性强86、七情损伤,首先损伤的脏是心87、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的发病类型是并病88、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89、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气机失调气虚90、阴盛格阳属于真寒假热证91、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正虚邪恋92、形成虚证的病机是正虚邪未盛93、“大实有羸状”其疾病本质属真实假虚94、“至虚有盛侯”,其疾病的表现是虚象为真,实象为假95、下列哪一项是阴偏盛所形成的证候实寒证96、阳偏衰,一般以哪些脏为主脾肾97、寒因寒用,适用于下列哪一病证真热假寒证98、邪实致病有通泄症状,应采用下列哪一种治法通因通用99、属于从治的是以通治通100、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因时制宜10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02、气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103、《尚书·洪范》中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中医基础理论总练习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名词解释:1 .证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关系。
2 .辨证 将四诊所收集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3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机体反应性不同, 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治法也不同。
4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5 .寒者热之 用温热驱寒药治疗阴胜而致的实寒证。
6 .热者寒之用寒凉清热药治疗阳胜而致的实热证。
7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代表 相互对立的事物,又代表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8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所致的虚热证9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补阳的方法治疗治疗阳虚所致的虚寒证 10 . 阴损及阳 阴虚的基础上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11 . 阳损及阴阳虚的基础上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12 .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13 . 相生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有助长滋生和促进的作用14 . 相克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有抑制削弱制约作用15 . 乘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反向克制16 .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产生的调节作用,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与平衡17 .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是从母脏传到子脏/子脏传到母脏清心火补肾水,治疗心肾不交证 滋补肝肾之阴,治疗肝肾阴虚证 滋补肺肾之阴,治疗肺肾阴虚证 补益肺脾,治疗肺脾气虚证 温补脾肾之阳,治疗脾肾阳虚证18 .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19 .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精气充满但不能阻塞,水谷充实但不能填满20 .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一神气。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气、血、津液、精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不居集》)。若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气功网健身社区
二、气与精的关系
(一)气对精的作用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依气生,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精之生理功能赖于气之推动和激发。如肾精之秘藏,赖元气固护于外。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元气亏损,肾失封藏,每见失精之害。“精乃气之子”,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充足,则神自旺。气功,健身,养生
!
. 生2?.
(一)血对精的作用∷ 气功爱好者的网上家园!
“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赤水玄珠·调经门》)。“精者,血之精微所成”(《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合而成为肾所藏之精。由于血能生精,血旺则精充,血亏则精衰。临。床上每见血虚之候往往有肾精亏损之征。气功网健身社区
(二)精对血的作用
“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精足则血足,所以肾精亏损可导致血虚。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补肾填精之法而获效。以补肾为主治疗血虚,就是以精可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绪论(27个)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
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
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
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
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Z》平时作业03
中医基础理论平时作业03共100道题总分100分1.“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气能行津■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敬不立而无所归。
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
