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
1. 嘿,你知道啥是自由度吗?就像人能自由活动的关节一样,机械里也有这样的概念呢!比如一个简单的平面机构,它的自由度就决定了它能有多少种运动方式,这是不是很神奇呀?
2. 哇塞,齿轮传动可重要啦!它就好比是机械的小火车头,带着各种部件前进。

像自行车的链条和齿轮,那就是一个典型的齿轮传动例子呀,它们让我们能轻松地骑行,厉害吧!
3. 说起来机构的运动简图,这可真是个简洁又好用的东西呢!它就像一幅机械的速写画,能快速地把复杂的机构给清晰呈现出来。

比如工厂里那些大型机械的运动简图,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很酷吧!
4. 机械中的连杆机构呀,那简直就是变形金刚的一部分!看看那些能变换形状和运动的机械臂,就是连杆机构在发挥作用呀。

像挖掘机的起重臂,就是通过连杆机构来实现各种动作的,是不是超有意思!
5. 力的分析在机械设计中可太关键啦!就像给机械装上一双敏锐的眼睛,能看清各个方向的力。

比如起重机吊起重物时,就得好好分析力,才能保证安全呀,这多重要啊!
6. 转动副呀,它可是机械连接的小能手呢!就像是把东西稳稳连接在一起的小关节。

像门的合页就是一种转动副,让门能灵活开关,很实用吧!
我觉得呀,这些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就像是机械世界的宝藏钥匙,掌握了它们,就能打开机械奥秘的大门啦!。

50个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

50个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

50个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1.刚体力学:研究物体在作用力下的平衡和运动。

2.静力学:研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3.动力学:研究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4.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特性,如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5.力学系统:由若干物体组成,并且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力的作用。

6.力的合成:通过矢量相加的方法计算多个力的合力。

7.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

8.平衡:物体受到的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9.功:力在物体上产生的位移所做的功。

10.能量:物体的能力做功的量度。

11.弹性力:物体受到变形后,恢复原状的力。

12.摩擦力:物体在运动或静止时受到的阻力。

13.运动学链:由多个刚体连接而成的机构,用来进行运动传递和转换。

14.齿轮传动:利用齿轮的互相啮合实现运动传递和转换。

15.杠杆机构:利用杠杆的原理实现力的放大或缩小的机构。

16.曲柄连杆机构:利用曲柄和连杆的结构实现运动转换。

17.铰链机构:通过铰链连接物体的机构,实现固定、旋转或滑动。

18.滑块机构:由滑块和导轨构成的机构,实现直线运动。

19.传动比:用来衡量运动传递的效率。

20.齿轮比:齿轮传动中两个齿轮的旋转速度比值。

21.离合器:用来连接或分离两个旋转物体的装置。

22.制动器:用来减速、停止或固定运动物体的装置。

23.轴承:用来支撑和减小机械运动中的摩擦力的装置。

24.轴线:用来连接和支撑旋转物体的直线。

25.键连接:通过键连接来实现轴线和轴承的固定。

26.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实现两个物体的拧紧或松开。

27.轴承间隙:轴承内外圈之间的间隙,用来调整摩擦力和轴承的转动。

28.轴向力:作用于轴线方向上的力。

29.径向力:作用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力。

30.弹簧:用来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装置。

31.拉伸强度:材料抵抗拉伸破坏的能力。

32.压缩强度:材料抵抗压缩破坏的能力。

33.硬度:材料抵抗划伤或穿透的能力。

34.拉伸试验:测试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强度。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1、通用零件,2、专用零件。

一:自由度:构件所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称为构件的自由度。

约束:对构件独立运动所施加的限制称为约束。

运动副:使两构件直接接触并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可动联接。

高副: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组成的运动副称为高副。

低副:两构件通过面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

根据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形式,可分为转动副和移动副。

F =3n-2PL-PH机构的原动件(主动件)数目必须等于机构的自由度。

复合铰链:三个或三个以上个构件在同一条轴线上形成的转动副。

由m个构件组成的复合铰链包含的转动副数目应为(m-1)个。

虚约束:重复而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称为虚约束。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时,虚约束应除去不计。

局部自由度: 与输出件运动无关的自由度,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可删除。

二:连杆机构:由若干构件通过低副(转动副和移动副)联接而成的平面机构,用以实现运动的传递、变换和传送动力。

优点:(1)面接触低副,压强小,便于润滑,磨损轻,寿命长,传力大。

(2)低副易于加工,可获得较高精度,成本低。

(3)杆可较长,可用作实现远距离的操纵控制。

(4)可利用连杆实现较复杂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

缺点:(1)低副中存在间隙,精度低。

(2)不容易实现精确复杂的运动规律。

CDAB铰链四杆机构:具有转换运动功能而构件数目最少的平面连杆机构。

整转副:存在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构成:整转副是由最短杆及其邻边构成。

类型判定:(1)如果:lmin+lmax≤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曲柄为最短杆;曲柄摇杆机构:以最短杆的相邻构件为机架。

双曲柄机构:以最短杆为机架。

双摇杆机构:以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

(2)如果:lmin+lmax>其它两杆长度之和;不满足曲柄存在的条件,则不论选哪个构件为机架,都为双摇杆机构。

急回运动:有不少的平面机构,当主动曲柄做等速转动时,做往复运动的从动件摇杆,在前进行程运行速度较慢,而回程运动速度要快,机构的这种性质就是所谓的机构的“急回运动”特性。

(完整word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汇总.

