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年级下册《望梅止渴》一等奖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年级下册《望梅止渴》一等奖说课稿
《语文年级下册《望梅止渴》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语文年级下册《望梅止渴》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一年级下册《望梅止渴》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十万大军在经过一片荒原时,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
士兵们一个个口干舌燥,但附近根本找不到水喝。
眼看着行军速度越来越慢,这时,曹操用望梅止渴的办法使将士暂时忘记了干渴,打起精神,终于走出了荒原。
课文的篇幅不长,但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适合让学生朗读积累。
二、教学定位
《望梅止渴》是一个历史题材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加上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还不是很多,所以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必定存在一定困难。
如何利用好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悟、有所得、有所积累呢?课前我进行了一番思索。
思考一:读成语故事对一年级小朋友的意义。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文辞精练,记录着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睿智。
学习成语故事,能使学生从小走近传统文化,了解典故的内容,充分吸收中国古代文化语言的精华与智慧。
并且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从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角度而言,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学习成语故事的过程中将受到潜移默化地滋养。
思考二:培养问题意识,带问题读文是一种学习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一些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思考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望梅止渴》是语文书中编排在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对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
但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识字,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读通词语,读好词语,还应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对已学的字词要不断地复习滚动,做到温故知新,知新温故。
三、教学目标
在思考中明确了教学的抓手后,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积累望梅止渴、烈日高照、火烧火燎、口干舌燥、嗓子冒烟等词语。
2、在指导读好词语的基础上,正确朗读课文。
借助关键词语重点读好描写曹操动作语言的句子。
在读中理解望梅止渴的原因,体会曹操的聪明才智。
3、并能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设计,谈谈自己是如何贯彻课前思考的一些理念的。
(一)字词教学
首先从字词教学看,在教学的“第一版块:旧知导入出示课题”时,我就抓住机会,充分利用。
让学生拼读“喝水”这个词语,帮助他们继续巩固拼音。
然后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这个词语,其实是在进行默写。
学生积累的词语越来越多,如果不是反复地复现的话,他们就很容易将形近字混淆,甚至遗忘。
而且在课堂中就帮助学生巩固一部分常用的字词,也可以减轻他们回家后默写的负担。
接着用换部首的方法让学生记住生字“渴”,在这过程中老师及时提醒:口渴就会喝水,所以“渴”的部首是“三点水旁”。
水是用嘴巴来喝的,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
这样一来,就帮助学生辨析了两个很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随后在板书课题的同时,让学生重点跟着老师写一写“止”和“渴”,对课文中要求书写的字在课堂中及时进行指导。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如“烈日高照、火烧火燎”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会给他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第二版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就媒体出示这些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借助拼音把它们读正确。
在反馈交流读正确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烈日高照火烧火燎”是描写天气炎热的词语。
“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写出了干渴的程度。
理解词语后再让学生把词语读读好。
但是在进行这部分字词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字词不是本篇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因此,这里不宜花大量的时间,学生的交流反馈一定要快。
这样整节课的.字词教学才会有侧重,凸显教学重点。
(二)阅读教学
从文章的阅读理解看,我是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然后教学紧紧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
在“第一版块: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
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他们就会去思考。
但是质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在质疑的过程中会出现话说不清楚,提出的问题浅显,答案显而易见等现象,这时老师不必着急,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帮他们进行归纳。
如果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就由老师来提: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来止渴?在这个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培养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
接下去的教学就围绕着问题来展开。
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时要引导学生先弄清曹操他们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
这
些情况在课文的第1、2小节中很容易找到,所以重点不是找而是找到后的读。
我采用自己读――分组读――引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读中记忆课文内容,最终达到不看书就借助板书把曹操他们遇到的情况说出来的目的,为学好课文后学生自己讲故事作铺垫解决第二个问题“望梅怎么止渴?”时,我采用引读第三节的方法让他们找到了答案,但这只是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
于是我让学生想象酸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想到梅子时的感受。
随后再看酸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看到梅子后的感受。
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对梅子怎么来止渴的原因就更清楚了。
在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激发学生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
当学生弄明白了“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止渴?”这些问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那里到底有没有梅林?学生会联系课文中“荒原”一词,知道那儿根本没有梅林。
这时可再次让学生理解“望梅止渴”。
学生联系了课文内容,知道原来在课文里“望”不是看的意思,而是“想到”。
将士们只是想到梅子的酸味,嘴里变得湿润,暂时止住了干渴。
2、语文年级下册《望梅止渴》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十万大军在经过一片荒原时,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
士兵们一个个口干舌燥,但附近根本找不到水喝。
眼看着行军速度越来越慢,这时,曹操用望梅止渴的办法使将士暂时忘记了干渴,打起精神,终于走出了荒原
课文的篇幅不长,但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适合让学生朗读积累。
二、教学定位
《望梅止渴》是一个历史题材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加上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还不是很多,所以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必定存在一定困难。
如何利用好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悟、有所得、有所积累呢?课前我进行了一番思索。
思考一:读成语故事对一年级小朋友的意义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文辞精练,记录着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睿智。
学习成语故事,能使学生从小走近传统文化,了解典故的内容,充分吸收中国古代文化语言的精华与智慧。
并且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从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角度而言,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学习成语故事的过程中将受到潜移默化地滋养
思考二:培养问题意识,带问题读文是一种学习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一些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思考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望梅止渴》是语文书中编排在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对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
但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识字,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读通词语,读好词语,还应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对已学的字词要不断地复习滚动,做到温故知新,知新温故。