如暑病伤津耗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若因汗、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而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故曰:“吐下之余,左无完气”。
■ D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拯是?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InL与津液的关系是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并可相互化生,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俱衰。
病理上,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
《灵枢•营卫生会》所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即是"津血同源“理论的实际应用。
■ E3.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A体表B分肉之间C四肢D妪干E头而■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分布,循行部位较深,大多循行于分肉之间: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的分布,犹如网格一样遍布全身,循行部位较浅。
■ B4.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迫头E从足走腹■ C5.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迫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 B6.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头D腹E胸■ C7.手太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 A8.足阳明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 B9.足少阴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中线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内侧后缘■ E10.循行于内踝上八寸以下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 C11.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A胸部B腹部C背部D肩胛部E体侧■ D12.分布在血腹部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阴肺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13.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是?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E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A14.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A足厥阴B足少阳C足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 E15.足阳明胃经属于?A胆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 B16.手太阳经络于?A肝B心C脾D肺E肾■ B17.按照十二经脉气I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B手少阴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 A18.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膀胱经上交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手太阳小肠经E足少阴肾经19.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B别络C浮络D孙络E奇经■ E20.“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指?A 冲、任、带脉B 任、督、带脉C 冲、任、督脉D 督、冲、带脉E 冲、任、跷脉■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三条经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部,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至头面,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行到额面,冲脉与肾经相伴循行于腹部两侧上至目眶下,称为"一源三歧"。
中医执业医师:精、气、血、津液、神真题
中医执业医师:精、气、血、津液、神真题1、单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津液和血都是来源于饮食的精气,并能(江南博哥)相互资生,相互作用。
津液耗损常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的不足。
例如大汗,大吐,大泻或温病耗损津液时,往往相继出现心悸气短、四肢厥冷,脉微细等气血亏虚的证侯;大量失血后,常有口燥渴、舌乾无津、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现象,故《灵枢。
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汗,夺汗者无血”之说;《伤寒论》也认为经常失血或出血多的患者(称“亡血家”)不可发汗。
这些见解和经验都说明津和血之间有密切关系。
津血同源生理学名词。
津和血均源于饮食水谷精微,同属人体的阴液。
二者在生理上互相转化,互相作用,参与周身体液调节;病理上则互相影响。
《灵枢•决气》:“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灵枢•营卫生会》:“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亡血家不可发汗。
”大汗则津泄,故对失血、血虚者不宜发汗。
临床所见大汗、大吐、或大泻等津液耗伤者,往往相继表现出心悸气短,脉细无力,面白舌淡等心血亏虚证候。
2、单选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B3、单选“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散不定而无所归。
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
如暑病伤津耗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若因汗、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而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故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4、单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是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推动作用。