(完整word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汇总.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汇总1、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实物组合体称为机器。

(1)都是人为的各种实物的组合。

(2)组成机器的各种实物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可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2、机构主要用来传递和变换运动。

机器主要用来传递和变换能量。

3、零件是组成机器的最小单元,也是机器的制造单元,机器是由若干个不同的零件组装而成的。

各种机器经常用到的零件称为通用零件。

特定的机器中用到的零件称为专用零件。

4、构件是机器的运动单元,一般由若干个零件刚性联接而成,也可以是单一的零件。

若从运动的角度来讲,可以认为机器是由若干个构件组装而成的。

根据功能的不同,一部完整的机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 原动部分:机器的动力来源。

2. 工作部分:完成工作任务的部分。

3. 传动部分:把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工作机。

4. 控制部分:使机器的原动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运动,完成给定的工作循环。

5、物体间机械作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力对物体的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者被称为力的三要素。

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对于变形体而言,二力平衡公理只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者减去任意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

推论1 力的可传性原理作用在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动到刚体内任意一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公理 3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作用在刚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大小、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推论2 三力平衡汇交原理:作用在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4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总结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涉及到机械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选择、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等方面。

下面将对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

一、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机械设计必须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可靠性:机械设计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能够正常工作并满足使用要求。

3.经济性:机械设计应尽量节约成本,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及制造成本,同时提高性能和效率。

4.美观性:机械设计应考虑外观美观,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可维修性:机械设计应考虑易于维修,方便进行保养和维修工作。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1.定义设计目标和需求:明确设计的目标和需求,包括产品的功能、性能要求、使用环境等。

2.进行初步设计:根据设计目标和需求,进行初步的设计概念提出,并进行初步的尺寸和材料选择。

3.进行详细设计: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各部件的尺寸确定、结构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等。

4.进行仿真和分析: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仿真和分析,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性能。

5.制作工程图纸:根据详细设计结果制作工程图纸,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和工艺图等。

6.样机制作和测试:根据工程图纸制作样机,并进行测试和验证,检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7.进行设计修改和优化:根据样机测试结果和用户反馈,进行设计修改和优化,改进不足之处,以使设计方案更加完善。

三、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结构设计原理:机械设计中的结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受力分析、刚度和强度计算等。

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机械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所需要的受力。

2.动力学原理:机械设计中的动力学原理主要包括速度、加速度、动量和能量等方面的计算。

通过动力学分析,可以了解机械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3.材料选择原理: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原理主要包括强度、刚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可加工性等方面的考虑。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汇总.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汇总.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汇总1、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实物组合体称为机器。

(1)都是人为的各种实物的组合。

(2)组成机器的各种实物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可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2、机构主要用来传递和变换运动。

机器主要用来传递和变换能量。

3、零件是组成机器的最小单元,也是机器的制造单元,机器是由若干个不同的零件组装而成的。

各种机器经常用到的零件称为通用零件。

特定的机器中用到的零件称为专用零件。

4、构件是机器的运动单元,一般由若干个零件刚性联接而成,也可以是单一的零件。

若从运动的角度来讲,可以认为机器是由若干个构件组装而成的。

根据功能的不同,一部完整的机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原动部分:机器的动力来源。

2.工作部分:完成工作任务的部分。

3.传动部分:把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工作机。

4.控制部分:使机器的原动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运动,完成给定的工作循环。

5、物体间机械作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力对物体的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者被称为力的三要素。

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对于变形体而言,二力平衡公理只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者减去任意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

推论1 力的可传性原理作用在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动到刚体内任意一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公理3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作用在刚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大小、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推论 2 三力平衡汇交原理:作用在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4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总结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方法以及机械传动系统设计的学科。

它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这门课程的重点内容。

一、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运动副及其分类运动副是指两构件直接接触并能产生相对运动的活动连接。

根据接触形式的不同,运动副分为低副和高副。

低副包括转动副和移动副,高副则包括齿轮副、凸轮副等。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来表示机构的组成和运动情况的图形称为机构运动简图。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要准确表示出各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和运动副的类型。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自由度是指机构具有独立运动的数目。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为:F = 3n 2PL PH,其中 n 为活动构件的数目,PL 为低副的数目,PH 为高副的数目。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自由度等于原动件的数目。

二、平面连杆机构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铰链四杆机构包括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

其类型取决于各杆的长度关系和机架的选择。

2、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通过改变构件的形状、相对长度以及运动副的尺寸等,可以将铰链四杆机构演化成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摇块机构和定块机构等。

3、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急回特性、压力角和传动角等。

急回特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压力角越小、传动角越大,机构的传动性能越好。

三、凸轮机构1、凸轮机构的类型按凸轮的形状可分为盘形凸轮、移动凸轮和圆柱凸轮;按从动件的端部形状可分为尖顶从动件、滚子从动件和平底从动件。

2、凸轮机构的运动规律常用的运动规律有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和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等。

不同的运动规律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合。

3、凸轮机构的设计设计凸轮机构时,需要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凸轮的基圆半径、滚子半径、从动件的行程和运动规律等参数。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等方面的知识。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涉及到机械工程学科的多个方面,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机械结构的设计等。

下面是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的总结。

1.机械设计基本原理机械设计的基础原理包括受力分析、材料力学、热传导、流体力学等。

受力分析是机械设计的基础,需要了解常用的力学概念和力的作用方式。

材料力学研究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强度。

热传导研究物质的热流动规律。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的性质和流动规律。

2.机械材料机械设计需要使用各种机械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塑料材料、复合材料等。

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设计。

3.机械零件设计机械零件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内容,需要了解各种机械零件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机械零件包括螺栓、螺母、齿轮、轴承等。

了解各种零件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合理的零件设计。

4.机械系统设计机械系统是由若干机械零件组成的一个整体,需要满足特定的要求。

机械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结构、功能、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

5.机械结构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是机械设计的核心内容,包括机械零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

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合理地设计机械结构。

6.机械工艺机械设计需要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了解各种机械加工工艺的原理和方法。

包括铸造、锻造、冲压、焊接、切削等工艺。

合理选择和应用工艺,可以提高产品的制造效率和质量。

7.机械装配与调试机械设计需要进行装配和调试,了解机械装配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合理的装配和调试。

包括装配工艺、检测装配精度和调试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8.机械设计软件机械设计中常用的软件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等。

了解这些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提高机械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总结(五篇范文)

机械设计基础总结(五篇范文)

机械设计基础总结(五篇范文)第一篇:机械设计基础总结平面机构的自由度F=3n-2PL-PH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原动件数>F,机构破坏)平面四杆机构在此机构中,AD固定不动,称为机架;AB、CD两构件与机架组成转动副,称为连架杆;BC称为连杆。

在连架杆中,能作整周回转的构件称为曲柄,而只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摆动的构件称为摇杆。

