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
摘要: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人口在总量、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口数据变化折射出的若干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问题;老龄化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掌握本国人口资料的基本科学方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掌握人口资料对于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我国一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通过对人口资料的统计。
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触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虽的基础数据,根据人口数据的变化,对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并加以分析,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发展现状。
从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人,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从人口的城镇化方面来看。
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2010年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人,增长81.03%。
流动人口接近翻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乡隔绝的二元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16.86进一步上升到2010年的118.06,上升了1.20个百分点,远远超出103-107的正常值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观。
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进一步增加。
201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
200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
在人口年龄方面,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
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这充分表明中国人口的少子
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在人口教育程度方面,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虽然我们的人口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出的我国人口问题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众多的国情并未改变
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欧洲国家趋近于0‰,发展中国家高达14‰。
由于中国实行了有计划的生育政策,人口年均增长率正在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量也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人口众多始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仍面临较大压力。
未来一个时期,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据估算我国总人口将在2033年达到15亿。
据我国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
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瓶颈之一。
2.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和加速
此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出一个重要的人口结构性问题,就是老龄化问题。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接近20%。
欧洲国家用100年时间、发展中国家用60年时间达到的老龄化程度,中国将只用20年。
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中国的老龄化又伴随着独子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
目前中国家庭趋于核心化和小型化,每个家庭平均仅有3.1人。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步,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和精神文明程度、养老服务体系、社保水平还远远没有准备好,即“未富先老”。
可以说中国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空巢化、“未富先老”等特点,未来10年我国将
会越来越频繁出现各类老龄化引发的突出社会问题,老年人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必然会更加迫切。
3.突出的人口质量问题
中国的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曾说:“我国人口存在着三:多:一是文盲多。
大约5个人里面有1个文盲,占两亿多人。
二是残疾人多。
每20个人里面有一个残疾人,残疾人占了六千万。
三是智力低下人多。
智力低下人占了一两千万。
”达反映出我国人口无论科学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等都存在很大问题。
出生人口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当前,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达到4%到6%。
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缺陷儿总量多,每年约80万-120万人,每年为此损失约3000亿-5000亿元。
就科学文化素质而言,虽然我们的人口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当代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人才的竞争才是一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美国为什么能用3亿人口生产出远高于中国的13亿人口所生产的GDP?说到底就是美国科学技术的发达使得他得以用资本密集性的生产方式来创造财富。
比拼人口总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比拼才是国家竞争的实质。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人口素质如能得到较快提升,将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配合,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人口比较优势。
4.人口流动迅猛,为社会和人口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与“五普”相比,“六普”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 2.6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 1.1亿人,增长81.03%。
多位人口学专家也连呼“意外”。
在转型时期,世界各国都曾出现人口的迁移、流动。
但是这么大规模的摇摆、潮汐式流动,且其中40%都是年轻人,却是中国特有的。
可以预计,中国人口的流动在未来仍将持续,城镇化浪潮还将继续。
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外来人口高度稠密的东南沿海地区尤为突出。
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如何让这些已经居住在城镇的流动人口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如何谋划未来新增农村转移人口的制度安排和空间布局,使人口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人口分布更加均衡、合理,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5.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
根据联合国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一般在102~107之间。
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9。
一直到1975年,这一比例也只有106.54。
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1980年就突破正常值的上限达到107.11,此后一路上扬。
1982年“三普”出生性别比为108.5,1990年“四普”时为111.3,2000年“五普”时上升为116.9。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lO
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
经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
而且,“娶妻”的难易程度还依照着地区的贫富程度不同而变化。
“男光棍”聚集程度的总体趋势是由东至西逐渐递增,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成为社会和谐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
1.树立人口均衡发展的理念
进一步认清形势。
国内人口形势异常严峻。
改变人口问题只是数量问题的固有思维,树立人口均衡发展的理念。
人口国情发生的变化、存在的变数,即是中国未来10~2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发展稳定的脚下基石。
未来一个时期,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同时,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劳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迁移、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问题,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两手硬,增强人均意识,忧患意识,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切实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已成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
一要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起,减少出生缺陷发生。
大力开展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咨询服务,加强对出生缺陷的监测和干预,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要从提高全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人口文化、技能、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在继续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并延长公民受教育时间。
要逐年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使城乡新增劳动力形成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层次。
3.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解决好“男女老少”问题,“男女”是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老少”是指积极应对老龄化。
(1)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首先,弄清造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第二,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我们国家还主要以家庭要老为主。
农村独女户尚未真正老有所养,因此很难抑制人们养儿防老的意愿。
第三,直接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B超的滥用导致了人们进行性别鉴定。
其次,针对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几个原因,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第
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使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第三。
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提高妇女和女童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第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行为。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是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
人口老龄化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
不管是从西欧发达国家还是从北美、大洋洲、日本等国陆续进入老龄社会的现实经历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都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要清楚:老年人过去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做贡献,作为公正回报,社会应提供支持。
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不应只把老年人看成病人和领取退休金的人,在这个社会里,老年人既是发展的参与者,也应是发展的受益者,他们的传统地位应得到尊重,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
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体系,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在农村,可考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社会保障为依托的田园式养老方式。
在城镇,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知识和经验密集型产业,发展适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市场,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
我们也可以多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像社区居家养老目前在国际上很流行。
如日本由于病床紧张,医护人员不足,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
国民每年交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以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
卧床不起和无法自理的老人不用去医院就可以在家接受护理,提供24小时护理员派遣服务,还提供医生护士家访、老年日托、巡回浴车、轮椅借贷、友爱聊天等多项服务。
5.优化人口分布,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庞大。
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2.21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还会逐年增加。
未来二三十年是我国人口城镇化速度全面加快、人口迁移规模最大、活跃程度最高的时期,将有3亿左右人口从农村进人城镇。
以农民工为主的庞大流动人口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创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另一方面,庞大的流动人口也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等难度加大,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管理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挑战。
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制定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有序迁移的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协调好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的关系,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
中,为人口流动迁移创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要逐步消除针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使他们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其次,流入地要把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其合法权益。
第三,要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
在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构和落实经费的同时,强化相关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上的责任,推动齐抓共管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