第三章 气血津液
本节复习题
1.津与液有何区别? 1.津与液有何区别? 津与液有何区别 2.津液的概念 功能。 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概念、功能。 3.津液的生成 输布、 津液的生成、 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各与哪些脏 腑密切相关? 腑密切相关?这些脏腑都发挥了什么功 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津液与血的关系
第二节
血
血, 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 液态物质, 液态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 营气
物质基础
心 肝
津液 肾精
血
共同作用
脾胃 肺 肾
血的循行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1.气 气的推动、 1.气: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和气的固摄 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 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液正常 运行的主要因素。 运行的主要因素。 2.脉 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 2.脉: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也 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3.血 血的质量,包括清浊、黏稠状态, 3.血:血的质量,包括清浊、黏稠状态, 都影响血液的运行状况。 都影响血液的运行状况。 4.病邪 可致出血或血瘀。 病邪: 4.病邪:可致出血或血瘀。
本节复习题
1.怎样理解气与血的关系? 1.怎样理解气与血的关系? 怎样理解气与血的关系 2.怎样理解气与津液的关系 怎样理解气与津液的关系? 2.怎样理解气与津液的关系? 3.津血同源的概念 津血同源的概念。 3.津血同源的概念。
元 气
含义: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 含义:原气,是人体最根本、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由肾精所化生。 生成:由肾精所化生。 分布: 分布: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 功能: 功能: 1)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 2) 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2024年度研究生考试《中医综合》近年真题汇编(含答案)
2024年度研究生考试《中医综合》近年真题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解表宜生用,止泻宜煨用()A.防风B.葛根C.升麻D.苍术2.患者自汗盗汗,心悸少寐,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治法为()。
A.益气固表B.养血补心C.益气通阳D.养心安神3.为患者的信息保密是医生的义务,一般认为遗传信息也属于保密范围,一定程度的泄露保密信息可以得到伦理辩护,一女性在医院基因检测时发现BRCA1基因阳性,以下行为可以得到伦理辩护的是()。
A.建议患者将信息告知直系亲属B.直接将患者信息透露给应聘单位C.直接将患者信息透露给保险公司D.直接将患者信息告知全部家属4.产后感冒,恶寒发热,不易大量发汗,依据是()。
A.汗为心液B.血汗同源C.津能载气D.精血同源5.患者大便秘结,腹胀满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脉沉细。
应选()。
A.麻子仁丸B.增液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新加黄龙汤6.暑邪伤人,症见身热不扬,四肢困重,其原因是()。
A.暑多耗气B.暑多伤津C.暑多挟湿D.暑性升散7.依据本经配穴取穴的是()。
A.取翳风、外关治疗耳聋B.取风池,太冲治疗眩晕C.取中极、次髎治疗痛经D.取列缺、曲池治疗咳嗽8.既能治疗风寒湿痹,又能治疗疥癣、湿疹的药物是()。
A.海桐皮B.威灵仙C.川乌D.桑枝9.患者头摇肢颤,筋脉拘急,畏寒肢冷,四肢麻木,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宜选用()。
A.大定风珠B.天麻钩藤饮C.人参养荣汤D.地黄饮子10.患者逐渐出现双下肢痿软,周身无力,胸闷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A.清燥救肺汤B.知柏地黄丸C.加味二妙丸D.虎潜丸11.我国新千年宪章医师责任侧重于把下列哪项放在首位?()A.患者利益B.自身利益C.医院和患者的利益D.自己和患者的利益12.滑石粉入药正确的炮制方法是()。
中医与诊断—3.4气血津液相互关系
3.4气血津液关系同学们好,我们来学习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的性状和功能各有特点:气是最活跃的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功能。
血液,是红色的液体,具有滋润和营养的作用。
津液是人体内正常的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
三者都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因为这三者在生成中,均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上和病理上,气血津液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成为气血同源,津气同源,以及津血同源。
首先我们来看看气和血之间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它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以及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一下这些气血关系如何在实际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气血的第一个关系:气能生血。
是指,血液的化生,需要气作为动力。
气能生血的理论,主要运用于血虚证的治疗。
血虚证,我们通常采取补血药物来进行治疗,比如:当归、枸杞子、桂圆等等,这都可以补血虚。
但是,如果针对血虚,只用补血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是不够的。
因为气能生血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治疗血虚的时候,常常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
比如:黄芪、党参,以及淮山等。