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1)连架杆和机架中必有一杆是最短杆;2)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

(称为杆长条件)急回特性和行程速比系数当主动件曲柄等速转动时,从动件摇杆摆回的平均速度大于摆出的平均速度,摇杆的这种运动特性称为急回特性极位夹角θ:曲柄整周运动时,连杆的两个极限位置的夹角当机构存在极位夹角θ 时,机构便具有急回运动特性。

且θ角越大,K值越大,机构的急回性质也越显著压力角与传动角连杆BC与从动件CD之间所夹的锐角γ 称为四杆机构在此位置的传动角。

显然γ越大,有效分力Pt越大,Pn越小,对机构的传动就越有利。

所以,在连杆机构中也常用传动角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来描述机构传动性能的优劣。

为了保证机构传力性能良好,应使γmin≥40 ~50°最小传动角的确定:对于曲柄摇杆机构,γmin出现在主动件曲柄与机架共线的两位置之一。

死点(传动角为0)当以摇杆CD为主动件,则当连杆与从动件曲柄共线时,机构的传动角γ=0°,这时主动件CD通过连杆作用于从动件AB上的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出现了不能使构件AB转动的“顶死”现象,机构的这种位置称为“死点”凸轮轮廓曲线设计反转法.对心直动尖顶推杆盘形凸轮机构(1)选取适当的比例尺,取为半径作圆;(2)先作相应于推程的一段凸轮廓线。

为此,根据反转法原理,将凸轮机构按进行反转此时凸轮静止不动,而推杆绕凸轮顺时针转动。

按顺时针方向先量出推程运动角,再按一定的分度值(凸轮精度要求高时,分度值取小些,反之可以取小些)将此运动角分成若干等份,并依据推杆的运动规律算出各分点时推杆的位移值S。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整理

1、机械零件常用材料:普通碳素结构钢(Q屈服强度)优质碳素结构钢(20平均碳的质量分数为万分之20)、合金结构钢(20Mn2锰的平均质量分数约为2%)、铸钢(ZG230-450屈服点不小于230,抗拉强度不小于450)、铸铁(HT200灰铸铁抗拉强度)2、常用的热处理方法:退火(随炉缓冷)、正火(在空气中冷却)、淬火(在水或油中迅速冷却)、回火(吧淬火后的零件再次加热到低于临界温度的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调质(淬火+高温回火的过程)、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3、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便于零件毛坯的制造、便于零件的机械加工、便于零件的装卸和可靠定位4、机械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因强度不足而断裂;过大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摩擦表面的过度磨损、打滑或过热;连接松动;容器、管道等的泄露;运动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5、应力的分类:分为静应力和变应力。

最基本的变应力为稳定循环变应力,稳定循环变应力有非对称循环变应力、脉动循环变应力和对称循环变应力三种6、疲劳破坏及其特点: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称为疲劳破坏。

特点:在某类变应力多次作用后突然断裂;断裂时变应力的最大应力远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即使是塑性材料,断裂时也无明显的塑性变形。

确定疲劳极限时,应考虑应力的大小、循环次数和循环特征7、接触疲劳破坏的特点:零件在接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首先在表面或表层产生初始疲劳裂纹,然后再滚动接触过程中,由于润滑油被基金裂纹内而造成高压,使裂纹扩展,最后使表层金属呈小片状剥落下来,在零件表面形成一个个小坑,即疲劳点蚀。

疲劳点蚀危害:减小了接触面积,损坏了零件的光滑表面,使其承载能力降低,并引起振动和噪声。

疲劳点蚀使齿轮。

滚动轴承等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8、引入虚约束的原因:为了改善构件的受力情况(多个行星轮)、增强机构的刚度(轴与轴承)、保证机械运转性能9、螺纹的种类:普通螺纹、管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10、自锁条件:λ≤ψ即螺旋升角小于等于当量摩擦角11、螺旋机构传动与连接:普通螺纹由于牙斜角β大,自锁性好,故常用于连接;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因β小,传动效率高,故常用于传动12、螺旋副的效率:η=有效功/输入功=tanλ/tan(λ+ψv)一般螺旋升角不宜大于40°。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1、循环应力下,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疲劳断裂。

疲劳断裂过程:裂纹萌生、裂纹扩展、断裂2、疲劳断裂的特点:▲σmax ≤σB 甚至σ max ≤σS▲疲劳断裂是微观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断口通常没有显著的塑性变形。

不论是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均表现为脆性断裂。

更具突然性,更危险。

▲断裂面累积损伤处表面光滑,而折断区表面粗糙。

3、应力集中产生的主要原因:零件截面形状发生的突然变化。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总比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小4、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一.应力集中的影响1.应力集中产生的主要原因:零件截面形状发生的突然变化2.名义应力σ和实际最大应力σmax3.理论应力集中系数与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二.尺寸效应1.零件尺寸越大,疲劳强度越低2.尺寸及截面形状系数εα、ετ三.表面状态的影响1.零件的表面粗糙度的影响2.表面质量系数β四.表面处理的影响1.零件表面施行不同的强化处理的影响2.表面质量系数βq五.弯曲疲劳极限综合影响系数5、可能发生的应力变化规律应力比为常数r=C 绝大多数转轴的应力状态平均应力为常数σm=C 振动着的受载弹簧最小应力为常数σmin=C 紧螺栓连接受轴向载荷 6、6、不稳定变应力规律性按疲劳损伤累积假说进行疲劳强度计算非规律性用统计方法进行疲劳强度计算7、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尽可能降低零件上应力集中的影响▲在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较大应力集中的结构处,可采用减载槽来降低应力集中的作用▲综合考虑零件的性能要求和经济性,采用具有高疲劳强度的材料及适当的热处理和各种表面强化处理▲适当提高零件的表面质量,特别是提高有应力集中部位的表面加工质量,必要时表面作适当的防护处理▲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零件表面可能发生的初始裂纹的尺寸,对于延长零件的疲劳寿命有着比提高材料性能更为显著的作用(探伤检验)8、在工程实际中,往往会发生工作应力小于许用应力时所发生的突然断裂,这种现象称为低应力脆断。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知识点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知识点

