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之我见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是: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放开眼界,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理论,设计出了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
在知识体系本身的确立上,没有按学科主义那样强调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选取最有用的知识,抓取知识的骨干,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知识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借助于知识,搭起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桥梁,注意挖掘知识本身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发展的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直接关系着教学改革的成败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从哪些方面改革,怎样改革,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甚至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师一定不会放松课堂教学的管理,而是千方百计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从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多措并举,提高教学实效性三个方面
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将如何进行改革、怎样改革进行了阐述,对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趋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知识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借助于知识,搭起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桥梁,注意挖掘知识点本身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发展的功能。
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甚至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
面对新课程的诸多新要求和新变化,教师应怎样按新课程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如何转变教学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待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
现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一种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兼容多种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观念已经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
新课改要求一线教师必须树立新理念,转换角色,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新课改下应树立四大新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在教学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当前,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项工作都在积极践行之,
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离不开人,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生命本性,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属性。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师充当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的角色;而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很少或不敢发表主见,不敢质疑“权威”。
长期以来,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精神被消磨。
新课改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新时期的角色转换,应当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转变;向学者型、科研型的身份转变,也就是说在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还应当是努力成为研究与创新精神的践行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3、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全面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得知识,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应成为学生后续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起点,所以,教师要通过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
学生总是会离开学校的,在社会这个更大的学校、更大的舞台上,能不能继续做到“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教师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让学生在学校的“全
面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
只有这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得到显现。
新时期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教师应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树立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力图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不同层次的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不光要有各方面的知识积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动手、学会创造,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更有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得到锻炼。
所谓“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当学生在学校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得到了健康成长和发展,也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了。
4、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观。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关键在于通过启发知识来启发创新。
例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等,就是被学校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假想,还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做实验、搞实践,也鼓励学生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生活,寻找创造新事物的灵感。
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要求。
总之,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张扬的是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注重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新课改理念淡化了传统教育的片面功利性,弱化了教材的权威性、教师的中心地位,追求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这也正是新课改的灵魂所在。
二、聚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低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成功的教师一定不会放松课堂教学的管理,而是要千方百计向45分钟要质量。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巧妙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内驱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课堂教学的“趣”,首先体现在精彩的导语设计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欲望及学习效果,与教师两、三分钟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感染,引领学生竞相登入知识殿堂的大门。
导入新课有讲故事、预设情景、设问或小实验等形式。
如一位初中教师在讲物理课《物体的密度》时,就采用了启发的方法,讲课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重?”学生猛的感觉铁重,可有的又很快醒悟过来:“都是一斤,同样重。
”老师肯定了这个回答后又问:“同样是一斤,为什么棉花的体积比铁大得多呢?”给同学一定的发言时间后教师说:“一斤棉花的体积比一斤铁的体积大,是由于棉花和铁的密度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体的密度》”。
2、学教并重,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有了好的导语,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这还不够,关键还要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一根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历史,照本宣科,将学生视为读书的机器,把自己当作教书匠的教学历史也已结束,而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体现两个“关注”一个“改进”:一是关注作为“人”的个体成长,也就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教育。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教师要不断挖掘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更要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
二是关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学会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体现。
教师在贯穿该理念的过程中,须抛弃把知识传授作为全部工作中心的观点,倡导一种审美化人生观。
教师要体现的一个“改进”是: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问题情景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精华,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发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探究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
其中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和导师的作用,学生是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性的获得知识和能力。
例如,永靖县移民中学何永龙老师在布置预习《等比数列求和》一课时留给学生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儿去借钱,很担心吝啬的富人不肯借,谁知,富人一口答应,只是借还款方式特别:在30天中,每天借给100元,借款第一天穷人还富人1元钱,以后每天还钱数是前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
穷人觉得很划算,可又觉得吝啬的富人不会便宜他,你能帮穷人解决问题吗?学生经过推算,有的解决了问题,有的带着问题学新课,小故事为学习《等比数列求和》打下了基础。
另外,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神、态、言”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
首先说“神”,指教师的精神状态。
教师精神状态饱满,会给学生一种感染力,使学生也精力充沛,反之,教师如果无精打采、懒洋洋,甚至衣着不整,学生也很“没劲”。
其次说“言”,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又要生动具体,通俗易懂,又不失时代性,同时也要逻辑严谨、语调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在严肃中夹杂着幽默。
再说“态”,指教师的教态。
它涉及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和姿势,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姿等,也称“人体示意语”,教态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和有声语言同样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渲染气氛,是教师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
教师的有声语言可“听其言,得其意”,而通过教师的无声教态则可“观
其色、寻其意”。
教师的一投足一蹙眉都会被学生一一看在眼中,并由此来判断教师的心情、思绪,寻思教师将要传来何种信息。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表情丰富、姿势优雅—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自然大方、得体自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这样的教师才可以与学生架起感情的桥梁。
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而又有质量。
3、双主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双主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例如,永靖中学赵晓斌老师在历史课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赵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求学生找到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反映重要概念的名词,对历史发展的原因、结果,影响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可以用着重号、下划线、方框等方式,标记不同类型的要点。
其次可以在课本的空白处做批注,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在课本空白处写下5条批注:(1)、金田起义(开始);(2)、定都天京(发展);(3)北伐、西征(全盛);(4)天京事变(由盛转衰);(5)天京沦陷(失败)。
这5条正是太平天国的五大事件及经过。
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由传统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求知者,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变为
平等的朋友式的指导者。
三、多措并举,提高教学时效性
1、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化、生动性、大容量等特点,有利于配合新课改的开展,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和推广,对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合理、适度的运用网络教学会给好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例如,在上《角度的大小》一课时,用多媒体演示“两条射线之间的夹角”大小,直观而好理解。
2、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而新课标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
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如,思考是否主动积极、小组讨论是否投入、能否倾听他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从而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
同时,应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3、赏识学生,促进差生转化工作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只有发自内心的爱学生,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
要想转化后进生,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应该掌
握转化工作的艺术——赏识的艺术。
一是教师要从我做起,率先垂范。
后进生的心理往往比较复杂、特殊,他们大多对教师抱有戒备心理。
当教师板起脸孔训斥时,这种戒备心理常常转化为反感,甚至对抗。
有时虽然口头上认了错,但思想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这时教师就要真诚地、不失时机的与他们沟通和交流,赞扬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
“尺有所短,寸有所短”,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但他们也有某方面的特长和优势,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诚恳的鼓励,并对他寄予期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夸奖的话常被人无意之中记在心上,即使不能够从理性上加以解释,仍然具有支持鼓励的力量。
因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鼓励赏识具有建设作用,而惩罚抱怨常常只能是恶性循环。
”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话:“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
”二是赏识教育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
教师要善于运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激发后进生学习的热情。
如“这次没考好,只要你再努力些,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对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说:“课堂上多看看我好吗?”三是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艺术。
运用动作和体态来传达对学生的赏识,与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由衷的鼓掌来传达对学生真诚的赏识,使后进生得到慰藉,充满自信。
总之,课堂教学是面对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是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在摸索中创新、前行。
教无定法,只要得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
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346—351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张广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载《教育研究》,1987(6),30—33页。
[3] 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308—325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秦玉友、张亚平:《现代教学方法发展趋势》,载《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4)40—44页。
[5]丁继琼:《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和特长》[J],载《小学教学参考》,1994(4)39页。
[6]张廷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现状和趋势》,载《课程.教学.教法》,2001(1)21页。
[7]魏福贵:《例谈实验课的“发现式”教学法》,载《实验教学与仪器》,2001(1)5—6页。
11 / 11。