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
(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化
(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
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②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①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②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
★三、链接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
发展
三长制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
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
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整顿
吏治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
洛阳
493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
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
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漫画解史】均田制
核心观点:土地兼并使得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这是统治者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
【图证历史】曲辕犁
核心观点: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
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教材补遗】市舶使
唐高宗时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
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图证历史】
核心观点: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
【教材补遗】飞钱
亦称“便换”“便钱”,唐宋时期的汇兑券。
由于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
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加付百钱,商人不至,又改为免费兑换。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设便钱务,专门办理便换。
南宋初年便换业务还盛行一时,纸币流行后,便换业务衰落。
【教材补遗】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
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知识拓展】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衰落。
【轻巧识记】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教材补遗】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三武灭佛”主要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大多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重点一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
莫高窟第445窟曲辕犁线描图
【历史映射】
莫高窟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
曲辕犁结构完备,轻巧简便,利于回旋,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东汉后期唐朝前期
区域
黄河流域765 669
长江流域342 611
【史料解读
从总的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纳表格中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化的实质。
【问题思考】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和反映的问题。
试答:
【提示】从同时期的纵向看,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多于长江流域,而到唐朝,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明显增多;从横向看,黄河流域县城数量有所减少,而长江流域明显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造成南方城市增多。
【史论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影响
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
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启示
1.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则不然。
2.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奏效。
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的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3.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等。
4.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
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5.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随着江南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注意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二唐代商业的发展
唐朝工商业的发展
【解读】(1)西汉工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时期江淮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商业城市明显增多。
说明:汉代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政治重心;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加速发展,开始赶上甚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趋于南移)。
(2)唐朝手工业生产部门更多,丝织业和陶瓷业尤其兴盛。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丝织技术进步,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3)唐朝时期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
说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造船航海技术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4)汉唐时期的长安、洛阳都是著名的工商业都会,汉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工商业城市集中分布的重要地区。
说明:长安、洛阳在汉唐时代都是王朝政治、经济及文化重心,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政治、经济重心。
(5)工商业城市主要沿江、河分布,唐朝时期尤为明显。
说明:水陆交通便利促进工商业发展;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6)唐朝时期部分城市如扬州的经济功能较汉代有所增强。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
【结论】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特点
交通发达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唐代在广州等地还设有市舶使,掌管
海外贸易、关税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邸店
城市商业
繁荣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不仅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当时的长安还
是世界性的大都市。
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
唐朝中
后期还出现了夜市
市场比较发达
特别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
口众多的大城市,在偏远的农村小镇也大行商业,草市更盛,有的甚
至发展成为新兴城镇
商人众多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
货币的统一和汇兑
的出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
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
国最早的银行和汇兑制度
(2)原因
①唐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唐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③唐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④人们以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理念得到了提升。
⑤唐代柜坊的产生、飞钱的出现、货币的统一都加速了商业的发展。
重点三儒学的危机与唐代复兴儒学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
史料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辞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
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从经济、阶级关系、思想及文学特点角度阐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
试答:
【提示】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论归纳】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了后来儒者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三教合一”图
【解读】唐朝统治者一方面徜徉于佛道之间,利用宗教的特殊作用来维护统治;一方面通过“三教论议”将佛道的宗教关怀与儒家的治世纲领对接,实现了三教共佐王化。
三教合一,表面上仍维持着三教的门户,儒、佛、道各成体系,三教都力图吸收另外两教,把它们当作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实际上,三教的力量不是平衡的。
儒教是主流,佛、道两教处在依附的地位,起配合作用。
【史论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地位。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使自己重生,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宽度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命题点:唐代社会习俗的发展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解析:选C。
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
二、转换思维角度
2.(2017·高考全国卷Ⅱ·T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
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命题点:南北方文化习俗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选C。
材料信息反映了喝茶习俗在北方由被嘲笑到普遍流行的变化情况,这是南
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C项正确。
A项错在“开始”;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排除D项。
3.
(2016·高考全国卷Ⅱ·T24)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命题点:古代书法的演变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选B。
A项错误,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时期;由题干可知,经文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三、社会热点角度
4.(2017·高考全国卷Ⅲ·T26)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139 100%
()
命题点: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选A。
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 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唐代南方经济发展)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
《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这表明当时()
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
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
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中“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可知,东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已居全国首位,故选C项。
A项中的“唯一”两字,太过绝对,排除;南宋之际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B项错误;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D项错误。
2.(命题点:均田制的发展)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
解析:选A。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强劲,门阀士族具有荫宾客、奴婢的特权,但唐朝取消了对奴婢的授田,反映了门阀氏族势力的衰弱,故选A 项。
3.(命题点:唐代长安的发展)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
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解析:选A。
材料中胡商、波斯邸集中,专门管理的平准署以及市中无坊存在说明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故选A项。
4.(命题点:唐代城市的繁荣)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唐代的庙会()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解析:选B。
材料未体现市民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展现的是城乡的繁荣景象,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庙会”,并非草市,故D项错误。
5.(命题点:魏晋玄学的出现)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
这一现象说明()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选C项。
6.(命题点:唐代的绘画)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如图)。
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解析:选C。
据题干图文可知,佛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出现,这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佛教传入中国,故选C项;由材料绘画不能看出唐代社会佛教传播程度,A项错误;绘画属于佛教题材,与市民文化无关,B项错误;绘画属于佛教题材,不能反映社会政治状况,D项错误。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解析:选A。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通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隋都城设计坊市分开,朝廷宫寺、民居市区各有分区,这样方
便政府的管理与控制,故C项正确;由材料“坊有墉(墙),墉有门”可知隋都城设计没有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供道路交通情况,因而无法得知隋都城设计是否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故B项错误;材料中坊市分开,因而不利于城市的商业活动,故D项错误。
3.《唐代涉商诗研究》指出,唐诗中出现的各种集市名称有:水市、山市、村市、草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鬼市等。
这表明唐代() A.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管理
B.专业化的市场已经出现
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
D.大量诗人身兼商人身份
解析:选B。
据材料中“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可知,唐朝已经有了专门经营某种商品的专业化市场,故B项正确。
4.(2020·乌鲁木齐三模)《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这体现了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故选D项。
5.(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
这表明当时()
图一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图二砖画: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解析:选C。
题干中图一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图二反映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