1 常见的间歇性运动机构:槽轮机构,棘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

2 螺纹防松:摩擦防松(弹簧垫圈,双螺母),机械防松(开口削,止动垫圈)为什么螺纹连接要防松?因为螺纹的自锁作用只会在静载荷才可靠,在振动和变载荷下会自动脱落。

3 螺纹防松的关键在于防止螺旋副的转动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和应用:螺栓(用于被连接体不厚,通孔且经常拆卸的场合),双头螺柱(用于被连接体较厚,盲孔且经常拆卸的场合),螺钉(被连接体较厚,盲孔,且不常拆卸的场合),螺母,垫圈。

4失效形式:齿轮的失效形式主要有:轮齿折断,齿面磨粒磨损,齿面点蚀,齿面胶合。

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疲劳拉断和打滑闭式硬齿面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似:齿面点蚀(轮齿疲劳折断)开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齿面磨粒磨损,弯曲疲劳折断。

齿面抗疲劳强度的设计准则针对的齿轮失效形式是:齿面点蚀。

滚动轴承在一般转速下的主要失效形式:疲劳点蚀平键静连接的失效形式:工作面的压溃,动连接的失效形式是:工作面过度磨损。

齿面点蚀经常发生在:靠近节线出的齿跟位置5带传动的打滑和弹性滑动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何区别?原因:弹性滑动是由于带的紧边和松边拉力不等,使带的两边弹性变形不等所引起的微量相对滑动。

打滑是由于外载荷所引起的圆周力大于带与小带轮接触弧上的全部摩擦力,使带沿轮面发生全面滑动,从而轮转速急剧下降甚至不动。

区别:弹性滑动使带传动的传动比不准确,而打滑不仅使带丧失工作能力,而且使带急剧磨损发热。

弹性滑动是带传动的固有物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打滑是带传动的一种失效形式,是由于过载造成的,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

5 开式传动和闭式传动的计算准则:开式齿轮:按照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进行设计。

闭式软齿面齿轮:按照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设计公式确定齿轮的主要尺寸,在按照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进行校核。

闭式硬齿轮:与上面相反。

6轴的加工制造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分为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氰化)7 何谓转子的动平衡,何谓转子的静平衡? 静平衡:要求转子的质心与轴线重合,即惯性力为0,力学条件:Z F=0 。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大全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大全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大全1. 材料力学材料力学是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材料的弹性、塑性、断裂、疲劳等力学性质。

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有助于选取适宜的材料和确定材料的可靠强度。

2. 静力学静力学是机械设计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平面力学、三维力学、力的合成分解、重心和力矩等重要内容。

静力学的应用广泛,可用于设计机械结构和判断结构的稳定性。

3. 动力学动力学是机械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知识,它包括牛顿定律、功和能量、动量守恒等内容。

了解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可以帮助设计机械运动控制系统。

4. 机械制图机械制图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用于描述机械装配的结构、功能和零件之间的关系。

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要素,有助于绘制出高质量的图纸。

5. 液压传动液压传动是机械设计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利用液体传递压力和能量,在机械运动控制、能量转换和电控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液压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组成,有助于设计出高效可靠的液压系统。

6. 传动系统传动系统是机械运动和动力传递的重要环节,它包括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动等多种形式。

了解每种传动系统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可以选择适宜的传动方式,优化机械结构。

7. 机械加工机械加工是机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包括加工工艺、刀具选择和加工精度等内容。

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提高机械零件的制造精度和质量。

8. 机械设计软件机械设计软件是机械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包括CAD、CAM、CAE 等多种类型。

了解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可以提高机械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9. 机械标准机械标准是机械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它规定了机械零件的尺寸、形状、公差和材料等方面的标准化要求。

了解机械标准的内容和应用,可以避免设计中出现不合规范的问题,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

10. 机械维修机械维修是机械设计的延伸,它包括机械设备的故障检测、维修和保养等方面。

了解机械维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保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延长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础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够进行合理的机械设计。

在机械设计中,材料力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材料的选择对机械产品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在材料力学方面,需要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比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用途,比如金属材料、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等的特性和适用范围。

理论力学是机械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它包括刚体力学、弹性力学、断裂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机械设计中,需要用到这些理论知识来计算和分析机械零件的受力情况,以保证机械零件的强度和刚度。

此外,热力学也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因为在机械设计中,经常需要考虑热量的传递和能量的转化问题。

掌握了这些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够进行合理的机械设计。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耐用等。

在机械设计中,结构简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采用简单的结构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而且,结构简单也有利于维修和维护,提高了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性能稳定是指机械产品在工作时,能够稳定地完成任务,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机械产品的性能稳定性。

在机械设计中,需要考虑使用环境,生产条件以及预期的机械产品性能等多个因素,来保证机械产品的性能稳定。

可靠耐用是机械设计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机械产品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来保证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这些基本原则是机械设计的指导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机械产品。

三、机械设计中用到的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用到的材料有金属材料、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等。

金属材料是机械设计中最常用的材料,因为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导热性能,适用于制造机械零件。

常用的金属材料包括碳钢、合金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等。

机械设计基础复习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复习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复习总结一、机械制图1.制图常用符号的掌握:如螺纹、齿轮、轴等常用制图符号的画法和要求。

2.视图投影方法的理解:了解各种视图的画法和画布方法,如三视图、正投影、斜投影等。

3.尺寸标注的要求:尺寸标注要精确、清晰、规范,要避免尺寸标注冲突和歧义。

对于特殊形状的零件,还要会选择合适的标注方法。

4.配合标准的理解:掌握基本配合的命名方法和要求,如紧配、松配、过盈配等。

二、机械零件设计1.零件结构设计要求:对于需求提出明确的机械零件,要合理确定零件的结构,满足机械设计的要求,如强度、刚度、耐磨等。

2.零件的材料选择:对于确定了零件的结构后,要根据其工作条件和其它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3.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掌握零件加工的基本工艺,如车削、切割、焊接等,了解加工的工序和工艺要求。