三、教学目标
在思考中明确了教学的抓手后,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积累望梅止渴、烈日高照、火烧火燎、口干舌燥、嗓子冒烟等词语。
2.在指导读好词语的基础上,正确朗读课文。
借助关键词语重点读好描写曹操动作语言的句子。
在读中理解望梅止渴的原因,体会曹操的聪明才智。
3.并能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设计,谈谈自己是如何贯彻课前思考的一些理念的。
(一)字词教学
首先从字词教学看,在教学的“第一版块:旧知导入出示课题”时,我就抓住机会,充分利用。
让学生拼读“喝水”这个词语,帮助他们继续巩固拼音。
然后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这个词语,其实是在进行默写。
学生积累的词语越来越多,如果不是反复地复现的话,他们就很容易将形近字混淆,甚至遗忘。
而且在课堂中就帮助学生巩固一部分常用的字词,也可以减轻他们回家后默写的负担。
接着用换部首的方法让学生记住生字“渴”,在这过程中老师及时提醒:口渴就会喝水,所以“渴”的部首是“三点水旁”。
水是用嘴巴来喝的,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
这样一来,就帮助学生辨析了两个很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随后在板书课题的同时,让学生重点跟着老师写一写“止”和“渴”,对课文中要求书写的字在课堂中及时进行指导。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如“烈日高照、火烧火燎”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会给他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第二版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就媒体出示这些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借助拼音把它们读正确。
在反馈交流读正确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烈日高照火烧火燎”是描写天气炎热的词语。
“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写出了干渴的程度。
理解词语后再让学生把词语读读好。
但是在进行这部分字词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字词不是本篇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因此,这里不宜花大量的时间,学生的交流反馈一定要快。
这样整节课的字词教学才会有侧重,凸显教学重点。
(二)阅读教学
从文章的阅读理解看,我是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然后教学紧紧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
在“第一版块: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
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他们就会去思考。
但是质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在质疑的过程中会出现话说不清楚,提出的问题浅显,答案显而易见等现象,这时老师不必着急,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帮他们进行归纳。
如果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就由老师来提: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来止渴?在这个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培养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
接下去的教学就围绕着问题来展开。
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时要引导学生先弄清曹操他们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
这些情况在课文的第1、2小节中很容易找到,所以重点不是找而是找到后的读。
我采用自己读――分组读――引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读中记忆课文内容,最终达到不看书就借助板书把曹操他们遇到的情况说出来的目的,为学好课文后学生自己讲故事作铺垫解决第二个问题“望梅怎么止渴?”时,我采用引读第三节的方法让他们找到了答案,但这只是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
于是我让学生想象酸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想到梅子时的感受。
随后再看酸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看到梅子后的感受。
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对梅子怎么来止渴的原因就更清楚了。
在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激发学生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
当学生弄明白了“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止渴?”这些问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那里到底有没有梅林?学生会联系课文中“荒原”一词,知道那儿根本没有梅林。
这时可再次让学生理解“望梅止渴”。
学生联系了课文内容,知道原来在课文里“望”不是看的意思,而是“想到”。
将士们只是想到梅子的酸味,嘴里变得湿润,暂时止住了干渴。
3、语文年级下册《望梅止渴》一等奖说课稿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说课稿_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
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
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
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
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
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
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
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
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
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
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
悟会更深!课件出示:王冕资料。
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
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五、说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清气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三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五》教案一等奖设计年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五》教案设计三年级,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熟读生字词,学习偏旁“厂”“穴”。
2、理解各种表现笑的词语之间的区别。
3、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4、熟读并背诵《弟子规》节选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经典文化的情感。
5、培养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两字词语。
2、能根据不同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3、初步学习《弟子规》,理解意思,熟读并背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生字卡,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学生自由读生词。
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正音。
3、分两组出示生字卡,请同学们找找这些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有相同的偏旁“厂”和“穴”)
4、课件出示古代汉字及相应图片,教师讲解“厂”和“穴”所表示的含义以及
二、词语积累
(一)笑得不一样
1、播放剪辑视频。
教师:这些都是不同的笑,场合不同时笑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样。
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笑都叫什么名字吧!
2、出示9个关于笑的词语,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理解词意。
理解每一种笑是什么样的。
(播放视频,一边放一边讲解,一一对应)
4、读一读。
教师读词语,全班学生来演一演,看谁反应最快,演得最像。
(二)我的发现
1、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教师:“寻找”这个词中的“寻”是找的意思,“找”也是找的意思,那么“寻”和“找”是同义词,它们组成的词“寻找”的意思和它们差不多。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导:两个意思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词的意思也与它们差不多)
3、举例,验证猜想。
观察剩下5个词语,验证这个规律。
4、小结:我们学过这种类型的词语还有很多,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那么它们组成的词也和它们意思差不多,掌握了这个规律,更加有利于我们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请写出几个描写笑的词语。
微笑
三、句子朗读
1、出示3句带加点字的句子,指名读句子。
2、加点的部分,应该怎样读出相应的语气呢?(怎样读好加点部分)
教师指导:“连蹦带跳”读出欢快、兴奋,声音洪亮,语速较快,可带动作读;
“难为情”读出勉强、愧疚的感觉,声音低,语速慢;
“和颜悦色”读出和蔼、平易近人的感觉。
3、指导读句子。
分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弟子规》
1、播放《弟子规》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弟子规》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教师简单介绍《弟子规》。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69页《弟子规》节选,把不理解、不会读的地方画出来。
4、教师范读。
同桌互读。
分小组比赛朗读。
5、教师讲解《弟子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