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第一次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 阳 外 国 语 学 校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48 分)
1.《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

”“李王”是指(
)。

A .李冰
B .李斯
C .李世民
D .李白
2.在《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所展出的下列成果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 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是( )。

A .青铜器
B .唐三彩
C .瓷器
D .丝绸
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右侧图片所示文物透出的历史相关信息是( )。

A .原始居民的生活
B .商周的青铜文明
C .春秋战国的纷争
D .秦汉时期大一统 4.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

A .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 .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 .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 .著名的“庸三彩”
5.《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
散”。

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 .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 .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 .经商的人很多
D .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6.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

这一情况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 )。

A .对外交往频繁
B .小农经济进步
C .商品经济发展
D .文化艺术辉煌
7.自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

这种政策的表现有( )。

A .宣扬“农为天下本务”
B .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C .着重发展对外贸易
D .减轻商业税收
9.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做官发财之后,大 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 .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 .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 .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 .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10.明太祖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
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反映当时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

A .“海禁”
B .禁止中外贸易
C .重商主义
D .保护生态资源
1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A .商品经济停滞不前
B .官营手工业开始没落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较早瓦解的地区是( )。

A .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
B .东南沿海地区
C .长江、黄河沿岸地区
D .内陆地区
1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近代”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 )。

A .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采用机器从事生产
D .由私人投资兴建
14.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 ( )。

① 劳动力市场 ② 商品市场 ③ 资本原始积累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15.1895 年,身为状元的张謇毅然冲破传统观念,自称“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积极投身实业。

他兴办的企业是
A .发昌机器厂
B .继昌隆缫丝厂
C .大生纱厂
D .保兴面粉厂
16.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A .金融业
B .交通运输业
C .轻工业
D .重工业
班别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装……………………………订………………………………线…………………………………
17.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
1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发展迅速,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A.欧洲列强忙于一战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C.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A、自耕农经济脆弱B、商品经济发达C、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D、田园生活自然祥和
24、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和人)
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仪式说明了
A、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B、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C、立春乃统治者祭祖之日
D、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25、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出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19.观察右图,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A、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B、井田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D、均田制的实行
A.轻工业停滞不前B.重工业有所发展
C.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D.纺织业发展迅速
20.“吾国匹头(布匹)市场,完全为英日之势所占,国货出品
不多,行销亦不及英日货之旺盛。

自(1925年)五卅惨剧发生,提倡国货不遗余力,于是呆滞不动之本国布顿见活动。

”材料表明
A.1925年是我国提倡国货运动的起点B.国货运动迫使英日布匹完全退出巾国市场C.1925年后中国布匹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
D.提倡国货运动有助于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21.“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材料反映了
A.洋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新技术B.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束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D.本国官府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束缚
22.《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史学专著,该书在论述中
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是追求
A.工业化的实现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独立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23、“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26、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全部销往海外
D、质量普遍不高
27、《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它反映的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状态属于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处,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A、出现纸币“交子”B、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C、统一货币“半两钱”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29、“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麻
B、丝
C、棉
D、毛
30、“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
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

”据此,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A、明清时期B、宋元时期C、隋唐时期D、秦汉时期
31、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32、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
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其夜市……
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B、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C、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D、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33、汉朝有人“造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使之”。

“水排”主要功能和发明者是
A、灌溉;杜诗
B、冶铁;杜诗
C、制瓷;王景
D、耕种;王景
34、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

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

这种情况说明了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35、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D、工官监管的夜市
36、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

”这里“墟”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
B、草市
C、夜市
D、村落
37、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
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C、瓷器成为品茶的标准之一
D、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38、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
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商品经济活跃
D、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39、《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40、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的真品。

该收藏家生活的朝代应不早于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41、明初,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

该措施
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42、《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

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

”材料直接反映了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43、“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

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44、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
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45、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这反映了苏杭

区丝织业
A、民营作坊兴盛
B、已采用大机器生产
C、实行工官制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6、下图四条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代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方向的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47、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奖
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相关法规。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企业
C.奖励实业顺应时代潮流
D.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48、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
国货、抵制洋货等。

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 )
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
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二、非选择题
49、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
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
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10分)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10分)
5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

……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
集中。

……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
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材料二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
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以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

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 396枚,工作纱锭162 396枚,布机累积数4 008台,工作布机3 550台”。

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

据统计,“至民国二年(1913年),中国全国华洋
各厂共有纱锭982 812枚,其中华商651 676枚,日商233 448枚。

全国布机9 389台,其中华商4 633台,日商3 546台,英商1 210台”。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1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