4.零件的装配设计:装配设计要保证零件之间的配合精度,避免干涉和间隙过大。

三、机械装配设计1.装配方式的选择:根据机械装置和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装配方式,如销销装配、螺纹连接等。

2.装配工艺的设计:了解装配的基本工艺,掌握工序和工艺要求。

要注意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装配误差和公差的控制:了解装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和公差的控制要求,明确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公差。

四、机械设计的重要原则和方法1.机械设计的公差控制原则:明确设计目标,根据设计要求制定合理的公差控制方案,保证产品性能和质量。

2.材料选择的原则:根据机械设计的工作条件、载荷要求和耐磨性等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3.设计的创新性和可实施性:要求不只是复制现有的设计,而是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设计出能够实施的方案。

五、机械设计基础常见错误和解决方法1.标注错误:在机械制图中,尺寸标注错误是一种常见问题。

解决方法是仔细检查标注的准确性,并根据标准进行修正。

2.装配设计错误:装配设计中常常会遇到零件干涉、配合间隙过大等问题。

解决方法是进行合理的配合分析和设计,查找并排除问题。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归纳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归纳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归纳1.材料力学(1)杨氏模量:是材料弹性变形与应力的比值,反映材料的刚度。

(2)应力应变关系:弹性应力应变关系是描述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变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3)塑性应变:指材料在一定应力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变。

(4)蠕变:指材料在长时间作用下,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的塑性变形。

(5)疲劳:指在循环应力作用下,材料会发生很小的变形或破裂的现象。

(6)冲击:指材料在突然受到较大应力作用时发生的短暂的变形或破坏。

2.制图和标志(1)有关制图:包括机械零件的投影方法、剖视图、断面图等内容。

(2)机械标志:包括尺寸标注、公差标注等。

3.运动学(1)运动分析:机械运动的分析与描述,包括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关系:包括直线运动、转动运动的关系,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与关系。

4.动力学(1)动力学分析:机械系统的力学分析方法,包括受力分析、运动方程的建立等。

(2)牛顿定律: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5.机械设计与结构(1)机械设计:包括机械元件的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等。

(2)机构设计:描述机械元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的设计。

(3)结构设计:机械元件的外形设计、支撑方式、安装方式等。

6.机械零件与加工工艺(1)机械零件:包括轴、轴套、齿轮、联轴器等。

(2)零件加工工艺:包括车削、铣削、磨削、冲压等。

7.机械传动与控制(1)机械传动: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2)机械控制:包括摇杆、凸轮、连杆机构等。

8.液压与气动传动(1)液压传动:液体作为传动介质的传动方式,包括液压缸、液压马达等。

(2)气动传动:气体作为传动介质的传动方式,包括气缸、气动阀等。

9.机械制造工艺(1)机械制造:包括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

(2)数控加工: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与加工工艺。

以上是机械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对于机械设计师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欢迎共阅《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1. 构件:独立的运动单元/零件:独立的制造单元机构:用来传递运动和力的、有一个构件为机架的、用构件间能有确定相对运动的连接方式组成的构件系统(机构=机架(1个)+原动件(≥1个)+从动件(若干)) 机器:包含一个或者多个机构的系统注:从力的角度看机构和机器并无差别,故将机构和机器统称为机械2. 机构运动简图的要点:1)构件数目与实际数目相同2)运动副的种类和数目与实际数目相同3)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构件尺寸与实际机构成比例(该项机构示意图不需要)3. 4. F =35. I ) II ) III ) IV )6. θ7. 8. 9. 1III )10. 压力角的大小与凸轮基圆尺寸有关,基圆半径越小,压力角α越大(当压力角过大时可以考虑增大基圆的半径)11. 凸轮给从动件的力FF ’’(F ’’=F ’tan α) 12. 凸轮机构的自锁现象:在α角增大的同时,F ’’大于有用分力F ’生自锁,【α】在摆动凸轮机构中建议35°-45°,【α机构中建议30°,【α】在回程凸轮机构中建议70°-8013. 凸轮机构的运动规律与冲击的关系:I 律——刚性冲击2)等加等减速(二次多项式)——无冲击(适用于高速凸轮机构)II )三角函数运动规律:1)余弦加速度(简谐)运动规律——柔性冲击2)正弦加速度(摆线)运动规律——无冲击III )改进型运动规律:将集中运动规律组合,以改善运动特性 14. 凸轮滚子机构半径的确定:I )轮廓内凹时:T a r +=ρρII )轮廓外凸时:T a r -=ρρ(当0=-=T a r ρρ时,轮廓变尖,出现失真现象,所以要使机构正常工作,对于外凸轮廓要使T r >min ρ)注:平底推杆凸轮机构也会出现失真现象,可以增大凸轮的基圆半径来解决问题15. 齿轮啮合基本定律:设P 为两啮合齿轮的相对瞬心(啮合齿轮公法线与齿轮连心线21O O 交点),12i =16. 17. 表示18. 19. 标准安装时的中心距2121r r r c r a f a +⇒=++=20.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1)成形法(用渐开线齿形的成形刀具直接切出齿形,例如盘铣刀和指状铣刀),成形法的优点:方法简单,不需要专用机床;缺点:生产效率低,精度差,仅适用于单件生产及精度要求不高的齿轮加工2)范成法(利用一对齿轮(或者齿轮与齿条)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阔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切齿的),常见的刀具例如齿轮插刀(刀具顶部比正常齿高出m c *,以便切出顶隙部分,刀具模拟啮合旋转并轴向运动,缺点:只能间断地切削、生产效率低)、齿条插刀(顶部比传动用的齿条高出m c *,刀具进行轴向运动,切出的齿轮分度圆齿厚和分度圆齿槽宽相等,缺点:只能间断地切削、生产效率低)、齿轮滚刀(其在工作面上的投影为一齿条,能够进行连续切削)21. 最少齿数和根切(根切会削弱齿轮的抗弯强度、使重合度ε下降):对于α=20°和*a h =1的正常齿制标准渐开线齿轮,当用齿条加工时,其最小齿数为17(若允许略有根切,正常齿标准齿轮的实际最小齿数可取14)如何解决根切?变位齿轮可以制成齿数少于最少齿数而无根切的齿轮,可以实现非标准中心距的无侧隙传动,可以使大小齿轮的抗弯能力比较接近,还可以增大齿厚,提高轮齿的抗弯强度(以切削标准齿轮时的位置为基准,刀具移动的距离xm 称为变位量,x 称为变为系数,并规定远离轮坯中心时x 为正值,称为正变位,反之为负值,称为负变位)22. 轮系的分类:定轴轮系(轴线固定)、周转轮系(轴有公转)、复合轮系(两者混合)=m i 1 23.24. 26.飞轮转动惯量的选择:δω2maxm A J =注:1)δωωω22min 2max min max max )(21m J J E E A =-=-=(m ax A 为最大功亏,即飞轮的动能极限差值,m ax A 的确定方法可以参照书本99页)2)2minmax ωωω+=m (m ω为主轴转动角速度的算数平均值)3)mωωωδminmax -=(δ为不均匀系数)27.(刚性)回转件的平衡:目的是使回转件工作时离心力达到平衡,以消除附加动压力,尽可能减轻有害的机械振动。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总结(精选3篇)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总结(精选3篇)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总结(精选3篇)关于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总结篇1连接1. 螺纹的主要几何参数:大径(公称直径)、小径、中径、螺距、导程、螺纹升角、牙型角、牙侧角。