所以,针对于血虚进行治疗时,我们只有配上了补气的药物,才能使补血的效果达到最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气血的第二个关系,气能行血。
是指血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如果不能够运行表现出来的血瘀证。
治疗当然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然而这还不够。
针对于血瘀治疗,我们需要配合补气、行气的药物,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
在治疗瘀血病时,我们会选择用,比如:田七、丹参等等活血药物。
不过,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比如:西洋参等;或者是行气的药物,比如:枳壳等,补气行气,增强活血化瘀的疗效。
这一点,我们特别要强调一下就是,血瘀证常见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
202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医综合》考前练习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医综合》考前练习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产后感冒,恶寒发热,不易大量发汗,依据是()。
A.汗为心液B.血汗同源C.津能载气D.精血同源2.既能治疗风寒湿痹,又能治疗疥癣、湿疹的药物是()。
A.海桐皮B.威灵仙C.川乌D.桑枝3.治疗痹证之上肢痹痛一般不选用哪味药物?()A.桂枝B.羌活C.姜黄D.牛膝4.男,65岁,近1月出现左胸隐隐作痛,常于快步行走时出现,休息后自行缓解,心悸时作,倦怠乏力,口干,舌体胖大,舌质淡红少苔,脉细。
治法是()。
A.辛温散寒,宣通心阳B.温补心阳,安神定悸C.益气养阴,活血通脉D.活血化瘀,理气通络5.下列药物中,性味苦涩寒,归属肝脾肺经的药物是()。
A.槐花B.白茅根C.侧柏叶D.小蓟6.金元时期,朱震亨“相火论”的基本观点是()。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C.五志过极,皆能化火D.六气郁久,皆能化火7.可用牡蛎不用龙骨的是()。
A.肝阳上亢,头痛眩晕B.肾虚不固,遗精滑精C.瘰疬痰核,癥瘕积聚D.心神不宁,失眠多梦8.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消胀药效的药物是()A.荔枝核B.枳壳C.川楝子D.甘松9.患者心悸胸闷,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胃寒肢冷,朦胧欲睡,口唇紫暗,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其诊断是()。
A.心阳虚证B.肾虚水泛证C.心肾阳虚证D.脾肾阳虚证10.患者逐渐出现双下肢痿软,周身无力,胸闷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A.清燥救肺汤B.知柏地黄丸C.加味二妙丸D.虎潜丸11.男性,38周岁,左耳两周以来耳鸣如火车鸣响,头目胀痛,目赤心烦,入睡困难,口苦咽干。
辨证选穴法选配()。
A.行间、丘墟B.合谷、外关C.丰隆、阳陵泉D.肝俞、肾俞12.贯肝,入肺,络心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阴脾D.足厥阴肝13.症见牙龈肿痛,舌红,脉滑数,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出于《外感 温热篇》,
桂枝加附子汤治定时鼻衄 魏某,男,17岁,学生,2004年6月20日诊。诉定时鼻衄7天。 患者于7天前因受凉而见鼻塞、头痛,自服扑尔敏后外证不解,于6月 13日下午6时右鼻突然出血,校医用肾上腺素棉球塞鼻,至7时血止。 以后每天下午6时右鼻即出血,量多时一次出血约50ml,虽服许多中 西止血药,但鼻衄如故,经人介绍特来就诊。刻诊:右鼻孔内有血痂, 鼻黏膜红肿不明显,鼻甲不肥大,伴低热(T37.5℃)、出汗、背微 恶寒,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诊为定时鼻衄。证属营卫不和,表阳 亏虚。方用桂枝加附子汤治之: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各30g,制 附片(先煎)、甘草各20g。每日1剂,水煎于下午6时以前分3次服。6 月21日二诊,服上药1剂后当天仍有少量出血,但出血时间缩短。上 方递减其量继服,先后共服药5剂,定时鼻衄得愈。观察1月,疗效巩 固。 按:下午6时为申时,属足太阳膀胱经当令,太阳统领营卫,主 一身之表。今表阳亏虚,不能固摄津血,故在当令的申时鼻衄,过此 时则鼻衄自止。桂枝加附子汤原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 机理是发汗伤及表阳而致阳虚漏汗,因“血汗同源”,本方既能止汗, 即能止血,故用治定时鼻衄而获佳效。
大汗为什么会亡阳? 大汗为什么会亡阳? 汗为阴,乃津血所化,汗出过多自然 会耗血伤阴,故有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 无血 ” 之说。又由上汗的 “ 阳为用 ” 可 知,汗的生化、排泄都需要阳气的作用, 所以大汗也会损失人体大量的阳气,甚则 导致 “ 亡(耗损甚至脱失)阳 ” 。
一、汗出不止——五苓散疏而导之 谢某,男,12岁,1965年9月21日初诊。家长诉患儿平素喜食生 冷,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汗出不止,白天尤甚,汗出黏腻,大便量 少不畅。刻下表情呆滞,懒言乏力,胸闷纳少,头重如裹,面色萎黄, 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滑。查验所服中药,皆固表敛汗、健脾益气之品, 刘师沉思片刻,嘱用五苓散五味:桂枝5g,泽泻12g,猪苓12g,云 苓10g薏苡仁15g,滑石15g,黄芩8g,木香6g。服3剂汗出明显减少, 效不更方,连服7剂诸症消失,告愈。 按:患儿喜食生冷,暗伤脾阳,久则脾失健运,湿浊内困,郁而 化热,蒸津外泄而汗出。刘师以汗尿同源为切入点,用五苓散化气行 水,使水湿下行分流,其间已寓清热之意;疏而导之,气机得以调整, 津液能更新分配,故能药到汗止。
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病过汗致阳虚漏汗 表未解证。见第2O条:“太阳病。发汗, 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主之。”表邪未解, 卫阳已虚。张路玉 《伤寒赞论》曰:“用 桂枝汤者,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者,壮 在表之元阳。”
为什么汗为心之液? 为什么汗为心之液? 汗本为阴液: 汗本为阴液:津液与血同出一源(源于饮食的精华之气),故有 “ 津血同源 ” 之说;又汗为津液所化,故又有 “ 汗血同源 ” 之说; 同理可知:汗亦为血之液(口语云 “ 血汗 ” ,即应此理)。津血同 为阴液,阴液所化生之汗液也为阴,这就是汗的 “ 阴为体 ” (本体 性质为阴)。 又:心主血,汗为血之液,津血得阳气的蒸腾生化 而为汗。此阳正是来源于主血的心之心阳:《医宗必读》 “ 心之所藏, 心之所藏, 在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 在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 。汗的化生赖于阳气的 蒸腾、汗的排泄赖于卫气(卫阳)对腠理的开阖,这就是汗的 “ 阳 为用 ” (靠阳气的作用而产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