2. 牙侧角越大,自锁性越好,效率越低。

3. 把牙型角等于60度的三角形米制螺纹称为普通螺纹,以大径为公称直径。

同一公称直径可以有多种螺距的螺纹,其中螺距最大的称为粗牙螺纹,其余都称为细牙螺纹。

公称直径相同时,细牙螺纹的自锁性能好,但不耐磨、易滑扣。

4. M24:粗牙普通螺纹,公称直径24,螺距3;M24×1.5:细牙普通螺纹,公称直径24,螺距1.5。

5. 螺纹连接的防松:摩擦防松、机械防松、铆冲粘合防松。

对顶螺母属于摩擦放松。

6. 螺栓的主要失效形式:1)螺栓杆拉断;2)螺纹的压溃和剪断;3)经常装拆时会因磨损而发生滑扣现象。

7. 螺栓螺纹部分的强度条件。

螺栓的总拉伸荷载为:工作荷载和残余预紧力。

8. 计算压油缸上的螺栓连接和螺栓的分布圆直径。

齿轮传动1. 按照工作条件,齿轮传动可分为闭式传动和开式传动。

2. 轮齿的失效形式主要有:齿轮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齿面磨损、齿面塑性变形。

在一般闭式齿轮传动中,齿轮的主要是小型齿面解除疲劳点蚀和轮齿弯曲疲劳折断。

齿根部分靠近节线处最易发生点蚀,故常取节点处的接触应力为计算依据。

一般仅有一对齿啮合,即荷载由一对齿承担。

对于开式齿轮,主要的失效形式有:齿面点蚀和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破坏。

3. 热处理:钢在固体状态下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不同的冷却方法,改变钢的组织结构,得到所需性能。

退火:放在空气中缓慢降温。

正火:空气中对流冷却。

淬火:放在水中或油中冷却。

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作用力及其各力的方向:圆周力及其方向,径向力及其方向。

5. 齿面接触应力的验算公式。

两轮的接触应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两轮的许用应力不同,因为两轮的材料和热处理方式不同,计算中取两轮中较小者。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机械设计是指根据物体的用途和需求,利用力学、材料学等相关知识,设计出能够满足要求的机械产品或设备。

下面将从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机械零件的设计、机械动力传动等方面进行总结。

1.机械设计基本原理(1)静力学基本原理:包括平衡状态、力的作用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分布等。

(2)运动学基本原理:包括平面运动与空间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几何运动与连续运动等。

(3)动力学基本原理:包括质点的运动方程、惯性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2.机械零件的设计(1)轴的设计:根据承载工况、传动功率和转速等要求确定轴的材料、直径和长度等。

(2)联接件的设计:包括轴承、齿轮、键、销、螺纹等。

设计时要考虑力的传递效果、零件的寿命和可维修性等。

(3)阀门的设计:根据流体的特性和工作条件,选择适当的阀门类型和材料,以确保流体的控制效果。

(4)弹簧的设计:根据所受载荷、工作环境和弹簧材料等因素,确定弹簧的直径、圈数、螺距和螺纹等参数。

(5)联轴器的设计:根据传动功率、转速和工作环境等要求,选择适当的联轴器类型和材料,以确保传动效果和可靠性。

3.机械动力传动(1)带传动:包括平带传动、V带传动、齿轮带传动等。

设计时要考虑传动效率、速比、中心距等因素。

(2)齿轮传动:根据传动功率、转速比和工作环境等要求,选择适当的齿轮类型和材料,以确保传动效果和可靠性。

常见的齿轮有直齿轮、斜齿轮、蜗杆等。

(3)链传动:包括链条传动、滚子链传动等。

设计时要考虑链条选择、链轮选择和传动效果等因素。

(4)轴承:包括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

设计时要考虑承载能力、摩擦和磨损等因素。

4.机械工程材料(1)常用金属材料:如钢、铝、铜等。

要根据机械设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设计。

(2)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陶瓷等。

要根据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3)复合材料: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材料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

设计时要考虑材料的强度、重量和成本等因素。

机械设计基础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总结第一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1.1 构件——独立的运动单元零件——独立的制造单元运动副——两个构件直接接触组成的仍能产生某些相对运动的连接。

机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通过活动联接形成的构件系统。

机器——由零件组成的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

机器和机构统称为机械。

构件是由一个或多个零件组成的。

机构与机器的区别:机构只是一个构件系统,而机器除构件系统之外还包含电气,液压等其他装置;机构只用于传递运动和力,而机器除传递运动和力之外,还具有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信息的功能。

1.2运动副——接触组成的仍能产生某些相对运动的联接。

运动副元素——直接接触的部分(点、线、面)运动副的分类:1)按引入的约束数分有:I级副(F=5)、II级副(F=4)、III级副(F=3)、IV级副(F=2)、V级副(F=1)。

2)按相对运动范围分有:平面运动副——平面运动空间运动副——空间运动平面机构——全部由平面运动副组成的机构。

空间机构——至少含有一个空间运动副的机构3)按运动副元素分有:高副()——点、线接触,应力高;低副()——面接触,应力低1.3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运动链称为机构机构的组成:机构=机架+原动件+从动件保证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时所必须给定的独立运动参数称为机构的自由度。

24y原动件<自由度数目:不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原动件>自由度数目:机构中最弱的构件将损坏。

1.5局部自由度:构件局部运动所产生的自由度。

出现在加装滚子的场合,计算时应去掉Fp。

复合铰链——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

m个构件, 有m-1转动副虚约束对机构的运动实际不起作用的约束。

计算自由度时应去掉虚约束。

出现场合:1两构件联接前后,联接点的轨迹重合,2.两构件构成多个移动副,且导路平行。

3.两构件构成多个转动副,且同轴。

4运动时,两构件上的两点距离始终不变。

5.对运动不起作用的对称部分。

如多个行星轮。

6.两构件构成高副,两处接触,且法线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1、机械的组成:完整的机械系统由原动机、传动装置、工作机、和控制系统四大基本组成部分2、机械结构组成层次:零件→构件→机构→机器3、机械零件:加工的单元体4、机械构件:运动的单元体5、机械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构件组合体第二章机械设计概论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使用功能、工艺性、经济性、其他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1)确定设计任务书(2)总体方案设计(3)技术设计(4)编制技术文件(5)技术审定和产品鉴定3、机械零件的失效:机械零件不能正常工作、失去所需的工作效能4、设计计算准则:保证零件不产生失效5、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铸造工艺性;模锻工艺性;焊接工艺性;热处理工艺性;切削加工工艺性;装配工艺性;6、工程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7、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强度、刚度、硬度、塑性、韧性和疲劳强度8、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铸造性、铸造性、焊接性、切削加工性9、钢的热处理方式:退火、正火、淬火与回火、表面淬火、表面化学热处理10、常用金属材料:铸铁、碳素钢、合金钢、有色金属材料11、配合:间隙配合:具有间隙的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上过盈配合:具有过盈的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下过度配合: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12、基准值:基孔制、基轴制(优先选用基孔制)13、运动副:构件与构件之间通过一定的相互接触和制约,构成保持相对运动的可动连接低副:通过面接触构成的运动副,分为回转副和移动副高副:两构件通过电线接触构成的运动副14、机构中的构件:机架、原动件、从动件15、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1)机构的自由度F>0(2)机构的原动件数等于机构的自由度F16、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自由度计算的注意事项:复合铰链:两个以上的构件同时在一处用转动副相联结就构成复合铰链.由K个构件组成的复合铰链应含有K-1个转动副局部自由度:在机构中常会出现一种与输出构件运动无关的自由度,称局部自由度(或多余自由度)。

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予排除虚约束:在机构中与其他运动副作用重复,而对构件间的相对运动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例一:F = 3n–2PL–PH= 3×3-2×4=1例二:F = 3n–2PL–PH= 3×2-2×2-1=1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1、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铰链四杆机构2、铰链四杆机构的构成:机架,连架杆曲柄、摇杆,连杆,整转副,摆转副3、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4、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1)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他两杆长度之和(2)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5、急回运动:在曲柄匀速回转情况下,摇杆在摆回时具有较大的平均角速度的运动特性6、极位夹角:摇杆处在两极限位置时,曲柄所对应的两个位置之间的锐角7、压力角:作用于从动摇杆上的力F 的作用线与力的作用点的速度方向之间所夹锐角8、传动角:压力角的余角(压力角越小,传动角越大,机构的传力性能越好)9、机构的死点位置:机构传动角=0°时的位置10、速度瞬心:两构件做平面运动时,都绕某一重合点做相对运动,该点为瞬时速度中心11、瞬心数目:N = nn -1/2 (n为机构数)第四章凸轮机构1、凸轮机构:由凸轮、推杆、机架组成2、凸轮机构特点:凸轮具有曲线工作表面,利用不同的凸轮轮廓线可实现各种预定的运动规律,结构简单紧凑3、凸轮机构基本名词术语: 凸轮基圆、偏距、行程、推杆推程、推杆回程、推杆远近休程、推杆的运动规律4、常用的推杆运动规律: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正弦加速度规律5、凸轮机构的压力角:推杆上所受法向力的方向与受力点速度方向之间所夹的锐角第五章带传动与链传动1、带传动:两个或多个带轮之间用带作为中间挠性零件的传动,工作时借助带与带轮直接的摩擦来传递运动和动力2、带传动的力分析:紧边拉力(工作时由于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使其一边的拉力加大到F1)、松边拉力(另一边减小为F2)、圆周力(带沿带轮接触弧上的摩擦力总和,F1-F2)3、带传动的应力分析:紧边和送边拉力产生的拉应力;离心力产生的拉应力;弯曲应力.4、带传动的设计准则:在保证带传动不打滑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5、带传动的失效形式:打滑和疲劳破坏6、弹性滑动 : 由带材料的弹性和紧边、送边的拉力差引起的,不可避免7、打滑:过载引起的全面滑动,应当避免8、链传动:两个或多个链轮之间用链作为挠性拉拽元件的一种传动9、滚子链的结构:滚子、套筒、销轴、内链板、外链板10、滚子链传动的失效形式:(1)铰链元件由于疲劳强度不足而破坏(2)润滑不好,铰链销轴磨损造成脱链现象(3)转速过高时,销轴和套筒的摩擦表面发生胶合破坏(4)过载造成链条拉断第六章齿轮传动1.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优点:传动比准确,传动效率高,传递功率大,使用寿命长,适用的速度和功率范围广,工作可靠,可实现平行轴、相交轴及交错轴之间的传动缺点:要求较高的制造和安装精度,成本较高,不宜与远距离两轴之间的传动。

类型:(1)按两齿轮轴线相对位置分:平行轴齿轮传动、相交轴齿轮传动、交错轴齿轮传动。

(2)按齿轮工作条件分:闭式齿轮传动、开式齿轮传动。

(3)按齿面硬度分:软齿面齿轮传动、硬齿面齿轮传动。

2.齿廓啮合的基本规律:(1)齿廓啮合基本定律:C 点为过啮合点所作的齿廓的公法线与两齿轮转动中心的连心线的交点,两齿轮的角速度w1、w2与C点所分割的两线段长度O1C、O2C 成反比关系。

(2)齿轮的基本参数:模数:是齿轮的一个基本参数,用m来表示。

模数反映了齿轮的轮齿及各部分尺寸的大小,模数越大,其齿距、齿厚、齿高和分度圆直径都将相应增大。

为减少标准刀具数量,模数已经标准化。

齿数:在齿轮的整圆周上轮齿的总数,用z来表示,齿数z应为整数。

分度圆压力角:α=arccosrb/ r,分度圆上压力角为标准值:α=20°(3)齿轮各部分名称:见下图3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传动:1正确啮合条件:两轮的模数和压力角必须分别相等,即2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标准安装:两轮的分度圆相切作纯滚动,分度圆与节圆相重合,标准中心距。

3齿轮连续传动的条件:重合度ε大于1。

重合度越大,表示同时啮合的轮齿对数越多。

4 齿轮加工的基本原理1 加工方法:成形法和范成法2 轮齿的根切现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过程中,有时刀具齿顶会把被加工齿轮根部的渐开线齿廓切去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根切。

3 改变根切的办法:设计齿轮的齿数大于不根切的最小齿数17;设计成变位齿轮。

5 齿轮的失效形式和齿轮材料1齿轮的失效形式: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齿面磨损和齿面塑性变形。

2齿轮材料:锻钢、铸钢以及铸铁。

6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1啮合特点及基本参数:斜齿轮的法面模数参数为标准值。

2斜齿轮传动正确啮合的条件:第七章蜗杆传动1 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模数m和压力角α2 正确啮合条件;——蜗杆的导程角β2——蜗杆螺旋角3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齿面胶合、点蚀、磨损、轮齿的折断。

4 蜗杆传动材料:蜗杆一般用碳素钢或合金钢制成,要求齿面光洁并具有较高硬度。

蜗轮材料为铸造锡青铜、铸造铝铁青铜、灰铸铁。

5 受力分析:各分力的方向判定如下:当蜗杆为主动轮时,作用在蜗杆上的圆周力Ft1与受力点的运动方向相反,作用在蜗轮上的径向力Ft2与受力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蜗杆上的径向力Fr1与涡轮上的`径向力Fr2分别由啮合点指向各自的轮心;蜗杆上的轴向力Fa1与蜗轮上的圆周力Ft2方向相反,蜗轮上的轴向力Fa2与蜗杆上的圆周力Ft1方向相反。

主动件上的轴向力Fa的方向还可用左右手定则来判断,即轮齿左旋用左手,轮齿右旋用右手,四直弯曲的方向表示主动件的传动方向,拇指伸直时所指的方向就是所受轴向力Fa的方向第八章轮系1 一定轴轮系的传动比:一对圆柱齿轮传动,其传动比:式中负号表示外啮合,正号表示内啮合Tips:计算轮系传动比不仅要计算其数值,还要确定其相对转动方向。

2 一般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公式:式中:m-表示定轴轮系中外啮合的齿对数。

Tips:1 平行定轴轮系中各轮的转向可用计算法来确定。

2 如果轮系是含有锥齿轮、螺旋齿轮和蜗杆传动等组成的空间定轴轮系,其传动比的大小仍可用上式来计算,但式中的(-1)m不再适用,只能在图中以标注箭头的方法确定各轮的转向。

3 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转换机构法: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使系杆的转动速度为零,将其转化为定轴轮系进行计算。

一般公式,设nG和nJ为周转轮系中任意两个齿轮G和J的转速,nH为行星架H的转速Tips: 1此式只适用于单一周转轮系中齿轮 G、J和转臂 H轴线平行的场合。

2代入上式时,nG、nJ、nH值都应带有自己的正负符号,设定某一转向为正,则与其相反的方向为负。

3上式如用由锥齿轮组成的单一周转轮系,转化轮系的传动比的正负号-lm不再适用,此时必须用符号法标注箭头的方法确定4 混合轮系的传动比:(1)分清该混合轮系是由几个单一的定轴轮系和几个单一周转轮系组成。

(2)分别对这些基本轮系列出传动比计算方程。

(3)对组合方程式联立求解。

第九章间歇运动机构1 间歇机构的类型及作用;(1)棘轮机构:组成:棘轮、驱动棘爪、制动棘爪和机架。

特点:结构简单、转角可调、转向可变。

但只能有级调节动程, 且棘爪在齿背滑行会引起噪音、冲击和磨损,高速时不宜采用。

棘轮(棘爪)正常工作的条件:棘轮齿面角α大于摩擦角。

(2)槽轮机构:组成:主动拨盘、从动槽轮和机架特点: 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能准确控制转动、机械效率高。

转角不可调。

重要参数:槽数z,通常取为z=4~8拨盘圆销数K,当z=3时,圆销的数目可为1~5;当z=4或5时,K可为1~3;当z≥6时,K可为1或2(3)不完全齿轮机构:组成:主动轮1、从动轮2、机架特点:结构简单、匀速传动。

(4)凸轮间歇机构:组成:带曲线槽的圆柱凸轮1主动,带滚子3的转盘2从动,机架特点:运动可靠, 平稳,运动规律任意, 用于高速间歇运动第十章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1 预紧的目的:预紧可使联接在承受工作载荷之前就受到预紧力F’的作用,以防止联接受载后被联接件之间出现间隙或横向滑移。

预紧也可以防松。

预紧力过大--会使整个联接的结构尺寸增大;也会使联接螺栓在装配时因过载而断裂。

预紧力不足--则又可能导致联接失效2 螺纹连接的防松:摩擦放松、机械防松、破坏螺纹副关系3 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1普通螺栓设计准则:保证螺栓的拉伸强度2铰制孔螺栓设计准则:保证螺栓的拉伸强度、剪切强度和挤压强度 3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对于螺钉等其他螺纹连接方式也同样适用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